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2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的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经济 统筹 经济结构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兼顾,并积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城市与乡村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两个有机统一的子系统,城乡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经济发展关系,统筹区域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高效发展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仅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经济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导致社会“有增长无发展”;而从国内现实来看,这些关键社会结构的转型迟滞,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还衍生了许多社会发展的瘤疾。例如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问题、社会持续发展乏力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这些结构性矛盾以及社会发展瘤疾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发展总体中的困境,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新的城乡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和格局,势在必然。

1 统筹城乡是推进现代化农村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进入新时期之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要求加快农业技术改革,提升农村生产水平。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政策扶持力度,以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也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明确了以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配套办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农村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2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统筹城乡发展是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小康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在此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协调地区经济发展,防止发展差距的逐步增大,就必须积极推行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保障农民生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各地区越来越重视挖掘与开发其经济发展的深层潜力,推动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受传统城乡二元制体制的限制,农村经济在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上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各方面限制因素较多,不利于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缺少系统完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农村与城市发展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其发展效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发展热情,调动其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搞活农村经济市场,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人民更好地享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

2.2 统筹城乡是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内需带动战略的重要途径

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内驱力,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扩大内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分别拉动了GDP增长8%、4.6%和-3.9%,投资拉动占GDP的比重达到67%,在支撑陕西经济增长的拉动中,投资拉动占比重达到70%以上。2009年,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349元,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我国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而造成农村消费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水平低。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体制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其更好的发挥其发展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农民作为占我国人口比重最高的群体,其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同时,随着我国产业化升级与转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的供需日益尖锐,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消费,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时,可以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有效地推动其经济增长。此外,造成农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特色化产业经济不发达,这就使得农民致富无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发挥农村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扩大内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统筹城乡是城市本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此外,统筹城乡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需求,必须予以高对重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处于经济发展事业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想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紧紧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级的广泛支持。2009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2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15元。要提高农民收入接近和达到城镇居民水平,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城镇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与配合,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城市的扶持与引导。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扩大对外交流,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早日实现其发展目标。

3 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地区经济的交流与互动随之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成为各地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仅是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文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入手,就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解静.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2]谢金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3]吴敬秋.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J].新疆社科论坛,2005(03).

[4]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06).

第2篇

一、新条例的主要内容变化

新条例总共35条,分为总则、征收决定、补偿、法律责任和附则五章,主要规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应遵循的原则、征收范围、征收补偿主体、征收决定程序、补偿的原则及程序、争议解决方式以及法律责任。与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相比,不仅是从“拆迁”到“征收”的理念的变化,而且还有五个方面重要变化:

(一)征收范围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围内。按照新条例第8条规定,政府可以做出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的情形严格限定在属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国防和外交、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利)、公共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保障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等五大类事项范围内。过去依据原条例开展的国有土地整理储备、党政机关办公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设施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等活动并未纳入征收范围内。

(二)征收主体由建设单位改为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原条例实施的建设项目,一般由建设单位或者由国土部门所属的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作为拆迁人实施房屋拆迁。新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由市、县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房屋征收补偿工作。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具体工作。

(三)征收程序发生较大变化。按照原条例规定,通常是由建设单位作为拆迁单位,向市、县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房屋拆迁公告,然后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方可实施拆迁。按照新条例规定,在公共利益范围内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首先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还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其次,由政府房屋征收部门拟定征收补偿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听证,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府常委会讨论通过,然后做出征收决定。再次,市、县人民政府公告征收决定,房屋征收部门调查、登记房屋权属、区位、面积,评估房屋价值及其他损失和补偿,签订补偿协议。然后进行补偿并实施拆迁工作。

(四)补偿标准更加合理透明化。新条例第17条明确规定了征收房屋应予以补偿的范围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搬迁和临时安置以及停产停业损失。第19条进一步明确了“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同时为确保补偿公平、合理、透明,还具体规定了评估机构协商选定、自行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补偿方式、政府优先给予住房保障,以及分户补偿情况向被征收人公布等内容。

(五)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方式。新条例第27条明确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而且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如果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取消了过去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并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方式。

