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24

序论:在您撰写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代政治哲学读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挖掘;巧妙;成语;积累;典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认为要想达到以上标准,仅仅凭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每个星期几节语文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辅导学生多了解成语故事,还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巧妙精心地、有计划地设计课后作业,为学生的将来考虑,设计一些长期的作业,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每日记一个成语

成语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它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和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哲理和内涵,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语言精华,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新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成语故事,但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角度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一个有远见的教师,应以课文上出现的成语故事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阅读成语的作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基于此,新学年开始,我便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看一个成语故事,可以在早上一醒来即看,可以是中午饭后看,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读,要求学生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出处、典故,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等。读完后不仅要记录在成语故事本上,还要记在心里,以便灵活运用。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兴趣,也乐于去完成。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地养成了习惯,日久天长,学生积累的成语故事越来越多。说话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出口成章的水平。而且通过读这些成语故事,学生从中了解了大量哲学、政治、军事、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更广了。

这种作业,要求学生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都要坚持不懈。这样,一年下来,学生就掌握三百多个成语。那么,三年呢,整个小学呢?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每周背一首唐诗

文学是精雅的艺术品,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唐诗则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就全部的古代诗歌而言,唐诗代表了最高成就。唐诗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技巧娴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鲁迅曾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评价可谓中肯。

语文课本里每个学期只有五六首唐诗(有的学期甚至只有三四首),对于浩如烟海的唐诗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于是,我就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把欣赏唐诗的时间交给课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每周一早上,由我或指定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首诗,学生利用课间抄下来,进行朗读、背诵和欣赏。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朗读、背诵,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教师,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周五下午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朗读唐诗的兴趣浓厚了,文学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让人欣喜的是我班竟出现了一批小诗人,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种作业坚持下去,试想,一年约有五十二周,一周背诵一两首诗,那么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能够背诵多少唐诗呢?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又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呢?

三、每月读一本好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教学大纲规定的关键性知识,要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问题。”要想让学生长大后成为创造型的建设者,只让他们学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更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要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课外作业的形式,有机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读好书。

首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上课时经常表扬一些知识面广、爱读书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对被表扬者产生一种羡慕的心态,让他们主动去读书,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以一些课文为契机,有意介绍一些好书让他们去读,如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读《三国演义》;学习了课文《麻雀》,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屠格涅夫的名著《猎人笔记》等。老师要求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读完后,还要写读书笔记。如记下书名、读书时间、作者、通过读这本书学会的生字、好词、佳句、精彩的文段、主要内容和读后的感受等。到了月底的时候,大家交给老师批改,然后在班里举行“读书交流会”,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或体会。如果持之以恒,学生在小学阶段会读到很多好书!他们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他们通过读好书,受到了书中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第2篇

课外阅读训练体系是指一个以语文活动为激活要素和运用场所,以挖掘阅读文本的“人文亮点”和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体系。尝试将新课标中建议的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进行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尽可能科学、系统地归为若干个专题,以课外阅读训练月的形式进行操作。每个专题的阅读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一,激活阶段;二,引导阶段;三,自读阶段;四,评展阶段。每一阶段的训练时间为一周。每一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进行示范和阅读检测验收。

一、激活阶段

激活阶段的具体运作就是选择符合训练专题的激活点和激活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阅读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状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无兴趣逐步向有兴趣转变的同时,应该将他们的“封闭式”阅读逐步转向“开放式”阅读,既让学生个人的阅读服务于集体的某种意志,强调个体之间的透明性和交互性,促动并帮助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与经验都倾吐出来,得到认同或呼应,与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交流的形式除前文提到的口头聊天式的学生私下的交谈,笔者还尝试用以下的形式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1.读好书――看墙报上的“新书架”

在班级墙报上专辟一个“新书架”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好书(也可以是好文章),推荐给大家,推荐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图画式的,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将书直接陈列出来),只要能引起同学的阅读兴趣即可,尽可能地在一定时间范围里掀起一个读书小热潮。

2.读书好――听晨会课上的“读书小小报告会”

