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6 17:05:36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文学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影视文学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影视戏剧文学;特点;欣赏

一、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

(1)具有表演性。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而且剧本不宜过长,要主线突出,以激烈的冲突来突显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2)具有冲突性。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3)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事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的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

二、影视戏剧文学欣赏应注意的要点

(1)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清洁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让自己的心情可以根据清洁的变化而起伏,这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清楚作品的作者和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戏剧的情节发展,都会在剧本的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要想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对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故事的情节都是跟着戏剧的冲突发展过程展开的。(2)抓住情节的发展线索,把握基本矛盾冲突。一般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以及还有结局都是紧密围绕着矛盾和冲突来展开的。比如《雷雨》,其情节就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其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周家的衰败;还有就是鲁大海、鲁侍萍和矿工们对周家的反抗。另外还有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这些线索相互交织,造成了周朴园的家庭衰败命运。而这种衰败的命运就是剧本中矛盾发展的结局。对情节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深层思想和意义。(3)研究剧本的语言,了解任务的性格和思想。优秀的影视戏剧文学,都有很突出的人物塑造,在剧本里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很多都是通过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欣赏影视戏剧文学要能找到人物的关键语言,来了解人物的特征,因为这些语言往往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要想找到矛盾和冲突时,人物的关键语言,就要在欣赏剧本的时候,找到剧本中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其他台词和一些场景或者情景间接让观众了解的那些语言。这种手法可以深入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人物的精神和内心的活动。所以,在欣赏剧本的时候要主要分析潜台词。(4)了解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殊语言,和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手法是影视艺术存在的基础。其实蒙太奇也就是将很多个小的镜头组成一个片段,然后在把其所组成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段落部分,最后再将这些段落部分组合,形成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顺应生活以及人们视觉上的逻辑,还符合人们感性和理性上的逻辑,让影视作品看起来充满节奏感,让观众感到合理,就是蒙太奇手法。欣赏影视文学剧本的时候也要了解蒙太奇的运用和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剧中所创造的艺术内容。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并且还要分析其中的语言对话,以及影视戏剧的表现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 考 文 献

[1]秦俊香.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0(1)

[2]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

[3]万信琼,喻润梅.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电影评介.2011(8)

第2篇

关键词:影视戏剧文学;特点;欣赏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5-2

一、影视戏剧文学概述

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同的是,影视戏剧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指供影视剧拍摄和戏剧舞台演出使用的文学剧本。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剧本内容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舞台的表演效果,换而言之,演员要想从根本上确保自身的演出成功,其核心基础在于保证剧本的质量。在整个影视戏剧文学发展中,其主要由影视文学与戏剧文学两个方面组成。影视文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剧本、影视故事、影视小说等。剧本又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完成台本等。戏剧文学一般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等。

二、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

(一)具有表演性

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

(二)具有冲突性

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冲突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前提,缺乏必要的情节冲突,整个影视戏剧也将失去自身的艺术价值。影视戏剧文学不但必须有冲突,而且其矛盾冲突还要求尽可能地紧张和集中。因为影视戏剧文学受演出时间的制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深刻的生活内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必须具有紧张而集中的矛盾冲突,继而感染观众。

(三)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

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是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地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情节矛盾的开展以及变化,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与动作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影视戏剧的台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剧本个性化与动作化。

三、影视戏剧文学欣赏的途径

(一)熟悉剧本,了解剧情

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因此,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按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

(二)理清戏剧情节发展的线索

全剧的开端、发展、、结局都是紧紧围绕矛盾冲突而展开的。如《雷雨》的情节线索,一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周朴园的反抗,促使周家的衰亡;二是鲁侍萍、鲁大海以及矿山工人对周朴园的反抗,更加速了周家的衰亡。这些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周朴园罪恶腐朽的家庭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周家的衰亡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剧本集中表现了人物和事件的危机以及激烈的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因此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情节发展的分析把握剧本的基本矛盾冲突,就能够认识到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三)通过动作性语言,分析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

影视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动来显示的;人物的行动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人物的动作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动作是指人物外表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内在的动作是指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是人物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的依据;外在动作有内心活动作为依据,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在影视戏剧文学中,这两种动作都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而不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剧本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赋予他富有动作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关键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有冲突才能有动作。

(四)通过潜台词语言,反映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

潜台词就是指人物的台词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深一层的意义,而这深一层的意义才是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和实质。俗话说的“听话听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就接近于这个意思。所谓潜台词,蕴涵的内容当然不是明摆着的,但是,如果只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理解,还只是停在现象的本身。就这种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来说,它那“言外之意”的感人力量,还在于它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并以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从有限的台词中领会到它那无限的生活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申载春.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J].甘肃高师学报 2007,(04).

