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启蒙文学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10

序论:在您撰写启蒙文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启蒙文学

第1篇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启蒙文学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2、具有民主性,提出为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3、注重运用人民的语言和人民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我出生后不久,我们的小山村才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小时候,我还拿着煤油票去几里地以外的供销合作社买过煤油。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生活物资匮乏,能够吃饱饭我就知足了,所以不敢奢望有一大堆书与我相伴。

那时,小伙伴们一到上学的年龄就直接读一年级,因为我们那儿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我六岁半上学,同学之间不存在基础差异,都从拼音、加减法等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时,好几个同学因为考试不及格,被老师要求留级。我却是个例外,因为成绩一直还不错,就直接升入二年级了。小学阶段,我没有留过级,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后来,我上了中学,在班上的同学中我仍是年龄比较小的。

上学后,我才开始接触到书。那时,教科书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件很珍贵的礼物。每学期开学以后,我一拿到新书,就像高年级的同学一样,找来报纸把书的封面包起来,以免封面被弄坏。

除了教科书,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课外书,是学校的一些图书。教室外的走廊上,放着一个木书柜,里面有几十本小画册,也就是我们说的“小人书”。

平时,我们是没有机会看小人书的。每年的采茶季节来临时,我们不上课,整天在学校所属的茶园里采茶。中午休息时,老师才让我们看小人书。

偏远山区的小学,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每天跑几里山路去学校,用铝制的饭盒从家里带午饭。上午第二节课一下课,同学们就把饭盒送到食堂去。上午放学后,食堂里的炊事员就已经把大家的饭热好了。

学校有一个很小的土操场,那儿有两个木制的篮球架,平时我们也打打篮球。这些体育设施和用品、我们脖子上戴的红领巾、期末考试时发的奖状和小奖品,都是老师用我们在茶园里采茶所得的钱换来的。所以,采茶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体力劳动。学校两侧各有一大片茶园,老师说这些茶树都是很多年前师生共同栽种的,并时刻提醒我们现在受益了,不能忘记当年的栽树人。

到了三四月的采茶季节,老师会提前通知我们哪一天开始采茶。到了采茶的那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有的背着空书包装茶叶,有的背着小背篓装茶叶。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平时难得有一次课外活动,大家能不高兴吗?

采茶的时候,我们是分班进行的。当时,学校只有两个老师,班干部配合老师,带领大家采茶。我们都很卖力,并且也都很熟练。因为平时在家里也帮父母采过茶,因此,大家都有经验,干活自然是轻车熟路。当然,我们更期待午休时间早点儿到来。因为中午休息时,老师会拿出小人书来给我们读。

这些小人书,算得上是我的文学启蒙教材了。那时,我利用休息时间看遍了老师提供的所有的小人书,看得如痴如醉。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看过的小人书——《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燕子李三》《神笔马良》《西游记》《雷锋》《上海滩》《地道战》等等,这些小人书在我的眼中真是太有趣了。它们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书籍。在那个还没有电视的年代,小人书充实了我的课外生活。我对当年看过的小人书记忆犹新,十分怀念。后来我离开家乡去外面闯世界后,家乡的村小学停止了招生,当年的启蒙老师也退休了,教室被村干部卖了。

当我想回去寻找几本当年的小人书,以保存孩时的记忆时,发现一切物是人非,学校还是当年的学校,教室还是当年的教室,可是室内经过整改后,已经不是二十年前我们坐在里面读书识字的天堂了。

我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仿佛看到了我当年的身影,看到那个年迈的启蒙老师的背影,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我的心中无比惆怅。

我在心里不停地说:“我看过的小人书,你们去哪里了?我无比地想你们——小人书,我的文学启蒙书。”

[作家登台]

彭绪洛,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探险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原创儿童探险小说领军人物。

土家族,笔名洛清、清江水,1981年1月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山寨,15岁开始发表作品,21岁时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27岁开始专职从事儿童文学创作,3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W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

(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

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失语;启蒙

以来,西方的哲学、文艺理论和思潮海量输入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令人眼花缭乱,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克罗齐、尼采、波德莱尔、弗洛伊德、马拉美、柏格森等文学家文论家的种种文论话语和思想的介入,便开始引发了中西文论之争,最后论争的结果则是以中国文论的“全盘西化”和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而告终。几千年来引以为骄傲的中国传统文论彻底被割弃,对于传统文论的废弃几乎成了“进步”的象征与旗帜,正如季羡林老先生说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对中国旧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扬弃,当时得到青年们的拥护。这与以后的‘’确有相通之处。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意味着文学启蒙“失语”情结的真正开始了。

