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可视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4 16:41:40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可视化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可视化分析

第1篇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40-01

近些年以来我国发展非常的迅速,与之相伴的是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热岛效应在城市中也越来越明显,城市中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大大超标正是导致热岛效应出现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建筑物在白天吸收并储存了大量的太阳能并在晚上释放也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之前的调查信息统计,城市中建筑物屋顶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如果将城市中的屋顶都采取屋顶的绿化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城市的绿色面积,使城市的环境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应的热岛效应也会得到控制。

1.建筑屋顶绿化的常见形式

按照绿化植物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常常将建筑绿化分为屋顶绿化、室内绿化以及竖向绿化三种。而我们这里探究的屋顶绿化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屋顶类型而分为坡屋顶绿化和平屋顶绿化两种。

1.1平屋顶绿化

平屋顶绿化可以划分为花园式和简单式。花园式屋顶绿化的适用条件是建筑物的静荷载大于或等于每平方米300kg,常采用的绿色植物为一些低矮的灌木、小型的乔木、草坪和一些地被植物,而在植物间还可以建造一些座椅和园路等等。花园式屋顶绿化在为城市绿化做贡献的同时还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美丽的园林环境,除此之外,该种绿化方式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色彩多样的和造型多样的植物类型,使得城市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简单式屋顶绿化的适用条件是建筑物的静荷载大于或等于每平方米100kg,常常采用草坪、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而在植物间不需要设置园路和座椅,这种屋顶绿化方式是禁止人员活动的,普通建筑物的屋顶、地下车库顶板和旧建筑物的改造屋顶上常常使用这种屋顶绿化方式。简单式屋顶绿化并不是力求单一的,常常在荷载的限定条件下使用多种植物类型,这样做可以尽可能的增加简单式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

1.2坡屋顶绿化

坡屋顶绿化常常运用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屋顶上,比如博物馆、大型的超市、体育馆等等就常常使用这样屋顶绿化方式,该种类型的屋顶绿化方式一般按照功能和造型的不同而采用台地式或是纯草坪式的绿化方式,小型的乔木、草坪植物和一些低矮的灌木这是该种屋顶绿化方式常使用的植物。坡屋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屋顶的绿化通常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立体性。

2.建筑屋顶绿化实施技术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屋顶绿化仍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屋顶绿化的完成也不仅仅是建筑人员的独立工作,还需要园艺和农林等相关人员的配合。在实施屋顶绿化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技术问题值得注意:防水、排水、防滑、种植土选择以及植物固定手法和种植池的处理方法等等。

2.1防水

向水性、向心性和强穿刺能力是任何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的特性,这也使得植物的根在生长过程中会穿破很多的防水材料,从而导致绿化屋顶的建筑物出现渗水的情况,因而在进行屋顶绿化建设过程中,防水的设计、防水材料的选取以及屋顶防水的构造和施工工艺显得很重要,防水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使用也成为屋顶绿化是否可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现阶段,相关的技术人员常常使用混凝土的刚性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两道防线,在此基础上,还要使用一层具有特殊结构的可以防止根系穿刺的防水层至于上述两道防水层的找平层上,这种防根刺透的防水层需要具备抗腐蚀、抗霉变和耐水等特性。在建造防水层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建筑防水的技术要求,在建造完毕后应该实行二十四小时的蔽水试验,在确认良好的情况下,建造保护层,以避免防水层因外部因素而导致的破裂。

2.2排水和蓄水

排水和蓄水层的主要作用是把植被土壤中多的水分通过蓄水板排出,以免植被因为过量的水分而出现烂根和死亡的现象,该层主要铺设在防根系穿刺的防水层之上。蓄水排水是平屋顶通常用来排出土壤水分的方法,而坡屋顶常常使用重力的作用来调整土壤中的水分。常见的排水方式有两类,一种是100%铺设排水系统法,另外一种是碎石屑挤压式排水法。前者主要采用滤水板和排水板来铺满阻根膜,后者是采用碎石屑、滤水板和渗水板来铺设阻根膜,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是根据工程建设所处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选择的。

2.3防滑

建筑物屋顶如果是坡屋顶,防滑要引起注意,特别是使用纯草坪式的绿化方式,草坪滑坡的现象很容易出现。为了有效的避免滑坡的出现,可以制作挡板并将其置于屋顶的边缘处,除此之外,另外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台地式的绿化方式,这种方法还可以与立体绿化结合起来使用,使建筑物更加美观。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草种类来进行工程建设。

