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5:18

序论:在您撰写工商管理相关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商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

一、辖区市场经营秩序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辖区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营秩序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

(一)经营户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失地人员大量涌现,利用安置补贴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数较多。加上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出现了“毕业找工作难、自主创业多;外出打工难,回家做生意多”的社会现象。据统计,辖区新增个体工商户*家,新增个体工商户*家,增长*%;前*个月新增个体工商户*家,较去年同期增长*%。

(二)无照经营户所占比重较大。辖区经营户*家,排查登记无照经营*户,占总数的*%。

1.涉及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较为突出。在登记无照经营户中,涉及食品、餐饮、洗浴、旅馆等重点监管行业的*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2.以住房作为经营场所的无照经营较为突出。土地被开发后,政府以统建房的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由于普遍门市租金较高,部分居民就利用自家房屋作为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根据《物权法》规定,经营者须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才能办理营业执照,因此容易遇到困难。其数量为*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3.超范围经营的变相无照经营行为较为突出。超范围经营行为也集中在需办理前置审批许可的经营项目上。其数量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约占合法经营户的*%。

4.转让频繁造成无照经营较为突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频繁的相互转让店铺在一些区域十分普遍。一旦店铺转让后,原来所有的许可证和执照全部作废,都必须重新办理,经营户担心经营时间不长,而无意办理营业执照。属此类情况的有*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三)工商执法监管难度较大。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居民多为农转非人员、低保户或失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清楚不了解。而且原有土地被政府征用后,由于补贴、赔偿等问题与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因此,工商人员按照职责在当地执法时,容易遭到当时群众的阻挠或对抗,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众性事件,因此该辖区市场经营环境整顿规范起来难度较大。*年*月,在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期间,街道、市政、卫生、工商等部门对山庄市场进行了联合执法,遭到无照经营户百般阻挠,为了避免引发恶性事件,执法人员只有主动撤离,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规范城区市场经营秩序的阻力和难点

城区大量的无照经营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合法经营者权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而且是不法经营者投机诈骗,走私贩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三无”食品的温床,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无照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面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工商执法规范的问题,主要还存在以下阻力和难点。

(一)前置门槛高,无法办理许可证。大多数难度较大的无照经营行为都涉及前置许可。以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为例,经营户要办理需提交身份证明、生产经营场所使用权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名通知、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平面图、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等十余种材料,但部分经营者因为各种原因,提交不了相关材料,只好放弃或者拖延办理,成为高危无照经营户。

(二)前置费用高,经营成本增加。以从事餐饮的经营户办理卫生许可证为例,办理前须先办健康证,要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体检,现在最低为*元,包括*元体检费、*元证件工本费,餐饮从业人数一般在两到三人,所有费用高达三、四百元,这对生意本来就本小利薄的经营户来说,根本无法也不愿承担办证费用。另外,部分经营户还反映卫生许可证办理的时间过长,申报后须卫生部门进行场地勘察,拿证至少要等一个月,甚至是半年,经营者只好无照就进行经营活动。

(三)文化程度低,办证手续繁琐。城区主要居民多为农转非人员、低保户、下岗失业或外来流动人员。以辖区宝圣南路市场片区为例,该片区登记存活的个体工商户共*户,其中经营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名,仅占*%,而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名,占*%,可见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但在办理经营许可和执照时,前后要填写十多张不同形式、内容的表单,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经营户来讲填写十分吃力。就拿最简单的年度验照申请表来说,收集的有效信息不多,但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填写内容却多达十多项,经营户普遍反映较大。因此,现场验照时多由工作人员填写,不仅增加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四)管理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部门管理重叠、职不清、责不明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最大阻力。行政许可审批上各自为政,效率不高。前置许可制度对把好市场准入关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职能部门之间,程序不能统一、信息无法同享,增加了群众办事成本,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执法监管上重叠交叉,相互等靠。目前,重点高危行业经营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职能部门审批,各行政职能部门可按照相关法规赋予的职责对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户予以查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了“查处问题相互等靠,发生问题相互推诿”、“齐抓难共管”。

三、规范城区市场经营秩序的几点建议

规范城区市场经营秩序,减少违法经营行为,降低无照经营率,关键应从“降低门槛、减少费用、简化手续、共享信息、协同监管”五方面入手:

(一)降低门槛。本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引导、规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出发,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政策标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规范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从调研情况看,一些小的食品加工点或销售点,只要达到卫生标准,就不应在经营场所面积和性质上有硬性规定。

