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14 16:41:50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的特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的特色

第1篇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题发掘、重视传统文化,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生发新的思想理论的源泉,是国家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承、演变史。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曾经主张与传统决裂,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把线状书扔进茅坑里,后经实践证明是过度极端的。再次,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都是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最后,正确认识两者的联系,正视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重新彰显活力,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将二者对立或分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势必起到阻碍作用。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正确诠释传统文化,对其给予重、深度研究,以崭新的视角对其看待剖析,才不至于将“洗澡水与孩子一同倒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崭新形态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了源头和内生性动力的作用。正是有了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成功地做到了集大成,达到了历史的高度,超越了传统文明。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炎黄子孙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疆拓土,继往开来,不断传承着历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曾试图走过“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行不通。最后,我们选择将自身放入历史的进程中,与传统巧妙地融合、依存发展,才形成先进的文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因为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和谐的思路、中庸的适度而为、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当今先进文化构建所不可或缺的。新时期新文化在儒家文化积淀、道家与法家等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生发,最终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的实践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身内部的蜕变、上升,另一层是外部的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更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席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下,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中应运而生。它能集大成,必然克服了传统文化成长于农业自然经济、君权至上条件下所与生俱来的弊端,剔除了传统儒学残留的封建遗毒,诸如小农意识、等级制度观念、宗法思想等。与此同时,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理念,如关注内在修为、自身修养、尊师重道、热忱关注国家命运、积极的处世哲学和献身精神。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开拓式的发展,保持时代性,既要不脱离中国内生文化这个主体,不断践行去民族文化之糟粕,取民族文化之精华,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展现包容精神、时代精神;既要关注中国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传统,又要关注世情、时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是必经之路。

(三)以为指导是二者结合的契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的指导下成就了自身,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要传承传统经典,更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将其不断丰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近代伊始,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文化的撞击、实践的检验,引领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的指导,我们才得以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实现了民族的复兴;正是因为有了的引领,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受干扰、少走弯路。总之,的指导使我们能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宜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经典,是我们能够“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钥匙,是中国人民主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灵魂指引。

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有之义

第2篇

【关键词】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古代秦汉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到唐宋时期发展迅猛,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大商帮部落,现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帮,这个过程均昭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深邃与久远。中国悠久灿烂的商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厚重,不断发展。商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浓缩了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优秀商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和衷共济。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商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商帮文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在明中叶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会阶层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帮是通过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在当时兴起了地方商帮,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晋商、徽商和粤商。

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商帮文化,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商帮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他们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张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为依据。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是“以义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浙商文化崇尚“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浙商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劳敬业、群体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时代,津门商人凭借临海依河的地利之便,发展漕运、海运,贩卖粮食、食盐,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流入,天津开始进入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津商凭借与外商洋行的特殊关系,逐渐控制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天津近代化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邮电通讯的建设,津商逐步走向繁荣,天津也因此成为北方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诚信合作、共同发展、敬谨谦和、顾客至上、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文化特点明显。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勤俭朴实,同舟共济;徽商贾而好学,贾儒融通;粤商敢为天下先,内涵丰富等等。地方商帮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兼成人教育)学校,前身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和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所学院整合更名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校训是“厚德尚能,励学弘商”。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是六个二级学院之一,专业设置主要是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建设中的商业特色非常明显,为构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广泛。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中国传统商帮和津帮中凝练出来的优秀商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效应,非常贴近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构思

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开展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熏陶,开展优秀商文化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树立现代商文化理念,培养儒商气质,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质与文化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7月迁入海河教育园区,至今刚刚两年多的时间。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楼,为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环境的便利条件。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制定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在教室、楼道、大厅、实训室等地方,张贴以爱国商人代表、成功校友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厚德尚能、励学弘商”的校训。在教学楼各层固定位置,设计摆放“中国商文化展览”。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对校训的学习实践。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号召全体师生去学习、实践“商文化”,从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弘商”要以“厚德”为基础,这是为了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号召全体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承载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国商文化”项目调研小组。经济管理学院将建立专门项目调研小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让优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将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全院范围内。一是招募参与项目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项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计划是各子项目组以中国传统十大商帮和津帮文化为线索,搜集整理各商帮文化特征内涵、商帮文化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代表人物、经典故事等,筹备制作“中国商文化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整理、提升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热爱。

再次,学院社管中心在项目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学习和宣传商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儒商文化社。该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院师生普及“商文化”知识。

此外,学院还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践行“商文化精神”、宣传“商文化精神”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技能的发展。将结合学院年度励志报告会、文明修身情景剧比赛、创业比赛等内容在每年上半年举办“儒商文化月”;将结合年度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新世纪新儒商技能比赛”。

最后,学院还将加强与驻津的各地商会的联系,学习了解现代商业的新动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到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分享成功成长的经验。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张力。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延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为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继续摸索实践,将“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台,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4):105-111.

