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6:23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言文教学的“语言”目标就是把文言文当作“语言工具”来教。读懂文言文,就是读懂古人的语言,从古书中读出人Jf青世故、社会百态……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障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这方面教学,可概括为:
1.诵。即诵读和背诵,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并把优美精练的文章背诵下来,加强文学素养。
2.写。要会默写和试写,默写古代诗词名句,做到不写错别字,尝试适当地写作文言文,品味简练的语言。
3.听。训练文言文的听力,欣赏文言文的录音选段。
4.译。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文言文教学的“文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文学”目标是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养、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肩负的“文以载道”的古训不能丢,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作如下尝试:
1.品。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读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的深邃意境和无穷魅力,了解其辉煌历史,鉴赏其艺术特色,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2.思。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
3.情。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文言文情感教育的功能,注意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4.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琵琶行》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口技》让学生见识古代民间表演的奇妙;《核舟记》让学生领略古代微雕绝活;《醉翁亭记》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读文言名篇,也是让学生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积累艺术素养的过程。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策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主席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文言文学习也是技校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有所帮助。
一、上好导读课,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技校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仅难以“乐之”,而且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畏难心理。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开始已学习多年,到技校主要学习技能,在语文方面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或生活中实用的内容即可,特别是文言文距离现代生活甚远,难度大且较枯燥,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与生活无多大意义。因此,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之前,笔者会先上一节“导读课”,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初步的了解,感受古诗文的情趣,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对于个人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激励他们自觉地去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课上,我们以朗朗上口的文学史歌谣为纲,唤起学生部分已学知识的记忆,穿插讲解作家经典轶事,播放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安雯的《月满西楼》等,学生在回顾旧知识,陶醉于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减弱了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中国达人秀”中三位僧人改编的《浪子吟》一曲,甚至让学生眼泛泪光、感慨万千,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一堂好的导读课是上好技校文言文课良好的开端,配合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语在一堂课之始,一个好的导入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燃起学习热情。教师可采用猜谜、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歌曲导入、影视欣赏等方法,激发学0生兴趣。如在《满江红》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杨红基的《满江红》,荡气回肠的歌曲营造了课堂所需的氛围;也可以猜作者的形式导入,通过设置几个小问题,如“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字‘鹏举’;深明大义的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抗金名将”等引导学生猜出作者为岳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可采用故事法,以贴近学生的通俗语言给学生讲赤壁之战,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大败曹操;也可播放影片《赤壁》“熊熊大火,点燃战船,灰飞烟灭”的震撼场景,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
三、加强诵读,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诵读的,朱熹就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而优秀的古诗文往往讲求节奏、音律、神韵,多吟诵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对理解文意也有很大帮助。诵读的方法一般为范读和学生自读。范读主要起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听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由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停顿与节奏、重读与语气、体会感情等。学生自读,包括默读、朗读、齐读、分组、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如《渔父》一课,在了解渔父一文的写作背景之后,笔者首先播放央视《诗歌散文》任志宏朗读视频,学生跟读,一边吟诵,一边欣赏视频古朴、凄清的水墨画面,感受诗人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踽踽独行的愤怒、孤独。既而指导学生要“言为心声”,在诵读本文时需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句要读出屈原的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学生分角色朗诵,感受屈原与渔父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课文内容讲授之后,在全班再次朗读、回味中结束课程。除课堂加强诵读外,也可以通过诗歌诵读比赛、改编表演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四、把握意境,感受文言文之美
古诗文之美,首先在意境。文言文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言文意境之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便展现了阔达雄浑、气象豪迈的意境,但学生通过字面并不能深入理解。笔者通过展示赤壁矶波澜壮阔之景象,学生对诗人眼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实景印象深刻,而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虚实交错,需引导学生把握“大江”的意象。水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往往被寄托无限情思。作者眼前滚滚而去的长江不仅是一条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长河,无数的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体现了诗人眼前之景与心中之境的完美融合。在教学《雨霖铃》时,则可以以一段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搭配“千里烟波”、“晓风残月”等画面,让学生明确诗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营造了凄清孤寂的意境,表达了别样的离情。
五、拓展外延,丰富文言文内涵
一、和学生交朋友,让师生关系更为亲切
文言文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很多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却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询问。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不能让师生关系对立,老师要和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要经常和他们聊天,及时地了解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感觉老师远的遥不可及。融洽的关系可以造就融洽的课堂,学生不再排斥文言文,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也因此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文言文在语文中的地位相当的重要,我们过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直是老师教,学生去听,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这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下降,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应当摒弃这种教学方式,开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例如,在《口技》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放关于口技方面的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口技的魅力,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同时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认为美的文字和对本文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学着表演口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关于文言文方面的游戏,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好文言文,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角色读课文,注意要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读,并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这样就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学生可以从参与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快乐当中学习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感觉都是苦涩的,我们要用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文言文的学习当中,从而爱上语文文言文的学习。