每天的早晨会课前五分钟定为班级的“读书小小报告会”时间,学生按座位轮流上台汇报,一次1―2位学生。汇报内容为近日的读书收获,可以说说刚了解到的奇闻趣事;可以朗读背诵刚记住的“金玉良言”;也可以谈谈阅读的心得体会。

3.好读书――比比大家的“阅读记载本”

阅读记载本一般记有学生读过的文章篇名或书名及阅读的日期或所用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本子上作摘录、写感想,或记问题、配图案,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半月),教师检查批阅,将出色(阅读量多、阅读有思考、阅读有收获)的阅读记载本展出(就是在班内展示),供全班学习,展出本子的主人就成为“好读书”小明星。

二、引导阶段

在激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阅读文本进行阅读示范。将具体的课外文本阅读分为全面阅读、重点阅读、研究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等类型,再把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全面阅读的思维方法――了解文本全貌,理清文本思路;重点阅读的思维方法――抓重点语句语段,探索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研究性阅读的阅读思维方法――研究创作背景,理解思想内涵,分析社会意义,探寻艺术价值;感悟性阅读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选取最受震动和最能产生共鸣的段句,畅谈对于人生的领会,对自然的感受等。重点探讨阅读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顺利迁移。

三、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行进行阅读的阶段,学生在“激活”和“引导”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阅读专题及内容范围的要求自由选篇(只规定范围和专题,篇目由学生自选),自由阅读,并自行选择参加展示的方式,做好参展准备。

四、评展阶段

此阶段要求教师课外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结合所选专题或内容确定展示的具体形式。具体形式一般有:“读书笔记展评”、“精彩片段回放”、“阅读知识竞赛”、“读书联谊活动”、“读书体会集锦”。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再创造的氛围和机遇,使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和人生的主人。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当代大学生 阅读 做人 做事

一、引言

目前,针对大学生阅读的问题已有较多的调查和研究,但大都没有结合阅读的新时期特点来分析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甚为重要的做人和做事问题,因此本文就此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的内容。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阅读与传统文化、时尚阅读、学习、人生、生活、求职等方面的30个小问题。

2.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四川省南充市的4所普通高等学校(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不含研究生),涉及14个专业学科门类。共随机抽取6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582份,回收率89.54%。较高的回收率和合理的分布,保证了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可靠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表 1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一)新时期大学生与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

1.关于传统文化阅读重要性的问题,39.5%的人认为重要,29.7%的人认为比较重要,只有3.8%的人认为不重要。但是仍有2.6%和1.2%的人选择无所谓和不知道。(注:文中百分比描述及表2―表8所得出的百分比数存在数量交叉,下文不再一一说明)

2.新时期对做人与做事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书籍(见表2)。

表 2

排名前三位的书籍依次是历史传记类、文学名著类、哲学宗教类。

(二)新时期大学生传统阅读与时尚阅读。

1.关于喜欢传统书籍(纸质书籍等)还是时尚书籍(电子书籍等)的调查,46.6%的人选择前者,32.5%的人表示两者兼用,18.6%人选择后者。

2.传统书籍和时尚书籍哪一种对自己更有实用价值(见表3)。

表 3

3.关于时尚书对做人和做事有多大意义,63.9%的人认为是有意义的。

(三)新时期大学生阅读与学习。

1.关于学习和课外阅读是否有冲突,88.1%的人选择没有冲突。当涉及除阅读专业课书籍之外,所读非专业书籍的数量问题时,54%的人选择很少阅读。

2.关于考试类书籍是否占了平时读书量的大部分,50.2%的人选择是,当问及原因时,18.6%的人选择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就业。

3.关于所要考的证书的调查中(见表4),70%多的人认为必须考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41.9%的人选择学校所颁发的一系列证书。当问及是否辅修第二学位时,只有15.8%的人选择是。

