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中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16 17:05:53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中的关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中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关系;数学关系;关系思维

简单地讲,关系就是描述在事物之间用什么来联系、这种联系怎么样来表述、如何处理的学科。我们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探讨关系的问题,数学中的思维,其实是一种关系的思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总是感觉到问题无法入手,没办法解决,这里边反映出的问题实际是学生的思维定式的问题。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实质上,数学的思维是一种关系的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提问后冷场的场景,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重原因,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起来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变得程式化,并且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数学里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称为关系的思维模式,关系思维模式一旦建立,很容易找到数学问题的突破口,数学将向你打开一个新的窗口。下面笔者用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浅入深来说明这种关系思维模式。

先看这样的例子:八年级某班组织春游活动,租车费用300元由参加者平摊。后来参加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但租车费用不变,这样每人少交了10元。请问这次活动共有多少人参加?

在这样的题目中,关键的问题是找出题目中体现的关系。数学关系简单的讲无非是等于和不等于两大关系。我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叙述中寻找,可以很清楚看出这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租车费用不变”。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可以列出这样一个关系: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人数变化后的租车费用,将这个关系一步一步地数学化来看看问题的变化:

1.将“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人数变化后的租车费用”这个等式进行变化得到:人数x每人交的费用=2x人数x(每人交的费用-10).

2.假设人数为x,每人交的费用为y,则上述的公式变化为x×y=2x×(y-10)(1).

3.在仔细看看题目发现还存在一个关系,那就是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300,变化为数学关系为x×y=300(2).

4.将(1)和(2)两个式子综合就可以求解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高等数学的例子:求解∫xsinxdx.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积分问题,我们利用关系思维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积分题目,联想和积分计算相关的关系,发现积分的计算共学习了两种常见求解方法,一种是换元积分法,一种是分部积分。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是一个乘积的积分式子,联想关系,发现可以利用分部积分的办法进行关系模式的思维。

1.分部积分的公式:∫uvdv=uv-∫vdu

2.将这个题目的具体实例代入:∫xsinxdx=-∫xdcosx

3.进行计算化简:

∫xsinxdx=-∫xdcosx=-(xcosx-∫cosxdx)=-xcosx+sinx+C

从上边的例题中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学关系。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这种关系的描述一开始可以是中文的习惯思维的描述,然后再一步步将这种关系抽象成为数学符号的描述,最后进行求解。

关系的思维模式可以在很多数学问题的探讨当中使用,这种思维的模式可以使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我们可在复杂的问题叙述中抓住关系这个关键点,很快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建立起来数学关系。

第2篇

目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试想一下,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的双方如何能产生正常的交往,又如何能产生真正的互动教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活动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这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的事情,也不是单纯的教师的事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中心人物。那么,怎样提高师生交往的有效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找规律》一课。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快速记忆比赛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感知规律。找规律重在“找”,找到规律的价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找规律”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上。素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桌椅、彩灯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摆放的规律观察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经历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星期,月份,四季,生肖等等,拓展规律,丰富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再通过师生玩一玩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揭示游戏里就蕴含着周期规律,鼓励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感悟规律,创造规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突出了学生探索规律中的数学思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评价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更有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评价缺失和评价不当的现象。如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和价值观的引导等。只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导向性、客观性,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用我们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等方面。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既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看法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新教材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发展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以便为发展学习而学习,为终身继续学习而学习。从教育发展的整个态势来看,教育民主化已日益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化主题之一即教育的平等,包括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个性发展的平等性,尤其是个性发展。因此,保证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总之,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能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教学,而要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研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能否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好、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教学影响,即使是较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的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好或者没什么感情,同样的教育教学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好,教师工作起来心情愉快,教师会更加努力,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相反,教师会感到内心失衡,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进程。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3篇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总是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缺乏可靠证据的结论保持怀疑,对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探求的渴望。创新型教师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结合教育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的处理,并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的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师生关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方法是老师想出来的,老师的答案才是最正确的。为了追求全班一致的声音,为了追求那看似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不惜牺牲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学生完全被视作知识的附属品。要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多给一份关爱,温暖学生心灵。

2.多给一份尊重,健全学生人格。

3.多给一次机会,锻炼学生胆识。

4.多给一个荣誉,激发学生自信。

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拘束感,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材使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教学,就是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及认知的生长;教师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化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

