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5:30
序论:在您撰写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化学;应用
高中化学需要理解和记忆的概念繁多而其教学重点不仅包括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可见,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最终教学目的第一步。万丈高楼从地起。学生要想真正对化学内容感兴趣,并掌握了化学的思维逻辑,首先就需要老师能够将基础概念深入浅出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基础概念理解够深刻够全面,这样才不会影响化学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对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打好基础。概念图是针对概念内容的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又名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指的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运用概念图主要是将头脑中的思想、概念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表达。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是概念图的四要素。一副完整丰富的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是不同概念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直观体现。
概念图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意义重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概念;在各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之后,用具体的知识或事实充实相应的概念。这样,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满。另外,概念图能够以清晰、简要的方式帮助学生展示其认知结构,有利于老师检查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及时跟进教学内容,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1.用于教学设计,帮助老师建构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
概念图可以像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的展示教学的所有章节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难容以及老师的教学计划。应用得当,老师可以用其来向学生呈现宏观的教学方案及进度。例如,老师在学期开始,向学生概述本学期整体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将整个学期的待讲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宏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对于整个学期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在每次开始新的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重新拿出学期开始时的宏观结构图再次向学生讲解新知识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更轻松的在脑中建构起来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地图,老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更加有计划。
2.用于教学反馈
概念图不仅仅局限于由老师制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已学习的内容制作概念图。可以单人完成,也可以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这样,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已学内容制作的概念图来了解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对于过去内容掌握的程度。若老师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梳理知识后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讲解,还可以让学生再次系统复习所学内容,并促使学生将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样的使用方法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在必要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3.提高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
往往在学习单独的章节时,只是片面地学习本章节的内容。而教材中,多是几个章节之间也有一定联系。用概念图来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晰单独章节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宏观思维。在每次讲解的时候,老师都可以告诉学生,新的知识在已有概念图上的新的位置,并让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之后明确的把新旧知识整合在一起。
三、概念图应用在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合理建构
概念图只有必要的元素,却没有固定的结构。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同的表达主题都可以绘制不同的概念图。这要看老师的思维构架以及教学设计。而在教学中,效率最高的建构概念图的方式应是建构在旧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既在概念图中,有已知概念的位置,也需要同学讲新概念添入其中,这样,新概念就与旧概念有机整合在一起。与思维导图相似,概念图也是思维的显性表现,那么,这样建构出的概念图说对应的认知地图也是效率最高的。
2.需结合使用其他学习策略
概念图这一工具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即是基础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然而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除了基础概念之外,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逻辑关系需要理解、记忆。基础概念是重要基础,但不是唯一内容。因此,运用概念图表征情趣概念的地位以及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后,还需要其他学习策略来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有针对性更加强的重点练习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3.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概念图
概念图的使用既可以放在课堂主要概念之中,也可以放在复习课上整合所学知识结构上,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但是不同的教学目的对于概念图的使用上也略有差异。在学习新知识时,老师应着重强调的是新概念的理解、其外延内涵的具体内容;复习课上需要尽量让同学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联合几章的内容制作综合的概念图,主要目的是将前后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更符合实际生活的认知结构地图,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而用在预习上,老师应强调学生,不必要必须绘制出概念图,但需要在已学内容的概念图上找到新知识点的位置,以及新内容的地位如何。
4.应以教学内容为主线