2.4种植土选择

屋顶绿化所使用的植物需要有成长的土壤环境,种植介质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美观以及屋顶的承载负荷,相关的技术人员常常会使用人工栽培基质作为屋顶绿化植物的生长环境,而介质要尽量选择重量比较轻、不容易板结、能够保水保肥以及肥效充足的品种,同时还要保证该种介质施工比较方便而且经济环保。就目前来看,相关的技术人员常常使用草灰、膨胀珍珠岩、细沙以及动物粪便等作为种植用的土壤。种植土壤具有比较高的成本,其造价在整个工程建筑造价中能够占到百分之二三十,除此之外,为了很好的提供植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减轻建筑物的承载符合,要合理的设置土壤的深度。

2.5植物固定和种植池处理

建筑荷载较大的分布区域一般位于建筑物周边的圈梁位置,考虑到建筑物的这一特点,在建筑物屋顶周边的女儿墙一侧常常需要固定种植池,一般可以使用地下固定法或是地上支撑法,前者相比后者来说,更具美观,使得建筑物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所以通常情况下,地下固定法是首选的方法。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要注意屋顶绿化植被的选择,对于速生树种,通常不能够用来作为备选植物,因为其快速的生长会导致自身重量的迅速增加,而其长大之后不仅仅难以固定,还会由于比较大的树冠而导致风荷载的增大,从而对建筑屋顶的荷载造成消极的影响。

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上述的五种情况需要注意外,通风、采光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也值得注意,特别是通风问题,对于草皮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建筑物屋顶绿化技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合理使用可以很好的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以及减少城市的污染,同时还能极大的美化我们城市。相关的技术人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和探索屋顶绿化可实施技术,这对于我们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65-02

1.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从学科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大都起源于建筑学专业、地理学专业、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其中以工科建筑学专业占的比重最大,约为65%;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看,城市内的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认知城市、感受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从事“物质形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对象;从知识构建方面来看,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仍然在核心教学课程中占据较大的篇幅。

2.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区别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安排了较大篇幅的建筑设计内容,但是与建筑学专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化,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从事规划的人员必须建立系统观与辩证观,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与建筑学专业相比,具有注重规划的过程性,而非最终的确定成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讲究弹性与不确定性,而非最终的蓝图;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而非满足当下使用的需求;具有集体性,是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非由个人风格创作出来的成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重视理性推导,而非偏于形象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3.低年级城市规划专业中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

通过上文的对比,城市规划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而建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重点。

3.1加强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学生只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给定的基地内组织建筑空间、功能及外部形体,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安排建筑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建筑的微观窗口,更好地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空间、掌握城市规划的知识,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现其基础课程作用,又要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2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应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筑的性质、选址、规模等级、容积率、高度、退线、出入口等这些指标和要求都是在任务中明确给出的,这些内容均是由老师制定,而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建筑本身的设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往往停留在空间组织和形态创造的层面上,不能够很好地思考这些条件和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是这个指标,也不会去思考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的关系,更不会去思考建筑和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引导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3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设计非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终认识设计的本质。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为什么为何要做设计,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做好设计”这个层面上,甚至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空间,提供更好的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该以更高的视野,从整体出发,考虑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4.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幼儿园使用功能特殊,空间组织重复,是各大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中建筑设计常安排的一个内容,现以幼儿园为例,对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4.1区域性调研,了解幼儿园对城市的作用

从区域性调研开始,培养规划学生的城市意识。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内外参观,实地考察,从实体上面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尺度及立面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本质,最终能够指导课程设计的完成,这就起到了调研的目的。但是,对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只局限于学习建筑本身,就不能够指导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及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增大调研范围,划定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区域,让学生调研幼儿园的使用状况,与居住区的关系,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以及能否满足区域使用的要求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幼儿园作为城市内建筑的一种,对城市起到的积极作用。

4.2幼儿园与城市的关系

幼儿园是城市居住区内必须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幼儿园选址位置是否得当,建设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建筑与周边四邻的关系,能否满足自身日照要求又不对其他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出入口对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是否有影响,如何设置建筑的出入口才能满足后期使用的要求(如图1)等问题,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思考这些城市和建筑的问题,才能使其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待建筑,有助于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4.2.1选址的分析

幼儿园如何选址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幼儿园选址要从整个规划单元或者城市的一个完整区域统筹考虑。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任务书给定多个选址,由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和幼儿园选址有关的规划内容,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4.2.2规模的确定

