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5:40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管理小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
一、中小民营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人才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人才市场是人才面临的直接环境。当失业率上升时,流失率降低;而当失业率降低时,流失率上升。另外,我们还应该从人才市场的宽裕度、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三个方面来考虑人才市场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的影响。宽裕度指工作空缺率与非就业率的比值。不稳定性指人才市场不可预测的变化率。复杂性指人才市场的成分、结构的异质性,个体的差异性等。宽裕度、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的不同组合,会产生六种不同的人才市场环境和流失率。
产业结构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影响还在于: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得知识型员工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一个产业;二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其他产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而进入该产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扶持受到国家的宏观干预,因而产业结构对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影响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的效益两方面的影响。高速度发展的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人才具有更加良好的素质,这迫使一些知识型员工重新返回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在高经济发展速度下,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会增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可以用通货膨胀的指标来测试。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一些知识型员工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得不寻找更高薪酬的工作,从而导致知识型员工流失率增加。
(二)中小民营企业因素
中小民营企业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小民营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中小民营企业的特征、中小民营企业的收入政策、福利政策、民营企业主的管理风格、工作团队、沟通因素。
第一,产业类型。中小民营企业所处的产业类型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产业其知识型员工流失率是不一样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有发展前途,因而会给知识型员工带来更多的机会。二是产业的演变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关于这点已经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中讨论过了。
第二,企业的特征。企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规模。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给知识型员工带来的不安全感较强,且人才都以进入大规模的企业而感到自豪。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小,企业内部适合于知识型员工轮岗的岗位较少,从而使得知识型员工内部流动的机会不多,而这种内部的流动对增加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流失是很有好处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中小民营企业在本产业中所处地位较低,所占份额较少,使得其知识型员工的安全感不高,流失也更易发生。而且,企业地位越高个人也越有发展前途。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较高。三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型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企业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能够给知识型员工带来较为满意的个人收入,而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的,企业的经济效益越低,知识型员工收入就低,流失率就越高。
第三,企业的收入政策、福利政策。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无论是Maslow的需求层次论,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还是Alderfer的ERG理论,生理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作为满足这一需要的最重要的保障——个人收入水平,是个体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追求更高的收入是知识型员工流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实力有限而无法提供具有较强外部竞争性的薪酬,从而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知识型员工因收入而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个人不能忍受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率会给个人带来生活压力,迫使他们寻求更高收入的工作。除了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外,中小民营企业也必须对人才收入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忽视制度建设,偏好人治,从而影响了企业收入的公平性、均等性和合理性,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
良好的福利政策通常会产生晕轮效应,弥补收入政策的不足。良好的福利政策还表明了企业长期雇用员工的愿望。中小民营企业由迫于生存的压力一般无暇顾及企业福利,企业主与知识型员工无法建立起彼此长期合作的心里契约,从而导致知识型员工注重眼前的利益得失,引起知识型员工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民营企业主的管理风格。民营企业主的管理风格是指民营企业主对知识型员工采取的管理方式取向。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主要有任务导向式管理和人本导向式管理两种方式。通常中小民营企业主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任务导向式管理方式,通过确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任务、责任范围、绩效要求等,来实现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忽视了人的内在动力和需求而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第五,工作团队。企业是由团队构成的,而团队又是由个体构成的,团队规范会对其成员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受到个体素质的影响。当压力大到超过知识型员工的承受能力时,其很可能选择离开团队的行为。
第六,沟通因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增加信息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因信息不通而造成的知识型员工紧张和不满,有效化解上下级之间、团队之间的冲突。信息阻塞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发挥积极性,使其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内的集权度是影响知识型员工信息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民营企业的集权度通常较高,从而使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平行沟通、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上行和下行沟通困难,知识型员工很难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导致其流失率高。
(三)知识型员工自身的因素
第一,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报酬和晋升、企业氛围、管理风格、期望。报酬不仅能使知识型员工满足生理需要,而且是个人成就受到尊重的象征,所以低收入会导致较低的工作满意度。晋升能给知识型员工带来更丰富的工作内容、更高的收入、更大工作自由度和自,这些都有助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对企业氛围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企业集权度、不畅通的沟通渠道、缺乏民主性等。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够以及企业主的目光短浅,通常提供给知识型员工的报酬不具有外部竞争性;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不大,知识型员工晋升的机会有限;民营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企业的成长几乎完全取决于民营企业主个人的智慧和胆识,企业的成功强化了民营企业主“一人说了算”的管理作风,造成了民营企业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工作作风;当今,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主仍然把人看作工具,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根本没有以人为本的观念,繁重的工作任务、过高的最低绩效要求、单调的工作内容使知识型员工感到不安和乏味;外界环境越好,提供的机会越多,知识型员工的生活期望越高,则其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越低。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中小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较低,从而导致其流失。