虽然概念图的主题可以是任何内容,但在教学中使用时,老师还是要尽量以当时内容的重点、难点为主线展开。由于概念图主要有多个或多组概念组成,故需要教师尽量突出主题,不要过多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的概念或内容,以免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5.鼓励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高中生的性格特点鲜明,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故,每个学生的情况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过去知识的掌握情况、新知识的构建方式、最佳学习点等都有所不同。老师若仍然使用过去的“一刀切”的方式,不管不顾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那么概念图的使用也是徒劳的。因为概念图所直接对应的就是学生脑中的认知地图,而每个人的认知地图可能都不相同,所以概念图也应该因人而异,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有充分的详细的了解。老师可以在绘制整体的概念图时,邀请一位或几组同学与其共同完成一副概念图。在完成这副结构图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有了心灵之间的沟通。可以说,当老师与学生的心的距离更近时,教育的影响力也最大。
另外,同学们分组共同完成概念图也是一种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优良方式。笔者的班级中就有几个这样的兴趣小组,在课堂之余会利用各种实践几何绘制新的化学概念图。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发现了已学知识中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他们会回去重新学习;发现了一些内容的疑问,便会马上回来问老师;若找到一些他们的疑惑,就会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求解。有几个小组甚至研究到了当前科学的前沿。这样,学生在形成有机的知识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去发散思维、探究科研,他们就成为了未来的科学家、实干家。
四、结论
深刻理解化学概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化学实验、原理公式、元素等其他化学知识。这样化学的结构化知识阶梯就搭建了起来。因此,教师有必要加深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多使用概念图,并运用好它。
参考文献:
[1]陈连清.高宗化学概念地图[J].考试周刊,2009(04)
【关键词】 教学 生物化学 图表式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学科概念抽象,分子结构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难以理解和记忆。2007年9月~2008年2月对教学方法进行“图表式”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以传统教学为主的8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以“图表式”教学为主的8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上生物化学课以前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
1.2 教学方法
以《生物化学》第6版[1]第1章“蛋白质化学”到第7章“氨基酸代谢”为本次教改的授课范围。对照组同学以文字讲解为主描述每章的主要内容,实验组同学根据每章节内容设计图表,以图表来概括讲述章节的主要内容。
1.3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师生恳谈与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法。参考文献[2]和[3]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图表式”教学方法的评价及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抽取期末考试这7个章节的题目,按百分比值校正学生的实际分值,≥80分为优,60~79分为良,<60分为差;通过2组学生在这些题目中取得的成绩来判断“图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 统计软件,实验数据用x±s表示,以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图表式”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很好为30 %,较好为50 %,一般为20 %。实验组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率达到60.4%,比对照组50.3%提高10.1个百分点;实验组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率为10.5%,比对照组24.9%下降14.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实验组课后能记住50%课堂内容的学生>85 %,而对照组中能在课后记住50%课堂内容的学生为60%~70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见表1。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略)注:(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4]。“图表式”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变复杂为简明,看后不易忘记等优点,克服了文字抽象、拖沓等缺点。利用图表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以讲解图表为主,教师讲起来有逻辑性,学生听起来易懂便于记忆。如在讲“酶的化学组成”这一节内容时,传统的授课方法安排半个学时给学生讲解酶的组成成分及相关功能,课后仍有部分学生混淆全酶中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的功能,而“图表式”教学方法只用一个结构图就可以清楚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实践证明,“图表式”教学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物质代谢为主的动态生化是生物化学的主要知识点之一,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不是孤立的,横纵向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所以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学习物质代谢[5]。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但“图表式”授课方式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在讲完三大物质代谢后,可以让学生把三大物质代谢的主要代谢过程用“箭头反应式”画在同一张纸上,代谢过程中反映代谢途径特点的步骤,如关键酶催化的步骤、产生能量的步骤等,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另外不同代谢途径的交叉点也用记号笔标记出来。这样,在图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每个代谢途径的特点,不同代谢途径的联系点。学生在反复复习这个图表后,不仅容易记忆生物化学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而且融会贯通这些代谢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学活知识的目的。
“图表式”教学有利于课堂总结。由于课时的安排,学生2~3周才能学完1章的内容,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本章内容认识的整体性和记忆的深刻程度,“图表式”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弥补这方面的不足[6]。在一章知识学完后,利用几个能概括整章主要内容的图表串联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这样,使学生学习时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楚,有利于连贯性地掌握知识。另外“图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总结新旧知识的差异,通过总结,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图表式”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合格的图表。图表要具有简捷直观、方便记忆,而且还要求具有全面性,包含章节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这些对教师是严峻的考验,目前对于一些章节的图表还没有特别理想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爱儒.生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85.
[2]蒋鸫,肖朝伦,王景传.“学生主讲、老师助讲”在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279.
[3]杨勤,杨婷,方丽,等.CAI课件作为概括性总结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5):469-470.
[4]高涵.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8):2250-2251.
