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5:00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第1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把“读”进行到底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读”,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们把“读”都看得很重。每堂文言课里一定会安排一些“读”的环节,读的形式也颇丰富,有齐读、个人读、角色读;有领读、范读、媒体演读等等。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很注重“读”的指导,也关注“读”的评价,力求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读”的一定效果。客观上讲,教师们在课堂上呈现出的许许多多“读”的方式以及对“读”的指导等,对于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而言既有必要,也一定能增进学生“读”的效果。

但事实同时表明,初中文言教学要加强“读”的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读的要求”要合乎实际。许多教师在文言教学中“读”的意识很强,但提出的“读的要求”往往很随意,缺乏针对性。文言文的“读”有其文本特殊性,学生由“不会读”到“能够读”再到“会读”最后至“读得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初识文本、了解文本、理解文本、融入文本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读的要求”合乎这个过程实际,让“读”成为促进这个过程不断深入的有效方式。

二是“读的指导”要追求实效。一种课堂事实是:教师没指导的时候学生还能够读一读,教师一指导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读了。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学生不断被口头要求“这里重读”、“这里慢读”、“这里延长音”等等,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读”,结果学生的读成了一个类似调试弦音的发音行为,读得战战兢兢,读得无所适从。教师这种“读的指导”纯粹是“为读而读”,纯粹是为了完成“读的指导”这个动作。我们认为,“读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要从词句表意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到“这样读”的必要,使学生的“读”成为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同时我们认为,与其给学生一些说教式的读法指导,不如多给学生一些读的示范,领读、教读应该依然是增进学生诵读效果的经典方式。

三是“读的环节安排”要合乎规律。有一种现象值得讨论:文言课堂很多时候似乎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读课文”,后一部分是“理解课文”,“读课文”的时候不涉及课文理解,“理解课文”时很少安排“读”,将“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人为分开,成了两个互不兼容的学习环节。这种课堂现象不应该是文言教学的良好规划,无助于增进学生课堂学习文言的效果。文言文“读”的目的是什么?在促进学生识记积累文言的同时,促进学生把握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课文的“好”。“读课文”、“理解课文”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习过程,通过“读课文”促进“理解课文”,又因为“理解课文”了而使“读课文”有更好的表现。将“读”融入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这样的读更符合学生学习文言的规律。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把“积累”落到实处

就初中文言学习而言,“积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二是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虚词和实词,三是初步形成文言语感,四是了解一些文言文化常识,五是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等等。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普遍重视文言积累,只是重视的重点值得讨论。教师们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是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背诵的内容是教材中规定的背诵课文以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背诵的要求在许多教师看来就是默写,要求默写出规定背诵的文言内容。二是掌握常见的词句。“词”是指常用文言虚词和常见实词,如之乎者也、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句”是指常见文言句法词法,如倒装句、省略句、词类活用等。“积累”这些内容是符合初中文言学习实际的,问题是积累的重点为什么只是这些?原因很分明,我们的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考什么就教什么”在这里表现为文言文考试考什么我们就重视什么;在考试的强力导引下,文言积累的重点集中在背诵默写、常见词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适合考试也常见于试卷考题当中,而相对忽视了语感、方法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对于文言文学习而言意义非凡。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以文本学习为主,把文本学习“做”充分

文本学习是指对文言文本身的了解、把握和体认,包括掌握字词、理解内容、弄清文意、熟读成诵等等。文本学习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定位,因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起步阶段,只有通过文言文本身的学习不断积累文言知识、文言字词和文言语感等等,才能为进一步提升文言素养奠定基础。

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教授这篇文章时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文章内容,是重点;二是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是难点。.

在我们看来,这篇文章教学所确立的两个目标涉及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两个层面:第一个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是基于“文本学习”层面的内容,强调的是词句的掌握、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精彩的体味等等;第二个目标“体会作者乐观旷达情怀”是基于文学层面的学习内容,是基于作品与作者关系的探讨,是基于作品并超出作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形成对作者的某种认识。第一个目标的确应该是文本学习的重点,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主体,教师教学该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把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做”充分,“做”扎实。第二个目标尽管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但这个难点不一定甚至没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

第2篇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在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词句大意的前提下赏析文章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只有让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后再去赏析才是符合实际的。只有这样去做,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因此,只有走进去弄明白文义才能谈得上去领会文章精神主旨,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总之,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领到经典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由会学达到乐学。

