时间:2023-08-16 17:05:55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创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专业设置以来,领导曾多次外出调研,组织省内专家对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进行评估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本专业是吉林省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之一,目前我省只有长春工程学院开设,每年毕业生仅150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吉林省供不应求。(2)本专业的主要不足:实习经费存在明显的不足,校外实习场地基本缺乏,实验设备不到位,导致部分课程实验以计算或设计代替,致使实习内容以及时间大打折扣,缺乏综合的实训项目,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的发展机遇
挑战与总是机遇并存,新办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适逢建专业以来最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为了配合我省提出“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我省计划在全省开展六项水利重点工程: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四湖沟水利枢纽工程,从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大增。(2)我院于2011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增大了对各专业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教学和实践的改革
只有认清了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力争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上新台阶、新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基本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有机结合,主要培养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应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等专业岗位为主,构建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把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以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中心线,以能力锻炼和就业导向为本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实具有实用技术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根据水利施工企业一线的技术进步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模式,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选修及综合实训,以上五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来看,个人建议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前提至第六学期来教学,第七学期主要是选修课,这样调整才能保证重要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从2011届学生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出于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的需要,往往在第七学期几乎放弃了与自己考研或就业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即使在校也是心不在焉,从而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作出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找工作或是考研复习。
(三)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实验设备不足或是根本无相关的设备,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根本无法按时在实验室正常开出,有的即使能够开出也因为设备数量不足和实验环境的限制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为此应结合“国家和省财政实验室专项”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实习、实践工程能力
实习是学生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建立感性认识,并运用专业知识来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再认识并深化理解、升华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毕业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工程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
1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方面,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大大降低,致使实习地点较少,实习时间短,即使到达一个实习地点也仅仅是看与听,几乎没有让学生在实习现场动手操作,不能深入理解水利工程的特点与功用;再加上实习高水平讲解人员少,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只能所有学生一起参观、听讲,加之实习内容少,项目单一,致使实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实践教学成为形式,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与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直接联系,作为教研室教师具有局限性,联系起来很不方便,从而影响了实习的顺利安排和实施。
2实习实践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大类招生;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入校先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1-2]。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原有的土木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类”;将原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合并为“水利工程类”,在2019年招生的过程中就按照上述两个专业类开展招生工作。新的招生模式决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置,有待深入探究[3]。本文以我院“水利工程类”大类招生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优化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研教相长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开放办学的原则,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原则,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提高。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2019版水利工程专业基于“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国家及边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具有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技能的,具备扎实水利水电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突出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锻炼,具备解决复杂水利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优化课程体系我院水利工程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完成通识类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
程的学习。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如将来有志从事农业节水、新农村建设、高效用水工作及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将来有意愿从事水工结构工程、寒区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工作及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我院水利工程学科本着“强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制订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调整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政、自然科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军体、创新创业等。思政课由原来安排在一、二、三、四学期调整为一、二、三、四、五学期内灵活设置;同时,在第四学期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并在第2~5学期灵活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目标管理、分级教学的方式;课程分为大学英语甲A、B、C类;大学英语乙类、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和甲类A级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18门,要求学生选修大学外语1、2、3、4或甲类A级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共计10学分,160学时。除了大学开设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必修课程外,我们还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两门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课程作为通识类选修课程。2.构建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大类招生下水利工程培养方案需要与之配套的新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制订了适合大类培养的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个性教育选修两大模块,并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3.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的原则,我院构建了水利专业课程。在大一、大二设置了水利工程概论、水力学、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一)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水利工程最为基础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方法,建立学科知识的主要框架,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4.多元打造集中实践课程。对于水利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根据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订实践性教学环节方案,科学打造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多方位协调发展。我们根据水利教指委建议课程,将集中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专业课课程设计、专业课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部分。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学习与应用能力,新培养方案增加了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由原来的24学分,增加到32学分。此外,还增加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让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SRP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为今后科研奠定较好的基础。5.开设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行业特点,新培养方案在专业选修模块中,开设了丰富的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个性选修课程包括专业发展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在专业发展模块开设了水利工程施工、地下水利用、水利工程监理等侧重于应用方面的课程。