二、新条例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体判断:新条例适应了《物权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回归了政府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强化了对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突出强调了征收补偿的公开、透明、民主原则。从长远看,将有效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提高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水平,同时还有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优化和改善投资结构;从近期看,可能使征收拆迁难度加大、周期延长,政府投资平衡难度增大,全社会投资增速放缓,进而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同时房地产开发模式必将调整,征收拆迁成本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从而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前,本市经济发展仍然是投资拉动型,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比较大。据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0.6个百分点是投资拉动的。新条例规定的征收条件严格、征收程序更加复杂,可能使城市化进程必经的征收拆迁难度加大,周期延长,从而造成政府投资平衡难度增大,全社会投资增速可能放缓,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一是征收条件严格,部分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将受限制。新征收条例对征收的条件严格限定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现代制造业以及土地整理储备没有纳入“公共利益”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今后此类重大项目实施将受到限制,征收拆迁的难度加大,从而可能推延项目实施进程,影响项目投资落地。

二是征收拆迁成本上升,政府资金平衡难度增大。当前本市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的新阶段。一方面新一轮结构调整、区域统筹、空间拓展对政府投资需求较旺,另一方面国家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流动性持续收紧,以及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平台融资难度加大,也相应地增加了对政府投资的需求。新条例的出台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剧拆迁成本上升和土地市场降温的叠加效应。再加上新“国8条”和“京15条”调控房价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成交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过去以土地收入平衡资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政府投资来源结构性缺口矛盾突出。因此,在市财力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平衡难度空前加大。

三是征收拆迁程序复杂,投资调控目标实现的难度加大。本市城市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完善阶段,项目落地与拆迁进程密切相关。新条例规定拆迁条件严格、程序更加复杂,特别是取消了行政强拆,禁止暴力强拆、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这意味着今后实施征收拆迁起来更难。前些年已经审批的重大项目即将进入拆迁攻坚阶段,以及核心区人口疏解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拆迁难

题”,将使得未来拆迁任务更加艰巨,项目落地更困难,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影响投资调控目标的实现。

(二)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近些年,本市房地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年均增长约20%,约占全社会投资的55%以上,对本市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新条例赋予了被拆迁户较大的权益,对房地产业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征收条件所限,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新条例规定了严格的征收条件和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对房地产等商业开发项目的规定,而且将“土地整理储备”也排除在征收的范围。因此,今后在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被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再加上“土地整理储备”受限制,房地产开发从二级土地市场上通过招、拍、挂拿地的难度也将增大,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运作模式将被迫发生改变,受拆迁成本加大和拆迁进程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难度加大,开发商投资的利润受到挤压,投资动力必将减弱,本市重要经济支柱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

二是拆迁成本趋增,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目前,城市拆迁户对于补偿标准,主要参照市县政府的地价标准和市场评估。新条例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如果拆迁户对于补偿的标准,参照拆迁区域周边一手楼价的标准来跟开发商谈判,一方面可能使拆迁费用骤增,导致开发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因谈判艰难,使得无限期地拖延拆迁进程。为此,旧城改造开发这块“蛋糕”,可能因为拆迁成本过高,使得开发商无人愿意触及,从而造成城区楼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

三、贯彻执行新条例的几点建议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征收条例,尽可能减少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对新征收条例的学习和培训。市、区县房屋征收、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当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培训,以便准确理解和把握好新条例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哪些建设项目纳入新条例规定的公共利益范围,哪些是不能够办理征收拆迁的,以及征收补偿的程序等内容,在实践中严格予以贯彻执行。

(二)加快规划、年度计划的立法进程。随着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编制和组织实施规划也应当纳入法制化进程。因此,建议本市也应当加快推进规划的法制化,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序实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纳入建设项目的程序、方式、内容深度,以及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今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时,应当更加关注重大项目的布局,注意研究论证拟纳入规划建设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收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公共利益争议和社会稳定风险,严格履行规划编制的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年度计划时,要统筹平衡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的年度建设任务,确保有关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三)加强发展改革、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研究衔接好投资项目审批和征收补偿的程序。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与征收补偿程序如果不能衔接好,一方面可能影响各部门审批环节的工作效率,延缓项目拆迁和实施进程;另一方面将难以给投资企业提供合理预期和操作指引,从而可能影响投资项目落地,影响投资调控目标的实现。因此,各部门应从有利于推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高度,研究梳理、衔接好审批程序与征收补偿程序,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建设任务,加快推进本市“世界城市”建设进程。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复习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科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史。而在经济史的考查中又常常涉及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从中得到的启示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学生会觉得多而乱,但是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注意总结规律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环境、技术、市场、政策、资金、劳动力、资源。

