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12 09:05:40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第1篇

一、专业办学方向

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能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二是能充分利用E域性特色旅游资源及所在院校(系)资源。因此,要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办学方向,首先,需要各专业点对旅游业动态始终保持一个灵敏的视觉,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尤其应关注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及国家旅游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各专业点应在充分了解行业与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其建立、强化合作关系,使其为专业方向建设提供实践资源和保障;最后,各专业点应在透彻分析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与实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终决策。

从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E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版块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三是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四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诚然,一套成功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上述经验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但要想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非得经过我们结合实际的创新和发展不可,因而在提炼特色时应做到: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忌讳急功近利,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得以建立和完善;其次,产学研协作容易流于表象而难成大器,尤其需要我们精心运作、深入开展方能有所成效;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不仅需要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践资源,而且更需要不折不扣执行教学计划的精神和干劲;最后,树立品牌意识,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整体提炼和升华,如华侨大学提炼出的“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校企结合、广泛交流”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环节,也是国内高校旅游教育的软肋所在,即便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也均不尽如人意。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各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国内旅游管理教学的常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从行业需求和职业资格入手,分析旅游业最新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及对应的教学领域,组织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及时开发以能力需求为本位的新课程,并进一步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新、老课程群模块。

第二,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国内旅游教育历经30多年,教材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经典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多年来重专著而轻教材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弥补国内教材滞后实际的缺陷,有些院校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案例,其做法值得有条件的院校参考和借鉴。但是,英文原版教材容易水土不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而要想编写旅游经典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编著的《基础旅游学》、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编著的《医域旅游规划原理》等,不但需要编者们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恒心,更需要所在院校对这种毅力和恒心的足够鼓励和支持。

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过于传统,其单向“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职业要求,致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造成上述教学内容滞后、教材建设缺乏原因不同的是,国内不少教师已对新的旅游教学方法进行了小有成效的探索,如对旅游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考,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趣味教学法的思考与分析,等等,只是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资金保障的缺乏,致使新的旅游教学方法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枝繁叶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主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日常教学任务加以部署;二是提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尤其是资金支持;三是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四、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其可供提炼的特色元素有:

第一,可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构建起由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版块组成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二,以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的思路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例如,可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院式”的经典做法,使校内实验实训室既能发挥其教学实训功能,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扮演其接待服务角色。虽然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但最为成功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髙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第三,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在遵循“实践-理论-实践”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点应采取间歇性实践教学方式,将各实践教学任务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其中,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以单次实训不超过两周,每学期实训不少于两次为宜进行安排;只有实践实训总量达到一定总量方能进入毕业实习于毕业设计环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超强的师资阵容组合及相对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提炼上,应重在落实。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或专业负责人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或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界往往一言九鼎,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中山大学的保济刚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标杆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师资队伍引进上应做到髙标准、严要求,力求多元化。国内旅游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对其实践经验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国内实际,相对理想的师资队伍结构应是专职学术性教师、专职“双师型”教师与兼职实践性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处理得相对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最后,师资队伍培养上应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的新途径。学校培养重点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培养关键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历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来说,两者均显得不可或缺。实践证明,实战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且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旅游专业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针对当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各旅游院校(系)应将其培养重心放到社会培养上来。具体可采取让教师带薪去企事业单位挂职、利用亚余时间去企事业单位兼职、鼓励教师承接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方式。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特色构建;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高校类型不同,故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也不尽相同。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辽东半岛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一)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大连地方旅游市场以及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二)基于地方经济和环渤海旅游市场酒店业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三)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辽宁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建设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

(二)根据辽宁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地热资源,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温泉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辽阳弓长岭、营口鲅鱼圈、大连安波、鞍山汤岗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温泉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三)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一)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开展模拟实习,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大连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实习模式由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的“4+1+3”模式转变为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的“5+1+2”实习模式,即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6学期校外实训,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结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景区实习平台,旅游规划实习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平台等。拓展实习基地,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四.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辽师旅游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本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

(三)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

参考文献:

[1]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2008,(10).

[2]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3]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4]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5]唐永芳,姜明军,王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湘潮,2008,(5).

第4篇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第5篇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