关键词: 图式理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编写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都以发展与变革教育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不再是迟缓、有限、稳定的,而是正在不断增加和更新的。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经过三个阶段的改革转变,从最初以语法为主,后来改为以阅读为主,到现在以听说能力为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教材做到教学理念先进化、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1]
一、立体化教材
为了从宏观上认识教材的多元化发展,更新教材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正确认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正确理解教材的定义显得至关重要。[2]
《辞海》对“教材”的定义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材料,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程晓堂将教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课本、练习册、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像带、光盘、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等等。总之,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是出版的书本,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才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我国传统教材主要建立在纸介质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书本发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末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该观点强调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模式。所谓教材编写的立体化,就是说现在的教材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有几本形单影只的教科书,而是由教科书、练习册、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卡片、挂图、教师手册等组成的一个教材包(a package of materials)。[2]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既有纸介质又有光盘或网络形式的教材就是立体化教材,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4]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由原来重视语言基础教学转变到在重视语言基础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14]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立体化教材应运而生,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
二、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18世纪康德曾对其进行哲学论述,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后来该概念被完形心理学所接受,认为大脑的组织形式倾向于尽可能地完满和连贯,即简单、有规律和对称。当代认知语言学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6]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它具有结构性、抽象性和灵活性等特征。[12]因此,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
因图式理论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解释能力,并在知识的组织中起中心的作用,对于外语教学有着诸多启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阅读、写作、听力及至语言学等学科研究中。笔者以大学体验英语为例,尝试探讨其在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三、图式理论在大学体验英语中的应用
《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基于当代最新外语教学理论编写而成。这套教材2002年6月出版,2004年2月出齐,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笔者试着探讨图式理论在该系列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1.内容安排遵循认知规律,以主题为中心循序渐进。
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包括综合教程、听力教程、扩展教程、网络教程,光盘等。与其它教材不同,该系列教材每个单元都选定一个富有时代性的主题,所有材料均围绕该主题展开。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话题为校园生活,《综合教程》的两篇文章和两段对话,《扩展教程》的两篇文章,网络课程的四篇文章都是围绕该主题,提供了足够的输入,让学生学习完一个主题后,增加的不是零散的词汇和语法,而是关于一个主题的整体的把握。
在内容安排方面,册与册之间,不仅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难度在递增,而且单元主题在由近及远地逐渐延伸。其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学生活、独立生活、学习策略等,到工作与就业、成功之路、关注地球、克隆、滥用等社会生活方面,最后上升到文化和道德层面;单元内部各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教材单单以阅读为主的模式,从最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交际对话”为切入点,逐步扩展深化,使多种语言技能在同一主题下通过多种交际环境和练习形式反复循环、深化、巩固、加强,充分体现“学―练―会―用”的完整学习过程。这种安排符合语言学习和人类的认知规律。
2.语言材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大计的手段,[13]这充分说明了语言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材料的选择运用对教学的成功起决定作用。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中的大部分材料都来自英文报刊杂志,很少源于大家之作,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来获悉当前最新信息的能力。材料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生活里常见的交际任务,加强他们口头和书面实用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根据图式理论,选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富有时代性的材料有助于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图式,对新旧知识形成关联,并有利学生增添逻辑推理,或信息的连续,或有关例子和细节等新信息,补充与完善原有图式,形成新的、更为丰富和完备的图式。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注重操练,完善图式。
