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6:28
序论:在您撰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面对今年较为严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近,劳动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启动了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按照“瞄准市场需求,提升职业能力,转换择业观念,加强就业服务”的要求,在6月至9月,集中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资源,对高职院校中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为培训合格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组织专门的求职招聘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工程的实施重点是高职院校布局比较集中且就业任务重的大中城市,当前尚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的高职院校。服务对象重点是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本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
劳动保障部、教育部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动员组织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高职院校一起,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培训项目,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组织实施远程创业培训、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制图员职业资格培训和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工艺员)、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师等远程培训项目。各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优先安排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鉴定。8月24日,劳动保障部将专门为全国高职院校组织电子商务师、物业管理员、营销师、秘书、公关员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
9-10月份,高职院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将专门收集一批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求职招聘活动,为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免费参加招聘洽谈活动的机会。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将定期向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对于半年内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持高职院校出具的证明,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纳入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目前,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已经行动起来,正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浙江、辽宁、上海、湖北、湖南已经先行开始试点。预计6月底,培训工作将会全面铺开。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阶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随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广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项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带领在校生进入社会,深入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的力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实习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实习劳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实习劳动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对接的平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反应,为病人的康复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医生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实习劳动是理论知识教育与工作岗位结合的重要环节。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康复质量,对于社会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过程,若仅有理论依据而轻视实践,则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学生虽然有着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其与工作实际进行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劳动是实现学生理论与知识结合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从学校迈进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认识的误区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工作人员。(二)实习劳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以实践为主,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丰厚的待遇,往往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劳动观念不强,而护理行业又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面对社会的挑战。(三)实习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要求,而通过实习劳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四)实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临床护理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机会和来源也就在实习劳动这一环节。因此,在劳动实际中积累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加快速的适应护理工作的岗位,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价值弱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优厚的待遇和功利主义心理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愿意吃苦,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单一。大多数职业学院将专业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劳动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劳动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和刻画的意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不能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劳动产生厌恶的情绪,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在实习劳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实习劳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和就业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学生不怕吃苦,谨守初心的作风,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行业。通过实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于病患康复的重要性,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从思想上做到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学习的时光,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但对学生毕业所需要的实践学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第一个学年就可以轻松完成毕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劳动学分,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对学生实践劳动时间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劳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并利用好志愿汇等网络APP对学生的实践劳动进行管理和登记。例如,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图书管理员、为当地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给当地福利机构捐献物品等等。在实习劳动过程中,要精选适合的单位开展合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生实践情况和数据,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督促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二)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对毕业生的劳动能力、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就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劳动道德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护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医护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并且承担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漏,极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点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我表达等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定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劳动或者义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医院中优秀护士实行劳动交流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社会劳动期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工作,能为内心带来极强的震撼,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晚上可以在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之余,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融入集体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实习劳动环节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劳动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出实习劳动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徐嘉玲.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护理学生实习阶段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62~63
[2]刘素芹.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4
[3]储珍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87~288
[4]张娜.民办高职“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3:121~122
