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5:01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

第1篇

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能勇敢面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学生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珍贵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原始生命诞生以后,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多细胞生命,生命形式越来越复杂,最后高智慧、高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人文主义者、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发出深刻的感叹: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伟大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

二、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和谐相处的意识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物圈成为人类的繁荣家园。但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干出了自毁家园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荒漠化的扩大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不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因此生命教育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中的美丽春天,又是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因为人生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要在此阶段得到解决或奠定基础。例如,对升学、就业、恋爱等,都有强烈的需求。青少年正处在青春萌动期,我在教学“青春期的性发育”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大方的男女交往方式,学会与老师、同学、父母等人沟通,与他人和平相处。既要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他人的生命;既爱生命本身,也要爱附于生命的人格、尊严等。

三、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宝贵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通过《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子、母女、还是兄弟姐妹,甚至同卵双胞胎,性状完全一样的人也是难以找到的,人与人之间往往差别很大,或外表或内在,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事实。由此引导学生善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每个生命个体,无论是贵贱贫富,你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好好珍惜,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让生命活得更充实、更闪亮、更美丽。

珍爱生命,就要关注健康。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教学《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纠正偏食、挑食等毛病。在教学《健康的生活》一章时,让学生知道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2篇

1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目前的生物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和“环境与生物”有关,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而复杂的多极大系统,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生物和非生物(无机环境)构成的。大气、水和土地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和耦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的生物无机环境,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各种生物 完成自己的代谢作用,维持其生活和繁衍过程。工程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及信息工程环境等。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社会环境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其中涉及了许许多多的生态学知识,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更加丰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结合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中,以莱西市畜禽养殖业污染为例。莱西市养殖业中,以猪、牛、羊、兔和鸡、鸭、鹅为主,门类齐全,规模化养殖场增多。2005年全市畜禽存栏总数为215万头(只),畜禽产品产量达1.2万吨。畜禽产生的副产物粪尿、污水总量为7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0%,直接排放量为22万吨,由于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对环境影响较大。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推广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工程技术。人畜粪便远离水源,动物的粪便、污水一律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指定区域存放,配备专门的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污水污染环境。在养殖小区推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学种养模式,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林下种草,在地下修建沼气池,地上建猪(羊、牛)舍,养殖家畜,家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能源,农民用沼气煮饭烧菜、照明,沼肥再进入农田、草地、果园,畜禽粪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浇果,使养殖业与种植业良性互动,既提高了种、养殖业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环境的卫生条件。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从起始教学中就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意识。

又如很多人只知道没有树、没有草就会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却不知道,许多植物的种子原本就是飞禽走兽撒播的。有本《鸟与自然》的书中讲到,有的植物是靠鸟吃了它的果实后,把种子排泄在土中才能生长。如果这种鸟全死了,这种植物也就会随着消亡。 野生动物也是如此,许多人看到野生动物在那不断地吃草,却不知道生命的活力在于更新,如果不是野生动物用吃草这种方式,像牧民割苜蓿那样帮助更新换代,那草就会老化死亡。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用平衡维系我们这个地球的存在与演进的。平衡,这两个很普通的字眼,却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在这点上,我们显然是落后了。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严禁捕杀野生动物的条文,但还缺少细化深化的规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杨立新认为,应当建立物格制度,就像人有人格一样,动物也有物格,根据不同的物格来确定动物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确定不同的法律保护方法,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对于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普通动物,也要尊重它们、善待它们。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做一个宣传生态文明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生态文明的熏陶,结合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开设生态学选修课或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目前的生物课教学现状,决定了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物学科的特长,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以吸收那些兴趣爱好广泛,对生物有独特偏爱的学生进入选修课课堂或生物兴趣小组队伍。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以他们为生力军,成为校园生态文明的小小宣传员和倡导者,以带动全校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