科学设计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体验英语的练习活动除了传统的笔头练习,还有口头练习,能激发学生参与,巩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记忆。这些练习不是机械地重复所学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做练习中无意识地增添新信息,加深语言理解,最终熟练运用。以《综合教程》为例,“Lead in”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起学生已有的相关图式;“Content Awareness”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Language Focus”给学生提供了复习所学语法知识,并进行实践运用的平台,特别是新题型“Read and Simulate”和“Practical Writing”,让学生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信息,对头脑中的已有图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教材设计图文并茂,激发图式,促进理解。
教材的设计形式指教材的媒介形式、篇幅长短、版面安排、开本大小、图文形式和色彩等。它“具有很大的教育、教养作用,历来受到重视,只是研究不足”。[11]关于媒介形式,《大学体验英语》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用音、像、图等手段让学生立体地感受到所学的语言环境,接受多种感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关于教材的图文形式,其编者在前言中讲道:《大学体验英语》有大量与主题相关的启发性强的图片,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形象的立体的训练情景,加强了学生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实际体验。[5]经统计,仅综合教程1中,就有113张彩色高度清晰图片。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材料信息与学习者已有图式之间具有关联,则对其不同程度的理解成为可能,关联性越强,对材料的处理越顺利、越深入。因此,给相对于学生语言难度较大的材料和全新的信息配上相关的插图,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暂时未能理解的内容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激活已有的图式,加速信息处理过程,促进对该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全新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而“新的信息与已有图式结合时发生同化;如果找不到能解释新信息的现存图式,就要创造新的图式去解释新材料信息,或对现有图式加以修改,使新的信息能与之相符”,[8]借助图片的文字材料可对加快新图式的建立和增添修改已有图式。同时配有精美图片的文字材料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能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缓解各种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帮助理解。
外语学习是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母语以外的知识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7]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10]作为教材建设新发展方向的立体化教材,“不仅对推进教学现代化、提高教材质量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价值规律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9]笔者以大学体验英语为例,探讨了图式理论在立体化教材编写中的运用,从文献看,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立体化教材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坚信,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中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本文之列举,随着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系统发展的完善和对其认识与研究的深入,人们将领悟到其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潜在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
[5]孔庆炎,李霄翔,贾国栋总主编.《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王艳艳,邵玲娣.图式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
[8]亓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9]张浩宇.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
[10]张业菊.大学英语教材呼唤改革与创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1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1.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全程复习的基础阶段,是对高中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回顾以及查漏补缺的最好时机。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应该以课本为主,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但回归课本并不意味着重复课程,而是在这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思维导图恰好能够实现这一复习目标,本次研究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高中第一轮复习过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同行有所助益。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分析