表 4

(四)新时期大学生阅读与人生。

1.关于怎样看待当前大学生阅读与做人和做事问题,45.4%的人选择在学好专业的前提下,扩充专业外知识;38.8%的人选择应该博览群书,提高综合素质;21.1%的人选择有计划的读自己需要的书,完善做人,完美做事;只有4.1%的人认为读多读少没关系,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

2.关于对阅读、做人和做事影响最大的人(见表5)。

表 5

3.关于在读书过程中认为自己最为欠缺的素质的调查(见表6),40.4%的人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工作或课外实践活动经验,35.4%的人认为缺少沟通协调能力,27.7%的人认为自己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

表 6

(五)新时期大学生阅读与生活、求职。

1.当被问及对未来职业是否有所规划和思考即是否有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或者职业生涯规划时,51.9%的人选择有;当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时(见表7),37.8%的人选择毕业后就能就业,25.6%的人选择考事业单位。

表 7

2.关于就业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因素(见表8),58.6%的人认为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36.9%的人认为是实践经历或者工作经验。

表 8

四、反思和建议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容乐观。

一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阅读传统经典的必要性存在质疑;二是我国当前在大学阶段的阅读教育存在不足。

因此,各高校要重视这一问题。(1)学校可根据教育实际状况,开设相关指导课程或完善此方面的选修课程配置,增强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的意识,提高阅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2)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阅读氛围,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机会,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阅读导向。(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在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做好铺垫。

(二)新时期大学生对时尚书籍的过分好感和依赖令人担忧。

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抑制。一是直接干预学生上网的时间,增加传统书籍的阅读时间,比如规定按时完成读书笔记,学科内容不限;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每个学生到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率和利用率,从而增加对传统书籍的阅读;三是对购买传统书籍的学生给予补贴或奖励,等等。

(三)新时期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方法及人生价值观等问题棘手。

可以这样来概括当前大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学习方法及人生价值观,那就是“目标淡化、眼光短浅、目的混乱、责任虚无”。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出台培养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规定和政策,在新形势下,要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生价值观等予以纠正、引导和培养,向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天英,赵惠勤.大学读什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群,敬卿.阅读与人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3-4.

[3]刘立祥.读书与做人[J].思想教育研究,2004,(2):44-45.

[4]熊俊超.新文化格局下的大学生阅读与导读[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5):87-89.

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大学生必读书目;阅读指导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轨道。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行列,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艰巨任务[1]。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学生“必读书目”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2]。尽管“必读书目”的有效实施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读书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笔者就“必读书目”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便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二、调查过程及数据统计

(一)调查对象

本文将对来自不同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分成抽样的方式,按照入学年限长短,分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

(二)调方查过程与法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访谈方式,从学生心目中对“必读书目”的认识、“必读书目”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必读书目”实施的效果这三个维度对“必读书目”在高师院校中的实施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报告总计300份,分别给大一、大二、大三分发100份,回收率为98%。

(三)数据统计

三、现状分析

由表1可见,学生对“必读书目”的课程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多数学生认为“必读书目”是课外读物,只有极少数学生把“必读书目”看作一门实践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了解不够。

由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设置“必读书目”是必要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非常必要,且认为非常必要的大三学生比例远远高于大一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大三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特别是优秀生)从读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对大学生的阅读现象作了分析:学习压力大,寻找精神愉悦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术专著与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经典名著学术专著语言晦涩难懂,针对性太强。喜爱休闲娱乐时尚阅读者多于喜爱大学生必读书目,对小说畅销书籍的购买远超于对经典名著学术名著的购买,甚至有些学生表示对教育部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一无所知,对书籍的观念认识的转变也是导致对必读书目阅读状况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社会是“快餐社会”,一切都提倡快速效率。因而,“快餐阅读”席卷来袭。就业压力,社会生活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动摇着大学生潜心读书的“定力”。快速阅读,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师范生认为“必读书目”内容合理,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必读书目”内容提出质疑,这反映出大学生“必读书目”内容依然存在不足,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必读书目”实施前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对“必读书目”重视程度不够;“必读书目”制度的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必读书目”考核方法不尽合理;“必读书目”对于高师学生实施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读书目”的改革需要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宏观上需要建立明确可行的“必读书目”课程的评价体系,微观上需要更新必读书目目录;完善“必读书目”实施效果审查制度;重视对大学生读书指导教育;从“必读书目”的整个实施过程着手改革。

