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1:35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管理研究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现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政府出现了财政负担沉重、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根据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这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引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作者:韩康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请记住我站域名/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施工 质量 成本
1 项目施工阶段的综合控制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在实际运作中进行目标控制,预防进度拖延的方法是主动控制及事前预控,纠正拖延则可采用检查、事中控制的方法,对工期延误主要采用事后控制的方法。其控制过程可以概括:为满足施工合同中的工期要求,依据有关施工工期定额,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生产力水平,全面考虑影响工期的不利因素,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并随时将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纠正偏差,以达到项目的进度目标。进度控制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过程。
首先,进度计划应该满足施工合同中的工期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因素,干扰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工期目标的实现。因此,这些因素值得我们充分地考虑和重视。在通常情况下,应考虑的因素有:由以下外部原因(或非施工企业)引起的进度拖延有:异常的气候条件、战争等不可抗力的事件发生;政策性影响使工程停建或缓建;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发生的变更指令导致工程的变更,增加额外工程量以及监理工程师颁发暂停施工令;由于设计原因产生的工程量变更增加或施工图纸延期提交;由业主造成的延误、干扰和障碍:如未及时提供施工场地,未及时提供必要的水源,电源,未及时办理必要的业主手续以及未及时提供设备及未及时支付工程款项等;相关单位工序交接影响,上道工序未完成,未及时提供施工条件;如设备安装的土建基础未能如期交付;以及承包单位自身以外的其它任何原因引起的拖延。
由施工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进度拖延或延误;资源因素,配备计划达不到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发生质量缺陷或事故而引发不必要的返修、返工;施工企业内部施工工序衔接不理想造成不必要的窝工,误工;为了工程合理施工及整体工程或部分工程安全必要的停工或调整;施工企业项目进度管理协调、指挥不力而引起的拖延。
因此制定施工计划应该熟练使用相关的图表,如横道图或者网络图。推荐使用横道图和网络图结合使用,这样可以发挥横道图和网络图各自的优势,我们能够清楚和直观地把握关键工序。要达到项目的进度目标,就必须随时掌握项目的实际进度,比较判断实际进度是否符合原定计划。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及时了解项目各项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及时了解各项工作的实际开始和结束时间;及时了解哪些活动已经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将上述了解到的情况和数据详尽地记录在施工进度计划中如横道图或者网络图,同原进度相比较,并观察实际施工进度是否与计划一致。通过对施工阶段进度实际进展实际情况与原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影响原因,采取措施,使后续施工能按原计划轨道运行,最终不影响总工期。对总工期或后续工作影响分析;检查施工进度出现偏差时,应认真分析这种偏差对工期或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偏差大小及偏差所处的位置,可按下列方法进行。首先,判断进度偏差是否处于关键线路上,若处在关键线路上,无论偏差大小,都会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其次,若进度偏差不是处在关键线路上,要判断进度偏差是否大于总时差,若偏差大于该线路上的最大总时差,说明此偏差不会影响总工期,但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则要看偏差值与自由时差的比较;若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表明它对后续工作必然会产生影响,需作适当调整,反之不会产生影响,原计划不作调整。
2 项目质量目标的综合控制
预防质量问题的方法应是事前预控,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采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积极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会议,在交底会审前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吃透施工图纸,有疑问、不妥的地方必须在会议上指出,并得到解决;对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认真充分审查。对工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等施工作业指导书进行充分认证、审核,力争使之在技术控制方面做到经济上节约,又使质量得到保证。
同时,施工措施进行审核、审查各工作的持续时间,工艺时间是否足够,措施到位与否,决不允许以牺牲工程质量为前提获取施工进度的实现;对施工生产要素配置进行审查控制。主要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针对质量控制系统组织设置,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的资质,原材料、未成品及构配件的质量,投入的机械设备质量、工程技术环境监督检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用措施等方面进行审查,使之能满足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需要。
对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作好逐级的作业技术交底,让参与施工者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班组自检,工序交接检、抽检及隐蔽工程的检查、评定等手段、措施确保施工质量控制在标准允许范围内,把好检查关,严禁将不合格的成品,关成品流转到下道工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序质量控制工作:严格遵守工序施工的工艺规程。任何施工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并认真按施工工艺操作规程作业,不得有任何违反。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工序活动条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要素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应使该五大要素的质量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合格质量,才能避免系统因素变异发生,保证工序质量的正常。及时检查各工序活动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不断地对各工序进行各种形式的动态质量检验,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检查,并对工序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统计,掌握工序的质量动态,一旦发现变异,立即进行研究处理,让工序质量自始至终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做好生产设备工序质量控制。它是为保证工序质量而必须进行控制的重点,是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如关键的操作施工顺序,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等。从而抓住重要矛盾加以解决,使工序施工过程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认真做好竣工质量检查工作,严格按工艺系统要求作好单机试运行,联机试运行工作,检验系统整体质量状况,遇到异常状况立即组织研究、分析、处理,按工程档案规范规定审查,完善施工质量文件。组织技术、质量有关人员对竣工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核查,认定其质量状况,检验判断其是否达到项目质量控制目标要求。