依靠平时的学科教学和引导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通过长期的思维锻炼才可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充分体现指导性、权威性和基础性,为教师的再创作留有极大的发挥空间。教学引入是关键,引入必然涉及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景”应是真实的、自然的、现实的、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生动直观的、富于启发感性的材料,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图象动态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四、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的核心环节。思维的基本类型大致有三:一是直线思维。这种思维常常是按固有的观念惯性思维,习惯于因循守旧,无视客观的变化。二是网状思维。较之于直线思维有其宽泛性,但是却多了黏滞性,其特点是遇事前思后想不得要领,犹豫踌躇没有主张,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断不断,作茧自缚。三是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类型,其特点是克服了上述两种思维类型的惯性和黏性,显然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类型。创新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提倡思维方式的新颖、新奇、灵活、多变。

1.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与反思。

2.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反达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不同中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几对关系 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已经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为主变为培养能力为主;这种教育思想的转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断清除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我想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如下几对关系,已经成为每个数学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教”与“学”的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受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少数学教师仍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教材的教法上、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去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教师讲学生听,习惯于满堂灌,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活动方式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尽完成了“教”的任务。学生似乎也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由于没有把它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多久便忘却了。这种只管教师教多少,不管学生学了多少的教法从根本上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大家知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法,不管教师讲了多少,要看学生学了多少,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去评判教法是否得当。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里的主导体现“教”与“导”,寓导于教,以导为教,核心是导。体现出教师的编导、引导和辅导作用。这里的主体体现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物,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把思维权交给学生,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应该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把教学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到教学生“会学数学”“想学数学”上来。然而,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防止只追求形式,不顾学生实际,不论教材内容的易难,一味让学生去自学的放鸭子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得有法。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高科技产业的今天,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面临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然而在当今的教学中,不少数学教师常常单纯地着眼于增长学生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持着知识多了能力就一定高的片面观点,事实上,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能代替能力,所以我们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黄金”,而重要的是给学生以“点金术”,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在重视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树立“立足于知识教学,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新观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首先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1)自学能力,(2)运算能力,(3)推证能力,(4)抽象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人们对数学教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把数学教学理解为数学知识即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另一种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数学教学理解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前者着眼于活动的结果,后者着眼于活动的过程。当前数学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主要表现在:(l)重结论应用,轻发生过程,学生常常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公式,定理、法则,忽视其产生推导过程。(2)重正确解法、轻分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有启必发,有发必对,缺乏必要的分析、探索。(3)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采取题海战术,搞针对性训练,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题怎么问就怎么设,怎么解,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种削弱思维活动的结果,不仅使教学质量下降。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扼杀其创造性,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树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新观点,当前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拓宽、发展过程,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的概括,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思维并加以指导。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任何认识的形成不仅要靠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还要有与之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理想、感情、兴趣、爱好等。在促进教学效果方面,智力因素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智力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差生大量涌现,教学质量排徊不前。因此教师在认真备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备好学生,因人施教,要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讲的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兴趣与质量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与旧 部分与部分 深与浅 板书与课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上课,是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恰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有两层含义,一是新教法和旧教法的关系,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学―研讨―展示―检测的“四环节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方法是对旧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提升。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在讲分式方程这一课时,在一班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给学生,结果全班有许多同学掌握不太好,作业出了很多问题。方法是我强加给他们的,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脑筋,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二班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自己动手寻找各种解题办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在作业中全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了错误。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应被我们摒弃,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中青年专家邱学华老师说的话,一堂好课,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你让学生怎么去学,学了多少。

二则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初中数学的系统性非常强,是一条线,像一个网络,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在我们学习过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之后紧接着就会学习因式分解,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讲解新课时,一般都是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比较、联想,引入新课题,讲解新知识。同时,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联想到旧知识,新旧知识达到完美结合。但是旧知识何时复习、如何联系,其深度和广度如何,应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当时的教学进程情况而灵活确定。

二、处理好部分与部分的衔接关系

数学中部分与部分的衔接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点间的过渡,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要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再不断完善,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好的过渡,需要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备课时我们就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如果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过渡有些生硬,学生有可能不太喜欢,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则就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数学老师就需要努力做到知识点间的完善过渡。

三、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一是知识讲解的深与浅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规律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教学要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旧知识出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生活入手,由浅入深尤为重要,讲浅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讲深了学生听不进去,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浅是深的基础,深是浅的发展,只有着手于浅,才能立足于深,二者不可偏废。至于深浅的程度和比例如何,这要因人而异,即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当前,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立足于基本要求,立足于浅,要面向大多数或全体同学,尽量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听懂。