四、对策方案

(一)必读书目的选取应当遵循针对性、经典性、全面性、合理性原则

1.书目对象的针对性

书目对象是大学生,所选书目必须以大学生的所需为出发点,当代大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强烈,而不像中小学生只是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启蒙,大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就是注重专业,可以设定“专业书屋”专门收集专业书类,提高专业能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难免出现过激思想,所以在必读书目的选定上需要着重注意所选书目思想上的正确性和乐观性,尽量直接帮助科学世界观和完美人格的塑造[3]。书目应针对其特点,做到程度适当、深浅适宜、量力而行。而且根据其书目对象的法杖特层次不一还应该遵循正面教育原则,也就是书目内容应具有强烈的正面导向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对于那些格调不够高,正面吸引力不够强的作品均不宜入选。

2.书目内容的经典性

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能流传至今都是经历了两大考验,一是时间;二是读者。因此,经过文化积淀作用,历久而弥新的名著,由于蕴藏丰富淳厚的内涵,常读常新,它就有了经典性。

3.书目内容的全面性

书目的选定应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并存,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以确保其完整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我国文坛四大名著,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概貌,这四部就是历史的、民族的、人文的经典,我们不能不选。宗教作为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应该让我们大学生去认识了解它,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地区那么多人信仰它,既然它能作为一种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存到至今,就说明其中一定有它的合理成分。当然,我们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但我们的学生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化的渊源也是应该的。经典性的体现于把我层次面很多,在编制书目时我们应该慎重把握应该综合考虑。

4.书目的结构合理性

现代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融会贯通、兼收并蓄的通才。书目的合理性也是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学科内容选取上主次分明、搭配合理;其次是文献数量与各科配比上安排合理恰到好处。虽然之上说来简单,但是因人、因校、因地而存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的困难[4]。现代教育原则是,着眼整体,着眼未来,在学科内容选取上以人文科学为主、兼顾科技;以中国文化为主、兼顾世界;以传统经典为主,兼顾未来。

因此,“必读书目”在选取上,首先,专家教师能够从全局把握书目的内容,使其更具教育意义;其次,教育管理人员能够从实际操作方面,对“必读书目”实施进行指导,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必读书目”的重视程度;最后,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必读书目的确定,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喜好,对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还使必读书目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重视对大学生读书教育指导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

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系统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的懂得,接受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读书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读书除了知识的获取外,更重要的是思考。无论阅读必读书目还是其他书目,只有思考才能充分地获得价值。本着获取知识获得智慧的目的,不用单一的去阅读那些经典名著,学术专著,休闲娱乐书籍,只要你能够选择性的吸收精华,同样是不错的。阅读书籍,本就该广泛涉猎。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态浮躁,既需要阅读好书籍来调节,同时也老师的精心指导,二者互相促进。高校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高校可以定期开展 “读书月”,讲座等活动,开展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讲座,介绍书目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书目[5],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调动同学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让大学生能在繁华热闹的社会中,学会修身养性。

(三)完善“必读书目”实施效果审查制度

1.成绩考核

(1)多数学校采用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系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学院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2)学生应在《必读书目》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3)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必读书目》中选读8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4)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5)各学院应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教务处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生所在学院应督促其利用课余时间重读或另外选读。

2.组织管理

《必读书目》应是为常规教学任务之一,有学生所在系负责组织,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具体指导和考核。考核成绩通过者,取得相关学分。教务处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统一进行网上成绩录入、成绩单打印和留存。同时编写专业“必读书目”阅读指南,其中包括,书名、目录、本书的精髓及概要、本书的价值及简要评析、拓展延伸阅读等内容。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 “必读书目”的实施现状,总结出“必读书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课题项目】

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师范生‘必读书目’阅读指导与管理评价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成,尹季.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与管理评价[J].教育探索2005,(11):19.

