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3-08-14 16:42:02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工程专业导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建设;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给社会大众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也给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给水利工程带来了新气息,使其更好地趋于科学化地发展。

1、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概述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以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基础,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整一个工程的开启带着一定的临时性,导致整一个项目的运行完全是临时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问题也就极为显而易见了。临时性的运行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地监督和验收工作,使得整一个项目的投资、质量很难得到最有价值的控制。

在传统的水利建设管理体系中,缺乏严格的制约体系,建设单位就是相应取得投标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会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自主加大自身部门的建设规模,直接导致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困扰的问题。

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优化改进,以更加科学化的态度和制度来规范整一个操作。就现实的操作来说,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的严格性,让整一个操作处于有效地制度规范之下,更好地平衡权利和权益两者的关系,让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二是充分地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离,让权责更加细化和明确。一般来说,政府应该在监督力度和监督行动上有所改进,而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管理服务上有所把握,真正做到权责明确,即使是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而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上述两个方面不断地优化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创造最优化的价值。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原因

现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不足,由于这些的不足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利于水利民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进步。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项目主体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项目主体人是整一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法人,在进行取得一定的投标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施工。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责任落实仍然存在一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项目法人的组建过程就不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很多的项目甚至没有设置一定的项目法人。这就导致责任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没有人为整一个问题负责。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2、2招投标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投资方是政府,而建设方是社会上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政府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整一个关系中,两方行为主体以利益为直接维系方,就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为了控制水利工程的成本,会选择一些资质较低甚至没有资质的单位为招标方,而相关的一些中标方也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会对于工程进行偷工减料的工作。两方为了成本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直接导致质量存在一定的威胁。在整一个操作过程中,招标工作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和违法分包现象等较为常见。而一些虚假性的招标工作更是直接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上述违规操作的行为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制约和监督,在很多的情况之下都来自于同一个行政部分,容易出现“一团和气”的现象,而相关的监理部门的素质也不高,对于专业的工作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有待改进。

2、3监督检查有待改进

现代的工程监督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这是为了更好地验收整一个工程。如果一个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整一个稽查工作是严密科学的,那么对于质量问题也是极其容易发现的。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相关的稽查部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范围小,影响力不足,监督力度缺乏等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较小的城市地区,甚至缺乏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因此直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即使进行了也会导致工作没有做到位。权责不明晰,人员素质低,没有科学完整的流程制度,缺少明确地监管手段,监督机制失灵常有发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一个工程的质量。

2、4验收工作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就目前的操作来说,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的项目十分的多,而真正放到验收阶段的项目却十分的少。针对这一个现象,也十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很多的施工单位在经过层层装包、分包之后,所做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主体为了寻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在其中偷工减料,而如果按照科学严格的验收流程,能够通过的项目是十分少的。可以说验收工作中的偷工减料也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相关的质量监管体系中的漏洞导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价值。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好地优化和改进。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明确工程负责人。明确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责任的落实,加强对于工程责任人的管理。这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制度来规范责任。同时,对于责任人要进行定期地考核,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约束。权责明确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更好地规范行为,让其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监理人员在整一个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发挥具体的价值。在整一个过程中,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完善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引导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查处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

3、3规范整一个招标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招标,才能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工作。让整一个招标的过程趋于公平化、透明化,让参与者更好地进行招标的过程,明确其权责。

3、4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对于整一个水利工程施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使其更加地合理化、规范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成立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起“同体”的回避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一个的工程分包问题更加明确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信用体系来提高行业的自律性,减少一些违规现象的产生。让每一个行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是让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处于更加有效的可控状态,增强监督的影响力,更好地强化市场准入原则,服务于水利工程。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改进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的努力,政府需要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强化其调控的力度和价值,施工单位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改进,更好地进行优化探索,让问题成为机会的开始。

【结束语】: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需要相关的主体坚持探索努力。水利事业地推进是整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须。它能够更好地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社会,更好地额服务于整一个社会,服务于大众民生。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郭生练・《水问题研究与进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21 世纪水问题方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赵永平,李丽辉・《十年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

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发展普遍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给水利工程带来了新气息,使其更好地趋于科学化的发展。

