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5:31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的实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然而,我们不应简单地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技术,它有其自身的特质。因此,在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传统教育(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实实在在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布鲁纳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一种真正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
教育是为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其中,潜能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语),凭借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语),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我国学校新兴的一项教育活动,但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现自身规律的教育模式,即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以全体为对象、以成长为中心、以发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尊重为基础、以自助为目的以及在个别辅导中应特别遵循保密性原则等一系列富有“个性化”的原则构成的“范式”。这一“范式”既是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精神实质的体现,也是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换言之,这一“范式”中的每一“环节”都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都构成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接纳教育与辅导。在教育(辅导)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同伴间的互相作用、彼此交流和共同发展。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她)得到别人(教师、家长、同学等)的帮助和教益;作为助人者,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帮助别人(主要是同年龄群体中的人)。从纵向上看,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成为助人者;从横向上看,学生要同时扮演受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但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和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实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因此,教育者一要摆正自己作为“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内容。从学校心育自身的功能来看,它既要直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如“鉴别”、“资讯”、“咨商”、“咨询”、“定向”、“安置”、“延续”、“研究”(台湾学者赖保祯语)等,也要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从学校心育的延伸功能来看,它还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服务,为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服务,为家庭教育服务,甚至要为社区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协助。显然,就后一种功能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不仅是一种理念渗透,它同时也是一种技术上的支持。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又不同于学校其他工作,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其目标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既要针对少数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矫治性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预防性目标),更要在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发展学生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发展性目标)。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正常,又要促进大多数正常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而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是需要兼顾的。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4-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模式,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纯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内化为心理素质、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更不能引发思考、开发潜能。所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1”教学模式。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确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类美德和力量,以挖掘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为导向,激发自身存在的优势,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在这两种理论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转为“发展模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为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意义、人际交往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自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三)操作程序
“2+1”教学模式的“2”是指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教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获得内心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1”是指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深化学习内容、自觉实践学习收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纸笔练习、绘画分析、冥想训练等团体心理常用技术,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愉悦的参与教学过程,引导课堂主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感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学生在参与活动、情景体验中觉察自我,在讨论分享、互助合作中碰撞思想,在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中自觉学习、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活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只有活动,可能会使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可能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所以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讲授做补充。这种知识讲授是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具有内化和迁移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同时“知其然”,理论知识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团体活动是教人以“鱼”,知识讲授,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是授之以“渔”,它可以增强人行为的自觉,给学生以自己指导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课上团体活动的很多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诞生后会产生组内偏爱效应、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在课下,小组合作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内同学互相督促完成日常行为训练、合作交流学习课程延伸资料、通过小组间竞争增强合作意识,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友善的、良性心理支持的亚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使得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得以运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得以发挥。
以自信心训练课程为例,课上团体活动包括微型小品“我不行”、纸笔练习“20个我是谁”、体验活动“优点轰炸”、头脑风暴“培养自信的方法”、集体宣誓“自信金口诀”,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升华。知识讲授包括故事赏析“王子的雕像”、案例分析“他为什么直不起腰”、理论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自我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提升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课下小组合作包括互相支持完成“照镜子赞美练习”、共同赏析电影“灵感的闪光”、组内分享“成长日记”,通过课下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深化课堂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被试
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但性别比例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学期内、由同一个老师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被试1班(会计1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被试2班(护理1班)采用课上团体活动加知识讲授、课下小组合作的“2+1”教学模式。实验周期共计8周,32学时。
(二)研究工具
