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5:3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一语文教学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喜欢学习,更不擅长学习。这些学生在初中可能一直被看作“学困生”,心里会有些自卑感,所以对学习心不在焉,无精打采,不在乎学习成绩。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都无人作答。有时老师还要花些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对于这些情况,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使课堂有序进行,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的信心
高职生在初中可能一直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拙劣的,自己是“坏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努力,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以“特殊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变为“老师”,可以感受老师的感觉。一开始,学生表现得不会很好,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地为这样的课堂作准备,自己主动预习、了解、掌握课本的内容。这不光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地,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二、逐步提高知识难度
职高学生的基础通常很差,因此高一语文教学开始难度要降低一些,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职高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畏惧心理,如果高一课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了,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低的出发点很重要,在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再逐渐进行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三、多开展讨论课
一、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一学生当中,大概有40%以上的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文章语言优美的作文;30%左右的学生都曾按照初中老师的要求背、默过所谓的优秀作文;27%的学生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写作。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语言很是华丽,乍一看还觉得不错,认真读起来才发现其内容并不充实,缺少真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走入了刻意追求语言华丽的误区,没有把握写作的要旨,以致其内容空洞、立意不高。
另外,在教学当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学生写作目的太过于功利化,能够把写作当作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生还不足10%,大部分学生觉得写作就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有些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或是行文结构安排不当,难以表达内心真实的观点和看法。
二、改善高一学生写作现状的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教师应该对此研究出相应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首先,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对应的信息卡。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不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心迷茫,而教师也不了解学生。每个学生经历的教学方式不同,写作水平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了解学生写作情况的最好方式是建立每个学生的写作信息卡,通过一两次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掌握。再根据班级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写作弱点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其次,制定详细的写作教学计划并做好后期的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制定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以学习的课时和教学单元进行的,每次的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上一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解决,影响写作教学。教学中实施的一些策略产生的效果也只是暂时性的,不能够长期保持下来。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长期性,教师应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卡中的信息反应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尽量完善写作教学方案。
再者,加强逻辑训练,培养深度思维,让学生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背诵大量范文、死套写作模式等途径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从逻辑思维出发获得写作灵感,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打破常规、选择新的立意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培养逻辑思维。另一方面,设置疑问,以活跃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构架文章。
最后,鼓励和督促学生广泛阅读。针对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向学生推荐读物或组织阅读交流活动。教会学生理性思考,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本和读本中的专题进行探究,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3分钟让学生加以展示,班内小组之间互改互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每个月进行一次“读书简报”活动,让学生对本月的阅读进行总结,展示阅读的成果。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一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有足够的尊重,多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肯定,不直接发表负面评价,更不能粗暴批评,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使他们通过自己琢磨和改进,慢慢从初中作文的写作圈套中走出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42-03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涵盖了春秋战国诸子的论辩,唐代的名诗,宋元的词曲,明清的小说;高中语文教材文字优美,在墨香的韵律中蕴含着永恒的语言魅力;高中语文教材思想深刻,凝聚着古往今来中外名家思想的精华。高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无穷的魅力。这都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在学习中切不可急于求成,囫囵吞枣。
然而我们失望地看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把高考语文的教学目标定为高考分数,只追求语文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们把教材内容一再压缩,为的是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高考习题的训练。刻板的训练、功利的教学,让文学的美在兴味寡淡中岑寂凋败,学生则是对语文的学习烦而生厌,恹恹欲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阅读优秀作品,能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而并非是高考重压下形成的僵化的语文应试技巧。
一、情境再生,唤醒沉睡的心灵
高中语文既美丽又感性,它蕴含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多种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魅力,进而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呢?其中的触发点就在于情境的再生,通过教师煽情的语言,丰富的新闻资料,生动的情境营造,形象的多媒体展现,用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行为,灵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文本,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发现美,沉浸于文本的深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感悟。
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笔者不断地思考:这些处于优越环境的“90后”的高一学生,他们如何能体味一个残疾人的生命感悟呢?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由母爱转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首先让学生勾画朗读描写母亲的句子,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了摄影师邹森的作品《母爱・地震》,同时配上煽情的伴奏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当同学们看到这位母亲的留言“宝贝,如果你活着,记住我爱你”时,大家都泣不成声了,情绪上受到了极大的感染。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作为一个残疾人的痛苦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最高交融时,让学生讲讲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大家说得很动情,更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也从对文本的感知到理解分析,再进入更深层次的文本解读,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唤醒了学生麻木的心灵,在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由境生情,披情入文,走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心灵与作者、作品进行交流,产生了独特的内心体验,得到了丰富深刻精神领悟,提升了审美的境界。
二、探究质疑,唤起智慧的火花
加拿大著名课程理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说:“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阅读欣赏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求知,使学生突破束缚,放飞心智,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验铺平多种路向。
课堂上教师精心启发的问,学生探究解决的疑,都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由表层阅读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思维得到发散,进而走进更为广阔的空间。
课堂的设问应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涉及对象的开放性,它需要全方位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将学生引向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樊笼。问题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思考质量高低。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直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
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你更喜欢刘邦呢?还是更喜欢项羽?学生通过分析不同人物的言行心理,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每个学生都有感可抒,有议可发。有的学生喜欢刘邦的虚心下问,细心周密,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认为他具备事业成功的要素;有的学生喜欢项羽的诚实自信,光明磊落,认为大丈夫理当如此。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分析人物的方法,也在阅读比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人生观。
教师的设问还应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见解,在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在传统的教学中,“问”的权利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学生被老师的“问”所牵制,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相质疑,互相解读,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教学的多元对话。
在教学《阿Q正传》一课时,在播放视频时,有学生对“阿Q死了,他虽然没有女人,但没有如同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这句台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对这句台词进行了研究,慢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学生也由文本中的阿Q联想到在当今社会上一些在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在下级面前颐指气使的人;有的学生还想到同学间的攀比之风;甚至有的学生反弹琵琶,辟出新意,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有点阿Q精神会好过得多。学生在不断思考质疑中,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索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中师生之间有效的互问,能引发学生不断地联想、想象,进而理性的归纳、判断,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让学生感到阅读的快乐。
三、走进生活,焕发语文课堂的生机
“一切生活皆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就失去了它生长的土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死死守着语文教材不放,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狭隘的思维,积极建立课堂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气的语文课堂。
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新闻阐发自己的见解,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引起他们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共鸣,和时代脉搏紧密连在一起。
课堂教学也可以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中华经典诗文朗诵会、辩论、写对联、课本剧等,例如将《项链》一课改编为课本剧,通过对文本的再加工,学生能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课余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如“啄木鸟”活动,分为学习小组走上街头,搜集整理滥用成语、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广告词的现象,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与本地的文化结合起来。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了解本民族文化和风俗,例如我们本地的少数民族――仫佬族独特的依饭节、走坡节和山歌文化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让语文走生活,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情操得以陶冶,能够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一堂生动有效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导,需要学生用心的学,抛弃一些功利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参与至其中,才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上有笑脸了,学生学习语文有兴趣了,少了一份刻板与木讷,多了一份向往与探索,何愁高考语文拿不到高分呢?
