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02
序论:在您撰写农作物管理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田间管理是农作物栽培和生产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是保证优良品种生产潜力充分发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部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满足作物对水、肥、光、热、气的要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另一方面要积极防御旱、涝、风、霜、雹、冻、病虫及杂草等危害,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以,田间管理是给作物生育创造最优越的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使作物发挥最大的生产力。具体措施有:
1 播后耙地
作物播种后,常因雨后土壤表面板结,不利作物出苗,为了破除板结层,保证出苗良好,我省常有播后耙地作业。其作用在于疏松土壤提高出苗率,减少水分蒸发,增高地温,消灭杂草和苗期病虫害等。按耙地时间分出苗前和出苗后耙地两种。
2 查苗、补苗和间苗
苗全苗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作物播种以后因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常有出苗不齐、不匀或缺苗、死苗现象,不能保证所需的苗数。因此,播种或移栽后首先要进行田间查苗,及早利用播种时准备的预备苗进行补苗或补种。
匀苗间苗是培育壮苗的重要环节,一般作物播种量都大于计划的留苗数,应在出苗后根据苗情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1~2次,匀苗间苗,使幼株间有一定距离,互不拥挤和互不遮光。同时匀苗可以结合拔除弱苗及病虫害残株,有减少虫害的作用。
3 苗期镇压
苗期镇压目的在于提墒保水,促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底下根系生长和分蘖的早生快发,蹲苗壮秧,提高作物幼苗的抗旱能力。如小麦压青苗是黑龙江省一项有效的麦田管理措施。对生长过旺的麦田,还有防止和减轻倒伏的作用。一般地硬、土粘、苗弱时不压;反之则压。
4 中耕
作物生长过程中由于田间作业、人畜践踏、机械压力、降雨等作用,使土壤逐渐变紧,孔隙度降低,表层板结,影响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因此要进行中耕培土。中耕培土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作业,有些作物整个生育期中需要进行多次中耕培土,如玉米、甜菜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消灭杂草,减少地力消耗,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物质分解,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抑制盐分上升;培土具有增加土温,提高抗倒伏能力,利于结荚和块根膨大,在雨水多的地方有利于排水防涝。
中耕进行时间、次数、深度和培土高度因作物、环境条件,田间杂草和耕作精细程度而定。一般进行2~3次,以保持田间表土疏松,无杂草。中耕深度第一次8~10 cm,第二次7~8 cm,第三次5~6 cm,培土一般结合中耕进行。
5 合理灌溉
灌溉是人们控制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要求的措施。水是作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新陈代谢只有在水分相当充足的状态下才能协调进行,否则正常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破坏,造成作物萎蔫甚至死亡。
目前我国采用的灌溉方法,按向田间输水的方式和湿润土壤的方式分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四大类。节水灌溉是指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相对而言地下灌溉较为节水。
地下灌溉是利用埋设在地下的管道,将灌溉水引入田间作物根系吸水层,借毛细管的吸水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土壤湿润均匀,湿度适宜,能保持土壤结构,节约用水,灌水效率高,灌水与其它田间作业同时进行等优点,在干旱缺水地区有较大发展前途。与常规沟灌相比,可增产10 %~30 %。
6 排水
排水是调节土壤水分的另一方面,土壤水分过多或地下水位太高都会使作物遭受涝害。排水的目的在于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使一定深度的土壤水分达到适宜于作物生育的状况。农田排水可分为排除地面水、调节地下水和排除土层滞水等几项措施,包括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系统。
7 收获
适期收获可保证丰产丰收和高产优质。检查收割机状态,减少田间损失。还要适期收获。收获后要进行及时晾晒,保证质量。
7.1 收获时期
适期收获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若收获不及时,往往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如干旱、阴雨、低温、风雹、霜雪等引起发芽、霉变、落粒、工艺品质降低等损失并影响后作的播栽;过早收获,由于未达到成熟期,产量和品质都达到最高水平,也不能丰收。各种作物的成熟,大致可分为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因作物种类、品种特性,休眠期、落粒性、成熟度和天气状况而定。
7.2 收获方法
收获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7.2.1 刈割法
谷类多用此法收获,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仍以人工为主,用镰刀割后脱粒;有的地区机械化程度高,用摇臂收获机、联合收割机等收获。
7.2.2 摘取法
棉花、绿豆、饭豆等作物多用此法。棉花是在棉铃叶絮后,用人工采摘,绿豆收获是根据果荚成熟度,分期分批采摘,集中脱粒。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3-01
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种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丰产和稳收。结合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农作物栽培管理探讨如下,以为农作物栽培提供指导。
1 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1)播种后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材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有时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并不能用处理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隔离区播种,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期间还可以继续发展,不仅造成损失,对加重来年病害发生也有关系。因此,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做好安全贮藏非常重要。
2 轮作
由于长期连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应合理进行轮作。以棉花枯萎病为例,棉花连种1、2、3、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0%~1.5%、4.0%~31.5%、36.0%~42.0%、58.0%~71.0%。
为满足生产要求,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1]。一方面,要求轮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行确定。根据当前生产的要求,为保证病害的减少,同时使作物能够得到种植,所以一般都是进行较短年限的轮作,达到减轻发病程度。另一方面,对轮作作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开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严重,如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地区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佳,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
3 整地
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低湿地播种时要做畦或做垄,开沟排水,改善通气性;在风沙地区,表土层不宜过细过平,应保持较大土块或开沟做垄减少风蚀[2-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否则将松多深干多深,跑墒严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我国北部地区,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坡耕地为减轻水土、肥料的流失与截留雨水,应进行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4 播种期
不同的播种期,其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一是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病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明显。如小麦早播的秋苗,由于前期生长温度高,小麦叶锈病菌容易滋生,造成冬麦叶锈病重[4];二是播种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喜温作物水稻、棉花,早播水稻易出现烂秧,棉花容易发生立枯病。三是播期对寄主作物、作物病原物同时产生影响。如低温有利于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不利于小麦幼苗生长,所以春麦早播或冬麦晚播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而发病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科学选择播种期非常重要。
不同真菌的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谷子粒黑稻病菌的冬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而低温更适宜白发谷子病菌卵孢子的萌发,所以春谷早稻的白发病重,晚播的黑稻病重。
5 水肥管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为协调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5-6]。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发生。
6 中耕松土