根据帕特里克评价培训效果四维度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反应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受,学习是学生对原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是学生的行为变化,结果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考察效果。本研究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对课堂感受、知识获得、行为变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采用《SCL-90量表》来体现结果维度的评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发放,当场收回问卷。《SCL-90量表》作为前后测比对量表,在第一次课前和最后一次课结束后两次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结束后,从两个被试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十名同学按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访谈,作为一种定性资料的补充。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采用“2+1”教学模式的被试2班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1班。在反应层面,从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学方式认可度、组织形式认可度、教学内容认可度、师生交流认可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被试2班普遍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课下小组活动,班级凝聚力更强了”,“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更在课下收获了朋友”。在学习层面,被试2班认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生涯规划理论、ABC合理情绪疗法、爱情三角形理论等等”。在行为层面,从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引发的思想变化、课程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系统框架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被试2班学生普遍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要树立奋斗的方向”、“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在结果层面,如表1所示,前测时,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后侧时,被试2班的强迫、精神病性、焦虑和恐惧因子与被试1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教学模式对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的“2+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层面教学效果显著,是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洪芳.《职业心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发育、审美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去抓实抓好。
1.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标准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五个方面。有人认为无病或不进医院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1.1十项具体检查指标
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1.2“五快三良好”检查指标:
吃的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内脏功能正常。
便的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的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的快:是指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敏捷,反映良好,心肺功能正常。
走的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从下肢开始。
良好的个性:是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然,心境达观,不为烦恼痛苦所左右。
良好的处事能力:是指沉浮自如,客观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学校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2.1 提高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现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从计划、备课、授课、考核一条龙,配合市县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的重大决策,是汲取历史经验、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
2.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首先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清阳光体育对学生的健康益处,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达标率、合格率。课外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形成制度,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组织机构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各年级月月有比赛,学校每学期有运动会,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阳光、科学锻炼、强健体魄。
2.3 养成健康习惯,维护你的健康。
利用理论课、户外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道德修养、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个人的安全防范:A预防犯罪;B预防触电、火灾;C预防交通事故;D预防食物、药物中毒;E预防运动伤害事故;F预防突发意外事故。
2.4 强化健康体能测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众所周知,体能作为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能力,是任何人生来都具有的,它作为支配人体行动与抗拒外界障碍的基础,又必须通过后天锻炼才能被不断强化。这表明体能实质包含身体基本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两部分内容,二者来看,身体素质是活动能力的基础,而活动能力又反映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水平,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体能的内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1、转变观念,明确自身职责,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日程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护理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等,为其解决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希望的健康空间和心境,提供优良的护理。因此,社区护士必需充分认识护理发展大趋势,转变观念,明确自身在社区健康教育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把宣教内容贯穿到社区护理工作中去。例如在给社区患者输液时,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充分利用输液中的停留时间,给予相关的病理常识和预防保健指导,进行疾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在接待急性外伤的患者时,护士除了配合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置外,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并酌情告知一些常见的外伤应急处理技巧;在感冒流行季节,护士应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流感防治原则的宣传,并指导他们利用米醋进行房间的空气消毒,以及如何正确服用感冒和退热药等等。
2、尊重社区老年患者,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在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之后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实质就是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护理就是满足和维持患者各种需要,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做好需要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护士尤其在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中要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从患者生理、心理、安全、社会活动等方面,与患者换位思考,为社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家庭环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3、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随着健康概念的改变,扩大了护理学科的知识,要针对不同病人的健康需求、用不同形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化基础,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病人因为身心存在健康问题而求医问诊,因为面临疾病的威胁,对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渴望从护士那儿了解自己所得的是什么病,医生为什么要给我做这些检查,这种病能否根治或是否复发,医生给我的这些药有什么副作用,平时饮食起居应注意那些问题才能对治病有利,等等。试想,一个社区护士若对社区人群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以及技术咨询等都不能较好地回答,怎么叫社区人群来接受你所做的健康教育。因此,社区护士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自觉充实和更新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和拓宽以前学过的专业概念和技能,不断补充和吸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使自己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建设;四个转变
2010年以来,富士康“13跳”及许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生命会消失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个个风华正茂大学生的自杀,除了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大、工厂机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劳累的生活体验、贫困的家庭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近几年对1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8.5%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多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研究;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只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学生中学习冷漠,情绪不能控制,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
(三)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并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参加过一些辅导培训。他们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四)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等明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四个建设”
