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15 16:54:58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 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把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1]。根据叶堂林的研究,天津市总体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2],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马林靖、程鹏等构建了当前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天津市都市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评,认为天津市的都市农业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是不协调的,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系统的发展,成为了共同发展的屏障[3]。

1、天津市当前土地利用与整治的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天津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天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老化情况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其次,天津市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1%,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的3%,全市农业节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2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农业生产过于分散、农户经营缺乏组织性,致使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化的实现都面临成本过高、难以协调的困难,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1.3产业结构调整有待深入

天津市的农业布局在功能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的状态,新的结构趋同现象时有出现,未能充分发挥大城市郊区现代都市农业的特色。

2、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天津市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

在天津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农业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在农村土地整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4]。

2.1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整治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良田规模化、良种产业化、良法科技化和装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整合破碎田块、配套农田设施,改善农田生产环境,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提供基本条件。

2.2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现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低效的土地利用效率,难以有效保障未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亟需全面开展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2.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土地整治需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标。

3天津土地整治与都市型农业产业布局策略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天津市基于各区县生产要素禀赋,在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配置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土地整治中形成如下的布局:

3.1环城绿化美化农业圈。该区域农用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其主要功能是城市景观绿化与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土地整治在城市组团或住宅小区周围形成田园风光,将农业发展空间与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空间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绿色农业休闲空间。环城四区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适度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科普农业和会展农业,并使其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场所。

3.2滨海高端农业圈。滨海新区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一核两翼、园区支撑”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一核”为都市型高端农业发展核心区。通过村庄改造、和废弃农业建设用的整治、复垦等,将科技园、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先发展种源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业会展等项目,带动南北两翼及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北翼加快设施渔业、设施园艺、农产品保鲜配送技术体系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图调整实现产业链延伸的全方位发展。南翼通过关联产业链条的相互衔接,重点建设优质冬枣基地、绿化苗木基地、设施园艺基地、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发展区域。

3.3远郊平原综合农业圈。远郊地区水土气环境较为良好,农业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突出。通过一“挂钩试点”为载体,进行土地整治,以促进优质农田的集中连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型高效农业、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提供天津市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等高效生产经营的平台,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通过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适度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4远郊山区休闲农业圈。蓟县北部山区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山水风景怡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区土地整治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为前提,逐步退耕陡坡耕地,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果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涵养林和水源涵养林,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整治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并提升业态水平,整合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业态,发展以景观风貌为特色的城市休闲游览地。同时着重进行工矿用地整合,逐步关闭、迁移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矿山、企业;对生态价值重大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迁并,引导人口向新城集中,新增建设用地重点支持新城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

通过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使农业各产业在空间上与天津“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县的功能定位相协调;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农产品生产结构上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相匹配,从而促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1]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王廷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叶堂林.人均GDP超过1 万美元后天津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重点研究[J],江苏商论,2010,8:156-157

第2篇

唐山市丰南区农牧局 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全区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必须增强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廉政意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农业队伍;在建立“三会一台”机制、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四个方面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在健全教育引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上入手,促进“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

[

关键词 ]增强三种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建立健全机制

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是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领导水平、综合素质的基本准则和衡量标尺,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通过深入细致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提升了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坚定了扎实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立足作风建设关键,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好状态、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韧劲和冲劲,把心思放到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以实干的精神,扎实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着力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是增强党性意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形成思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淡泊名利。同时,提高理论知识运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农民群众的观点和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农民搞好服务是农业工作者的核心使命。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做到奉“旨”而行、依“旨”而动。坚持在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问需于民,提高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切实把为农服务作为最大追求,通过多种形式调查研究,广泛征询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加透明度。三是增强廉政意识。坚持以“三严三实”为准则,严守道德、法律、纪律底线,教育引导农牧干部职工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党纪要求,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自觉摈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做到廉洁从政、拒腐不沾。