如何确定幼儿园的规模,是规划专业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建筑规模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通常都是在设计任务书中已经确定的,甚至给出每个房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只需要按照面积要求将这些功能空间合理的联系起来,形成建筑设计的平面方案。而对于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要知道这个规模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选址,任务书中给出几种规模,供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确定幼儿园规模这个知识点,更深刻的体会到规划专业具体作用,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4.2.3退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红线也是规划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中要遇到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布局时要后退红线,具体后退多少,在任务书中由老师明确给定。但是这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不够的,而且还会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建筑退线的要求是给定的设计条件,和专业没有关系。这对后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就要学生知道建筑为什么要退红线,如何确定退红线的距离,这些内容是规划中确定的,是属于规划专业的学习内容。

4.2.4出入口的选择

幼儿园建筑出入口选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幼儿园除了建筑外,还有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因此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建筑设计题目中不仅要确定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还要确定幼儿园整个基地的出入口位置。而整个园区出人口位置的选择又对其相邻的城市道路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规划专业学生要更多考虑幼儿园整个园区对城市的影响,而非只对建筑功能空间及建筑形体的推敲。这也是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4.3幼儿园建筑的空间布局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方面,教学重点强调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功能流线(如图2),对建筑内部柱网的布置进行弱化处理,作为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

4.3.1总平面布置的特点

总平面图的设计是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幼儿园总平面布置简单,功能分区明确,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训练学生总平面布局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实例。在教学中强调朝向的重要性,处理好生活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三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注意设置分班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室内和室外空间衔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总平面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2建筑功能流线的强调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了解建筑功能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必备的基础。城市是由建筑物构成的,要学习城市就要了解构成它的建筑物,了解每种类型的建筑功能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幼儿园的功能流线。

4.3.3建筑柱网布置的弱化

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弱化。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功能流线同等重要,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但是作为规划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内容建筑学专业性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课中属于难点,因此在整体课时安排中弱化处理,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第3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工艺课程 一体化教学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是建筑课程教育中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建筑工程中一些主要施工工艺及相应施工方法和一般规律。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行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施工工艺课程需要大量实训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作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教会学生转变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构思,科学开端

“万事开头难”,要让一体化教学成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开端,也就是最重要的课程构思,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涉及选材、设计、施工及造价等方面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加熟悉其中的材料选择及相应工艺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各种项目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从单一的材料到复合型材料都有极大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教材和理论性极强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尴尬局面。要想让建筑施工工艺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材料市场及简单理论加以理解,而且应当对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及工程造价有十足把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各个项目的流程工艺,对各种施工工具都能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并熟练使用。所以,本课课程的教学思路需要对实践内容进行构思,从传统理论转向实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机制。

二、课程设计,关键举措

随着市场对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中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结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市场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施工组织和设计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施工工艺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也就是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实施及任务的考核。任务的提出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包括项目理论及课外项目两大板块,课内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材料种类和基本性质,课外项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建筑施工市场进行采样和调查;任务的准备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市场报告分析并发表相关报告;任务的实施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很好地整合,按照教师所教,在掌握各项建筑材料及基本的工艺流程之后进行实践;最后一个任务的考核,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设计。

三、课程发展,根本保障

纵观整个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课程如何发展是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现在的课程教学仍然有很大不足,如很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外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现在的教学资源仍有很大局限性,为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让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据此,笔者对未来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投入到实践中,迅速提升教师的实战经验和能力,如果教师做出了好的项目,则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教学的最好载体,通过活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

2.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无论是口头教会学生实践,还是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都没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效果来得更明显。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实训,所以,学校应当经常邀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现场开展讲座,与学生洽谈,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邀请施工专门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互相感悟,通过这样一些形式,横向加深学生对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对材料的使用能力和应用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建筑施工的最新动态,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衍生出一些“工艺技术交流会”等类似的交流创新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设计大赛,以此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眼界,加强与建筑市场的交流,实现一体化教学。

四、结语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和了解施工工艺,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及实训基地的建立,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笔者希望广大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者能够通过不断探究,共同推动一体化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朱宁.“造屋”与“造物”: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 网络化教学设计 辅助设计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5-01

所谓实验教学指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抽象与具体、直接与间接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纯理论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直接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教学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传统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中,网络化教学被提出。网络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的一个层面。据实践表明,基于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时空与教学交互方面更具优势。

