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6 17:05:48

序论:在您撰写民族艺术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族艺术研究

第1篇

戏曲程式与民族剧种建设 王胜华,Wang Shenghua

牵住牛鼻子开拓民族戏剧发展的新天地 甘昭沛,Gan Zhaopei

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定位 梅佳,Mei Jia

试论白剧艺术的创作风格 杨政业,Yang Zhengye

谈谈我的白剧艺术表演 叶新涛,Ye Xintao

彝剧与彝剧团 民艺,Min Yi

彝剧姓"彝" 赵建华,Zhao Jianhua

对彝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彭洁,Peng Jie

论彝剧与形式美 彭洁,Peng Jie

彝剧表演艺术应当走新路 包钢,Bao Gang

彝剧音乐小议 朱照琨,Zhu Zhaokun

彝剧音乐再议 朱照琨,Zhu Zhaokun

浅谈傣剧的形成过程与舞台意识过渡 戴红,Dai Hong

对傣剧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杨树忠,Yang Shuzhong

浅谈傣剧漂流及其走向 乔嘉瑞,Qiao Jiarui

试论傣剧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龚家铭,Gong Jiaming

从演绎故事到塑造人物 杨树忠,Yang Shuzhong

从"大团圆"到"大悲剧"——谈傣剧《南西娜》的结尾 吴高仪,Wu Gaoyi

在困境中跋涉——文山州壮剧团调查报告 刘诗仁,Liu Shiren

文山州壮剧音乐概述 邹汉松,Zou Hansong

剧种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农占成,Nong Zhancheng

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 田联韬,Tian LianTao

试论剧作的"虚化空间" 李光荣,Li Guangrong

社会变迁中的贵州傩戏 陈玉平,Chen Yuping

生活·形式·美感——大型民族舞蹈《彩云南现》观后 聂乾先,Nie Qianxian

云南民族旅游经济与保护传统舞蹈的矛盾关系及其对策 李罗映,Li Luoying

民族舞蹈要大胆创新发展与时代同步 穆培玲,Mu Peiling

花腰傣与古滇国的渊源关系 孙钧,Sun Jun

道具在中外戏剧艺术中的运用 胡健生,Hu Jiansheng

舞台灯光的"音乐性" 李长明,Li Changming

京剧舞台道具在民族题材剧目中如何体现民族特色 宋春生,Song Chunsheng

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但丽鹏,黄自新,Dan Liping,Huang Zixin

当代戏剧创作发展的态势 马安民,Ma Anmin

创作中的"杂念"——2000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后所想到的 杨跃红,Yang Yuehong

对剧团改革的随想 孙汝俊,Sun Rujun

艺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杨奇威,Yang Qiwei

社会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 蔡映波,Cai Yingbo

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透视 毛三元,Mao Sanyuan

滇剧音乐的历史源流及其改革发展 金穗,Jin Sui

关于演员的感受力 汪克敏,Wang Kemin

贵州花灯概述 赵峰军,Zhao Fengjun

基诺族的音乐观念及他们的歌 沈洽,刘怡,Shen Qia,Liu Yi

万里瑶歌同出一源——我国瑶族传统民歌旋律的比较 杨新明,Yang Xinming

民族歌剧演唱的风格与技巧 王赣生,Wang Gansheng

海峡两岸舞蹈专家教授关注《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

语言表现与歌唱艺术 李建英,李荣英,Li Jianying,LiRongying

滇南舞与歌的粹彩——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序 杨德鋆,Yang Dejun

哈尼族卡多人民间舞蹈的风格及成因 张娅,Zhang Ya

论音乐节奏与民族舞蹈的发展 程新昆,Cheng Xinkun

舞剧舞美的探索 廖毅耕,Liao Yigeng

哈尼族的"祭龙"节 贾溪涛,Jia Xitao

二爨碑的美及其鉴赏 沈群,Shen Qun

云南中国画现状思考——师法自然、逾古出新才能振兴云南中国画 刘怡涛,Liu Yitao

古代陶瓷龙纹造型艺术 林琳,Lin lin

培养优秀舞蹈人才要以科学理论为先导——《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有感 杨军,Yang Jun

对建立云南民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 蒋晓梅,Jiang Xiaomei

艺术师范舞蹈教学的特殊性 毛毅征,Mao Yizheng

加强乡镇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刘秀根,Liu Xiugen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艺术类型学研究 李心峰,LI Xin-feng