3 项目成本管理的综合控制
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将成本计划标准分解: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在总的成本计划控制下制订自己的成本实施计划;对成本支出进行监督:对各种费用支出进行审核,工程量的完成与支付款项是否相符,有无漏洞,不断作实际成本报告,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内部审计;成本的跟踪与诊断:对成本超支量进行分析,并找出真正的影响原因,建议采取措施,修订计划,对剩余工程所需的成本做出预算,并对工程施工成本趋势做出预测。其他工作,首先是与相关部门的咨询和协调工作。如:由于技术需要、方案变化而引起的成本变化,使各方面在调整方案决策时考虑成本因素,用技术经济方法分析超支和节约的原因,分析节约的条件和可能性,对技术、成本、质量、进度进行综合优化,通过详细的成本比较分析,找到一个科学实际的定量诊断,为调控措施服务,组织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为各方面决策提供问题解决的建议或意见,协助解决索赔或反索赔,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证据或成本的计算方法。
以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客体)作为控制对象,施工项目形成过程就是成本的产生的过程,应对成本产生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的控制,在投标阶段对投标项目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在施工阶段以计划成本为目标对实际发生费用进行定额控制,由于工程项目变更对变更后的成本调整进行控制;在竣工、交工和保修阶段亦对各种费用和支出进行有效控制。以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专业队和施工班组这些成本控制的主体进行控制。施工过程中每天都在项目经理部各部门、施工专业队和班组中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和损失,因此成本控制时应以他们为控制主体对象进行控制。分解总成本责任,形成完整的项目成本责任系统,明确每个人成本单位及负责人承担的责任,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控制与考证。以分部分项工程作为成本控制对象,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要编制施工预算,分解成本计划,分别计算各自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单价,以次作为成本控制标准,以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细致,扎实的成本控制。
虽然施工项目成
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是参与施工和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因此项目成本控制必须实行全员参与,根据各自的责任成本对自己分工的内容负责成本控制。施工技术部门或职能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及时组织已完工程的计量,验收,计价,回收工程款,保证施工所用资金的周转。业主超出合同要求的变更,赶工要求必须办妥签证资料,避免无效的资金占用。材料设备部门或职能人员根据项目施工计划对应的资源要求计划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计划,严格控制资源的储备量,并按采购计划和经济批量进行采购定货,量大价高的主要材料,设备可以公开邀请招标方式采购;控制材料消耗。财务部门或职能人员:严格按间接费用计划控制财务费用和项目经理部不可控的成本费用等间接费用;财务费用主要是控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调剂资金的余缺,减少利息的支出,并严格其他应付款的支付手续。其他部门或职能人员根据分工不同控制各自的施工成本;如质安部门责任是保证质量、安全不出事故;合同管理部门防止自己违约,避免被索赔。施工队或职工,主要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的发生和可控的间接费,严格控制领料、退料,避免窝工,返工,注意提高劳动效率;控制燃料费,动力费和经常维修费,认真执行维修保养制度,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出现合同后,应正确作好合同变更部分的估价,准确确定费用的承担者,合理组织变更部分的施工。施工项目的构造,位置,工程量发生重大变更时先办理合同变更手续或增补合同协议,按协议价格或成本计划,修改施工进度计划和成本计划,工程施工中小的变更都应具备变更文件,作为工期增减,费用增减的依据,施工单位按合同规定向业主或其他费用责任单位提出费用索赔。
成本是由人管理和控制的,人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只有发挥每个与成本有关人的主观自觉性,才能真正作好成本控制,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成本与相干人员的利益真正挂钩。所以,在本工程中把成本拆分成最小单元,尽可能让参与施工人员与之有关。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施工过程加强成本管理的检查对比分析,发现并找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成本偏差或实施成本救治方案。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的项目成本目标管理的具体措施,该项目从一开始的微利运行到最后具有不错的利润。同时,通过该项目的成功运作,公司也在以后的项目管理中取得不少的借鉴的经验。基于个人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管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确保施工安全的情形下,对施工,质量,成本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进行反复的协调和平衡,以寻求实现整个目标的最优化。针对各具体项目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合于各项目的管理目标是实现项目管理的根本前提,过高的目标必然会加大资源的投入最终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过低的目标可能不能履行合同,可能还会使项目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企业管理不能得到持续改进。