[2]张玉斌.50部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6.

[4]黎平辉.论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转变下高师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69.

[5]陈芬萍.《课程与教学论》学业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真实性评价理论视野[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58.

第5篇

但毕竟还是有一些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这种被遗弃的窘境,因此便有了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的《伦理学与经济学》(OnEthicsandEconomics),通过探寻伦理学与经济学的源流问题,以期正确面对「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Sen,1987,p.1)。而在国内,虽也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却鲜有论着。即便有,较多的也是一些关于经济学与哲学关系之类不甚专业的讨论,或是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学范围内的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探讨。

因此,摆在案头这本薄薄二百页左右的「小书才更显得弥足可贵。韦森所着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纬度与道德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却用经济学家的专业眼光探究「社会制序以及制序化的伦理之纬以及市场的道德基础(第4页)。该书并不是着眼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更不是对阿马蒂亚‧森的简单复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该书关注的问题与分析理路比森更进一步,甚至在当代主流经济学家眼中似乎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因为作者对伦理问题的经济学的制序分析追溯回到了康德哲学。从康德哲学出发,循着罗尔斯(JohnRawls)、诺齐克(RobertNozick)与哈耶克(FriedrichA.vonHayek),到高德(Gauthier)、宾默尔(Binmore),理出了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宗谱系。

从康德哲学出发以经济学的角度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问题,这样的研究进路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中是罕见的。这样的研究究竟还属不属于经济学范畴的研究,这不是应当关注的问题。当代经济学的狭隘视角与单纯的分析方法已经严重限制了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家自身的发展。不关心伦理、道德与价值的「经济科学,似乎成为一套「客观、「精确的技术。而这样的「技术,对于涉及人类自身命运的问题是不具有发言权的。所以,当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在80年代中期后将目光转移到社会道德文化问题上来的时候,经济学被拋到了讨论圈子之外。但市场经济制序的变革与重建中突现的道德伦理问题必须要求经济学家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学必须再度与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展开对话。韦森这本新作的最重要意义即在此,其在探寻道德伦理的经济学的分析中,也为经济学研究自身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纬度与道德基础,作者的论辩理路既不同于森那样研究二者关系,也不同于贝克尔或波斯纳那样用经济数学方法取代一切。在本书中,作者采取的是一条独特的论辩理路。基于「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韦森考察了各种学说思想的争论和演变。其首先在康德哲学那里作为对伦理探究的切入点,论及现代哲学一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缺位。再将目光从康德转向当代政治哲学中康德哲学的著名继承者罗尔斯那里,详述了罗尔斯的政治建构主义(politicalconstructivism)中制序与伦理关系及其缺陷。并从中引出诺齐克的「最小国家论(theminimalstate)、「资格理论(thetheoryofentitlement)与罗尔斯的争议以及哈耶克的评论。由此发现社会伦理、个人道德与社会制序为同一文化演进过程之结果。然而这一演进中,道德伦理的原初发生机制又是怎样的呢?道德哲学家高德的「协议道德(moralsbyagreement)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古典式的解释。然而这种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能否推出道德原则却是有疑问的。著名博弈论经济学家宾默尔提出了反对观点:从理性选择中无力推导出道德原则。因为高德的「协议道德中「有约束的最大化概念很难认为是理性的。鉴于高德理论分析缺乏的坚实基础,宾默尔通过一个扩展型博弈论模型来证明人们在社会博弈中恪守承诺的可能性。但在扩展的博弈模型中,「交易费用出现了,于是,是「制序而不是「道德确保了人与人的合作。这样,通过经济学的推论,似乎「制序替代了「道德,道德变得可有可无了。但作者明确反对这种导向道德虚无主义的结论。上述的推论不能否定道德,而只能说明现性推不出道德,从「实然推不出「应然,或者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伦理是不可说的(Wittgenstein,1974,§6.421)。制序与道德不应是相互替代,而应是相辅相成的。「道德存在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任何人类文明社会之中,并将与人类社会一起存在到永远。(第68页)

