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茶的文化价值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29

序论:在您撰写茶的文化价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茶的文化价值

第1篇

一、“茶马古道”的定义、主要路线与历史概貌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笔者以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记载,在赞普赤都松赞(676~704年)在位时吐蕃已出现茶和茶碗,称“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且对不同种类的茶已有所区分和了解,并且还提到一本记载如何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书,名为《甘露之海》。(1)唐人李肇所著《国史补》也记载,唐德宗时监察御史常鲁出使吐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处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2)这条记载恰好可与《汉藏史集》的记载相印证。常鲁入蕃时间是建中二年(781年),较之赤都松赞执政年代已晚了80~90年。据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见闻录》记载,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因禅僧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3)而唐时汉地佛教对吐蕃影响最大者正是禅宗,吐蕃时佛教所发生的最大僧诤一“渐顿之争”即是汉地禅宗(顿悟派)与印度显宗(渐悟派)之间的纷争。(4)所以,茶之最初传入吐蕃很可能与禅宗向吐蕃的传播有关,也就是说,是禅僧们到吐蕃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作为一种“坐禅不寐”的技巧传到了吐蕃僧众之中。《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的和尚”,又记吐蕃“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5)这段话能说明这一点。但从“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的记载看,吐蕃时茶还是一种奢侈品,其饮用者主要为佛教高僧和贵族上层。由于吐蕃与唐朝的交往极为频繁广泛,而且这种频繁的交往持续达200余年,因此,当时唐地的茶开始传入吐蕃并在吐蕃上层中逐渐形成饮茶的习惯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亦即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分裂时期。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两宋时期,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立茶马司,并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众多买马场和卖茶场,每年由官府将川茶大量运往西北地区与吐蕃等部落交换战马,同时也在四川地区用川茶与吐蕃部落交换羁縻马。自此,汉、藏茶马贸易开始兴起。有学者估计,北宋时官府用川茶交换藏区的马匹每年达2万匹以上,南宋达1万匹以上,而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3000万斤中,每年至少1500万斤以上销往藏区。(6)宋代还“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7)从而保证川茶向藏区的销售。但元朝仍重视茶叶向藏区的销售,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由官府统购茶叶,在碉门(今四川天全县)等地互市。因官府加价过高,难以为继。元朝官府不得不放弃经营,改由商人自行购销,按引纳税,听其销往藏区。元代销往藏区的茶开始形成一种新品种,即“西番茶”(即今藏区所称“马茶”),因其味苦涩,适宜制酥油茶而深受藏区民众喜爱。

明代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期。由于明朝的治藏之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因此,茶成为明朝廷牵制、笼络藏区僧俗首领和对其优予贡利的主要物品。茶叶也成为明代藏区僧俗首领朝贡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们不仅因朝贡而获得大量茶叶,其返回藏区时更是大量“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沿)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8)足见当时茶叶输藏之盛。明朝,茶叶不仅成为汉、藏之间一个重要经济纽带,同时也是汉、藏之间一条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纽带,它对于加强明朝中央与地方乃至汉、藏人民之间的依存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强化茶叶在汉、藏之间的联系作用,明政府于天顺二年(1485年)规定“今后乌斯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今四川天全)茶马司支给”。(9)成化三年(1467年)又“命进贡番僧自乌斯藏来者皆由四川,不得迳赴洮、岷,著为例。”(10)成化六年(1470年)又明令僧俗官员入贡“由四川路入”。(11)自此,川藏道成为入藏正驿,兼贡道、官道为一体,成为茶叶输藏的主要通道。