在自主选修模块开设了侧重于水利研究、新兴领域及前沿领域简介的水利工程讲座,以及侧重于反映地域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工程问题的工程抗冻技术课程等其他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先进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成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重要组成,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担当起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也通过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如何在工程和创新创业双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理念和要求,也贯彻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制定的新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我校水利类专业2014版培养修订工作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的,是工程教育质量的最低要求,属于合格评估。正因为是合格评估,所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就应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基础上,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定位、学科优势、人才类型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等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是工程教育类专业,其思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有积极借鉴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对高等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独创,在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学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随后日本、英国也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中核心内容。通过以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地方。下面进一步来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素养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具备识别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的数理化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或设计出满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伦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应用现代工具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预测和评价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养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潜能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培养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更重视面向具体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重在实践育人,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5]。第三,教育的层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据行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层次不同,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大于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专业类型稍有差异。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一些需要培养工程素养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第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思想完全一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低要求,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工程教育基础上,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应该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等。
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根据我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则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构建起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行业需求,实行分类培养[6]。同时,将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贯彻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包括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目标分别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分别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应养成的素质也分别按基本和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既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要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工程制图、力学分析、工程计算、工程测量、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水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水利防灾减灾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修订原则,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支撑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到41%左右,其中数理化类课程学分占通识类课程的总学分的40%左右;集中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论课附带的实验课学时,则实践教学学分超过30%;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建立了较为宽广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工作方向选修,选修比例50%左右;同时在专业课又分为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体现分类培养。2.优化选修类通识课程,加强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按模块化开设人文素质课。具体分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位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内至少修1学分的课程。第二,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来承担,讲授的对象面向全校学生,不限定专业,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习惯、对科研研究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并通过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第三,抓好课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讲座等活动,每年要举办100场素质报告会,即“百场素质报告”。先后邀请李岚清、李肇星、李开复、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来学校演出。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以科技支农、环保宣传等等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打造了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这样一些品牌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队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不定期举行就业大学堂讲座,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做出成绩的毕业学生开展讲座,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参与度。3.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和环境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线性代数》(2.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学分)。物理类分为《大学物理》(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2.5学分)、《程序设计基础》(VB,3.0学分)、《MATLAB与工程计算》(1.5学分,其中实验16学时)。每个专业均增加《工程化学》(2学分)、《水利法规与工程伦理》(1学分)两门课程。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1.5学分)、《工程项目管理》(2.0学分)等管理课程;对于水文与水资专业增加了《水化学分析》(2.5学分)、《水化学分析实验》(1学分,32学时)、《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1.0学分)、《水务管理》(1.5学分)等课程。
(四)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除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外,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压缩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到160学分,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素质提升归并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在额定学分外最少再完成8学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并建立了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创业类通识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每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覆盖近50%学生。积极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打造学院的“一院一品”竞赛项目。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且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第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与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韩国惠人集团、北京万学集团、陕西荣华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存在问题
新的培养方案已运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体现,持续改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冲突。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依照全体学生的成效来评价,但目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课程供学生选修,部分学生也许不会选修某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规定的课程,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另外,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中,学科势力强的专业则设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从管理层面有何解决办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在学校的不同层面还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片面割裂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够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创性师资短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样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曹震,刘震.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6(3):20-23.
[4]刘隽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现状与突出的问题[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1-4.