第二,个人文化意识。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差异,工作价值观是员工对工作和工作相关问题的基本态度。具有较强权力距离意识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自己的上级应该给自己更大的权力,自己应当不断得到提升和重用,晋升是最重要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不满。具有强不确定性避免意识的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忧虑性,对未来担忧,在个人择业时认为企业的规模是极为重要的,常常喜欢选择大企业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环境。而且,其认为,企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制度,企业的制度必须遵守,不能违反;企业的管理应由专家来进行,组织结构要明确并受到重视。中国是个具有较强权力距离意识和强不确定性避免意识的国家,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决定了知识型员工晋升的空间有限,且企业主倾向于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排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没有战略目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清晰的组织结构,即使有一些零散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出现出管理随意化的特征。另外,中小民营企业主通常不愿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而喜欢自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上原因造成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的上升。
二、中小民营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对策
第一,为知识型员工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条件。中小民营企业应把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较好地结合起来,站在员工的角度帮助其设立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当今企业的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以往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终身雇用制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了,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最好的训练和发展的资源,提供个人的专业成长机会,这才是现实可行的心理契约。如果企业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不断学习、训练的机会,又能为其提供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使其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环境就会有吸引力,就能换来队伍的稳定和忠诚。例如,通过工作重新设计,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帮助知识型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责任深化,丰富化,丰富其工作经验,拓宽其眼界;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或从事更具挑战性、创新性工作的知识型员工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的意愿。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培训机会也有助于减小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
第二,运用多种个性化激励策略。员工流失是个人行为,我们应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个性化激励策略,以控制员工流失。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仅要以金钱为手段,更重要的是以成就、成长和情感激励为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应形成一种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应根据其特点,通过合理授权,充分信任,鼓励他们通过自主管理式团队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此外,通过营造自由、宽松、便于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知识型员工产生被尊重、信任的感觉,促进企业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企业凝聚力。同时,企业应关爱员工及其家庭,利用感情投入来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在激励方式上,现代企业强调的是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要把对知识型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人才的长期正效应;在激励报酬机制的设计上,当今企业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事后奖酬的模式,转变为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发设计奖酬的机制。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薪酬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合理的薪酬体系必须具有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其有效的激励性表现为在数量上企业支付给知识型员工的薪酬要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符合,要按绩分配;在时间上要正确反映员工的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关系;在激励效果上要清晰区分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的比例,以便能够真正实现长期激励。[5]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应尽量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良好的自助式福利,这有助于双方长期合作的心里契约的建立。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Vol22,No6第三,重视企业文化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中小民营企业应该主要从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三个方面发挥企业文化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的作用:一是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员招聘。对文化和价值标准的认同是人才与企业匹配的基础之一,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背景”,根据本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就可以判断合适的员工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特性,然后以此为指导来考虑应聘者是否能与企业的环境很好的融合。中小民营企业应努力贯彻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招聘政策,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素质测评,尽量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统一,选拔那些具有团结、谦让关心和帮助他人、忠诚、热情、豁达、勤奋、吃苦耐劳品格的员工,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二是基于企业文化的培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中,必须在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中增加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制度的培训,帮助新员工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现有知识型员工也应该定期开展文化方面的培训或研讨会,以不断深化知识型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三是基于企业文化的绩效管理。企业文化不仅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拟订起作用,而且对绩效管理的实施、运行起一种无形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最终通过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来发挥其功能,通过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从企业价值观到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基本假设的转变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有一种情景规定作用,决定了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成就感和荣誉感,在绩效管理中使企业成员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松,陈诚.如何避免知识员工的流失[J].当代经济,2006,(10).
[2]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贺翔.民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绩效探析[J].企业活力,2006,(05).