其次,高中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讲述了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近现代史则讲述了1840年到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而世界近现史则讲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在分析古代经济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原因时的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史中,对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主要从环境、政策、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汉朝、隋唐、元明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二)统治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统治者对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调整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西汉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做了准备;清朝的更名田、地丁银等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如商周时期我国人民已经会用绿肥和粪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朝引进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等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经济的交流带来双赢的效果。它包括:1.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如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促进了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繁荣。2.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既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又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在近现代史中,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环境、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一)环境。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二战后欧洲、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就得益于和平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经济实力更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

(二)技术和资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现代国际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而资金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运行。如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于它积极地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19世纪晚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于美国和德国,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三,其原因就在于英国的资本家不愿对国内的老企业进行设备的更新及采用新技术,同时把大量资金输往殖民地以获得高额利润。二战后联邦德国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在于两国都重视采用新技术,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资金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经济发展上。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外,也在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及资金。

(三)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广阔的市场;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从法国得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资源。1973年西亚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起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五)劳动力。1861―1865年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欧亚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劳动力,并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样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一、促进区域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问题

1.提出区域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析区域经济之所以能够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区域金融较为庞大的规模,使得其发展更具稳健性;第二,由于区域经济能够依托金融体系的作用,使得区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深远。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时又互相联系,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正在进行新的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那么在一些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就会出现新的金融机构和工具,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金融总资产。虽然,金融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一些机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管理能力的低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软弱,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并发症的风险出现。

2.构建金融体系,服务区域经济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区域内不同规模的区域市场陆续出现。从我国新出现的商业银行以及非商业性银行的现状来看,其发展在地域和规模上,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区域发展。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大银行及金融机构分布规模大,但是不集中,而中等银行及金融机构没有区域特色,唯一能够为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银行又太少。因此,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违反中央银行的经济政策范围内,可以按照安全、盈利和流动的三原则,在大经济区域内,进行金融机构的合理安排,并最终形成有效的金融体系。

3.加强区域资金的负债比例统一管理

为了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金融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现代的以银行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正在取代传统的以计划为主的金融体系。在我国银行是主要的融资形式。2000年1月1日,国务院下达文件,要求中国银行取消强制性的指令计划,实行新的信贷体系:“计划指导、比例调节、自求平衡、间接调控”。在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时,比例管理能够使区域性的资金投放增多,同时促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时间,存贷款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央行所下达的比例指标也存在着运行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在对基层银行进行管理时,不能以简单的思维去核定,而要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

4.在区域信贷原则执行的基础上培养新型经济增长点

通过国家对区域的发展政策引导,对贷款做出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有效利用信贷资金,这就要求本区域内的中央银行,要把握好信贷原则,并同时使得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正是热潮,而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的改革则是一个重难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氛围下,对于国企的改革不仅仅要注重资产,而且要把握好国企的金融信贷这个重要点。从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扬子石化以及南化公司进行的跨部门和跨地区之间的“强强联合”组建的石化产业集团公司的腾飞,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对国有资产进行区域性的重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强其整体性,可以使得区域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由于区域国有资产加快重组步伐,则会进一步使得经济增长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进而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二、使得区域金融和经济能够平衡发展的建议

1.在不同行政区应该设置“七大金融区”和“七大经济区”的人民银行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缩小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割据局面,在全国建立生产市场,建立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改革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家对于全国性市场的建立是持有积极、主动和鼓励的态度,提出一定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跨地区的资金、物资、人才、商品和劳动力等得到自由的流通。市场经济可以协助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得运用资源要素更加便利,而资金要素又是所有资源要素中最为基础的,又是极为稀缺的。然而对资金要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现代化的金融行为,它对区域的分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使得金融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这样,两者就可以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联合的相互关系,在近期特定的金融经济环境下, 跨省区市人民银行的设置应与旨在协调地区发展的跨省区市经济区域“七大经济区”相一致。

2.培育具有多层次、多规模的“双重经济中心”