1、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概述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以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基础,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整一个工程的开启带着一定的临时性,导致整一个项目的运行完全是临时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问题也就极为显而易见了。临时性的运行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地监督和验收工作,使得整一个项目的投资、质量很难得到最有价值的控制。

在传统的水利建设管理体系中,缺乏严格的制约体系,建设单位就是相应取得投标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会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自主加大自身部门的建设规模,直接导致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困扰的问题。

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优化改进,以更加科学化的态度和制度来规范整一个操作。就现实的操作来说,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的严格性,让整一个操作处于有效地制度规范之下,更好地平衡权利和权益两者的关系,让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二是充分地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离,让权责更加细化和明确。一般来说,政府

应该在监督力度和监督行动上有所改进,而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管理服务上有所把握,真正做到权责明确,即使是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而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上述两个方面不断地优化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创造最优化的价值。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原因

现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不足,由于这些的不足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利于水利民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进步。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主体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项目主体人是整一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法人,在进行取得一定的投标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施工。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责任落实仍然存在一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项目法人的组建过程就不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很多的项目甚至没有设置一定的项目法人。这就导致责任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

没有人为整一个问题负责。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2.2 招投标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投资方是政府,而建设方是社会上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政府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整一个关系中,两方行为主体以利益为直接维系方,就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为了控制水利工程的成本,会选择一些资质较低甚至没有资质的单位为招标方,而相关的一些中标方也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自我利益

的最大化,会对于工程进行偷工减料的工作。两方为了成本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直接导致质量存在一定的威胁。在整一个操作过程中,招标工作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和违法分包现象等较为常见。而一些虚假性的招标工作更是直接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上述违规操作的行为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制约和监督,在很多的情况之下都来自于同一个行政部分,容易出现“一团和气”的现象,而相关的监理部门的素质也不高,对于专业的工作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有待改进。

2.3 监督检查有待改进

现代的工程监督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这是为了更好地验收整一个工程。如果一个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整一个稽查工作是严密科学的,那么对于质量问题也是极其容易发现的。

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相关的稽查部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范围小,影响力不足,监督力度缺乏等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较小的城市地区,

甚至缺乏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因此直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即使进行了也会导致工作没有做到位。权责不明晰,人员素质低,没有科学完整的流程制度,缺少明确地监管手段,监督机制失灵常有发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一个工程的质量。

2.4 验收工作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就目前的操作来说,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的项目十分的多,而真正放到验收阶段的项目却十分的少。针对这一个现象,也十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很多的施工单位在经过层层装包、分包之后,所做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主体为了寻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在其中偷工减料,而如果按照科学严格的验收流程,能够通过的项目是十分少的。可以说验收工作

中的偷工减料也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相关的质量监管体系中的漏洞导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价值。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好地优化和改进。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工程负责人。明确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责任的落实,加强对于工程责任人的管理。这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制度来规范责任。同时,对于责任人要进行定期地考核,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约束。权责明确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更好地规范行为,让其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2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监理人员在整一个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发挥具体的价值。在整一个过程中,监理人员

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完善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引导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查处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

3.3 规范整一个招标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招标,才能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工作。让整一个招标的过程趋于公平化、透明化,让参与者更好地进行招标的过

程,明确其权责。

3.4 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对于整一个水利工程施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使其更加地合理化、规范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

通过合理的方式成立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起“同体”的回避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一个的工程分包问题更加明确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信用体系来提高行业的自律性,减少一些违规现象的产生。让每一个行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是让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处于更加有效的可控状态,增强监督的影响力,更好地强化市场准入原则,服务于水利工程。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改进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的努力,政府需要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强化其调控的力度和价值,施工单位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改进,更好

地进行优化探索,让问题成为机会的开始。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需要相关的主体坚持探索努力。水利事业地推进是整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须。它能够更好地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社会,更好地额服务于整一个社会,服务于大众民生。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郭生练.《水问题研究与进展》.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21 世纪水问题方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据网络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28所高校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其中A等以上高校仅有19所,诸如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这些高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较早,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港口与近海工程、市政工程等多个方向的专业课以供学生选择;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设有个性课程,其将专业选修课程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型三类,并将研究型进一步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利水电三大课程模块,这种个性课程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修读.这些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丰富,选择的自由度大,体现了以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后起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短、经费投入较少、特色不足、社会声誉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一味照搬这些水利强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院校竞争,必定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该基于全国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和自身情况来构建一套具有西华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增减及方向划分