[5]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0-34.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乡村振兴;高职教育;创新
1研究背景
1.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全国共有耕地面积12786.19万hm2,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为6916.05万hm2,其中广西为173.10万hm2[1]。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m3,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39.8m3/人[1],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是十分必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节水措施上得到大力发展,据统计,有效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5382.00万hm2持续增加至2019年的6760.00万hm2[2],与此同时,尽管每年全社会投入节水农业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以上,但是农业部门的节水成果与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用水量的降幅仅为2.9%[3]。可见,农业水资源短缺目前还是我们仍需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业节水工作还任重道远。
1.2广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
广西耕地面积为441.94万hm2,截至2020年底,广西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3.10万hm2,占全区灌溉面积的95.66%;全区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93万hm2,占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8.70%。在广西全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中,以低压管灌为主,达19.46万hm2;其次为喷、微灌,面积达13.33万hm2,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67.18万hm2,广西全区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灌区共计3525处。广西有效灌溉面积自2010年以来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在广西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新时期广西水利任务艰巨,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技术也势必会得到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
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水利、电力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创新型高职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并入选广西首批节水型高校。作为水利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可帮促产业振兴,实现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力,学院面向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灌溉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技术等专业课程,并结合课程实训,以理论加实践的教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最大满足行业及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此外,在学生的技能竞赛方面,学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并鼓励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充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制作模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创新潜能。
2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高职教育有效融合
2.1理论结合实践育人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节水灌溉技术相关课程的同时,注重节水灌溉实训实践教育。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勇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校内成立校企合作节水灌溉技术协同中心,进一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学院校内建设的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在学习任务安排上,主要结合地区常用的灌溉排水工程措施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重点讲述渠道灌溉和现代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校内可开展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地点包括了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节水灌溉示范实训场(智慧农庄、无土栽培实训室)等。实训学生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认识节水灌溉技术科普知识,情景式实地认知节水灌溉管路铺设、灌水器种类及效果等知识;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模拟进行微灌系统首部枢纽设计、田间管网模拟铺设实操及微喷灌系统的组装等实训内容;可在节水灌溉实训场的无土栽培实训室开展水肥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田间管路铺设、微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实训内容;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内陈列节水灌溉相关管材、管件、过滤器、各类阀门及灌水器等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实际应用相关器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节水灌溉相关实训内容多样,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多方法多手段培养学生对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需要。
2.2以技能竞赛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教学
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是从业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全国性水利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自举办以来,旨在提升水利职业院校学生实操能力,加强水利行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行业发展。赛项选择有利于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技术技能也是水利行业需要的。第十四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了《节水灌溉技术》赛项,第十五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的《节水技术》赛项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赛项的设置不断提升学生节水灌溉技术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也促进了节水灌溉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发展。《节水技术》赛项整体分为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涉及到水利职业道德、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及节水灌溉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喷微灌工程设备基本知识及系统设计、喷微灌工程系统施工安装、喷微灌工程的运行管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及节水灌溉自动化基本知识。技能操作部分则涉及到微观系统的识图及安装与运行。大赛全方面锻炼了学生在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施工安装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性实践与创新能力,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引领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高技能人才。
2.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工程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可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锻炼了大学生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并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5]。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各项举措推动创新创业优势资源集聚[6],于2021年入选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与美国亨特绿友集团、上海华维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了节水灌溉创新创业中心,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的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水利工程系学生参与了《旋转式鱼菜共生模型》《柬埔寨智慧生态示范村》《自主感应灌溉系统》《淋致80°——一种纯净水自热装置》《植物管家》等创新产品的研制,所研制产品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不错成绩。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及八桂水利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结合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培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水资源稀缺性、灌溉技术采用与节水效应[J].农业技术经济,2022(2):47-61.