[2]王荣霞,于建福.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鸿萍.晋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5(1):25-30.

[4]葛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2):135-139.

[5]陈周付,刘燕.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职商科院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18):120-123.

[6]刘建湖.商业时代.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2005(29):54-57.

[7]李国娟.教育探索.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2014(12):95-96.

第3篇

[关键词]文化特色;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57-01

1.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也从原本的满足生理需求逐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现如今,民不再以食为天,而是以食为乐。本文所要研究的酒店餐饮建筑位于旅游度假区内,这使得该建筑具有了景区餐饮建筑的特点,其不同于城市中的综合体餐厅,它不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还兼具景观建筑的特征,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当着重突出文化内涵。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近些年获得了快速发展,这间接带动了景区内的餐饮消费,因而与之相配套的餐饮建筑设计也必须紧跟其发展步伐。目前,有很多旅游景区内的餐饮建筑都非常老旧和简陋,这很难满足人们消费品位不断提高的需要,并且也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一些新建的景区餐饮建筑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设计者都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而使得建筑造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给人们造成非常不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部分旅游景区打着地域性设计的旗号,但却并未从建筑的平面功能以及结构等方面着手,而只是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布景手法,简单的把一些地方乡土元素拼贴在建筑外表上,试图以此来模拟出古典建筑或是乡土建筑的轮廓,更有甚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根本没有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考虑,直接按照建设方喜好进行设计,在原本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当中插入了一些仿欧式建筑风格,一味追求高档次的装饰装潢,这种建筑不但华而不实,而且啊还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鉴于此,在进行景区酒店餐饮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并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基础,对空间合理布局,运用审美的特点将建筑、绿地、道路等设施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给游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由此可见,在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为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无锡耿湾禅意小镇为灵山五期工程,该地块坐落于无锡市灵山旅游度假区规划道路的东面,东至山湾,基地位于度假区的东侧,与山谷毗邻,面向太湖,如图1所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约为1200亩,总用地约为755040。本工程的设计范围是其中的H地块,建筑用地面积约为44598。建筑设计理念如下:H地块位于基地中部的北侧,西侧与基地内的规划路相连接,东侧与山谷毗邻,由一幢6层高的酒店主楼、一幢一层的会议群体建筑、地下停车场和地下辅助用房组成。规划以禅作为主题,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建筑用材以古拙、自然为特色,构造手法则以精致、时尚为主,在不经意之间禅意尽显。

图1 耿湾禅意小镇

2.1建筑结构设计

2.1.1平面布局。①酒店客房区。其主楼位于基地东侧的山脚下,布局中充分结合了入口位置处的景观设计,同时还突出了建筑本身独特的立面造型,这也是整个建筑最为瞩目的核心之所在。②会议群体建筑。其位于基地的南侧,建筑立面采用了毛石基座、干挂木纹石材以及格栅的独特材质,并配以单元式的屋顶造型,使建筑结构凸显出了独特的个性。

2.1.2单体设计。①酒店主楼与裙房。酒店主楼主要是由大堂、餐饮和两翼客房组成,客房采用的是对称式布置;立面设计采用的是向天空方向发现的竖向线条以及逐渐跌落的弧线式造型,在建筑形体上充分体现出了抱残守缺之势,并一空间体现禅韵之意境。主楼每个标准层的建筑面积约为5000左右,全部按照5星级酒店的标注设置电梯,为了确保房间良好的采光,所有房间的进深均控制在8.1-9.0m左右;位于两翼的客房区是整个酒店的中心服务区,共计6层,层高为3.8m,高低区分别设置两部电梯。②会议中心。其由多个会议室组成,最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1200人,主厅面积约为700,净高9m,各个单体通过连廊进行连接,这使其具有了便捷的到达性,同时在附近设置了出入地下车库的车道,方便进出。

2.1.3立面设计。整个建筑群的立面设计以大气为主,虽内敛拙朴但却又不是现代感,其中酒店主楼以泥巴墙配以玻璃作为主体材料,会议中心的立面则运用了单元式结合金属材质的设计,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立面观感。

2.2建筑消防设计

2.2.1地上部分的消防设计。酒店主楼和会议中心全部按照多层建筑的防火标准进行设计,疏散楼梯为封闭楼梯间,单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全部小于5000,均设有两个直接疏散出口。