选修课和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我们的做法是:(1)传授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因。(2)专题介绍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然资源破坏…… (3)结合世界日,如3月23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师生共同收编资料,利用墙报或黑板报的形式开辟专栏,向全校学生宣传生态文明知识。(4)开辟时事论坛。例如对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我们开展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影响的讨论。(5)从校园环境入手,提合理化建议。美化绿化校园。(6)利用节假日,开展以环保为中心的社会调查,撰写环保小论文。(7)组织参加奥赛。(8)建立“生物园”为树木花草定名挂牌。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作为当代的一名中学生,究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提倡垃圾分类投放”,……小事随手可做,但这些小事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方式在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只要我们有心去做,一定能为实现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选择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青山绿野常在。在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如内容一:

环境保护————数据一览

1. 如果天不下雨,地球上可用淡水仅够人类用4年多。

2. 如果把地球的水装在一个5升大的水桶里,可供人类使用的只有一汤匙。

3. 由饮水引起的疾病占所有人类所患疾病的80%。

4. 在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人类的用水增长了5倍。

5. 全球1/3的家庭必须到家外去打水。现在,东非的女孩和女人们从家到打水的地方平均要走21分钟。

6. 当您的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7. “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在日本还是“节水日”。这说明节水事关子孙后代,要从娃娃抓起。

8. 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0%,发达国家为75~85%。

9.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内容二:

绿色消费——你做了吗?

1.用柠檬及碳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

2.食具不太油腻时用温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3.冰箱不贮存太多食物,这样省电又减少中毒危险。

4.使用日光灯及节电灯泡。

5.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

6.储存足够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时间。

7.多用快锅或焖烧锅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时间,更保存营养

8.尽量用密封盒或瓶装食物,减少消耗保鲜膜。

9.采用可回收材质包装的商品,少买其他包装。

10.药物及残余食物不要冲入厕所,应包好放入垃圾箱。

11.多用乳胶漆,少用磁漆,因为水溶性油漆污染较少。

12.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13.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

14.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才乘计程车。

15.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

16.多做不会污染的运动,如太极、慢跑、健身等。

17.实行垃圾分类,送废纸、铝罐、铁罐、塑胶罐等去再生。

18.多用再生纸及其他可以循环再生的物质。

19.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

20.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

21.旧电池应回收,切勿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22.到商店购物拒绝不必要的塑胶袋。

4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教育现代社会应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国家已经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决心为保护全球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一名生物科教师,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尽量多收集有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令法规的原始资料,或以课堂渗透的形式,或以讲课的形式,或以印发宣传资料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或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第3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

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

绪论

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诸如此类,学生们带着与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种种疑问,饶有兴趣地亲自动手做每一个实验。

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是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这门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重点掌握细菌、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动物解剖与观察技术;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使用技术;维生素C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测定技术等最基本的生物实验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任课教师认真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学生做每个实验都学有目标,动手做有标准,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认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严肃学生的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文明举止、调动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场所安全、卫生、有序、爱护仪器设备等方面专门设置了科学素养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三、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5%,考试成绩占25%。我们将实验一至实验五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六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实验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综合能力占65%,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占35%。

该考核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认真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4篇

一、引人入胜的,激发兴趣的“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谓“起”就是自然地引出话题,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从而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方向。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我做了这样分层次的提问:(1)复习提问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良好的储能物质以及最终的能源物质。(2)在这个基础上,我预设了一个情境探究活动:用小刀将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取三等份分别装入三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水使之混合,置于暗处,可见试管内有淡黄色荧光出现,约过15分钟荧光消失,然后……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脂肪溶液,和ATP,然后请学生预测结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前两只试管应该发光,可是当我呈现了实验结果后,他们却十分的疑惑和好奇,为什么直接导致发光的是ATP?这样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样的“起”,老师只是轻轻抛出一个问题,却像一个火把,瞬间点燃学生的思维,为生命化的课堂生成提供空间,让课堂充满张力。

二、层层深入,手段多样的“承与转”

“承、转”就是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和联想中引申拓展出新知识,转入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上,教学重难点是:(1)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2)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依次提出下列问题串:

1、ATP有怎样的结构才能满足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功能呢?(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ATP水解时,哪个磷酸键最容易断裂?(分析资料,完成探究活动)

3、ATP的水解与合成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书写方程式)

