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08-14 16:41:46

序论:在您撰写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第1篇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

2 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寻求更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资场所。从目前看,除商品市场外,中国很可能是这些短期资本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并且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而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关联度较大,一旦美国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很可能随之下跌。

3 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

4 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经过连续加息之后,2008年的下半年一直在降息,在面对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未来仍有继续加息的必要。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

5 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

6 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 扩大国内需求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

2 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

3 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集中精力抢抓国家年底增加1000亿元投资的大好机遇,尽快开工建设,新上一批重大项目。

4 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tS%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太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

第2篇

[关键词]意境论;境界论;传承性;现代转换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著作,是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历来关于传统“意境论”与王国维的“境界论”的联系和差异有多种讨论。客觀而论,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对传统的“意境论”继承与再发展,就继承一面而言,《人间词话》中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和言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隶属传统文论的范畴;就创新一面而言,王国维对传统意境觀进行了现代性转换,主要体现在借鉴西方理论给予传统意境觀新的哲学品质;同时,将“意境”这一传统的美学范畴与人生直接联系,凸显出新的人格内涵。

一、“境界论”的传承性

在《人间词话》里,对传统“意境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王国维给予了大量的重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在情与景的问题上,情景两者的关系既是文学的本质关系,又历来是意境探讨的重点。历来的学者对两者的关系的阐述众多,但大都倾向于两者需迎合上,对情绪的微妙深刻体验,需有景的逼真描写;而对于景的精妙摹写也须有情的纵贯畅通,两者不可孤立视之。如王夫之在《薹斋诗话》中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情景须统一的觀点,王国维与传统诗论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曾明确地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时,王国维将主觀的喜怒哀乐也涵盖于“境”之内,拓宽了传统境界的审美层面。另外从意境的创造角度出发,提出了“写境”和“造境”。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组相关概念,“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这两组概念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一为意境的生成方式,一为主体的觀照方式,但两者均涉及到了意与境也即情与景的问题。“写境”往往表现的是随物宛转,即状写自然对象之貌,这时主体的运思方式往往是“以物觀物”,在作品中,此种状态凸显于读者之前的往往是景,创作主体的意识往往消隐于其后,呈现出闲静的美学状态。“造境”则更注重对主体内在之意的表达,故对“景”总是表现出由“意”而发的移情改变,这时作品中的“景”区别与“写境”中对对象的顺合表达,以出于主体之意的强烈的情感塑造之下的别样表现,最常见的是带有浓厚的主体色彩的拟人化表现,呈现出宏壮的美学状态。

其次,王国维的“境界论”强调了“真”,他将“真”作为艺术美感发生的基础。“真景物”,是指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在文中要对此进行真切的描写,而非笼统抽象的描述。“真情感”,是指对外物的一种自发而真实的感情,带有主体本性的纯真。“真境”在文本的具体表现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真情、真景、真境,即要求创作主体以赤子之心的纯正之情描绘自然之景以达不隔之境,以不受尘世沾染的天真之心去捕捉自然(对象)最微妙精髓之处。“真”的体现,既有主体之真,也有客体之真,更有表达之真。“不隔”既是情真、景真的境界,更是以气贯通、道物同一的境界。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里的以“自然之眼”、“自然之舌”,即是强调由本性的纯真而发不受社会污染的真性表现。与此同时,王国维还推崇历经人生沧桑而对人生而做的透彻了悟,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真”境的体现,前者胜在自然真切,后者胜在透彻深邃。在一定程度上,王国维更为强调后者,在此种境界中,诗人往往出于对世事的透彻了悟而不再局限于一己之身,而能真正上升到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高度,实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如第十八则:“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此外在王国维对“真”的研究中,往往也很注重语言表达的问题,王国维认为要做到表达的直接真实,故不主张有太多的修辞、或为典雅有意而为的“用典”。同样出于对“真”的强调,王国维非常重视意境中的“神韵”,即意境是否具有传神的意味,因为神也可视为“真”的一种美学表现,即精髓微妙之处的精妙直觀传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只采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还常使用义界含混的印象式的批评术语,体现了与传统文艺的言说方式保持一致的传承性。如第十则:“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第十四则:“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在这几则中的“气象”、“骨”、“神”,均是传统文艺中常见的批评术语,而传统文艺批评中常见的其它术语,如“气韵”、“悲壮”、“豪放”、“沉着”、“凄婉”等词,在文中也能找到身影。王国维对这些含义丰富没有明确界定的偏重于感觉的术语保留运用,表明其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美学价值的清醒认识,虽然中国传统文艺不长于系统性和思辨性,但重视直觀、倾向个人感觉、模糊但含义丰富,不计较细枝末节而倾向于整体氛围的渲染,这都是传统文艺批评值得重视的特色。对传统美学特征的重视也说明王国维在进行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对本土特色的保留,而不是盲目的全盘西化。