2.2.2地下部分的消防设计。地下一层的机动车库的防火分区面积全部小于4000,非机动车库、机房、配套餐饮用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1000;防烟分区的设置不跨越防火分区;地下室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疏散楼梯在首层以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非燃烧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地上部分隔开并直通室外;由于本建筑为多层建筑,故此未设置消防电梯。

2.3无障碍设计

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人行通路、城市公共绿地入口设有无障碍盲道;地下一层停车库在靠近每主楼竖向交通核最近的位置,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各楼均设有无障碍电梯;入口大厅在需要的地方设置无障碍专用坡道,以及无障碍电梯。

2.4环保设计

本工程采用低噪声设备、隔振处理,并在管道上设置了消声器,使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排风口和新风口布置合理,有效防止了排风污染新风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有油雾污染的餐饮厨房排风,加装了油雾过滤器和静电除油烟装置,并对出风口的位置进行了适当布置,即高空排放,有效避免了含油烟的空气进入新风及其它空调系统中;所有水泵均设隔振基础,进出水管上设减振、消声软接头。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旅游景区内进行酒店餐饮建筑设计时,除了应当彰显出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理念之外,还应当使建筑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这有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茂.广东地区高星级商务酒店餐饮宴会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6).

第4篇

关键词:简约主义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朴素简约之美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绚丽的图案都要经过“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见“素”的重要和关键。原诗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对现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论语·雍也》中还记有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是指纹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的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入“野”,粗陋丑恶,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而“文胜质”则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要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这是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为俗的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同时又注重本质,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简约设计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形象简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画中,绝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纯一的墨色,极少用到其他颜色,若用到其他颜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观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简洁——白墙黑瓦。黑白分明,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惬意。简约高大的白色外墙上面,少有装饰,就是开窗也很小很小,灵巧而美观,与那些黑色屋脊门楼上方挑出的飞檐形成对比,显得沉稳而凝重、简洁而明朗。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无论为诗、为画、为文,尚简的风尚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三、墨家、法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主张厉行简约、反对浪费、坚持“非乐”。墨家思想对美和艺术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墨家“尚质”“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实用为标准。在文质关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质为先,重质轻文,反对以文害质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对当时繁缛华贵的艺术追求极为反感;对王公贵族崇尚绚丽、崇尚华采辞章、崇尚黄钟大吕的乐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些音乐艺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下》),却造成了社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墨子曰:“乐非也”。墨家主张一切艺术与设计要“尚质”“尚用”,要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美,要一切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反对为装饰而装饰,对多余而无用的装饰深恶痛绝。这与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的简约主义设计思想如出一辙。

四、文人艺术“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艺术和工艺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是集文学家、科学家、设计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渔等人,除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以外,在设计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传统和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设计观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应“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即简洁实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扬弃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渐渐达到了返璞归真,以质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他个人对特定的诗美的追求,更是整个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学境界。宋代文人对朴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对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特征的进一步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成为传统审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和无形的灵魂与精神。

总而言之,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同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有许许多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简约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迅速流行,并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思想和风格的重要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媛媛.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郑榕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含蓄美[J].装饰.2003.11.

第5篇

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富有过年的特色;庙会的必备品有纸鱼、风车。

二、端午节赛龙舟:

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

三、元宵灯会:

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四、中秋赏月: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专用词汇 英语翻译特色

引言

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1.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时,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异化方式进行归化,主要是异化,而归化只是起着辅助翻译的作用,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一起,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国民族的语言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况下常常会见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专用词汇,倘若无法正确掌握好英译这些专用词汇内涵的方法,就会容易失去中国传统专用词汇所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所以,在选择英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用词汇所含有的内涵翻译出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专用词汇,读者在不理解作品含义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翻译出来其所涵盖的特点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礼被翻译成ceremony、义被翻译成justice、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智被翻译成wisdom,这样的英译成果明显地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专用词汇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义很本身的内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直译,例如,庙会就可以直译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论语》,在网络中可以搜索相关的孔子学院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经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学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学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论语》的翻译,相关的翻译人员就更加重视《论语》中专用词汇英译的特色,像《论语》中主要的专用词汇“君子”就会被翻译成“gentleman”、“仁义”就被翻译成“righteousness”、“礼仪”就被翻译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仁”,其就会具有另外一种意味和内涵,尤其是“仁”这个专用词汇使用在本书中的次数非常多,其具有的内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论语》这个作品中,通过这个词汇就形象地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出来。一直以来,相关的翻译工作者用心寻找最能够体现其内涵的翻译,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翻译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英文翻译有:“kindness”,这是林语堂英译的仁;“humanity”,则是辜鸿铭英译的仁;都各具特色,让学者对仁的英译无从选择,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论语》原文可以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解读,那么自然能够起到促进选择英译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经济中,一直在加强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状况。只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另外,我国人们也要一直坚持强化推广以及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提升翻译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以及更好地将其进行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周统权.文化・词汇・翻译──试论英语词汇的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65-68.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特色街区;业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87