民族审美人类学 张利群,ZHANG Li-qun

云南民间戏神崇拜与演出仪式 王胜华,WANG Sheng-hua

东巴文化价值浅论 李丽芳,LI Li-fang

对神话的另一种解释 马翀炜,MA Chong-wei

从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之审美风格看傣族的文化性格 秦丽辉,QIN Li-hui

关于中国画笔墨中的浓淡问题 王建高,邵桂兰,WANG Jian-gao,SHAO Gui-lan

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张亚锦,ZHANG Ya-jin

美育的勃兴——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初期重要特征的认识 张薇,ZHANG Hui

筝乐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的影响 胡世红,HU Shi-hong

对云南工艺设计现状的思考 宋坚,王苏昆,SONG Jian,WANG Su-kun

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的作用与自身发展 金颖若,JIN Ying-ruo

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授权点简介 闻一

原始歌谣的艺术社会学透视——原始艺术哲学考释之一 张胜冰,Zhang Shenbin

气与乐——音乐的文化学研究之四 王卫东,Wang Weidong

世纪反思: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美学研究 李祥林,Li Xianglin

珠江流域岩画考察(上游·云南篇) 邓启耀,Deng Qiyao

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 潘定红,Pan Dinghong

产翁制:风俗习惯,还是神话传说? 谢国先,Xie Guoxian

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略论 段炳昌,Duan Bingchang

弥渡花灯音乐初探 李照和,Li Zhaohe

怒江傈僳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董瀚,Dong Han

彝族三眼土洞箫和土巴乌 龙符,Long Fu

人神之间·巫术仪式·精灵鬼魅——处在民间信仰之中的云南甲马 魏云,Wei Yun

新平县嘎洒土锅寨傣族制陶工艺调查报告 罗梅,Luo Mei

生活之树常青——话剧《打工棚》创作絮语 李世勤,Li Shiqin

精神苦难磨砺出完美人格——评话剧《打工棚》 剑铧,Jian Hua

花灯贴近现实的可喜尝试——浅议花灯剧《随水而去》 李桂兰,Li Guilan

功业随水去真情满山乡——在花灯剧《随水而去》的欣赏中感悟崇高 罗远书,Luo Yuanshu

"轻舟"难过万重山——从花灯剧《随水而去》看现代戏创演的"难"与"困" 马相,Ma Xiang

《石月亮》——傈僳人的骄傲——导演手记 查丽芳,Cha Lifang

关于《石月亮》 昭华,Shao Hua

铁板铜琶唱花灯——花灯剧《石月亮》与花灯创新发展 罗仕祥,Luo Shixiang

评滇剧《雁鸣陀关》 马安民,Ma Anmin

一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好戏——评滇剧《南国风》 谢满庆,Xie Manqing

在人性的迷宫中探索人性的美——解读曲剧《血祭》的审美追求 范道桂,Fan Daogui

人无我有——由彝剧《老树新花》所想到的 马安民,Ma Anmin

举重若轻谈笑间灰飞烟灭——评滇剧《乌蒙女酋》的喜剧特色 马相,Ma Xiang

在继承中稳步发展——评全省新剧(节)目展演的音乐创作 钱康宁,Qian Kangning

《红土恋歌》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 宋朝盛,Song Chaosheng

喜看交响乐民族化在云南 学源,Xue Yuan

从新剧(节)目展演看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 梅佳,Mei Jia

舞蹈新花闹枝头 曹天明,Cao Tianming

喜看《母亲河》 康瘦华,Kang Shouhua

献给母亲的诗篇——观舞蹈《母亲河》 葛树荣,Ge Shurong

长流《母亲河》 吴丽佳,Wu Lijia

观展杂俎 绍之,Shao Zhi

《七乡鼓韵》创作断想 刘诗仁,Liu Shiren

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体制建设;培养措施;活动平台

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以及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也都有很好的作用。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吉林省比邻朝鲜,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1]。本文结合长春市朝鲜族民族文化资源特征,以长春市朝鲜族中学为例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展示部分实践成果,为当前中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1开拓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使校内各种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的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在校园生活和环境中渗透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和观念上的教育。②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利用好朝鲜族文化馆的各种人才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展演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与其他学校保持频繁的经验交流和学习,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深化艺术教育体制建设,为艺术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①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艺、体教育。认真制定课程计划,根据每位艺、体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结合教育内容,使音乐、美术课程均有多种艺术特色,主要通过“提倡多元化教育”、“加强过程性评价”、“创设开放的评价活动”、“组织系列艺术活动”等措施,完善艺术个性化教育体系。②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监管力度和研究活动,夯实艺、体教师的基本功。③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艺、体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体质量的基本保证。④开拓教育渠道,寻找发展亮点。在艺术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⑤加强管理。由学校统一管理下,以主管副校长主抓,政教处负责,建立年级组主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三重管理体制。同时,切实落实活动时间,以初中一、二年级为主,建立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