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分工,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资本要素的产生,且能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加快区域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的扩散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在对金融经济进行接轨,这样可以促进金融规模和结构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去对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差异性配置。与此相适应,将会出现一些符合金融结构发展特点的金融中心的出现。当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搭配起来时,那么就会出现强强联合的现象,发挥最大能量。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在更大规模和水平上对区域经济金融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得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快速和协调。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难点就是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特点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的培育,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培育,这是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对于“双重经济中心”的培育,则是我们下一个世纪要努力的方向。

3.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区域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本要素的制约,然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把握好金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述:第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具有一定的调整结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现存的信贷分布存在不平衡情况,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金融在区域资本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聚合功效,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促进作用。虽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金融的发展特点和作用都是一样的,它也会根据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反应出不同的特点。由于金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因此,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形式及层次,其主要表现:按不同的划分方式划分出了三种区域金融,一种是按金融的功能划分,一种是按和经济区的相关区域划分,另一种则是按照借贷资金运行的区域化联系程度划分。在对金融区进行跨行政设置央行时,应当着重考虑上述所有内容。在对跨省区的央行的分行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再对各个金融区做出具体的次级金融区域的划分。从而对我国以及省市的中央银行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这样对区域的金融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

[2]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05).

[3]杨涛.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0(12).

[4]张丹华.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08).

[5]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02).

第5篇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不断凸显。长期以来,企业会计的作用拘泥于财务会计,其作用主要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而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管理。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期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管理潜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但由于政府的配套指引措施不完善、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一直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的管理职能。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既能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又具有经济性。

二、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研究重点为企业成本确认。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将事先计算引入到会计体系当中,实现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将决策放在首位,服务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分析性管理会计,将管理快会计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最优决策。

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以及实践应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在内的管理会计方法陆续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实施初具成效。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李建红(201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得出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认识偏差,大量的管理会计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信息化水平低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1]。侯佳奇(2015)主要强调了财务人员在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每一名财务工作者都应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综合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技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2]。王满(2015)认为管理会计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企业各项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依据信息进行管理,管理会计实践应做到打造企业价值链、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编制管理会计内部报告[3]。张明明(2015)探讨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指出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应以融合的视角,建立信息系统与会计系统有机融合的大系统[4]。

我国当前对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研究仍停留于探索阶段,理论基础仍不完善,无法应用于企业实践。基于此,本文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于管理会计,以期促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实现。

三、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监督和核算职能,旨在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与维护。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又被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内部控制是由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在内的全体实施的控制活动,其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等。

(二)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产生基础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依据报告对象不同而划分的会计的两个分支,它将会计学、管理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产生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企业实践中,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起源于其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产生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保护所有者的利益,防止管理层舞弊的发生,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产生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其产生基础相同。

2.目标具有一致性。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过去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借助指标体系对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既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又能帮助管理层制定各项商业战略和融资计划,同时还可帮助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程序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分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等,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管理旨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均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需要,目标具有一致性。

3.与财务会计息息相关。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与监督,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记录、分析以及报告,而这恰好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管理会计借助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企业信息,向企业管理层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二者紧密相连,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涉及到企业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是要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预算控制以及财产定期清查制度等,都是在财务会计具体工作流程中,设计具体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推广均离不开财务会计职能的发挥。

4.内容和方法上相互融合。企业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实质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价值管理,重点集中于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的方法通常包括职权分离、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二者均借助于数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实现其基础职能。

四、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必要性

(一)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可靠信息

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而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依赖于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依托于内部控制,二者融合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二)管理会计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由此使得内部控制的设计更加合理,执行更加有效。尤其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内部控制无法落地,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方法,构建全面、高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措施

(一)改善控制环境,为管理会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环境、组织机制、责权机制、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第一步。企业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执行入手,积极调动各个组织、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建立组织机制,形成高效的企业治理机制,为企业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展现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降低管理会计经营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阵痛期,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必须时刻掌握市场信息,挖掘其自身以及潜在风险,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对各个业务环节所具有的现行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识别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见性,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市场变动做出及时的处理,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做出最优的生产经营决策,确保管理会计的及时性、准确性。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具体执行的控制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于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与民间审计相结合,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管理会计分析系统的职能,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突出性问题,从外部视角审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模仿创新

作用、内容、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与行为、经验与技术、方法与设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有一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 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但是,现在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还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一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首先进行模仿,然后实施创新,这便是科技模仿创新。