二、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

把创新为农服务举措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有效载体和推动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立足农民群众所需所盼,创新开展爱农助农系列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技服务真正进村入户、送到田间地头。一是建立“三会一台”机制。以蔬菜、畜牧、水产、农机等行业为重点,分别建立会商、会诊、会审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三会一台”机制,邀请市级专家和我区种养大户、经济人、农资经营人员,根据时令和重要生产节点及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把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将会商、会诊、会审结果通过农业信息网进行,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按照起步、推广、大面积实施三步走战略,对现有的6个集成化技术示范基地制定3年推广规划,不断扩规模上质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抓好2000亩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化示范基地、5000亩小麦节水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00亩南美白对虾温棚双茬养殖示范基地和肉羊集成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集成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依托农技人员领办项目、阳光培训等载体,灵活形式,通过开展巡回问诊、定向培训等快速、便捷的服务兴农活动,加快高新、实用、接地气、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帮助农民群众掌握科技致富本领,真正实现为农民的贴身服务。四是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培养我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接地气”,与农民群众在一起,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

三、建立健全机制,促进“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2-01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手段;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1-3]。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江苏处于落后水平。现就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探讨如下。

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政府对农业信贷的扶持以及农业科研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

1.2 印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印度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粮食单产,印度政府引进高产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控制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售价,有关企业因此而产生的亏损由国家来补贴。

2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1 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虽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连云港市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市4个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4]。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优粮、强牧、扩菜,优质粮比例得到明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业经济格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鲜切花、食用菌、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食草家畜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新的人才、技术、管理、理念、投入等内外环境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效农业虽然亮点较多,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导产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现代农业重点组成部分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势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接壤;西与徐州市、淮安市毗邻;南与淮安市、盐城市相连。本区域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常年日平均气温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4%;生长期平均气温为20.4 ℃,日照总时数为1 262.2 h,日照百分率为46%~58%。平均年降水量为889 mm,相对湿度为61%~84%,无霜期212 d。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为低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坡地,土质从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2.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129、4~31、30~478 mg/kg,该区域自然条件适合于高效农业的生产。

3.2 劣势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较差,市、县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较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市区规模较小,周边没有发达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经济辐射,致使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市、县二级科研院所较少,市级农科所起步晚、实力弱,对全市新技术推广带动力不强。

3.3 机会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江苏省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对连云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连云港市是江苏省高效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自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4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2页)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构建“三个机制”,即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的物质投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5]。

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赵蕾.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8-51.

[2]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6-80.

[3] 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3):46-51.

第5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要依据现代农业内涵设置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其一,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新型产业;[8]其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最终出路是生态农业;[9]其三,从结构优化角度理解,认为推进结构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结构效应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10]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内涵既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又涵盖了农业结构效应和生态农业理念。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遵循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评价应该结合这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置考虑了现代农业能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优化农业结构、能否拥有高产出水平、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评价指标分为5类共18个影响因子,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民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衡量;二是农业经济结构因子(B2),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特征,由农业产值结构和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衡量;三是农业产出水平因子(B3),产出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质产出的重要指标,由粮食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等构成;四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因子(B4),衡量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情况,由水、电、肥料和农机等投入情况构成;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因子(B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农业受灾率和森林覆盖率等衡量。这5组分类指标既能从不同侧面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又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西部地区及西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测量。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评价指标组成的系统,各指标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西部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一步,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5类B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相关农业部门和高校农业专家分发20份调查问卷,专家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后进行打分,再采用各专家对判断矩阵指标重要性标度的平均值,运用Mathpro软件,求出最大特征值为5.129,和判断矩阵的维数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说明一致性检验通过,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B组分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别对5类B组指标各自所包含的C组单项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专家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再对各组指标依次进行赋值、计算和检验,得出C组分类指标相应权重WC;第三步,分别用B组指标权重乘以各自相应的C组指标权重,得出最终18个单项指标综合权重,即W=WB•WC。从权重值分布情况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B1)权重为0.386,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B5)权重为0.063,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基于《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样本数据。为了消除指标不同及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消除或减弱原始数据噪声干扰而呈现的不规则波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了把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1]区间,采用极值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X=(X''''-X''''min)/(X''''max-X''''min),式中X为数据标准化值,X''''为原始数据值,X''''min为原始数据最小值,X''''max为原始数据最大值。在数据归一化过程中,将指标区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负向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C4)、恩格尔系数(C5)、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比重(C7)和农业成灾率(C18),这些指标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负向关系,对负向指标要转化为正向指标,转化方法有取负数和取倒数等,[11]采取对负向指标取负数方法转化为正向指标,以保持评价指标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评价