3采取有效的艺术教育培养措施,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

①构建民族艺术教育团队:目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已经构建有多个特长班性质的民族艺术教育团队。例如:朝鲜族舞蹈队、民族鼓乐队、伽倻琴班、电钢琴班等。②开展周六特长活动: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初一、初二学生从13-14学年下学期开始进行周六特长活动,已有四个学期的时间,周六特长活动的科目有舞蹈,鼓乐,管乐,足球,美术,排球,伽倻琴,科技模型等八项。14-15学年上学期增加了电钢琴科目,14-15学年下学期增加了视频编辑,朝语演讲,15-16学年上学期把足球队细分为校足球队和足球普及队,在朝语演讲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汉语演讲,统一更名为三语演讲,活动科目增加到了十二项。累计参加特长活动的人数为851人次。③举办校园艺术节:自2011年起,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特长。④寒暑假特长培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生都要进行特长培训,2014年寒假期间由朝鲜族中学百名学生组成的大型舞蹈还参加了长春市少儿频道春节晚会。

4搭建多元化艺术教育活动平台,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与风采

①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校内艺术中心:长春市朝鲜族中学艺术中心配备有舞蹈教室,伽倻琴教室,美术教室,军鼓教室,民族鼓乐教室,电声乐教室,管乐教室和电钢琴教室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需要。②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为了强化艺术教育的实效,学校还从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聘请多位艺术家作为学校的外聘专家,亲自指导学生的训练和教育。③各类校外展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各类展演活动,如:2001参加第三届长春国际教育展演出获一等奖;2002年为中国教育台录制节目;2006舞蹈《欢庆》获长春市特等,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0年9月参加长春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6月参加长春市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系列大赛获舞蹈一等奖;2011年10月舞蹈《鼓韵》在长春市第一届舞蹈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6月舞蹈《长白鼓韵》参加长春市中小学文艺精品展演;2014年6月参加端午节活动;7月参加全国阳光体育闭幕式;10月参加长春市第三届舞蹈大赛《融》获特等奖;2015年1月参加长春市少儿春节晚会;5月参加长春市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9月参加吉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摄影展颁奖仪式;9月参加东北亚博览会演出活动等等。

5小结

虽然目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仍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吸取前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使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民族艺术宝贵之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并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白贞女 崔淑芳 张海燕 单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传播媒介;民族艺术;影响;研究

传播媒介是伴随并推动着人类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符号与信号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人类正是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共享、发展、延续下去,从而极大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如所有文化现象一样,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革新,每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对其都是一种推动与挑战。那么,在麦克卢汉描述的“地球村”逐步实现,媒介即讯息理论被证实的今天,少数民族艺术如何既保持着原生态的美感,又适应现代化的文化需求,如何既被族人们坚守,又在更广阔的空间被认同,更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

康巴地区作为涵盖五省藏区,拥有神秘而丰富藏民族文化艺术的区域,传播媒介对其民族艺术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典型意义。本选题从现代传播媒介的角度,以康巴地区为着眼点分析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探索现代媒体传播民族艺术的有效途径,让民族艺术借现代传媒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里绽放出经久不衰的光彩。

一、康巴地区民族艺术发展概况描述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康巴地区指、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广大的藏族聚居地区。在藏族三大历史区划中(三大方言区)中,康巴藏族无论是在语言、服饰、建筑、、风俗习惯、婚姻形态、社会类型等各个方面呈现的多样性、丰富性都是首屈一指。藏族民间歌舞、藏族戏剧、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藏族建筑、宗教文化等都构成了藏民族神秘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下康巴地区民族艺术传播途径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传播媒介与社会人类文明并行不悖。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的创造史和变迁史。传播媒介的更替并不是简单的以新替旧,传播史从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不仅仅是递进,更是叠加。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有媒介的消亡,而是与此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服务也革新着受众的生活,使之呈现出媒介的多元化态势。具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播历程可分三个阶段。