中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耕层。耕层(又称熟土壤)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为15~25 cm。耕层构造是指各层内各个层次中的矿物质、(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3页)
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是由各层次中的固相、液相的三相比所决定的,对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湿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7 田园卫生
田间病株残体上残留大量的病原物,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可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
8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宁明宇,何艳琴,等.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发展前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4):15-16.
[2] 李锦江,熊海蓉,熊远福.种衣剂及其在我国水稻上的研究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5(1):3-4,2.
[3]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4] 方格.南方早稻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农家之友,2011(7):12.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49-01
前言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作物的发展也朝着绿色、科学、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和普通的农作物的栽培而言,无公害栽培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对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既为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是首要条件,工作人员对于肥料的用量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农作物“徒有其表”,而其营养价值大大减低,重则农药残留过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健康。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所查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中,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设施有待更近一步的提升;有的地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都是零基础,进而建造规模较低;有的地区,在进行设施建造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于设施的建造盲目的大型化。无公害农作物,顾名思义,强调在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无公害化,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公害栽培;由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刚刚成熟,在推广的过程中,仅仅侧重技术或者人力等单个方面,因而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初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2.1 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无公害农作物要求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更接近于原生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像排放的工业废水不达标,废水渗透到土壤,进而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轻则影响农作物的栽培,重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2 育种,栽培和管理养护等不科学
除了土壤自带的营养成分之外,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最为有效的手段了。适当的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利大于弊,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肥料的使用都已大大超过合适的范围,产品的产量有所提升,但是质量有所下降,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此外,大量的使用肥料,使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低。
2.3 农药残留相对过多
为了预防病虫害,不可避免的使用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有效地防御各种疾病,而且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广大的农民对其认识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使用农药,进而导致农作物表面残留过多的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胁。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无公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从2个方面治理:从污染源进行处理: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对大对环境监督的力度,淘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而减少或避免了废气废水对土壤污染;科学的对未污染的土地进行管理,例如在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肥料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之外,还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为此,对无公害农作物而言,也要严格把控肥料的用量,在使用之前应对肥料的成分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一改传统的植物栽培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作物,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选择更为合适的肥料,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提倡使用有机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来,不仅使农作物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还减少了空气和土壤的承载力。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育种方面,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培育出更为优良的品种。在农作物栽培栽培初期,应充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和特点,使后续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农作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工作,在栽植初期应对杂草进行处理,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做好病虫管理工作。无公害农作物在对病虫害的处理上一般都采用人工的方式消除病虫害,也有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消灭病虫害。在利用药物灭虫时,应对药物的品种、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了由于农药使用过度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刚刚成熟到园业化规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对于无公害栽培产业而言,应先从产业化基地建设做起,进而朝着园区规模转型,最终达到增强效益的目的。在对农作物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也要结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对环境进行改造时(像温室大棚的建设、温室工程的建设等),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一体化的打造生产规模,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要想使无公害栽培管理和社会的发展接轨,不用沿用传统的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还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进行项目规划,要将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传统的个体化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优秀的无公害农作物产品。
3.6 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以及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土壤是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在平时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于农作物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真正现无公害培植、生产,从而保证农作物的绿色无公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笔者对我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给出一些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 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丽,方振兴,李龙生.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5).