[3]徐涛,赵敏娟,李二辉,等.技术认知、补贴政策对农户不同节水技术采用阶段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4):809-817.
[4]武建玲,赵文静.推进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N].郑州日报,2022-01-08(5).
[5]张家玲,周倩荟,郑一帆,等.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2(2):113-115.
关键词:供电公司 创新提升 农电企业 财务一体化
按照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国务院批转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县级供电企业要实行“政企分开”,即趸售县供电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原则上应上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在产权关系上看,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受地方政府委托,对趸售县供电企业(以下称“农电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履行出资人义务,实行“代管”,其所属的绥化供电公司按照要求,认真履行的代管职能,并针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确立了“夯实基础,狠抓落实,讲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农电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规范。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约化、扁平化、规范化”管理理念,为深入落实“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实施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的目标要求,绥化公司以坚持深化应用“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打破“代管”壁垒,紧扣专业延伸管理主旋律,把握统一、规范关键点,制定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节点和实施步骤,将省公司规定动作落实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国网专业工作同检查、同部署、同总结,创新财务管理,创造性地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一个中心:财务管理集约化;两个目标:风险防控、价值引领;三个落脚点:夯基础、改状况、稳增长;辅以实施“四维”财务管模理式,即:一维信息系统建设、二维基础工作创优、三维要素集约管控、四维同步评价提升(同业对标),农电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深化农电企业体制改革和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实施背景
(一)农电企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农电体制改革将在“十二五”末完成,这意味着农电企业的管理体制实施上划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代管的过渡阶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将是摆在代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电力生产经营关系到国计民生,属于基础性行业,具有公益事业特点,受国家政策制约影响较大,在履行企业盈利职能的同时,还要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电力行业的经济特征使得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的监督逐步强化,规范有序的经营理念的植入和有效实施成为必然。
2.内部环境因素
绥化公司农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多年的“代管”中逐步走向规范,但其财务状况也存在“二高三低”(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高、盈利能力低、资产运营水平低、融资能力低)的问题。资产规模庞大管理效率低下、内部控制虚而不实、经营风险加大、盈利能力走弱、权益被亏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电网持续稳定发展困难重重。依笔者之见,农电企业在谋划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上要从着力抓好财务管理入手,要更加注重财务基础管理,更加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更加注重财务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财务资源运作。
(二)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各级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绥化公司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多种原因,代管县供电企业在依法治企、规范经营、财务管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取得根本性的变化,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政策原因的争取政策支持,是内部体制原因的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是管理因素的规范精益管理,关键是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对农电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创新,是贯彻国家和网省公司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是夯实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基础、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代管县供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成果的内涵和做法
绥化公司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总结闭环管理思维实施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农电企业的实际和网省公司加强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抓深、抓实、抓细、抓严上下功夫,打破“代管”壁垒,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引入了“四维”管理模式(图1),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图2)。
经过一年多实践运行,绥化公司对农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取得了实效,拓展了现阶段财务专业延伸管理的维度,加快了实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国网接轨的步伐,实现了预定的管控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信息系统建设
1.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现状
2013年以前,绥化公司农电企业财务核算软件是远光核算系统2.1(单机版),地市公司不能及时地掌握各代管农电企业的财务核算信息和经营状况,对农电企业月度财务快报、年终财务决算的审核也只是达到“以表审表、层层汇总”的状态,无法行之有效地行使对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
2.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的必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代管县供电企业实施财务管控项目,就是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先进的财务核算系统,实现对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数据的动态实时穿透查询,促进地市公司有效提升对代管企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全要素的财务管理水平。既是推动农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规范经营的现实需要,也是做实地市公司、切实履行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更是农电企业管理提升要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十分必要。
3.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应用实践
