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趋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6 17:05:50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趋势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趋势;建议;重庆铜梁

1基本情况

1.1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铜梁县农村合作经济统计综合年报,2006年底全县已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653 4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93 3亿元,占总收入的9.63%;林业收入0.400 1亿元,占0.55%;牧业收入12.615 5亿元,占17.36%;渔业收入1.238 7亿元,占1.7%;农村工业收入40.220 3亿元,占55.36%;建筑业收入4.516 1亿元,占6.21%;运输业收入3.036 1亿元,占4.18%;商饮业总收入1.973 0亿元,占2.72%;服务业收入0.719 2亿元,占0.99%;其他收入0.753 7亿元,占1.04%。总费用51.816 8亿元,净收入20.836 5亿元。各产业的具体年收入和年支出见表1。

1.2农村收入结构

2006年,全县农业入口67.050 7万人,可分配净收入总额30.103 0亿元。其中:农业净收入20.836 6亿元(其中:种植业4.535 1亿元,畜牧业5.389 0亿元),投资收益642.1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9.202 3亿元。

1.3农村自然资源结构

据调查,全县有农业用地8.297 4万公顷,其中:耕地4.204 0万公顷,园地0.193 2万公顷,林地1.712 2万公顷,水面0.210 7公顷,其他用地1.977 3万公顷。

1.4适度规模农户及农牧企业发展结构

全县共计20.911 4万农户,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农业畜牧业大户及企业有1 347家。按生产规模划分:年产值在5~10万元的有566家,年产值在10~20万元的有422家,年产值在20~50万元的有248家,50万元以上的有111家。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73家,畜牧业1 020家,渔业254家。具体统计见表2、表3。

1.5农业产业结构

将全县农业进一步细化分类,产业结构及排序见表4。

2对农业发展阶段的认识

铜梁县农村现状与全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被打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是农业净收入的44.16%,在可分配净收入中所占比例高达30.57%。农民外出务工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自下而上能力得到提高,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变。在农村结束了茅草房居屋时代,小青瓦房也正在被大量的小楼房取代。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外出使住房和土地等农村资源闲置,为规模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之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畜牧业大户及企业已达1 347家,总规模3亿多元,占农业畜牧业总值的17.3%。

从表1和表4分析,铜梁县畜牧业的年产值和纯收入均超过了传统的种植业,粮猪型农业结构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多种产业迅速发展的局面。综合以上列表来看,粮油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但在规模农业统计中却没有踪影,说明粮油产业比较效益低。在农村自然资源不可能增加,人均耕地仅666.7m2左右的现实条件下,仅靠种植粮油作物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符合铜梁县农村实际。解决农村产业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规模农业,实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从统计表来看,铜梁县规模农业产业的产值排序是:水禽、鸡、猪、花卉、渔业、蔬菜、药材、兔、奶牛、茶叶等,这也体现了铜梁县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3存在问题

3.1主导产业不明且区域分散

铜梁县农业产业分布较散,在16个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规模种养殖大户(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带和集中增长区,全县农业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样样有,什么都不精;产业过于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442家水禽规模户年产值已达1.07亿元,占2006年水禽总产值的23.33%,是2006年畜牧总产值的8.76%,已基本成为铜梁县优势产业,但大部分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下,缺乏“蒙牛”、“伊利”那样的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鸡年产值为0.67亿元,占2006年养鸡业总产值的25.6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5.52%。规模生猪年产值为0.55亿元,在2006年生猪总产值中的份额为13.0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4.49%。猪和鸡要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企业化的产业还有一段路程。对种植业和渔业来说,产业优势就更不明显,其适度规模农户少、产值也不高,单个行业的年产值都在3 000万元以内,总量也还不到1亿,只有花卉、渔业和蔬菜有一定优势,需要进一步搞好规划,相对集中、有重点地发展。

3.2企业数量少产值不高,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发展产业没有企业,不按市场规律的公司规则运行是不行的。2006年全县登记注册种植养殖企业21家(年产值上1 000万元仅2家),有几个规模企业在建。目前农业畜牧业企业管理粗放,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紧缺,制度不健全,程序不科学,难获预期效益,是现有水平下必须经历的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带动作用。铜梁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户仅111家,占总规模户数的8.24%,产值占规模农户和企业总值的49.7%。对此务必给与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实现突破性发展,继续支持温氏集团等投资项目做大做强。

