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5:1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普法宣传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三位一体;普法宣传;依托型;教育;服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96-03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化解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内涵
山东工商学院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了以“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三位一体”即“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是指通过对与大学生“公民”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2]“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帮助大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与困惑,满足大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进行面向校园和社会进行的各种普法宣传活动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依靠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精心设计普法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普法活动中获得锻炼与成长。“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服务于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旨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公民”与“受教育者”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有助于大学生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角色意识的形成与扮演。“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则是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感受法律的力量,从而激发大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与行为。“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既是前两者的实现途径,又是普法宣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运作状况
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山东工商学院本着“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经过几年的摸索与积累,逐步构建起多样化、常规化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和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协调下,采取“依托型普法宣传模式”开展活动。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据国家普法宣传的要求,确定学校普法宣传的指导思想与意见,由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校内法学教育与研究部门依据普法宣传的目的与任务,设计普法宣传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各教学院部根据普法宣传的具体活动设计与安排,通过党团总支、学生会、大学生法律社团或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和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普法宣传教育,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漫画、小品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深化对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毕业时则倾向于对就业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领域中的法律需求,随时解答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则以大学生的培养与成长为目标,坚持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在参与组织普法宣传活动、制作法律宣传材料、设计与组织模拟法庭、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色品牌
在长期的普法宣传实践中,山东工商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普法宣传品牌活动,并有机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很好地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1.校园说法大赛。山东工商学院校园说法大赛始于2006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过五届,比赛内容主要涉及与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产权、婚姻、财产以及其他领域中涉及刑法与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说法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取书面知识竞赛的形式,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依据成绩高低取成绩最优秀者组成各院部参赛队伍,三人一队,代表本院部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决赛。校园说法大赛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景分析、案例评说等形式,全面展示参赛选手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情感,以及法律表达的能力。2008年始,邀请烟台大学法学院和鲁东大学法学院派代表队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五年来,参加校园说法大赛的人数超过1500人。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了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由和司法部联合主办,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两个大组,有个人和团体两种参赛方式,分月赛和年度总决赛。山东工商学院在2004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举办时申请设立了山东工商学院分赛,至今已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超过2300人,先后获得过“全国总分第一名”、“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普法宣传队”等荣誉,许尚俊、丁东红等百余名同学在专业组、业余组月度和年度总决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至今,在本项赛事的影响和引领下,在广大在校生中已经形成了热情参与的良好氛围与传承。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对我们的活动做过多次报道。
3.普法宣传教育月与12.4法制宣传日。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各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自2006年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知名律师进校园、校园说法大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漫画展、法制DV展播、法制小品大赛、法制演讲比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在每年的12月4日,学校都要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制作法制宣传栏、发放专题法律宣传单与宣传手册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联系烟台市普法办等政府部门,师生一起走进百姓大众,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广场和社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几年来,学校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