(二)减少费用。应充分考虑中低阶层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在前置许可、准入条件和收费标准上必须区别对待,对失地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低保困难家庭应予以减免。特别是办理健康证的体检费用,政府应适当予以补贴,从而减少经营户办证成本,充分调动经营者办证积极性。

(三)简化手续。针对个体经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各职能部门在办理证照时,应尽量简化程序,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点,开设个体服务窗口,由经营户提交的材料应少而精,不应多而全。对于门市转让中的证照问题,应在双方协商一致、承接方达到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以简化为变更手续,不需要重新办理执照。在年检验照收集信息时应尽量减少填写内容,提高办事效率。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工程项目 风险 控制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

(一)不相容职责设置不当风险

公司未按《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设置工程项目管理中不相容的职责或岗位,可能产生舞弊、欺诈等问题,从而造成公司的资产损失。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风险

公司未能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未能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立项的申报、概预算的审批、外委项目的招投标、施工管理、款项支付、竣工验收、竣工结(决)算的审核等行为进行规范,可能导致公司因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三)决策失误风险

公司未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工程项目建成后未能实现预期经营目标,公司未能实现预计的效益。

(四)审批行为不当风险

公司相关人员未按相关制度的规定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立项的申报、概预算的审批、外委项目的招投标、施工管理、款项支付、竣工验收、竣工结(决)算的审核结算审核等行为进行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公司的资产损失。

(五)概预算编制不当和执行不力风险

公司未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工程项目概预算,工程款项的支付未按概预算的口径列支,未能按概预算的额度、工程完工进度情况、合同等有效地控制工程款项的支付,而导致公司的收益减少。

(六)项目管理不当风险

公司未制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案,各施工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施工管理混乱,未能按计划进度施工,成本失控。

(七)竣工结(决)算工作不当风险

公司未配备专人对工程项目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工程项目的竣工图纸、工程签证记录不清晰、不完整、不规范,工程项目相关档案资料缺失,导致工程项目竣工结(决)算依据不充分,无法进行开展竣工结(决)算、竣工验收及资产移交工作。

(八)财务信息失实风险

公司未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工程项目进行财务核算,相关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可能导致公司的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

二、工程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内容

相关制度应当健全,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应当符合不相容职责或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过程应当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概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委项目的招标程序和合同协议的签订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制度的规定;工程价款的支付比例应当符合相关合同的约定,应当与工程的完工进度匹配;竣工结(决)算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科学严密,竣工验收程序及资产移交手续等应当规范;工程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工程项目的管理风险

(一)建立科学合理合规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各司其责

在决策程序方面,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决策层,根据审批权限分别对工程项目的立项、相关大额合同的签订等事项进行审批。各相关职能部门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执行层,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开展工程项目相关的业务活动。

在部门设置方面,公司设立了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内审部门和纪检部门等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概预算的编制、立项申报、外委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组织、相关合同的拟订、工程款项支付的申请和项目建设、验收工作的组织等工作;财务部门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的审核工作,参与外委项目的评标工作,审核相关合同的财务条款,负责工程款项的审核支付和相关财务核算工作;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相关合同的法律条款;内审部门参与外委项目的评标工作,负责审核相关合同条款,负责竣工结(决)算审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纪检部门负责监督外委项目的评标工作,负责对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舞弊、欺诈等行为进行处理。

在岗位设置方面,公司的每个工程项目均设置了项目经理、财务人员、造价人员、资料档案管理人员等岗位各一名。项目经理是公司派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业主代表,负责与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总承包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并督促其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建设;财务人员负责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工程款项的审核支付和财务核算工作;造价人员负责编制工程的概预算,审核工程造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二)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理清相关业务流程

公司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规定》等相关的管理制度,理清了相关业务的流程。

(三)制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案》

公司制定了《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案》,明确了业主代表、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总承包施工单位等施工参与主体的职责和对其的考核奖惩办法,建立了各施工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快速反应机制。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组织开展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事前做好外委项目评标过程的监督工作,做好相关合同的审核工作;在事中组织开展合规性的审查工作;在事后做好竣工结(决)算的审核工作。