2.1人际传播阶段

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发展,康巴地区由于其地理、气候等环境,滋生了康巴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的艺术细胞。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少数民族艺术大多是作为民间习俗的仪式行为,人们驱邪、祈福、婚嫁、丧娶等民族俗活中都可以看到民族艺术如歌舞、戏剧等形式。而这种传播途径,就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人际或组织传播。这种“人-人”的传播模式,使信息的传递与人们对艺术的感受的反馈在同时同地完成,具有直接性、亲历性、及时反馈的特点。

2.2大众传播阶段

人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口头-文字-电子-网络四个时期。从文字时代开始,“人-人”传播的模式就被打破,呈现“人-传播媒介-人”的大众传播模式。

康巴地区的第一份报纸可要追溯到1939年4月创刊的《西康新闻》,当时的康定还属于西康省省会,这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分藏、汉文两个版面。主要以向康区和宣传抗日,报道西康省内外政治、经济情况为办报宗旨。设有西康动员、涛声、康区青年周刊、副刊等栏目。之后1941年4月在康定子耳坡西康省党部创刊了《西康国民日报》,其性质为西康省政府机关报,其报道的主要内容除了为政府公报、文件、国内外新闻等硬新闻,也包括生活常识、藏区建设、藏族风俗、历史、宗教、社会调查等。第一份现代藏文报纸《青海藏文报》,最大的藏文报纸《日报》之后,康巴地区有了第一份藏文对开彩色日报《阿坝日报》,还有《甘孜报》《迪庆报》等。这些报纸的问世,使康巴地区的民族艺术与文化可以通过纸质媒体为人们所知晓。

随着“村村通”工程、“千乡工程”的开展与落实,康巴藏区的居民们可以收听自己的广播与电视节目,无疑为民族艺术的传播拓宽了渠道。1994年举办的首届康巴艺术节在青海玉树举办到2010年9月在迪庆香格里拉举办的已经是第六届了。这些重大的活动都通过现场演绎、报纸、广播、电视报道,让千千万万的受众关注。尤其是电视媒介,2010年,康巴卫视的开播让少数民族艺术得以生动直观的跨越时空的展示,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艺术的表现途径。

2.3现代传播阶段

对于“新媒体”一词,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概念的界定。从物理平台的层面上看,新媒体是一个新的信息载体。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和广播,新媒体存在于电脑、手机和户外大屏幕上。第二层理解,是从媒体运作的方式上看,即内容产生、编辑和传输的方式。比如内容产生,新媒体体现的是大量的网友参与,自发生成。

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现已有近两亿的微博用户,这一小小的应用使每个受众跃然成为新闻官,在自己的地盘里向外界报道所见所闻所感,比任何媒介形式更便捷,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康巴地区的加措活佛以“加措活佛-慈爱基金”注册微博号以来,已拥有了两百壹拾贰万关注量,并且“粉丝”数量还在增加。同样是宣传藏传佛教的活跃人物“索达吉堪布”拥有壹佰多万关注量,“延参法师”拥有五百多万关注量,他们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发表开解人生智慧的藏传佛教教义与思想,让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关注他们的微博,了解藏传佛教,了解藏族文化。“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稻城亚丁旅游专线”等微博更具化地展示着康区的人文风貌。此外,就算是普通用户,可能在某一天去到康巴地区旅游,拍下了某刻动人的风景或是参与了特别的风俗活动在微博上分享,也会引起“粉丝”转发。这无疑比任何传播媒介都更经济地达到宣传康巴地区人文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河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宋生贵.现代媒介传播中的民族艺术的审美接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3).

[4]宋生贵.现代媒介与民族艺术传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4).

第4篇

【关键词】《梅花三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7-01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质,以此来歌颂有高尚节操的人。《梅花三弄》自编曲出现至今天,从最初的笛曲,到古琴曲,再到今天钢琴曲演奏形式,一直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经过深入探讨,不难看出,这主要得益于其所具有的民族艺术风格。那么,对《梅花三弄》其中所体现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对今天的民族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题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梅花三弄》这个标题就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一方面,梅花不仅作为一种不畏严寒的形象被歌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三弄》中以梅花为乐曲的主线索,就体现了民族艺术风格特征。另一方面,《梅花三弄》中的乐曲结构很多采用重复的泛音表达方式,音乐曲式变化三次,因此题为《三弄》。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的说法,《梅花三弄》乐曲中循环使用这样的重复曲式,完全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例如《阳关三叠》也是同样的曲式特征。所以,《梅花三弄》的标题便体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特征,是独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特征的名曲,受到大众的青睐。