因此,市场制序应当有其伦理之纬。然而当代经济学的推导中怎么将这伦理之纬丢失了呢?为寻回伦理之纬,韦森从又回到康德,回到康德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imperative),因为作者发现,「康德的定言命令的伦理学法则,蕴涵着自由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第81页)。通过研究康德的「定言命令与社会博弈中的「纳甚均衡(Nashequilibrium)的关系,指出纳甚均衡本身一般不能直观显示出道德内涵。然而在「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博弈中,康德「定言命令的道德法则彰显出来了。现实社会既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伊甸园,也不是卢梭─罗尔斯的「狩猎世界,而是充满「囚犯困境的「康德世界。因此,这类「市场博弈,既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道德基础(第110页)。于是,经济学与伦理学对话的桥梁又再度架起。接着通过市场重复博弈的进一步考察,揭示了伦理学中「黄金法则(goldenrule)于博弈论中「针锋相对(titfortat)策略的深层关系。在这段漫长的「曲径通幽之后,韦森再次回到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反思东西方文化中道德伦理在制序演进中的作用。最终确认了道德基础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分析理路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推导,亦不是简单的思想概述。其体现了作者学识之广博,观察角度之独特。或许这样的论述一方面会使经济学家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则使哲学、伦理学界的专家讥其为「浅陋,因而两头不讨好。但是,这样的分析理路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的。

有人在评论此书时认为韦森论述过于偏重于康德。但这不能认为是此书的缺陷。韦森不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把他视为「康德主义者,该书是其「带着经济学的思考啃读康德哲学所思所悟的读书笔记(序言第4页)。如果要说该书有任何缺憾,那么我认为就是当韦森费了极大气力将经济学家拖到道德伦理面前时,却无奈地止了步:对于道德本身,无法言说。

但这似乎不应当是作者的失误,这是整个现代思想的问题。现代思想在看到道德伦理时,也看到了自身的界线。对于界线之外的,应当保持沉默。海德格尔第一个指出现代性下伦理之不可能,而福柯更断言:「对于现代思想来说,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可能的(MichelFoucault,1970,p.328)。康德处于现代哲学的肇端处,其将道德无条件地摆到至上的地位已经无法给道德本身的存在以理由。韦森已经意识到康德将上帝置于一种为证明道德而功利化的位置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认同施特劳斯(LeoStrauss)和福柯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韦森基于现代性下的分析仍未脱出现代性的陷阱:其看到道德,并知道道德之重要性,但就是无法言说道德。所以最终作者只能给出「没有结论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真正的结论并不在正文第八章「结论中,而在附录二那篇似乎有些模仿作者最爱的另一位大哲──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风格的短文〈道德、伦理、市场与诗〉中。

第6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

第7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接受度;体会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学理性强,学生理解很困难。特别是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没有用,因此不够重视,甚至抵触,这必然形成他们学习的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关键在课程伊始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原理”课的接受度。

一、认识学科意义明确学习目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人文底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知识越深厚,越有助于提高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激发出创新火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原理”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科目,特别是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是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关乎人生发展的方向。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贡献与索取、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是困扰大学生并引发其思考的现实问题。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工作方法的确定还是学习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方法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运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思维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无法开拓新的领域。学习哲学,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

二、了解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激发求知欲

了解一门学科现状,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学生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比较多,已没有理论新鲜感。他们更关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和社会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就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弹冠相庆,宣布彻底失败之时,马克思及其学说却比以往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崇敬。世纪之交,在西方媒体举办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回归马克思”的热潮,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学术流派风起云涌,纪念马克思活动异常高涨。同时西方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等纷纷为马克思辩护,认为马克思学说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走向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也未能超越马克思理论的分析框架。最近这场始自美国经由西方而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再次引发有识之士反思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的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破坏作用深感不安,同时苦于找不到良方来挽救这个社会,他们又开始向马克思寻求答案。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理论的研究、认同和借鉴,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拓展了他们的理论视野,激发了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传授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黑格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教师从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不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