3.3农产品专业市场小而少,协会组织纽带桥梁作用不明显

目前,水禽、生猪、渔业等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自然形成的场镇交易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和销售半径相当有限。全县有各种协会、专业组织70家,但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是屈指可数,仅班竹渔业协会做了些实事,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电话不通,能接通电话的也是一问三不知,是形式多于内容,根

本谈不上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4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够

由于部门利益和怕担责任等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的具体支持政策还远远不够,有的难执行,有的根本就是形式。据统计,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5.7亿元,贷款余额28.5亿元。不是企业不需要金融支持,而是程序太多,融资困难重重。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投资收益时间长,农业畜牧业大户融资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也大,其融资的难度就可想而如了,这就需要调整当前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村的根本制度是,土地流转不畅,国土部门规定在农用土地上搞临时建筑屋用于养殖就属于改变土地用途,在办理手续后须每2a交2元/m2的管理费,比租用农民土地的租金还高,这不利于规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作相应调整。

4建议

4.1建立规模农户(企业)档案,摸清家底

铜梁县水禽、猪、鸡养殖基础较好,尤其是水禽有明显的优势,花卉、渔业和蔬菜也有一定的相对优势。随着遂渝高速公路的通车,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郊区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不可或缺,重庆市区大量农产品需求有着巨大市场潜力,规模农业发展具备诸多机遇。目前,急需要制定规模农户的标准和登记、报表、统计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在乡镇建立规模农户和企业档案,在业务主管部门建立适度规模农户和企业数据库,以便及时了解发展方向和急需要解决的总是形成县乡两级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和对适度规模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坚持专业化是突破、规模化是前提、业主制是动力的观念。不能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找准区域优势选准市场目标,调整农业品种和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制定统一的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形成规模。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企业,最现实的选择是增加和发展一批与农产品关系密切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措施,要像对待工业企业一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扶持培育力度,落实与工业企业一样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乡镇和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和企业打交道、善于和企业打交道,结合自身实际培植扶持、及时注册组建或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搭建平台,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4.3落实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畜牧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化实施方案或考核办法,将具体的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相关乡镇和部门;签订责任书,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4.4千方百计提高村社干部和农民素质

在农村,由于农民知识不足,技术不精,技能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39.4万人,其中初中以下15.7万人,占39.9%;初中文化22.4万人,占56.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3万人,仅占3.3%。高达96.7%的农村劳动力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更谈不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技能,推行农业产业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有针对性的做好培训工作计划,采取适合农民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展望

农业是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于国际化、全球化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要想迈开这一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践论证的经验学,再加上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精神。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系都是以原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现阶段农业市场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展很难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水平,进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业发展中规范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所重视的对象,并且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营效益,不断出台各种新规与政策,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要求。而这些政策、规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种口头传达的形式,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与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有传统的管理理念,仅适用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社会进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管理理念的进步,认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其不然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础上的,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管理理念认识不足,管理知识体系过于陈旧,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人员执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的主要体现,以此,加强管理人员执政能力非常重要。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够促进各行业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效益提升,当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观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使得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还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将农业科技成果逐渐引入到农业生产力中,作为重要的应用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员正确的意识到,引进信息化管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结构、经济市场、全球化进程的需要。2.2管理产业化。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专门的农业产品基地,提高相应的建设规划水平,并以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为基础,创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来农村因为财务方面管理不规范导致明显与其发展农业经济不想融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规范化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农村财务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财务上的质量。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公开来看:统一规定具体日期为公开日;其次,则到问题应随时公开;二是要要求公开的地点要求各个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三是规范各个步骤及公开步骤每笔经济都要经负责人严格把关来负责,一定要按照事先说的好的规章制度来办事,不能询私舞弊,根据对征用农村占地及补偿费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进行深入的调查,检查出哪里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审计集体资金的工作是有质量上的保证要针对有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地方,农村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来尽快更改对财务方面的资金管理要进行专项审计,找出不规范的地方,急结好的经理来推广给大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此同时所有财务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最后,严格解决村级费用的问题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条例,规定由谁来设置村户头,拨付到哪里都要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能交别人代管对资金一定要严格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能够在有限的数量里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