二、和声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构成的音声组合,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的基本手段之一。和声对于一首乐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和声决定了乐曲的形式和效果。《梅花三弄》这首乐曲的和声并没有西洋大小调的重复叠置,而是以中国民族音式中的五声调来作为音调基础,通过五度音调与二度、四度音调来交融变换,呈现出空、广的体验,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梅花的高贵品质。同时在主音第一次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梅花飘飘而下的情境;第二次又出现两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雪花越来越大,而梅花依然傲骨盛开。这样的和声形式,完全代表了中国乐曲的民族风格特征,这样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中国民族的民间乐曲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钢琴织体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随着音乐的发展,《梅花三弄》被改编成了钢琴、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建中先生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它主要是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来的,在钢琴曲中依然保留古琴曲的“十段式”曲式结构,融入钢琴乐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创新。织体是音乐声部的组合方式及其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分为紊部和多声部,其中多声部织体还可以分为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一首乐曲的音响效果和声部层次主要体现在乐曲的织体表现上。一首音乐作品中,几种织体可以综合使用。王建中先生深受古琴演奏特点的吸引,通过运用钢琴来模仿古琴音腔特征,具有很高的难度。《梅花三弄》中织体主要表现在低音区的八度装饰音,通过引子部分来营造出空广高深的感觉,在乐曲中运用过渡式分解和旋,以此来描绘出梅花飘落的场景;分解时流动音型和主题高音区,表现出梅花的高洁芬芳形象,同时在乐段连接处把上下行快速分解,达到乐段之间的持续发展连接。同时还加入了不同的古琴曲,将《梅花三弄》乐曲气氛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感觉,古琴的独特音色加上钢琴的织体特色,使得整首乐曲节奏不断变换,给听者创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好像看见了梅花在雪中抗争,体现出了傲梅的精神品质。

另一方面,钢琴曲《梅花三弄》中虽然融入了西方传统调式,但王建忠先生在改编时利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把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无声调式与西方钢琴织体和铉完美结合。此曲还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润腔,把“梅花”这个主线和不同音乐织体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风格。

四、结语

《梅花三弄》作为我国传统乐曲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征。钢琴曲《梅花三弄》不管是在乐曲形式、织体还是在和声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演奏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乐曲意境和气氛的把握,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上融入西方传统音乐风格,钢琴与民族乐器的结合,将民族艺术特征显现出来,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邢朔.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特征论述[J].黄河之声,2015,(15):115.

[2]张蓓蓓.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17-18.

第5篇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积极配合安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促进艺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有些自卑感,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总感觉不如人,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自豪感,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第6篇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2-0072-08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的相关性分析

艺术是人类在改造生存环境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门学科囊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分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曾说过:“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又说“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的经济形态之间有密切关系”,[1]他提倡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对艺术学和艺术史进行研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民族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民族艺术

设计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为基本素材、最能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色彩的一类艺术设计。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国家的艺术设计都是“民族艺术设计”,但是,这里是特指我国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为素材的艺术设计,以区别于国内一般性的艺术设计,民族艺术设计所反应的是民族形象、文化认同。(以下简称“民族艺术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涌流。相应地,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更加强调符号化、社会文化价值化的品牌化消费,并开始形成一种趋势或者时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的功能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着装方面,服饰品不单起原始社会中御寒、遮羞的作用了,如今更强调服饰品的品牌性、时尚性、流行性、符号性,在款式与材质上也越来越丰富,服饰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品味,相当于是人的“第二张脸”;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今社会不仅仅强调食品的食欲满足的色香味美,还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卖方市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再过度追求“外观”,更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食品;居住方面,房屋由原始的遮避所,到改革开放的福利分配,再到个人消费私有住房,这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住房消费向环境优良、住宅布局合理、装修豪华、配套设施完善的享受型发展;出行方面,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正在向以私家车、轻轨、地铁的快捷方式发展;社交方面,更是各种名牌炫摆的地方,仿佛我国进入了富裕社会……时尚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

所以,在消费文化的多元化、符号化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及其竞争也为民族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在品牌化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民族艺术设计在商品形象、商品包装、商品文化、商品营销方面提供艺术设计支撑。