4.“普法使者”与“普法志愿者”。为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法律需求,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我们在全校各教学院部范围内选拔“普法使者”,招募“普法志愿者”。对参与选拔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之后,使之掌握一定的普法知识与技能,择优颁发“普法使者”证书与“普法志愿者”证书。至今已培训四届,“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总数达到百余名。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并依靠“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一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影响,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5.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活动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与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则可以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以政法学院为依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系列模拟法庭活动,按照法院庭审的完整程序,定期、公开向全校大学生展示模拟庭审实况。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常规化,另一方面也锻炼提升了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至今,该项活动已持续十年,公开进行模拟庭审活动五十余次。
6.法律咨询。法律咨询属于学生服务类的普法活动。在本项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目前,我们已经设置了法律咨询室、法律咨询信箱、法律咨询网站,主要通过现场法律咨询、学生来访来电、法律咨询信箱与邮箱、网上解答等方式开展法律咨询工作。法律咨询的问题解答主要由法律知识协会负责,解答内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生活与其家庭所面对的一些法律问题。对其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法律问题,则由法律知识协会向指导教师与专家顾问团队汇报并寻求帮助。开展法律咨询几年来,我们始终为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解决了大量的法律纠纷与问题。
上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三、“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点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的目的与任务决定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目的的三个方面规定了普法内容的主要范围。普法宣传教育既要根据大学生角色类型的特点,宣传与其“公民”、“受教育者”角色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不同角色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发法律意识,又要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还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
2.普法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法律关系类的普法宣传教育,适合采取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于问题解答类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则适合采取现场咨询、法律热线或法律信箱的形式。
3.普法主体的多元性。普法主体是指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中,普法主体不仅仅包括宣传部门的教师,更包括法学院(系)、学生组织等相关部门的教师与学生。宣传部门作为主办部门,负责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整体任务的设置等,所依托的法学院等部门根据普法宣传教育任务的需要,设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法学专业为主体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专家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普法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是年复一年流动的,而普法宣传教育则要面向每届大学生系统开展,因此,普法宣传教育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其可持续性。这样的体制机制要求组织实施者在不断发现并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贯彻普法理念与思路,也要通过设计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在近几年的普法实践中,我们健全了普法团队建设制度、普法档案与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了普法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和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的传承。通过联系全国普法办、烟台市司法与普法办等部门,创新了校园说法大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等活动,并保持了模拟庭审、法律进社区、法律咨询与“12.4法律宣传日”等传统活动。
5.集中普法与日常法律服务相结合。根据全国普法办的总体指导和学校普法工作的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计划,除了坚持在“3.15”、“12.4”等重要法律日和新生入学初集中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外,每年在12月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普法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日常法律服务则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主要表现为通过法律信箱与邮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6.面向校园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高校不仅要面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困惑,还应将视野置于社会系统之中,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百姓服务,为地方普法宣传、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积极参与烟台市普法办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走进社区开展专项普法工作,长期保持与检察院、法院、妇联、街道办等单位在法律服务上的合作。
四、“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展望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有效地将普法宣传工作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了普法宣传教育的教育、服务和培养功能。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很好地落实了国家普法宣传政策,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对于高等学校普法宣传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在推广实施中也应该注意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贯彻好普法宣传的方针,坚持好党委的领导,做好常态化、规范化的建设,以及“依托式普法宣传模式”具体化等。
参考文献:
[1]、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Z].2011.
随着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途径,同时也给新阶段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河北省高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法律素质的提升要求其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然而现如今社会上大学生犯罪、被骗、欠缺维权意识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也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待提高。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如今,在河北省各大高校内均已经普遍开展了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各大高校的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我省高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步:一是形式丰富多样,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传授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各高校同时也开展了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在各种节假或纪念日进行法制宣传、设立“法治宣传月”进行各种活动等;二是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有所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维权、自我保护等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必要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能够认识到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并加以避免。