二、“境界论”的创新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尝试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与西方的理论思维方式相结合,努力为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输入新的理论品质,借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来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的创新,使两者在沟通中实现现代转换。

首先,在《人间词话》的编排上可以见出他对理论系统性的重视。前九则是王国维对自己评词准则的解释,而十到五十二则则按时代的先后顺序对名家作品做出批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叶嘉莹指出:“从这种记叙次第来看,《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之理论体系,然其批评理论之部与其批评实践之部,透过各则词话之编排安置,却仍是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寻的。”其次,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虽然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形式,但在理论内涵的阐释中尝试运用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对传统理论加以阐发。如“以我觀物”、“以物觀物”这一组概念,即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来解释传统中的“情景”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西方文艺思想的运用并非仅限于此,在更深的理论阐释中,王国维的一些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由西方美学理论化用而来。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界定是由本体论出发,突破了传统的情景交融层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独特的美学价值的强调,已经凸显了“艺术独立论”这一现代美学命题。针对王国维的另一组重要概念,“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指出,这组概念乃是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有我”是指因主体带有自我意志而与外物处于某种利害对立关系,而“无我之境”则是主体泯灭了自我意志而与无利害关系。正如叶嘉莹在书中所言:“静安先生所提出的‘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实在是根据康德、叔本华之美学理论中由美感之判断上形成的两种根本的区分。”而王国维在对诗人素养时所提的“能入”、“能出”的说法能隐约可见“游戏说”的影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删稿》第四十九则也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必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肃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以热心为之即是“能入”,而以外物为材料即是“能出”。若进一步思索,这一觀点则又与西方的“审美距离说”具有一定的契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行的中西美学思想融合的尝试,其意义不只局限于对“意境”理论的阐发开拓上,更重要的是,他以西方哲学思辨的方式反思总结中国的传统的审美经验,突破了传统美学研究重视经验总结和直觀感悟的老套路,为中国传统的文论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强调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哲学品格。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意境”觀的现代转换的另一个贡献,就在于将意境的美学品质与人生境界相联系,意境的美学价值与对人生价值的关怀和实现相联系。如他所谓的“人生三大境界”即是将艺术(学术)的境界与人生境界直接联系。在王国维那里,追求学术的真理是与追求人生价值相统一的,他的哲学和美学是以人生为基础点建立起来的,他强调艺术的形而上意义即在于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现艺术对人生的救赎。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曾说:“关于他(王国维)的境界说有各种解说。我认为,这‘境界’的特点在于,它不只是作家的胸怀、气质、情感、性灵,也不只是作品的风味、神韵、兴趣,同时它也不只是情景问题。它只是通过情景问题,强调了对象化、客觀化的艺术本体世界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亦即人生境界的展示。”即是指明王国维认为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是相通的,并将审美境界当作是突破现实生活和原始欲望实现完整自我的精神解脱的途径。王国维将“审美”提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它是超越一切现实功利目的之上的独立的人类生存需求。王国维美学的人生觀的确立,确定了艺术本身的独立价值,它以无用之用高于道德伦理价值而对人的生存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可以说王国维确定人生为美学的本体,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