然而,发达地区的科技水平之所以较高,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水平是由整个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综合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制度、管理、政策也是生产力;中国不正是推行了市场经济制度,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激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产力吗?所以,当欠发达地区实施科技优先战略,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进行科技模仿创新之时,也要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等诸多发展因素进行模仿创新。如果不这样做,则如同只想将A地的果苗移植到B地,却不考虑在B地营造出一个与A地季节土壤气候相似的生态环境,B地的这种移植是不会成功的——结论是:局部的科技模仿创新问题其实质必然是一个整体的模仿创新问题,对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的模仿创新探讨就是对科技模仿创新进行探讨,既然如此,本文下面将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地对整体的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实施作用、实施内容、实施困难作出探讨。

二、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作用

模仿创新作为一种生活与劳动的技巧,虽然原本存在于人类的一般生活与劳动之中,但其大量应用主要是在企业之间,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随着模仿创新在企业界的辉煌成功,今天这种策略已被人们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被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之中。在欠发达地区,如果能正确实施以科技优先战略为目标的模仿创新策略,它必将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方面的促进作用。

1、实现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制度管理、结构调整,还可以承接产业资本的转移。

后发优势有两种形态:潜在的形态与现实的形态。潜在的形态是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现实的形态是已被实现的后发优势。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是已经实现了的后发优势。如何将已被认识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呢?

从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崛起的历史实践来看,模仿创新是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唯一捷径,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许多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强大,但它由后发劣势国家到先进优势国家的转化,是靠模仿创新起家的,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由模仿创新跨进了率先自主创新的行列。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强国。

以科技领域为例,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析为如下方面:①模仿创新使 “后发者”能够“后发制人”,在新技术面前, 能够冷静观察率先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从而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研发过程与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模仿创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创新者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研发价值的价格购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因而使创业投资大为节省。③模仿创新还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生产者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使用新装备、大力推进工艺创新使生产过程更趋优化,物质和劳动消耗更为节约。④模仿创新还节约了大量新产品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有效地回避了新产品在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风险,从而只把精力集中于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使新产品市场迅速扩大。

2、降低创新成本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几乎崩溃,战争结束后的日本没有多少钱来自主开发新产品,也没有钱去进行技术投入,但日本人对美国的产品进行了全面“仿制”,当然在仿制时他们没有忘记对产品的改进。这样的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往往是美国人花大量经费研制新产品,日本人只用很少的钱来研究如何对它进行改进,从而使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大大地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并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现在的日本已经通过模仿创新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我国改革开放前,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但由于经济落后,经费紧张,加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量产品也是靠模仿创新搞起来的。如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均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最初也是买来的,通过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家电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不但将许多外国同类产品逐出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事实证明模仿创新的创新成本是最低的。

3、增强创新能力

模仿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模仿创新借助了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成果,只需在已有的创新成果上进一步创新,这就使后发创新者的创新内容、质量、等级比率先创新者更高一筹。②模仿创新节省了创新所需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无需对创新链的全部阶段投入资源,节省了创新链的前期投入,减少了创新链前期的风险损失,这就有助于采取优势兵力战术,将节省的资源,集中有效地投入到更高等级的创新链中,使创新效果的投入产出比,大大胜过率先创新者。③模仿创新培养了创新人才,通过模仿学习,使一批本来创新能力起点较低的人员,迅速掌握了前沿科技知识,并进入到科技的最前沿进行创新,为良好的创新环境奠定人力基础。④模仿创新可以使创新链的投入产出机制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模仿创新的优势首先在于使模仿创新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功的模仿创新产品能够后来者居上,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能够超越率先创新者的产品,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这些丰厚的利润回报又被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之中,成为创新的良性动力循环。

第7篇

我国手机动漫起步相对较晚,2010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大约为7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12亿元,这个数字和日本手机动漫市场相比是非常小的。在3G 电信增值业务中,手

机动漫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网络负载低、用户针对性强等特点,其多媒体和娱乐性对读图时代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随着移动3G业务的商用、三网融合的推进和手机终端的发展,手机动漫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文化部已将手机动漫视为动漫产业的前锋,期望它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升我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但是,当前我国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内容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内容匮乏制约产业发展

