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5:11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学点

第1篇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本

1.利用好课本资源

在教学时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运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2.拓展延伸

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接近古诗词,体悟文化意蕴

诗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推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供学生背诵。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背诵之初,我采取了古诗文接龙、配对、对诗等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中积累了古诗文。为了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琅琅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课后,采取各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让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余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学生也有征订自己喜爱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三、结合传统节日,在实践中感受

一切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只有融入生活中,以生活为载体,才能呈现其耀眼的光芒。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结合各种节日的习俗、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如,开学之际的“闹元宵”,学生组织了知识互动、展花灯、猜灯谜、包汤圆、吃汤圆等精彩活动,还邀请了部分学生的家长,与学生一起包汤圆、下汤圆、品汤圆,在欢乐融融的元宵节氛围中,展开新的学习生活。孩子们也在这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展开新学期的灿烂篇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书法训练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同时,更应学好汉字。

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人们也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等。遗憾的是,在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字却越写越难看,更多的学生甚至大学生感到,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真不容易。

第2篇

一、认真备好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与积极性。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花费较大的力气用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每一课都要有一定针对性。另外,我们知道,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往往精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思维还沉浸在课间和同学们玩耍游戏的情境中。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会安排适当的课前导语,设定一定的情境,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一步一步引出课文主题。有这样一个过渡,学生们就会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听课特别认真。

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备课充分,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想上课效果好,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使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自学、违反纪律时,我们教师的情绪不应该爱到影响,更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带情绪上课,认真研究方法,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其中困难,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采用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天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我”对棉花姑娘的关爱,对燕子、啄木鸟、青蛙等小动物无力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流露出的遗憾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去理解课文蕴涵的人文性、常识性,最后,请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以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之间的对话为载体表演出来。这样,本文的人文性、常识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孩子接受了。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画家乡》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中涛涛、平平、京京等的家乡插图,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对他们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单从课文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家乡的画法还是茫然的。然后,针对我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请学生说说他们来自哪里;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家乡的风光特色;最后,让他们把心中的家乡画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了成败。的确是这样,有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并不是他们智力不如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差,或者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为了少让这种现象出现,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首先是做人的习惯,教学生要懂礼貌、要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其次是生活习惯,自已的事自己做,在家要适当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等。再次是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经常查工具书、学会搜集资料、看课外书等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俗话说,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是以阅读为主的科目,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光凭课堂教学,光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大语文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倡导学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对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在做这类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倡导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任务外,还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如给学生增加背诵《必背古诗七十首》《三字经》等古典文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语文素材和写作的材料。

五、认真做好帮教工作

对学生的帮教工作,本人一直在认真地做,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找差距,鼓励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跟大多数同学一同进步。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内心比较敏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教唆和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教学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适时予以赞扬和鼓励。对于学困生,我也耐心教导,并安排优生和差生共同讨论学习问题,使差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学困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成绩提高会更加明显。

六、认真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第3篇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05年安师大毕业后,我来到了三十八中学任教,这里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带着年轻的梦想和追求,我成了两个班孩子的语文老师。转眼,5年过去了。由最初的忐忑没底,到现在的从容应对,我从老教师们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技术,自己也多多去看书研读,总结点滴的经验。欣慰的是,我的两个班不管是毕业的那届还是现在的这届,成绩一直都是同层次中的前列。现在,把我点滴的教学经验简单罗列一下,渴望交流中有所提升

一、认真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得体会 fanwen.chazidian.com)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我尝试着以下的方法:

1,用新颖的导入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我从生活中抢劫需被判刑引入到英法联军抢劫却召开庆功会,调动学生情感上的痛恨。还有上《行道树》我用田震《好大一棵树》的音乐导入,学生在音乐的轻松氛围中走进文本。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用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