三、结语

第3篇

一、内在的硬伤:用“心理”解释“心理”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1)视角(perspective);(2)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3)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在我看来,“视角”是整个分析框架的基础所在。所谓“视角”,也就是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经济学方法论的根本区别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视角”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所在。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观察问题的“视角”是四个“结构前提”和一个“经济人假设”。这四个结构前提是:给定的“技术结构”、“偏好结构”、“资源结构”和“制度安排”。而“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则是把任何时代以及不同社会的人都抽象为“理性”和“利己”的人,在“利己”目标的指引下,“经济人”的行为基于“理性”的算计而与既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无关,至于为什么人是“理性”和“利己”的,则被归结于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西方经济学把人的这种不变的、永恒的本性看成是每个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原因,而社会经济运动就是个人行为的加总及其由此产生的结果。这种从个人本性出发的分析思路,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根基——即学术界通常归纳的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其实,“个人主义方法论”仅仅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用“个人主义方法论”来概括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只是从分析元素上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把握,这种把握尚未抓住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四个结构前提”把技术、偏好、资源和制度锁定在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下,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察视角;“经济人假设”把人类的本性视为原子式的、个人的、主观的、永恒不变的范畴,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因此我认为,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才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所在。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人性决定的,而人性又是由人类永恒不变的心理决定的。用心理分析来说明人的行为选择不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学术传统。比如,米塞斯说:“心理活动导致行为”;哈耶克说:“假如有意识的行为可以被‘解释’,那么,它也是心理学的而不是经济学或其他任何社会科学的任务”户凯恩斯关于“决定有效需求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理论,则是心理分析的典范。

“经济人假设”把人性建立在永恒不变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虽然符合人们当下的经验直觉,但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内在硬伤:它无法说明“人的心理倾向是由什么决定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是“这种”人性而不是“那种”人性?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活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逻辑的选择就只能有两个:(1)坚持心理活动的“本体论”(即: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放弃寻求心理活动背后动因的一切努力;(2)用心理之外的客观因素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比如,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也有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心理活动,比如,坚守“经济人”信条并将其扩展到人类经济行为以外的贝克尔(Gary Beeker)在《社会经济学》中,通过“社会资本”概念,将社会规范和他人价值观对决策者个人的影响引入经济分析框架,确认了社会因素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不知是过于自信还是有意回避,主流经济学面对这个追问却泰然自若地做出了第一种选择,依然固执地坚守在“唯心”的阵地上。

对于私有制社会(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私有制社会)而言,“经济人假设”无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其实并不抽象:它不过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下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并不抽象”的假设使“经济人”的解释力受到了历史的局限,一旦超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时空范围,“经济人假设”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毫无疑问,“物质动机”是人类“利己”行为的出发点,西方经济学把“物质动机”视为经济人“利己”行为的出发点,这是正确的。在物质匮乏的背景下,个别人的“利他”行为(如雷锋)之所以彰显出高尚、伟大和不平凡,是因为“利他”行为往往是物质层面的“利他”,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利他”行为就很难“普世化”。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却不明白,不仅“物质动机”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层面,而且“物质动机”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主角地位,也并非是不可动摇的。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证明:物质财富与人类心理活动中的“物质动机”成反比,与“非物质动机”成正比——这个道理在今天并不是什么乌托邦的理论猜测,而已经是越来越鲜活的现实。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动机”将趋于,递减,而“非物质动机”(比如对精神的追求)会越来越凸现出来,只要看一看当代绿色和平运动、自愿者行动、环保潮流的强劲势头,我们就清楚了。正如我国学者汪丁丁所说:“一旦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不再是效率导向的时候,自利性假设将失去解释力。这一趋势在后工业社会里看得非常清楚(西欧,北欧和北美的部分地区)”。

其实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从“唯物辩证法”的观察视角出发就已经发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心理基础都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性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人类“利他”行为的普世化必须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唯心”的方法论,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寻找人类心理活动背后的客观动因。在“唯心”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西方主流经济学坚持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拒绝历史地解读人类的心理活动,把“理性”和“利己”视为人类永恒不变的心理偏好,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哈耶克等人的“反叛”

早在20世纪以前,“经济人假设”就曾遭到了历史学派(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等)和制度主义(凡勃仑)的抨击。虽然这些抨击相当尖锐,但由于其依据主要来自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诉求,故难以对西方经济学的“唯心”视角构成真正的威胁。

然而,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只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心理活动背后的客观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追问”是无法回避的。面对这个“追问”,支撑当代经济学方法论的“唯心”根基逐渐在遭到侵蚀。20世纪中期尤其是80年代以来,长期统治西方经济学的“唯心教条”开始遇到了无情的反叛,这种反叛来自于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新的研究成果。从纯理论的“规范”研究来看,有四个学者的“反叛”值得一提。