第3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管理当局;委托-;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及我国商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产品营销面临更大的压力,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通过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粉饰其会计报表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动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凯瑟琳・雪柏(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利,从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表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当前,盈余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为了局部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而有目的干预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这样无疑会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表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即上市公司的人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来实现盈余管理。尽管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内通过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盈利,仅改变其在各个会计期间的分布,但却损害了国家、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任何一项政策的采纳与使用,都有其一定的动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关系假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离而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委托―双方的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相反,而这种目标不一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实中,委托―人之间的利益鸿沟虽不能完全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缩小这一鸿沟。按照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契约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报酬契约。报酬作为委托人对人劳动的补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激励约束手段,理论上应当将其与人的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联系越密切激励效果越明显,当企业经营效果不佳时,人便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使企业利润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其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等。(2)政治成本假设。政治成本假设是指当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强时,它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比如税务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更多的税金,社会公益部门可能要求其提供更多的赞助,环保部门可能对其进行更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同行可能提高对其商业秘密的窃取程度,社区可能以水污染、噪音污染等而对其进行索赔,地方政府可能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迫使其去兼并亏损企业,结果使其背上沉重的负担。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可能引发权之争,进而威胁人的职位。因此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政治成本,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选择那些能够平滑利润的会计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3)债务契约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就是指在构成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在同企业签定契约时,往往会制定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利润比率等规定一个下限,股利发放率等规定一个上限,由于企业违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得债权人的后续支持,所以当企业发现其会计报表已显示违反了规定条款时,便对盈余进行管理以达到债权人的要求范围之内,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4)资本市场假设。企业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呈现一个稳定的每股盈利额,以此来刺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如果企业利润忽高忽低,通过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传递一个企业经营不稳的信号,供应商不敢同企业做赊销生意,甚至催要欠款,银行不敢向企业提供融资,优秀人员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并且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无法达到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的资格条件。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5)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假设。由于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的所有者,不愿其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当企业经营不善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摘牌的状态时,地方政府常常采取种种借口,比如支农补贴,储备补贴、贡献补贴等来给上市公司注资,使其达到配股或免遭摘牌的资格条件。这显然是上市公司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6)《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假设。会计准则制度制定人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异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制定准则制度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估计等。然而,企业会计人员将准则制度的弹性空间作为企业利润调节的“蓄水池”即企业不需要利润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利润,需要利润时冲销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利润,这显然是违背了准则制定人员原有的目的而为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

三、遏止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都是理性的,采用盈余管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理,我们不能将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严重经济后果一味地推向人。尽管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报表中的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这实质上背离了中立性原则,损害了委托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混乱和社会诚信危机。因此必须加以遏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促使会计报表重心的转移。笔者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需要加以遏止是因为盈余管理所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暴露出我国为确保会计信息客观性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如企业会计准则中八项减值准备计提制度,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机制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比如当前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摊销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余管理。准则制定应采用规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明确界定某些准则的操作弹性空间,比如对“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计提比例、冲销时间、冲销比例等会计处理的专业判断范围和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变更选择权作出必要的限制,以降低上市公司利用准则制度来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将会计报表重心由当前的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不要仅仅关注账面利润,更要关注资产的质量,这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措施。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力度,改革会计师事务所机构体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职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客观、及时地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体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比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作出限制,即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分开,提高其独立性;实行审计单位轮换制度和注册会计师轮审制度,以避免发生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为安然公司出具虚假报告欺骗社会公众的悲剧重演;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让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责任,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愿、不敢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将盈余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是治理盈余管理的必要条件。

3.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相关规范。对人的业绩评价,不能仅单一采用利润总额作为业绩考核指标,还要参考采用EVA(经济增加值)、REVA(修订经济增加值)、BSC(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指标来评价人业绩;对是否允许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配售股票等方面,不应只单一考核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容易操纵的指标,而应该建立多指标考核体系进行检验,比如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收入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的比重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目的是保证前一次募集资金投向与公司主营业务有关,并促使再融资的资金投向公司的主营业务。同时,为了防止某些上市公司“让我一次亏个够”、“大额计提大额转回减值准备”的做法,也应改变将连续三年亏损作为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唯一条件,可以考虑采用“累积亏损”、“净资产亏损率”作为退市和摘牌的标准,从根本上遏止这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4.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的界定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被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通过有效的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能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客观、公正地信息,达到均衡信息分布,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1)就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而言,关键应当由市场引导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有股减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与国有股减持同步推进,以彻底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动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积极推动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2)就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而言,应当建立一种合理的独立董事选择机制,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和“懂事”。同时,把独立董事的监督与监事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特别是独立董事要对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出具独立专家意见,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独立监督作用。

5.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补贴行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并且对地方政府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作出详细的规定。比如上市公司应将补贴收入作为公司的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公司的当期收入计入本期利润,同时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补贴原因、补贴金额、补贴时间等,以防止一些上市公司鱼目混珠,利用补贴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证券市场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盈余管理的约束力。

