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16:41:47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科学技术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科学技术法

第1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学方法;高等数学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李强(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全球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从基础抓起,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兴起,教师的继续教育愈来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当代科学的基础,在今天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上日益产生的数学科研新成果都对数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我国中学数学课本里也已经融入了从前大学才接触到的导数、概率等知识。近年来,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试题对数学应用能力和知识理解的考察都加大了难度,诸多问题只有在很好地理解中学数学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些知识如果能够在讲授的时候将其内涵和外延都解释清楚,进而进行一定的高等数学思想的渗透,无疑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承担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的中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只有好的教材,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仍然只是一句空话。在教材与教师之间,教师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能够说明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这都是每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在不断追求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仅仅懂得一点初等数学是远远不够的,读懂教材、弄清教学大纲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中学数学教育要求更高水平和能力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专业知识,拥有较好的数学思想,从而使自己的立足点更高,这样才能使初等数学问题越显得简单,才能游刃有余。例如,在实数域里不好理解的某些东西,从复数域的观点看就清楚了;在中学的数列求和求通项问题,用级数理解就清楚多了;函数最值问题,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就一目了然了。

二、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在集中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制约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

1.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

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数学课上,讲授高等数学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能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同时,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许多高等数学的理论是由初等数学问题引发的,是建立在一些初等数学问题之上的,例如图论中的基础问题:一笔画问题,对一笔画问题的研究使图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一笔画问题就没有图论。反之将高等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初等数学学习研究中去,也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法不但对于三个实数的情况有效,对于多个实数的情形也一样有效。

如果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讲授高等数学的时候,能够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帮助中学数学教师学好高等数学,又有益于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从数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来看,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都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不断抽象,进而从量的角度对客观现实进行研究;从数学概念与原理等的联系看,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等数学不是凌驾于初等数学之上,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数学各部分的融合,几何概念和算术概念的融合等,在数学教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注重变量与常量、直线与曲线等数学概念的辩证统一,培养极限思想

我们知道,加速运动的车辆的速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变量,在一个微小的时间内变化极小,可以看作常量,而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的速度就是常量。再如在一条曲线的微小局部,曲线可以看作是直线,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站在宇宙空间上看,它的表面是一个弯曲的球面,而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地球的表面就是平面。而从高等几何的观点,在空间的无穷远处存在无穷远点,一条直线在任何一个有限平面内保持平直,但直线的两端相交于无穷远点,直线也就成了曲线。这就是极限思想。

3.结合其它学科,赋予高等数学知识更多色彩,让数学课堂教育更为生动有趣

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多个角度和方式,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高等数学极限中有数列,我们知道,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永远无限接近0,却不能达到0;这与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在高等数学中的稠密的定义如下:A、B是两个集合,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如果集合A的闭包等于集合B,那么就说集合A在集合B中稠密,或者说集合A是集合B的稠密子集。这个概念说明,在集合B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集合A的元素,而集合B又没有完全被集合A充满。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性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集合B中精确解不容易找到的情况下,通过集合A的解来进行逼近,以求得最佳解。在我国的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城无处不飞花”,用来形容稠密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

〔1〕孙宏安.关于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师园地,1998,4.

第2篇

【关键词】交通安全执法二级学科交通安全畅通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raffic safety law enforcement technology disciplines two characteristics --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is interdisciplinary, and relev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raffic accident treatment technology, traffic safety law preven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driver safety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undertook treatise,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Key word】Traffic Safety LawTwo subjectsTraffic safety and smoothness

交通安全执法技术是以道路交通事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交通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指挥和管理等手段,预防与减少交通事件对交通安全畅通的影响和损失,掌握交通事件基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工学门类下国家一级学科公安技术所属的二级学科。作为本学科起着引领道路交通安全执法领域的科学进步和工程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发展交通安全执法技术二级学科需要广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一线科学技术人员立足本学科实践前沿,掌握交通事件基本规律,综合当今科学技术、工程手段,在交通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预防与减少交通事件对交通安全畅通的方法和工程技术途径。本文就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践,探讨交通安全执法技术二级学科相关方向发展。

一、本学科的特点认识

1、本学科的特点是交叉学科

根据本学科的研究内容来看,本学科属于交通工程学、传感与信息技术、安全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此外本学科还与其他学科有关,例如法律学、公安学、管理学等。

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e)主要是指基元学科以下具有交叉性的科学知识子系统;交叉科学(cross-science)是指已经形成和有待创建的各门交叉学科的集合体,是所有交叉学科的统称[1]。交叉科学的特征包括交叉科学的整合性、交叉科学的远缘性、交叉科学的宜人性。交叉科学的整合性指:拉近了传统科学部类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正在填平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使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叉科学的成长和壮大,导致了哲学科学、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的哲学化和社会科学化,极大地促进了哲学科学、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推动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交叉科学的远缘性是指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产生于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差异较大的学科之间,是“远缘联姻”的产物。交叉科学的宜人性是指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是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满足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环境、生态、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交通安全执法技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交叉学科,学科名称本身就提醒我们它是牵涉到交通、安全、执法和技术四个层面的特点。本学科是在我们国家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满足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伤害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等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亟待有志于本学科的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发展壮大。