清代,茶叶输藏规模及汉、藏茶道的开拓又有长足发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虽停止茶马贸易,但却十分重视茶叶输藏,清廷放弃了对藏区茶叶供应的限制,使茶叶大量输入藏区,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清代,除川茶外,滇茶也开始大量输藏。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世达赖喇嘛请求在云南胜州开展互市,以马易茶,得清廷许可。(12)云南销往藏区的主要是茶、糖。雍正时规定,云南商贩所贩茶叶每百斤为一引,由户部颁发茶引3千,各茶商向丽江府申领引票,经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进藏售茶。(13)因当时普洱茶受到藏区欢迎,今中甸、德钦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300~500匹到西双版纳运茶,销往昌都、拉萨等地,称“边销茶”、“蛮装茶”,每年约3000担。(14)茶叶还是清廷馈赠藏族上层的重要物资,如清廷每年赐达赖茶5000斤,班禅2500斤。由于清代茶叶输藏规模扩大,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市镇迅速兴起和繁荣。雍正时置打箭炉(今康定)厅,“设兵戍守其地,番汉咸集,交相贸易,称为闹市焉。”(15)使边茶市场由雅安碉门深入到藏区,从此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乾隆时,松潘也发展成为川西北、甘青乃至蒙古的西路边茶集散地,“人渐稠密,商贾辐辏,为西陲一大都会”。(16)此外,理塘、巴塘、道孚、炉霍等集镇也都因茶叶集市和转运而迅速兴起和繁荣。特别是察木多(今昌都)因其为川藏茶路与滇藏茶路的交汇处,又是川藏南、北两路入拉萨汇经之地,各地茶商云集,也迅速成为“口外一大都会也”。(17)从明至清,川藏茶道分别形成了由雅州、碉门越马映山(二郎山)至打箭炉的“小路茶道”和由荥经、黎州(汉源)越大相岭、飞越岭至打箭炉的“大路茶道”。再往西,即有由打箭炉经理塘、巴塘、芒康、贡觉、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打箭炉经乾宁、道孚、炉霍、德格、昌都而至拉萨的北路茶道。但无论是南路,还是北路茶道,其至拉萨的单边行程(借助畜力情况下)一般均需3~5个月。(18)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并在理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各藏区。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战乱和川藏纠纷,虽以国家和政府角色茶叶输藏逐渐淡出,但是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区联合举行此次大型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19)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代就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20)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汇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21)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22)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23)从分布上看,则更能说明问题。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目前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知道,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则,这是古往今来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线。一般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路线的绝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24)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25)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26)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记,由打箭炉去拉萨,凡阅五月,“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27)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28)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恰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29)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之本质的最透彻、最直白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

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30)

三、开发茶马古道的意义

由以上四点所体现的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特点,我们不难看到,茶马古道是一个极具文化底蕴和开发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不但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文明古道,而且也完全可与北方的丝绸之路相媲美。显然,茶马古道自身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为其开发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广阔前景。

笔者认为,当前对茶马古道的开发至少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茶马古道可成为发展藏区旅游的一个黄金品牌和黄金路线。

当前藏区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这种迫切的发展愿望,正是促成此次藏、川、滇三个藏区联合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主要动因。且从藏区的实际来看,旅游业可能是藏区最具前景,最能使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旅游对于藏区社会至少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一可促进开放,开放可促成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二可促进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建设和对人文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两点乃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需之前提。但在藏区发展旅游面临一个很大问题,即藏区的范围太大,地域辽阔,藏区各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又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各地都仅仅强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就势必造成分散和分化局面,难以发挥藏区在旅游上的整体优势,也很难使藏区的旅游资源对外形成强大影响和辐射。因此,我认为,从“茶马古道”这一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路上切入,让“茶马古道”成为藏、川、滇藏区实现旅游发展的一个整体战略思路和共同品牌,对于有效发挥藏区各地的优势和特点,构建藏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并对外形成强大的影响和辐射力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藏区各地各具特点的人文与自然等旅游资源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么,“茶马古道”就是一根线,它可以把所有的珍珠串连起来,将一颗颗单一、分散的珍珠变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从而构建起藏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品牌并对外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茶马古道独具特点的旅游资源已显示出其旅游开发前景无限广阔。事实上,今天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并仍在急剧升温的云南香格里拉和四川康定两地,都只是茶马古道分别在云南藏区和四川藏区的两个起点而已,它们率先成为旅游热地绝非因为其旅游景观在茶马古道上最突出,主要原因是因其靠近内地并得交通之便利。所以,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前景来说,今天的云南香格里拉与四川康定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