1 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的构建分析

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或者是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介,更新、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凸显出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据资料研究表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缺乏统一性,所利用的网络资源质量不高、推广性差、适用性不强[1]。其次,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思想、效果与目标不相匹配配。最后,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网络资源的可利用率,进而影响了网络信息化教学改善与改革的实效性。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信息技术教学给改革过程的必经之路,但是针对这种情况并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实验教学应从网络资源开发与构建方面入手,将制约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出有效可靠性的措施,以此来增强实验教学在网络化教学过程资源设计的可参与性。为教师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2 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性较差的原因有教师可参与性的问题。教师参与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教师可参与性差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师缺乏与网络化境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思想、能力与知识;另一方面是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解。这两方面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智能以低水平开发网络化教学。其实,提高教师可参与性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更好、更快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就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设计系统。

2.1 教学过程辅助设计支架系统的构建

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主要在没有同统一分类标准的前提下对网络会啊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得重复利用与低效率使用,进而影响网络化教学理想效果的实现。近年来,在高校化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化学实验有了新的分类。对化学实验进行得新分类,其更侧重想长期困扰的实验教学设计的两个方面。即实验技能教学,强调学生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还是以“智慧技能”为主;在“智慧技能”中是倾向于方法还是“问题的解决”[2]。现如今,化学实验总共分为三类:基础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这几个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化学实验的的分类具有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在这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为后期网络化教学的模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整合点辅助决策支架系统的构建

制约当前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与开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教师在网络化教学的前提下很难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这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网络技术与网络教学设计的深入认识。因此,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如何进行整合,仍然不是很清晰。要想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性获得提高。在教学决策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求分析。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教学分析包括了学习情境、学习者情况、学习任务。“需求分析”作为“教学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教学情况的需求进行分析,分析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甚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而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第二,判断整合点。在教学分析中,对教学的需求分析已经对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做出了判断。因此,下面就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组织、传输以及管理。这一些列的操作其实就是判断整合点。由于实验教学过程辅助设计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分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对空间和时间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合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入手,拟出几个基本问题为辅助网络化教学设计“判断整合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对特殊问题作出判断。对一般性教学,则需对基本问题进行逐一判断。第三,选择和开发整合策略[3]。依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宏观上就可以将整合策略分为时间整合策略、交互策略以及空间整合策略。根据各自整合策略的不同,可以将各种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第四,生成整合性教学设计。这属于教学的最后一步骤,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做准备。

3 结语

总之,高校化学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构建主要基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教学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在网络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多加注意教学过程中国各方面的问题,存进学科教师对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计跌有序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强,吕发登,李远蓉,等.构筑高校化学化工实验课程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现实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2011,11(20):20-21.

第5篇

关键词:核化工;科学实验建筑;流线设计

研究背景

随着核电市场前景看好,相应的核化工后处理领域也会随之产生大量需求,很多科研课题尤其是实验性的科研课题有待开展,因此,对核化工类的科学实验建筑的需求必然会逐步增多、求好、趋精。

由于核工业体系的功能特殊性,核化工建筑一般都要满足辐射防护、消防疏散、安全保卫等基本要求,由此带来的防护分区和卫生出入口问题再加上特殊的功能需求导致了复杂的流线问题,往往因这类建筑的流线问题成为工程项目设计的难点、重点、焦点,所以应当给予细致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设计研究

工艺布置的基本条件和需求是建筑方案设计的出发点,由这些出发点可以归纳出人员、物料的基本流线需求,此外由于核工业对辐射防护方面的要求和防火疏散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这类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的难点和主要矛盾就在于怎样组织各个不同的类型的流线需求,以达到人员、实验物料流线清晰、不交叉影响且满足辐射防护和疏散的要求。

本案例的研究就是基于上面的这一思考流程展开的,下面就加以详细分析。

1、工艺布置的基本条件和需求

工艺工种根据实验用房的需求和以往的布置经验提出了布置条件图和相应的一些要求,从中可以归纳出各个不同功能类型的用房及需求特点。

1.1 功能构成及各部分功能的房间的需求特点

由图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类用房,结合工艺需求可以简要分析出其相应的一些需求特点。