对项目管理来说,应结合施工方案,合理组织机械施工,选择最适合项目施工特点的施工机械,做到既实用又经济。从机械性能、操作运行和台班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任用技术能熟练的操作人员,防止因操作不熟练而影响正常施工,降低机械利用率。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好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使项目进程按目标计划有序进行,并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检测目标的实施。当遇到三个目标发生矛盾时,应科学地比较各种目标的价值,找到合适的解决协商方案,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最佳价值工程。
参考文献:
[1]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刘伊生.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笔者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学位授予及考研专业目录公布(第四版)》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全国知名高校中的工商管理类学科进行研究①,结论如下:
1.比较规范。从整体上看,中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模和办学层次,虽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将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学科都并入管理学院,但在工商管理方面,各位学者均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着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展开,并且紧跟国际全球化、一体化潮流,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工商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积极对策。
2.特色明显。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学校、高等研究机构的本身“DNA”特点,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各自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职能展开,例如吕景胜教授的公司治理;宋华教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徐家悦副教授的质量管理等。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则偏重企业战略,如成志明的战略管理;刘海建的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刘春林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高等院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方向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但相互补充、完善,呈现出工商管理学丛林的学术之风。
3.形成“集群效应”。这里所说的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指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联接的共同体。例如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集聚现象,山东大学的管理学院分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三个系,工商管理以徐向艺、杨惠馨的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丁荣贵的项目管理、刘岗和吴爱华的生产运营管理为代表;信息管理以戚桂杰的信息系统、赵炳新的信息化管理为代表。三者虽然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管理学研究,但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借鉴中相互提升。工商管理学可以提供整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则从系统、科学方法方面独树一帜,而信息管理学则从信息化角度整合企业资源要素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建议
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较宽泛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本文认为可以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工商管理配置的资源要素、工商管理的职能以及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展开。
1.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看,应更多着眼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其中工商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在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时,既要理清工商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关系,又能从整体上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分类和组成有整体把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泾渭分明。
2.按照工商管理的资源要素来划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研究,均离不开对管理的职能、目标和要素的阐述。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知名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工商管理学从属于管理学类,故可从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与客户管理、政策及政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3.按照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划分。从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看,其研究方向应围绕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等展开。另外,各个研究方向之间也有交叉和边缘的领域,诸如竞争战略、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模型及应用等也应属于此种划分范畴。
【关键词】甲方;施工管理;方法
甲方(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的实现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甲方必须抓住工程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才能确保工程整体目标的实现。甲方在工程项目中应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施工管理。
1.明确施工管理的任务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施工管理的任务,协调好质量、工期、投资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质量是核心,是首要控制任务;工期是合同中一项很重要的条款,工期的按约履行及提前,对甲方来说意味着投资开始受益;质量、工期和投资有着密切关系,保证了工程质量,如约履行了工期就确保了投资的稳定。有效地实现质量、工期、投资三者的目标,并有机结合起来,也就实现了甲方施工管理的目标。
2.掌握熟悉相关资料
