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15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教育;实效性提升

大数据时代促进了高校学生和教育思维方式的改革,随着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转变,在教育方式和模式上面也会形成相应的变化。充分发挥大数据给高校教育模式带来的转变,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一、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一)大数据的时代内涵

大数据作为引领未来繁荣的技术变革,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从而挖掘出新的认知联系与价值观念。但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百利无害的,由于在数据处理和应用上还存在诸多待完善的因素,需要更强大的信息力量去支撑。

(二)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方面的渗透,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都离不开网络与信息,手机俨然成为大学生的“数字器官”,每日产生的数据量是庞大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个性化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了解学生需求及反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以此分析学生的行为。

(三)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而言,大数据理念渗透不够深入,除了个别理科背景深厚、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初步引入了大数据,其他绝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当然,这与大数据应用的设施条件有直接关系。大数据的利用,需要依托强大的处理平台及存储空间,方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控制与挖掘,这对普通高等院校技术能力与资金来源来说,相对较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维观念,对数据的敏感程度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契合。

二、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学生由于学习思维和行为模式时时刻刻在发生改变,每天在校园网络上都产生庞大的数据,这充分表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量条件。这些数据也是学生思想变化、情感动态等行为的映射,对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到的结论才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不同以往传统的抽样调查与样本分析得到的数据,传统方式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往往片面,不能正确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与情感全貌。对上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大学生行为进行预测与预警,对不良情绪、势头先知先觉,同时利用大数据共享特点,实现学校多部门、多方面参与,从而提前进行一定干预与处理,防患未然。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要求增强。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不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变化、思维模式将受到外界各类信息的冲击而波动。学校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指导,转变思政教育模式,加强自身结构建设迫在眉睫。而当下如何使数据处理能力跟上数据产生的速度,也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而且大数据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将会受哪些方面的威胁,数据的不客观性及误导性问题如何正确判断,使得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把握上也十分严峻。

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转变就是思维观念上的变化。因此首先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强调高校各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作;其次就是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机敏性和前瞻性,准确的把握住现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想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最后就是要鼓励开放性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渗透,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新的社会思潮。

(二)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

数据是构成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从内部着手,整合各部门、各院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资源和衔接点。其次就是内外合作,将内部数据与校外一些新潮思想相结合,最大化的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校内大数据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大数据时代不仅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形式和思维上带来极大的转变,同时也要求思政教育者在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均为文科出身,其在对数据敏感程度及处理思维上,远不如理工科。这也正是需要转变观念的基本原因。深化推进思政教育工作者数据意识,培养其数据处理意识,才能摸索出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规律。

总结

根据本文的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种新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高校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教育思维观念的转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与质量,才能引导学生在环境复杂、文化多样的社会中,更好的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银成,罗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

[2]张立敏.关于提高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多途径探索[J].智能城市,2016(08)

第2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报告会或者报纸、杂志等形式完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分析,肯定了网络课程、微课堂、公众号、讨论群等新形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与旧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比较与研究。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开报告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实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基础知识,而且很多课程的讲解是照搬理论或教材,实际案例比较少且时效性较差;双方力量对比上,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途径及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及力度有限。另外,大学生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讲解来获取信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不能接触到共同的学习途径或者资源,课外即使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及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合理的宣传教育,抓住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结合。如互联网进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内外交流。在高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专题网站来补充学习,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名注册,通过分析学生的注册数目、访问次数或者点击率来改进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微课大赛、论文征集和表彰等活动,有效地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新颖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及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组织专题学习,甚至借助于微信或者其他载体设立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群,实现师生自由、及时、有效的沟通及交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新途径、新手段,这并不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思维进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新时期理应以一种新面貌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变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与创新意识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有鉴于此,高校在强化自身“把关人”角色的同时,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同时,高校还需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性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或载体,根本目的都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该直面问题,主动出击,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玲.“互联网+”视阙下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4):39-44.