1.1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在组织中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和设计而不是通过体力劳动或重复性劳动,从事获取、创造、整合和应用知识等工作,并能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的人。
1.2特征①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知识型员工属于创新型人力资本,一般都在前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上花费颇多,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了知识,因此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动态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②相对价值较大。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将依附于他们个人身上的经验、技能、判断等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并促使这些潜在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③产出的潜在性较强。知识型员工的高使用价值是潜在的,其价值不仅取决于贡献意愿和程度、相互间知识的匹配程度,也取决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工作目标的符合程度、与组织其他资源之间的协调程度。
2知识团队
2.1概念界定从国内外研究来看,目前对于知识团队尚无标准定义,本文认为知识团队是由知识员工组成的忠于共同的目标,为此努力且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正式的小群体。
2.2特征①顾客导向性。顾客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具有个性化、一次性的重特点。②组织生态性。知识团队有其生命周期,它随着项目任务的产生而成立,随着项目任务的完成而结束,是一种临时性的、柔性化的组织。知识团队如同一个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着环境适应和新陈代谢的活动。③利益相关性。与一般的团队相比,知识团队面临着兼顾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团队发起人、业主、职能部门经理以及内外部顾客、供应商等)的难题。
3知识团队绩效管理问题
3.1思维方式上的偏差知识团队在绩效观点、绩效评价、绩效报偿等方面存在的误区,从根源上都是由于人们在绩效管理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而造成的。目前有关团队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明显带有解析式思维方式的特征。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下,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系统被分解成若干局部,组织试图通过改善成员个体的绩效、提高局部的绩效而提高系统的绩效。知识团队是一个系统,包含很多的要素,如何协调这些要素,消除系统偏差,才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3.2规范化操作不足知识团队规范的缺失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组织对知识团队整体的绩效考核缺乏规范化操作;另一方面是缺乏对知识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具体化措施。目前的知识团队绩效管理在构成机制上大多是基于传统的官本位式的职权驱动,而非明确的绩效契约驱动。由于决策层战略眼光的短视化倾向和急功近利倾向,随时命令式地调整知识团队目标,限制对其的投入,使既定的团队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中途废止。知识团队的规范化运作要照应到其权利和义务与利益相关者对等,然而这点往往被企业的管理者所忽略。
3.3忽视系统绩效在目前的高科技企业中,从企业层面来说,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往往组建了知识型项目团队,而忽略了企业的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撑,弱化了知识团队周边绩效应有的功能,使知识团队陷入孤立的自我摸索状态。从团队层面来看,知识团队的管理者因为默认传统的解析式思维管理理念,对知识团队系统特性认识不足,不能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最大限度的整合系统的内部资源,割裂了知识团队项目运作的连续性,不能很好的协调知识团队系统要素的和谐运转。
3.4报酬激励难以实现目前发达国家企业普遍推行一种“全面薪酬战略”的支付方式。把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包括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从性质上可以叫做经济性报偿与非经济报偿。①经济性报酬与知识团队的冲突。②非经济性报酬与知识团队的冲突。
4优化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的对策
4.1协调两种思维方式知识工作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专长和所处的角色位置对需要承担的任务进行细化和关联性分析,以及需要对外部资源做全面的认知,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完成个体绩效,这个维度即是解析式思维方式发生作用之处。系统式思维方式将应用于另一个维度的绩效评估,即团队评估,这是通过将知识团队的工作成果放入团队所处的环境之中让其利益相关者对其进行检验,利益相关者通过检验结果与自己心理预期的比较得出评估结论,这就完成了团队绩效整体维度的评估过程。解析式思维与系统式思维在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实践中具有过程上的关联性,二者在不同的绩效维度内全面认知知识团队的绩效水平,实现不同思维形式的互补与协同。
4.2强化知识团队有关的制度建设①完善与知识团队绩效考核有“接口”的操作性规范。一是具有操作性,而不是强调“要”做什么,但没有具体的措施;二是与第一点相联系,与绩效考核有必要的“接口”。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团队成员岗位描述有一些定量的考核指标,对知识团队绩效指标有客观的界定。定性的考核指标能按一定的机制,实现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的转变。②构建绩效契约驱动的知识团队构成机制。知识团队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来缔结。规定彼此的行为、责任与权利,实现既定的心理预期。这种契约关系可以是人们常见的显性合同契约,也可以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契约。
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一个中小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创立者拥有某种特定技术、管理技能或者关系网络,而非创立者拥有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建立是由于企业的创立者拥有特定的知识。一个中小企业要想在跟大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只可能是来自企业所拥有的某种特定技术、管理方式或生产工艺,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并相对保持领先。因此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需要加强知识管理,发挥知识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在制定企业战略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而企业能否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企业知识不仅包括隐含在企业内部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信息,如产品的供求状况如何、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把握和分析研究,企业可以及时地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一般性非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缺乏原创性知识和技术,尤其需要重视和强化企业知识的管理,为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服务。(二)在提升工作效率方面。企业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知识、文化、技术、人员等多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人员。企业的知识库中存储着大量的行业知识、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等,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结构可以直接到知识库中进行查询,从而能够大大节省工作时间,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业在一时无法实现资本、规模等生产要素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最有效和经济的改善企业的工作效率的途径就是优化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三)在跨越生命周期方面。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无一例外地都将经历酝酿、成立、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都较短,易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中小企业要跨越这个生命周期,最关键的手段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将企业内部经年沉淀的富有价值的知识与从外部习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对知识的收集、分析、组合、运用的能力,员工素质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传统的非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中,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占员工人数的百分比普遍较低,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普遍薄弱。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人才缺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无法提供与大企业同等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与上升空间,这在一些家族型民营企业内部更显突出,难以吸引有能力、高学历的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