二、茶马古道开发对弘扬藏族文化、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区知名度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个旅游品牌,更是一个文化品牌。茶马古道上的斑斑印痕不仅记录了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孜孜不息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民族精神,也记录着藏族人民的开放意识,记录着汉、藏人民源远流长的情谊与历史关系。所以,茶马古道本身即是藏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藏民族昨天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足迹,也是中华民族宝库中一份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和宣传茶马古道这个品牌,既是宣传藏民族的历史,展示藏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展示藏族与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紧密关系与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此外,茶马古道沿线本身即是一条展现藏族文化的走廊,是藏族文化之多样性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一个极为典型的地区。所以,茶马古道的开发对于展示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宣传和弘扬藏族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拉萨以享誉世界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景观而驰名中外;日喀则以历代班禅主寺扎什伦布寺而吸引八方游客。甘、青则因是入藏的主要交通干道并拥有塔尔寺。青海湖和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而为外界所知。相比之下,昌都和川滇藏区则因地处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区,交通相对不便,其知名度在藏区中一直偏低,其经济发展程度在藏区中也相对滞后。不少对藏族情况较陌生的一般民众甚至只知藏族居住于,而不知四川、云南也有藏区。与川、滇藏区相接的昌都地区则因地处之最东部、又远离中心城市而知名度较低,其经济发展条件也相对不利。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地区发展之前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放之程度。而开放的程度又显然与该地区的知名度即是否对外界具有吸引力息息相关。由于茶马古道所穿行的核心地区正是处于横断山脉地带景色壮丽的昌都和川滇藏区,所以,茶马古道的开发对于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区的知名度,加快这一相对滞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茶马古道的宣传及开发利用有利于增进汉、藏民族团结和维护藏区稳定。

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千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强有力的经济文化纽带,将藏民族同祖国大家庭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所以,宣传和开发利用茶马古道,在今天对于密切汉、藏关系,增进汉、藏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团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随着航空、火车、公路等现代交通手段的开辟,茶马古道的作用已不如从前,昔日人背畜驮、“连年累月,络绎道路”的繁忙景象也一去不复了。但是,今天历史又重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这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茶马古道来发展旅游,通过旅游来沟通藏区与内地、藏区与世界来促进藏区的开放与发展,也促进汉、藏民族之间的进一步联系与沟通,从而让茶马古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其加强汉、藏联系与汉、藏团结的纽带作用。因此,开发茶马古道其意义远不止于旅游一项,它对藏区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更为广泛和持久。

鉴于茶马古道开发在当前对促进藏区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以为,“茶马古道”应该是一个大思路、大手笔,需要有一个高起点的定位。也就是说,要把茶马古道开发提高到加快藏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高度来考虑和认识,而不能单单将它定位在旅游开发的层面(虽然不能否认旅游层面的操作将是茶马古道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独特的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它的涵盖及其对藏区发展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与作用要远远超过了旅游开发层面。因此,从更高的目标着眼,如果我们能通过对茶马古道的开发与利用,让茶马古道成为一条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享誉世界的文明古道之品牌,其对于藏区的发展和弘扬藏族优秀文化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茶马古道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不仅将使之成为我国西部一条绚丽多姿且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更重要的是,也会给至今尚不富裕且亟待发展的茶马古道沿途的各族人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6页。

(2)李肇:《国史补》下卷。

(3)封演:《封氏见闻录》卷二。

(4)参见[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升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见注(1),第143~145页。

(6)贾大泉:《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7)《宋史·黄廉传》。

(8)(9)《明英宗实录》卷177、291。

(10)《续文献通考》卷29。

(11)《明宪宗实录》卷78。

(12)《清圣祖实录》卷四。

(13)参见成崇德、张世明:《清代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14)参见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15)王世睿:《进藏纪程》;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16)民国《松潘县志》。

(17)林隽:《归程记》;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18)贾大泉:《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19)(20)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所编《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3页。

(21)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贡觉县香贝石棺墓葬清理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文管会普查队:《贡觉县发现的石板墓》,载《文博》1992年第6期;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小恩达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1期。