现行的国家法律标准、规范规程及施工图是施工及验收的准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甲方在施工管理中,必须要熟悉掌握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设计施工图等,熟悉合同、定额等相关资料,才能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经济关系,为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3.实行招投标
招投标有利于选择素质好、业绩优、社会效益及信誉高的施工队伍,从而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水平,有益于甲方的施工管理。实行公开招标,对中标者,提出施工要求,强化技术培训,组织施工队伍学习新的规范、规程,总结施工经验,强化防范为主的意识。
4.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甲方须积极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图纸内容编制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并将工程线路、进度计划、物资计划及预算等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做好对乙方(施工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要求乙方依据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等,并及时提交相关材料、计划及预算。甲方对乙方提交的施工方案要认真严格审批。施工期间,甲方根据施工方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断督促乙方落实施工计划。
5.做好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甲方进行施工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合同签订后,甲方应研究合同条款的相关规定,细化合同管理。施工过程中,甲方应积极掌握工程款支付、违约赔偿等经济问题的主动权,对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合同不严密,出现工程项目发包内容及接口界定不清的现场,特别是对于工程配合、交接口及半成品保护方面,合同约定不详细的情况,会引起乙方在甲方分包问题上进行索赔,从而导致额外费用,增加了甲方的额外投资。因此,甲方应足够重视合同的签订过程,加强对合同签订的管理,做到责任分配明确。同时还应加强合同的执行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为施工管理提供大力帮助。
6.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了施工管理的成败。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包括质量、工期、投资的控制,安全、材料、签证的管理和文明工地的创建等方面。
6.1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核心。甲方在进行现场质量控制时,应熟悉图纸和工序,经常深入现场,对照规范、规程、图集认真检查每一道工序,努力把好每个细节关。全程跟踪检要部位和重点工序,对隐蔽工程,要严格做到上道工序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人下道工序,强化过程控制。加强对先后工序的合理安排和各工种的协调配合。积极配合质检部门对工程施工的检查,借助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借鉴其更好的管理方法和施工经验,提高甲方的施工管理水平。
6.2工期控制。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关键在于工程项目能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于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使用。因此,对于甲方来说,必须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进行控制。基于此,甲方应结合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和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进度目标实现的因素,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并指导乙方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跟踪检查。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偏差,分析偏差的原因及确定其严重性,并积极探索,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对延误的施工进度进行补救或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实际工程进度符合计划目标,顺利实现合同工期目标。
6.3投资控制。投资控制是甲方进行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当严格核查工程变更,规范工程变更操作,有效控制工程变更的投资。其次,严格审核施工过程中涉及经费支出的索赔和签证,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再次,要求乙方按图施工,并经监理人员检验合格,核实工程进度款后,方可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额度。最后,认真及时组织竣工结算工作,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及设备逐项审核,做到不重不漏。总之,甲方要真正发挥其控制投资的作用,保证对工程投资控制的效果。
6.4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是工程项目各项目标实现的前提,安全决定效益和质量。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会对工程项目的有序地进行造成一定影响,甚至阻碍合同的正常履行。甲方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制定并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成果。
6.5材料管理。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甲方必须从源头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把关,准确掌握各种材料的信息,择优选择材料供应商,做好进场材料的资料检查、复试和复检,确保材料质量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6.6签证管理。甲方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签证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施工图纸外新增或减少的工程量,甲方必须及时派员到施工现场与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并及时记录,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签证,避免造成纠缠。同时,严格签证办理程序,依照施工合同及定额,做到准确、合理地办理签证。
6.7创建文明工地。近年来,工程项目对文明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甲方也在努力地改善施工条件,创建良好的文明气氛,以创建文明工地。
7.结束语
甲方对项目的管理及协调,始终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时代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甲方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甲方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更新业务能力,提高自身实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段洛宜.论建设工程中甲方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J].福建建材,2008.4.