[2]齐学东.水浒故事现代影视传播探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第3篇

建国后前30年的政治主导文化时代,电影导演处于明显的附庸地位,意识形态的影响会投射到导演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过程中去。电影导演要忠实原作的创作精髓,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文学作品当中的革命性思想热潮。这一时期,电影改编忠实原作,电影主动向文学学习,是电影改编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迎来新的同时,电影导演的附庸地位也逐渐破解。因为在这个时期,许多题材的都已在慢慢地瓦解,电影改编的整体风格逐渐从政治传声筒,转向人文化的方向。导演在修改文学作品的同时,重新进行了风格化的编辑。无论是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当中的题材,导演们开始通过文化批判以及人性的思考来进行深入的演绎,这是区别于过去的红色经典的电影塑造形象。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影成为主导性艺术,导演的中心地位逐渐确立。他们开始跳出文学,独立地进行编剧与构思。电影以声音、画面为媒介符号,对于文学作品的二度传播具有比纸媒更强大的影响力,随着电影强势进入改编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改编后的影片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之后才被人们熟悉,这种情况下,导演享有了对文学改编的最大的自由度。随着导演中心制在80年代实质上的确立,电影导演的主体性、个性在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像传播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同时代,电影导演的地位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哪个时期,电影导演在文学改编成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 电影导演的“把关人”角色

何为“把关人”?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2]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实,在文学作品以影像化渠道的传播中,电影导演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很多文学作品是通过电影才被人们所熟知的。

库尔特・卢因指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3]这种把关的本质特点,在导演对文学改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对文学改编的把关原则和标准还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戏剧原则”把关原则。早期中国电影受到戏剧电影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改编对象的选择还是改编方法的运用,都严格以戏剧原则为把关原则。的改编观点能代表当时文学改编的把关原则:电影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争、有结局。所以,《苦菜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情节性强、结构严谨的小说是最易进入导演改编视野的。

“文学性”把关原则。中国第二代导演中的一部分导演由较高文学水平的知识分子组成,于是推动了电影朝文学性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电影性应该和文学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来进行改编是这时期导演们的重要把关原则。

“政治性”把关原则。第三代导演掀起了对红色经典翻拍的热潮。这代导演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使得政治性的彰显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把关标准。

“观众喜好”把关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来临,票房的压力使得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开始将观众的喜好纳入把关的标准之内。

二、 电影导演的双重角色:解码者和编码者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递包含着信息的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符号解读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同一个符号的理解有可能不同。导演在文学传播中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换句话说,他是一个符号解读者,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因其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同时,由于其对符号的掌握不同,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传播当然也会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导演既是信息(文学)的解码者又是信息(影像)的编码者。这种跨媒介传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导演角色的复杂性,导演的个体差异性将会影响其对文学解码和影像编码的效果。

影响因素一:导演生活的时代环境。以第三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为例。在整体的改编风格上,第三代导演保守、更尊重原著,他们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建国以后之前,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建国后、前国家生活主题是阶级斗争,之后人们开始批判和反思。所以,第三代导演文学改编电影的意识形态特征较任何一个时代都显著。他们在文学作品遴选中强烈显示出了所处时代环境的特殊性,充满了或浓或淡的政治元素,而对于敏感的政治又鲜有涉及。这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得最为浓重的就是谢晋,而同代导演作品《天云山传奇》《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也能够彰显出一定的政治特点。

第五代导演则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又接受了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所以,他们善于表达新的思想,敢于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影片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上表现出强烈渴望。

