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5:19

序论:在您撰写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第1篇

意识决定行为。在我国很多在大专院校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教学工作疏于管理,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大学的学习不像高中时那么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大专院校的班主任也不够重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放松,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作为大专院校的班主任老师,需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积极配合各位任课老师,做好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更加认真的对待学习。

二、加强思想教育,积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更是班主任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学生对于大学阶段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形成,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对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大专院校中,任课老师通常都是只负责自己的教学,而且一般都是上完课就走,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机会很少,班主任平常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多,也承担着班级学生管理的主要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当前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的现状,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关于高校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晓之以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使学生明白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是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的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三、做好监督管理,认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大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增强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做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的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习纪律方面的监管,对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及时了解,甚至检查学生的早、晚自习的情况,督促学生参与必要的学习活动,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各种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更加高效的参与各门课程的学习,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

四、协调师生关系,帮助任课老师做好工作

第2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刍议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事实证明,构建成熟有效的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提升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大专院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有关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几个概念辨析

1.1大专院校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从培养目标上看,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大专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大部分行业对于员工的实操能力的要求都在提高,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大专院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为大专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现代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这里提到的教学现代化,事实上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化教育教学相对应的,在这里,现代化教学主要强调面向就业市场、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接受习惯,调整和改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多元评判的需求,提倡让学生平等享有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权利和自由,为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创造更好的机会和空间。

1.3管理体系

大专院校是集中培养大专学生的场所,对于大专院校的教师而言,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不应该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而应该建立并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形成一个管理体系。唯有如此,大专院校的现代化管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把其中优秀的经验推而广之,则可以让整个大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长足的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教学管理不是学校活动中的所有管理形式,教学管理事实上仅仅是学校全面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的教学的管理应该是工作的核心,应当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受到更多、更大的重视。

2.当前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课堂纪律松散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生动高效的前提。然而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全国排名前十的重点大专院校还是省属的非重点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松散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课堂纪律松散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进出课堂比较频繁,并且学生们绝大多数进出课堂的行为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见怪不怪,有些上了年纪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此种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碍于这种现状存在的普遍性,所有的老教师对于这种情况就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连续性,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断层。

2.2学生出勤率不达标

相比于学生上课期间随意进出课堂,学生干脆不出席的情况显得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在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对于自身所接受的信息的选择性比较强,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假如大专院校课堂上不能提供给受他们欢迎的信息和知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选择不上这门课或者对这门课进行冷处理;对于老师来说,在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大专院校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学生是否来上课是他们的自由,作为老师无权———事实上也无法———干涉,又或者有少数老师认为上课的学生太多的话就需要花时间组织课堂纪律,并不利于自己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缺席采取了放任的态度。2.3师生的课堂状态不好一般认为,大专院校课堂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认真教,学生好好学。但是随着对当下的大专院校生课堂教学情况的走访,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由于大专院校生课堂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师生的课堂状态不好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的站着授课逐渐转变为有些教师坐着讲课;从之前的手写讲义变成了照着PPT念概念;从以往的师生互动变成了一味的自说自话,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粘性”,并不认为课堂内容值得占据自己全部的时间来学习。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这是造成当前大专院校生课堂出现种种问题的关键。这些也正是在进行大专院校相关改革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3.构建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几个途径

3.1出台相关标准,规范教师行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管理方法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方面,教师应该尝试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和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当前进步和长远发展都纳入到整个学生培养计划的考量当中,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计量深远。教学的管理应该以教学为核心,应该将课程改革践行于整个课程进行之中,而规范化则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来说,教学管理应该以规范化的备课和讲课为主,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年轻老师度过执教生涯开始的艰难阶段,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3.2重视平台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认识到,所谓管理,其实并不单纯指的是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前,教师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平坦。在针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应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给予足够的关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得更好的同时,还能为一个在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高修养的人。听课和分析课是教学管理者的职责。身为学校的领导,应该注意到教学一线的种种情况,在不断的听课和总结中逐渐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努力与师生共同改变之前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都要常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带入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当中去,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教学管理才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

3.3改革评价体系,兼顾多种利益诉求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的管理靠行政制度和薪酬制度,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校和老师自上而下的施压,这双重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在逐渐增大的压力面前失去自我,在经受高压的校园教育之后,很容易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可知,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将学校、教师、学生都纳入到同一个考量维度中,实现无偏颇、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应该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高级别的标准上去考量。为了构建和谐、公平、可靠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应当让学生一方面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评价者,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自我意识,更早地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并进行反思和反省。

4.结语

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校方、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

作者:章涛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曹献方.对大专院校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2]马会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业,2013(2).

[3]孔兵兵,赵永行.大专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4]王雨,李卫红.大专院校课堂的纪律与课堂管理[J].黑河教育,2014(09).