(一)育人与育心并重,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化、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笔者建议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生班团干部和专业教师、学院专业辅导员、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构建的“金字塔”式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确定用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二是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以及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生骨干和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五是鼓励科研与教学,提升专业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辅导员,在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心理咨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认清心理咨询中心是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场所,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询、辅导、干预外,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籍贯、不同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健康教育。还要开展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尽管存在着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开发智力等等[2]。但其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事情。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院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党团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力度,崇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人关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高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体系,从新生入校直至毕业离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跟踪指导,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兴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活动主题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追求;活动内容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激情;校园文化布局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催人奋进。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活动,寓教于乐,针对性强,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持续而有成效地发展,既需要确立前瞻的观念意识和提供切实的基本条件保障,又依赖于优化的工作模式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独生子女和农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构建四级课堂、五级工作、五级预警和四级转介的“455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四级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体验课堂。五级工作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由寝室长组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员。四级预警是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区五级预警机制。四级转介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学校卫生室)、学校附属医院和所在地精神病医院四级转介诊断治疗机制。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队伍结构上,从专职教师为主转向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关键词: 职高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其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职高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诱因,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渠道之一。学科教学过程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健康心理,又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以致造成心理障碍。因此,要设法提高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效应,同时减少和消除负面效应。从这点而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辅导者,肩负起心理健康辅导的重任。尤其是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第一线和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本轮课程改革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选修课“心理健康”进行的有益补充和有力促进,又能够发挥学科优势进行“随风潜入夜”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必定能够取得效果。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哲学教材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包括对学生人格和智能训练上的要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资源,将心理健康辅导渗透到教学之中,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
1.学习唯物论的观点,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我们经常听见有些职高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等,没有遇到值得快乐的事,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和倒霉的事。于是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产生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学生会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入到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2.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
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思维不够深刻,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这也是职高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进。例如:学习“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时,我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畅谈了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人在认识世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时,总是带有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其兴致勃勃地学习,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无限的热情,这种热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理解辩证的观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会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学习“矛盾的观点”时,我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学生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态说今后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再一味地苛责别人;有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应该积极与教师合作,走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还有学生提到,原来事物都有相悖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促成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不要总停留在抱怨、激进的评价中。学生在送给我的贺卡上写道:谢谢您带我们走进哲学的殿堂,知道了原来哲学并不高深和枯燥,您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将受益一生,再次感谢您!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了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只有教师乐教善教,采用循循善诱的教风和教法,学生才可能乐学、善学、主动学。哲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和国家的实际。开设哲学课不久后,我就开始了“身边的哲学”系列演讲,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请学生讲他身边的故事,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通过故事说明哲学思想,使人明智、明理。学生积极参加,教室里每次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改变学生以往偏重于接受、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主动探求知识。作为学习主体的职高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认知的自觉性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自学基本理解或把握课本的主要知识。但是要让他们积极、乐意、主动地学习较为抽象、单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深深体会到: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把情意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前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要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直观的,学生能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能够有感而发的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良好的教学情境,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课件,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当然,教学的成功还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三、职高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善于学习,具备渗透意识。
政治教师要首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保持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教师要善于观察,找好渗透点。
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要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度。
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能把政治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
4.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堂轻松活泼而又有一定知识容量的课,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感和自信。这种成功的感受和自信往往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事件中,产生良性循环。相反的结果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带着乐观的心态走上讲台,以发挥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某方面的智力缺陷和不足能够由健康人格得到弥补。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胜心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基础知识差或能力较弱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稍加肯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和智力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之处,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差异,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同时注意:对于学优生,要适当提高任务难度,以防止他们产生自负心理;对于中下生,要创造成功的机会,以防止他们屡受挫折,产生自卑心理。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职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重视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但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在哲学内容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极大地丰富哲学内容教学,从而使哲学内容教学展示出独特的魅力,闪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