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容相对简单,在思修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的知识篇幅有限且较为浅显,校园普法宣传内容相对笼统和刻板,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法律知识需求;其次,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匮乏,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方式的调研反馈结果来看,许多大学生对于比较简单的法律知识和概念不确定,诸如“违法是否等同于犯罪”、“公检法系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显示的正确率均不足四成,普法教育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也存在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
二、新媒体带给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这一平台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原有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对许多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也给我省高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如今的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在高校师生中,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并且成为即时信息沟通传播的主要方式。微博、微信公众号、社区贴吧等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这些新媒体手段,高校师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并且能够很快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同时通过新媒体的评论、点赞等功能,进行信息的交流。新媒体在高校师生中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新时期高校交流、沟通、联络与开展工作的主要平台。
(二)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具有良好的互动性。长期以来,我省高校的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还停留在灌输式的模式上,通过课堂、广播、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传递方式基本是单向的,且较为简单,普法教育者难以切实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灌输式的单向教育方式,使得信息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和多样。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具有更好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随着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互动性的增强,宣传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显现出来,通过互动了解受众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并且在对法律的理解方面能够给师生带来更深刻的启发。
2.丰富了普法方式。新媒体工具的丰富性和广泛应用以及开发潜力,极大地丰富了普法宣传教育的方式,由于使用虚拟平台的成本较低,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节约了资源,避免了纸张等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普法的效率。例如,在学校中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微信公共号,开通微博,通过消息推送的方式宣传法律信息;在移动视频、校舍教学楼等电子屏幕播放法制宣传片,这些方式都使普法宣传更为生动地呈现在高校师生面前,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加广泛,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三)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遭遇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便捷的同时,也为高校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创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隐藏在其中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
信息真伪难以鉴别。利用新媒体工具传播的信息,其鉴别难度较传统媒体来说要大得多。在高校普法宣传教育中,各级宣传主体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能够众多的法治教育信息,收集反馈信息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在这些反馈中,主体需要认真筛选鉴别哪些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具有了较大的难度。除此之外,对于新媒体工具上传播的大量法治宣传信息,信息的者不同,权威性也有待明确,作为师生等受众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极易出现造谣等现象。新媒体有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传播谣言的工具,因此甄别信息的真伪成为新媒体广泛应用于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新媒体有关规章制度的空缺。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其发展迅速,相关领域的法律规章制度难以跟上现实情况,相对滞后。现阶段,各地区的地方人大或政府为了便于管理,也相继制定了规范新媒体宣传工作的法规和行政规章,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出台一部权威性的法律来规范新媒体工具下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这同时也给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新媒体视域下河北省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创新机制探讨
我省各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的有利平台,抓住机遇,积极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扬长避短,不断提升高校师生乃至全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一)搭建普法宣传教育网络平台
1.各高校应当在门户网站的首页设立专门的普法宣传教育专栏,通过这一专栏各项法律宣传信息。通过调研发现我省许多高校并没有普法宣传教育的专门网站,或者虽然有专门的网站,但内容不健全,比较单薄,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宣传教育作用。网站的维护可以交由学校的法制部门管理,定期在网站上更新相关法律信息和政策,宣传法治活动,增加互动留言模块等,丰富其内容。专门网站建设,应当成为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2.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交流共享空间。在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普及的今天,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微信、微博、qq等移动客户端,高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应当抓住这些APP软件使用率高、信息传播快捷的特点,来开展普法工作。高校可以建立普法宣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在即时、高效地进行法治宣传的同时,也能更便捷地跟师生进行交流,提高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
结合目前的普法工作,笔者认为,“六五”普法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为目标,以思维创新为前提,以手段内容创新为基点,以组织机制创新为保障,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在把握切入点、增强针对性、立足多元化上下功夫,寻求突破口、找准契合点,切实把“六五”普法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创新普法理念,让普法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克服传统普法思想,打造全新普法理念,把普法工作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来
严格说来,普法不应该只是普法职能部门和普法工作者的事情,它的主体应该也必须是全体大学生,在高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质的主要机构,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也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真面对和努力实现的。每一位大学生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即通过普法工作,把法律知识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并外化为日常的尊法、守法、用法、护法行为,以此来感染身边的同学。相比之下,鲜活的范本更有利于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传播。