在我国城市林立的街区中,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们到访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

一、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俗称城市老街,是具有文化体验价值、有历史感的城市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北京琉璃厂肇始于辽金时期的海王村,元、明时因曾在此开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清康乾年间,逐渐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更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契机,成就了老北京第一文化街。成都锦里再现古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从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传统的文化地标。

(二)遗存历史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有明显的城市建筑文化遗存,展示了浓厚的城市文化肌理。北方的胡同和四合院、南方的里弄与青砖黛瓦粉墙、江南小镇的前街后河与G乃声声,以及中华古建筑的组群布局、九曲回廊、飞檐斗拱、砖雕泥塑等,都凝固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中,形成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一部分。如成都的宽窄巷,既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北京的烟袋斜街,其地形就宛如一只烟袋,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通往银锭桥,活像烟袋锅儿,而斜街细长的街道则是挑起烟袋的烟袋杆儿。

(三)具有原生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具有原生商业文化。历史上传统的商业文化不是生硬营造出来的,而是因需而生,顺势而为,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原生商业文化往往传承数百年,集聚了老字号、老特产、老口味等城市商业文化的精华,造就了城市街区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历史上这条商业街至少面临三次发展契机,随之促进其繁荣兴旺:一是明嘉靖以后,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大量举人消费促使前门大街趋于繁华;二是受益于清初“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族官员后商民皆住于京师外城,客观上促进外城商业兴旺,而与皇城毗邻的前门大街成为外城商业繁荣的标志;三是清末前门火车站的建设,使前门大街成为北京与各省联系的交通枢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

(四)商、旅、文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普遍具有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特征,商业在旅游中,旅游在文化中,以文兴商,以旅游促消费。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据我们2015年对该街区的调研,游客是南锣鼓巷消费的主力,该街区外地游客占到访者比例的80%,人们到访南锣鼓巷目的排位前三项分别是观光旅游(429%)、休闲度假(344%)和人文体验(251%)。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到访南锣鼓巷的目的

二、部分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业态结构不够合理由上所述,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作为城市街区色鲜明、不可替代的部分,尽管富含大量商业内容,但其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若偏废其文化内涵而一味执念于商业消费,就偏离了文化体验的主题,这也是近年人们对此类街区过度商业化质疑之所在。

根据我们对此类街区的调研显示,街区发展中普遍存在业态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以南锣鼓巷为例,对该街区店铺业态结构的调研显示,其现有业态结构存在两方面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是购物类业态比例过大,购物、餐饮、休闲类业态比例结构不合理。南锣鼓巷现有店铺中购物类业态占比最高,约占63%;其次是餐饮类业态,约占31%;休闲娱乐类业态比例不足6%。显然购物比例过大而休闲娱乐比例严重不足,与游客希望实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人文体验的到访目的相距甚远。如图2所示。

二是非体验类业态比例过高,现有业态店铺的文化体验度明显不足。调研显示,南锣鼓巷现有购物业态经营包括服装服饰、食品、日用品等8类,其中服装服饰类店铺比例最高,达39%;其次是工艺品类店铺,占比35%,两类总和达74%。尽管在购物类业态中也有部分具有较突出的文化元素,受到游客的喜爱,如“创可贴8”“京扇子”“TEAHOUSE茶屋”等,但总体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文化体验度不高。现有餐饮类业态中,小吃业态呈独大局面。对南锣鼓巷72家餐饮类店铺的分析显示,小吃类店铺比例最高,占比62%(45家);其次是酒吧类店铺,占比17%(12家);再次是特色餐厅,17%(12家),另有3家咖啡馆,占比4%。根据《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标准(北京市东城区地方标准),该街区定位为“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环境为特色的文化休闲街”,显然,同质化业态及店铺的存在,与文化休闲街的定位不符,而大量小吃类店铺丛生,对街区环境存在干扰,“安怡静雅”无从谈起。如图3所示。