第4篇

诚然,在21世纪今天,这种“以顾客为中心”营销理念仍然是我们企业营销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实际上早已超越了单纯满足“顾客需求” 的层面,继而发展为包括了除生产产品之外的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新经济时代下“以顾客为中心”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围绕顾客进行——

如图所示,我们从顾客的视角来审视现代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显然,企业外向型的经营活动,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服务执行、品牌设计以及公共关系等等无一例外都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根本任务都以追求利润作为最终目标,而这种企业利润的实现只有通过顾客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果这些活动不能将企业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我们最后对这些活动的评估结果将是“企业浪费”。

相对内向型的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目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源于18世纪亚当·史密斯(Smith)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Frdick Taylor)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控制。在当时,由于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企业管理”内涵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单纯的生产管理概念,品牌管理、顾客关系管理、服务管理等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技术成为了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即使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员工管理,现代营销思想也总会在这些管理活动中考虑到顾客的需求、期望以及便利性等等因素的影响。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是当今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BPR理论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先生提出,随即成为席卷欧美等国家的管理革命浪潮。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XEROX和AT&T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企业界把它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看成一场工业管理革命。事实上,业务流程重组的出现也是正是源于在全球化市场中三种因素的变化,即“顾客”、“变革”和“竞争”,也称3C因素。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顾客为中心”考虑经营目标和战略导向。它通过对在人们心目中已熟视无睹的经营过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思考,并根据顾客需求,彻底性的重新设置一种最简单、最直接企业经营过程和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重组。

第5篇

当今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以知识、信息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主题。新的经济时代和人类不断创新的大潮,同样给产品的设计理念、产品的设计方法和产品的设计思维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据此,本文特就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的创意思维训练谈些粗浅看法。

一、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新的特点与趋势

纵观和分析目前国际、国内市场上流行的主流产品,其设计与制造具有以下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更新换代步伐日趋加快

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手机为例,据有关统计,在市场上,手机上市时间达半年-一年之间的机型数量相对较多,约占据产品总量的45.5%,是市场销售的主流;上市时间处于1-2年之间的机型约占31.8%;上市达到2年以上的机型数量较少,约占6.3%。这一数据表明,手机生命周期一般维持在1年以内。产品上市1年以后,便开始逐步进入市场衰退期。

(二)消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新的经济时代,做大做强是企业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不但国内最大还要国际最大,特别是标准化、模块化的高速生产线不断涌现,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制造成本的越来越低,由此直接导致消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我国的冰箱行业,经过20多年的优胜劣汰,冰箱企业已经由最多时的200多家减至目前的10几家,企业规模、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企业靠产量、靠价格拼市场,可以说已经到了微利,或者不计成本的异常惨烈程度。

(三)制造用材更加广泛高质

随着各种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现有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消费者的需求爱好不断多元化,企业的技术引进、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和人工成本相应大幅增加。据此,企业必须通过采用新的原材料、代用材料,设计开发低成本、高质量产品,以降低综合成本。如国际某汽车企业以高强度的铝合金、特种陶瓷、碳纤维板等新型材料制造出混合动力轿车,全车的重量只有几百公斤,百公里油耗不到0.3升,时速却可高达180公里。

(四)节能环保安全要求更高

以节能环保安全为代表的产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特点和今后产品设计制造的趋势。在节能方面,空调的变频技术和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已经成熟,冰箱低耗能技术正在不断挑战新低,如欧洲已经研制出日耗电仅0.22度的低能冰箱。在环保方面,人们的衣、食、住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普遍欢迎,以电力、氢为动力的零排放汽车正在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和研发方向,洁净、安全、无毒的绿色包装理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安全方面,为了不断满足随着人们的需求,高科技不断被用于构筑产品的安全屏障。

二、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师必备的创意思维素质

以上特点与趋势表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命力,与产品设计师密不可分。新经济时代的优秀产品设计师,既包括产品市场的深入研究,又包括出色的设计能力。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素质。

(一)具有强烈的设计创新观念

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产品设计的灵魂。产品设计创新,首先是设计师观念的创新。据此,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设计创新观念,时刻把创新观念放在第一的重要位置,敢于和善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知识理论、新的制造工艺。唯此,才能够在产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年代,在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瞬息万变中,设计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流产品。