三、学习融入生活,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偏见
学习来源于生活,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限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能无意识的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人生格言或名人名句,张贴在学生经常经过的走廊,或者教室的墙面上,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慢慢记住文言文中的语句,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开展文言文朗读大赛,让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文言文学习的偏见。
四、切合自身实际,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灵活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能力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也大不相同,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文言文学习基础差学生,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对文言文的朗读和记忆,但是不能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我们要让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优点时要及时的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要耐心的去指导学生,不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是一个不适合他的地方。我们这样做可以让这个层次的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产生学习的兴趣,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对于文言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别的地方,比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教材以外的拓展,让他们了解各种各样的文言文形式,获取更多文言文的知识,感受人生的哲理。我们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不可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做到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原则。
五、利用课堂设问辅助教学
一、 启发引导,发现规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找出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课文时,分析“目吴会于云间”中“目”字用法,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句中“目”字后面跟的都是名词,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句子中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如通过比较分析“雄州雾列,俊采星弛”《滕王阁序》)、“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雾、星、日、水”等就可以得出“名词放在动词前非主必状”的规律。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归纳出课文中常见的名词活用规律。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名词放在‘之、而’前面活用为动词”等。
这里重点讲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两种情况,此外还有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启发、引导、发现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熟读精思,把握内容
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那么接下来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盛唐气象。
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义深远,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讲,置老庄超世旷达的情怀于不顾,那么这类文章就变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尤其是《论语》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孔子已被高高举起。
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六国论》、《过秦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应侧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教学,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可以结合有关小说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思情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三、重视诵读,提高感知能力;强化背诵,增强文言积累。
诵读就是培养语感。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下,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缺少语感,而诵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潜移默化的形成古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而理解文章。没有诵读,文章情感无从体会,诵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情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读有所悟,诵有所感,古今文章,概莫能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背诵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传统。背诵是为了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同时,背诵也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性地运用。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都记住了;记得越多,越能够触类旁通。
一、以“读”悟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文言文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诵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体味文章的所蕴藏的情感,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同样,丰富的想像又可以激发学生读的乐趣。教学中要抓住“读”这个基本点,加强诵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学生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有些句子却读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教师问:按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学生想了想,笑了,觉得不好理解。于是通过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师生讨论把这几个重要的虚词“于、则、者、由、是、而”的含义搞清楚了,学生就完全明白了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学生再次朗读时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充满激情,激起了无限的遐思。
不同的诵读形式有着不同的诵读效果。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如《唐雎不辱使命》一开始便突出人物的身分之悬殊,之后分组分角色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唐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几次美读下来,秦王“其许寡人” “逆寡人”“轻寡人”等盛气凌人之态被学生演绎地栩栩如生,秦王骄横狂暴和野心勃勃的形象也被表露无遗,学生对唐雎那种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有了更深刻感受,明白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是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演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以“言”赏趣