(二)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有些员工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有些员工则不乐于或不善于使用他人的知识,满足于现有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抵触知识的创新和制度的变革,而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共有的知识,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严重地阻碍了共享型企业文化的形成,给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造成了障碍。
(三)缺乏成熟的管理制度。成熟、适用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或者是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和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决断,缺乏一套完整规范实用的管理制度,或者是照搬照抄其他类似企业的管理办法,而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则并不予充分考虑。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甚至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十分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四)缺乏长远的战略协调。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手段,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
划与方略,而一般中小企业往往一味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强调企业对市场变化的被动性适应能力,而忽略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思考与规划,同时,在企业内部,也未真正形成一个全员认可和遵从的战略共识,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目标,导致知识管理未能与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只是服务于企业的短期目标,服务于企业的一般性事项处理,使知识管理的效用大打折扣。
(五)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并与管理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即:知识的吸纳、消化、存储、交流和共享都需要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因此,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活跃,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传统的非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三、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方面。中小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主要是要建立适合知识创新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国内的学者曾就一个理想的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七项标准:第一,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员工、部门之间,而且还应该发生在企业与外部客户、供应商、同行之间。第二,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演化。组织结构的设置应该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交流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外界的最新知识迅速地传入企业,并能迅速地被企业员工所知晓,使企业和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在知识的内外交流和合作开发中得到更新和深化。第三,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企业拥有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知识商品化,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第四,有利于企业掌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纠正———再适应”过程使企业充满活力,以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并能够迅速地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第五,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知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到各种人员和多种商业活动,必须依靠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使知识的商品化活动顺利完成。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团队不仅包含企业内部人员,还应包含企业的供应商和忠实的客户。这样才能使知识产品按照市场需要设计,按照资源最优化配置来生产。第六,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引导员工的系统学习,使员工能够系统地学习、思考,能够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从他人处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激活员工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员工学习新知识不仅要通过正规教育或业余教育来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第七,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还应该是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建设,企业需要高水平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指导,优良的产品服务和实用的、创新的知识和技术。
(二)企业制度方面。一方面,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本土化”原则,即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创建新型企业制度,让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自己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中,每位员工拥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必备的要素,企业由许多拥有不同技能的个体组成,因此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位员工,每位员工与企业相互承诺、融为一体,才能互惠互利。企业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约束,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做到资源分享和创新,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另一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地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造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而现在的中小企业也都重视文化建设,如何使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相辅相成,是知识管理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要把人才建设放在首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让大家认识到自己和组织是一个发展整体。这样员工会尽可能地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所学积极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知识管理锦上添花。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采取多种相对灵活的方法创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例如由业绩优秀者介绍经验、技巧和成功心得,由企业整理成可供分享的方法或知识来提升其他员工的能力;或者由业绩优秀者任导师,建立类似师徒的关系;此外,中小企业还应避免简单地以个人业绩高低来建立薪酬制度,而尽量强调团队绩效,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传递和共享,还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把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来源。
(四)员工素质方面。提高员工素质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说,企业可以预留一定的专款,专门用来搞员工培训,这样可以做到有效的财政保障。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如此做法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支出,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非正式组织,例如学习型团体,让团体中的成员深刻感悟到,通过学习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知识,长此以往,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同时,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信任感,还可以增加其协作度和企业凝聚力,这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企业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此正是很多中小企业的软肋。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人才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资金相对匮乏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小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智力支持。还可以通过与国有企业合作的方式,让其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 市值 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路径