测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不同的贡献度,以体现出现代农业各个侧面的发展情况,为了有效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论文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测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公式表示为:Sj=∑WiPij(i=1……18,j=1……12),其中Sj为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Wi为C层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Pij为j地区i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值。[12]根据现代农业得分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得分在[0,0.5)之间;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5,0.75]之间;第三个阶段为基本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75,1)之间;第四个阶段是完全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此时为1。[13]1.西部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依据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得分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375,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西部现代农业处于第一阶段即准备实施阶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区少0.214,比东部地区少0.269,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际间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综合得分差异较大(见表3)。内蒙古和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名列前两位,而和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最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差0.373,最高地区的内蒙古已经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而最低地区的则处于初步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从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得分与西部平均水平相比来看,有7个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个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梯度拉开。新疆和内蒙古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平均综合得分为0.54;陕西、宁夏、四川、重庆构成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第二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46;广西、青海、甘肃构成第三梯度,现代农业发展平均综合得分为0.35;云南、贵州、构成第四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23。从四个梯度得分情况看,各梯度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第四梯度与第一梯度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平均综合得分相差0.31分。四个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初步实施阶段,其余三个梯度均处于准备实施阶段。

(二)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中的构成关系。[14]从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得分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为0.159,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了42.40%,在五组指标中居于绝对的首要位置,具体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大;从各省份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为0.316,最低的是,为0.015,两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内蒙古、陕西和青海综合得分影响最大,贡献率均超过了50%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最低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仅为7.35%。(见表4)农业经济结构方面(B2)。现代农业是拥有合理产业结构的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得分为0.071,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为18.93%,处于第二重要位置;从西部各省份农业经济结构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内蒙古为0.030,主要因为内蒙古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方面(B3)。农业产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体现,不仅表现为产量的增加,也表现为产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水平得分为0.062,对现代农业得分的贡献为16.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庆的农业产出得分最高,主要体现在人均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较高,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均超过30%以上。农业产出得分最低是甘肃,为0.015,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仅为4.87%,可见,农业产出水平是影响四川综合得分较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甘肃综合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B4)。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通过农业要素拥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发展的程度。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分为0.055,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为14.67%,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生产力得分最高的内蒙古为0.129,是得分最低的贵州0.034的3.79倍,因而,农业生产力得分成为内蒙古现代农业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B5)。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现代农业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为0.028,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的贡献为7.4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最高的广西为0.049,最低的为青海0.014,两者相差3.5倍,农业可持续发展对青海现代农业贡献仅达到4.17%。从各指标得分和贡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缺乏足够重视。

三、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为了区分不同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相应权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虑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对投入和产出相关指标给予更高得分数值,突出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出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权重赋予会导致分析结论差异性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权重设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或者采用回归系数法获得权重,即在评价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为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现代农业得分,虽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便利,但需要赋予指标相应权重,导致主观性偏大。可以考虑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或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15]从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会更有意义。同时,仅对西部12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县级作为研究基本单位,研究结果会更为细致。

(二)结论

1.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准备实施阶段。无论是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东部或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十分落后,仅处于准备实施阶段。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看,仅内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而其余10个省份还是处于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空间梯度布局。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看,北面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上要高于南面地区,大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递减格局。

第6篇

1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结合基本国情选择的农业发展道路,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也离不开高科技的装备,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和探索。

1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是系统性的和理性的,必须尊重和符合规律

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利用资源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而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确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农业产业服务,包括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产业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需要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现代农业即是保障性产业,也是消费性产业,要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作用。

1.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不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生产问题矛盾突出

污染或者复合污染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安全性、不稳定性。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外来生物入侵、大气污染等等都对农业生态环境在空间尺度和时空尺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仅以土壤污染为例,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时空长期性等特点,一旦农田土壤被污染了,就很难短时间内根除,而且付出的代价也很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降低土地本能的自然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可能影响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总量和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新技术投入的成本。此外,也导致农业污染事故增多,导致的群发事件增多,也增加了社会投入成本。