1)实验用房部分(主要是绿区用房):

a各实验用房:即此次设计任务的主要需求,各个用房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基本无影响,共同点是均为绿区用房,多数房间需要通过专用的集中管线排放废物,从这个特点出发,这些房间宜相对集中布置,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宜沿用工艺布置的思路采用单内廊的形式布置。

b实验样品入口、样品预处理:由于实验样品具有放射性,其入口应当单独设置,不能与主要人员出入口共用,宜靠建筑物一侧布置,并布置专用电梯通至每层,样品预处理间宜靠近每层电梯、疏散口。

c相应的办公室、资料室:实验用房的辅助房间,宜安排在相对安静的位置集中布置。

2)卫生出入口(实验人员由白区进入绿区的过渡用房):

主要有家庭服更换、剂量检测、淋浴、工作服更换、绿区值班(剂量仪收发)。这些房间需要按照辐射防护的要求以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使实验人员的进、出流线具有明确的次序、检查流程,从而达到控制放射性污染物外泄的目的。

3)辅助用房及管理用房(主要是白区用房):

包括水、暖、电、信等管线设备的引入用房,和白区的值班、办公、会议等用房。

4)废物收集、运出和排放用房(主要是绿区用房):

化工类试验用房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废料、废液,而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由于可能存在放射性也需要处理。所以用房有两类一是实验废料废液的最终收集运出用房,二是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的收集排放用房。

1.2 辐射防护的要求

对于这类分析检测中心的实验楼放射性程度不高,本方案辐射防护分区只有白区、绿区两个分区,核工业建筑在辐射防护分区方面有以下要求:

白区和绿区之间要有卫生出入口

每个防护分区至少要有一个疏散口和疏散楼梯

2、各个基本流线的归纳和分析

2.1 实验工作人员流线

1)实验工作人员流线

可示意为:主入口白区——卫生出入口——实验区,其设计难点主要在卫生出入口的处理。

2)卫生出入口流线

流线具有次序性,即房间的排布要具有一定的次序,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区和离开实验区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经过这些安排好的房间,完成进、出的辐射防护管理程序。这也是本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从辐射防护检测监控的角度讲,绿区值班室(兼剂量仪收发室)应能够对实验人员进、出实验区的流线直接监控,以杜绝放射性污染物的外泄。以此出发,本方案设计了如下流线简图(图1),在此基础上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终的布置方案。

2.2 实验材料进入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

实验材料入口——电梯——各层样品预处理间——各实验用房

2.3 配套辅助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主入口白区门厅——白区配套辅助用房——次入口

2.4 废物收集排放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

实验残余废料废液——管线、电梯——一层废物、残液收集——废物转运

实验废水废气——管线、风管(风道)——废水、排风处理

3、防火疏散流线设计

按防火规范的要求,本方案须设两部楼梯,结合辐射防护的要求考虑,防护分区不宜跨越防火分区,分区内至少一个疏散口和疏散楼梯,以上述流线布置方案来看,用方案布置的手段很难同时满足各方面要求,故最终采用构造的手法,在不同防护分区之间以应急门(平时不开启)或固定窗(平时不开启)分隔,置太平斧,发生火灾急需疏散时,可砸破玻璃作为备用疏散口(楼梯)。从而满足防火疏散口数量的要求。

相关经验总结

核化工类科学实验建筑设计难点在于其流线设计,宜从归纳其人员、物料的基本流线需求入手进行考虑,结合辐射防护的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四种基本流线:实验工作人员流线、实验材料进入流线、配套辅助流线、废物收集排放流线,这四种流线结合辐射防护要求可以运用方案布置的手段予以合理解决。

对于此类建筑中的防火疏散流线可以用构造手法,采用应急门或固定窗布置在不同防护分区间,以备用疏散口的形式同时满足辐射防护要求和防火疏散口数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

第6篇

[关键词]大型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96-01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高度的不断提升,使得消防问题也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现今高层建筑中,消防给水系统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消防设施,对于建筑的消防安全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消防日常工作开展中,则需要做好消防给水系统可靠性优化工作,以此为消防给水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作出保障。

2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喷水系统选择不当

自动喷水系统是大型建筑重要的一项消防设施,其所具有的材料更是保证其运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保证自动喷水系统材料的坚固性,尤其是支架位置,以此保证其能够对整个喷水系统的重量进行承受;其次,耐腐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目前,很多建筑的喷水系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腐蚀现象,对于该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隐患。对此,就需要在实际选材、安装时能够选择更好的耐腐蚀材料,以此避免出现管道、喷头被腐蚀的情况。