思维导图是一种相对高效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其强调的是以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形成一个简单而形象化的知识结构体系,调动学生大脑各项功能,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角度出发,摆脱传统死记硬背学模式束缚,以更加符合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模式进行理解和学习。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模式最大区别点是思维导图将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从文字到知识点网络图形上,利用网络图形去展示各个知识点内容。思维导图主要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所以其基本构成是由一个总的标题向中央四周发散,不同分支对应不同主题,以此将中心标题的内容细化,此外,思维导图还局别很强的联系性,网络图形的各个层次对应不同的分支,围绕整个中心开展学习,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完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1.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要想在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中有效的应用思维导图模式,首要工作是要教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物质性质、用途等方面为主体,引导学生构建简单的思维导图,例如在进行氯气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从氯气的存在、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通过应用连线将所有内容展现出来,教师给出一个大致的是轮廓,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每一个分支上的内容进行填写,让学生自己完善网络图表内容,此外,在引导学生对氯气内容进行简单整理之后,还以从氯气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进行总结,教师给出总体的脉络,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通过上述两种总结形式,让学生对氯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复习,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详细情况见图1所示。
2.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在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的图示呈现出来,让大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学生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展示出来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和解释,例如在对氯气工业制法研究过程中,工业上会应用到交换膜,教师要引导学生这个交换膜的作用是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是避免氯气和氢气混合发生爆炸,还有的学生认为交换膜能够保证氢氧化钠的纯度。通过提问引导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一步对展示的思维导图进行大胆质疑,对图示中的试剂、反应条件和装置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自我思考的过程,也是联系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大胆质疑,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头脑中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3.课后帮助学生巩固思维导图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词汇 文化图式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0-02
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最痛苦和最枯燥的部分是英语词汇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词汇手册上好几千单词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梦魇。所以如何教会学生科学高效地掌握词汇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理论是内容图式理论(content schema)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是指一切与文化背景有关的知识框架,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地理和习俗等。一般说来,文化图式可分为三类:图式重合、图式缺省和图式冲突。
二、实验设计
(一)设计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的方法分析比较文化图式理论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大学词汇英语教学中的效果,以验证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是山东某高校会计专业大二两个班,其中一班是控制班,二班是实验班,两个班的人数均为35人,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两个班的学生在入学时按英语成绩平均分班,因而学生的英语在入学后处在相同的水平上,并且两个班的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文化图式理论的训练,每个学期都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同样学时的英语课程。
(三)实验过程
在第三学期开始,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了实验前测试,以检验学生的词汇水平。如果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明显的差距,实验会进入下一阶段。
在第三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对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主要是解释词汇的定义,汉语翻译和造句练习。对于实验班,教师采用文化图式词汇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联想、分析和对比等方法激活或重建学生对于词汇学习的文化图式。
在第三学期期末,学生进行后测试。为了确保测试的公平和准确,测试前不能提前通知学生。然后经过阅卷,收集学生词汇考试的成绩,经过比较分析两个班的英语词汇测试成绩的差异。
(四)数据收集
共有7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实验,两次测试题都有70名学生参加,所有学生按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测试题,测试题采用百分制,所有数据都由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统计。