(二)具有敏锐的市场研判能力

无数成功的实例证明,哪里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机会。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只有具备敏锐的市场研判能力,才能够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为此,积极研究消费流行趋势,及时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坚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设计导向,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改进产品的设计方案,力争在消费者新的需求形成之前,超前设计出适销对路产品,是优秀的产品设计师重要创意思维素质。

(三)具有快速占有信息的能力

新的经济时代,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展开,主要靠获得大量的信息,如当前主流产品、市场需求、消费结构、未来趋势、最新技术、制造工艺、高新材料等。因此,是否具备很高的信息占有分享能力,是优秀产品设计师的重要能力。

(四)具有扬弃经验思维的能力

所谓的经验思维,就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所积累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思维类型,其思维水平不能够上升到概念性和普遍性的高度,其危害是无视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固步自封。经验思维一旦用于产品设计,就有可能导致设计工作始终突破不了原有产品的框框,实现不了设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目标。据此,随时警惕和突破自己头脑中的固有思维定势,不断克服经验思维方式,养成人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断否定自我的良好习惯,是优秀产品设计师的重要基本功。

三、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作为新经济时代产品的优秀设计师,除了掌握新经济时代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意思维素质外,还应该不断的自我强化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一)不断的进行创意思维的广度训练

即养成良好的勤于思考习惯,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浓厚的兴趣,认真分析并发现其存在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带任何框框的进行联想列举,以达到拓展思维,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厚积薄发的目的。

(二)不断的进行创意思维的深度训练

即依据任何事物都有无穷无尽的属性,我们的头脑具有从其中进行任意抽象的原理,对事物的属性内涵进行深入的创新思考,以培养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进而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产生新的创意。例如,在产品的具体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方面,我们可以把已经上市的流行产品作为最好的研究对象,注意追踪其该产品设计师的思维轨迹,发现其产品设计中的新亮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新技术、新功能,由此达到既往与现实两个“思维机器”对接、改造、拓展、延伸,以设计研发出更新更先进的主导产品。

(三)不断的进行创意思维力度训练

即训练思维不断站在新的俯瞰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注意已有知识和其他学科相互嫁接、侵润,并不断引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使思维在边缘地带或夹缝地带另辟蹊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不断变换事物的认知角度,达到突破原有思维定势,进而发现新的价值目的。长期坚持创意思维力度训练,可以使产品设计师的思维新颖独特,其设计创意常常能够收到打破常规的意料之外效果。

(四)不断的进行创意思维多级训练

即依据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创新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多维体,人们参与认识事物过程,不完全处于同一层级的原理,有意识的使我们的思维由单一向多级转变,训练我们的思维尽可能的实现多层级思考问题。比如,在产品设计创意中,我们即可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又可以利用他人的设计教训;即可利用所占有的第一手资料,又可利用第二手、第三手的信息;即可利用过去层次的设计成果,又可利用未来的层次的研究成果,这样通过上下求索,把产品设计与过去、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设计缺陷,达到最完美的设计效果。

(五)不断的进行创意思维空间训练

生理学告诉我们,一般高等动物的大脑都有一些“剩余”空间,而人的这种剩余空间更大,这就是人的思维具有的独特才能。开发这个独特才能,使我们能够打开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正如哲学家詹姆斯所说:“其实,天才只是以非习惯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罢了”。 詹姆斯这里所谓的非习惯方式说,其实就是空间创意思维的运用。为此,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对思路进行空间化设计,最大限度的存储、改造、整合、重组大量信息,并自觉坚持依据多种变化因素,从时间跨度上对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全景式思考;从空间跨度上对事物的内部、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联系,以取得全面而系统的思路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

访谈地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逐渐蔓延全球,中国经济难免也受到较大冲击。您如何看待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卢中原: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好像很突然,其严重程度也出乎许多人的预料。2008年5月我在美国参加哈佛公共管理培训班期间访问了美国财政部,当时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与我们见面的时候,他还比较乐观,说美国政府已经投入了1,000亿美元拯救美国经济,并且已经见到了一些效果,还将投入4,00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底美国经济将走出衰退。结果到9月份金融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对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大的经济体和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这说明象保尔森这样的美国重量级人物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情况。