参 考 文 献

[1]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J].审计研究

2011(4):68~78

[2]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1(8):53~61

[3]王跃堂,周 雪.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

第4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9-0057-05

一、引 言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与企业相关的股东、债权人、员工和供应商等都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承担了企业的风险,企业缺少它们中任何一个都无法持续发展,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际上,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参与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Free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从公司战略管理、企业伦理等角度,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经验地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现象。Blair (1995)认为,公司应是一个社会责任的组织,公司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公司治理改革的要点在于:不应把更多的权利和控制权交给股东,“公司管理层应从股东的压力中分离出来,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同时,英国的《Hampel报告》(Hampel Report),[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9年6月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等重要的公司治理原则都把利益相关者方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德国、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等,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是相当普遍的。

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唐跃军)[9],企业的“第三种资本”(The Third Capital)――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日益重要,环境资本包括自然环境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诸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员工、政府、社区等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提供,以诸如使企业缴纳税收、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获得资本回报。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的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可以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等方面作了框架性的规范,在制度层面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权益保护奠定了基础。

由上述研究及公司治理实践可见,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利益相关者部分,以便客观、全面的评价公司治理状况。如果缺失利益相关者部分,势必将不利于整体公司治理绩效的提升,不利于公司充分重视和解决利益相关者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

虽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在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均没有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最为有名的标准普尔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Standards and Poors Company)中涉及到了“金融相关者”,但仅仅指股东,并未涉及到其他利益相关者。里昂证券(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Asia))的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公司透明度、对管理层的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和问责性、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等方面,涉及债务规模的合理控制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利益相关者问题。而戴米诺(Deminor)和国内海通证券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则没有具体涉及利益相关者问题。

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我们设置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利益相关者参与方面主要评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意味着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程度和决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相关者协调与和谐方面考察公司与由各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生存和成长环境的关系状况和协调程度。具体指标分为:(1)公司员工参与程度。(2)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3)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4)公司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5)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见表1。

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分析

利用专家评分、层次分析法确定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的主因素与子因素的权重。综合专家组的建议,我们确定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的五个主因素(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以及相应的子因素,再根据专家对五个主因素指标与对应的子项评判打分,通过评判矩阵与一致性检验,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W表示权重)。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CCGINKSTH=W1*CCGINKSTH1+W2*CCGINKSTH2+W3*CCGINKSTH3+W4*CCGINKSTH4+W5*CCGINKSTH5

我们依据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平均值,选择100家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总体上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做进一步分析。首先和样本总体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考察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行业分布、第一大股东性质分布以及省区分布特点。以期发现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不同于样本总体的特点,同时初步考察行业差异、第一大股东性质区别以及地域差异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的影响。

1.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和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平均值分别为65.78、59.40、57.00、93.80、99.70、73.0185,均显著高于样本总体的平均值;同时,除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外,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和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标准差均小于样本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

如表3所示,除主营收入增长率和托宾Q值之外,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公积金、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净资产、主营利润率、税后利润增长率、财务预警值等常见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指标的平均值均好于样本总体的平均值。这意味着,良好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可能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

2.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行业分布

表4关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行业分布表明,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00%),批发和零售贸易(13.00%)和制造业(63.00%);分布比较少的行业有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只有一家公司入选100佳。另一方面,采掘业(18.18%),传播与文化产业(25.0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90%),金融、保险业(14.29%),批发和零售贸易(18.57%),制造业(12.02%)等行业中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较高,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较为健全有效。这同时也显示,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可能受到行业差异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第一大股东性质分布

表5显示,较高比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民营,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8.00%、9.00%和9.00%;第一大股东性质为非金融和外资的上市公司没有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另一方面,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其比例分别是11.66%、15.25%、12.50%。也就是说,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更为健全有效。可见,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

4.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省区分布

在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中,来自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比例较高,依次为7.00%、7.00%、8.00%、10.00%、14.00%,而没有来自宁夏、青海省、天津市、自治区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如此看来,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可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则较少。

另一方面,来自河南省、江苏省、新疆、贵州省、湖北省、吉林省、北京市和甘肃省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可能性较高,其比例依次为25.00%、19.61%、18.75%、18.18%、17.95%、16.67%、16.33%和15.38%,以上八省区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可能较好。而除宁夏、青海省、天津市、自治区没有上市公司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外,湖南省、河北省和陕西省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也比较低,分别为3.13%、4.17%和4.76%,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利益相关者治理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笔者设置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分析显示:(1)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均显著好于样本总体;同时,除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外,标准差也均小于样本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2)除主营收入增长率和托宾Q值之外,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均高于样本总体。良好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3)采掘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制造业等行业中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较高,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较为健全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可能受到行业差异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4)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也可能对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存在重要的影响。(5)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可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则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结论,我们建议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而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和管理,建立并完善包括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在内公司治理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公司治理绩效的提升,达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Freeman and Redd .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25,1983.