[2]刘振国.对深化和规范施工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4(10).
工程质量作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实现最大效益的前提和根本,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和相应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管理。
1.1加强施工管理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都少不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管理,还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培养和打造出一批强大而高效的人才队伍。首先在工程施工的初期阶段,项目工程负责人就应该制定出项目工程所需各种人才的规划,并对人才发展战略加以详细分析和规划,保证人才的健全发展;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相关负责人还应该在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同时,健全人才的使用机制,用事业吸引人才,确保每一位有能力者都能为其所用,并且其能力和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强化对人才的尊重,在机制中强调对人才的激励。例如,在工程施工现场,项目工程负责人应该考虑到职工常年在生产一线上工作而远离家庭,且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为了确保职工能够专心工作,必须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在生活上帮助困难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职工感受公路工程施工的人性化管理。只有解决好职工的生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职工在整个项目施工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工作态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1.2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项目而言,质量就是项目的形象,质量就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因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将项目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树立质量立本的观念,保证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完善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2.1完善技术工艺方面的管理
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工艺质量方面的管理,首先,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熟悉合同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及要求,再对施工图纸加以熟悉和了解,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其他标准对施工图纸加以审核,如有问题立即处理;其次,相关技术和工艺工作人员应编制出完善的、可行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以适当应用,尽可能以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1.2.2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在每一段施工场地配备专门监管人员,并且制定严格的监管和施工规章制度,保证监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任务,为了防止施工现场意外情况的发生,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经常召开会议,解决施工和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保证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1.2.3控制好材料和物资的质量
施工材料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材料和物资质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材料采购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类别、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指标等进行检查和验证,并且从中抽取样本进行复验,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对于施工现场储存的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应加以严格管理和控制,对于材料和物资的堆放场地应该进行清洁处理,并防止泥土污染,对于钢材等易腐蚀的施工材料应进行分类管理,做好防潮和防锈工作。
2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可以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工程施工中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总要求决定的。成本管理实质上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审核等管理环节,使工程建设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的管理活动。
2.1成本预算管理
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企业成本计划或者对企业将来可能发生的成本状况用数量化的方法加以计算和表示。施工单位要想将成本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应该在工程施工之前加强对项目成本的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项目成本分析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项目成本控制的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培养节约用料的施工习惯。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在项目进场之前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对施工图纸和工程清单进行审核和修改,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物资消耗大的地段加以详细考察。
2.2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是在工程施工阶段采取对工程成本产生影响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加强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据成本预定目标进行的,在工程施工中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加以监管,以尽可能确保工程实际施工成本在预定目标范围之内的措施。在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应首先强化工程合同管理,实际施工应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并制定保证各部门人员严格遵循合同办事的规章制度,防止纠纷事件发生;其次应制定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从而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