三、实验结果分析
在第三学期开始,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了实验前测试,以检验学生的词汇水平。如果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明显的差距,实验会进入下一阶段。前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C为控制班,EC为实验班。
Table 1.1 Group Statistics of Pre?鄄test
Table 1.2 T?鄄test for Pre?鄄test
表1.1和表1.2显示两个班的前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差异是0.143,t-value值是0.041(P=0.967),数据显示两个班的平均分在统计结果中差异无显著性,T-test显示两个班英语词汇测试成绩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实验前两个班的英语词汇水平非常接近,无明显差异,因而实验可以进行到下一阶段。
在第三学期末,两个班的学生参加了第二次测试,测试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学生英语词汇考试成绩结果经过分析如下:
Table 2.1 Group Statistics of Post?鄄test
Table 2.2 T?鄄test for Post?鄄test
根据表2.1和表2.2,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差异值为-8.571,t-value值为-3.136(P=.003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与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相比较,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更加有效。相对于传统词汇教学方法,清晰科学的图式网络更能够节省学生词汇学习的时间,并且能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持久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兴趣和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通过文化图式理论的灵活运用,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一)创建新的文化图式
语言、词汇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现代英语词汇70%以上是外来语。因而,要想学生真正理解英语词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英语发展的文化历史渊源,从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创建新的文化图式。
(二)运用词源学知识强化文化图式意识
源学主要研究词汇来源以及词汇的文化演变。英语复杂的发展史赋予了英语词汇很多的文化含义,因而要想真正理解英语词汇就必须理解词汇的文化渊源。例如“Mus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神话,是希腊神话中的缪斯女神,掌管着文艺、美术、音乐。由这个词衍生出的词汇有music,musician,amuse,amusement,museum等。运用词源学知识讲授英语词汇并且触类旁通,极大地提高了词汇记忆的效率。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快速建造文化图式
简・阿诺德认为:“单词只是一系列字母,原本没有意义或情感内容,是我们头脑中与词语有关的形象刺激了词汇的情感反应。”随着高校教学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种现代多媒体手段,诸如投影仪、电脑、电视、DVD已经进入英语课堂。在讲解词汇诸如Christmas, Thanksgiving Day,wedding ceremony等带有浓厚文化色彩词汇,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相关视频资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象地创建相关的文化图式。
关键词:化学灌浆;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材料;防渗止水;结构补强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314-02
1 引言
混凝土建筑物裂缝是导致工程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原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
2 化学灌浆在对裂缝处理前期准备工作
2.1 裂缝的分类处理
Ⅰ类:表面缝宽δ
Ⅱ类:表面缝宽0.2mm≤δ
Ⅲ类:0.3mm ≤ 表面缝宽δ
Ⅳ类:表面缝宽δ>0.4mm,缝长L≥400cm,缝深h≥200cm或基本将结构裂穿(大于2/3结构厚度)。
化学灌浆主要用于Ⅱ类~Ⅳ类裂缝处理,Ⅲ类~Ⅳ类裂缝,除进行化学灌浆处理外,还需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2.2 裂缝处理的机理
结构补强主要以“灌”为主,要求化学灌浆后其抗压、抗拉、粘结、抗老化等性能指标符合技术要求。
2.3 裂缝的检查
混凝土裂缝检查采用外观普查、钻孔压水(压风)检查和超声波检查相结合的综合检查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缝宽(表面缝宽)、缝深、缝长、裂缝方向、所处部位、及缝面是否渗水、溶出物等。
(1)外观普查。
先用人工对混凝土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仔细检查,逐一编号,并做好标记,再用读数放大镜、赛尺和米尺等测缝仪测量裂缝宽度长度 ,对其产状进行素描并绘制成图表。
(2)钻孔压水(压风)检查。
对一般裂缝,可采用钻孔压水(压风)法检查裂缝深度,沿裂缝走向每隔2m~3m,在裂缝一侧或两侧以不同倾角打斜孔穿过缝面(穿过缝面不小于 0.2m),进行钻孔压水(压风)检查。钻孔直径为56mm。对于干缝采用压风检查,风压0.15MPa ~0.2MPa;对于湿缝,采用压水检查,压水压力0.2MPa~0.25MPa。压水(压风)压力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若压水(压风)裂缝表面出水(风),说明钻孔过缝且缝深大于钻孔穿过缝的垂直深度;若出现表面无水(风)冒出的钻孔。则基本认定此时斜孔与缝的交点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裂缝深度。压水(压风)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钻孔与缝面连通情况及外漏情况等。
(3)超声波检查。
对于初步判断为深层或贯穿性的裂缝,应布置2~3组钻孔进行超声波检查裂缝深度,每组为2个检查孔,分布在裂缝两侧,距缝80cm~100cm,钻孔孔径根据超声波探头大小确定,一般应不小于56mm。对于平面裂缝,检查孔为垂直孔,对于侧(立)面裂缝,检查孔应布置成向下倾斜10°~15°的斜孔,以保证钻孔内能注满清水,满足检查时超声波的发射、传导和接收要求。
2.4 检查成果资料
各部位的混凝土裂缝经检查后,要求准确提供正式成果资料,检查成果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检查方法及工艺的详细说明;
裂缝分布图;
裂缝产状说明表,包括裂缝宽度、深度(注明检查方法)、长度,以及检查过程中有无掉钻、卡钻情况,压水(压风)过程中外漏情况等特殊情况的说明。
