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5:27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课堂教学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引言:
现代教学扩展了课堂的容量,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创新了教师的思维,因此,当然对美也有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求现代课堂教学的个性与共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和谐美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相比之间南于更多强调“统一”和“标准”,造成的课堂教学刻板和统一的情况:课堂压抑沉闷,学生不敢不能教师也不愿意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早已压制了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到了信息化社会,多样的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可能,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打开的是一扇扇窗,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手段,更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很观念,随着社会海量信息的传播,学生如同吸收了充足营养的大树,茁壮成长,花开满枝。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随着诗歌音节而歌,擅长绘画的可以描绘江山多妖,惊涛拍案;辩论的学生可以学习马丁?路德口若悬河,现在这些都将迎来赞许的目光,教师也将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之语,学生收获的是自信和张扬的青春,而这样的人长大之后也将充满非凡的活力甚至创造力。当然,课堂的集中教学的特性也强调个性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身处集体的他们也会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比如研究型自我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型等新课堂教学形式下,懂得自我表现与适度尊重,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体验,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别人的展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精华以弥补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更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发展修改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现代课堂在个性彰显、青春飞扬的同时,学生在智力、体力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形成个性与共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的现代课堂的和谐美。
二、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中有民主的气氛,创造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美的环境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师生之间由于信息获取的多少或者专注方向的不同,更可以形成一个平等交流、共同切磋,甚至互相取长补短的宽松环境,而这样,会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教师的适时引导甚至不耻下问,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发展健全的身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平等带来的尊重与温暖,使课堂处在一种探究之路合作之路上,师长的宽厚包容尊重,是一种大气之美;学生的发问展示,是一种青春的彰显之美。课堂如此,怎不温暖宜人?学生如沐浴春风,教师陶醉与活力与青春之中,真是美不胜收!
三、要求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如一。美不只是一种外在体现,也是人们身心的一种愉悦体验,当人们在劳动成果上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看到人本质的力量时,精神上感到愉快内心充满了美感,因此,客观事物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而现代课堂为此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除了传统的文字哲思之美,文字表现感染之美抽象地有赖于相像的美,多媒体可以直观展示许多形象的美。从此,可以不再对忧伤和欢快觉得抽象,不再对磅礴和苍凉感到迷茫,可以知道“江山如画”是什么模样,可以知道“长亭送别”是多么感伤,“大漠孤烟直”可以清晰在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竞可纤毫毕现!可以知道琵琶曲多么悠扬,可以知道对酒当歌多么酣畅!
四、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中体现一种开放的美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性,它就是一种国际现象,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变得便捷,信息传播快捷,教育的开放性成了必然,同时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且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思路,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一种全新的、愉悦的美的心理感受。
五、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创造的美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力是决胜的关键,而信息时代又不可能让一个人在已掌握了全部知识再培训创造力,必须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经过感受体验,想象思考,议论争辩假设试验,探究发明等学习活动,去获取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也就成为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多渠道的信息来源,良好的实验设备,开放的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舞台。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将使师生更深地体会到一种创造的美。
一、科学明白,表述清晰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核心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概念的讲解教师就要做到清晰明白。例如,在讲授物质概念时,教师就要把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两个概念都介绍清楚,这样学生才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才能更清楚地把握物质概念,利于今后的学习。其次,会遇到一些知识层次之间的差别。教师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地介绍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两个方面介绍这一原理内容的,教师利用语言表述给学生作出提示后,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更容易,也更有针对性地去掌握原理,这对于有很多原理内容的哲学教学来说大有裨益。最后,教师语言的清晰还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知识间内在逻辑的把握。用清晰的语言传递知识的逻辑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时,教师按照“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就会使学生觉得价格与供求这一理论很简单地展现在面前,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二、严谨到位,表述准确
高中政治教学不但承担着传递知识的目标,更要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准确的语言表述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方面,教师对知识的传递要准确,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时事政策变化。例如在以往教学中,教材讲解公司的注册资本时都有相应的数额限制,后来《公司法》修改,取消了这一限制,而教材还来不及更改,教师就要及时准确地把这一变化传递给学生。再如关于政府职能的表述,以前一般认为政府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职能,而在现行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表述则对原来的段落进行了拆分、修改,增加了生态建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准确说明,这样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变化,更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的理念,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准确,在情感上对老师更信任。其次,教师对于教学中用到的材料引用表述要准确,对于社会现象的引导分析也要准确。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学生会觉得教材知识有很多的说教,不符合社会现实,教师就要准确、正确引导,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多样文化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落后腐朽文化要加以正确区分,明确人民群众需要的和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而不是要发展多元文化,在文化激荡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主流、主旋律。这样学生才会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的正确认识要有教师的准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述的严谨准确。
三、轻松诙谐,表述幽默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1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中外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为什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在观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把教学过程看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视了教学是一项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应有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1.1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1.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