2.2 消火栓设计不合理

消火栓也是高层建筑消防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目前很多建筑的消防系统设计中,在消火栓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设计不合理问题。在我国相关防火规范中,明确指出了“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保证供应建筑物需要的用水量,其中包括室内、室外两部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还存在着消火栓数量不足的问题,对于火灾的控制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

3 大型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方式

3.1 消火栓系统设计

在现今的城市大型建筑中,消火栓系统所具有的设备类型非常多,如消防通道、消防水池、水枪以及水箱等等,这部分设备共同组成了建筑的消火栓系统,在平时必须能够做好其维护工作,保证每一个设备的稳定性。其中,消防电梯也是建筑的一项重要消防设施,当建筑出现火灾情况时,消防人员则能够通过消防电梯进入到建筑之中实施救援工作,是提升消防人员到达现场速度的有效方式。而对于消防员来说,其在进入到发生火情的建筑后,也不会在使用消火栓开道后再实施救火工作,尤其是部分塔式、单元式的建筑,在消防前室外并没有设置消火栓的墙面,仅仅能够通过前室消火栓进行灭火工作。【1】同时,对于建筑前部有可能进入到前室的烟气,则可以通过正压送风系统的应用在对空气正压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功能。从这里我们则可以看出,当建筑出现特殊情况时,建筑内部的消火栓除了能够帮助消防员更快进入到建筑内部之外,也能够保证水柱能够到达建筑的其余着火部位。

3.2 供水分区划分

在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指出了当消火栓净水压力超过1Mpa时,应当对供水分区进行划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起到满足消防供水供应的需求、避免建筑内部消防用水过早被用光,对于消防队员的实际应用来说也具有着较强的便利性。同时,当建筑消火栓同防水箱的垂直距离大于80m时,也应当选择这种分区给水的方式进行供水。而如果建筑消火栓出水压力超过了0.5Mpa,则应当在消火栓位置设置一定的减压装置,如减压阀、减压孔以及具有减压能力的消火栓等,且当消火栓的净水压力处于1Mpa以下时,则可以不对其进行分区给水。另外,在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中,其主要为消防泵以及高位水箱的联合供水方面,在灭火前期,会先由建筑屋顶设置的水箱进行供水,之后的用水再由地下室消防泵组提供。而当当地主管部门允许建筑方通过消防水泵直接进行抽水时,则可以在对所处城市供水管网情况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独立的供水分区【2】。

3.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对于该系统来说,其也是现今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项灭火设施,具有着投入灭火速度快、跟踪火势自动化的特征。对于该系统而言,其在分区方面同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较为接近,在实际设置时应当保证两个供水分区不应当出现交叉情况。同时,该系统主要以喷洒头喷水的方式实现灭火功能,为了能够保证在实际灭火过程中该系统具有着稳定、均匀的喷水特点,我们在对供水分区进行设置时则可以将分区在以竖向进行分割之后再对其划分若干个小分区,保证每个分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报警阀以及足够的喷头数量。一般来说,该喷水装置所具有的喷头数控制在600以内,且保证高、低喷头之间的最大垂直高度应当控制在50m以内,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喷头的腐蚀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出现由于腐蚀而使喷头被堵的情况出现。【3】另外,对于入口压力大于0.4Mpa的入口管而言,则需要以独立的方式进行设计,并通过减压阀以及减压孔板等装置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应用效果,真正的保证当建筑发生火灾情况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够正确、及时的出水以减小火势。

3.4 水池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密集程度的增加,使得城市的用地情况目前已经越来越紧张。在城市的大型建筑中,一般情况下同一个消防水池会同时担负着很多消防系统的供水任务,且将建筑的地下箱式基础作为储水池。对于这种方式来说,不仅是对于建筑地下空间的一种充分利用,也能够对地面用地起到较好的节约作用。容量方面,则需要保证地下消防水池能够在建筑出现火情时、在不适用建筑外部水源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建筑的消防用水需求。在设置方面,一般来说消防水池能够以独立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在具体设计时,为了能够对消防水池的利用效率进行提升,很多建筑都会将建筑的消防用水以及生活用水进行合并,则能够在满足储水量的同时避免消防水池由于很长时间不使用而出现变质情况。但是,对于部分规模特大的建筑来说,其在消防用水方面的需求也就更高,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将消防水池同生活用水进行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在消防、生活两个水池的底部通过专用管道的使用对其进行连接,以此更好的便于实现水量调节功能。

3.5 消防管网优化

在现今规模逐渐增大的城市建筑中,消防管网成为了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所具有的连接方式将对建筑所具有的消防设计工作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良好消防管网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建筑在出现火情时消防用水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对消防用水总量进行有效的降低,在对水资源进行节约的同时也大大缩减了的消防成本。通常而言,并联结构是我国现今大型建筑的主要消防管网设计方式,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则能够保证在消防管网局部环节出现问题时也不会对整体消防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具有更好的应用稳定性[4]\。

4 结束语

可以说,在我国现今建筑规模、高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我们能够对建筑的消防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对现有的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进行良好的设计、完善,以此对建筑的安全性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正.浅谈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基本常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5):55-56.