2、坚持“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让普法工作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对高校来讲,普法主体乍一看比较单纯,一面是施教者教职员工,一方面是受教者大学生,但具体分析起来,每个受教育者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与性格特点等个体情况都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网络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是让人难以把握。从某种程度上说,普法只有在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时,就会对其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从而引发积极的态度来学法用法,反之,就会抵制甚至有对立情绪。
普法教育要承认和重视不同对象人群的个性特征,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立足点,按照他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法律知识需求,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的渴求,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普法工作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内在地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
(二)创新普法手段,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普法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1、丰富普法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工作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法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宣传法制思想的主要阵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中所列内容还是停留在原有的版本上,文中案例也比较陈旧,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这也是相当部分学生不愿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加快普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搭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当前大学生较为关心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的法律知识剖析,此外,还要把国家最新出台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就业政策,新修订的《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穿插到课堂之中,并把它列入期末测评的考核内容。
此外,普法工作还要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普法工作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有选择、有区分、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普法工作,避免没有重点,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2、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增强艺术性
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普法形式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如今的“90”后被公认为“叛逆”的一代,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个性也十分张扬,行为容易走极端,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普法教育对他们丝毫没有吸引力,而“用事实说话”的实地参观学习效果更受他们欢迎。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普法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教与熏陶相结合,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寓教于乐。对于他们的普法教育再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应积极探索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和欢迎的手段和形式,开发新颖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根据他们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普法教育。
当前,网络论坛、博客、微博、播客以及QQ是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信息交换媒介,普法工作者可以通过开通自己的博客或微博,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普法宣传,与原来的说教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虽然采取匿名交流,但交流的过程就是法制思想的传递过程,不管交流的双方身份地位如何,他们都可以就某一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此外,还可以探索以普法知识辩论赛赛、班级精品班会、形象大赛为载体,以争创先进团支部、文明班级为抓手,把普法工作融入其中;举办“远离”、“不闯红灯”、“低碳我们在行动”等签字承诺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以每年12月4日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为载体,在全校开展“法制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通过讲法制故事、举办法律讨论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模式法庭”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教育6;把课堂教育与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声像、文字等实物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报纸、广播及电视媒体,播放普法宣传片,打造多形式推进、立体化覆盖的法律传播体系;组织学生到执法现场或监狱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等。
(三)创新组织机制,为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创新领导机制,树立普法工作权威
建立权威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队伍,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组织实施“六五”普法工作,普法工作不仅仅挂在嘴边还要放在心上,领导小组不仅是普法的倡导者,更是普法的践行者,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此外还要经常听取汇报,进行监督检查,解决普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创新普法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在学校已普遍建立了组织保障、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等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校党委领导、纪检监察监督、职能部门实施、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大学生普遍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校保卫处与党委宣传部是牵头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整个学校的普法宣传;校属各单位与教学学院负责具体实施本部门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工作,并做好与保卫处、党委宣传部的沟通交流;校工会和纪委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就大学生的需求和普法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执行部门;全校大学生是普法工作的对象和参与主体,他们对普法工作的支持度、参与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的普法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广泛动员大学生们参与到普法教育宣传中来,在全校形成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普法工作的有序开展。
3、建立普法专项经费,确保普法工作顺利进行