“品牌化战略”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其内涵呈现出一个递进层次。所谓品牌,也就是商品的牌子,通常由符号、图案、文字、标志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的商品与众不同。而品牌化战略则是把品牌化运用到市场竞争、市场营销战略之中,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份额,使企业成为某类商品的龙头、甚至独占熬头的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符号消费文化正日益浸渍我国市场经济,挤占我国的中高端消费品市场。“洋品牌”的消费文化,对我国“看广告长大”的青少年一代,影响尤其深刻。吃洋快餐、过洋节、用洋品牌,成为他们攀比消费的首选,对我国民族品牌和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大学生贷款买苹果背后的真问题”。据重庆商报报道: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智能手机平板。在透支消费风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正常的借贷渠道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从法律上讲,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考虑到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没有收入来源,一旦还不起贷款,就由家长承担,背上信用污点。这样的提前消费又显得过于盲目,有“攀比”之嫌。

麦肯锡市场调查中曾提出,“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有重要影响。不过,这并不能视为人们对单一品牌的忠诚度有所增加的信号。”[2]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刺激消费者,例如我们去大卖场选购牙膏,首选的品牌不外乎就是国产的黑人、冷酸灵、云南白药等,或者外来品牌高露洁、佳洁士等,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会关注品牌的知名度,首选知名、安全的品牌,通俗说法就是“消费者看牌子选购产品”。某种意义上,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不单是产品,更是某种概念,生活方式的理念、社会地位的象征、消费观念、安全感等。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心目中会感受到品牌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从心理上获得满足、体验感。

面对消费市场这一态势,与此相关的民族产品包装设计与广告设计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这种压力已经制约我国民族艺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民族艺术设计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因此,如何强化民族艺术设计,树立民族品牌化战略形象,如何实现民族品牌战略化,与当前符号消费趋势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将民族地区商品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符号化,就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少数民族艺术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饰、音乐、绘画、饮食与生活习俗等等,这其中还包含了语言、文学、画型、地域产品、文化风俗等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对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运用这些宝贵资源对民族艺术再设计,结合符号消费的趋势,进而传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与民族艺术产业,让大众对民族品牌有亲切感、自豪感、归属感,是一项前景广阔而任务艰巨的事业。

二、我国民族艺术设计的案例分析

品牌化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物,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著名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劳斯?瑞夫斯提出,他较早地意识到广告必须引发消费的认同,而不是广告人员硬性赋予广告的东西。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就意味着品牌已经成功一半,如现在受年轻一代观众追捧的湖南卫视,其金灿灿类似芒果的台标,在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综艺节目的先驱者,湖南卫视已牢牢扎根于广大观众的潜意识。市面上其他卫视的竞争非旦没有撼动其综艺娱乐节目霸主地位,反而促使其成功经营出许多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成为目前国内电视娱乐品牌成功范例之一。

符号消费,是人们脱离基本生存需求以后发展起来的以文化、精神需求为主的消费趋势,其市场表现的一般形式就是时尚消费、甚至“奢侈品牌消费”。现代社会中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产品本身属性去改变已经变得潜力有限了,由此诞生了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实际是赋予商品本身和品牌象征的意义,所以符号消费往往与品牌化战略相联系。

例如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品――苦荞茶。四川作为苦荞的主要产地,又是民族种类众多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苦荞学名鞑靼荞麦(F.tataricum),分为普通苦荞和黑苦荞。《本草纲目》记载鞑靼荞麦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练五脏滓秽及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3]。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现代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纵观市场上的苦荞茶品牌参差不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品牌仅有如下:三匠、彝乡人、彝家三寨等,缺乏具有品牌性、符号性的品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良好,饮食丰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摄入过量,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每天坐办公室,缺乏锻炼,带来的后果就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害。苦荞茶与一般茶叶相比,其自身带有苦荞黄铜,苦荞当中的类黄铜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可以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几率,虽然达不到替代药物的疗效,但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略带麦香味的口感适合大众口味。现代人们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后,越来越提高自己的健康养生意识,而苦荞茶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茶叶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可以预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用苦荞茶。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如何将苦荞茶品牌化与市场相结合值得我们深思。