3 化学灌浆施工
3.1 化学灌浆材料的选用
化学灌浆材料品种较多,性能各异。理想的化学灌浆材料其一般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浆液稳定性好,常温常压下能存放一定时间;
(2)浆液是真溶液,粘度小,流动性、可灌性好;
(3)浆液固化时间可按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
(4)固结体的耐久性好,不受温度等条件影响;
(5)浆液在固化时收缩率小或不收缩;
(6)固结体有良好的抗渗性能;
(7)固结体的抗压、抗拉强度高,与被灌体有较好的粘接强度;
(8)浆液绿色无毒无污染。
目前应用于混凝土裂缝处理的化学灌浆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防渗止水类,有水玻璃、丙烯酸盐、水溶性聚氨酯、弹性聚氨酯和木质素浆等;二是加固补强类,有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非水溶性聚氨酯浆等。
一般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采用聚氨酯浆材进行灌浆处理;小于0.2mm裂缝采用环氧树脂胶封缝(对于干燥缝:采用改性环氧树脂基液封堵;对于潮湿缝:尽可能采用水溶性聚胺脂灌浆。
3.2 灌浆温度
在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化学灌浆时温度易在15-20℃左右。
3.3 灌浆工艺和流程
(1)缝口打磨。
沿裂缝走向用砂轮将结构表面打磨平整,打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8cm,打磨长度应磨至裂缝端部后再延长50cm。
(2)钻孔。
根据裂缝压水(压风)和超声波检查情况,通过对混凝土裂缝实地调查和分析,对灌浆孔的布置进行详细设计。化学灌浆孔和水泥灌浆孔在钻孔方面差别不大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值不应大于 10cm,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考虑到小口径钻孔的进尺快,灌浆时孔内占浆少,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在满足正常灌浆的前提下,采用较小的灌浆孔孔径,孔径宜在10mm~20mm范围。
钻孔有骑缝孔和斜孔两种形式,布置要求如下:
①当裂缝深度不大于1.0m时,一般采用骑缝孔,骑缝孔钻孔深度15cm~20cm,钻孔间距30cm~50cm,在钻进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裂缝缝面的走向,顺缝面钻进。
②当裂缝深度大于1.0m时,采用骑缝布孔和斜孔结合布置,斜孔深度应穿过裂缝缝面至少20cm,当裂缝深度较深时,斜孔可分浅孔、中孔、深孔等多层布置,以保证浆液均匀填满缝面灌浆,斜孔倾角45°~60°,孔斜误差不大于2°。钻孔过程中可以通过压水或压风检查钻孔是否已穿过裂缝缝面。
③在进行裂缝检查的部位,具备条件的前期裂缝检查孔可作为灌浆孔,为减小灌浆量,孔内可放置一根短钢筋。
(3)裂缝清洗。
钻孔完毕,将冲洗枪头(枪头管径不宜超过钻孔孔径1/2)插入孔底采用高压水和无油高压风轮换冲洗,吹净孔内粉屑。考虑到固结化学灌浆材料主要是环氧树脂类材料,在无水或少水的情况下可获得更高的强度,从而保证灌浆质量,故规定如采用环氧树脂类材料作为灌浆材料时,宜以压丙酮代替压水。
(4)灌浆嘴埋设及缝口封闭。
将灌浆嘴埋入灌浆钻孔,吹干裂缝表面灰尘后,采用环氧胶泥对灌浆嘴周边和裂缝表面进行封闭,确保灌浆时浆液不外漏。
(5)压水压风检查。
逐孔进行水、风轮换冲洗,查明管道畅通、缝面外漏情况,若有外漏应及时处理,灌浆前用无油高压风吹尽孔、缝内的积水待灌。
(6)灌浆。
进行化学灌浆时,浆液温度应根据选定的灌浆材料确定,浆液温度应有利于延长其凝结时间、降低浆液粘度,并不得高于20℃。灌浆压力采用0.2MPa~0.3MPa。灌浆压力应逐级升至设计压力值。灌浆顺序按“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由一端至另一端”的原则有序进行,以单孔或多孔并灌的进浆方式进行,灌浆压力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灌浆结束标准为孔内不吸浆,屏浆20min结束。
(7)表面处理。
灌浆完成后,割除外露灌浆嘴(割除部位在结构表面以下1cm),灌浆嘴管口涂抹环氧胶泥封闭,然后将结构表面打磨平整,以满足相应部位结构平整度要求。
3.4 特殊情况处理
在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化学灌浆时,常出现冒浆、漏浆、串浆、中断、孔口涌水、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变等特殊情况。对此,许多工程中采取了先迅速降压的方法处理,低压灌注一段时间后,如果注入率变化不大或继续增加,则采用改变浆液配比、低压长时间灌注、间歇等措施。
3.5 灌浆效果检查
灌浆效果检查采用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的方法进行。对芯样进行外观检查外,确认裂缝是否已灌填密实;压水孔可结合取芯孔进行,也可单独钻孔,压水检查压力0.2MPa,合格标准为:透水率不大于0.1Lu。检查以抽检形式进行,检查不合格的部位应进行补灌。
4 影响化学灌浆效果的因素
影响注浆效果的因素有:化学灌浆施工方法、注入压力、浆液、凝胶时间等多种因素。对于同一裂缝在已确定灌浆材料的情况下,注入压力、孔距、注浆量成为注浆设计的重要因素。4.1 孔距
浆液的扩散半径与浆液的流变特性、胶凝时间、注浆压力,注浆时间等因素有关,在地层均匀的情况下,按照理论公式计算。但在实际中,由于影响因素太多,理论计算的扩散半径与实际相差太大。在有条件下,可进行单孔注浆试验。
注浆范围和注浆半径确定后,就可以确定孔间距。确定孔间距进,既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注浆孔的作用,减小工程造价,又要考虑孔与孔之间的相互搭接,达到均匀受浆。对于加固注浆一般采用等距布孔,梅花型布置。孔间距一般为0.8R(扩散半径),排间距为孔距的0.87倍。在砂性土层渗透,孔距取0.8~1.2m;在粘性土层,注浆孔间距取1.0~2.0m。
4.2 注浆压力
注浆按压力分为静压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后者的压力较高,一般在20~70MPa之间,而静压注浆压力较低,注浆压力随着浆流遇到的阻力增大而升高,浆液注入后为流动状态。通常所说的注浆就是指静压注浆。注浆压力控的好坏是注浆成败的关键。一般在处理混凝土裂缝施工时压力采用0.2~0.3MPa。
4.3 注浆量
注浆量的计算应考虑注浆类型、岩土的孔隙率和裂隙率,浆液完填程度,注浆量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的注浆类型和注浆地层而不同。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在现场通过观测到的注浆压力的变化来决定注浆量。
4.4 灌浆设备
化学灌浆的设备至少包括,注浆管;钻孔机;注浆用泵或空压设备及止水设备,制备和储存浆液的容器等。
5 结语
化学灌浆法是化学与工程相结合,应用化学科学和化学浆材解决混凝土裂缝处理(加固补强、防渗堵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或借以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工程技术。对混凝土裂缝采用化学灌浆法进行处理,不仅能打破水泥灌浆处理裂缝的局限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化学灌浆成为现代工程中处理混凝土裂缝一项先进技术。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行业标准和化灌施工规程、规范,应立即着手进行制订。
参考文献
[1]蒋硕忠.我国化学灌浆技术发展与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05).