教学课堂上感受到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僵化呆板、默默无闻、做模范听众。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再不阴暗冰冷。课堂上充满着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3用积极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对于有些同学,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然后站起来读给全班听。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演讲比赛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几个同学自选对手,朗读PK一下,全班学生点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还有,我会定期给一个题目,自选美文,小组推选人员,组组之间对抗,有时是一组四人共同演绎,和其他组比赛。有时是邀请其他班的到我们班来参加对抗。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我班的整体朗诵水平在同年级可谓是首屈一指。每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或朗诵比赛,我班都几乎是名列前茅。

五、加强

第4篇

一、拼音教学趣味化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编语境歌,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然后让学生选风筝,让选到风筝的学生,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画一画,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也像电风扇,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这样一说一画,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固固。

4.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激活他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其识字率。

1.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很多学生已认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及时进行板书,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利用身边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识字的资源,教室的张贴栏、课程表、小学生守则、板报、学生的姓名、都是学生认字的好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带着学生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能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上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未取得如人所愿的预期效果。利用新教育理念来提升学习效率呢?笔者以初中语文为例,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广大教育同行能够参考。

一、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无论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须维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所谓“师严如父”,学生一定要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这种关系的存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育陷入一种恶性状态。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教师不一定是长者,朋友同样可以。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时不时开句幽默的玩笑或摆个让学生都认为可笑的姿式,让学生感觉到你能够被接受,至少和你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2.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人必备的品质。同样,兴趣也是语文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没有兴趣是无法学生语文的。兴趣源自学生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需要适时的点拨才能被激活。显而易见,教师正是这把激活学生积极情绪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启发式谈话,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庐山云雾》一课,教师可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那奇妙的景色之后,就会不自觉得勾起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他们打开书本,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遇到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活跃、和谐的氛围。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关键。许多教师十分反感在授课时被学生打扰或打断,认为这样会影响其他学生,是“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作者以为不然,学生提问是因为有“质疑”,如果这时将其扼杀,其实质等于让学生服用一剂扼杀其创造力的毒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认可,因为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对于学生不当的“质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还要为其斧正观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使学生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要正确理解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善于利用讲台、黑板为学生搭建教材学习的桥梁。教师只有将课文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正如《伤仲永》一课,“伤”字贯穿全文,可以围绕这个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搜索带有“伤”字的文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伤仲永》一文“伤”字的涵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甚至一些学生写了读后感,可见对其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感染。当然,师生情感融通和学生情感再造,必须是以教师爱学生为前提的,学生爱老师,从而爱学习,那么,语文水平就肯定能提高了。

2.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讲的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往往一些教师因为教龄很大,认为教材的内容几乎是倒背如流了,不用再去刻意去背。其实这正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肯定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前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3.运用科学的问题教学方法

方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就会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不至于使课堂氛围如“死水一潭”。当然,启发性的问题并不是指简单的游戏提问,其实游戏提问虽然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学生回答争先恐后,但问题的简单化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提问是指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其次,让学生有疑可问。无疑就谈不上创新,所以用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生疑。如《故乡》一课,闰土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里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点拨,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多大了,有没有读书?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读书,他为什么不去呢?家里那么多人可以干活,但为什么吃不够呢?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无疑中生疑,教会他们这个方法,以后就不怕没有疑问了。最后,对比生疑。对比是很好的生疑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生疑的重要教学技巧。如《梅岭三章》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现美丽的岭南风光,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与岭南风光形成对比,从而生疑,为什么将军会写下这样的诗篇呢?当时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自主质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凸现主体,相信主体内在的潜力,把学生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应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性结构,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成功需求和对美的追求。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创新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愉悦的交流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制造机会,把学生的情绪激活,把他们的内积力呼唤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方法,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如,我在讲解《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时,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槐乡孩子有什么样的精神。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在我的鼓励下,大多数学生总结出了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就简单地被学生掌握了。

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预习内容,而预习的方式就是合作预习,课堂中,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同样用合作的方式,放手去做,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第7篇

1.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1.2 “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1.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2.1 “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3.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