当然,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并非凭空而起,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累计和蔓延的严重恶果,国际上包括美国也有不少人早就作出了悲观的预测。2008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卡特比勒公司的总裁曾对我说,他认为当时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而且预计这次经济衰退将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漫长的。我觉得,对这次金融海啸的深刻原因和演化过程,应当从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去反思,而不应把它简单归罪于美国之外的世界经济失衡,更不应以中国的所谓高储蓄和出口造成世界经济失衡为借口,而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否则,美国就难以对症下药,从而使金融海啸进一步恶化。现在,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一点已经表示了担忧。

这次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了一些直接冲击,但是相对有限。更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方面,这些负面影响已经由沿海扩散到内地,由出口行业扩散到其他行业,由中小企业扩散到大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收到冲击尤为严重,造成大量农民工返回流出地,我国经济增速在2008年第四季度明显下滑,当季度GDP增幅只有6.8%。因此,我国在2009年面临的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除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下行压力。2004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进口增幅曾达到24%,之后就逐年回调了,2005年回调到16%,2006年大概是10%左右,到2007年就下降到10%以下了。所以说,就算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贸易的这种回调趋势,也表明我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正在紧缩,必然会制约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海啸,再加上世界贸易已经进入回调期,因此我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冲击比预想的要更大。

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贸易本身的回调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冲击,中国经济增长由此出现放缓趋势。那么您认为经济增长会放缓到什么程度?

卢中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的上升期大体为3-4年。这一轮上升期可以从2002年走出1998年以后的经济低迷算起,到2007年达到11.9%的峰值,持续6年,比以往几次延长2-3年,持续时间之长是罕见的。在这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稳定性角度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10‰12%的区间,最近两年连续高于11%。尽管其间出现过局部地区和行业的投资过热,国家随即采取了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并举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并没有伤及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得以保持。从协调性角度看,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例如粮食连续5年丰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合理变化,2005年和2007年消费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略大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由于经济增长存在周期性波动的内在规律,持续一段时间的上升期达到顶点后自然会进入回落期。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小幅度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继续呈现回落态势,这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下行通道。不妨把回落期视为“休整期”。毕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节能减排降耗的形势相当严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迟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不够理想,有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例如在产业构成中,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因此,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些,进入休整期,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有利于为解决这些矛盾创造比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速本身也在周期性回调阶段,两者叠加会使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较大。如果宏观调控措施力度不够或不及时,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在8%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国政府已经迅速地、力度很大地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并且还会根据形势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和加快实施进度,因此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高于8%是很有希望的,我个人认为甚至是有把握的。综合我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研究和模型预测结果,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9%。当然,达到这一预期目标的难度比前几年要大得多;同时也要看到,这个目标经过努力仍然是可以达到的,主要依据或信心来源在于,我们有多年高速增长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例如粮食连续5年丰收,企业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连续多年大幅度增加,已经采取和相机抉择的短期刺激政策将陆续见效,中长期增长的潜力巨大(这一点后面还会展开),等等。我认为,即使从短期看,我们的信心也应当是相当充分的。

2008年企业遇到的困难,除了金融危机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困难就是经营成本的增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08年8月到10月期间,对5,920家企业的法人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其次是“人工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达到了79%和71.7%。

卢中原:2008年10月份以前,特别是2008年上半年,国内企业(部分出口企业除外)遇到的主要困难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而是高成本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也大幅上升,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明显上升,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大困难。

可以说,即使外部环境没有出现巨大变化,我们也要迎接内部因素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经济

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产能过剩导致的需求不振等等。所以我们看到,中西部地区很多不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在下半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

最近珠三角特别是广东的企业困难比较大,相比而言江浙一带的企业困难似乎小一些,这是什么原因?

卢中原:据我的调查,江浙的一些民营企业之所以没有受到广东那样的冲击,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发展方式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不再依靠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而是更多地依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依靠独立的品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抗冲击能力就会更强一些。

面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国内经济环境问题,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如何改善?如果让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更方便地融资,让庞大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加以规范和管理,我想中小企业的困难就可以减少一些。所以通过这次外部金融危机冲击,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来想,哪些方面还需要深化改革,哪些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这个“休整期”,加速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为下一轮的增长做好准备?