第3篇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具备了现代化,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国家的农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的农业已经进入到了以工促农,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进行农业转型十分重要,需要我们加快对农业进行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为此,我们需要明确农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好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 临沂市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全市农机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机办的领导下,以党的十重要精神为指针,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过千亿、翻三番”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以“4436”农机工程为重点,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全市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首先,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3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了3.6%,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65千瓦,全省排列第五名。农用拖拉机30万台,增长7.7%,全省排列第一名;各类配套农机具45万台套,增长7.1%,配套比1:1.5,全省排列第一名,增长幅度均高于往年;其次,农机作业水平。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到600多万亩。机播面积达到300万亩。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85%、80%和80%。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水稻、花生、秸杆综合利用、大蒜、薯类及蔬菜冷藏等多项机械化技术的开发研制、试验示范和普及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机运输、机械灌溉和农副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70%以上的农业劳动量已由机械承担;再次,农机管理水平。通过加大农机行风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农机市场秩序整顿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等活动,使全市农机执法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累计拖拉机挂牌达到70%,年审达到59%。驾驶员累计发证达69%,年审达72%;最后,农机经济效益。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0.7亿元,比2002年增长49.1%,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到47.1亿元,增长68%。民营农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1万户,比上一年增长6.6%,经营总收入43亿元,占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的84.8%。

2 临沂市农业机械发展趋势分析

现阶段,临沂市农业机械已经发展了包括小麦收割、玉米收获、土地旋耕、翻耕等多种农机品种,就这些农业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工艺水平来说,国际上先进生产和制造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阶段,临沂市农业机械多数以小型农机为主,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一些农业机械研究和开发部门的研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随着农业现代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程度会越来越高。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是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主要切入点,以节约能源、水源和土地等综合资源利用技术为发展重点,突出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功能,积极推广机械深耕,复式整地、精良播种、化肥深施、节约灌溉以及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将紧紧围绕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农业基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和普及适用的的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好大型收获机械、整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等。

2.1 农业机械向着绿色产品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生产和制造过程中都对资源进行过度的消耗,并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的影响。现阶段,环保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高度持续关注,社会对会产生有害物质的机械设备的显限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农业机械研发过程中,生产出那些对环境污染小,功率大的新型绿色农机设备就成为当下农业机械化发展迫切需求。因此,为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以及操作使用过程中,以对环境造成的最小影响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原则,将绿色制造和生产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产业中,从而生产出新型的绿色农机产品,这已经成为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新经济增长亮点。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节水;节水技术;发展趋势

1 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是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年径流量仅为27110亿m3,人均年径流量仅为2151m3,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我国的北部地区,人均年径流量仅为750m3。在我国,农业用水长期占用我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所以农业用水的状况直接关系国家的水资源平衡。2000年,我国农业用水消费(包括作物种植、动物饲养、饮用水和其它用途用水)为3076亿m3,占总消费量的74.1%。尽管中国工业和居民用水增加迅速,但农业用水在长时间内仍然是水资源的最大用户[1]。

由于农业用水量大,农业节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节水,有助于实现我国的水资源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业节水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的外部需要。所以,农业节水是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2]。

2 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水资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农业节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农业节水问题,并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形成了今天完善的节水政策,开发了先进的节水技术[3]。受限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主要发展了渠道防渗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了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1世纪后,国内的农业节水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中国喷滴灌面积已经达到27520km2[4]。相比发达国家的农业节水水平而言,我国的农业节水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在节水技术、节水政策、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借鉴和提高。

3 我国农业节水的主要技术手段

农业节水以高效用水为核心,包括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农业节水既包括灌溉农业,又包括旱地农业;农业节水涉及到作物生理学、农作学、灌溉工程学、土壤学、水文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建立在农业节水综合理论体系上的综合技术。目前,我国农业节水领域的主要应用技术包括水源节水、输水过程节水、灌溉过程节水、田间节水等技术。

3.1 水源节水

一般意义上的节水指输水和用水过程的节水,但拓展农业用水范围,开发新的农业水源,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达到农业节水的目的。

3.1.1 雨水的集存灌溉技术。在我国,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且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匮乏,供水矛盾突出。通过将雨水积蓄起来进行农田灌溉的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用水困境。集雨灌溉系统一般包括集雨系统、净化系统、存储系统、输水系统、灌溉系统等。通过建设收集净化系统和水窖、沟渠等基础设施,将雨水收集于水窖或涝地内。在缺水季节,除了可以解决人、畜生活饮用水外,还可以将剩余的蓄水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庭院经济作物[5]。