[2]冀玲芳,李养平,环氧树脂砂浆在混凝土修补工程中的应用[J].天津建设科技,2001,(4):14-15.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化学学习;应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1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关于“思维导图”的认识
“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这是被誉为“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的一句名言。 基于图像和联想是大脑语言的“思维导图”,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1]。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运用“思维导图”,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
关于“思维导图”绘制的操作步骤,博赞这样介绍:首先,将“主题”画在纸的中央,成为思考的中心。但“主题”应该是具体的和有意义的,这样更有助于回忆和想像。其次,考虑“次主题”,并由主题向外扩张分枝。主要的分枝个数最好维持在5-7个。最后,在“次主题”后面列出“关键词”,表达各分枝的内容。
在绘制过程中,还需注意:①尽可能使用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能使大脑兴奋,能进行充分联想和发散。②尽可能使用曲线。因为曲线则能吸引人的注意。③在用线条连接主要分枝、二级分枝以及三级分枝时,越接近主题时,分枝就越粗。当然,也可使用相关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m等,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2关于“思维导图”的实践
2.1“思维导图”在教师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1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全貌。
在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时, 笔者利用Mindmanager 5 Pro汉化版“思维导图”软件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1)。【注:限于篇幅,每一个节点部分的内容没有张开,下同】
从图1可以看出,一幅“思维导图”的价值,不仅在于“浓缩”了近3.4万字的《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如果透过主题,向四周看,就犹如是一幅《课程标准》的全景图,让人感觉站在《课程标准》的最高点,对我们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全貌,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我们再透过“分枝”向“中心”看,让人感觉到虽然思维在“分枝”,但始终不忘“中心”。真所谓“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
2.1.2 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进行主题教学设计。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每位教师对将要设计的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其次,备课组长召集小组成员,指定一名成员为记录员,各成员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任何人不作判断性的结论,集中注意力,不允许私下交流,尽可能地发散、联想。再次,备课组长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凝聚集体智慧的主题教学设计。最后,将最终的主题教学设计,复制给小组成员。图2是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讨论“酸雨与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时,最终绘制的“思维导图”。
2.1.3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宽松的氛围。在宽松的氛围中,能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有效的交流,能进一步提高师生思维的“含金量”,让思维更加活跃,让思维更加流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带来的宽松氛围,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必将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氛围。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组织教学,这种对话式、互动式的课型,使课堂将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探究式和发现式教学的开展,更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2.1.4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教学时,可以更好地“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相对应的化学知识,激活学生对该主题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流畅、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对主题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当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该主题时,学生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感受到探究化学的艰辛和坎坷。这样的主题教学,不仅促进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2.2“思维导图”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2.1 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和记忆,提高核心概念的理解度。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在学完一个化学章节或单元后,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在全班学生中,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并由学生投票评选 “思维导图”优秀作品。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给学生积极的激励与评价,同时进行适当的奖励,如一本书、一本笔记本等,提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习化学并不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下面一段叙述,是一位获奖学生的感言。
“起先,我觉得这与平时的知识整理没多大区别,但做着做着,我便发现以前混沌一片的化学性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好像顿时清晰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就好像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都详细地梳理了一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以前,觉得又乱又繁的知识似乎简单了许多。我再次翻开练习,竟发现我已不用翻看笔记本,每道题要用的知识,就像电脑菜单一样,一级级呈现出来时,不仅复习了当前知识,还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真使我受益匪浅。”
2.2.2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同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而言,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认知程度以及学习喜好的不同,其制作的“思维导图”也不同[3]。但这样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但学生不能为了“思维导图”而“思维导图”,应该带着主动的、积极的一种学习心态,去完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2.2.3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预习功课、做课堂笔记以及复习功课等工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有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设计了如下课题(图3)。同时,还可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各项课题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2.4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地联想、发散性的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我们的“学习地图”。同时,当置身于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与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或关键环节,利用存储在头脑中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判断和解决。
3关于“思维导图”的思考
3.1 “思维导图”,不仅要循序渐进、积极使用,而且还要广泛交流、创造性使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坚持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直到熟练为止。对于同一个主题可以多次制作“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挖掘对主题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经常与有制作“思维导图”经验的人进行交流和探讨,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水平。
3.2 “思维导图”,不仅是关于思维的一种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关于思维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工具其中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使其应用的领域成为无限可能。
3.3 “思维导图”,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间的整合
“思维导图”成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有许多软件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为“思维导图”的美观、修改和增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4]。
3.4 “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思维导图”倡导与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的智慧。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大家围绕主题,进行坦诚交流、深度对话和思维碰撞。这样,更容易打破学科内部之间的“知识壁垒”,还容易使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另外,教师之间的“知识壁垒”也被打破,最终大家对讨论的主题一定会形成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博赞(Buzan,T)(张鼎昆译).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