卢中原:在经济回调的时候,其实也正是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胜劣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会,只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就能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做好技术、体制和管理上的准备。这就像两次战役之间的休整时间一样,指挥员要整编部队、集中兵力,为打好下一仗养精蓄锐。最近我在东南沿海地区考察时,听到一些企业家说,在经营环境变化和负面冲击面前,经营者不应消极等待国家救市,而应多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在定合同的时候,要主动考虑锁定价格、锁定汇率风险,等等。我觉得这些企业家是很清醒的,这样的企业家越多,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时间越短。

现在的讨论焦点是,经济回调的周期是什么类型的。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调整类型大体包括“L”型、“V”型和“W”型、“U”型这么几种。依我看来,一般来说,经济回调的类型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内需的潜力大小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我个人比较倾向于2009年呈现“U”型的调整类型,也就是5、6月份出现经济回升,第三、四季度可能继续上扬。根据我们中心课题组的预测,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有小幅回调,预计2011年进入下一轮上升期。当然,这些预测的结果到底怎样,还要取决于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程度,以及宏观调控措施相机抉择的速度和力度。

也就是说这次危机的不利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还是会较快地迎来新一轮的增长。那在这个“休整期”中,我们应当关注哪些问题?

卢中原:最近人们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议论比较多,有一种意见主张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帮助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要稳定,不宜贬值,更不能升值。如果现在人民币大幅度地贬值,会导致热钱迅速撤离,引起我国金融和经济不稳定。而且现在人民币贬值对刺激出口是没有用的,因为问题在于整个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而不是人民币估值高了,因此我们无法靠贬值来刺激出口。再有,如果宣布人民币贬值,还会引起国际上的货币出现竞争性贬值,很可能把人民币的贬值效应给抵消了。所以,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一方面可以遏制热钱的流动,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整个金融环境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为避免强化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我们可以通过外汇市场自发波动给出一个信号,说明人民币的汇率是可以往下走的,但不能宣布要贬值。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实行的刺激需求扩张的反周期政策,要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结合起来,以保证反周期政策的有效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确实是这样的,从历史经验看,短期经济波动,曾多次转移我们中长期发展的注意力,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迟迟难以推动,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卢中原:事实上,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粗放式的高增长中,反复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扩张严重等问题。当时,我国用同样的能源消耗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分之一,而且也低于印度的水平。

虽然“九五”计划提出很多好的设想,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九五”计划的执行。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降温的趋势,经济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关注超过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五”计划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效益和结构优化效益,重视资源的环境问题,相应也提出了一些环保指标,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些长期呼吁要解决的老问题更加突出: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相当粗放。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重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明确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认清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真正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您刚才提到的反周期政策,其实就是最近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巨额投资计划,其目的是防止经济下滑过猛,熨平经济波动周期。但是现在也有人很担心会出现“保增长”和“调结构”两张皮的现象。您怎么看?

卢中原:我们要警惕为了大力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下滑通道,导致原本要淘汰的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死而复生。一定要抓住当前经济周期性回调的绝好时机,促进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最近,国际油价大幅度降低,现在燃油税改革已启动,接下来应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如果关键领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经济增长就容易反弹。目前除了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急需改革外,还需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体制保障。

最近有部分专家提出,4万亿元投资的投向仍多为基础设施等

“传统项目”,担心会再次形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卢中原: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应当注意防止再次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一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合理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不仅要投向基础设施,更要投向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的项目,投向有利于技术进步、节能降耗、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这样做,既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又可以使部分投资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使4万亿元投资起到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避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比如在微观层次上,应当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防止投资资金被挪用截留;投资项目应当坚持做好可行性报告,落实批地指标,通过环境评估,这些制度不可偏废,否则不应仓促上马。在经济政策层面,应当加强国土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等重要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使这些经济政策在引导投资方向时形成导向正确的合力。

我们应当认真记取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切实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管理改善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大。但这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甚至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无论按照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还是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目前中国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国家低15%以上,比欧盟国家则低40%以上。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

因此,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能再回到粗放投资的老路上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目标不能“悬空”,这是中国站在30年改革新起点上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不能因短期的经济回调而轻易改变。

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对国内的企业冲击很大。有很多人说这是企业界一次重新洗牌,有人说这是企业家队伍的一次大浪淘沙。如果从微观层面和企业层面来看,您觉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卢中原:我觉得,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外部环境的突然恶化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逼着企业加速转型,从原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对于企业来说,现在确实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可以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一般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是不太容易实现优胜劣汰的,因为几乎所有企业的利润空间都很大,再加上中国的资源价格偏低,资源税也偏低,因此很难淘汰那些相对较差的企业。而在经济“回调期”,会真正淘汰一批早该死掉的企业,也会产生一批新的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为下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准备新的“领头羊”。

那么您认为企业家应当怎样抓住机会,成为“领头羊”?