3.1.2 污水灌溉技术。污水灌溉是采用经处理并达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污水为水源,可以是生活污水,也可以是工业污水,但工业污水一般需要对其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组分进行处理,以防止污水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污水成分差异很大,某些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组分多,如镉、砷、汞、铬、铅等重金属含量高,所以,污水灌溉技术的核心就是要控制污水水质,严格把关,确保污水灌溉发挥积极作用,在整个污水灌溉技术中。由于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污水来源日益广泛,针对特定有害物质的监测手段、去除方法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6]。

3.1.3 微咸水灌溉技术。在一些淡水资源匮乏,地下咸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用微咸水灌溉技术可以缓解农业用水的紧张程度。微咸水灌溉主要取决于咸水中盐分的含量及成分,此外,气候、土壤特性、作物种类及品种、灌水方法、灌水时间等对灌溉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微咸水灌溉适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是地下灌溉、渗灌,对于地面灌溉,需要采取特殊的农艺技巧,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与淡水的轮灌、混灌等技术也可以较好的缓解微咸水灌溉的不良影响[7]。

3.2 输水过程节水技术

在田地的输配水水利工程中,主要依靠渠道进行输水,所以发展渠道节水技术是实现渠道节水的关键。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传统的输水渠道的渗漏损失严重,对于传统的土质渠道而言,一般从取水处取水经渠道到田间进水口这个过程,约有50%的水量损失掉了。所以加强渠道建设和管理,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渠道水量损失。渠道防渗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增加渠道衬里、管道输水等简单技术来实现大量节水的目的。

各国的实践证明,衬砌渠道是控制渗漏损失的最有效途径,采取衬里防渗技术措后,可使渠道渗漏损失减少一半以上。在输送一定流量时,衬砌渠道的断面更小,可以减少渠道占地。另外,衬砌还可以防止渠底和渠坡的冲刷,从而减少维护费用,发达国家采用衬砌技术后渠道水利用系数高达 0.8~0.9以上。对于小型渠道或井灌,可以考虑用管道代替渠道,同时减少渗漏和蒸发的水量,从而大大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另外,管道输水还具有节省沟渠占地、缩短灌水周期等优点。井灌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可以节水20%~30%[8]。

3.3 灌溉过程节水技术

灌水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灌水均匀度和田间水量损失大小。目前采用较多的节水型灌水方法有以下几种[9]。

3.3.1 喷灌技术。喷灌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的最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加压将水通过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从而将水均匀的洒落在田间达到灌溉目的。此办法可以较好的控制灌溉水量,减少大水漫灌形成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渗漏,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30%~50%,而且灌溉均匀、质量高,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减少占地。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推广了喷灌技术,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3.2 微灌技术。微灌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及灌水器,把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直接地运输到农作物周围的土壤里。由于微灌技术直接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的土壤,相比较喷灌而言,可以有效降低蒸发损失,故其节水效果更好。微灌按灌水器及出流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滴灌、微喷灌、渗灌等。

3.3.3 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如畦灌、沟灌、块灌、漫灌等方法耗水量大,且灌溉效率较低,灌水不均匀,容易造成严重的深层渗漏和无效排水。而节水性地面灌溉技术的节水措施包括:①水平畦田灌;②小畦灌;③细流沟灌;④波涌灌;⑤膜上灌。通过此类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控制灌水量,且这些节水手段技术简单,投资低,易于操作,容易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3.4 田地用水、保水的节水技术

3.4.1 种植节水作物或节水品种。不同的作物和品种对水分的利用率差异很大,因此可以根据区域和种植区的实际情况,选育和选用节水品种,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当前,利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节水、抗旱等品种是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措施。

3.4.2 保水技术。在我国,施用有机肥、深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习惯做法,而这些做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通过使用地膜、秸秆覆盖等手段,有效的减少水分蒸发,另外,一些化学保水剂的开发和使用,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减少蒸发等都可以起到保水节水的功效。

4 我国农业节水的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耕地面积大,且近年来水污染问题严重,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各种节水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实现农业节水的目的,是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节水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特征表现在一些节水技术和设施都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缺乏原创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一些节水技术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缺乏对节水技术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缺乏对技术的优化和深入开发能力。

所以,今后的农业节水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广泛的开展节水高新技术研究,从水源、输水、灌溉、田间保水等方面着手,扩展农业用水来源,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效率,同时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提高田间水利用率,提高农业节水技术的整体水平。通过对农业节水关键问题的研究,选择一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要点和难点,集中力量突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节水的技术进步,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5 结论与建议