关键词:管理技术;无公害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 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 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 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 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和成就并不理想。在具体的栽培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农作物种植者对无公害栽培技术的了解不足,而且农作物无公害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效益也不是很明显。
1.1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过高
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病虫害,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一定会使用农药。而且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盲目跟风,导致农药使用过多,这就产生了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有时甚至含有有毒物质,不仅破坏了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1.2盲目使用大量肥料
各种各样的肥料在大量使用时,虽然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降低了农作物自身的抗虫害能力,损害了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严重者还会造成土地污染,最终导致土壤肥力降低。
1.3土地被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很多农作物栽培地的周围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且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这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被污染了的土地上栽培,会使农作物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同时,食用了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违背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初衷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
2.1规范管理
在无公害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其中所有栽培方式都需要注意,有时即使一点小问题没有注意到,就会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在进行无公害作物栽培时,能够有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会将很多农作物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成活和农作物的生产质量。这种农作物的管理,应能提供统一的品种,还要有统一的技术指导,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从而为对使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农作物保驾护航。
2.2田间管理技术
农作物使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无公害栽培技术比一般的种植技术更为严格,出现问题时,挽救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管理要更加细致,不能仅仅将这些问题停留在使用的农作物品种和化肥的使用上,还要将注意力转移到田间管理上,因为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农作物病变。因为田间的病株残体上可能存留大量的病原体,这就对存活下来的或者下一季播种的农作物产生威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全灭除这些病原体。例如,在收获后,将这些病株残体充分腐熟后再施用,或者使用深耕技术将残留的病株深翻到泥土里,当然,这都不是有效的解决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加强田间的卫生管理,降低农作物患病的概率。
2.3水肥管理技术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来说,水肥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水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但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当然也包括水资源。而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是很难注意到这一环节的。相对于水的管理,水肥的管理更加复杂。因为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水肥的使用量,但并不是不用,而是应少用,尽量多用有机肥料。当农作物发生病变时,无公害农作物面临的挑战更大,这就要用一种更为生态环保的方式进行补救,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无公害、绿色化。
2.4修建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
农作物能否安全生长,人们食用后是否放心,这个问题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而环境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实现无公害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产地。这个产地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品的安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基地应是一个远离居民、远离工厂的场所,以保证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真正做到天然无污染,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2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使农作物在栽培和生长过程中,遭受到各种各样问题,农作物的安全无法保障,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和研究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同时也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文章针对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当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的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2.