[2] Blair,Margaret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21 Century[R].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

[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S].1999,June.

[4] Hampel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Hampel report on corporate governance[R].the Europ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es (ECGI) website.

[5] Holly J.Greg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oard Best Practice[J].Investors Viewpoints,1998,(11):68-69.

[6]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S].2002.

[7]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25.

[8]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9] 唐跃军.论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J].经济评论,2002,(6):33-38.

第5篇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治理结构 委托理论 信息真实性

一、盈余管理概念及产生原因分析

1、盈余管理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的定义也各不相同,Scott(1999)在其发表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一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会计盈余。Davis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比较具体而相对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准则限制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目前对于盈余管理概念普遍认同的是,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蓄意行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方法、安排交易的时间和方式、利用会计估计等方式来修改会计盈余信息,这些手段能够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在不同期间上的分布。

2、盈余管理产生原因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通常都是复杂、多样以及不确定的。在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对各种不同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判断并加以选择,只要处理方式符合《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并且不违反会计准则,甚至还可以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或估计去影响或改变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很多未来经济事项,管理者必须作出判断。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预收或递延账款、坏账损失等等,管理者都有其操作空间。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和不完全性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层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期望目的。

Scott在其《财务管理理论》一书中指出,方出于奖励动机、税收动机、契约动机、更换首席执行官、政治动机、新股动机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即信息不对称以及造成的委托问题。由于委托方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双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互博弈过程中,产生了通过签订薪酬契约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层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这些契约中薪酬奖励的条款往往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而衡量经营业绩是否达到或超出预期,又要靠财务数据说话。于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管理层为了提高薪酬或者谋求行政级别的晋升,当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会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要求。在没有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时,人便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降低委托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构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结合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概念

如前一节所说,自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比个体企业或合伙制企业要复杂得多。所有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规范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保障企业的效率和业绩,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Olive Hart(1995)认为,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委托问题的存在。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下,必须设计相应的制度安排以解决委托问题,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成本。这种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治理机制。

吴敬琏(2000)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之间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在这种结构中,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层经理人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人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基本都认同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为了监督、制约管理层的行为,降低委托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2、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

《公司法》指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监事会。通过权利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

(1)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股东组成,对公司财产享有管理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治理结构的主体。企业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经营决策一般都得股东大会认可和批准方才有效。股东大会有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和监事(职工代表除外),有权对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但是股东和股东大会一般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而是委托职业经理人代表他们去组织生产活动。

(2)董事会及经理层。由于两权分离,股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就需要股东及股东大会选出少数股东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为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来负责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这些代表就是公司的董事,这些董事就组成了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经理层属于公司执行机构,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常务董事等。经理层人员由董事会聘任,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权,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因此,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经理层是公司的经营者,和董事会之间也是一种委托关系。

(3)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常设机构,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经理等人员违反法律、章程的行为予以指正。为更好地履行监事会的职能,赋予其召集股东大会的请求权是合理的。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即信息不对称以及造成的委托问题。由于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方负责编制和提供会计信息,所以方比委托方掌握更多有关公司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前景的信息,方可能通过其信息优势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委托方不可能完全观察到方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人就有可能利用环境因素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隐瞒自己的偷懒行为,甚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私利和损害股东的利益,即“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降低委托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构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结合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无论是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和交易安排选择的空间自由度,还是对重大事项拥有决策权,一个无效或者薄弱的治理机制必然会放大这种自由度和决策权范围,而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其决策的内容和执行的结果实施有效监督。

以董事会为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董事会具备独立性和有效性,这样一来董事会就可以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公司财务报告过程中管理层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制约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防止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并且缩小所有者和管理层双方的效用函数之间的差距。只要经理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契约规定,董事会就会对其进行惩罚,甚至解聘。这样就加大了经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如果经理人员判断该项成本会大于实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收益,那么其就会选择放弃盈余管理。

以监事会为例,监事会是和董事会并列的向股东大会负责的机构。《公司法》第126条规定,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对收入、费用、会计政策变更、关联方交易、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这六个方面,从而达到粉饰报表实现管理目标和业绩。而《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第一项职权便是检查公司财务,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层很难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粉饰,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股东对经营业绩的了解,可以使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监督管理者行为,也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以缓解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防止管理层为了实现自我的效用函数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整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这种改善也确实带来了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有限,其原因是公司治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现象,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从各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向凯、陈胜蓝:财务会计信息、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王兵:治理机制、盈余质量与资源配置——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 张宗益:公司治理热点透视与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 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3(8).