第3篇

在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师生对文言文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主要以诵记为中心,重点强调记忆却忽略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挨个讲知识点,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疲于应付等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经过五年的语文教学和摸索,我总结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每篇文言文的导入和课堂讲解中,老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尽快融入课文情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图片、电影片段、音乐等。如我在讲《三峡》时,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三峡美景的图片,并根据课文内容和景象的变化配上不同的音乐,在欣赏一幅幅美景时使学生陶醉其中,兴趣盎然。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的做法是:(1)全班齐声朗读,注意生字和词语;(2)音频朗读,注意正音;(3)小组竞赛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4)再次播放音频朗读,注意节奏、语气、感情变化;(5)个人大声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6)全班再次齐声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应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弃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自主讨论,笔译课文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自主、合作、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翻译文言文时老师要避免逐字逐句去翻译,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分组时既要有优生也要有差生,每组确立组长。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对课文进行讨论和笔译。在我的文言文课堂中班级有点“热闹”,学生都参与到课文的讨论中。每组讨论过程中,我深入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每组展示讨论结果。为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力,学生不得不“逼”着自己去看注释、查工具书、动脑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到辩论的开心,同时也消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四、教学中须“授之以渔”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在文言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不是能背诵课文,也不是能流畅地翻译整篇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在讲《木兰诗》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卡片,如实词卡、虚词卡、一词多义卡、通假字卡、修辞卡等。课堂上留出120分钟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如这篇课文的修辞卡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回环、对偶等几项分别归类,所以设计卡片进行归纳整理是交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也可根据卡片寻找文言文知识的规律,这样才能学得更扎实,才能学以致用独立分析文言文。

第4篇

1 改变观念 创新方法。

在课改的浪潮中,教师要深刻钻研课标精神,把精髓贯穿在教学中。终生学习,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正如唐弓所说"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多思考,多揣摩,结合他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独特教学模式。

2 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3 搭建平台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具体表现在

① 学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传统的方法是老师规定学习哪篇课文,现在任由学生决定学习哪篇课文。比如初二语文上下册五六单元(人教版)都各集中5篇文言文,学生决定上课文顺序,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

② 学生自主讨论课文学习目标,在积极的讨论中明确学习课文的任务,让他们有方向性。

③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可由小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在班上解决,学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

④ 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感情的音响,增加活力,跳跃生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再则朗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精辟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心灵,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⑤ 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的文言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⑥ 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挑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观潮》中为什么"旗尾略不沾湿";《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第一段,增加文章说服力。《桃花源记》为了说明桃源是真实的。《观潮》中"旗尾略不沾湿"是运用夸张的修辞。《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

4 运用媒体 重视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信息是他们获得所有信息94.0%,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已,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象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5 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陈大丘与友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诚信,《石壕吏》排演成戏剧,《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

6 激励评价 挖掘潜能。

第5篇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1.重视导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设计简单而又能联系了学生关注的问题的导语,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要能起提纲挈领、提示教学难、重点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注重朗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例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在听完录音范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莲花图,依图说出莲花特征,再从文中划出描写莲花特征的语句,这样图文结合,融观察、口述与朗读为一体,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能力,又训练了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有了表层的把握。再反复引导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思考文章题为《爱莲说》,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描写莲花的特征吗?又为何写、牡丹呢?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探究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是“托物言志”,理解了这一思路和文章的难点、重点,再来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3.淡化对课文的照译,采用多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和对主题有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提示、自学、讨论、比较、帮助理解、整理等形式,让学生识记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段。例让学生找出带有通假字的原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养成平时积累知识的习惯,对于古今异义的字,可采用比较法识记,对于虚词的理解,教师可先提出虚词的一般用法和意义,让学生在所学文中找出带有该虚词的语句,并选择其用法,对一些重要语句,可采用帮助理解法(优生帮后进生,教师帮学生)。这样又把课文化整为点,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4.明确写法,引导背诵。学生背诵古诗文时是十分吃力的,其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忽视了背诵的指导,把它留成了课后作业。我认为对一般的短小段文,采用研讨写法D明确作者思路D理清背诵线索D自由背诵的形式,是当堂可以完成的。例如:对《陋室铭》一文的背诵,在明确了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之后,引导理解开头作者是用山水类比突出主题的,结尾是用诸葛庐、子云亭作比的,文章思路即已明确,学生参照教师的板书,再读几遍便能背诵了。

5.课后拓展,由学习语文知识而转化成学生的思想、文化、心理等素质。结合所学知识,最好能举一反三,加深印象。例如:学过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明确了文章的主旨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做比较理解。还可采用写读后感、扩写、改写等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将原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二、语文教学尤其文言文教学要把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留有时间为学生先学自学提供时间保障。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