当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已经成为一把综合性的标尺,它衡量着上市企业的经营能力,反映着市场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收购公司用它来衡量收购目标公司成本的高低,行业通过市值大小来判断一个企业整合能力的大小……可以说,市值已经密切关起到了一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了一个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壮大还是衰退不前。因此,一个公司对于市值的把握和管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市值一直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中小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值管理,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本文将通过中小企业市值管理的出发点和路径两方面来阐述中小企业如何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1.中小企业市值管理出发点
市值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从稳定发展走向不断提升的过程至关重要,它对于刚刚起步或者正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机制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以及服务股东,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进行市值管理的核心目的也是为了企业能够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壮大。
大多数人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上市的大公司上,时刻关注它们市值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还有股价的涨跌。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容我们忽视,因为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它们的壮大和积极的改变也能够刺激并推动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再者,有效合理的市值管理,不但可以从微观层面上促进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从宏观层面上,也可间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最后,市值管理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维护自身控制权,将其自身专长转化成竞争优势,以使其不被其他公司收购或者以最有利的条件被收购。这样,企业即使被收购,也可降低被贱卖的可能。反过来想,这样做也使得收购公司的收购成本降到最低,有利于是市场资源的优化。
因此,中小企业进行市值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中小企业市值管理路径
中小企业应该将市值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目标是要保证企业市值在当前的环境下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在长远的发展中,实现市值的持续稳定增长。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小企业市值管理的三个阶段。
2.1 发现独特专长,创造价值
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都是具有独特之处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能力有限等自身缺陷,导致优势不再是优势,变得随波逐流,趋于同质。而从实践中看,世界一流的企业几乎无一不在技术诀窍、创新能力、管理模型、市场网路、品牌形象和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专长,并将其发展为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与日俱增的环境中,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中小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独特专长,要将这种独树一帜的优势转化成企业的主业,专注于自身优势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强化,同时,做好市场定位,以将其优势发展成为一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这样,避免多元化的发展,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速发现利润增长点,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拓展,获得等多资源,和赢得市场信誉,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进一步拓展业绩,使其市值不断增长。
2.2 加强企业与投资者间的关系,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在成长阶段应该尤为注重与投资者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通过已建立的市场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来进一步增强与投资者之间的诚信度,让投资者对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充满信心,促使投资者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此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大的问题。
并且,拥有与投资者之间良好的关系,还可以间接提高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还可以使中小企业即时纠正与市场估值的偏差,不但有利于投资者的预期,更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巩固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市值。
2.3 正确面对企业自身价值和市场波动,最大化企业自身利益
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股市市场特有的情绪和性格,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政策的不明朗,投资理念的变化,使得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是投资者对于热点行业的忽冷忽热的态度,对于公司重大业务重组疑心重重,这些都是极大影响企业收益,导致资产价格忽高忽低的因素。
作为中小企业,面对这些不可控变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正视自身价值,积极面对市场波动,锻炼并提升自己整合企业产品以适应市场波动的能力,制定出行之有效,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金融战略,使企业无论在市值被高估或低估时都能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只有这样的市值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市场的信任度,拓展出自己发展的空间。
3.总结
中小企业应该通过明确自身独特专长,并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建立市场信誉和投资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巩固和壮大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这样,中小企业才能通过合理的市值管理,来不断提升企业市值,为自身的长期持续稳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开拓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姚电,易云鹏,全流通市场中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探析,2011,9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1.1无形财产权。
1.2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
1.3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
1.4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
1.5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1.6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只在法定期限内才是有效的知识产权。
企业的知识产权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对生产技术、工艺发明、改造及科研的一种肯定并以法律形式确认的具有不可侵犯、盗用的一种属于企业、个人或企业与个人共同拥有的类似财产性质的权利。在我们的中小企业中几乎汇集了机械工业中所有的技术工种,生产方式是在一定人为技术指导下的操作行为,他们在进行产品的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也开拓创新了不少的实用技术成果,由于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在建厂初期也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没有完全走上市场化经济,大多数的经营活动中并没有融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也基本没有面临一种你死我活的残酷的市场竞争状态,是以一种计划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来满足分国内各种产品的需求。
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基本是一项几乎没必要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慢慢突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才开始呈现出来,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上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江浙一带的一些效益好企业就做得很不错,他们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了严格保密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如通过专利申请及商标注册的手段等,他们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是相当强的。
