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5:4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讲究方式、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可是,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教育不当,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3.增进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4.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学者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同时,学校应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5.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例如紧张、畏惧、懊丧、精神抑郁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
6.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3.
一、师生关系的适当调整
我们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官式”等等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者,更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朋友。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注的互动模式,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只有真心对学生付出,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人格上平等,主动关心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只有让他们处于这种积极地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练的效果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大多数人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2]刘艳玲.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4)
一、问卷调查:新高三开学后,我们对学生进行多次问卷调查。学生集中反映以下四个问题:不满意教学环境;学生活动少;师生缺少沟通;学生缺少自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比较有效的缓解了教育矛盾,相应提高了教育效果。
1、原有的教学环境:作为普通高中,条件必然会比重点高中差。学生忙于高考,对环境卫生不注意保持,自身行为习惯也不好,教室走廊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不安静。
改进办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多数高三学生10多年的学习生活中,最敏感、惧怕的词就是“考试”。有关“高考”的话题我们有意回避,在教学楼,我们摆放了大量鲜花绿草,组织学生自愿者清扫卫生,达到窗明几净,定期进行卫生消毒。营造温馨的气氛,并加强纪律检查,为师生创造良好平静的视觉环境。在教室,我们要求学生将书摆放整齐,减少多余的书,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同时我们又开辟一间空教室,叫无声学习室,摆满绿色植物,墙的四周贴满贫困儿童学习的图片,渴望的眼神,艰苦的环境,给学生思想上造成了震撼。
2、面对教学进度,我们减少了活动时间,但效率不高。学生大脑没得到积极休息,情绪烦躁、萎靡,没有激情,惰性强,孤僻、郁闷……
改进办法:开展轻松快乐的体育活动:进行群体活动为主,快乐为主,也达到锻炼效果:15人1分钟计时跳绳、25人拔河、20人打沙包、30人拉汽车;20人罚蓝等诸多活动。引导学生大声喊口号积极释放和宣泄情绪;还可以人为的创造环境压力,比如观众呼喊,把场地布置的规范、安全,彩旗鲜艳。在比赛中,学生的喊叫声感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情绪的感染力。
3、师生缺少交流、沟通:绝大多数普通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忙于作业批改、辅导,确实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改进办法:我们挑选在工作上有耐心,在教学上能细心,在生活上懂关心,在做事上会用心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高尚、优雅的音乐:每周30分钟音乐欣赏活动。我们为学生挑选歌唱祖国优美山水的曲,抒发人们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歌。如《长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静静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师生之间将心比心,相互了解我们谁都有过的过程。
4、学生缺少自信:1: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关照下成长的。有困难都是父母解决。因而同学们对于积极上进缺少思考。
改进方法:阅读积极向上的文章,师生共同查找短小精文,感情投入地共同朗诵、解读。获得精神的力量。比如:人,一定要有一样拿得出手;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一定要活得漂亮;没有任何语言比得上夸奖和赞美……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二、对于苦闷的同学,我们用文字、书信同他交流:如在你困惑的时候,找你信任的人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倾诉……青春是神秘的,也是恼人的。
三、对于对学习失去学习信心的同学,我们给予关心、温暖。并写短信。学习是你品格的重要表现。冠军并非全是强者,但都是自信我能行的人……成功的起点在哪里?……自我赏识,成功才会更早,更大,更完美,它是生存、发展、成功的金钥匙……求上,得乎中;求中,得乎下;求下,得乎失……
四、对于陷入早恋的同学,我们私下谈。并积极引导:减少不必要的交往……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宜浅不宜深,宜宽不宜窄。5:对于失去生活信心的同学,我们写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的生命比地球还重要。生命是奔放的,它总能找到出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二、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五、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