二是题目讲解的深与浅的关系,我们出示的题目应力求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出现,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要有相应的梯度和明确的目的性,难度要适中,有层次性,使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即所谓的提优、拔尖,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全体的步伐,即所谓的补差。这样既能增强好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增强后进生学习的信心。这既适应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提高了教育质量。

四、处理好板书与课件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教师环境;数学环境;人文环境;探究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古尔曼认为独立人格是人进入社会的立身之本。独立人格包括;矢志不移、坚定信仰、求真务实、理性思维、勇于探索、敢于负责的处事态度,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很难想象在只有师道尊严的课堂中能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应该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把讲台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仓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的传授知识,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代替了学,学生在课堂上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创新意识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由此产生厌学,甚至与教师产生敌对情绪,使师生关系形同陌路。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升华,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将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课堂的“四境”的营造:温馨活力的教室环境;恰当引人的数学环境;优美形象的人文意境;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良好持续的心境。

1、温馨活力的教室环境

(1)规划整洁的教室布置。环境育人,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课桌,整理好桌面物品。课本、笔记、草稿纸摆放有序。文具一应俱全,洁净的黑板,营造了展示数学活动的良好氛围。

(2)活泼、轻松的课堂过程环境。良好的课堂过程环境本质是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即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不只是学生学到知识,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过去的课堂主宰者变成现在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学会到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恰当引人的数学环境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其产生自觉地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性,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调节、引导,利用口头表扬、学生鼓掌等方式,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以达到情绪上的和谐。同时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表情等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渲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达到全身心和谐。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创造一个充满活跃,愉快地教学氛围,发挥好情感教育的活跃性、愉快性的作用。

3、优美形象的人文意境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在其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积淀了众多的人文内涵,关注数学的人文意境,体会数学的本质,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可近,而不是铁面般的冷酷无情。数学中的人文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的描述,如对极限的概念的描述,除了数学的严格阐述外,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使学生在优美的人文意境中,加深了对极限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2)性质的展现,如探讨函数性质时,画出图象其性质就一览无余,如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其图像可概括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江水滚滚来,奔流不息到东方”。

(3)问题的陈述,如利用古代的诗歌呈现的数学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向下成倍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想以上的数学知识通过人文意境的渲染,使数学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温暖人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好处的。

4、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良好持续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课堂上,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生失望焦虑时,学习就失去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境,提供能够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的学习任务,可以清除学生在学习中消极的情感因素,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培养良好的心境。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入手,一改以往重视知识积累的僵化式教学,而提倡平等、民主和相对自由的教学模式,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播撒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宣讲者,而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考虑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学生,以什么样的语气对待学生,以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下面我就把有关中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做一个大概的梳理。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师生关系紧张。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要做的只是如何把教材详尽地、形象地、有效地讲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漠视了学生的存在,忽略了接受者的学习个性,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性格和思维特点,忽视了他们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紧张。

其次,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略了他们的主动性。时至今日,当下的中学生智力已和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样的年龄段,生活在科技时代、伴着智能电视和网络而生的90后们,他们的所见所闻远比在缺少见识、闭目塞听的旧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更广泛,其思维也更活跃和敏捷。如果教师仍然用我们那个时期的水平去认识他们的话,就低估了当下中学生对数学的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更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这恰恰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被忽视。教师在讲课中不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关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情况,也不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异议,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思维僵化的学习者,而难以培养出头脑敏捷、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研究者。可想而知,师生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

再次,师道尊严让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威严的,要讲师道尊严。他们往往用“威”来维护自己的“严”,不能够放下身段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也不能包容他们的许多浅见和陋识。正如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问题问得多了,老师就恼怒起来,说道:‘不知道’。”虽然我们不会说不知道,但也很忌讳学生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殊不知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正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紧张和不协调的,不利于问题的探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几个特点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相长、平等交流、自由民主。

首先,教学者要充分尊重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理解到教师的教学不是知识的宣讲,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科技日新月异,数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真理面前,师生处于同一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认识,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换言之,即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真理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善于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平等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次,再来谈一下什么是自由民主。这是个相对概念,我认为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享有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学习习惯的权力。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就是给予他们学习的自由。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我管理。如通过民主的讨论与选举来选择本学科的管理者,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策略

首先,改变观念。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旧有观念,树立起“双主”意识,即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课堂,一起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和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讨论中获取新知。

其次,构建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一直追求变革,但课堂教学不是试验田,不能朝三暮四。教师和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间的默契,彼此可以很好地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教师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并最终超越老师。教师应充分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吕欣玲.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5).

[2]李丽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谢秋锋.论数学教育中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

[4]杨二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