2.1课程设置差异及原因

水利专业类的高校均依据“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规范》来指导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与知名高校相比,我校水利水电工程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够全,学生修读选修课的选择面窄.对比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河海大学,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群中未开设大学化学B、现代生物学导论、土木水利专业导论、随机数学方法、环境学基础、水利科学技术史、水利水电概论、计算方法、工程数学等选修课程;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未开设专业英语、水法规及技术规范、建设项目评估、工程软件应用、渗流及其控制、土工计算原理及方法、大坝安全概论、模型试验理论及方法、工程泥沙及河流管理、灌溉与排水、房屋建筑学等选修课程.可见,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和专业与服务课程中,必修课内容和知名高校一致,而在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数量上差距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办学经费限制、办学经验不足、选课学生数量不足和生源质量差异.基于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不能照搬水利强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增设一些实用性强、适用性广、可学性高的课程,而减掉部分不适合我校本科生学习的高难度课程.

2.2课程的增设和替换

增设的本专业课程在数量上比知名高校少,在功能上十分实用且修读的难度适中,既符合我校的实情,又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避免了课程太难、学时太短造成的学生学不懂,不愿学的局面,适合本专业大部分学生.2.3课程方向划分与大多数专业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出路多样化.笔者认为应该为不同毕业意向的学生从工作和读研两大方向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模块,满足各方向学生的发展要求.其中读研方向又可以细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电等方向。

3课程的衔接及调整

笔者作为西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体验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咨询过本专业的学生,发现部分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其中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基处理和土力学,水利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和水资源规划等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最为明显.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土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都需要用到该课程的知识,将其放在第五学期是不恰当的,若放在第四学期与土力学课程同步,并紧接着第三学期开设的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所学知识便能够在以后的课程中得到运用;工程水文学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水文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水力学课程为其作铺垫,而目前工程水文学开设在第五学期,距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设的时间较远,既不利于学生串联知识,又占用了大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的宝贵时间.可将工程水文学的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与水力学同学期不同周进行教学;土力学也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相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能力.地基处理课程则是土力学的延伸,所学内容很多涉及土力学,因此地基处理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也是不合理衔接,建议将地基处理改为第六学期开设,与土力学开设时间靠近;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作用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工程经济分析基础.该课程目前在第六学期开设,位于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之后,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又会大量涉及经济分析问题,所以建议将水利工程经济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这样该课程向前既有数学基础课程作铺垫,往后又可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此外,信息检索B是一门学习如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需要信息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是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好助手.学生越早学习越有好处,建议改为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4增加实践课时

笔者通过亲身体验并对比本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发现,我校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及专升本的学生.这在本专业进行工程测量实习和应用工程软件时表现得十分明显.排除专升本学生十分优秀的因素,笔者通过查阅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课程设置方案发现,其中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高于我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我校本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微调学生毕业总学分的基础上,适度压缩某些专业课程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学时,做到课内学时减量而优质,课外学时加量而夯实,使课内与课外兼顾,理论与实践协调.这类课程有:建筑制图B、水电工程测量、运筹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软件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运用也是学生的短板,很多人在大学结束都不能熟练运用各种基础的办公软件,更不必说工程软件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从课程设计和实习入手,也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和作业上下功夫.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已是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专业软件如autoCAD制图软件、岩土计算软件、流体力学软件、lingo软件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的,建议在加大这些软件的应用学时的同时在作业中练习软件使用,避免目前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窘境.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水务行政管理,专家库,功能,应用

一、前言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强对水务的管理有助于水的合理利用并且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概况

根据与水资源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机构的“三定方案”,现阶段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水资源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

在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制定水资源政策的职责包括有:拟订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拟订节约用水政策、水资源调配与水权政策、水利投资政策、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制定基础水利建设政策等等。各有关部门颁布的各种涉水“条例”、“办法…‘规定”等则属于法规范畴,如《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

2、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水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的具体职责有:编制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组织对大江、大河、大湖及河口、海岸滩涂的开发;组织建设具有控制性的重要水利工程;拟订全国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对水能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对重要流域、区域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等。