[5]高洪贵,张永杰.服务型乡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范研究[J].三晋基层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宝国.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分析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
[7]胡莹瑾,吕丽,胡月阳,狄娜,李艳,李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
[8]张丽肖,李丽娟.云课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渗透式德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38-03
在多元文化交织、思想观念猛烈碰撞和学生身心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渗透式德育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已逐渐获得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关注,借助渗透式德育来突破德育低效的藩篱已然成为共识。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开展渗透式德育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开展渗透式德育的意义
渗透式德育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教学、管理和校内外活动为载体,通过潜藏、暗含和间接等方式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从而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德育形式。渗透式德育植根于以人为本的德育土壤,有着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又因其独特的隐蔽性、间接性和渐进性优势而傲立于德育之林。而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蓬勃的生命力既源自其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和寓教于无形的属性,更因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一)渗透式德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了传统德育枯燥的理论灌输与空洞的伦理说教。高职院校的“两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两课”教学多以枯燥的理论灌输与伦理说教为主,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喜欢“两课”的教学方式。而渗透式德育是一种开放而形式多样的教育,有内容而无形式,有教学而无定法,有手段而不拘泥于教具。上课不一定非要在教室,在教室不一定非要上课。其实渗透式德育的课堂就是社会大舞台,这种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目不暇接的影视、广告可赋予公益意义,琳琅满目的商品可宣传公德,耳濡目染的宗教、信仰亦显民主、文明与和谐。渗透式德育如山川一样包罗万象,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二)渗透式德育的渐进性和广泛性有利于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情绪已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根据研究者杨小青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9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校非常不满,36%的学生对专业不满,学生厌学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又有经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长期积储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要转变学风,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针锋相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立竿见影”的。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更是毅力和耐力的考验。渗透式德育则可以其春风化雨般的细致入微和滴水穿石一样的锲而不舍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来有效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渗透式德育的隐蔽性最适合舒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处于特殊的身心突变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舒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忌讳的就是传统德育那种机械空洞的说理、毫无解释的“命令式”要求以及用“必须”、““务必”、“一定”等“植入式”灌输法强加给学生的道理、想法、观念、意见、理想。渗透式德育却不是采取强硬、公开和直接的方式去说理、布置和要求,而是把政治意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教育内容,通过文化传播、载体传送、环境感染、榜样引导、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自觉地内化为个人品德、转化为行动。
(四)渗透式德育的间接性能有效应对学生的恋爱心理。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内心充满矛盾的青春期,半数以上欲爱未爱、似懂非懂,少数是试恋、暗恋和网恋等,真正的爱情和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极少,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忌讳如深和难以跨越的“暗礁”。学院虽然采取过说服教育、榜样引导、集体辩论等多种方法,但往往难以奏效。而渗透式德育则可以通过在线答疑、角色扮演、案例探究以及视频录像等形式尽量避免尴尬情景并保护学生隐私,利用环境、活动、文化、媒体、人际交往等多种传播中介,依托特定微观背景进行有效启迪,间接地将各种教育信息有效地弥漫于学生周围,让学生在饱食知识、品味思想、陶冶人格的过程中感悟、明理和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的主要内容
传统德育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缺乏时代性、职业性和人本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为主旨,逐步形成艰苦创业、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而渗透式德育作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补充、完善和创新,应当融会贯通于培育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从源泉上看,可以源于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伟人风采、英雄事迹、发展成就、光辉前景,以及日常的典型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视频的、榜样的、警示的、自然景色的,等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集体主义教育目标的、纪律教育目标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的,等等。选择渗透式德育内容必须依据德育目标,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注意教育的条件、时机、情景、氛围,等等。概括起来,主要应包括社会、职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是社会、民主与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有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等。二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等。三是个性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个性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三、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的开展
(一)专业学科教学渗透是主渠道。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渗透式德育的主渠道。教学具有教育性,而专业学科知识富含的德育元素则是其充分发挥之不竭源泉,渗透式德育正是教学教育性的真正代表者和实践者。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渗透式德育研究和实践。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两课”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社科部教师则通过建立个人网页、博客、QQ群、视频对话等方式进行渗透,使原本陈旧、呆板、枯燥的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在内容组织上符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注重启发式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两课”教学散发出浓厚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其次,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挖掘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德育。专业学科教材都蕴涵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应注重挖掘和贯通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与德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文化基础课中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职业理想、生活体验、文化意识、习俗观念等,专业核心课中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专业态度、学习策略等,实习实训课中的实验要求、方案设计、操作规程、手脑结合等,都是人类历史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想共鸣、心灵感悟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个性品质。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和自身的个性魅力来进行渗透式德育。比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参观、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都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而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显露出来的教学艺术、榜样力量也能达到“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目的,从而使教师威信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并渗透出德育的功能。
(二)课外活动渗透是突破口。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在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和形成学生关键核心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德育渗透的突破口。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挖掘课外活动的德育价值,开展渗透式德育。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通过政治性课外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革命节日纪念活动、拜会革命老前辈、聆听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以及其他慰问军、烈属等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和继承革命传统的积极性,养成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
其次,各系部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职业技能大赛以促进德育渗透。教育与艺术设计系的艺术创作成果展,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科技小发明,石油与化学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以及机械工程系的科技活动周,经济与管理系的导游、推销、职业礼仪技能大赛等,在渗透学生科学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刻苦钻研精神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学院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绘画、音乐、雕刻、书法文艺创作以及球类、、体操、舞蹈、武术等文体活动来开展渗透式德育,培养学生文明、谦虚、善良、勇敢、顽强、守纪、团结、互助等优良品德。