邀请法律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现场普法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没有一定数量的经费保障,普法工作就很难进行。纵观国内高校,相当大部分没有普法教育经费使用的明确规定,普法费用使用和管理的随机性比较强,这样不利于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在学校总体教育经费开支中单列普法经费支出,并建立明确可行的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管理,确保普法工作必要的活动经费。
4、强化监察监督机制,保障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校工会、纪检监察部门是维护大学生权益的主要部门,要充分发挥它们在监督校属各单位依法办事情况、普法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校内违法乱纪情况监督中的作用,保持高压态势,杜绝校园违法事件发生;发挥好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校内媒体在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中的作用,积极宣传报道普法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设立大学生权益维护中心,建立大学生自己的维权组织,保障大学生能够依法享有的权益;设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收件箱,畅通渠道,切实保障大学生正当维护权益,有效维护普法工作成果。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普法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有没有适用的考查评估机制。评估机制的设计要破除原有的普法考试单一模式,建立一套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以普法工作实际效果为依据,普法考试与实地考查相结合,突出普法实效的考评实施办法,并使之常态化。从普法工作思路是否妥当、内容是否丰富、形式是否多样、措施有无创新着手,突破原有普法的条条框框,在更大的范围内考查普法实效,设立考评明细表,结合考查结果进行加权比较,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把考评结果进行全校通报,并作为全校部门年终综合评比的重要指标,对做的比较好的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对普法宣教不力的部门责令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一定的处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推广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03-01
所谓模拟法庭(Moot court)一词,起源于美国的法学院中通常设置的moot court课程。在我国,模拟法庭亦称模拟审判或假设法庭,主要是指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由模拟法官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1]目前,模拟法庭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中部分,是每个高职法科生必修课程之一。银川科技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下设法学系,将模拟法庭作为法律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实训课程列入历届高职法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并从中发掘和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巩固学生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司法实践,做到法学理论同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但仅仅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局限在法律专业教育教学之中,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来说未免大材小用了。根据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向其他课程和非法律专业学生推广值得探索和研究。
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推广探索
2005年,高职院校开始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涉及到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治观念;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高校开设这门课,并不是希望每位大学生都成为法律专家,而是国家要建立法治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大学生,要有起码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们增强法制观念,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如何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在仿真的状态下,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演练,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银川科技职业学院法学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于2010年11月开始,联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推广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有效的解决了“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实践难”的问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训教学,改变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学生成为“主角”,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推广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维权意识,还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普法宣传活动中的推广探索
普法宣传进高校,主要是以讲座和宣传展板为主要形式。普法讲座往往由法律专业人士主讲,讲座效果与主讲人的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主讲人口头表达能力强、法律业务水平高,学生教师比较喜欢听,反之则不然。宣传展板也往往不能吸引学生,效果欠佳。从总体上来讲,传统普法宣传活动较为枯燥、乏味、呆板,而且仅仅靠讲座、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际的法律运作使学生懂得法律对于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性。运用“模拟法庭”这种学生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更有利于达到普法宣传的目的。
运用模拟法庭进行普法宣传较之其他普法宣传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由模拟法庭的特点决定的。模拟法庭具有活动的实践性、诉讼角色的扮演性、庭审过程的表演性、法庭场景的模仿性,形式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和教师。而且模拟法庭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传播基本法律知识和现代法治理念的的普法宣传活动,更是培养守法精神和法律信仰的主要手段之一。从2010年10月―2011年11月,银川科技职业学院法学系配合学院党委组宣部先后面向2010级、2011级各专业学生,组织刑事、民事模拟法庭12场,普法宣传惠及3600余人,受到全院师生的好评。通过模拟法庭活动,激发了学生更广泛的学法兴趣, 形成了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并且模拟法庭活动还促使部分高职学生开始辅修法学本科专业。
三、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向学生社团延伸的探索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3]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法律类的学生社团很少见,法律专业学生和非法律专业的“法律爱好者”没有学生社团可以活动。作为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引导或者帮助有意愿的法律专业学生和“法律爱好者”组建“法学社团”,并指导“法学社团”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以及其他法学研讨活动。法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是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延伸。