卢中原:从内部来看,企业要抓住这次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比如说改进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像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等。同时要抓住机会进行内部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从外部来看,企业要学会主动设计和利用避险机制,比如说出口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锁定交货收款时的汇率,这样就可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样,针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要建立或利用相应的避险机制,例如通过长期供货合同和战略合作联盟,来规避市场波动和技术创新的风险。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这也影响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有调查发现,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虽然意识到目前经济处于转型期,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苦于企业的现实生存压力和资金压力,企业的创新投入会有所减少。

卢中原:外部环境的恶化无疑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和资金投入能力。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方面需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出更好的服务。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家要权衡,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低成本的生产经营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在企业生产的一些环节,要考虑用机器和设备来替代劳动者,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这就离不开技术创新。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82-02

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少不了创新,没有创新意识,艺术设计就丢失了灵魂。艺术设计在不断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于今,每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从而对设计主题信息进行充分的、正确的表达。

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渗透,创造出新的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同时还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

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创新性思维,才能去极力创造新的事物。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为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又是成为一切艺术设计创新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艺术设计的创新要与社会的需要、发展结合起来,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

二、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1.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念。人们可能认为基础知识是一门课程所固有的,没有什么可创新,这其实是个态度问题。事实上,一是基础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要在动态中,而不是在静态中来实现。

在艺术设计中,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靠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孕育而成的。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构成学、材料学、工艺学、市场学、营销学等学科。而这些知识的积累既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艺术创造的钥匙。艺术设计具有多元性和交融性的特征,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延伸到国外设计理念甚至需要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专业表现技法和专业制图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懂得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理念是培养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2.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思维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心理的需要与目的等,对于学习者来说,不要只关注呈现在面前的已经完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个作品设计的过程——或者说作者的思维过程、心路历程等等。因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整个的设计思维脉络:灵感的来源,创意的出处,从灵感到设计,再从设计中产生灵感……一步步一直到最后的作品,也就是说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是否掌握了设计的方法以及掌握的程度。也许现在呈现出的作品还不够尽善尽美,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再经过实践的锻炼,终究会设计出完美的设计作品。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不断地发现、积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完善的过程。所以,强调注重设计的过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设计中,要不断探索并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崇尚创意的思路在艺术设计的中更应提到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课程,都应在教学环节上设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路的课题,注重诱导,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能将以往学的知识融会在一起,把艺术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构思到表达,将自己的、别人的、分散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创新能力。

4.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意潜能。传统艺术设计常常出现重技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意潜能的发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提供了高效率和精确的表现手段,传统的手工绘画、单一的材料体验、简单的加工工艺、单纯的技艺传授,已不能成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唯一目的,而应把思维开发、创意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意潜能。如室内设计课,在引导指示标志的设计中,将三大构成的形态研究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视觉传播原理与图形设计创意联系起来,加强艺术设计学生对事物视觉化表现能力的训练,使之在想象与表达的有机结合中,逐步向更积极的创意思维迈进。

5.结合市场需求,开拓艺术设计视野。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结合市场需要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需要以相关学科为基础,以其他科学的知识来丰富设计者的修养,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师和艺术设计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艺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当然,设计师的广泛涉猎和专注是对立统一的,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而是艺术智慧的结晶,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自己保持开阔的视野,使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触类旁通是学习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之间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文化与智慧的不断生长,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艺术设计与市场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投入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技能和思维的培养之外,更要将市场经营观念导入其中,是学生尽早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以缩短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过程,能尽快适应社会。只有了解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思维,创造出最富创新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陈莹,李春晓,梁雪.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 普敏.对培养高师学生艺术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