[7] 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3).

[8] 石水平、林斌:上市公司监事会特征及其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4).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薪酬 公司绩效 高层管理者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存在不足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许多上市公司对高管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高管的大量“偷懒”行为和短期行为,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薪酬激励制度对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影响,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解决目前对高管有效激励不足的问题。

一、对高管进行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所有者不能在进行风险决策的同时圆满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管理人员来经营企业,这就产生了委托关系。由于委托关系的四大缺陷――利益不相容、风险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利用其职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委托人权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解决委托人和人利益上的矛盾,必须激励人,使其行为与委托人效用一致,这样成本就不可避免。

2、委托问题的解决途径

理论上,只要委托关系存在,委托人的目标就不能自动实现,问题就不能根本消除。如何使委托人与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并使成本降至最低?理论认为:人必须承受部分风险;如人是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人承受完全风险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但实际上只能让人拥有部分索取权。委托人可以运用奖金、年薪、股权激励等报酬计划使的报酬与经营绩效相挂钩,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最大程度减少成本,并达到对人的有效激励。因此,为了研究薪酬激励计划的有效性,很多实证分析都非常关注高管报酬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模型设计

1、模型研究的目的

模型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持股激励对高管得薪绩敏感性的影响。我国的高管薪酬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基薪+奖金+年度利润分成+福利等;(2)年薪制;(3)工资+年度奖励+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管进行长期激励。(1)、(2)薪酬制度注重对高管进行短期激励,而高管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公司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会发生冲突。鼓励高管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财务指标,股权激励无疑是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其理论逻辑是:股权激励―高管努力工作―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上升―高管获得收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高管的共同目标。

然而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管为使自己的股票升值不得不勤勉进取,以使公司业绩向好、股价提升;一方面也使个别人铤而走险,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财务舞弊,给公司带来危机。本文要研究的是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敏感性的变化,分析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原因。

2、变量定义

(1)定量变量。①高管薪酬水平:高管在这里包括首席执行官、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行政管理和经营事务。搜集的数据是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求平均值即可得高管的个人薪酬水平,记为COMP,取对数为LN(comp)。②公司规模:由于大量实证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这里引入其作为控制变量,用公司总资产ASSET作为公司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取对数记为LN(asset)。③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年末的股东权益进行计算),它反映了当期的经营业绩,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是短期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记为 ROE。④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年末所有者权益/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1/3)]-1。它是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公司的长期绩效,记为 IROE。这里将计算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IROE。

(2)虚拟变量。①公司所在区域:我国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港澳台未计入内),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公司所在经济地区不同必然会影响高管薪酬水平,所以这里引入两个区域虚拟变量:AREA1和AREA2 。东、中、西三部分划分标准为:东部包括京、津、冀、鲁、辽、沪、苏、浙、闽、粤、琼;中部包括黑、吉、晋、豫、徽、湘、鄂、赣;西部包括渝、川、贵、陕、甘、青、藏、蒙、疆、宁、桂、滇。按照公司所在区域赋值,若该公司在东部,则AREA1=1,否则AREA1=0;若该公司在中部,则AREA2=1,否则AREA2=0。②高管是否持股:记为 EOS,该变量反映了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若高管持股,则EOS=1,否则EOS=0。

(3)模型假设。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度,因为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让高管持股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以使其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关注公司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改变过去高管只注重短期财务指标,甚至不惜牺牲长期绩效来提升短期绩效的倾向,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基于此作出以下假设――假设一,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正相关;假设二,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水平与长期业绩的敏感性将上升。

(4)模型构建。激励机制模型(MODEL1):用以验证假设LN(comp)i =β0 +β1LN(asset)i+β2ROEi+β3IROEi+β4EOSi×ROEi+β5EOSi×IROEi+β6AREA1i+β7AREA2i+εi。其中,β2和β3分别衡量高管短期和长期的薪绩敏感度,验证β2和β5符号的正负和显著性水平可以判断假设的正确性。