(22)扎丹:《林芝都普古遗址首次发掘石棺葬》,载《研究》1990年第4期;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乃东县文物志》,铅印本;文管会文物普查队:《仁布县让君村古墓群试掘简报》,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24)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5)《康藏交通与抗战建国》,载《边政公论》卷五。

(26)(27)(28)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87、41页。

第2篇

尽管前者可能占领大部分茶人的思想与茶文化传媒的版面,但后者却始终居于商业话语的主流,以至于学者们有这样的观点:“茶文化发展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卖掉更多的茶叶,这是评价茶文化有效、有用的标准,也是茶文化人才培养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看似偏颇的论断中,蕴含着必然。

茶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我国目前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茶文化项目有武夷岩茶、绿茶、红茶等品种和茶点、凉茶的制作工艺,采茶戏、茶山号子等艺术形式,茶艺、茶宴等民俗形态等15项。非物质文化的特点是依附性,通过某种具体物质作为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因此,茶文化天然具有这样的性质:为茶产品提供或华丽或深沉的包装,使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成为高雅生活的符号。于是,茶文化的目的就成了“如何卖掉更多的茶叶”。在这样的认识中,茶文化的产业价值有了最为典型的实现途径。

营销手段: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

从当前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看,有三类市场主体关注着茶文化的产业价值:首先是茶叶生产与销售企业。企业对茶文化的市场利用,除了常见的富有文化审美意识的茶产品包装、茶艺表演等等,还包括把其他文化引入茶产业之中,以吸引特定的消费者。一般的茶企业用于企划宣传的资金预算有限,于是便往往倾向于选择借助体育、文娱、节庆等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来组织营销,以降低成本。

这就涉及到茶文化营销策略的第二个主体――地方政府。茶叶销售是产茶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活动,打造公共品牌,为茶企业的营销服务,是地方政府扶持茶产业的重要方式。另外,地方政府还出面申请茶叶品种的地理标志命名。四川茶长久以来湮没无闻,总是以半成品茶运往浙江等地,贴上浙茶的商标出售。这种人称“川茶裸奔”的现象,在蒙山茶等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之后,就减少了许多。

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传统文化营销方式对当地茶产品进行文化包装,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说:提升黔茶的影响力,就要“出一本好书、印一本好画册、制作一张好光碟,创作一首具有浓郁高原文化特色的茶歌,打造一台‘多彩名茶风’茶文化节目”。

最后是茶行业中介组织,包括全国最早成立的湖南省茶馆协会、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等。它们不仅在市场准入、技术推广、价格协调等方面有所作用,而且在市场规范、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行业调查等方面具有优势。行业组织策划和主办茶文化活动,市场指向并不如企业、政府那么明确,于是茶文化作为营销包装手段的属性就不那么明显,它的独立产业价值也会得到体现。像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2010年举办的民间斗茶赛、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茶文化摄影展等活动,在打造行业形象的同时,已经具有文化产业的色彩。

从与市场联系最密切的企业,到带有非营利组织(NPO)性质的行业中介,茶文化作为茶产品营销手段的色彩越来越弱。在茶企业那里,茶文化是“事件营销”(云南马帮驮普洱茶进京)、“口碑营销”(安溪茶农QQ销售)等促销形式的由头;而在行业组织策划的活动中,“茶文化”的独特产业价值才被认识――茶会展、茶文化出版、茶文化旅游等茶文化形式,本身就能够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具有丰厚的产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将“卖掉更多的茶叶”作为茶文化的发展目标,难免就会让人觉得有些狭隘。

独立产业:开辟新的市场蓝海

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是文化产业存在的根据;人们对茶文化和茶文化中的慢生活有着精神上的向往,茶文化就有可能摆脱茶叶“广告”的附庸身份,其产业价值有了第二条实现途径:独立的文化产业。

在独立的茶文化产业中,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大量茶场、茶园通过改造发展为生态农业旅游或体验工业旅游项目。但专项茶文化旅游由于旅游产品单一,存在一定市场风险。相比之下,那种将茶文化与既有旅游景点、文化项目相配套的方式,就要有效得多,比如福建武夷山、浙江龙井山园等,都是借助业已成熟的文化产业(旅游业)来发展茶文化产业;还包括各地佛教寺院的无相茶会以及茶文化与养生旅游等,已经成为了一种都市新生活。