苦荞茶的市场前景巨大,苦荞茶品牌化战略上应当与市场多方面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生态健康的道路。比如借鉴美国连锁咖啡――星巴克,虽然消费者对星巴克褒贬各异,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推崇备至。更多时候,星巴克所代表的是一种身份感认同,将咖啡作为一种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融入美式生活的消费文化。星巴克是普通咖啡售价的2-3倍,感染与吸引消费者的不是味蕾,而是时尚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所营造的舒适环境、咖啡豆的香醇气味,快捷的免费无线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三空间,星巴克所代表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咖啡文化体验,自助式的服务使消费者感觉以人为本,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停下来享受片刻个人时间,给消费者一种温暖的感觉,星巴克不单单是销售咖啡,更是在“卖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来到星巴克有家的感觉,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化”、“符号化”。反思我们的苦荞茶品牌在营销战略上,应该学习国外优秀连锁品牌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我们的苦荞茶在产品质量上是达到国家要求的,但在品牌营销战略、科技创新、文化发掘上,恰恰缺少了这几个方面,这对于现在的消费市场来说是重中之重,如今的产品不再是质量上乘就会畅销,质量是重要的,而怎么与市场相结合吸引消费者,产生品牌效应却更重要。在苦荞茶的包装上,要与时代相结合。例如三匠苦荞中的黑苦荞全株茶系列(图一),在色彩上多以黄、黑、红为主色调,主要以黑底配以红色苦荞茶杯及略带凉山彝族风格的纹样,带有彝族漆器的感觉,茶杯上的火焰寓意苦荞茶业红红火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茶杯上的火焰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凉山彝族文化元素,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包装材料上可采用环保可回收的材质,不过度包装,也更能凸显出苦荞茶的绿色、生态;市场营销上突出苦荞茶的特点――生态、健康;价位上,制定合理结构,让不同层次消费者都有承受能力和选择余地;品牌化战略的艺术设计上,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健康时尚、文化品味的苦荞茶品牌符号,就像四川茶业界,一说到花茶,就会联想“碧潭飘雪”,一说到绿茶,就会联想“竹叶青”那样,从而形成具有市场效应的民族品牌化符号。

再例如“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图二),来自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00米的原始冰川水源地,含有锂、锶、偏硅酸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达到天然矿泉水的中国新国标和欧盟标准,纯净清澈,口味纯正,是优质复合型矿泉水。“5100”冰川矿泉水在包装风格上简洁大方,透明的包装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辨别其特殊的水源,蓝色的标签给人一种纯净无污染的感觉,仿佛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世界脊梁西藏的纯净,其500ml的矿泉水外形比例优美,曾获得我国饮料工业协会“优秀包装设计”[4],2013年美国时间11月13日,获得2013年度全球瓶装水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大奖:“最佳矿泉水奖”。[5]该款矿泉水定位高端,有别于超市中的一般平价矿泉水,价格甚至媲美法国依云等高端矿泉水,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以接受。消费者与“西藏5100”矿泉水的首次接触,则是乘坐动车时,凭车票向乘务员免费换取的。它主要的销售渠道为会务团购、商务团购和时尚消费者等。被誉为“世界好水”的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于2011年6月30日上午9时30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也是西藏自治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6]在中国,价位与国际品牌媲美的矿泉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呢?其一是因为这款矿泉水主要的卖点是来自西藏的原始冰川水,品质高、生态、无污染,它自身的水源独特性是一般矿泉水无法达到的。其二是国内本身缺少国产高端矿泉水品牌,它的出现刚好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填补了空白。在一些高端会务中采用这样的矿泉水作为官方饮用水,一方面振兴了我国自身的民族企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民族地区高端品牌的打造。

此外,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民族学刊》(图三)其设计也值得一提。该刊物于2010年6月正式创刊,期刊主要突出西南地区的民族研究特色,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辑,其封面题字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民族学刊》选择了其题字的集字作为刊名题字,希望能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民族学刊》作为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封面设计上既有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又有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在纹样设计上,带有传统民族风格和吉祥的寓意。刊名下搭配暗红色条纹,突出期刊的名称,也增加了封面的动感,识别性很强,成为《民族学刊》的文化品牌形象。在书脊、扉页和目录上也采用相关标识的设计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页眉和内文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与封面一致的标识,使版面有整体效果。封底采用全英文,与国际接轨,方便国外读者阅读,这不单是一本民族学专业期刊,更是一本国际化的民族学期刊,使整本期刊看上去统一。

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得出,强化民族艺术设计的同时,一方面打造民族高端品牌,一方面也要打造中、低端品牌。现在,许多地区都在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例如像四川省汶川县震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通过保留震后遗址的原封原貌,与灾后重建的旅游生态区相辅相成,既表达震后对失去家园的受难者的沉重哀悼、又向后人展示了国家大力扶持灾后地区的重建与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也带动了汶川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但这些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位还不够高,民族地区的各个企业、商家也迫切需要把“设计”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树立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让民族地区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艺术设计适应消费市场的品牌化战略构想

在符号消费渐成趋势、国外符号品牌不断挤占我国民族品牌市场的形势下,笔者对少数民族艺术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提出以下构想: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相结合