[2] 张永建.高层建筑消防给水排水系统给水方式的设计选择[J].科技风.2011(21):77-78.

[3] 陈秀娟.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的组成与给水方式[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1):253-254.

[4] 肖潇.浅析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06):101-102.

第7篇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工程实践;考核方法

作者简介:王秀云(1977-),女,吉林集安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汝田(1979-),男,山东潍坊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6-01

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管理水平,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状态及用户的电能质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理论与工程运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具有理论与实际并重的特点。同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作为大四的一门专业课程,又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找工作的同时最大可能回归课堂。本文就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望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

工程性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因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内容涉及调度自动化实际操作和应用的内容居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性,也成为教学效果好坏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学生具体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引入大量工程实例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很多学生会觉得课程偏难、枯燥。[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3,4]是很多专业课探讨的问题之一。“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涉及到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内容和知识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大量的实际操作、分析、处理等案例。如在“防误操作”中,可引入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误操作案例,通过案例与“五防”相结合,分析其原因和危害,不但使学生对“防误操作”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大量案列的引入,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增加查找相关资料的动力。

2.实际操作和演示

由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很多,光靠片面的讲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因而能让学生亲手实践才能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调度自动化涉及到很多自动化软件,如能让学生亲自操作,讲授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在这一过程中,若学校能提高实验平台,可以将部分授课搬到实验室,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若学校没有相应实验设备,有工程项目的教师也可以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或仅由几名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对于讲授也有一定的帮助。

3.模拟教学

电力系统调度是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控制。如何实现对本课程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控制,也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讲授过程中既要贯穿这一主线,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此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模拟操作教学,就课程的某一知识进行模拟,尽量与现场实际一致。在模拟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预想事故分析”时,就如何形成事故预案集进行模拟操作。给定一个系统,设定一种故障,启发学生分析故障后系统的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继电保护如何动作、如何恢复供电、期间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由此,激发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研发课程平台

调度自动化所涉及到的软件、硬件很多,可以将其分解成各个子模块,由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作品的形式和规模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只做数据采集模块,甚至软件的设计流程,有能力的可以完成硬件设计和编程。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亦可利用第二课堂,将各子模块设计交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完成,既丰富了第二课堂,也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注重引入学科发展前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为基础,进一步延伸至其应用和前景。若能结合教师实际工程实践及学科发展前沿,课上抓住几个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启发学生讨论新的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对相关发展的联想,甚至是遐想,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介绍“变电站自动化”时,可以在讲授传统变电站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之间联系和区别的同时引入现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方法、新手段。如,讨论引入传感器后变电站的保护和监控会有什么飞跃,微电网的发展对变电站的影响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积极性。

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结合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主要以板书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板书教学为主传授基本知识,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速度。但完全的板书教学又缺乏形象教学的效果,因而以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效果,增加学生知识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启发式教学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带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案例教学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中也起到了积极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共鸣。同时,演示教学亦可以作为板书教学的辅助手段,简化教学过程。

四、改进考核方法

由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是在大四上学期,课堂出勤率相对不高。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课上知识,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还要在考核方法上做出改革。首先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的考试模式,将试卷考核与其他形式结合,如考试占60%,其他方式占40%。其他方式包括前面提到的自主平台的研发或软、硬件设计平台的设计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和设计,广泛地查阅资料,提升自身位能。其次,设立标准试题库,涉及内容尽量广泛,数目尽量多。考试内容基本以试题库为主,这样也便于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试题库的学习能够贯穿“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的所有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结束语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与电力系统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尽量通过工程实例、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教学等方法将工程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知识与今后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本文通过讨论尽力缩小教学与实际的差别,但教学效果的好坏还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振锋,康小宁,杨军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4):125-128.

[2]王秀云,李娟,孙亮,等.图形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辅助软件开发[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