影响因素二:导演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认同度。电影文学改编也讲究门当户对,电影导演往往选择自己熟悉或认同的文学作品来进行解码和编码。例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向喜欢选择符合自己个性、风格的小说,同时加入他认同的民族元素,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电影《秋菊打官司》在改编《万家诉讼》时把小说里安徽的事情搬到了陕西去说,张艺谋解释说:南方农民的生活我并不了解,而北方,特别是陕西,是我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我对那里的语言、风土人情都了如指掌,对我熟悉的东西,表达起来会更准确一些,或者熟悉的东西更好驾驭一点。[4]

影响因素三:导演的个人经历。传播学认为,对符号的意义解读与解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例如,第五代导演大多有着丰富和广阔的经历,他们基本在农村或工厂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因此,他们的电影作品大多聚焦中国乡土,注视和同情社会底层,充满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与导演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第五代导演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一代导演们大多还没从学校毕业,就已奔向“广阔天地”,他们的文化知识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广泛阅读而获得,他们长期从这种翻阅中找寻可被改编、拍摄的文学作品。

第六代导演的文学作品改编内容少之又少,他们的电影作品创作多是个人经历的荧屏再现,即便是改编也是向时代传递着自己的声音。第六代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当成功的“张艺谋”们一部电影预算600万时,第六代导演中的“张元”们带着东拼西凑的十几万元艰难地跋涉于电影之旅。他们毫无名气,没有资金来源和支持,他们生活困顿,无所依靠。困顿和尴尬的处境使他们对城市边缘人的生活有深切的体会。“张元”们的“边缘人”身份的自我认同,与其电影叛逆文本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张元所说:“我是一个边缘状态的艺术家,所以对边缘人有很深的思考。”[5]在视角的选取时,他们经常选择“边缘人”作为自己表现的主体。在为数不多的几部改编电影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张元和姜文的作品。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张元的《东宫西宫》等。

除去以上三因素,电影导演的思想观念、个性气质、文学趣味、欣赏能力、理论修养以及电影创作个性、艺术理念等也会影响文学解码和影像编码的效果。

三、 文学改编影像化的传播者角色:导演成就文学作品

1948年,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果。[6]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其中,传播者处于整个传播过程的顶端位置。导演作为文学改编影像化传播的传播者角色,其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文学改编的传播效果和电影票房。例如,在电影的主流地位越来越明显,而文学则越来越边缘化的第五代导演时期,一些文学作品的名声大噪往往是在被电影改编之后。这种过程一般描述为:电影获得成功――人们开始关注作家以及原著――关注作家的其他作品――其他作品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第五代导演多是以一种创造者的姿态来进行文学改编的电影创作,导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使得一批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家为人们所熟知。作家莫言、苏童等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导演们将文学原著从狭小的文学圈拉到了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的电影世界。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1988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了整个柏林。电影红高粱的文学原著,莫言的同名小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莫言日后的小说也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追根溯源都是因为电影《红高粱》的成功。同样,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电影大火后,小说才被广为流传,人们才知道苏童是谁,其他作品流行的历程也符合了以上的模式。电影导演的传播者角色不仅会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在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演进中,导演地位从附庸发展到中心地位,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导演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解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传播者”的角色。电影导演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个性气质、文学趣味、欣赏能力、理论修养以及电影创作个性、艺术理念等均会影响对于电影文学改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M]//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3.

[2][3][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162,50.

第4篇

关键词:基于网络的英语文学教学;互动;自主学习;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该大纲不仅勾勒出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目的,通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领会作品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要求全面、符合学习者在较高水平上学习展开语言学习活动的大纲,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近年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似乎越来越无法完成大纲的要求,原因有三个:第一,外在环境迫使学习者不得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语言技能课程以满足未来就业的要求;第二,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误解,以为文学讲解的都是远离现实的知识,因此是无用的知识;第三,文学课程较基础段的听、说、读、写课程在知识层面上更难,在形式上更复杂,所以学生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再加上课时的限制,使教师难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难以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些问题促使我们首先应深刻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本质,然后发现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方法、形式与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关键。