图2南锣鼓巷店铺经营行业占比情况

图3南锣鼓巷餐饮类店铺业态分布情况

三、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案例借鉴

在我国各城市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不乏成功案例,如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北京南新仓等。其中南京1912定位为“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以集中式的休闲娱乐业态搭载民国风格建筑,其业态结构以休闲娱乐为主(占比4898%),以餐饮(咖啡店、主题餐厅)为辅(占比3265%),其次是服务(含商务办公,占比1224%),零售比例压缩至612%,更多的体验类业态使这个街区文化体验度更高,使文化体验得以穿行在历史中,也使该街区本身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图4南京1912业态比例结构

资料来源:苏纶场,吴门印象商业研究

成都宽窄巷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通过业态规划、业种配比、功能分区等,将特色餐饮、宅门酒店、展览展示、茶馆戏馆等体验性业态,蜀锦、蜀绣、竹编、漆器等具有四川地域风情的艺术和技艺与老成都的民俗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结合“宽”“窄”“井”三条老街及建筑群落,形成“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实现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发展定位。如下表所示。

成都宽窄巷功能定位及业态结构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功能定位“闲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慢生活”区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新生活”区

以年轻时尚为主题业态类别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特色客栈、特色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品牌餐饮、轻便餐饮、精品饰品、艺术休闲、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活品位区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庆、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的兴起,不仅因其将600年皇家粮仓改造为现代文化休闲街区的特色,也得益于其在白先勇先生主导下,自2007年以来,将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引入南新仓,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唱响明代传奇名剧的悲欢离合。名人、名曲、名剧与古仓文化相依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业态,成为南新仓的一大文化品牌,也体现了特色街区的发展主题:“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

上海新天地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聚会场所,提供餐饮、零售、娱乐、文化及服务式公寓等设施,露天茶座及酒吧、广场表演和步行街等特色,令项目倍添新意。

从各成功案例可见,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文化是灵魂和精髓所在,特色街区的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立基,创新出彩,传承+创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化、感知文化,以文化带动消费,此类街区才有恒久的发展生命力。

(二)发展路径

对于当前业态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街区,建议其以文化为魂,实现业态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我们认为,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业态转型与优化,首要任务是要破除特色街就是购物街或餐饮街的概念,要打破商业概念,将街区业态格局由以商业为主向文化主题转型,强化文化主题类业态占比。所谓文化主题类业态,指具有文化概念、主题化方向、休闲体验度高的业态,它可能是茶馆、酒店、作坊、画廊,也可能是私家会所、实验剧场,可能是一家以黑胶唱片为销售内容的音像店,也可能是一家出售后现代风格产品的概念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

文化创意强调文化生成的原创性,此类业态包括艺术家设计室、手工作坊、传媒工作室、广告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开发工作室、旅游纪念品及商务礼品定制、设计室等。

2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文化体验强调文化消费过程的体验性,此类业态包括有主题概念的精品酒店、咖啡馆、茶吧、休闲书吧、酒吧、精品客栈、个性民宿、名人名家艺术馆、画廊、古玩艺术品鉴赏与交易中心、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艺术品鉴赏讲习与推广场所等。我国部分特色街利用街区资源进行区域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活态展示,如杨柳青的年画制作室,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3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

其外延较前两类更广,通常具有特色文化元素,能以文化带动消费的业态都可作为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餐饮店、地域名优特产店,具有文化魅力的特色餐厅,独特创意的自有品牌店铺,艺术品、创意礼品、旅游纪念品店铺等。

如前所述南锣鼓巷,针对其现有业态结构,建议其可考虑从以下角度加以调整:一是可采取置换、替代、退出等方式降低非文化主题类业态比例,特别是对于产权不清、无照经营、违规经营的店铺应坚决调整,置换出的面积用以优先引进文化主题类业态;二是大幅降低购物比例,逐步调整现有购物业态中缺乏文化主题元素的同质化部分,购物类业态比例不应超过街区业态比例的40%,且存留的购物消费相关业态也应该是具有多种文化元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三是大幅降低小吃类业态比例,调整出的面积可以考虑引进原生地老字号餐饮店,特色轻奢休闲餐饮店,风格各异的咖啡厅、茶吧等休闲餐饮店;四是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可考虑将艺术家原创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类业态移入街区两侧胡同中,使主街与两侧胡同形成动、静互补,让街区文化能够沉淀下来;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体验类业态,南锣鼓巷街区原生的官府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均可作为文化体验的基础。如中央戏剧学院位于南锣鼓巷街区东棉花胡同39号,南锣鼓巷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的发展完全可以搭载中戏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将戏剧文化渗入街区文化肌理,创造新的业态体验。

参考文献:

[1]韩凝春,胡昕北京特色商业街发展述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吕怡琦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力――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J].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