三、回归分析

1、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这里以中国2004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需要,剔除以下不符合条件的公司:极端值会对统计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国内投资者主要关注A股上市公司,所以剔除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新上市公司业绩容易出现非正常波动,而且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所以剔除新上市公司;由于模型的构建特点及相关指标的有效性,要计算高管薪酬的对数,故剔除高管薪酬为0的公司,要计算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并考虑ROE指标的有效性,所以剔除在2004年初至2006年末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出现为负的情况的公司;还要剔除相关数据披露不完全的公司。共选取1082家上市公司,除了IROE的计算要用到2004―2006年度的年报数据之外,其余变量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2006年公布的年报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系统。

2、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EXCEL2003计算相关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管前三名人均薪酬均值为25.21万元,不同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极大,极差达312.07万元。与以往的统计相比,高管薪酬是在不断上升的。李增泉统计1998年84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4.09万元,魏刚统计(816家上市公司)为3.75万元;张必武统计2001年909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3.07万元;王培欣统计出2003年85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6.5万元。当期业绩指标ROE均值为6.61%,与张必武统计的2001年5.51% 和王培欣统计的2003年5.66%相比提高了1%,但各公司的ROE差距十分巨大。由统计来看,仅248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有持股,占样本总数的23%,零持股现象十分严重,股权激励未能普及。

3、回归分析结果

表2持股对高管人员薪绩敏感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n=1080)

(注:ER定义为EOS×ROE,EI定义为EOS×IROE。)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R2 =0.242437,Adj-R2 =0.237490;F(7,1072)= 49.00918,p值为0.000000;德宾―沃森d统计量=2.00088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用怀特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高管薪酬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a,说明高管薪酬受到短期绩效的强烈影响。这与目前我国高管薪酬大多和当期业绩指标直接挂钩的情况相符,而且其回归系数为0.724388,具有经济学含义,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长期绩效IROE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符合现实情况,即多数上市公司相对于短期绩效指标而言,忽视了长期绩效指标,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并不挂钩,这导致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IROE的回归系数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其值为0.098986,远小于ROE的回归系数,说明高管薪酬水平对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对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ER和EI都是差别斜率系数,分别表示引入高管持股制度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敏感性的差别程度。ER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但却高达0.44536,大大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绩效的敏感性。这可能是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不成熟造成的,高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如进行财务舞弊、操纵股价,从而在短期内攫取大量财富。EI的回归系数非常不显著,而且仅有0.015152,因此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假设b。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激励机制并没有使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相挂钩,也没有使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性过强、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未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造成的。因此,这种激励不能公正地给予高管适当的报酬,股权激励也就不能真正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而且当股市整体上涨时,高管即使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依然可以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报酬。

此外,模型验证了这个结论: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但是中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不显著。模型也验证了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4、模型特点与不足

过去的研究多使用ROE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管持股这种长期薪酬激励方式对于薪绩敏感度的影响。但是ROE只能反映企业当年的绩效,衡量的是短期绩效,应该采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绩效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才能够清楚股权激励是否真正起到了长期激励的作用。比较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除了用传统的ROE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以外,还运用了公司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作为公司长期绩效的一个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何影响。本文也有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到行业及其他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由于公司的长期绩效衡很难衡量,这里用“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也只是近似反映公司长期绩效的好坏。

四、政策建议

1、改进高管持股制度,规范股权激励,提高高管持股比例

回归结果证明:高管持股制度并不能显著提升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制度不完善:高管持股属于公司内部职工股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于一种福利制度;凭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高管无需努力也能够获得巨额回报;同一公司内部高管之间持股数量没有太大差别,起不到长期激励作用。如果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这种持股制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更容易被高管利用,成为短期内谋取大量财富的合法而便捷的工具。

2、完善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公司长远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得高管的薪酬更多地体现公司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的会计盈余,从而减少高管的短期机会主义,防止财务舞弊和操纵行为,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3、培育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强外部约束

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是对高管有效的外部约束,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迫使高管努力工作,否则就会面临失业的风险;这也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但是由统计分析来看,高管的薪酬差距十分巨大,这固然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也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而且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中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说明人才流动不充分。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反映股票的真实价格,正确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客观地反映高管的经营绩效,使股权激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给予高管公正合理的报酬。但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显然不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只有培育稳定理性的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外部资本市场对高管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实施一切股权激励机制的基础。

4、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对高管有效约束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客观公正地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监督、约束高管的权力,防止高管自定薪酬和内部人控制,维护股东的权益,提高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敏感性,维持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论

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ROE显著正相关,长期绩效IROE对高管薪酬有微弱的正影响,但这种影响非常不显著。同时,高管薪酬对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大大超过了其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引入高管持股机制后,并没有显著提高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也没有大幅度提升高管薪酬度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反而提升了高管薪酬对于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2] 魏刚、杨乃鸽: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第7篇