通过独特的销售理论,给产品赋予一个恰当的卖点与定位是尤其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形象比产品的功能更为重要,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化战略上,应当将品牌再定位,实现超越性的创新。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素有中国“石榴之乡”,早在唐朝时期,会理石榴就是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会理县委、县政府把会理石榴作为当地特色农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石榴产业化经营,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中欧及欧美各国,迄今已荣获四川省著名认证商标注册,将会理石榴品牌化、统一监制会理石榴外包装,确保会理石榴品质,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通过石榴产业带动当地运输、包装等其它行业发展。会理石榴走的是品牌化战略,将农副产品证明商标注册,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让会理石榴成为会理县的新标签。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定位上大多都不够精准,如今的市场更加细分化、规范化,民族艺术设计应当找寻适合自主品牌化的策略路线,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

(二)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前瞻性。要大力突出民族地区品牌的符号性、独特性、文化内涵性、时展性。第一,产品设计要与销售模式、商业体系、业态模式接轨,比如用于“实体店”销售的与用于“电商”销售的,在包装设计上,后者必须适应物流业、快递业的特点。现代人讲究时代性前提下的实用性,做到包装不过度、功能不夸张,时尚与实惠共存。第二,针对个性化消费和市场细分的趋势,品牌的结构策略要有高、中、低消费层次划分,老、中、青消费人群划分,会务、商务、休闲等功能划分,从而兼顾品牌的各个消费阶层的定位与选择,实现针对性营销。例如在苦荞茶营销上,可将原产地开发为苦荞生态园区,让消费者前来参观苦荞茶的生产流程,对苦荞茶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参观的同时品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系列苦荞产品,如年轻系列、中老年系列、高档系列等等,适应不同的年龄阶层的需求,在销售上可借鉴像竹叶青专卖店的形象设计,让消费者在口感上、视觉上得到满足,从而真正的与市场相结合。

(三)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艺术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是艺术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民族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大幅度地提升艺术设计的科技含量,更能彰显符号品牌的科技价值。比如苦荞茶品牌的设计上,可以运用科技手段,突破“茶叶”品种的种类边界,向茶叶食品拓展,开发茶点、茶零食等其它绿色健康食品,并开拓高档酒楼、宾馆的自助餐市场;再例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现代灯光技术作为表演舞台,通过实景的演出,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象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3D技术,早在2011年Burberry秋冬3D服装秀上,首次将3D技术运用在服装上,在秀场上运用全息摄影和数码投影技术,将模特变成3D人物,模特走着走着,突然化为虚幻,爆破定格等等,美轮美奂的效果,让我们不禁慨叹科技改变生活。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创造新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美学刺激,从而促进消费。

(四)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将少数民族艺术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注入新鲜创意元素,值得我们探索。现代人的消费不仅追求实用性,更追求文化性。美国经济学家派恩提出:“体验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7]如同苹果零售体验店一样,消费者通过免费体验苹果产品,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等,直观的了解到苹果产品的优点。人性化的互动过程,吸引了很多潜在消费者,顾客体验的不单单是数码产品,更是一种氛围、温暖,消费者置身于苹果体验店中所感受到的是人情味。没有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放松心情参与互动,苹果产品也在毫不经意间向消费者进行了自我推销。我们的民族品牌往往缺少了这样的氛围,甚至有些品牌是以生硬的方式来打造文化氛围。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形式要通俗化、时尚化、时代化,不能要求消费者像学术研究者一样来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这样会脱离市场实际。毕竟民族艺术设计是为符号产品销售服务的,如果脱离了主要消费群体,就会偏离市场需求,形成失败。2012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一样,其歌曲和骑马舞就让一般大众能接受,简单的舞步,重复的旋律让不大了解歌词的观众也能简单哼唱,形成大众化的模仿潮流,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市场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民族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战略接轨

第7篇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积极配合安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促进艺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有些自卑感,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总感觉不如人,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自豪感,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各个学生对艺术的需求不同,所以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也就不同,有的学生喜欢音乐、美术,而有的学生又对舞蹈、书法等感兴趣,所以针对这一特点,丽江的许多中小学校在正常课程之外,还开展了很多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兴趣班,例如: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开展了东巴舞、合唱队、白沙戏月等九个兴趣小组来进行学习,黄山镇白马完小的教室直接以兴趣班命名,包括东巴文化兴趣班、勒巴舞兴趣班、纳西语兴趣班等十三个兴趣班级,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当中,做到以趣选学。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课程中得到收获,又能很好的促进艺术教育以及民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