2、本学科研究方法浅析

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集成。作为工学、理学,它的研究方法偏重于采用模拟、试验、观察与观测、公式、定理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偏重于案例分析、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系统分析等。本学科以道路交通事件为研究对象,必然要使用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进行观察与观测、模拟、试验等工作,利用公式、定理工具建立道路交通事件模型。本学科研究方法特别要重视道路交通事件实际,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同时充分整合相关研究方法,依具体研究目的与内容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法。

本学科需要整合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充分利用通信工程、成像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手段,收集交通事件情报,以利于研究交通事件规律。例如,电子警察――闯红灯违法抓拍系统,违法超速抓拍系统,流量采集和信息诱导系统等。

二、本学科研究发展方向认识

(一)、交通事故处理技术

道路交通活动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事故频发的态势,维护道路交通活动安全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第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 按照法律的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进行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时,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设备。同时积极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安全预防工作。

交通事故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和肇事车辆、痕迹物证的固定、提取、勘验、记录和分析以及现场防护和清理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交通事故处理与鉴定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现场重现、肇事车辆和速度鉴定、痕迹物证鉴识以及事故责任鉴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研究交通事故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技术应当重视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严峻形势,应当充分吸收相关交通管理工程领域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预防交通事故的工程管理措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进行高速公路的相关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的研究,遏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严峻的现实交通情况。

4、交通事故安全评价:研究交通事故安全水平和交通事故安全管理水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5、交通事故安全预测:研究交通事故安全发生、发展趋势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预测未来交通事故的特点和规模。

(二)、驾驶人安全教育和推广技术

在公安实践中,驾驶人管理属于源头管理,既要做好驾驶人的考试工作,又要做好驾驶人的审验工作。驾驶人的考试工作制度比较完善,利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而驾驶人的审验工作比较滞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当研究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为驾驶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安全教育和审验制度,以减少交通安全违法事件。由于我国驾驶人众多,驾驶人安全教育和推广技术应当是本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交通安全违法防范处理技术

1、交通违法事件与防控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件的自动检测和防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研究发展方向,此技术的研究起着维护道路畅通的重要作用。例如,电子警察――闯红灯、压黄线违法抓拍系统,使得24小时在重要路口路段,司机都能够感觉到被监控的压力,自觉遵守红绿灯的管控、遵守地面标线的指引,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交通环境的安全性,电子警察被誉为永不下岗的交通警,从一个方面来说增加了警力。现在大力发展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中,360度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抓拍到多种安全违法驾驶现象,在经过人工甄别,保证了被处罚安全违法驾驶人违法证据事实的可靠性,极大地纠正安全违法驾驶人的侥幸违法行为,维护了广大遵守安全法驾驶人的正当权益,保护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2、交通监控技术,研究道路交通监控、突发事件预警与信息、交通指挥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交通安全违法取证技术:研究发生安全违法事件时,执勤民警取证的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

4、交通安全设施规划与应用技术: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确定安全设施建立的客观需求条件,触发交通安全设施实施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三、本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浅议

本学科的发展需要相关人才的培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各大专院校,一方面来源于公安一线民警的自我成才。公安一线民警的自我成才依赖于成才者本身的科学技术素养,广大的本学科相关人才培养更依赖于社会各大专院校。作为本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应当特别重视大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警察学院作为社会大专院校,在培养本学科发展人才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交通管理工程系交通管理专业就是培养本学科交通安全执法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交通管理专业又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专业人才培养要考虑服务本地公安工作,又要考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计划中要统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公安学、管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培养公安一线需求的综合性高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续坤著 交叉科学结构论 第11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2] 王续坤著 交叉科学结构论 第14、15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第3篇

1.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周岁至十二周岁,在心理学称为学龄初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是一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辨不清;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二是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三是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形成了矛盾的对立。

2.兴趣与小学数学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原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兴趣可分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种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这种事物或活动的意义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小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数学科目较之其它科目,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材料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很重要。怎样培养呢?一是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利用多种手段,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变换练习方式等。注意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当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智力活动产生兴趣以后,新知识、新方法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愉悦,使数学学习增强吸引力。二是要促使学生的学习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因为学好数学毕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难免碰到困难,单靠对学习外部活动的兴趣是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的。当学生具体了解到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时,数学课就成了一门有兴趣的学科。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直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一是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二是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三是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4.概念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好概念所指一切事物,称为概念的外延。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称为定义。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人在头脑中必须运用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概念编排上有如下特点(由于儿童思维的特点和知识的局限):一是概念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按知识体系本身的要求。知识的体系的要求往往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按儿童的认识规律则适于从特殊到一般。二是对概念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三是有些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而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