采取索证索票的方式,审验食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

一、严格实行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责任,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真正做到制度、人员、工作三落实;

二、建立食品来源的索证要票登记台帐,载明进货食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产地、厂名、厂址等事项。

三、索要厂家或供货商的合法主体资质证照(有效复印件),以及有关商品质量要求的有效准入认证、协议认证、授权证明文件等“证、照、票、卡”有效原件、复印件;

四、建档保存好向供货商索要的下列有效资料:1、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证及相关证明文件、专卖(直销、专营等)授权证明文件(专卖许可证):2、商品质量的合格证明或法定检验、检疫、检测机构的检验、检疫、检测、鉴定报告;3、商品的信誉卡等;4、商品的发票、发货单、提货单、收据等进货凭证,以备查验;

五、对照进货手续核实购进的食品,通过目测和外观标识查验方式,查验所进货物包装上的标识是否真实,有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产品的安全期、使用期是否失效等,有问题的需再检验上柜的,必须进行自检,或送法定机构检验,待检验结果出具后,合格的上市,不合格的报工商管理部门进行追查,或退货补办相关商品的再入市手续。

购销台帐制度

一、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购销台帐;

二、根据本食品店规模、经营情况,用纸质登记档案或电脑档案,建立食品购销登记台账;

三、如实记录每种食品进货时间、来源、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食品名称、流向、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四、涉及人民群众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药品、食品,根据有关法规规定需进行商品备案的,必需建立重点食品备案制度,按要求向工商等执法部门进行备案;

五、以月为单位进行登记,每年装订成册,台账至少保管两年以上,以备查验。

质量承诺制度

采取质量先行负责、“三包”等方式,落实质量承诺责任。

一、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

二、建立销货记录台账,主动自觉向消费者开具销货发票(凭证),注明经营者的名称、摊位、联系电话,销售食品的品种、数量、价格、销售日期等,以便发生商品投诉时能够予以核实;

三、在销售场所醒目位置标注保证商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进行先行赔付等内容;

四、不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广告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减轻、免除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责任;

五、严把食品质量关,对食品售后服务及“三包”负责任;

六、销售食品已进行索证要票,质量有保证,若有问题,愿承担相关责任;

七、即时受理解决食品消费申(投)诉。

协议准入制度

一、准入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政府法定规范;

二、严格审查供货方的资质条件,建立供货方档案(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检验合格证等);

三、依照《合同法》及国家、政府有关法规与供货方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协议双方责任;

四、严把食品进货关,索取相关协议准入食品质量证明的有效证明材料,手续齐全,方可准入,如鲜猪肉“场厂挂钩”的“三证两票”,蔬菜“场地挂钩”的农残检测证明、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五、经自检或相关部门检验,确认供货方商品有质量问题的,停止销售和协议准入,并按责任书及相关法规追究协议准入供货方的责任;

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

一、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进行审查,明确和落实入场经营者的食品质量管理责任;

二、配合工商管理部门督促市场内的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建立食品销售台帐制度,严格落实食品质量责任制;

三、严格实行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责任,真正做到制度、人员、工作三落实;

四、保证市场食品经营者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持证亮照,遵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其销售的商品质量及其所广告的真实、合法,承担相关责任;

五、利用市场检测设备,对上市的的生鲜等食品按规定进行抽检;

六、协助工商等有关食品职能管理部门作好食品安全的宣传、管理等工作。

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食品质量的自检自查;

二、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查验和检测,检验准确,公示结果及时;

三、完善检测条件,加强入市自检,对鲜猪肉每日查验“一猪一票”,对蔬菜进行每日抽查五个品种的农残检测,加强强制QS认证食品的查验;

四、查验所进货物包装上的标识是否真实,有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产品的安全期、使用期是否失效等;

五、查验有问题或需再检验上柜的,必须进行自检,或送法定机构检验,待检验结果出具后,合格的上市,不合格的报工商管理部门进行追查,或退货补办相关商品的再入市手续。

食品退市制度

一、经进货检查验收,发现外包装破损的包装食品,作下柜退市处理;

二、发现标识不符,进货手续不齐全的食品,当即下柜,要求供货方在限期提供

相关手续,在期限内能够提供相关手续的方可上柜销售,限期内不能提供手续的转为退市处理;

三、对自行检查超过保质期、保存期的食品作下柜、退市处理并对下柜、退市商品的处理情况作记录;

四、对检测出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和行政监管机关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及时停止销售,积极配合工商等相关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