(1)项目启动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项目筹划、制定实施方案到制定全省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绥化公司全程参与了财务管控系统建设的各阶段工作。由于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区别于国网系统的核算内容,在创建科目体系的业务中没有成型的体系可以借鉴。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对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全面掌握的优势,将业务经验与会计核算规则有机结合,构建有农电企业特点的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为在全省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绥化公司将财务管控系统核算理念与远光2.1版会计核算软件的差异和“管理对象”以及业务分类”等财务管控系统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结出来,为系统应用的关键工作――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和理论支持。并在2013年6月至7月,绥化公司组织所属农电企业开展了72人次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明确了工作要点。
(2)项目运行
绥化公司集中辖属的农电企业开展项目应用试运行工作,有序开展了系统应用环境的搭建、关键用户权限的收集、报送、导入、使用、统一会计科目下静态数据的收集、整理、植入(共收集了单体工程451个、往来单位3125个、组织机构487个、银行账户57个,共计4120条静态数据)、2013年动态期初数据的对照、录入、核对、2013年已发生业务的凭证补录、数据核对、报表关键数据来源的设置,顺利实现了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
(3)项目总结
绥化公司通过对2013年会计业务在财务管控系统(图3)试运行工作的实践,有效开展了运行过程阶段性分析评估,一方面查补财务管控系统功能需补充、调整、完善的内容,另一方收集农电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项目试点应用总结,共提出包括静态数据收集、动态数据对应、会计科目正确使用等10余项注意事项,有效避免“进去一串垃圾数据,出来一张垃圾报表”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二)基础工作创优
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随着管理提升、依法治企等工作的开展,绥化公司实施了“四步工作法”,实现了农电企业的会计基础与国网同步推进。
1.深入调研摸清状况
不打无准备之仗。绥化公司按照省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开展了以会计政策的执行、会计科目的使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等主要内容的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发现,农电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政策方面不统一,有的农电企业是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有的农电企业采用“直接核销法”核算坏账,即平时不计提坏账准备,发生坏账损失直接核销。通过调研摸清了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结合“六统一、五集中”财务集约化管理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执行统一政策、规范管控夯实了基础。
2.整章建制贯通应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精髓是“集约”,严格执行通用制度和标准是实施集约管理的有效途径。绥化公司在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的同时,集中组织培训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代管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创造性地针对农电企业的管理需求,制定并执行有特色的适合管理实施的绥化供电区财务通用制度,对指导、规范农电企业经营行为管控和经济业务处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3.费用核销典型设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据会计核算规范性和报销管理的有关要求,针对近年来内外部检查提出的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备问题,绥化公司对成本费用报销和工程其他费用报销业务进行规范,实行典型设计,即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管控,研讨形成了农电企业“成本费用业务核销规范”和“工程其他费用核销规范”,并将上述两项规范作为“操作指南”深度融合了原始凭证规范化、费用审批、流程管控的要求,形成了以规范促提升的良性机制。
4.严格审核防控风险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未然。在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践中,绥化公司在统一规范了29种原始凭证单据样式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财务审核规范,做到“四不通过”:没有业务预算的不通过;审批手续不全的不通过;原始凭证不齐全、不合规的不通过;业务流程不规范的不通过;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经营秩序,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稽核和定期稽核为重点的财务稽核常态运行机制,对公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监督,确保公司在资金运营、核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依法合规,从而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
(三)要素集约管控
国网公司提出的农电企业“双提升”工程,从财务专业角度看,贯穿了财务集约化实施的过程。绥化公司在现有的体制下,以“五集中”的内容为要点,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资产、负债、成本、收入及利润的全要素管控,推动了农电企业财务管理集约深化。
1.率先生成“一键式”报表
按照国网公司要求,2013年度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的代管县供电企业要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生成“一键式”报表。绥化供电公司辖属10家代管县供电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首批开展此项工作,并于2013年8月24日正式生成“一键式”报表,对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绥化公司结合农电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的实施,充分研讨,统一了科目体系,并在此前提下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以及财务管控系统的应用进行的“一对一”的集中培训,应用“数据收集与业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集约管控要求相结合”机制,确保了系统如期上线。“一键式”报表生成后,省、地公司可以通过财务管控系统这个平台,进行实时数据查询,实时生成该试点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简化了数据生成、归集、传递流程,在“统一”的前提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键式”的生成,跨越体制限制,实现了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准集约”(图4)。
2.严控预算执行
一是严控可控费用。绥化公司针对可控费用的经济特点,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办企”的原则,细化了预算集约调控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国网绥化供电公司农电企业可控费用预算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了可控费用预算的执行管控工作,实行了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制度。二是动态监控预算执行。通过实时生成的“一键式”财务报告信息为反映基础,动态监控农电企业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管控落到实处;通过财务建立健全预算指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制度,杜绝了预算外支出,提高了可控费用管理的实效性,提升了成本管理水平,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刚性原则,实现了农电企业预算集约调控的“准集约”。
3.资金集约管控
绥化公司严格落实省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要求,着力推进资金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创新。一是严格控制银行账户数量,加强账户开立审批和撤销备案制度执行,持续压降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由最初的145个压降到目前的65个。二是依托中电财结算平台和服务力量,研究搭建农电企业资金池,提高了农电企业资金集团化管理水平,实现资金归集率95%以上。三是加强农电企业资金运作,提高资金效益。2013年以来,鼓励供电区内的农电企业积极参与省公司的资金运作,使得闲置资金的收益在无风险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四是持续应用农行“三级账户”管控,加强资金在线监控,在财务管控系统全面应用的基础上,优化资金月报,提升了农电企业月度资金分析功能,加强日常在线稽核和监控,强化预算管控,防范了资金风险,实现了农电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准集约”(图5、图6、图7)。
4.资产精益管理
绥化公司从农电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现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清查、规范、发展”的原则,遵循“尊重历史、依法确认、实事求是”的总体工作思路,经过制定方案、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现场鉴证、报告出具、账务处理6个阶段,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历时7个月全面完成,共计清查所属农电企业资产盘亏、资产盘盈及资金挂账的净损益共计280.31万元。通过清产核资,在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实现了账实、账账、账证的“三对照”,为下一步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绥化公司在不断改善优化农电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测算电网投资能力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农电企业资本集中运作的“准集约”。