第3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文化融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载体和途径”。[2]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多种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不仅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新的生命力和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推动其理论创新。近年来,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这些研究中不乏有理论独到和思想成熟之处,这些都可以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离不开一定外界环境的支撑作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教育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另外对于接受者而言,也有利于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去承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播以及网络这五大载体。显然,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文化活动本身丰富多样,因而文化载体也就表现为形式多样,并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者可借助多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多样化的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这些文化载体,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既生动形象又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

(二)文化融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必然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作为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毋庸置疑,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而学校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老师和学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教育得当。“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永续动力。”[3]相对应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为了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调动老师的教育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造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日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保证了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4]可以说,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也就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文化融入是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是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一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体力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智力则是指上升到精神层面生物体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和参与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二是人的才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人的目标性关系的表述,马克思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人的才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人的才智发展的唯一来源在于积极能动的人类活动;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且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来,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二来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这个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进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这个层面上,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成为了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出发的,最终的落脚点诉诸于学生这个主体身上,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然而,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共同的作用对象都是人,因此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首先就得从人这个角度入手。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社会活动的谋划者,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是校园活动成功的保证。所以,要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校园活动的主体,应该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决不能抱有不屑一顾甚至厌恶的逆反态度而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传达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眼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落在了高校教育者的肩上,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主体意识,带领其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以网络为平台,创新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陪伴,也日渐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对此,借助网络这个新兴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融入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举例来说,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向学生们大力宣传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了一种舆论效果。另外,也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大事,掌握到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继而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并且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创新了文化融入的新的方式方法。部分教师在这一环节,采取了诸如播放相关视频、举办主题讲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这些都可以拿来借鉴,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方式方法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媒介。此外,“网络环境还能让人们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这比其他环境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人沉浸其中”。[5]因此,利用好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融入。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途径;选择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切实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提升的表现,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在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和国家保持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所在。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行重视,了解制约学生思想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足的重视,因为存在严重的功力办学思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收益不是非常大,这已经成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性问题[1]。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还有些教师认为不能给学校带来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无需重视,在占用课时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愿意过多的做出努力。高校的这种态度让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更加消极,学生的逃课率也变得更高。在大学期间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德育,以至于在毕业以后出现种种问题[2]。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缺乏评估体制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发展过程中,教育需要在内容、形式以及载体和相应的环境上加以创新,但是创新策略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现阶段的情形,学生需要更加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评估体制并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有的课程安排中,尽管高校已经安排了政治思想理论课程但是缺少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并不到位,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制度,这样人数的增多让教师的管理难上加难,教学效果也并不突出。最主要的是缺少明确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估方法,基本是任其发展的状态,课程进度和教学方式依照于教师自己的喜好,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师的教学也呈现散漫化的特点[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有效性

课堂教育缺少有效性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但高校自身缺少相关的科研能力,在学术成果以及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的不足。很多科研活动缺少对实际的研究,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高校很多教师每一年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都在增加但是却没有起到比较实质性的作用。另外,教师因为教学方法的匮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并且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知识主体的有效性,没有对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相对可有可无的位置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心,也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4]。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选择

(一)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要发挥好课程的主导型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头脑,并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最好的发挥出教育的作用。那么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将课本中的章节内容不断的进行转化和调整,向着专题化方向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多种实践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把学生的身边事引入其中,更加贴近生活、展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其次,不断的发挥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专业课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体内容,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没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单纯的依靠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过于单薄。因此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中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从专业教材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物理学等相关的专业中,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节,勤于思考的精神。在中文专业中,可以学习辛弃疾、杜甫等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能够让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术精神,更加具有治学态度并且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气质谈吐也都能给学生一种示范性作用,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二)开发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分析。我国的《三国志》中曾经提出一句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说明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明确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应该积极的去做,在哪些方面不应该做,有了详细的规定,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能够更加明确,并且尽量在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校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切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素质提升氛围。其次,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校的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并且有积极的心态,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养成独立的品格和毅力,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变成真正的社会实践。以此促进我国服务性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工作的艰辛。另外还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样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三)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首先,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是每天学生都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校园环境的改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不断的改善校园的物质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都是同等重要的两个主体,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性,例如,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丰富,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完善,在校园的宿舍中和食堂的硬件环境上进行重新的布局,给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印象,让这种独特的风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二,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人文气息,以此给学生也建立较大的心理场,让学生开始关注校园的思想文化,渐渐地融入其中。其次,规范网络环境。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需要高校精华学生的上网环境,阻碍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学生建立起纯净的上网环境。坚持依法治网,在上网的过程中进行实名登录的方法,网站的审批程序也要更加完善不断的对网络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强化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例如,建立起信息防火墙或者其他手段,将不健康的信息过滤掉。让学生所接受的网络信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高校还要不断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的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培训,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断的增加学生的政治文化修养,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王莹.高校“基础”课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0(4):149-152.