在我国手机动漫产业链中,有手机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和用户等环节。其中手机运营商主要是提供手机网络、用户管理和业务费用的收取等服务,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服务提供商拥有运营商授权的技术支撑平台或拥有自主专有技术,为手机动漫提供制作、上传或下载的平台或技术服务,如拓维信息、空中网等。内容提供商主要是参与手机动漫内容及产品的制作和运营,如福建天狼星、明日科技、山猫卡通、红铅笔等。终端制造商主要是提供适合浏览动漫的手机终端,而用户环节则主要以手机动漫消费的市场培育和开发为主。

在这个产业链中,运营商起主导作用,通信网络质量、用户的注册和管理、业务费用的收取都由运营商掌控。目前,运营商在通信网络质量、带宽以及无线上网等方面都为手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服务提供商也已经开发出了较为完善的平台,如湖南拓维公司在2010年1月建立了国内首个手机动漫服务平台,无论是动漫工作者和动漫爱好者,还

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在线制作、、下载手机动漫作品,并且平台提供下载计费功能,能够与电信运营商、银行实现网间结算,保护手机动漫创作者的切身利益。此外,国内的数码超智开发出的采用WIVG技术的手机终端播放器和后端服务平台,在先进性和成熟性上更具优势,在中国移动进行的多次评比中战胜国外巨头,成为手机动漫技术平台提供商。与此同时,终端制造商提供的手机,品种也更加多样、性能更加优化、价格更加低廉,为手机动漫浏览提供了便利。而在用户市场方面,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

虽然在手机用户动漫市场的开发上还很欠缺,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在手机动漫产业中,虽然近几年也涌现出了一些致力于手机动漫内容的公司,但与其他环节相比,内容提供环节仍然

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目前手机动漫产品类别主要有动漫彩信、待机动漫图片、动漫MTV、动漫短片等形式,其中动漫短片类的内容非常少。总体上看,国内手机动漫产品数量很少、质量偏低、主题单一的情形较为严重。在课题“手机动漫的内容研究”中,500份手机动漫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手机动漫用户中有85%认为其订阅过的手机动漫内容娱乐性、趣味性不够,缺乏新意。和

整个动漫产业相类似,手机动漫产业也被“内容”拖住了前进的步伐。

当前,手机已成为公认的“第五媒体”,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传播内容。动漫产业是内容产业,手机动漫同样要求“内容为王”,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发展手机动漫产业,就必须将内容产品的开发放在产业链的第一位,用丰富多样、富有创新性的手机动漫内容来激活整个手机动漫市场。

内容匮乏的原因分析

目前手机动漫内容匮乏,尤其是缺少富有创意的精品内容的状况已为业内所公认。调查发现,导致手机动漫内容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手机动漫产业环境不成熟。我国手机动漫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首先,目前手机动漫收费还较高,用户数量不多,市场还没有得到开发,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因此,手机动漫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水平整体上来说还很低,整个市场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手机动漫内容的匮乏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次,我国3G还处于推广阶段,商用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普及率还不到4%,而当前日本韩国3G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带宽的限制对手机动漫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手机动漫的制作需要根据手机

厂商、不同运营平台、不同技术规格制作不同尺寸、格式、大小的作品,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制作标准,给手机动漫创作人员增加了相当大的劳动强度。这种标准的不统一成为影响动漫内容发展的技术瓶颈。

移动运营商对内容不够重视。在手机动漫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是主导者,占据优势地位,其对市场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发展速度。由于手机动漫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比如其收入连短信收入的10%都不到,所以导致移动运营商缺乏足够的热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优秀内容的生产,致使手机动漫内容数量少,吸引力不强。

2009年,中国移动将福建作为其面向全国的动漫基地, 但其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还明显不

足。中国电信的动漫基地建设2010年3月才开始启动。目前来看,移动运营商还没有意识到动漫产品与彩信、彩铃有着质的区别。动漫作品的创意难度、制作难度都比彩铃、彩信要

大很多,移动运营商应该给内容提供商更多的支持和收益,同时应加大内容方面的市场宣传投入。

缺少专业人才,作者队伍薄弱。目前,我国手机动漫的内容提供商规模一般较小,大部分中小内容提供商、原创作者存在温饱问题。一些内容创作者凭着个人兴趣和自娱自乐的目的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活动,有些组建了个人工作室,但总体上说,内容提供商在职业化、专业化方面还很欠缺。一方面,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较低,抑制了从事手机动漫创作的积极性。从日本的经验看,一般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为1:9。而在我国,2006年12月之前,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仅为40%。2007年以来,分成比例虽然得到了一些调整,但仍然不到70%。过低的分成比例限制了内容提供商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手机动漫内容的质量创新自然得不到激励。另一方面,传统动漫作者对手机动漫的制作技术缺少了解,有的甚至从观念上就缺乏重视,因而也缺乏积极尝试的热情。