但除文化旅游之外的独立茶文化产业,却没有在茶产业的衍生链条中出现,反而是受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趋势的启发,偶有零星的茶文化产品产生。茶产业与茶文化产业相脱节,会缩短茶产业的产业链,作为策略的茶文化营销无法得到产业上的深化和文化上的提升,最终始终沦为“文化为产品销售做广告”的困境之中。

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就要强调茶企业在独立茶文化产业中的投资主体意识。由茶企业对茶文化进行超越附加值营销意义上的产业投资,有利于完善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将文化产业与茶产业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和产、加、销及文化衍生品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茶产业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要表现产业上游的“订单农业”,还表现在产业下游的销售环节和产业衍生环节――这正是“茶文化”的用武之地。此外,由茶叶生产企业投资茶文化产业,让它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自然延伸,还有可能享有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和“文化产业”两个专项资金的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的政策扶持。

我们要什么样的“茶文化”

我们需要无功利的“茶文化”,但也需要可以转化为经济利润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产业价值既可以用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够作为独立的文化产业,而得到开发。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共存、互动的形态。茶文化作为茶产品的营销策略,是茶“产业的文化化”;茶文化作为独立产业,则是茶“文化的产业化”。

从茶“产业的文化化”到茶“文化的产业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这一产业规律,就可以引导茶文化产业朝着新型文化业态方向发展。通过建立稳定、成熟的茶业文化经纪人队伍、茶叶文化经济实体,完善茶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培育茶文化消费市场等方式,实现茶文化的产业价值从策略型向战略型转化,发挥茶文化在中国独有的市场优势。

与一般国家“ 茶” 总是作为基本生活消费品而被接受不同,在中国语境中“茶”具有典型的文化色彩,有可能发展成为较为充分的“准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具有“以小博大”的独特优势。那种标举“立顿”等品牌无文化却畅销世界的“经验之谈”,其实是要中国茶产业放弃“文化性”,降而成为与味精、酱油无疑的“以小博小”的生活用品产业之列。

这显然并非明智之举。既注意到茶“文化”在茶产品营销中的作用,又努力将其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加以发展,才是茶文化在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的基本路向。茶文化与茶产业的相互促进表现在:

第一,深厚的、相对稳定的茶文化可以限制流动的、逐利的资本对茶产品的恶意炒作,防止品牌透支(如普洱茶)等现象的发生――哄抬茶价、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等扰乱茶市场的行为会得到有效控制。茶文化产业的兴起,也要求茶企业不能紧盯高端精品茶市场和低端袋泡茶市场,还要培育大众消费市场,打破文化“区隔”(distinction),使茶文化在不失传统厚重感的同时,成为一种与低碳、便捷和生活美学相关联的主流生活方式。

第二,产业化的发展形态可以促进茶文化的挖掘、保护,更可以促进其通过创新茶叶品种、茶园结构、茶艺方式等方法,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借鉴“体验经济”,为消费者量身定制茶产品,策划、引导茶客参与创造自己的体验。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政培养;价值分析

不仅如此,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中,对其中文化理念和文化教育融入,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融入,这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有许多,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结合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内涵,通过有效融入和系统化改造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思政培养效果。

1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培养,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是相应策略内涵,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理念方法就极为必要。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思政培养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学培养的理想效果。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来说,无论是茶文化理念的具体价值,还是其相应影响力,其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培养体系和机制,就必须从茶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要素切入,通过创新具体理念,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学素材与教学理念的体系化结合。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培养是学生培养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具体的高校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教学状况,我们都可以看到,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了思政培养工作。可以说思政培养活动已经实现了系统化的成熟与完善。在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同时,其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应有的思想理念和知识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可以说思政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都就必须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学习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对目前整个高校教学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是目前,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共性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完善体系化的教学内涵和理念,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理念的实质性突破。系统化地看,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当然,高校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所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措施就极具现实意义。