[2]敬菊华,韩凯丽.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2):127-129.

[3]张陟遥.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18(1):141-14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体途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载体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时代性、承载性、导向性等特点,我们在探讨其载体创新途径中应该注重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寻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创新途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1.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其当前的实际需求,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现代化电子通信设备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愈发重要。加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完全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这些资源中有优秀也有比较低俗的信息,教师或是学生自己不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不良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影响。2.顺应当前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同时越加注重对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进行载体上的创新才能顺应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脱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积极创设,以促进师生之间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对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3.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飞速发展的社会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在高校开展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断有新鲜事物和新鲜元素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载体难以完全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这些新鲜事物和元素的出现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开发新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法要求其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变,对其载体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学业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的具体探讨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建设。高校日常管理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载体,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载体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们在进行高校日常管理载体优化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热情,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职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统一;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为现代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反省之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将日常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课程载体对实现高校学生这一目的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业课程载体对高校学生的传道解惑功能,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说明: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掘专业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属性,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辩论会、演讲赛等形式的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提高。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载体的创新建设。良好文化氛围载体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通过对校园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实现文化氛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载体的作用。高校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隐性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顺应时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实际需求,重新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创新追求。进行文化氛围载体创新建设时,学校需要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增强图书馆、展览馆等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实现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适当学会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起到了直接的组织作用。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应该符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原有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对当前或是未来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科研调查、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参观红色文化圣地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提升。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载体的创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应用最能体现当下高校特点的传播媒介,以此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及时性的明显特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其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加。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隐秘性,在校园范围内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社区,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都能及时了解认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的坚实保障。我们以高校全面发展大局为出发点,顺应时展需求,以便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作用于学生、社会的有利价值。

参考文献: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

[2]张俊洁.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第6篇

关键词:新谋体;创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育事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体制和理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该种方式也能够使大学生的思维理念以及逻辑思维方式得到更好的锻炼,使其日常生活服务得到更好的满足。网络是校园新媒体当中的主要物质载体,其与时代相结合的属性注定会被大学生更好的接受,在理论和技术的锻炼方面也更为容易。

1新媒体与校园新媒体的内涵

对新媒体其自身的定义进行探究工作,源于国外。基于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信息的传播也日渐加快,地球村的形势日渐明显。新媒体通过网络终端实现终端客户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其之间的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之所以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引进,主要就是突破传统固有的教育途径,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和创新活动。

2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局限性

2.1对校园新媒体厂解不充分:校园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发展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新媒体技术以及新教育理念进行融合的使用,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冲击。如今高校在使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时,由于其之间的融合并不紧密,从而导致如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时间短、理解层面广,但教育工作者却相较较差,从而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提升。

2.2校园新媒体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对新媒体软件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软件自身的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机制都不尽完善,因此在对校园新媒体进行监控管理的过程当中,就很难对其整体范围进行掌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都得不到创新。

2.3新媒体不真实性信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新媒体终端客户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其之间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双方在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当中由于对自身身份以及个人信息进行隐瞒,这样在长期的交流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诚信危机,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生扭转,长时期处于该种情况之下,就会对学生其自身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恶劣的影响。

3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3.1全面厂解校园新媒体: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就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内涵以及其所表现的原则进行充分的认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之下得到充分融合和利用。在传统媒体教学当中,其缺乏终端客户之间的互动性,推广效果也有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取得明显的进展。而使用新媒体教学的方式,其能够很好的对传统媒体当中的弊端进行改善和优化,使得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加优渥的进展,教育工作的效率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提升。从另一个层面上考虑,大学生其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更好的在实践生活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的融合,将其服务于实践活动当中。

3.2提高从业者使用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我国在进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以及引导能力,同时要求其也能够对新媒体技术当中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掌握。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其自身对新媒体的理念以及特征进行掌握,才能够更好的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活动。

4总结

在高校当中使用新媒体技术、采用创新思维对思想政治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该种情势从而促进高校新媒体的教学活动的发展。该种情势背景之下使得高校学生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理念得到更好的扩展和延伸。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更好的发展高校学生政治素养的要求,因此,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与校园新媒体相结合。

作者:王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皮立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66.