3、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

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是保障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职责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管;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拟订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编制供水规划;实施水域排污控制,制定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1R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组织水域及其岸线、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电站大坝的管理和保护等。

4、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和研究推广水利科学技术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做好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能够发挥好水资源的社会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行政管理这方面的职责有: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有关制度;根据财政性资金安排,进行水利固定资产和水利建设投资;指导、监督、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水利工程移民管理;组织、指导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做好农村水利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水利行业质量监督;制定水利行业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加强水利队伍建设等。

5、防治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水

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就目前来看,该职责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江河湖泊的防洪规划,实施防洪论证制度;组织、协调、指挥、监督防汛抗旱工作;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江河湖泊和水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负责水利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拟订水土保持规划并监督实施;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监测预报并定期公告;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审批有关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验收等。

6、统计、水利公共信息和管理水利外事

对水资源各方面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定期向社会水利公共信息,处理好水利外事工作是J.k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职责主要含括:进行水利统计;进行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和管理;对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实施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情报预报和国家水资源公报;办理国际河流有关涉外事务等。

7、负责水行政执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做好涉水政策法规的执行监管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水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内容有:对涉水违法事件进行查处;协调、仲裁水事纠纷;进行水政监察;指导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开展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指导水利行业稽察工作;对水利建设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等。

三、专家库的应用及管理

1、专家库的开发

专家库主要作用是为日常行政审批事项提供智力支持,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质量,确保可靠。根据行政审批事项要求,设定入库专家的具体专业及有关条件和要求,从水利系统、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中选取相关专业专家,由行政审批机构选取涉水技术专家入库,对专家名单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建档,同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内容,分别建立各类行政审批的专家数据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入库专家参加审查具有的职能和职责进行规范,并就入库专家每年参加行政审批工作情况提出评估办法,为专家库的更新提供基础。

为实现行政审批专家库功能,在调查、比选后,确定以SQLserver数据库为基础,在FoxPro9.0上开发了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入库专家信息的储存和调用;按照设定的限制条件,对专家进行随机抽取;对专家库信息进行统计,实现动态管理,对专家的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测评和筛选。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建立程序如下:①确定专家库应用和管理系统;②通过公开征集、由相关机构或部门推荐等多种方式,确定专家名单;③建立相关配套措施;④管理和应用。

专家库管理系统中含有专家信息、专家抽取及专家考评,建库过程中主要是专家信息的收集和分类,为专家抽取提供足够的资源,同时体现出民主性。建库后,在管理过程中及时更新专家库资源,为行政审批工作奠定基础。

2、专家库应用流程

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专家库的规范应用与管理可以确保各类技术论证更科学更可靠,因此需要合理地应用并规范管理流程。

①根据技术论证的需要,确定参与审查的专家的相关要求,包括人数、专业、职称、从业时间、类似经验等(如图1)。

②根据参审单位的情况,确定回避单位,对与行政审批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实行回避制度,不进入抽取之列。

③输入相关信息,随机抽取专家名单(如图2)。

④专家按照要求,对参审项目进行技术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对参与一般性行政审批的专家,需对审查项目分别形成书面技术审查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对重大行政审批项目需组织综合技术审查,形成专家组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审批事项,选取不同的审批专家组,同时采用不同的审批形式,在行政工作中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及民主性,确保技术论证的可靠。

3、专家库管理

①采取公开征集及推荐等多种方式,由行政审批机构滤定进入专家库的人员名单。专家信息的丰富为行政审批提供充足的资源,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技术难题。

②一般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按工作流程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不少于3名专家;重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在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的监督下负责组织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3名以上(奇数)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③由行政审批部门对专家数据库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纪检监察部门对专家数据库的管理进行监督,定期对参审专家的表现提出评估意见,对参评专家定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情况录入专家库系统。

④根据评价的情况,建立专家名单的进退机制,对专家库定期管理更新。专家资源的不断更新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审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供科学意见,使得技术审批手段与时俱进,更趋合理。

四、结束语

水务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专家库的建立提高了审批办事效能,为涉水项目的审批提供技术论证,确保了行政审批事项技术论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提升了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雷.保护好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求是,2012(14).