5.风险集约管控
农电企业由于现有的治理结构影响,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普遍存在。绥化公司在客观分析农电企业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突破体制限制,利用现有资源,借助内控系统平台,实施资金支付管控和在线稽核,积极构建适合农电企业特色的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应用“三级账户”管控系统管控重大事项业务的资金支出,通过制度固化农电企业没发生金额5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农电企业资金支付在履行内部集体决策后,上报地市公司审批执行,并要求农电企业在重大资金支付业务发生时,须提供经过审批的单据,地市公司财务部门复核人员方可办理业务复核,款项才得以形成支付。这是一种将业务发生与系统应用相结合的管控方式,创新性的业务实施和风险防控的常态融合机制,实现了农电企业风险在线监控的“准集约”。
(四)同步评价提升
绥化公司深入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以专业延伸管理为契机,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开展了农电企业财务评价。以同业对标为手段,有效促进各项集约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融合和转换,切实促进“双提升”、切实服务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切实为农电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第一,坚持科学有序开展。前期工作突出了“两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首先按照网省公司的专业延伸管理要求,确定适合的管理对标体系架构,实现管理对标的目的;其次,就管理对标体系的应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具体提升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做好了管理对标工作的深入到位宣传;最后建立了定期联络、信息报告、督导检查、管理提升、工作评价考核机制等五个工作机制,确保农电企业同业对标工作有序展开(图8)。
第二,坚持促进管理提升。绥化公司以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为有效载体,克服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困难阻碍,全面强化财务专业延伸管理,促进农电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一是强化财务管控系统应用水平,集中组织了农电企业财务人员20余人进行了程序的培训、测试,为对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二是持续动态监控日常考核的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积极提出完善提升建议,找短板、强管控,同步提升对标水平。
第三,坚持积累典型经验。在农电企业财务管理对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农电企业管理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抓重点、找难点,深入剖析,全面总结,努力在同业对标深入实施过程中认真总结工作亮点,树标杆、抓典型,实现以对标促管理提升,以管理提升促对标水平提升的双保双促机制。
三、成效
绥化公司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后,提升了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管理手段的导向、约束、凝聚、融合和辐射作用。
第一,会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一了科目体系和会计政策,进一步夯实财务管控基础;以财务管控系统成功应用为依托,逐步实现财务核算规范化;对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等重点业务规范会计核算进行了逐一分析,有效地保证了省公司“一本账”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了农电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运营效率。深入开展资产清理处置,加强资产效用分析,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不良资产管理,重视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提质量、调结构、保安全”的资产集约管理手段的实施,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全区综合的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75%优化到2014年6月30日的37%(不含农网改造因素)。
第三,预算行为进一步规范。绥化公司在农电企业树立全面预算“一盘棋”的理念,逐步强化损益性预算管控,全面完成省公司下达的损益性预算指标,并同步严把资本性预算的“立项关”。对农网工程项目预算的管控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从测算结果出发,综合平衡规划需求、利润目标、后续效益因素,优化投资结构和时序安排,2013年投资计划比2012年下降1.69亿元,2014年投资计划比2013年下降0.53亿元,以量化数据引导预算行为,使农网工程投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第四,风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度完善为保障、系统实施为手段,形成了资金管控与业务管控常态风险管控机制,强化了风险管控意识,2013年绥化公司共受理重大事项报告涉及的资金支付申请188份,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业务处理的管理责任,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
一、对接市场需求,选优选对专业
学校立足涉农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坚持“多条腿走路”,做强做大传统专业,培育新专业。
如充分利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的趋势,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几年来,培养了4 000多名实用型汽修人才。又如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开设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红河州具有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学校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新开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今年还准备申报养老服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还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百城千校、百万英才”电商人才培训的合作协议,着重培养学生外贸实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外贸企业就业机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以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培训为重点,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共计培训16 000余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业务骨干和熟练工人。
二、接企业岗位,推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学校通过教学实习、工学交替、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与弥勒唐氏特种养殖场、福建冠捷科技集团等省内外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了云南牛牛牧业、鑫驰汽车修理厂等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采用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与蒙自老寨乡政府、天安果业公司合作的“苹果班”,与厦门冠捷集团合作开设的“冠捷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学生,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投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与国内30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与 10余家省内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共享,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三、对接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
依托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职业教育实现高效办学的最根本保证。学校以红河州发展“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才、科研、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担当政府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智囊”,为地方政府提供行业规划和技术咨询服务。通过生物组培、高原山区苹果种植、畜牧养殖、玉米良种等“四大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先后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到怒江进行产业调研,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到大理剑川指导苹果种植等活动,并主动为州内外县市提供团队技术咨询服务,得到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