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2 09:05:33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多维能力 素质修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生角度研究相应的教学法,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教师的多维能力培养和教师的修养问题。双管齐下,我们的新课改才能取得成功。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素质 培养 策略 经验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念、学习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入手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小学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的科目特点,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比如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影子。学生日常的交流、会话中都有语文知识的体现,也都在运用着语文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学无所用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鱼虫鸟兽、世事百态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综合知识技能。但是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从小接触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硬件设施。比如引导学生创设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创设了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教学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综合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过程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教学备课中,首先要“备好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才能够提升备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备好课本”,只有科学地认识到了课本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才能够认识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另外也要“备好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备课,以便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以及经典段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构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感知,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有学生情感发展、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课文知识,做好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要谦让、不能拥挤,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活动的有效开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想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单单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课外活动的进行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技能。

比如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读课外书与读报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抄报,看谁做得好,看谁总结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沟通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另外还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或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

第3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41-0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师及时、适度地指导是综合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在综合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活动的开放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地说,它包括:

1.内容的开放。或调查社会热点,或拓宽课文内容,或开发生活资源,力求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例如,笔者带领同学们进行的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共有2个班7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将学生分为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四周内,查阅收集资料,走访专家,游览参观,获益匪浅。

2.过程的开放。在实践过程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方式上,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在实践的手段上,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查、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3.师生关系的开放。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

4.时空的开放。学习的时间不再限制于课内,可延伸到课外、假期。活动的地点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而定,不再限于教室,可到图书馆、村组、街道、网络世界等。即使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5.结果的开放。一是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办报、表演、朗诵会、展览等。二是结论要具有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的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二、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1.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知识,又注意跨学科学习、生活中学习、社会中学习。”例如,进行“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时,便涉及到有关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等天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拓展其知识面,让学生真正感到语文即生活。

2.学习方式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3.学习目标的综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三维”角度综合考虑。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其一,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其二,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其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写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习评价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综合必然使考查和评价学生要体现综合性,表现为定性和定量评价综合,自我与相互评价综合,口语与档案评价综合,三个维度评价综合等。例如,办“我爱文学”手抄报,要求综合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摘录、撰写、剪贴等形式,围绕“文学”主题每个人办一份手抄报,然后展出,相互评比,每个人再写办报体会,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三、注意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的可操作性。要注意活动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易动手操作,还要符合学校或当地的实际情况。教科书上设计的一些课题和方案并非适合所有的学校,各地的学校有必要对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案进行调整,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

2.活动有趣味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例如,在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歌唱春天的诗画,编一辑“春天自然日志”等活动,为爱好朗诵、唱歌、绘画、书法的同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活动中也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保证时间的充足性。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课内时间,而是课外学生用于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的时间。时间的充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验”、“探究”时间;二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三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汇报、展示时间。

四、注意活动的自主性

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由学生参与或自主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学习,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确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决定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主解决或教师指导下解决。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 收放有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融合,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作为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在体现综合性的同时,必须警惕延伸出的“触角”一发而不可收,那种热闹非凡但语文昧儿淡薄的综合性活动绝不可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在学生创造性的各种活动方式方法中,点一点、拨一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方面的思考和探究。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观众。伙伴或嘉宾的身份、以平等式的商量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或提醒,使学生从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提升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示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这并不是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既强调自主和探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而且,要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不背离培养语文综合素养这根轴,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二 收放有法

在“收”与“放”之间运转自如,从容把握,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终结,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则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学生仅仅需要服从与被灌输。单行线、规范式和接受式的单向知识传递制约了学生个性学习所能带来的生动的、主动的发展,与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动态的课程理念相背离。

如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布置孩子们利用双休日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后。我接到一个孩子的电话,说“找不到身边的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我耐心地倾听了他的诉说,然后以一位大朋友的口吻和语气和这个孩子进行了交流,首先我赞扬他所投入的热情,再建议他寻求身边大人的帮助。然而周一回校,他仍然一无所获。我微笑着对他说:“这可真是可遇不可求啊!”聪明的小家伙立即悟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并用坚定的语气说“以后一定要博览群书才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发现并捕捉这些学生进发的亮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提升。比如学生的兴趣点不一定符合编者、老师的预设;或有些孩子提出的研究课题,是老师意想不到,但非常有价值的:再如孩子们收集查阅资料时的兴趣点、疑难点以及创造性想法等等。都是积极运用“收”、“放”策略的契机。

三、收放有时

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关键处给予帮助和指导。有力地扶一扶,才能写意地放一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还不太熟悉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全程参与,特别是在课余时间。也应时时关心、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以便在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面及时指导,调整学生的行进方向,适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原因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应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具体地说,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重视语文文化知识的素质外,还要重视以下素质的培养:

1、要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要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使每个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同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要重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4、要重视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意识非常淡薄,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知识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课文,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第二,表演“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特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同学们自编、自演,通过 “演”与“看”,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只有熟悉现实生活,才能使文章中的描写变为真的情、实的景。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敢爱敢恨,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与课文结合起来。

2、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第一,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第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当学生寻求到答案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感觉就会激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出现分歧时,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辨论,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并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身心素质。

3、体味美感,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

第二,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第三,剖析形象,感受想象美。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第6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具有语文性外,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但当前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综合实践课程 问题 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纵观目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忽略文化课的情况。语文综合实践课在当前的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势不容乐观。

1.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1.1语文教师对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足,应付的成分居多