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想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将思政培养工作的要求与茶文化理念内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要将茶文化理念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以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准确认知,客观来讲,思政培养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思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是否融入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能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就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理想的关键和基础。当然,在整个高校试点培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实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对整个思政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就是说要充分结合思政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技术要求,结合完善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任务,当然在高校思政培养工作过程中,也要灵活创新,使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客观环境,通过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指导和培养。

3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从当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都与理想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根本尚来看,思政工作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其核心在于未能将合适的文化载体和要素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整个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整个社会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都有着成熟而体系化的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重学生,形成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思维内涵,所以,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综合文化内涵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通过系统化利用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该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文化观念。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看出,目前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互联网文化有着较高期待和参与积极性,因此就忽略了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价值理念认知上,这就形成了片面的文化观念。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中,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传统茶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规范上的引导,而这正是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4融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分析

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整个教学活动不仅是整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元素和内容,同时也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所以利用茶文化知识,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新的切入点。客观来讲,当前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中,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最大不足就是未能形成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内涵,所以限制了学生对和教师对整个思政工作开展的价值认知,系统化的看,当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其学习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完善性,都与传统教学环境来看,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还是其对整个所获取知识的筛选过程,都更为简化,所以老师和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有效把控,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被互联网理念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造成相应的危害,所以,创新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极其必要。不仅如此,随着当前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文化要素,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素质,也是目前整个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求。我国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因此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元素,更重要的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学习理念,从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理念正是解决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问题和不足的核心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其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其为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实质性要求,因此,在全面认知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具体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茶文化,其必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实质性的推动力。当然,随着目前整个教学形势不断复杂,教学环境进一步成熟,如今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还是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需要和整个时代形势发展的具体要求来开展,从而实现理想的高校教学目标。因此,全面认知茶文化理念内涵,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也是正是当前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基础和要求。茶文化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价值,不仅是教学元素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到了合适的理念载体。

5结语

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将实现整个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还需要全面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影响,目前随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所以将职业化要求和职业思维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必然能够满足学生形成必要的思维内涵,从而使其满足整个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树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的住宿学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179-182.

[3]黄桂琴.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4]施佳胜.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36-139.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教育;价值;途径

高校教育是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基于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茶文化良好融合到高校教育当中,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推动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极富魅力的一支。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吸收了中国本土儒释道文化的精髓,拥有极强的文化感召力。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茶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有效的突破口。茶文化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本质的过程中,也将深刻地以中华文化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形成中国人应有的作为礼仪之邦一员的价值认同。科学认识高校茶文化教育的价值,有效拓展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途径,将进一步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乃至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繁盛于中国,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茶叶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上出现的。时至今日,中国茶文化已经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远非我们日常看到的那样。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唐朝时茶文化开始兴盛,宋朝时茶文化达到鼎盛,元朝冲泡散茶的风气开始兴起,明朝人们转而开始欣赏茶具的文化之美,清朝的茶文化开始接近现代茶文化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平民化、具体化。中国茶文化以茶道精神为核心,茶道精神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字,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内涵,彰显出强烈的中华文化之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茶文化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构筑出目前世界范围内茶文化多种多样的格局。

2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基于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以及给人带来的哲学启迪,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不仅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教学氛围,缓和了师生紧张的关系。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如下。

2.1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而茶文化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茶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所寻求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点突破”,而这一点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更加深入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及其魅力所在,更加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建设所能够提供的文化动力。以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续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

2.2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鲜明标签。中国茶文化当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茶一味等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一个集中体现和精炼概括。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德品质观念也将对大学生形成强烈影响,在此基础上,茶文化中尊崇、提倡的道德品质将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当中,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当中,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来说是价值连城的。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了以德育人、以礼待人的目的,在茶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氛围中,大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将受到滋养。

2.3提升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

十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受到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提升,相关的环保教育选修课程大量出现,为学生接受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茶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将从侧面提升高校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茶本身来源于自然,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而茶文化中也包含了回归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家哲学理念。基于此,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将良好地向学生传递生态理念、自然理念、绿色理念,帮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环保意识,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其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品质、文化理念层面,也体现在环保教育层面,这是茶文化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也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环保教育效果的提升。