2011年9月,银川科技职业学院法学系2010级法律专业学生在法学教研室老师的引导下,开始筹建由法律专业学生为主体的,非法律专业学生参加的“银科法学社”。学生参加“银科法学社”,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促进校园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1)在模拟法庭过程中,对案例要有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模拟法庭辩论,提交法律文书,有利于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3)组织模拟法庭涉及道具、服装、场地等诸多问题,需要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要有团队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4)模拟庭审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和剖析解决疑难复杂问题能力;(5)围绕案例查找法律依据的自学能力;(6)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7)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法宣传活动、学生社团进行推广,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效促进普法宣传目的的实现,还有利于丰富高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银川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推广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模拟法庭教学具有普法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功能”[4],真正发挥出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君贵.模拟法庭教科书[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俊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2011-04-15.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镇机关干部多次下乡现场踏勘,并结合村情实际,帮助村干部谋划拟定法治宣传展板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县司法局“七五”普法工作情况汇报,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以来,XX司法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为XX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现按照上级工作安排部署,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基固本,结合镇域实际开展普法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为全镇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普法责任机制。我镇结合工作实际,详细制定《XX镇“七五”普法工作规划》、《XX镇七五普法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普法对象、普法要求和工作步骤,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普法责任。
三是成立法治宣传服务培训学校。由镇党委书记牵头担任校长,相关负责人为讲师,充分发挥镇机关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法普法,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培训学校宣传堡垒作用,有效保障普法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统筹推进,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举
为提高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百姓业务素质和法治意识,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增强XX镇全社会法治观念,我镇采取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进的方式,开展“七五”普法宣传工作。
(一)送法进机关、进企业。一方面,建立健全法治培训会常态化机制。牢牢把握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度会契机,“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确保每月X次,组织机关干部、村干部集中学习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律知识,真正做到常学常新,知行合一。建立XX镇“七五”普法考勤台账,将考勤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确保法治培训会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企业和驻XX镇机关单位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把“七五”普法工作与企业法治实践相结合,切实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累计到企业开展普法工作X次。
(二)送法进学校。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宣传月系列活动,抓住镇域内关键少数群体,激发学生发挥“小手拉大手”、“一人带一家”积极作用,充分放大学生群体在“七五”普法工作中的优势。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和宣传展板,张贴标语横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法律进学校”宣传月系列活动中累计发放法律宣传册XXX册,悬挂条幅X条,覆盖青少年学生XXX人次。
(三)送法进农村。农村居民是我镇“七五”普法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摆在普法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是镇机关干部结合常规工作,送法下乡。形成下乡入户“两问一宣”工作法,“两问”即一问当前工作,二问脱贫帮扶,“一宣”即普法宣传。镇机关干部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还要向农户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户法治思维,增强维权意识。
二是利用集贸市场宣传,送法下乡。农村集贸市场人流量较大,宣传效果较为明显。XX司法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常规工作,组织开展了“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专题法律知识宣传活动。“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X多场(次),受教育人数XXX人(次)。
三是建设一支农村普法宣传志愿者队伍,送法下乡。截至目前,我镇共有普法宣传志愿者X名,实现XX镇所辖乡村全覆盖,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组织镇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法律知识、法律培训会、走访入户、大喇叭广播、悬挂宣传条幅、发放明白纸、开展“法律宣传月”系列活动等方式方法,实现了普法工作从内到外、由镇到村,深入基层,不留普法死角的良好局面。切实有效提高全镇居民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素质。
三、以点及面,充分发挥网格员末梢神经作用
(一)完善网格员制度机制建设。乡村是普法宣传的最后一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XX司法所根据乡村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依托居民小组制定完善《XX镇普法宣传网格化管理一览表》,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宣传工作。以农村居民小组为载体,按照居民住宅分布划片为单位,确定各村普法宣传网格员,通过普法宣传网,放大普法网格员普法工作“末梢神经”作用,真正将法律常识送到百姓家中。
(二)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网格员队伍建设是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必然需求,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为此,XX司法所高度重视网格员队伍建设,积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提高思想认识,有序推进网格员队伍建设。
二是明确职责任务。要求信息采集做到村不落户、户不落人,党员、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务必做到全覆盖、无遗漏,鼓励引导党员、居民小组长和退伍军人带头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涉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要及时上报,真正将矛盾纠纷隐患遏制在萌芽阶段。
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对网格员进行政策法规、社会热点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放法律法规手册、“微”普法等方式,提高网格员专业水平,为开展网格化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先锋引领,全力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加强教师的普法业务理论水平。学校全体教师利用政治学习等时间围绕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方面,集体集中学习讨论,教师的普法业务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项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让广大师生逐渐的知法、懂法、守法,认识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广大师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普法教育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利用讲座、广播、板报、图片、中队会等形式积极宣传法制知识,创造浓烈的法制教育氛围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水平,并以学校为阵地,学生为宣传员,对家庭、社会进行扩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指导,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进行了《做一个合格小公民》的征文竞赛和演讲比赛。教材开发工程: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素材,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学校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重点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督促检查。