但就目前来讲很多中小企业其实有很多技术成果,却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也没有对在生产中比较重要的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我们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是非常薄弱的。
从战略的高度上来看这样一种状态对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也将渗透至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到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面对越来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如果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准备工作,增强保护意识,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一个不利的境地,甚至会出现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当的而使企业面临崩溃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时有发生的。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即将到来的我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做好充足的准备。
2专利申请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小企业来说怎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开展专利申请的工作呢?以下提出几点看法。
2.1在企业范围内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覆盖到班组,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如对现场作业中的发明创造给予充分肯定,让职工同志们充分认识这样的发明创造就是知识成果,是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企业和国家的肯定的,从而提高职工同志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2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对在企业范围内的合理化建议、技改、科研及其他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对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要积极申请。
2.3建立和完善对发明创造的奖励机制。在作业过程中对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造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员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等的发明创造视其效果的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2.4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制度和体系。设专积或兼职的专利申请联络员。由联络员对本单位不同时期的各种技术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对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技术成果上报有关部门进行专利申请。对于工作出色专利申请优秀联络员,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及物质上的鼓励以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2.5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培训和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广大企业员工充分的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实质及目的。
在企业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专利申请的力度的同时时还可以加快科技创新的脚步,刺激企业员工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在现阶段我国科教兴国的浓烈氛围中,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而让员工们更加重视工作中的技改、科研、技术创新及合理化建议的申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成果。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对员工这种发明创造的精神坚决的给予鼓励及宏扬对其产生的价值予充分的奖励,进一步促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及全球化市场经济进一步的深入的背景下,在我国大力宣扬科技创新及自主创新的新型社会里,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专利申请已成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1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
1.1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的基础与衡量指标又为知识产权,企业经过不断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开发,并使之产权化,然后再将其投入到生产领域,这样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就可以从这些新产品的开发而获得,从而还能将其转变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1.2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企业由于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这就使其产品具有“独创性”,真正实现所谓的“新产品”的目标,当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时,该企业就赢得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1.3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企业降耗、节能、减排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蕴涵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而成为可能,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大大提升。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认识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知识产权管理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进行规划。有形资产及其管理是企业所重视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专利战略也缺乏研究和制定。多数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缺乏从战略高度的规划,致使其自主创新成果只在我国申请了专利,而到国外却没有申请,一些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但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专利成果利用率低,从而无法提高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
2.2知识产权管理缺乏资本化运作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多数只注重对其表面的保护,而未进行资本化运作。模糊了对知识产权概念和价值的认识,尽管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努力创造了智力成果,然而企业家对其重视不够,并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进行有效保护,并使之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2.3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只有拥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据相关调查表明,当遇到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时,企业通常都是直接聘请律师来帮助解决,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机构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也没有相关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的专门人员的配置,也缺乏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引导。
3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对策
3.1初期实施防御型战略
企业要以自身现状、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依据,编制出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在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资产运作、发展规划等环节纳入该战略,以促进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在企业实现防御型战略之后,就会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此时企业就可以逐步向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过渡。待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也顺利完成后,企业再考虑进攻型战略的实施。
3.2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胜与否。因此,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企业当前急需完成的工作之一,并要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归纳到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中。市场竞争需要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同时,企业还要将人才市场中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组成一支分工合理、团结互助的队伍,此外,还要加大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