第7篇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wJackson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出的,显性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课程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学习场地,一般要进行某种成绩测定,具有规范性。”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显性教育的缺点和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隐性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势在必行。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2简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向潜隐于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环境或特殊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

1.2.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隐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1.2.2教育影响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而不是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在体会、接受教育后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切身感受。

1.2.3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相对于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可以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以心灵的浸染和品格的塑造。

1.2.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接受而起作用的,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枯燥说教,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氛围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更加持久。

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1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2.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传统伦理、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就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公民教育是指国家通过学校及其他社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公民知识、健全的公民意识与基本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公民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3国外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是称为“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化”,但其实质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社会稳定所进行的关系重大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等根本问题的教育。“与我国相比,国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无意识”和非强制性。他们不回避公开正面的灌输教育,但认为这种显性教育方法容易给人强迫灌输的感觉,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多地倾向于间接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于文、于实践,把公民教育贯穿其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

当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相比之前普遍增强,因此单纯采用过去枯燥说教、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正是因为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自然性,能够使受教育者把“无意识”作为开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进而内省,所以,借鉴公民教育普遍采用的隐性教育法,在我国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2.1.2公民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教育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指国家对公民的教育,包括全体国民的教育,狭义上指的是学校进行的公民内容的教育,一般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运用。“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践参与能力,以提升公民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具体到高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5因此,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责任、宽容等内容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被后者所包容、完善和充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知道如何做一个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下的合格公民。投身社会事业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及其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构成公民教育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相吻合。因此,公民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通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与时俱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6当前,从公民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大力推进公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飞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的客观要求。因此,公民教育理应成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眼点。

另一方面,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充实,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的转换,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换,以及强调方式的实践性等,都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良策。

3.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3.1家庭教育

人的政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了解并掌握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文化是通过公民教育形成的。家庭是公民教育的起点。“心理学家证明,即使在离开家庭很长时间以后,父母对孩子在政治行为方面的影响仍然是持久的。家庭中的父母是给孩子提供政治信息的最初的和最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无论孩子从什么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求父母给予解释,父母的说明、解释、评判和态度等对孩子无疑具有权威性。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观念及行为无意识无目的的影响无处不在。孩子通过观察、聆听父母对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世界时事的评价,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观念的熏陶,并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新观念,并反映在其行为中。”7即使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但家庭教育对其隐性影响仍然不容小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自身的“身教”。在公民教育视角下,把家庭教育视为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时,就要求家长首先实现自我的公民教育,为晚辈树立具有公民意识的优秀榜样,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3.2学校教育

3.2.1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班级教师设置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布局。”8校园景观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多样性。校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文化厚度,使学生身处其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同时,如何使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从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角度来进行考虑,使学校物质环境成为具有教育性意义的一种环境,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9深厚的人文气息与优美的校园环境交相辉映的同时可以深深地激励莘莘学子。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环境氛围,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不良的环境则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消极甚至负面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这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去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自觉地逐渐走向社会所倡导的正确轨道上来。”10

3.2.2构建优良的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课程,体现在校园风气、传统精神、价值体系、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心理影响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之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11因此,建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资源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和班风是以潜在方式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在公民教育视角下,它是政治思想、遵纪守法、文明礼仪、人际关系等气氛总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校风和班风,促使学生进取、合作,寓教于无声无息中,通过校园文化,营造隐性的教育氛围。

3.2.3完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是在校园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规的校园规范体系。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及领导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评价机制,学生宿舍生活及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等。”12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民主合理,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在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因此,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真正以人为本,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

3.3社会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社会实践式的公民教育,美国、法国和日本在教育环节中提供给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项目,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实践式教育模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当前,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会促进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同时,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促使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13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校园学生社团的活动深化,与寒假、暑假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长期活动的合作等,深入社会,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实践切身体会到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