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68-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

为提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2]。本科采用4年学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进行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行列,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让学生能尽快地到实际工程中学习锻炼。现以《水电站建筑物》为例,浅谈在“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的问题。

1 课程介绍

《水电站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习(2周)四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主要介绍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两大部分设计理论,涉及水电站进水口、渠道隧洞、压力钢管、水击与调保计算、调压室以及厂房布置设计等设计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考虑到水电站建筑物课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先导,又为基础课尤其是技术基础课提供应用对象,增加这些课程的活力,将其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将大大节省学时,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为此,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划为两块,由浅入深穿插在高低年级授课,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4个环节交替进行,从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水电站的课程有两门,即《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第6学期,32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水电站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水轮发电机组,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进而确定水电站厂房尺寸。《水电站建筑物》为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各自教学内容完整,教材经多次修编,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仅仅服务于《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的内容。《水电站建筑物》厂房的布置设计内容中,需要根据水轮发电机组的参数确定厂房尺寸。前期学习过的《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就是为了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由于《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目的单一且明确,单独开设,当学生在第7学期学习《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时,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确定等内容时已基本忘完了,需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回忆,知识学习过于零散,不便于相关知识的结合运用。为了增强系统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将《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整合到《水电站建筑物》中,将《水电站建筑物》归纳集中为三部分内容:水轮机、水电站输水系统及水电站厂房,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知识的整体性。

2 课程改革内容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水力C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在强调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水利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将两学科(或多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强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2)加强专业导论、水利工程概论等概论课。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但可为某些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其教学方法可与认识实习结合,采用大量的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中穿插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方式授课,把水电站建筑物的概貌形象生动地授给学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部分内容可划进土木工程概论课及专业导论课,在低年级进行。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概论课及认识实习是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3)提高水电站建筑物基本理论的授课水平。

由于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分类”“特点”“优缺点”之类泛泛叙述剔除,移入专业导论课,变为低年级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理论分量增加,平淡叙述减少。同时,删除过时的和繁琐的内容,腾出学时系统讲授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力求讲深讲透,使本课程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

(4)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综合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以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即在以往考虑实验成绩、考勤、作业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增加综合性课外训练、分知识单元阶段性考核及平时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

3 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沿用主流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培养自学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对比总结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2)采用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收集、制作动画、图片、录像等资料,使抽象、复杂的建筑物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3)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共享在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互动渠道,通过网络答疑等措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实践,实践教学的新鲜感、生动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针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3种措施改进。

①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利用暑假等空余时间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锻炼,丰富、补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以不定期邀请设计院、企业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每年给实验室拨发的年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增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实验设备及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教W的质量。

③增加经费,巩固和加强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现场教学点和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以及《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实习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结语

在现有“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0 背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水利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利建设及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质和水量信息、水资源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采集技术在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方面与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已不相适应,质和量两方面也都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及管理噩需借助3S技术提升水利建设及管理的效率及效益。

1 GPS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简介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目前,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传统上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效率、高精度、低费用、易操作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随着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的解除,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铁路、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实施均采用了GPS 技术,时至今日,GPS定位技术已经基本上淘汰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的方法,其良好的精度、可观的经济效益已为水利建设领域所公认。

1.2 GPS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GPS可应用于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加密测试控制点,可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并用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放样。而与GPS导航和RTK技术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是GPS静态定位技术,GPS静态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精密水利工程测控网布设、城市、矿区和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同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方面,可实现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随着我国A、B 级GPS 控制网的建立,水利部门基于这些GPS控制网提供的高精度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2 GIS技术及其应用

2.1 GIS简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与工具。GIS其技术优势不光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分析、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论文格式。

2.2 GIS的应用

GIS是水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同时还包含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等。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唯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胜任,同时借助GIS还可进行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与网上。如在防洪救灾的过程中,可利用GIS进行防洪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城市防洪管理等等。而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可利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水资源信息的时空统计、多种方式的可视化表达及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主要用水户的分布、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为合理利用及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当然,GIS在水利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如GIS在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及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等等。