3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途径探讨

高校拥有着最为丰富的的教学资源,在教育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大学生个人的顺利成长、成才。在此,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科学途径分析如下。

3.1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当中,一门课程的顺利开设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对于高校茶文化教育来说同样如此。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构建一套完善的、与高校教学现状紧密结合的、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制定明确的茶文化教育目标,既要包括总体的教学目标,也要包括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以良好的目标导向引导茶文化教育高效开展;二是要制定设置合理的茶文化课程内容,从茶文化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茶文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地植入到茶文化课程当中,帮助学生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逐步、有效、深入地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形成对于茶文化的良好宏观把握和准确细致理解;三是选定或者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学教材,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从已经存在的茶文化教材中选择合适的作为自身茶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以及茶文化教育的客观需求,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材,使得茶文化教学的内容以规范的体式明确下来。

3.2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

茶文化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内涵和底蕴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但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思潮的冲击之下,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和适当拓展使中国传统茶文化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关注,成为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都存在创新性差、时代感不足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导致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力下降。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良好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和有效拓展茶文化外延的方式,将茶文化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和社会建设良好结合起来,充分彰显出茶文化在新时期的时代感、感召力。茶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文化内涵和呈现方式是否能够赢得现代人的关注,决定了其生命力、发展潜力的高低。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紧密把握茶文化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将茶文化适时地转为一种和现代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对现代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

3.3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

在高校茶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味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未免过于死板,较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将非常有助于茶文化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茶文化的良好理解,形成对茶文化的有效认同。为了提升茶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可以借鉴其他活动的开展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将茶文化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茶道活动,让学生在茶道活动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茶文化内涵,近距离接触原本的茶文化体貌;也可以举办茶文化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者体育活动,让参赛队伍各自用一种茶叶名称命名,在比赛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形成茶文化感染;还可以打造茶文化主题的校园报刊,在其中同时刊登茶文化内容、茶文化新闻和社会热点资讯,让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学习茶文化、感悟茶文化。总之,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可以在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大力创新,从而通过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茶文化活动,推动茶文化教育取得应有的效果。

3.4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

在现代社会,品牌的力量、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教育领域,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视。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其影响力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持久而巨大的。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从日常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坚持良好的品牌意识,逐步构建出自身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教育品牌,以品牌影响力推动茶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品牌认同感提升茶文化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一方面要结合高校茶文化教育实际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的茶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的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并在高校茶文化教育当中对自身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良好渲染和重点呈现,使校内学生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产生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信息媒介渠道,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广泛宣传,使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被更多的校内外的人所熟知,逐渐在社会范围形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初步形成高校茶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维护,真正使茶文化教育展现出鲜明特色,避免空谈口号式的宣传。

4结语

茶是一种饮品,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积淀了太多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集中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底蕴、呈现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彰显出更强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感召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深入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是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策略。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良好把握茶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系统化的、规范化的茶文化教育,以茶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为高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金思阳.浅谈中国茶文化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9-151.

[4]杨华.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美育学刊,2016(5):38-42.

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当代音乐教育;价值;运用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2.2有效拓展想象力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

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5]李文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3).

第6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英语;英语教育;融入路径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同时茶文化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也是高校实现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入路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1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概述

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我国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也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融入一些传统优秀文化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活力和英语教育的文化性。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1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随着茶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茶文化,而茶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和沉淀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具有的内在含义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体现。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茶艺、茶精神、茶礼仪等文化内涵,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茶道精神和礼仪文化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茶文化,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礼仪精神和中国文明的发展。