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农作物是否安全健康,人们食用后是否放心,这个问题一直被关注着,为农作物栽培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主要问题。因此,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选择优质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品种是保障作物产量,提高作物防病虫害的主要保证。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2.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病虫害现象,那么,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2.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3结束语
关键词大田管理;红薯;大豆;芝麻;花生
1玉米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中耕培土。中耕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消灭杂草,还能起到保墒的作用,自出苗至封行前中耕2~3遍,中耕深度以2~3 cm为宜,以免伤根。结合中耕适时培土,可以促进气生根生长,方便灌溉和排水,同时可防止倒伏,培土高度一般不超过10 cm。培土时间最好在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追肥进行。
(2)追肥。在底肥充足的情况下,要在穗期及时追肥,一般追尿素450 kg/hm2。追施氮肥应深施盖严,减少养分损失。
(3)及时防旱排涝。玉米植株高大,生育期蓄水量多,尤其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对水分非常敏感,若干旱要及时浇水;若田间积水,特别是低洼地,遇涝应及时排水[1]。
(4)防治病虫害。玉米穗期主要病害有大、小叶斑病和青枯病等。一旦发生要及时喷洒多菌灵等防治。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颗粒剂丢心或药剂灌心防治。
(5)适时收获。当玉米籽粒黑色层出现,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角质明显而有光泽,硬粒种子手掐时无凹痕;或苞叶发黄10 d后收获。
2红薯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及时中耕锄草。若红薯已过返苗期,进入分枝期,中耕增强土墒的通透性,有利于地上、地下部的协调生长。中耕原则:先浅后深,垄沟深锄,垄面浅除,除去围根草和卡脖泥。
(2)水肥管理及早追肥防弱苗。一般于栽后20~30 d,追施碳铵225~300 kg/hm2。若栽后40~70 d,红薯叶片中午出现叶片凋萎,且16:00~17:00后不能恢复者,此现象持续7 d以上,可小浇水;若雨水较多,需排涝除渍。
(3)控制旺长。当叶柄长达20 cm以上时,用5%多效唑1 125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打。
(4)生育期不翻薯蔓,长期阴雨可提蔓。
(5)防虫。中、后期发现红薯天蛾、斜纹夜蛾、红薯麦娥等幼虫,3龄前用90%晶百虫威,或50%磷酸乳油1 000倍液喷雾灭杀[2]。
(6)适时收获。掌握在“霜降节”前后收获,以防冻害。
3大豆大田管理技术
(1)间苗、合理密植。大豆2片真叶展开、1片复叶刚出现的时期是最好的间苗时期。根据品种不同,早熟品种留30万株/hm2左右,中晚熟品种15万株/hm2。仍没有间苗的地块,如果密度较大,要加紧疏苗,以免中后期引起倒伏。
(2)灭茬除草。大豆田的田间除草主要是使用化学除草剂,其次是人工除草,从高产角度来看,应提倡人工铲除。人工除草的优点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地温,有利于小苗的根系发育;而化学除草虽省工省力,但对大豆苗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追肥。夏播大豆生育期短,苗期对磷元素的缺乏最为敏感,管理上以促为主,施肥应提前。因此,对未施足底肥的地块,在大豆3叶时追施二铵150~225 kg/hm2或三元素复合肥300~375 kg/hm2或大豆专用肥300~375 kg/hm2。苗期没有施肥的,要在开花期追施75~112.5 kg/hm2尿素。钼、锌、硼等要根据苗情追施或叶面喷施。
(4)虫害的防治。大豆虫害主要是蚜虫、造桥虫、豆杆蝇、棉铃虫等,一般可采用乐果乳油或者菊酯类农药防治。
4芝麻大田管理技术
(1)及时排水。芝麻根系浅,不耐湿,雨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水,做到“雨来随流,雨停水泄”。
(2)适时施肥。芝麻播种时一般未施底肥,应提早追肥。可于现蕾期施尿素225 kg/hm2。在芝麻生长后期,用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施2次,用量750 kg/hm2。
(3)中耕除草。芝麻开花前,一般应中耕3~4次。幼苗长出第2对真叶时进行第1次中耕,中耕宜浅不宜深,以除草保墒为主。第2次中耕,是在芝麻长出3~4对真叶时进行,深度5~6 cm为宜。第3次中耕在5对真叶时进行。芝麻开始开花时,结合培土进行第4次中耕,有利于保墒、防倒。
(4)预防病害。于芝麻开花初期,每隔7~10 d喷施1次多菌灵乳剂,可预防芝麻茎点枯病、枯萎病[3]。
(5)及时打顶,严禁掐叶。摘顶心的时间,单杆型品种应在茎杆顶端刚冒尖时进行。严禁后期打叶,减产。
(6)适期收获。芝麻蒴果成熟期不一致,一般以基部叶片脱落、蒴果由青变黄,下部2~3个蒴果开裂时为适收期,收后小捆晾晒,以防霉变。
5花生大田管理技术
(1)中耕除草。夏播花生要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
(2)培土施肥。花生是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但夏花生根瘤菌数量少,固氮能力差,一般夏播花生施复合肥225~300 kg/hm2,春播花生结合培土施复合肥150 kg/hm2。
(3)及时治虫。若发生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用毒土、毒谷等防治,也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溶液进行灌根。
6参考文献
[1] 康忠华,辛佰超,张青梅.玉米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世界,2010(4):47.
[2] 苟开礼.脱毒红薯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