1.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相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教学课堂变为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2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节时,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紧接着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学生们就议论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一、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要具备这些,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学者型就应该包含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丰富的阅历、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写作的习惯。这些意味着:“教师不再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内容及其传授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用理论工作者设计好的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师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情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历史就要造就明智的人才,就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要成为学者型,大致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涉猎广泛的其他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阶段。掌握规律是历史教师职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归宿。
二、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它当作一句空话。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
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成为主要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
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它要求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果。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一节课下来使人人各有所获。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虽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素材,但却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些都是新课改所突出强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具体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一、转变观念,探索创新
1.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导思想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多次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熟读逐渐感知文章韵味和作者写作意图。(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从认识文字美的层次上升到领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过独立阅读、教师解析等多元的解读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赞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让学生慢慢地关注到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堂更有序地进行,学生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更透彻。
2.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创新都无法脱离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教师一定要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目标贯穿于创新课堂的始终,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案还需符合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层次的因材施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学习,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自主、小组协作或者班级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课堂讨论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后研讨练习题设置讨论中心问题:(1)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变化如何?(2)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然摆脱不了“煎熬”,你怎样评价?这些问题较深入,适合讨论,旨在培养学生以事观人的能力,即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法
近年来,大家为什么都在倡导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呢?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之际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见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结论,激发求知欲,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体会并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再设置问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从诗中哪部分感受出来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后商定结果。之后我要求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我来做最后的点评,通过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缺点,提出建议,让他们从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给教师最大的赠礼,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无法将文字演活,插图再真,它都是静止且无声的。比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先准备话剧结尾部分的视频。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话剧的表演构成中熟悉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体会那雷雨夜中的三个爱恨交织,本来未来美好的年轻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归途,启发学生将情感波动原因转化到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身上。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周朴园有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看完话剧后对周朴园的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另外,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阐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确的人物关系表:(1)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2)周繁漪――周朴园妻,35岁。(3)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28岁。(4)鲁四凤――鲁贵和鲁侍萍之女,18岁。(5)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47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脉络,理解课文。
总之,新课改表达了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重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长期以来应试心理的束缚,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道具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彤彤.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09).
[2]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学周刊,2013(01).
[3]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课堂教学 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6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给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也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地理潜能。因此,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科学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地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地理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地理问题,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地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余地,并及时给予提示和补充。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地质构造的褶皱时,采取实验演示导入法。先通过一块柔软的物体,教师拿在手中从该物体的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学生会看到该物体会发生向上和向下的褶皱和弯曲,当看到这种现象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最终实现对褶皱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实验演示,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有效体现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地理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结果就是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科学讲授基础知识后,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讲,学生评,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注重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地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地理问题情境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展开、地理相关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教师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讨论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地理难题,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三、要体现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让学生展示点评时,教师应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引导、提示、补充和讲解。以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发现地理知识的奥妙,掌握地理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讲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可结合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水稻研究的相关知识素材,来认识水稻对于亚洲的重要性,这样既关注了时事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生活事例,发觉地理的奥妙,体会地理科学思想。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规律,挖掘出学生的地理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