2.3成本考核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成本考核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比较工程实际成本费用支出情况与成本预算或计划情况,同时对每一个相关部门的成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和管理,以确认工程施工成本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成本考核,了解每个职能部门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且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施工情况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采取可行性措施,为将来的施工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实时跟踪和监管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考核情况,才能确定工程最终的总成本,使工程项目建设效益达到最大化。
无论是早期的逐项预算(line-item budgeting,也有分行列支预算等其他称谓),抑或绩效预算、目标管理预算,到计划规划预算(PPBS)、零基预算(ZBB),以及后来的新绩效预算(企业化预算),这些前赴后继的预算改革尝试, 实则均未取得根本性的成功,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不断追求探索更为理性的预算决策模式。
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性思考
第一,指标体系设计宜简不宜繁。在实际操作层面, 只有对于非常重要的项目,才有必要设计一个非常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大量的常规性项目来说,应该采用较为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以家庭理财的绩效问题为例,在现实中,甚少有家庭会对其资金支出进行正儿八经的绩效评价,而只是通过对很简单的几个指标,诸如子女上学、房贷还款及资金每年能否增值等,进行简单的梳理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将指标设计得过于繁琐, 又采用大水漫灌式 对所有项目进行全覆盖的评价, 最后将使得绩效评价的工作量无限膨胀。所以,本文认为,需严格控制总体评价指标的数量,对大多数项目而言,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加在一起,底层指标的上限可能也就是十多个。指标过多会引致绩效评价报告的填报随意性增大,关注的焦点分散,从而降低绩效评价的决策辅助效果。根据人们对于一个评价的主观反应,若项目评价指标超过20 个, 人在心理上便会开始对其胡乱对付;相反,若为十来个指标,每个指标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则会提升。从调查问卷填写中同样可以发现,一份调查问卷一旦超过两页纸,问卷的回答者便进入较为随意的填写状态,此时便难以保证问卷效果。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指标设计要满足不同评价主体的需要。本文认为,在完全意义上,共性与个性指标体系的分类方法,并非只有一般共性与特殊个性,即抽象出所有项目较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再考察各个项目在不同功能及类型下有何特殊性。我们在理解共性与个性的评价指标分类方法时,还应该按照需求导向来加以考察。共性指标即为各类评价主体均需要的指标,个性指标则是不同评价主体的特殊性需求指标。在当下的实际操作中,通常是按照工作操作导向来思考指标设计的。一般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分类体系或许便于工作操作,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做法只能满足单一评价主体的需要,如财政部门中的预算部门,而满足不了其他各支出部门的需求,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目前的指标设计思路。预算绩效评价的主体应分为内部评价主体与外部评价主体。内部评价主体包括财政部门中的预算部门、支出部门等,外部评价主体包括立法监督机构、新闻媒体等。但这种需求导向的评价方法其构造是相对复杂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已超越了某个部门可决定的范围。因此,从兼顾现实性与长远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先构建一个比较容易的共性与个性指标,同时切忌将其视为合理的、标杆性的、终极的指标体系构造方法。要让绩效评价真正实现价值,就一定要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需要,进行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造。
第三,注意控制绩效评价的成本。从绩效评价(后评价)走向预算评审(前评价),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其评价成本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上涨。根据发达国家早期的经验来看,项目评估的费用较为高昂,通常能够占到单个项目总资金的0.5%-5%。
二、预算绩效评价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对3E原则重新进行反思。3E原则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此后也有人加入公平性、电子化形成4E或5E。本文认为无论是英文语境还是汉语含义,仅就3E原则的这三个单词而言,本身都是近义词。这种所谓3E原则,其实具有某种文字游戏的味道。实际操作中,人们经常会疑惑某个评价指标究竟是经济性、效率性还是效果性的。这要求我们去反思与重新认识,如果按照3E原则来构建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性框架,最后又如何清晰说明其各自的具体含义及适用情况。
第二,注意贴现率的选择,可以考虑采用双曲贴现模型。在选择贴现率中,我们通常采用线性贴现率。而在现实的成本效益权衡中,人们对遥远未来的贴现率是相当高的。在面对一个项目未来长远的贴现率时,我们往往不能按照直线法操作。因为这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双曲贴现模型,一旦超过一个临界点,贴现率会陡然上升。每一个行为人实际都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的预算决策追求的是一个理性的方式,而现实中会出现很多非理性的问题。因此,引入行为经济学的双曲贴现模型,应该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第三,要警惕重蹈老绩效预算的覆辙。在预算绩效评价发展史上,有新老绩效预算之分。老绩效预算是20 世纪50 年代由胡佛委员会引导的,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绩效预算沦为各部门为自己辩护的工具。当各部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其绩效不佳的辩解往往是获得的资金供给不足。这样便从以前的索要资金并无凭据,变成后来有凭有据地要求追加预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