农业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是增加了资源紧张的局面。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从要吃饱到要吃好、吃安全的消费转变,一方面要求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大量安全的产品产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所需,二是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农产品。三是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加剧了资源利用的矛盾,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度降低、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降低,导致农业生产力的超满负荷运行,更是加速了资源环境系统平衡更替,导致系统环境外部经济减弱,不经济增强,也使得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基础型需求支撑,这种需求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的相对滞后产生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运行。

1.2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系统性和理性的回归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选择农业的发展道路,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高、农业生产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等,都是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世纪70年开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也逐渐开始了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进程,基于市场利益的驱动,高投入高产出甚至掠夺式的开发和生产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降低与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丰度降低等也造成了大量的生态问题。上世纪70-80年代,也是西欧国家农业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密集投入给种、养业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综合农业等企图替代常规农作物的思想和方式在发达国家不断出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倡导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极大地丰富了对农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认知,第二,更好地保护了农业生态资源,是农业生态资源的科学利用、稀缺性和有限性等特征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第三,促进了和维系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功能与支撑、服务功能的有效结合,在产业发展方面,生产了更多的生态系统产品,实现提供食物、工业原料等可商品化的产品功能。在支撑与服务方面,发挥了固碳侍氧、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功能、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态旅游功能,从而产生了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等新型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当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本身就是治理国土保护生态的基本方式,二是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也是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1.3 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发展举措,顺应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落后的农业耕作技术不仅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浪费了大量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各种优化技术的组装和实践,创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农业具备精准、细化、高效、安全的特点。从促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党和国家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的部署,提出更高的期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应,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农业的内涵、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十七届三中全会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党的十更是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优先发展方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既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2 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 用生态系统和生态思想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和思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思想,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观点。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依靠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思想,构建大农业发展体系,要必须既要照顾现实发展的利益,也要着眼长远发展利益,要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替代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为一体,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初始利用、再生利用等等效能,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遵循农业自然科学规律,实现人为发展和农业系统的自我生态平衡,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和生态风险。

2.2 社会需求是生产生态安全产品的重要动力

需求――供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吃饱、吃好到吃安全吃健康的转变,实现从追求数量型到质量型再到数量――质量型的升级转变,要求农业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质量更安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种变化要求,也使得农业从产业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力,发展现代农业既能实现生态安全目标又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协同发展相关产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产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基础保障支撑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也体现了生产和保障稳定的社会责任。

2.3 现代农业是综合性的农业工程,要用现代科技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市场接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好农产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环境技术、现代农艺技术等等,解决好技术发展的对接,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问题和产业化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确保农业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农业系统内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合理平衡、交换等等。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及时将农产品产地环境标识信息、产品种类信息、产量信息和价格变化等与市场实现对接,解决好现代农业生产产品的出口问题。

2.4 现代农业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优势足以体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高度集成装备,环境与产业友好融合等等,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

3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技术和经济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既是知识技术型的产业也是经济型的产业,涉及到现代技术体系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涉及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要建立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

3.1 建立可信高效的技术体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国情的选择也是发展道路的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高,近年来经济的高速盲目扩张也带了环境生态问题,特别是农业的粗放式的开发经营,导致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农业化学品的高投入造成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农业资源环境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区域性的污染事故频发等等。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解决好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降低或者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要依靠现代技术装备,要提高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高效开发和安全可控程度。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高智能型技术投入,也同时要求是生态关系高度和谐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也是各种高新技术高度集成的农业,因此必须建立可信赖可控制的技术投入体系,一方面降低技术投入风险,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二是提高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工厂化;三是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度,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控化、安全化。

3.2 建立可信的生产、投资与消费体系,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或者规避

市场经营风险,必须建立可信任的生产体系,信任投资与消费体系,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业产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环保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纳入市场管理机制,扩大社会的融资和消费渠道,鼓励更多的农业产业技术农民因地适宜选择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扩大家庭农场规模,丰富生态旅游农业内涵等,更好地实现从产地到餐桌一条龙式产业服务与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