3 RS技术及其应用

3.1 RS简介

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及应用,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的综合调查,并编制地质、水文、植被、交通、污染、土地利用等专题地图,获取了大量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料,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随着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加之遥感相关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结合GIS 和GPS,必将使RS 技术在工程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3.2 RS的应用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日益丰富及普及,RS对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RS在水利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旱情监测、水土流失调查、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3.2.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已建成洪涝灾情预报系统(如黄河下游洪水预警信息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3.2.2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遥感监测方面,在地表水体提取上,20世纪80年代用近红外遥感图像比较多,而在近10年来则更多地利用SAR图像,提取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遥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寻找地下水,通过遥感图像可查明与地貌、岩溶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结果,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重视遥感资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是我国用遥感调查裂隙水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此外,主动微波遥感对地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发现地下古河网的踪迹,寻找地下潜水层。另外,遥感对雪盖范围、雪的状态以及雪盖融雪程度的监测十分有效。近年来,用SAR对雪盖厚度的测定有了新进展,从而对雪盖水当量的估算更加精确。论文格式。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成功预测与1997年冬和1998年春用遥感手段对青藏高原积雪的监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融雪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遥感是冰川、融雪水资源调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3.2.3 水环境监测

利用航空红外扫描图像可以确定热电厂排水口外的水体升温及其空间分布,利用SAR图像或红外扫描仪确定海面油污染的范围和油膜的厚度,利用TM图像确定水生物(藻类)、赤潮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例子。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3.2.4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监测动态变化。几十年前的遥感影像可以真实、具体、形象地反映当时的下垫面情况。因此在河道、河口等的动态监测中遥感是首选工具,河道与河口的泥沙淤积以及引起的相应河势变化对防洪、航运等都至关重要。遥感在悬移质泥沙分布和河势监测中的应用也有技术优势。我国利用卫星遥感信息监测河道变化、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并应用到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工作。

3.2.5 水土流失调查

近年来,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侵蚀评价在区域监测中得以实现,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又为较大范围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矢量和栅格两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分析侵蚀因子的属性、数量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而评价侵蚀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规律。这就在技术、方法乃至理论上深化了区域土壤侵蚀监测的研究。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当前在水利应用方面,3S(GPS、GIS、RS)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3S集成技术”已经在“全国江河洪水调度模拟系统”、“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天津引滦入港供水管道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国内GIS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早,但大部分只局限于二维的电子地图,并未形成一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起到防汛分析的功能。国外,在防汛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工作,并为此开发出相应的GIS 系统以解决科学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而GPS、RS在水利中应用则相对较少。

“数字水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水利”离不开3S技术。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汛抗旱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不仅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GIS 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而GPS技术在水利的监测应用方面可提供精确、可靠、及时的信息。因此3S技术是“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等. 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邬伦,刘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3] 梅安新,彭望禄等.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翟天放. GIS技术在吉林省水利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 吉林水利,2006,(05)

[5] 王孟樵.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2005,(01)

[6] 佟祥明. 3S 集成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 广西水利水电,2005,(03)

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知识领域

作者简介:黄宝强(1969-),男,江西临川人,南昌工程学院鄱阳湖研究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99)钟菊芳(1972-),女,江西龙南人,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0YB18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73-02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之一。[1]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反映到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中来。[2]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和重心在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通识课程的建设。而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课程编制和设置,首先要面临的是通识教育内容选择的问题。[3]以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对南昌工程学院的通识课程进行考察,通过对开设的通识课程的知识领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通识课程内容知识面的覆盖情况,检查当前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充分和合理,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一、泰克西纳知识领域划分的理论依据

泰克西纳(Joseph T. Tykociner)知识领域划分是20世纪美国学者泰克西纳提出的对课程研究领域的知识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将人类所有系统化了的知识划分为互相联系的12个领域。

1.艺术(The Arts)

本领域通过发展那些用符号代表知觉和认识活动的系统来促进信息交流。包括建筑学、自然美化、用符号表示舞蹈、文学、动作的艺术、音乐、戏剧、绘画、书画刻印艺术、雕塑、工艺设计、艺术评论等。

2.信息的符号(Symbolics of Information)

本领域包括语言学、逻辑学、数学、信息论等。

3.物质能(Hylenergetics)

本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等。

4.生物学领域(The Biological Area)