以“言”赏趣,即从语言(字、词、句)中找趣味点。文言文语句精炼、内涵深刻,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它的趣。古今异义词中有许多有趣点:如《塞翁失马》可抓住“亡”字,假设文中的“亡”就是现在所指“死亡”的意思,那么下文的“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的情节又怎么来呢?可见文中的“亡” ,不是“死亡”的意思,而表示“逃跑”的意思。又如“引”字,通过对引字左右两个部分的形状与含义的分析,明确“拉”的意思,又如“吊”字,用现代汉语“吊唁”、“吊丧”中的意思可推出本文中“安慰”的意思。通过这些趣味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与句的联系、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乐趣。文章内容也有许多趣味点:如学习《马说》时让学生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有一些美文如《小石潭记》,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按作者的游览路线,找出文中优美、简洁的文言词句,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介绍小石潭的优美景致,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还能在趣味的学习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
三、以“问”生趣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老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修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有极大的关系。精彩的问题不光对于理解课文有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老师提问:作者月夜赏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翻书说: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个学生大声反驳说:那是写水。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对,一个“如”字可以看出不是写水,是写月光像水。这样的发言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老师接着问: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一学生说:院中种的植物呗,另一生说:是竹子、柏树,也有一些同学说:月光的照射,竹叶和柏枝的影子。师问: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说开心、平静、坦然都有。另一个学生说:不对,应该是不平静,清澈的月色、明亮的月光的确使人感到宁静,但作者被贬异乡,心里怎么会宁静呢!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又有学生提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如”字能否去掉?作者用了“如”字,说明他早就知道庭下是“月色”而非“积水”,而后文为什么要用“盖”表示“恍然大悟”呢?学生的提问让我吃惊、感叹,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精彩的提问给学生的体验是鲜活而灵动的,在课堂上,教师更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生成无数个精彩有趣智慧点。
四、以“美”呈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研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所谓的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我认为语文教学原则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做精雕细刻的揣摩,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第二,课堂上要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条原则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时刻伴随,而且很有成效。
(二)坚持思维创新原则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尤其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坚持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繁多,身陷各种检查研究
在小学中,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学期之初大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根本就没把其当成一回事,公开课讲的多了,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实在觉得心烦:倘使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学校,教师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8节以上,既要各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即使勉强为之,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因为不抄就无法完成,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压力,实在是不堪重负。
(二)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一方面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一)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二)专家引领
尽管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
(三)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当议》
[2]《二十一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一、立足诵读,加深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读、自读、品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质疑、感悟、品位、吟诵,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起到正音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停顿、语气的抑扬、舒缓,甚至情态、动作的瞬间变化初步地梳理出课文内容,充分表现出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也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震荡并与作家形成共鸣。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章最直观的印象,达到了理解词句含义和作品内容的目的。
2.学生自读
范读过后,学生自身诵读文章的欲望被诱发出来。这时,学生可通过三种方法来自读、自学文言文。
(1)预习性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或求助工具书来给文中生字、词注音;了解相关常识;结合自读提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抄画性自读。画出文中生僻的字、词及名言警句、难句,记录下阅读时产生的疑问。
(3)理解性自读。根据语境及句子结构去深入理解难字、词、句的含义,分析特殊语言现象,翻译重点片段,以求深入把握文章。
3.学生品读
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品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疑问和见解。语文课堂本就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引进我们的课堂并使之成为一种美,就能释放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
4.学生诵读
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背诵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积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读懂读通文言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以诵读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品、读中诵、读中悟,从而逐步感知、体会、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二、着眼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学习动机,也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中去获取一定的知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1.重视积累,培养兴趣。
许多高中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几乎跟天书一样,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扎实的文言功底。久而久之,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团迷雾,就更不用谈什么兴趣了。但仅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讲解文言作品是很难增加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的。因此,我们想让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任务由被动变为主动就要教会他们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指引学生从古今异义、多词一义、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几方面加以整理、积累,知识储备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注重情节,激发兴趣。
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淡而无味,其实并不是这样。要想改变这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先去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著作。比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内容故事性强,比较生动。大多数学生以前就已知晓这些故事,这时让他们把课文当作小说来阅读,易于理清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在弄清大意之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梳理疑难词句,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加倍,思维也格外活跃,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变得异常轻松。
3.看重检测,强化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