很多中职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非常随意,没有足够时间预留,优先考虑专业课的排课,有的甚至待专业教师调休的情况下才将语文课排上。尽管学校平均每学期有72课时,但课堂上对语文实践的安排不充分。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作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注重培训技能与思维,提高修养和素养,弘扬民族文化。随意设置课程,课时安排不足,势必会影响大纲目标的执行。

1.2课程与语文的基础学习脱节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教材课程为基础,在此前提下进行其他学科的拓展,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与认识错误,将一般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混淆,不结合语文的特性进行教学,与基础知识学习形成了严重的脱节,违背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初衷。

1.3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质不强

语文实践教学除了语言的基础性,还有综合性特性。如今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综合性要求的认识与贯彻远远不够,仅仅将它看成是课外的活动,或是局限于某种形式以内,周而复始地开展讲坛或是学生亲身演讲,这种单一的形式无法体现实践的综合性质。

1.4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

目前,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课堂上很多都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缺乏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与动力。一些学生冷漠对待,教师也疲于应付,于是草草了事,甚至以其他教学内容代替。

2.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2.1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在中职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实践基础。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掌握语文综合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每一位中职学子的学习目标。我国著名的教授苏步青曾经说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盖楼房需要的地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准确熟练运用母语,是迈进社会的第一步。中职学校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语文的学习又能体现终生教育理念,除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以外,还能从表述逻辑等方面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因此,面对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困境,职业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纠正过去注重专业,忽视文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深刻认识到语文实践对于中职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辅助学生的语文实践教学。

2.2转变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封闭式教学形式,也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形式,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注重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内容的调整具有随机性与开放性特征,让学生了解知识,参与实践,接受知识,学会知识,最终提高学习能力。中职学校面对的是要走入社会的准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将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向灵活开放的教学形式转变,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提炼实践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践活动中去,并密切关注学生活动中的互动与反馈,最终实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的实践活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从社区科普宣传栏、发放的宣传材料上收集素材,在与居民的交流探讨中提出自己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理解,总结新的认识。

2.3找准结合点,体现语文实用性

中职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其实践活动也必须展现出必要的应用性。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设置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问题,保证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兼容性。实践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展开相关因素的分析,灵活选择活动,挖掘出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训练。比如在《走进家乡》的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与烹旅专业紧密相联,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导游”身份文化基础和社会调查能力的提升上,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对收集的资料研究、整理和归纳,进而形成文字,最后在全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总之,教师要抓住活动实践机会,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以特长展示,将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实用效果发挥出来。

【结 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形势,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重点与特色,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松虎.在活动中张显灵性――浅谈中职“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许耘.理解意义 把握原则 突出实效――关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佟强,张素云.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第7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4-03

自2009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实施不扎实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其本质、特征与内涵等;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认识水平、情绪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完全“自主”的水平,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与指导。因此,教师要具备并切实提高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效能。

一、综合能力:实施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运用语文工具的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紧密结合,有效地沟通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与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胜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

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深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深刻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特点、目标及其价值,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而设计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同,教师要了解活动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学习和掌握活动学习方式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在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把握其理论基础,理解其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涵和特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搜集并研究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得借鉴,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封闭式格局,把语文学习的视角与空间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更多的活动内容是跨领域的,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注重知识积淀,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对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基本特点、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共同的知识基础,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语文教师要分析研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以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发挥语文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彰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特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固定的学习材料的限制,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决定了活动的实施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活动资源。活动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又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范围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提高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多质性、等价性等特点,教师要掌握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程序、路径和具体方法,能根据活动主题与目的,确定所需资源的类型和内容,能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重点分析资源和活动目标及活动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源具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可以从资源中发现哪些问题,资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等等。经过细致的分析,不仅可以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而且可以明确资源利用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利用资源。

二、组织能力: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无疑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实践,和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具备并善于运用促进性的活动组织策略和活动指导技能,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设计科学、可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教师组织活动的首要能力,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选取恰当的活动方法与活动策略,规划优化的活动流程,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的过程。教师要学习课程开发方法,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对教材中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把握活动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确立依据,理解设置活动任务的目的,剖析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目标和任务,并对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和课外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建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教学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才能更具方向性,更富有实效。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成果的交流,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替代学生解决,而应该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展活动的各种方法,如制订活动方案的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调查、访问的方法,评价的方法等,才能给学生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期望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提高活动评价的能力,才能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学生发展状况等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对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维的,其评价内容要涵盖活动的主要目标,即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熟悉评价的内容体系,掌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法,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掌握分析活动任务所需语文能力的方法,并能细化出具体的评价项目、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要掌握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要求,在把握评价内容与重点指向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掌握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资料的方法,善于根据活动进程和学生活动状况把握评价的最佳时机。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策略,以更好地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三、导向能力: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效能的关键

生成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体验、思考、感悟和习得。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阅历见识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着力点,面对同样的活动任务,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资源,不同的学生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学习情境、言语材料,认识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同。学生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重新设计活动任务和活动过程,调整学习内容,选取新的活动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标准,甚至重新确立新的活动主题,从而产生新的活动结果和活动价值,这些都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将活动中千变万化的动态生成的内容导向到既定的活动目标,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对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将活动推向深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综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学会与应用,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都应聚焦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判断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教学价值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些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媒介”,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如何与别人交流,即学生是如何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要分析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是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指向了活动的既定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达成活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