参考文献:
当我们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肯定时,我们总会期待下次上台表演的机会。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总是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当得到大家的肯定时,我们就会信心倍增。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课前演讲的方法,使同学们逐渐放开自己。课前演讲主要是在语文课正式上课之前,抽出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展现自己的口语水平。同学们可以自选话题,或者脱稿,或者照稿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对于演讲的内容应规定为学生自己撰写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交际能力。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表达方面的问题,进而改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交流中措辞的适当性。在演讲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气、态度方面的纠正,因为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态度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不愿意参加课前演讲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要采取强迫的手段,这样恰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更加排斥这个课前环节。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发掘他们其他方面的才艺,例如唱歌等。先让他们试着将他们最拿手的才艺展示给大家,久而久之,当这些学生熟悉这个讲台后,他们便愿意展示更多的东西。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职业情景设置法
职场情景设置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合作,模拟面试现场。可以由教师担任主面试官,部门同学担任普通面试官,然后对“求职”的同学进行面试。在这个环节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搜集一些关于同学面试工作的专业资料。在面试的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回答也应该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和同学都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切忌小看这个模拟现场。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提前看一些面试视频,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发型、服饰、化妆等问题。模拟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好总结工作,对学生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当学生真正进入社会,身处面试现场,这些经验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他们面试取得成功有很大的益处。
3.心理疏导法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讲话,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心理障碍、心理阴影。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因此不愿意和大家讲话,久而久之,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有的同学可能因曾经表演出丑而遭遇同学的嘲笑,因而不愿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有的同学可能因为自己自身的生理问题而表达不清楚,久而久之更不愿意说话。这些原因往往限制了学生们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学生们的心结,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工作,令同学们重拾信心。
4.辩论练习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素质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在课堂中越来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精神。提倡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学习高效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实现共同发展。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该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规模一般在4~6人,在组建小组时保证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分组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使组内成员做到全身心和全程参与,让每位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信心。但是,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随时对其进行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变化适时地对学生重新分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最有利于发展的小组,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合作学习中利用活动,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活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活跃,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增强互动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深化教师的教育理论,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利用课堂朗诵和脱稿演讲活动教学,课堂演讲活动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很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有很多种新的方法,如:自评、他评、组评、集体评,教师都可以根据情况自由运用。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前,学生的表现只有老师一个评价者,好与坏,都是根据教师来下定义。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媛媛,熊涛.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
关键词:课堂教学 难点 切入点 结合点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一、自由、快乐的个性发展
1.把发展的自还给学生。心理学家指出:逼迫儿童学习是对儿童的虐待。因此,我们应该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该还儿童以天真无邪,学生才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色彩。
孩子在家里有太多的“不许”,在学校里有太多的“应该”。孩子一次放学回家晚了,可能是因为路上有令他好奇的事情发生,但他回到家里见到的是母亲担忧的责骂和父亲严厉的惩罚,于是他只能机械一般漠然地一放学就回家,在那个温暖而又残酷的“笼子”里写作业。“我们现在的教育实际是以牺牲儿童的今天来希望换取明天的发展,但事实是当儿童还没有走到明天,他的创造力,他的健康心理就已经夭折。”事实正是如此,在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背后是创造欲的消失和创新能力的减弱。如果一个人从小被压抑着兴奋状态,根本没有激情,没有了兴奋感,那么就会在减少兴趣的激发点,失去感受生活、了解知识、创造新事物的活力和动力。
2.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且由于难度越大,付出越多,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心理学家指出:一旦学习被作为指令或者强迫性的行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会陡然下降,出现抵触情绪。
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学生不努力或天生无兴趣。一位教育家指出,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就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对其付出的努力都要加以肯定。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他的每一份努力都有效果,因此他才会不畏困难,继续探索,从而让学习成为轻松的活动,让所有的压力尽快消失,心中不再有分数阴云的笼罩。
二、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因此,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如适合朗读的演讲词之类文章,请学生以组为单位练习演讲,并以比赛形式让学生评价谁感情处理恰当,语气能体现感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都积极参与,熟悉了文章内容,领悟了作者情感,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李白《赠汪伦》之类的古诗背诵,叫学生边读诗句边做相关的动作,引导他们动用多种感官,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愉快的精神享受,自然,学生就不会不喜欢完成作业。
2.注重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所以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爱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开放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