启蒙的目的在于开导蒙昧,使人们明白事理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当时中国虽然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并不意味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被抛弃。中国古代文论,在几千年的文学艺术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文论的风格韵味与话语理论系统,并在世界文论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话词话理论的意境说、诗言志说、妙悟说等,文学方面有世界诗歌最高峰的唐诗宋词等抒情文学,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叙事文学《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还有那空灵悠远的书法绘画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实践的产物和理论来源。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文论体系如《文心雕龙》与其现代西方文论相比较毫不逊色而且有些地方还要更加深入和透彻。《文心雕龙》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即使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也不会有这样深入的思考与体察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抛弃和文学启蒙的“失语”情结,不但没有使得中国自己的文论摆脱蒙昧和迷信,相反渐渐陷入到了西方文论的话语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对于西方文论的顶礼膜拜造成中西文论与文化天然的二元对立,并且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

建国以后苏联模式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论建设。虽没有五四时期的那么多西方文论的影响,但又陷入了文学工具论的漩涡,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毕达可夫斯基的理论和其一整套“文学概念”的观念,被认为是正宗的马列主义文论体系,是权威中的权威,它统治了中国文论界数十年之久,至今还有着深远和强有力的影响力。当时人们把苏联老大哥的文学理论生拉硬拽地套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硬生生的把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历史套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一切不符合现实主义的作品都被视为反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自己传统的文学与文论为何要听从他国理论的指导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被认为是继五四后又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随之而来的也是又一次大规模的摹仿西方文论的。这一次主要是对当时世界流行的现代派文论和当代西方文论的摹仿。一些学者研究着大量翻译错误、漏洞百出的所谓最前沿理论的书籍,精英知识分子们在的思想禁锢之后,自由般地如饥似渴地吸允着当代西方文论精华和迎接着如流星雨般的文学思潮。同时这也让他们更加忘记中国古代文论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狼吞虎咽般的学习研究之后,他们刚有些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后现代”,“后殖民”等等理论又开始流行起来。“我们现在的大体状况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别人有的我们都开始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没有。我们留给这个时代的最终可能是‘贫乏的理论,因为那不是我的’”。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似乎永远赶不上世界文论的早班车,而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文论的私家车也已经被废弃了许久无人问津了。

最后我们只有在被人的话语体系与逻辑思维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来阐释人家已经研究过的文论,而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放到历史博物馆中瞻仰。近百年来文化启蒙最后给我们本民族带来了文化危机。我们不但没有学会人家的语言,到最后连自己的语言也忘记在九霄云外。这种启蒙的结果最终导致对于他国文化、文学和文论的依靠与崇拜甚至迷信,那么启蒙最后走向了他的反面,这是我们的先辈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改变这种“失语”现状,首先要对我们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论精华加以尊重和发扬,其次面对西方文论的介入不应全盘吸收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在把握自己话语规则的基础上再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成功,才可能使中国文论有长远的发展,立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才是正路。认识到中国文论的本身的性质与规律,坚持用本民族的话语言说方式,学习西方各种理论资源,使西方文论中国化,而不是中国文论西方化,这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在世界文论发展中取得发言权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文化大国,面对一切外来文化都是用宽广的胸怀加以吸收,使本族文化更加多元完整且不失去其独立性。今天我们的文论和文化的危机在于已经历了近百年的“西化”历程使我们对待中西两种文化是一种失衡的态度。西方文化强势介入且影响力愈来愈强,中国文化处在几乎被淹没掉的局面。中国正迈进世界强国的行列,但真正的强国不仅是在经济军事上强大,更要在文化上突出其大国地位。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信心。不仅不应该拒绝西方话语的介入,因为那样会被抛出当代批评浪潮之外,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应该让世界重视我们的话语,要坚持用我们自己的文论话语发言,我们还要研究古典文论资源,迅速建构起我们自己独特的现代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第5篇

1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必然性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2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2.2以人为本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许华顺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6篇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把握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进行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反之,进行文学教育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二、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

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

2.2以人为本

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第7篇

徐老师虽严厉,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记载,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及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

陆文夫在《我的塾师》中说,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就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便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聊,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那么,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他的老师是陈未冬。

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等冷兵器怎抵坚船利炮?以致惨败,尸横遍野。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金庸功课好,作文尤其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倦。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