3.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学校在课堂评判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三、文言文教学要把定位“教”和“学”的规则真正进入课堂

1.教师遵循“五要五杜绝”。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多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强调“字字落实”,采用逐句讲解的方法,讲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确切意义,以及各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这种方法从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出发,把造成阅读主要障碍的字义、词汇、语法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所以,结合新课标理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总结所教班级的教学实践,认为新课标背景下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涵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提醒我们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读这个环节,再高明的讲解分析也难见成效,因为它违背了认知的规律。因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怎样进行正确的诵读。注意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质疑中换位。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先鼓励学生自主的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我们应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要联系生活实际富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体现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课标要求,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不仅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有怎样的特点,更归纳出他的这种说话的艺术特点在今天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印象更为深刻。

四、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发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将信息技术和文言文课堂教学相整合,可以有效地突破桎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古老的文言焕发生机与魅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文言文课堂教学可以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使枯燥的文言文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而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醉翁亭的秀美景色,在迁移拓展练习中,通过视频展示当今领导者与民同乐的画面与文本链接,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阅读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线。教师应充分整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初步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结合,通过多媒体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讲授完《公输》一课后,笔者便对墨家的思想与主张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有“侠义”,更具备“实力”!若将“侠义”比作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那么“实力”便是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力量。于是,笔者便有了下文的思路。

作为在教材中首篇亮相的先秦诸子散文,《公输》成功地展示了《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尤其是它那出彩的、雄辩的语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于是,历史上便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精彩一幕。而其中的“墨家”就是一门追求和平、崇尚俭朴、意志坚忍、务实能干的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贫贱。据记载,他的生活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公输》这篇课文就是记叙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机智果敢的应变能力,阻止强大的楚国进犯弱小的宋国的这件事,集中反映了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我们看到:墨家对于诸国统治者的影响无不展现着“侠义”与“实力”的交融。

作为语文课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在为达到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一目标时,首先应对其语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予以重视。因为“语文毕竟首先姓的是‘语’”!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起点,也是本质属性所在。

以本课为例,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用法

文言语汇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更好地进入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精神实质的基础。作为经典的《墨子》,它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也便源于此。

1、文言常用词汇:如“以”“为”等。

例句:“将以攻宋”,“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特殊的短语:如:“不可谓……”“犹……之于……”“以……为……”“虽然”“所以……”。

3、特殊的句式:如:“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与王?”“此为何若人?”

以上列举的这些文言现象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弄懂这些细微的文言知识,要求他们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贯通,文言文今后的阅读道路才会走得平顺,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意,领会思想,探究手法才具有“发言权”,提高阅读能力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谈。

(二)理解文章说理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逻辑方法的巧妙运用。

在与公输盘的这场交锋中,墨子先诱使公输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于是墨子以此为前提,推论攻宋的不合逻辑,指出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是何等的矛盾与荒谬。在与楚王的这一回合中,他同样也是先诱使楚王说出“舍好求次”的人犯有“窃疾”,于是墨子立即以此为前提,并将这种现象与楚国攻宋做类比,指出楚王也是犯了“窃疾”。正是由于前提都是对方亲口说出的,对方便自然难以逃脱“必然的结论”。这种善于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的辩论机智,的确增强了辩论语言的说服力。《墨子》思辨性、战斗性的语言实力确实叫人拍手称绝!

(三)探究墨子的劝说的语言艺术,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形式上以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对话又以言理为主,通过假设的方式,运用大量比喻,充分展示了先秦散文“连譬带喻”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将楚国的富饶比作“文轩”“锦绣”“梁肉”;而将弱小的宋国比作“敝舆”“短褐”“糠糟”,三次夸饰不仅取悦了楚王,也达到了劝阻的目的。另外,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文章的说理极富气势,增色不少。

其次,文章的文字简洁明快,典雅含蓄,形象生动。例如墨子一连串的质问使公输盘无可辩驳,一个“服”字写出了公输的一副尴尬相。而墨子与公输模拟攻守,使其无计可施,只得表示“诎”了。这个“诎”与“服”相应成趣,既宣布了公输的彻底失败,又将他失败后的泄气、沮丧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写作中高超的“炼字”手法,很是值得学生的借鉴。

总之,离开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空谈作品的思想与价值永远是不现实的。作品中墨子的最终获胜,就已经铁证了“侠义”离不开“实力”的真理,即具备“实力”的语言才是经典的真正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