第4篇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10=10=10=

讨论: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10000000=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69600000000=6.96×10,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2002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0.1299×10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2.99×10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四.学习小结:

第5篇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提高 兴趣

数学学科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枯燥、深奥、生涩、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当然不能够令人满意,而学习成绩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数学教学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了。究其原因,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唯成绩论英雄的扭曲价值观使数学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方面学生、家长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考核压力,于是数学教育就走上了极端,内容越学越多、越学越难,这将数学教学逼进了死胡同。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笔者觉得数学教学的困境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要提高数学成绩,需要大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指兴致,对人或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的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我觉得必须要提高以下五个“度”。

第一,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主体,教育和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只有两者都积极、充分、高效地参与其中,整个教学活动能成功,此二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却是:由于片面追求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甚至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极端错误方法,老师担心讲得不深、讲得不透、讲得不全,往往采取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速成”“高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不科学方法,我们始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们不可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板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

脱离实际生活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降低中学数学难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极端观点要求直接取消数学学科,当然,这些言论过于激进,有失偏颇,但适当减少过于高深的数学知识,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过分强调现学现用显得过于功利化和庸俗化,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落地”,让学生可以感知得到。学的目的就是用,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所以我们要尽量将书本与生活关联起来,或是一段简短的导入、或是一个精炼的课堂小练习、或是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作业,形式不拘,内容多样。

第三,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要加强这种迁移,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度,只有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才能更轻松、迅速、高效、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掌握好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进度,让学生在逐步消化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不要“积食”。

第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或者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内容对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好奇心,这种陌生感所促成的好奇心将激发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觅答案,去亲自解决问题。要让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好奇心的形成,就要靠教师采取设疑、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布置作业,让学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和饥渴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最高效的。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五,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活泼度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与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数学教学中没有什么能比故事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抽象的数字,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猴王孙悟空拿出8只桃子,对身边的4只小猴说:“这8只桃子,你们4只小猴分了吃吧。”小猴噘起嘴巴嫌少。猴王就拿出80只桃子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800只桃子,可要分给4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一个“商不变”的教育,溶入“猴王分桃”中。小朋友笑了,正是乐学才能求学,此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一段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调动了最佳的情感因素,乐学、爱学便同步发展。

(2)情境与活动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在教学“8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用一根塑料管和一些彩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8+”,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8加上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应该回座位摆小棒或者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等游戏。学生游戏中,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所陶冶,激起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并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情境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多次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和一乍的宽度,并记住它,不仅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1)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在一次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1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横着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位学生。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数出了8人。我笑眯眯地站在了这一组中间的空道里,问:“那现在加了我,有几人了呢?”学生一起叫到:“9人”。我故意又问:“那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组有10人呢?”“再加一人”孩子们又争着回答。“再加一位陈老师”有小朋友突然指着在后面听课的陈老师。我也乐了。把正在听课的陈老师请到了小组中间,让孩子们数一数……那节课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甭提了……“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2)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5辆,公共汽车是7辆,三轮车是6辆,卡车是11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三、融入生活,提升情感。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采集了生活中的数据:“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12%、“张裕”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为11%、“四特”酒的酒精度为45%,同学们认为这三种酒哪一种最厉害?说说理由。生1:我个人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曾经品尝过酒,觉得啤酒不是很难喝,但是白酒很辣。生2:我自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45%看出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生3: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师:你们认为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多数学生都赞同)那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上面三个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呢?(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是含有酒精的量,酒精度如果越高,说明这种酒酒精含量高。生2:我们组的看法是酒精度虽然能看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的多少,但它不能表示酒精具体有多少毫升。如12%,其实写成分数是12/100,就是把酒看作100份,其中所含的酒精是12份。小结:百分数是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结果,可以进行两个量的比较。数学课堂通常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我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形成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动手操作,体验亲切感

第7篇

一、情绪感染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教与学中的导演,为避免一出戏演终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指导每个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如何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情境,就要教师不只追求数学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要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 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排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首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被鼓励和欣赏中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评价学生聪明、能干,多说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总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其次,让学生学会重视自己前进的每一小步,学会自我比较、自我提升,不要被别人的较快步伐吓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收拾自信心,由“我可能行”转化为“我也能行”。 成功是影响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机会越多,自信心越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越强,自信心就会越高。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就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就会降低,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要不断激励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二、精心设问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数学中的习题具有针对性强可快速反馈的效果。由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是教师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教学调控,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讲得好不如问得好。

1. 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最好良药,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去创新。

2.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实践表明:学生对与生活贴近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数学。

4. 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