第3篇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由高速增长进入相对较为平缓阶段。对此,相对之前的高速增长,各个行业的生产和运作表现出一定的乏力,在此过程中,对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一线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个人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而这些与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息息相关,特别是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对于高校的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普遍认为考上大学就不用再像高中那么努力拼命学习了,甚至认为在大学里学习成绩已经不重要了,抱着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一些大专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更是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都会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面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各种诱惑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学生的思想也越发的活跃,发挥好班主任老师的管理职责,是做好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

意识决定行为。在我国很多在大专院校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教学工作疏于管理,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大学的学习不像高中时那么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大专院校的班主任也不够重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放松,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作为大专院校的班主任老师,需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积极配合各位任课老师,做好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更加认真的对待学习。

二、加强思想教育,积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更是班主任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学生对于大学阶段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形成,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对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大专院校中,任课老师通常都是只负责自己的教学,而且一般都是上完课就走,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机会很少,班主任平常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多,也承担着班级学生管理的主要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当前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的现状,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关于高校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晓之以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使学生明白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是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的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三、做好监督管理,认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大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增强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做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的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习纪律方面的监管,对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及时了解,甚至检查学生的早、晚自习的情况,督促学生参与必要的学习活动,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各种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更加高效的参与各门课程的学习,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

四、协调师生关系,帮助任课老师做好工作

第4篇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一大主体,大专院校要想保证教育管理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主动融入互联网络,顺应时展趋势,理性对待网络发展,从而推动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专院校;教育管理;新视角

传统的大专院校学生管理,教师和班级辅导员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和教育,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心理观念关注程度不够,由此导致教育管理方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管理效率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屡屡发生,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随后简单介绍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内容,最后对网络视角下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网络环境对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1.学生认知多元化,学习主动性增强

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在网络全覆盖的大专院校内,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阅读文献和查找资料,对于外界事物变化的感知更为生动和形象。可以说,网络环境下的大专院校学生,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个人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大专院校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与同学、朋友进行信息分享和问题讨论,交流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网络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也是彼此思想交换的过程。另一方面,大专院校学生对网络的感兴趣程度,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便利。

2.促进管理模式变革,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或辅导员掌握绝对数量的信息优势,在管理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性,很容易成为引发教育管理矛盾的导火索。而网络环境下,教育管理人员所掌握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加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也使得大专院校的教育管理朝向透明化、公正化方向转变。除此之外,大专院校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共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中,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也有了明显改善,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论坛以及社交软件上畅所欲言,教育管理者能够更加准确了解学生需求,从而有计划进行管理和疏导,降低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大专院校网络平台的建设

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目前大专院校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平台,主要负责学生个人信息的登记、学生考勤记录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对于大专院校学生来说,本身的学习成绩、学习自律性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大专院校生活和学习缺乏管教,因此多数学生存在疏于学习、沉迷游戏等问题。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辅导员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勤违纪等信息,为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事实依据。除此之外,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作为学生年终测评和评选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学生个人生活和学习有积极帮助。

2.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民主、文明的学生教育管理,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交流。以往的师生交流,大多采用“谈心”或开报告会等形式,由于是师生面对面进行,学生难免存在心理压力,许多学生难以畅所欲言。而通过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匿名与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对话与交流,指出现行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帮助教育管理人员及时查缺补漏,优化管理方法。例如,某高校在校园官网上新设立了“管理论坛”板块,学生登录网站后可以通过在线问答、留言等方式,对优化教育管理模式献言、献策。

三、网络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大专院校学生作为网络环境下的主流参与人群,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活动都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大专院校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增强,思维多元化显著发展。当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某一信息后,通过网络搜索,会显示出与之相关联的大量信息,由此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信息知识的包容性增长。其次,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都具有内在关联性,学生由某一个信息点能够迅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便于增强记忆力。最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得到空气发展。因此,教育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学生思维的变化,采取差异化管理,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四、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辟了新视角,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行管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网络交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恰当地加入情景化管理,以优化教育资源的管理,为师生之间创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孙学朋,吴伟青.围绕网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价值工程,2013

[2]倪和平,李文静,王子奇.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新变化[J].现代教育导报,2014

第5篇

(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成教学生 特点 教育管理

成人教育属高等教育的一种。部分高中、中专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员经过成人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大专层次的在校学习,这些学生在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全日制统招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这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工作更具复杂性与重要性。因此应该针对成教大专班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成教大专班学生特点

(一)成人大专班学生之间年龄差异大,学生生源结构复杂

目前,成人教育的生源结构和统招生有显著不同,成教生招生对象参差不齐,主要针对应、往届高考落榜生,中专技校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因此入校时同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可能差距从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另外由于招收的高中学生很多都是落榜生,心理变化起伏较大。中专技校学生文化课基础又相对较差。还有部分是在职工作学生,几乎都是有家庭、有孩子的特殊群体,上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拿到文凭,做晋升职称用。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在管理上与统招生有着很大的差别,难度非常大。