(三)日常管理渗透是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这本身就渗透着德育为先、素质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协调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诸方面并使之融为一体。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施渗透式德育。
一是学生德育目标制度化,重视发挥隐形德育的功能。学院把学生德育目标分解到学院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形成制度文件,使学生的学习管理、宿舍管理、卫生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化,制定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安全稳定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操行评定管理办法》《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一日常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让德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制度管人、舆论管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合作意识等德育目标渗透于内。学院还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了《企业员工手册》《校外实习实训操作规程》《企业员工规章制度》等制度章程,明确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校内实训操作规程,并通过校外拓展训练和企业封闭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行为能力,巩固和拓展渗透式德育成果。
(四)校园环境渗透是有力保障。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师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渗透式德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鼓舞、心情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感化。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物质环境的怡情功能来实施渗透式德育。校园内苍松翠柏成行、藤蔓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显山露水、假山喷泉动静相伴,加上文化驿站、校训碑林、草坪石山、荷塘走廊等建筑,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悦目怡情、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
其次,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精神环境的感化功能来实施渗透式德育。学院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习雷锋精神,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教师”征文、演讲、“三字一画”等比赛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广西高校“践行雷锋精神,唱响师德赞歌”歌咏比赛,举办了“北京现代杯”师生职业技能对抗赛和“华隆杯”师生足球赛,通过师生互动和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渗透式德育。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积极进行渗秀式德育,大力宣传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克己奉献、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杨小青.广西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之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2]杨彦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0)
[3]B 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内涵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类型的差异,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厘清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成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立何德呢?用书记的话概括,“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求学生能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德,要求学生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面对诱惑不妥协;“守公德”就是要求学生守社会发展的德,要求学生尤其是干部队伍带头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严私德”就是要求学生严自己成长的德,要求他们能够恪守己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切实履行好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那么,何为“树人”呢?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即“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所树之人应是肩负使命之人,崇尚劳动之人,热衷创新之人。其中,树肩负使命之人,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明晰其身上肩负的重任;树崇尚劳动之人,是指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树热衷创新之人,是指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使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未来。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均在不同程度地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树人”、轻“立德”
立德树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虽经过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立德”与“树人”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主抓“树人”,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轻“立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空怀一身技能,却因道德品质不佳而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缺乏多方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需综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共同为落实立德树人付出努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多以学校为主体,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树立先进事迹典型等,甚少考虑到要综合运用其他主体的教育功能和行为影响,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立德”与“树人”,使得学校立德树人的阶段性成效并不显著。
(三)缺乏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通过文化熏陶这一隐性的教育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着实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以期能够达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学校并没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甚至是反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可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则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与其行为举止相去甚远。
(四)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并不单单是课程教育,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一直奉行着德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甚至花大力气通过诸如针对大学生自身思想状况设置授课内容、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开展交流研讨等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以期达到德育目标。可见,这些院校也仅仅是创新了理论授课的内容与模式,无一例外的把课程教育当作了德育的全部,但这种创新对学校德育工作本身而言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院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影响以及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指导。
三、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首先要健全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做到从顶层加强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度,进而至上而下布置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要从多层面健全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等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确保学校政策制度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主体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落实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如在期末考评时增加学生品德的考核占比,切记以分数高低一刀切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如将师德考评与教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相挂钩。由此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集多方力量与学校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集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育人。其中,政府层面要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育人目标及任务,时刻监督其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评价。社会层面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要增强德育的宣传报道力度,强调德的重要性,做到从思想上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活动,力求在“做”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家庭对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家风家规建设,让学生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父母的表率影响、教育学生,达到提高学生责任感、道德品质及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可将挖掘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化熏陶与教育学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从无形中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第二,可通过优秀校友宣传、社团活动开展、网络媒体报道等,开展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具体的活动载体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第三,可通过邀请“校园技能能手”、“劳动模范”、“教书育人楷模”等进行典型事迹的宣讲,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模范文化,实现用典型育人、用故事育人。由此,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落实落细立德树人工作,以提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