本领域的基本科学为植物学、动物学、分类学、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和生理学。

5.心理学领域( The Psychological Area)

本领域与培养一个人发展健全的个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人类认知”、“个人心理健康与健康家庭”、“脑科学导论”、“心理学概论”、“心理、行为与文化”、“组织管理心理学”、“心理卫生学概论”等。

6.社会学领域( The Sociological Area)

本领域的基本科学为社会学、群体的行为研究、人类生态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制度学和人种学。

7.演进领域( Exeligmology Area)

本领域探讨过去事物的科学,包括关于世界总体的演进、人类总体的演进以及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等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课程,特别是人类社会及文化历史的课程。

8.未来领域( Pronoetics Area)

本领域包括农学、药学、技术和国防,是非常专业的领域。

9.调节领域(Regulative Area)或称“社会控制论”(Social Cybernetics)

本领域的基本科学为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行政学。

10.传播领域( Dissemination Area)

本领域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图书馆学、新闻学和大众通信。

11.探究领域( Zetetics Area)

本领域的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领域的生长问题。

12.统合领域( Integrative Area)

本领域的功能在于对所有领域进行综合。包括哲学的、愿望的以及普通系统论的。

这12 个领域是个动态系统,仍处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根据其功能可以将这12 个领域归纳为5个“系”:

第1个系包括第1 领域和第2 领域,其功能是通过发展那些用符号代表知觉和认识活动的系统来促进信息交流。

第2 个系包括第3、4、5、6 领域,其功能是提供关于世界上的各种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

第3 个系以第2 个系为基础,包括第7、8、9、10 领域,其功能是扩展人们过去的知识,并应用从第2 个系获得的结果来提供和建立未来,并对从过去到未来的条件加以控制。

第4 个系是探究领域,其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领域的生长问题。

第5个系是统合领域,其功能在于对所有领域进行综合。

二、南昌工程学院通识课程的知识领域分布情况

下面以南昌工程学院2011~2012年学年下学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为例,对课程的知识领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该学期共开设通识选修课程112门。按照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方法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艺术(The Arts)32门,占总课程的28.5%。

信息的符号(Symbolics of Information)11门,占总课程的9.8%。

物质能(Hylenergetics)11门,占总课程的9.8%。

生物学领域(The Biological Area)3门,占总课程的2.7%。

心理学领域(The Psychological Area)5门,占总课程的4.5%。

社会学领域(The Sociolgical Area)4门,占总课程的3.6%。

演进领域(Exeligmology Area)2门,占总课程的1.8%。

未来领域(Pronoetics Area)2门,占总课程的1.8%。

调节领域(Regulative Area)或称“社会控制论”(Social Cybernetics)17门,占总课程的15.2%。

传播领域(Dissemination Area)23门,占总课程的20.5%。

探究领域(Zetetics Area)0门。

统合领域(Integrative Area)2门,占总课程的1.8%。

三、分析与讨论

1.各领域额课程分布很不均匀

从南昌工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知识领域分布来看,课程最多的是领域1,有32门,占总课程数的28.5%。其次是领域10和领域9,分别有23门和17门。其余9个领域只占课程总数的35.8%,其中领域11没有课程,领域7、8和12分别只有两门课程,领域4有3门,领域6有4门,领域5有5门。领域1、9、10这三个领域占课程总数的64.2%,说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较多的文学、艺术课程以及社会关系课程。领域1和领域9也是很多名校开设比例较高的课程领域。南昌工程学院领域10开设课程比例很高。相反,在一些名校,这个领域的开设比例一般低于5%。[3]但是领域7,反映历史传承的课程却只有2门,与名校注重开设历史课程,尤其是注重探讨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类课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北京大学该领域开设的课程是所有领域中最多的,占总课程数的25.7%。[3]与通识教育注重“文化”和“历史”传承相比,在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开发方面应该加强。

西方国家的大学对自然科学领域比较重视,领域2和领域3的课程一般都超过10%,对生物学领域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南昌工程学院领域2和领域3的课程比例都达到了9.8%,而生物学领域的课程仅有3门,说明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要加大生物学领域课程的数量。

2.部分开设的课程仍然是以理论性的为主,反映出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和适实用性