我国人口多,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稳定,农业节水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的农业节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仍然比较落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利用污水、雨水、咸水灌溉,采用渠道衬里,新型灌溉手段等节水技术在一些缺水地区的推广也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而这些技术手段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各个地区都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用恰当的节水技术,保障节水与农业增收、农作物品质、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拓展农业用水来源,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效率,同时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提高田间水利用率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的加大投入,是未来我国农业节水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韩洪云.21世纪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J].农业经济,2002(11)

2 论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赵竞成,吴玉芹,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1 年

3 王磊,农业节水的世界经验[J].农经,2011(2)

4 韩青.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A].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5 陈倩,曹优明,王秀茹.雨水集流灌溉在农业示范区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1(9)

6 杨飞,蒋丽娟.浅议污水灌溉带来的问题及对策[J].节水灌溉,2000(2)

7 王卫光,王修贵,沈荣开等.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3(2)

8 王伟,王美娥.当前节水灌溉形式及主要技术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11(2)

9 杨,郑天赋,洋.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稳步提高[J].吉林农业,2011(7)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7;F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的具体形式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2-7]。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因常年积水形成渍涝。当地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的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水陆共生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1.1.2台田―鱼塘模式在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在低洼处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在稍高处构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养殖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和鱼塘相互促进,实现了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

1.1.3山区模式在地形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养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作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材用林的经营方式。这样的立体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1.1.4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营。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个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在池内放养了2 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再搭个葡萄架给鸡群遮阴,这样获得了蛋、鱼、葡萄“三丰收”,使庭院经济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再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1.1.6“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

1.1.7“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

1.1.8“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还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1.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2.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m2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 ℃,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经济效益。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 m2可增产2~5 kg,增收5~6元,温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过千元;②每年均可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③温室育猪比常规养猪可提前150 d出栏,每头猪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节电60元,节煤130元。

3)社会效益。①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打麻将女玩牌,邻里吵架合不来”的陈风陋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②农村庭院整洁有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脏乱差的面貌。

4)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万多户。

1.2.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1)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2)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 m多,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

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

1.2.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1)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2)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3)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户均可增收节支2 000~4 000元[8]。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着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一条根本“轨迹”,那就是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几个基本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将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9]。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导。遵循我国过去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展望出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

3.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该中心新认证企业1 839家,产品5 077个,截至该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了3 695家,产品总数达到了9 728个。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了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 249个,实物总量66.9万t。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初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产值超过了

5 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9]。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3.3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3.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

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导世界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福龙.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

[2] 郭从友. 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 工会博览,

2009 (1):70.

[3] 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

[4] 雷和涛,廖允成.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

[5] 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

[6] 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

[7] 董田春,漆建忠.榆林沙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9):58-61.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品;市场营销;批发市场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197-03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闭幕后,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河南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如何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开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要保护和改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从而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的需求,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构建适当的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2 农业发展水平灰色聚类计算

2.1 灰色关联度算法

2.2 聚类分析算法

1)确定对象(就是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定义一个表征对象之间差异的距离,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欧氏距离、马氏距离等[3-5]。

2)利用指定算法计算聚类树或聚类图,常用的算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平均距离法、质心距离法、离差平方和距离法等。

2.3 计算结果

根据2.1给出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归一化处理之后,在各级指标权重相等的情况下计算出18个城市各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排序结果见表2。

接下来以表2中计算出来的关联系数为样本,首先计算出各个关联系数的欧氏距离,然后采用平均距离法作出18个城市聚类图(图1)。

3 结果分析

第一类城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在9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中,均有1或2项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综合排名较为领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丘市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说明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加强;5个城市的农村用电量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农产品加工机械排名稍微靠前,说明这5个城市的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小型和微型加工厂较多,大型加工企业较少,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5个城市虽农业发展水平排名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原因。因此这一类城市今后还需要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第二类城市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位。该类城市中的郑州市为河南省的省会,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算太高,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排名第一位,充分证明了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大;该类城市中的其他城市,具备了冲击一类农业发展城市的能力,但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类城市中的鹤壁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等城市,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鹤壁市的煤炭矿产工业、漯河的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济源市的铅锌深加工工业、三门峡的有色金属工业等,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度都相对较慢,各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均处于较为靠后位置,需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 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2):103-105.

[2] 彭 素,胡新艳,罗必良.“农业强省”的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9-67.

[3]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4]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 张凤太,苏维词,张吉伟.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2):18-22.

[7] 冯光惠,尚爱军.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8):973-975.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