传统动漫产业内容本身存在不足。手机动漫产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整个动漫产业作为其发展的资源和基础。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动漫内容的创意上存在薄弱环节。在我国,动漫还被看作是针对小孩子的产品,内容上往往较幼稚,不少原创动漫存在说教色彩,故事性差,缺乏想象力,致使我国动漫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了大半江山。而且,手机的受众主要以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为主,这和我国传统动漫的受众存在错位。即使手机受众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手机,但是其消费能力又有限,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动漫产业在内容上的薄弱无疑制约了手机动漫内容的提升,使其缺少可转化和借鉴的资源。

手机动漫内容发展的策略思考

要解决手机动漫内容匮乏的现状,就要切实树立以“内容为王”为前提的手机动漫发展策略,从内容环节切入来撬动和激活整个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扶植,推动手机动漫内容的发展。日本和韩国是当前世界上手机动漫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两个国家的政府在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引导手机动漫发展,还提供一系列措施为运营商、设备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日本的运营商在获得3G许可证的时候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当运营商出现频率资源匮乏的苗头时,日本政府马上就着手规划和分配频率资源。韩国更是政府推动型市场,对手机动漫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充足的资金投入。韩国政府规定,凡是出口到海外的手机动漫产品均由政府给予补贴。韩国政府的这些态度和措施催生了大批专业的手机动漫内容开发商,促进了韩国手机动漫市场的成长。

我国动漫产业尤其是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日韩的经验,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鼓励手机动漫内容原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文化部最近几年每年通过专项资金来扶持优秀国产原创手机动漫作品和作者,每年扶植十部作品、十个团队,每个遴选出的作品和团队奖励10万元人民币。政府部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活力、专业性强的手机动漫企业和具有中国风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形象和品牌。但是和对动漫产业的扶植相比,对手机动漫的扶植力度仍有待加强。

加强业内合作,共同为手机动漫内容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我国手机动漫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产业链条还不完善,产业各环节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理顺。在手机终端方面,目前能看手机动漫(偏矢量动画)的终端相对较少,市场上出售的绝大多数手机都没有内置动漫播放器。另外,市场上的手机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在屏幕尺寸、运算和处理能力、内存容量等方面也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支持多媒体图像以及应用的处理,影响了动漫产品的播放效果和用户的观看体验。在无线带宽方面,目前3G牌照发放后网络建设完善和普及尚需一段时间,另外使用3G的费用还很昂贵,这对手机动漫的普及也有所限制。在利润分成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提高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激励其提升内容质量和进行内容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在手机动漫的技术和平台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湖南拓维公司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已经建成手机动漫平台,但其影响力还很有限。可喜的是,中国移动的动漫平台也正在建设中,这将有利于解决国内手机动漫发行平台单一狭窄的问题。另外,在手机动漫技术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或通用的格式适应不同的手机和播放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三屏合一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不利于手机动漫内容的传播,需要从技术环节加以完善和解决。

加强对手机动漫特性的研究,推动动漫内容的创新。目前,由于手机动漫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手机动漫这一艺术形式都还缺少认真的研究。手机动漫绝不只是手机和动漫的简单相加,决不只是把动漫放在手机上观看这么简单。手机在硬件上具有随身携带、屏幕小、耗电量大等特点,在传播上有着私密性强、互动性强、传输迅速便捷等特点,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必然会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比如信息和手机结合后就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各类原创短信,并引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和相互转发的风潮。手机和音乐的结合就产生了彩铃这种独特的样式。同样,手机和动漫的结合也必然会对动漫从内容题材、艺术表现等方面产生特殊的要求。比如中国移动针对体育爱好者开发的《漫游世界杯》较受欢迎,但有调查显示其在内容的丰富性、娱乐性及互动性上还有待改进。目前手机动漫在内容研发上的针对性还不强,许多手机动漫内容是从传统动漫中选择出来的,这无疑限制了手机动漫特性的发挥,阻碍了手机动漫的独立发展。