(二)成教学生学制和体制呈现多元化特点

就笔者所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现状来看,成教大专班在学习形式上既有类似统招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周一至周五上课),也有业余学生(周六至周日上课),还有各地的函授站、教学点。另外还有走读生和住读生的区别。所以在管理上,针对每一种学习形式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绝不能用一种方法管理。

(三)成教学生的文化基础显著不同

成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基础较扎实,对知识和技能接受和掌握得较快,而有的则不然。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典型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应用技术类,教师在用同一本教材授课时,对中专技校毕业生和从事过有关工作经历的在职学习学生来说可能进度较慢、内容太浅,而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没有类似工作背景的学生来说进度又太快,内容太深。

(四)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同

成教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各有不同。一些成教学生在工作和活动实践中,切身感到知识的缺乏,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所以重新拿起了书本进行学习。这些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张文凭,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堂,甚至课堂上都不会认真听讲,导致学习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并且大多数在职成教学生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单位的职工,同时还是家庭的支柱,因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矛盾突出,使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成人大专班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及对策

(一)规范成教大专班班级管理制度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关键是坚持不懈抓好班风学风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治学态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成教班级管理就是要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成教学生教育规律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特别是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要严格,做到杜绝迟到、早退、旷课、随意请假、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相应能够逐步得到提高,慢慢养成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加强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管理

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班委会,班委会成员各负其责,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选择和配备成教班委会成员时,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成教班的特点,选拔班中思想觉悟高、责任感强、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并在学员中有一定威信的学员来担任班干部,以班委会工作和开展有益活动,带动整个班级,不断增强班集的凝聚力。此外,针对大部分成教学生每周只有上课时间在校的特殊性,班主任不可能随时和学生见面,所以和和保持通畅的联络方式特别重要,比如建立班级QQ群和班级飞信群,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近况和把一些紧急通知及时传达给学生。只有班级日常管理做好了,整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就自然顺畅了。

(三)认真做好班主任自身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大中专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9-01

完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大中专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工学结合理念相适应,因此需要进行完善与革新。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提出新要求

工学结合是我国大中专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引起了大中专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要素与环节构成,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得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其主要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通常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其普遍关注教育层面,针对专业特点并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特点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进度。但“工学结合”模式对相关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作为设计重点,以此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等,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培养计划,将实用作为最高追求,对于岗位所要求的工艺技能要进行常态化的实践训练。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有校企双方同时参与。在确定办学指标时,学校要重点关注社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纳认可程度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需求。在具体制定时,要保证方案与计划富有弹性,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1.2学制体制管理

学年制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大中专院校普遍采用的学制体制管理模式,其具体规定了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数、课时数、学习年限以及上课学期等,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严格的指定性与计划性,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的计划性,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变得相对容易,但其也具有较为死板的缺陷。它无法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学年制,探索尝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使学习计划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实训。

1.3教学质量监督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通常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岗位,使得考核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管理和监控都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限制,甚至有学生在实习期满后托关系办假证明而没有参与实际的实习中。因此,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进行完善与创新,防止实践教学的失控。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方法

2.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工学结合模式下,大中专院校要树立三种教学管理理念。第一,开放性。校方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紧跟时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就业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导向。同时,校方还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相关群体例如企业、行业合作设计,使课程体系具有更加突出的适应性、开放性以及先导性。采用工学交替等途径,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第二,系统化。大中专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时要遵循系统化的理念,要做到立足整体,深刻认识整体与部分以及环境的关系,全面分析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促进形成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输入以及教学输出的系统化管理。第三,全面性。教学管理理念要具有全面性,院校应该形成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念以及多样化质量观,号召学生参与质量管理。要将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形成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学校教师热爱教学、学校学生关注教学的校园氛围,要以充足的经费为教学提供支持,以科研引导教学,用学校相关政策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2监理教学指挥系统

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封闭性较强的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部门协同、校企互动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建立校企双方协同,校内多方协作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首先,要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该机构通常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命名,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合作指导以及信心沟通协调,并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调研以及课程设计等提供具体指导。同时,参与企业还应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参与到顶岗实习等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内部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常由学院院长作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开展校企合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挥与领导。最后,建立主管小组。该机构通常以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命名,主管对外联络以及寻找合作企业等内容,同时起到全面协调指挥各部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并提供及时的跟踪与反馈的作用。

2.3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做好质量保障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校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教材选用时,要选取行业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拥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用教材,优化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二,建设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工学结合顺利进行的重点,大中专院校要紧密依托企业,建成一批“生产性、职场化、多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场地支持。三,完善教学团队。大中专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到国内外深入学习,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去。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的制度,提高其教学能力。

2.4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要将宏观管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联系,对过程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进行强化,对项目管理以及柔性管理进行完善,以促成灵活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同时,要依托校园网络,推广使用电子教务,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具有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特点。

3.总结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加快完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小星.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32(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