三、积极和派出所共创“警校共建”单位,始终聘请派出所教导员为我校法制副校长,学校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每学期学校都要聘请法制副校长和司法部门领导来校进行了法制讲座,以活生生的少年犯罪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为保证学校良好教育教学秩序,学校狠抓校园的安全防范。成立了以门卫,教师为主体的护校队,全方位、全天候的维持学校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学校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定期进行检查,把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扼制在萌芽状态。
四、通过五五普法宣传教育考核,教师的普法业务理论水平有了提升、素质得到提高以后,再以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为桥梁,向广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并深入到学生家庭,扩展到家长,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及家长知法、懂法、守法。
五、加大学校与社会、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三位一体的普法宣传体系,强化深入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典型事例为教材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校每学期不定期进行互访,三方之间形成交流、沟通,落实工作。学校开展了“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开放日”、“告家长书”等活动,增进了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反映非常强烈。
2016年以来,XX司法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为XX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现按照上级工作安排部署,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基固本,结合镇域实际开展普法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为全镇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普法责任机制。我镇结合工作实际,详细制定《XX镇“七五”普法工作规划》、《XX镇七五普法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普法对象、普法要求和工作步骤,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普法责任。三是成立法治宣传服务培训学校。由镇党委书记牵头担任校长,相关负责人为讲师,充分发挥镇机关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法普法,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培训学校宣传堡垒作用,有效保障普法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统筹推进,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举
为提高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百姓业务素质和法治意识,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增强XX镇全社会法治观念,我镇采取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进的方式,开展“七五”普法宣传工作。
(一)送法进机关、进企业。
一方面,建立健全法治培训会常态化机制。牢牢把握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度会契机,“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确保每月X次,组织机关干部、村干部集中学习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律知识,真正做到常学常新,知行合一。建立XX镇“七五”普法考勤台账,将考勤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确保法治培训会取得
实效。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企业和驻XX镇机关单位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把“七五”普法工作与企业法治实践相结合,切实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累计到企业开展普法工作X次。
(二)送法进学校。
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宣传月系列活动,抓住镇域内关键少数群体,激发学生发挥“小手拉大手”、“一人带一家”积极作用,充分放大学生群体在“七五”普法工作中的优势。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和宣传展板,张贴标语横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法律进学校”宣传月系列活动中累计发放法律宣传册XXX册,悬挂条幅X条,覆盖青少年学生XXX人次。
(三)送法进农村。
农村居民是我镇“七五”普法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摆在普法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镇机关干部结合常规工作,送法下乡。形成下乡入户“两问一宣”工作法,“两问”即一问当前工作,二问脱贫帮扶,“一宣”即普法宣传。镇机关干部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还要向农户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户法治思维,增强维权意识。二是利用集贸市场宣传,送法下乡。农村集贸市场人流量较大,宣传效果较为明显。XX司法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常规工作,组织开展了“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专题法律知识宣传活动。“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X多场(次),受教育人数XXX人(次)。三是建设一支农村普法宣传志愿者队伍,送法下乡。截至目前,我镇共有普法宣传志愿者X名,实现XX镇所辖乡村全覆盖,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组织镇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法律知识、法律培训会、走访入户、大
喇叭广播、悬挂宣传条幅、发放明白纸、开展“法律宣传月”系列活动等方式方法,实现了普法工作从内到外、由镇到村,深入基层,不留普法死角的良好局面。切实有效提高全镇居民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素质。
三、以点及面,充分发挥网格员末梢神经作用
(一)完善网格员制度机制建设。
乡村是普法宣传的最后一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XX司法所根据乡村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依托居民小组制定完善《XX镇普法宣传网格化管理一览表》,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宣传工作。以农村居民小组为载体,按照居民住宅分布划片为单位,确定各村普法宣传网格员,通过普法宣传网,放大普法网格员普法工作“末梢神经”作用,真正将法律常识送到百姓家中。
(二)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网格员队伍建设是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必然需求,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为此,XX司法所高度重视网格员队伍建设,积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提高思想认识,有序推进网格员队伍建设。二是明确职责任务。要求信息采集做到村不落户、户不落人,党员、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务必做到全覆盖、无遗漏,鼓励引导党员、居民小组长和退伍军人带头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涉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要及时上报,真正将矛盾纠纷隐患遏制在萌芽阶段。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对网格员进行政策法规、社会热点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放法律法规手册、“微”普法等方式,提高网格员专业水平,为开展网格化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