细分受众市场,开发丰富多样的动漫内容。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可以预言在受众数量上手机必然将超过所有媒体。但是动漫在不少人的眼里还是小孩子的娱乐产品,而手机用户的年龄基本在14岁以上,这种错位也是手机动漫目前用户较少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事实上,动漫文化正在我国形成,当前的年轻人是看着动漫长

大的一代,他们对动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虽然中老年人对动漫还存在成见,但只要有内容适合的动漫,这一部分人同样会成为受众。

因此,在内容开发上,要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的丰富多样的动漫内容,从而挖掘受众需求,培养其消费习惯。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受众开发有针对性的内容。在用户的细分领域,韩国SKT公司的经验非常值得国内运营商借鉴:SKT把用户按年龄段进行了细化,并在仔细研究每个年龄段的用户特点后相应地建立品牌化服务,提供适合顾客个人生活方式的动漫产品和服务,从而巩固并扩大用户规模。

另外,要改变动漫以娱乐为主的观念。其实动漫和不同领域结合的严肃应用已经开始出现,因此拓展手机动漫的应用范围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手机动漫和信息的结合、手机动漫和广告的结合、手机动漫和教育的结合等。此外,除个人用户外,行业用户的开发也是手机动漫内容研发的重要领域。比如日本的DoCoMo公司早就推出了以flash技术为基础、以动漫为体现方式的行业服务,如天气预报、列车时刻表、股票交易、订购机票、体育消息、食谱等,为普通用户提供各种实用信息。

鼓励原创,打造品牌,推动产业化进程。原创尤其是精品原创内容的缺失是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手机动漫发展的瓶颈。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题材。我们的花木兰、熊猫、功夫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被国外的作者拿去改编成畅销的动画,而我们自己却似乎缺少驾驭这种资源的能力,做出来的产品往往缺乏想象力,摆脱不了教化的阴影,缺少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致使中国动漫行业缺少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精品。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产业的各个环节重视原创作品,提高内容的文化含金量,从而打造优秀的动漫品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意味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潜力和持久影响力。对于手机动漫产业而言,品牌建设同样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开发系列手机动漫短片,增加用户粘度,打造品牌影响力。只有走品牌战略,才能真正带动整个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注重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走产业化道路,在精品内容的基础上开发衍生产品,提高市场盈利能力和规模。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鼓励用户生产内容。手机动漫是一个注重内容的文化产业,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目前手机动漫的作者队伍较为薄弱,不少作者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在兼职从事动漫创作,也有一些工作室,但总体上非常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传统动漫的作者向手机动漫进军,鼓励手机动漫产业中的内容提供商发展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只有建立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团队,鼓励原创,在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衍生产品的开发,我们的手机动漫才有希望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对原创作品的征集或比赛活动发掘人才。手机动漫和传统动漫相比,具有生产时间短、成本小、制作难度低等特点,手机动漫最有可能成为一种可参与性的平民动漫,因此大力鼓励草根用户进行创作也是扩大人才队伍的主要渠道。动漫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不少年轻人也是伴随着动漫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动漫非常了解,其中也有不少人很富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手机动漫平台,打造动漫素材库,为鼓励用户进行手机动漫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扩大发行渠道。当前在手机动漫领域还缺少精品,缺少能够引发流行的手机动漫产品。这除了与产品质量不高和创新不足有关外,也与手机动漫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产品难以进入受众视线有关。目前人们对手机动漫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用于市场预热的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手机动漫的发行平台较单一,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也很小。调研发现,在对200名大二学生的调研中,有65%的大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订阅或点播手机动漫内容,而仅有5%的人知

道中国移动的手机动漫基地设在福建移动公司。笔者在主动订阅手机动漫的过程中也对此深有感受,在中国移动、北京移动等的网站上都没有找到可以订阅手机动漫的链接。对于湖南

拓维连续举办五届的手机动漫原创大赛的获奖作品也很难找到下载或点播的渠道。

因此,作为主导者的移动运营商、作为生产者的内容提供商都需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并接受手机动漫。另外,需要采取措施鼓励用户转发自己下载的动漫作品,用户转发具有吸引力的动漫内容无疑会增加作品的流行,会以类似口碑营销的方式来起到推广手机动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