一、英美文学学习的理论依据

由于英语文学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课程,不会像听、说、读、写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须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写作等环节的渐进过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间,学生必须主动使用以前学习过的人文和英语方面的知识,必须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才能获得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时刻提醒学习者和教师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超出了学生知识理解范围和学习目的,以及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是否有效等问题,这样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特征说明了该课程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依归的积极的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双方建立知识体系为真实行为。它是社会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为,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那么,网络环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网络化英美文学的知识结构

网络化教学环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释,是为学生提供共享数据的网络系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提供环境。学生自己创造结点,包括文本和图形,并进入数据……学生通过阅读和评论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中得到实践。外语教学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已经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基础阶段课程方面。然而,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使用网络的情况鲜有人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探讨。集中探讨网络化或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文章尚不多见。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的局限于网络或多媒体的某个功能,有的采用认知角度等来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但大都没有关注网络知识的本质和网络学习的策略。

有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建立英美文学教学网站,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向外界扩大自己在该专业的影响,也有直接拷贝国外网站内容的,如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的精品课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课程教案。同时,也分别开辟了“影视作品”、“模拟考试”、“试卷库”、“在线交流”和“课程答疑”等5个板块,在全国范围都是不错的网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以教师的PPT教案就相形见绌了。

由此看见,一方面说明在这个阶段网络化教学使用的并不普及,另一方面显示教师对网络作为教学辅助和提高的工具仍然认识不足、心存疑虑。文学知识如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在网络上自有其组织形态、构建模式和存在方式的规律,而且网络作为学习者与知识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平台,首先需要参与者学会认识和使用,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5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衍生、发展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能够轻易、便捷地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和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例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的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第6篇

一、切合学生的写作需要命题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冬季了。但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有关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知识结合教材,或单凭自己的见解来命题,很少认真想一想学生是否具备了写作的素材,是否有话写,结果学生苦思冥想,其凑八凑写出来的文章,无血无肉,更谈不上真情实感,往往内容枯燥,无病,令人难以读完,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视作文为畏途,产生了有怕而厌的写作心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言:“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立刻意识得到作文的启示。若没有什么想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喜欢,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以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而无益的事。叶老的话除了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要求的道理。所以我们教师在命题时 ,首先要了解学生生活、兴趣、心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我们在对学生有了这样的了解和积累后,再命题,针对性强,学生觉得有话可写,不会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为了向老师交差,随便拼凑几句抵数。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老师的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恰到好处,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创设良好的作文情景,久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如根据学生们喜欢养小动物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第一册《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后,以《我最喜爱的动物》为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采撷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进行写作,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有些同学亲自杨过观察过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它们不技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有过丢失小动物,寻找小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甚至动物的病医治无效,历经小动物死亡的哀伤,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以及流露孩子们特有的善良、同情的思想。再如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临近分手之日迫近,对师生、对同学之间的纪念相处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结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毕业赠言》,出了诸如《美好的回忆》、《毕业前夕送同学》、《致同学》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作文,学生们有的赞美了同窗共度建立的深厚友情,有的表达了与受言人相互激励努力上进的决心,还有的通过回忆抒发了对共同经历的美好岁月的留恋之情,还有的表达了对对方的希望和祝愿,如此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过去写作咬烂笔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指导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特点 社会

在实现现代教育模式的今天,教育的特点也是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转换以及教育手段的提高,造就了当今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教学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更新,更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下面我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肤浅的谈几点。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因而,当代的小语文教师,都注重自己要不段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自己角色的扮演。如,语文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认识到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承认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二、注重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到兴趣性教学的重要性,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因而,也就构成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兴趣教学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人之可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他的自学能力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才会产生联想。才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因为培养学生自学如此重要,所以,现代的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才十分重视培养我们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了更快速度的发展,为了更快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了。我们应如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一点也没有培养创新能力,而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和得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要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评价学生不再以单一学分定学生的好坏,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多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因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向侧重化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当今的语文教学重点在向它们转移。并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集合。阅读是基础,能为写作提供帮助,而写作反过来作用与阅读,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自从教育部“十五”规划实验课题在我校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最好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或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两个板块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注重当前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六、教学手段科技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中小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在向现代科技化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的科技化也就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总之,现代语文教学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只是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宪洲.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讲”的能力[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