1.2高校英语概述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涵盖到词法、句法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同时二者的融合还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英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茶文化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联系不紧密、衔接不顺畅等,由于教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联系不够了解,所以无法将茶文化有效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分析并利用中西方茶文化具有的差异性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句法、词法、语法等知识的运用方法,就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茶文化对教师的教学心态有一定的影响。经研究调查,目前多数人对高校英语课堂教育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高校设置的英语过级考试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多数教学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在此状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变得较为散漫,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总是以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能够缓解教师存在的心理压力,有效改善当前的不良现状。其次,茶文化可以为英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氛围较为压抑等等。另外,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会采用播放国外经典电影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国外经典电影都是为了对其国家的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并不是提升英语听力的正确路径。如果长期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获得更多的娱乐精神,并不一定能够起到获得学习精神的作用,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最后,茶文化有助于形成合作学习模式。目前高校学生依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英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英语学习方式,就必须要结合高校英语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来创建一种新型的英语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自主性。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更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模式的效能。

2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2.1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而且具有特别鲜明的文化特征。我国的茶文化因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隽永含蓄的历史气韵而在世界文化中绽放光彩,并深深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将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将会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发展较为迅猛,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观念都产生了偏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等方面的缺乏,更是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可以为传统茶文化提供更好的传播渠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2有助于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是高校英语教育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化英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日常口语之外,听说读写能力都较为低下,根本达不到英语岗位的用人标准。但是,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中,用茶文化的思想来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一方面会在茶文化的影响之下,不断深厚高校英语的文化内涵,而茶文化具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会被逐渐渗透到英语教学设计思路中,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虑,不断改进并创新茶文化英语教学方式,以此来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英语教育体系之后,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育教学的开展。此外,教师也会充分考虑茶文化英语具有的强化的德育功能,以此来构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茶文化英语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强化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3.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具有的文化形式也是多姿多彩,茶道、茶艺、茶礼仪、茶学、茶故事等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一词一句就能言明的。而且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茶诗、茶画、茶故事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给人们的,并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将这些茶文化尽情的展现出来。高校在开展茶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判断标准,这就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水平,更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茶文化英语的精髓。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英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新颖。高校在对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进行分析,以至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对茶文化英语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却觉得教学内容太过肤浅,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

3.2教学方式落后,趣味性不足

目前多数学生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趣味性不足所导致的。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完了全部语法知识,因此,在高校就不用在对新的语法知识进行学习,只要对高中时期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将其转化成英语语言能力即可。换言之,就是高校英语更具有应用性,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交流。但是,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方面的转变,仍然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有思想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使其具有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将英语知识转化成语言交流媒介,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3.3英语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英语教学是一项文化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采用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总体来说,主要是因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师资力量缺乏所造成的。

4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使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升英语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职责,而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他们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让这些问题阻碍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推动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校学生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优秀人才。

4.1要保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入,同时也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国际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的茶文化英语发展较晚且缓慢,没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巨大的文化作用,影响力不足。因此,高校在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的时候,可以从国际化角度进行考虑,对茶文化英语进行改进和优化。茶文化英语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实现,无论是从事茶文化英语的工作者还是高校开展的茶文化英语教育,都要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对待和认知,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只有对跨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保证高校茶文化英语教育符合国际文化发展需求。此外,高校还应该从当前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及时引入衔接的教学理念,并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创新。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与时俱进,紧随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以此为依据来实现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

4.2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高校在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会只看学生取得的成绩,而是会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而教学方式就是考察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这种语言学科而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能使学生自发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不能只是照着教学资料给学生们念教材,而是要发挥最大化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对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就要尝试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方式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并通过情景创建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3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加强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可以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教师的水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如果教师的水平较高,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相反,如果教师的水平较低,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强。因此,高校应该先要提升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构建高质量的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出发点,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通过设置新的课程目标的方式让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思想得到转变。此外,茶文化英语教师还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语教育教学中,通过探索并发展二者实现融合的互通性元素来提升茶文化英语语法、句式和词法的运用水平。同时,高校还要让高素质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教师不断进行提升,打造出一支能力强大、素质较高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团队。

5结语

综上所述,将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对茶文化具有更多的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还有能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教学体系。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路径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秦雯.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21(08):159-160.

[2]闵亚华.论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20(11):158-159.

[3]李军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路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93-96.

[4]刘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9(06):189.

[5]李萍.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21(02):132-134.

[6]文宇.高校英语教育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20(12):329-330.

第7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