111门课程中以“××学”、“××概论”、“××基础”的课程有32门,这些课程还是以传授理论性的知识为主,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一致。西方大学很多是跨领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的课程,如“Screening Modern China:Chinese Film and Culture”、“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ribbean Societies: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s”。[3]但是,南昌工程学院这类课程是少之又少。有部分课程是不适宜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如英语报刊阅读、大学生应急救援知识、健美、桥牌、炒股入门与技巧、考研数学一复习与例题选讲、计算机二级C等级考试辅导、考研数学复习策略与选讲、心理成长游戏等。通识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概论”这门课的开设值得商榷。而将考研数学一复习与例题选讲、考研数学三复习与例题选讲、计算机二级C等级考试辅导、考研数学复习策略与选讲等辅导性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开设也是不合适的。

3.有部分课程是技能型、常识性的课程

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技能课,如面向大众的移动通信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及flas、多媒体技术基础、现代通信技术基础、通信在航海中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及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及数据库、三人制篮球、跆拳道、快乐乒乓球、短式网球教学。这些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有些课程的理论深度不够,在分类时很难将课程归在哪一个领域,如三人制篮球、跆拳道、快乐乒乓球、短式网球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考研数学一复习与例题选讲、计算机二级C等级考试辅导、考研数学复习策略与选讲。另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课程,如奥林匹克运动、大学生应急救援知识、电工仪器表在实际应用上的实用和测量等。

4.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并不多

综上分析,根据通识课程的目标对所开设的课程授课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并不多。这些课程有39门,只占全部课程的34.8%。代表性的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美国社会与文化、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39门课程。

四、启示

1.加强通识课程的建设和改造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符合通识教育目标的课程只占总课程的34.8%,可见南昌工程学院的通识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西方国家和我国著名院校通识课程的设置明确了通识课程设置的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对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历史课程和生物学方面课程的开发力度。重视原著经典课程的开发,增加对中国古典名著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有关伦理、道德、理性内容的经典著作课程建设,加强学生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修养。

加强STS(Science in Society,“社会中的科学”)这类融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中做到学科之间渗透与交融交融。开设如“计算机课程与社会”、“能源与社会”、“生物技术与伦理”等课程,将两种或三种以上科目结合在同一课程之中。也可以对现有的一些课程加以改造,使之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契合。如“纪录片创作与欣赏”、“影视作品赏析”等课程如能加入特定的社会关系、环境或生态问题或文化元素的评析,并将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将会是理想的通识教育课程。“英美概论”如果能对英美两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变革进行对比、分析的话也将是一门很好的通识课程。可将“能源概论”融入社会学的知识,开设“能源与社会”课程。还可以将一些纯技术性的课程,如“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安全、伦理道德、法律等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也是通识课程改造的一种思路。此外,还可以尝试结合“两课”进行改革,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和调整,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融入有关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德、家庭价值观念、公民权利和义务、民主与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公正、正义、民主、自由、平等、个人责任感等,扩大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

2.要加速建成一批通识核心课程

学校教务部门应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能力结构和课程结构等规划建设一批通识核心课程,带动其他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在现在开设的课程中选择一批课程内容与通识教育目标吻合、体现学校特色的、跨学科性、开设时间长、各方反映较好的课程(如“水利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进行建设。

“水利概论”是为了体现学校以“水利为特色”的办学特色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该课程不应该是停留在水资源和工程等层面概论,而应该包含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水资源危机与人为活动、水利工程的历史、水利工程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水文化、水教育、水利经济、人水关系以及伦理等多种内容,是跨工程、地理、生态、环境、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等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对大江大河、水利工程以及建设历史有所了解,还应使学生思考在水利建设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伦理上的思考)。还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水文化的熏陶。所以说这门课程的意义非凡。要建设好这门课程,使之达到教学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了解,现在该课程采用分专题的讲授方式,分设6个专题,每个专题有不同的老师主讲。讲授内容包括水循环与水危机、中国的水资源与水利发展、水旱灾害及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和水利工程等。采用专题授课方式值得肯定,但是从授课内容来看,应该说与设置这门课的目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且这门课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也是恰当的。应该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对其建设改造,使之真正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旗帜。建设得好的话,该课程还可以成为一门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赵菊珊,娄延常.大学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9,(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