4、ATP在生物体内需要量很大,那么生物体内含量有多少、转化速度快慢如何?(分析资料,完成探究活动)

5、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学生讨论完成)

6、为什么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有学生主动地提出“糖类脂肪中的能量为什么不是通货,不能直接使萤火虫发光?”这个问题,而为他解答问题的学生则更多,我让学生以各种货币为例说明——学生聪明的举出金块,人民币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化解了这个难点。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等多种手段,经过几轮的思考讨论,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对教学内容引申巧妙自然的承转,通过设计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始终充满学习、探索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师生默契的配合。

三、总结提升,回味无穷的“合”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合”正是对一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有些老师不太注重一节课的收尾, 结束手段随意、盲目,缺乏艺术构思。这样不仅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还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导致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结尾或者与开端首尾呼应,突出主题,或者使课堂延伸到下一节课主题或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上,在结尾收束课堂时,提出两至三个这样的问题:1、最近可能是工作太累了,总觉得没力气,不想干活,可还是得做事,于是就买了三磷酸腺苷二钠片想要快速补充能量,可又不知道这种药吃多了有没有负作用。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2、去药店里实地调查一下ATP眼药水,阅读说明书,了解其作用与使用方法。

3、课外探究:1954年美国人阿龙用叶绿体加上 ADP和磷酸,照光后得到ATP。那么,ATP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到底是如何生成?

第5篇

一、尊重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

在对《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一课进行分析学习时,教师应当和同学一起做实验准备,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设置试验的任务,以便给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方向。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来引导学生学习。

二、肯定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型课堂

在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应当首先请同学们对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过程、产生物进行阐述,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板书出重点:

在光的作用下,光合作用是与呼吸作用共同进行的。

在黑暗的环境下,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生条件必须在有光的环境下。

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光化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

光化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化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要采取不一样方法来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在平时的温习中已经对课本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这时候老师需要的是引导,是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重点进行板书,能够让学生加强印象,明确重点。

三、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探索

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里面就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物的实验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记忆或者是描述实验的内容、过程、结果,展现学生的个性。如,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然后让他们对看到的细胞进行描述。一般来说,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所看到的事物同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也就是说,他们会用比喻的方式来形象地展现看到的东西,有的同学就会说“细胞像个地球,细胞核是地心,细胞膜是大气层,大液泡是海洋,绿体是森林。”这样学生就能利用想象力,将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了。

第6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命教育;生命观;生命活力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健全人格,健康成长。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下,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对生命化历史课堂构建的研究,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

一、塑造人格魅力,营造和谐佳境

在学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感受。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在讲述《》这一课时,我在讲解完了它的过程后,为了使学生对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就在屏幕上出示了他在从容就义前写下的一段话“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本来想给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谭嗣同死得光荣,死得从容,他想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当时麻木的中国人,同时也表现他对帝国主义的蔑视。但当我还没来得及阐明我的观点时,我听到下面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谭嗣同实际上是白白丢了性命,太迂腐了!我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话,学生可能不会接受。于是我放弃了通常的做法,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加以分析。学生的辩论相当精彩,我不由露出了喜悦的笑脸,这样的辩论结果,是原先所未想到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扬生命活力

在教学“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怎样来看待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一选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升华。

第7篇

一、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是培养观察力的前提

离开观察就不可能形成观察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机会。

从观察对象看,观察的对象不仅仅是活的生物材料、标本、模型,还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各种事物进行观察。

从观察途径看,观察不仅限于实验课,在讲课中,同样也可进行观察。而参观、调查、课外小组、选修等途径,能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

二、激发观察欲望,使之成为驱策学生观察的动力

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学生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

观察兴趣浓,观察活动就耐心、持久。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中,要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开始前,向学生提出:染色体能否看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怎样变化?在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前,向学生提出能否鉴定细胞的死活?引导学生了解质壁分离及复原是鉴定细胞死活的一种方法,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欲望。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部分学生观察细致、敏锐,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观察欲望。

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形成观察能力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方法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各种现象中获得关于生物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适应性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就会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