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6:0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地理课程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研究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方法的工作目的就是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现状,让每个学生都能边学、边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根据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特点,地理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初中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某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实施,探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兴趣是初中生学好地理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可以说,初中生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地理的。现实中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有兴趣到基本无兴趣的学习过程。
从我对学生学习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初中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远远低于其他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教材的编排不适当,加之地理教师素质不高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在有限的对地理课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中,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倾向于异国风光与地理现象等方面。
二、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的研究
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绝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的地理故事和地理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来看,被调查的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因人而异。初中生对具体的地理数据难以记忆或记忆的准确度不高,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地理课程的作用性认知程度不高,对某些地理内容难以理解,但对地理人物的认知比较深。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初中生难以认知的地理对象,均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内的知识,因此,加强初中生理性认知程度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性特点影响的研究
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个人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知道,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地理知识可以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
通过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以下几点影响。第一,各国地理的大轮廓和各个地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学生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和事物的方法,了解地理的多样化和地理现象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地理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这主要是靠学生自觉地阅读地理教科书和理解地理知识后,对人生观产生的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的影响,教师均认为,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初中生地理思维特点与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
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对其学习方法有一定影响,但思维特点对学习方法的影响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加以解决。
首先,对初中地理教学要有理念上的更新,因为目前对于初中阶段教学的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采用行动导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也就是提倡地理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合作共事,如何与他人配合,通过小组分配工作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使用一些文字、影像、用PPT做学习展示等,用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留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从多层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再次,课堂作业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法宝,所以,课堂作业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是否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课堂作业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加强课堂控制力,真正将行动导向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
五、中学期望的地理课程
中学地理教师认为,现行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应当改革。其中,90%的中学地理教师认为,改革中学地理课程应当首先改革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减少教材内容。下面就是这些常年工作在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的改革意见:主张首先对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认为地理课程的生命和质量就是“少而精”,要精心编制好地理课程,为提高初中生的素质作努力。
关键词: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9-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在种类纷杂的地理课程资源中,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是最贴近学生、生动直观的一种教学资源。那么,什么是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中蕴含的具有地理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民族风俗、语言文化、地理教育场馆设施(天文台、气象站、科技馆、博物馆)等。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教师将地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地理教学融入社会的突破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学生校内地理学习的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优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引进来”,将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所谓“引进来”,就是开发社区中的各种未被利用的地理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的实际,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并引进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1、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初中地理教材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虽然文字精简生动,图片丰富直观,但在信息时代,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很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仅仅运用地理教材中已有的这些知识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钻研和筛选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有关的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地域景观、民俗节庆等,并对其进行优化、合并、精简,与地理教材进一步整合,把那些学生熟悉的地理生活情景作为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补充,把社区生活中富有地理知识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的延伸,把社区活动中出现的含有地理元素的影像视频作为无声教材的拓展。社区地理资源与地理教材的整合,可使地理教材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在地理教材整合的基础上,地理教师更要将这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或有一定联结的社区课程资源引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此外,通过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疑难知识点,由表及里,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比如学习《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我国季风气候的冬夏风向和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上树立的国旗在冬季和夏季飘向是否一样,结合西安冬、夏季风吹拂时的感受,从而理解冬夏季风的风向和特点,像这样引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环境,降低了教学难度,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
二、“走出去”,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
所谓“走出去”,即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走出学校,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性学习,构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环境观,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践,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观测、调查、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发利用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地理教育场馆、地域文化等资源,让学生尽可能的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身边的地理现象,亲身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天气、河流资源等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和水文观测,自主研究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社区内的自然风光,参观社区名胜古迹和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场馆,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水资源、土地资源调查,社区民俗调查、社区灾害调查等调查研究,通过搜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或地理小论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邀请社区的地理专家、学者、环保达人等开展地理科普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生活,使地理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合理开发应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繁杂,涉及面广,在开发应用中,地理教师还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校内地理资源与校外地理课资源的关系,更好地整合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为初中地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王民: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修订策略侧重于课标的时代性、准确性、可行性。
课程标准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其中,对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说明地理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点的一门基础课程。
2.对初中地理特点进行了完善:实验版课标中指出,初中地理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同时也是地理科学的特点。然而,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不同,它还兼有教育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2011年版课标中对地理课程特点的描述增加了思想性、实践性、生活性三个方面。
3.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特别是目标中明确增加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等意识。
4.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5.具体内容做了部分调整,使思想理念更注重前瞻性、时代性;课程标准与活动建议更注重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实施建议方面更注重适用性、实用性。
总体来说,前言部分与课程目标有所变化,课程内容部分根据国家发展变化有所改动,总量与实验版基本持平,删减或调整了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算是降低了一些难度。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前面提到了在课标修订时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精简或归并。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这部分的“地理理念”由原来的6条变成了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比以前阐述更加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对于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动,王教授能否给老师们作进一步的解释?
王民:总的来说,地理课程理念基本思想没有太大变化,形式更简洁一些。前两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对学习内容的定位,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地理素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提到,而在初中阶段提出“对生活有用”“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素养”培养的阶段性。
原来四条归到最后一条,“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讲的是三件事,一个是地理方法,一个是技术手段,一个是评价,其中提到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评价部分归纳到课标后面实施建议中去了。我个人觉得这些变动就是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应该说现在的课标更加简明、清楚。
《中国教师》:为了使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王民: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对教师们谈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
2011年版课标特别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既然性质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那么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这种特点。以前的地理课程属于文科,而实际上地理是兼有文科与理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早已明确这一观点,而现在初中地理课标的标准版中也已经明确,地理应该注重自然科学的性质。说得明确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增加一些实验、观察等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实际操作的方法就算不上是自然科学。
2.认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的几个特征
区域性、综合性是实验稿课标中已有的,而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是本次修订稿中新增的。教师们既要了解课标的性质,又要知道它的具体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区域性与综合性以外,思想性是不是应该表现出来,表现在哪一方面,生活性怎么表现,实践性又如何体现等问题。
3.关注、理解初中地理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思路方面,义务教育地理分为四大块: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师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程设计的思想。比如,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地球与地图”部分是基础,“乡土地理”是联系实际,“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是主体。“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又分为两块:概况与认识区域,这一点很多教师刚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注意。“概况”主要是从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去介绍的,如气候、居民、位置、经济等方面。而“认识区域”部分,“中国地理”也是从区域开始讲起: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世界地理”部分,主要是从区域层次方面去讲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这一点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即怎样从学习地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明确地理课程特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明显特征。在区域性方面,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述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初中地理课程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强调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通过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逐步学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进行乡土地理,把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各种实践能力。
二、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科学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学教材,全面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全面了解四大板块的知识内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了解实践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式,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理,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设计相关的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人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微课教学严重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强调,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微课;初中;地理
1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1借助微课解释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讲解抽象的重难点知识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增加学生理解生涩知识点的难度,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老师合理的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色、形、光和声等功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中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识的连续性,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这节内容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课录制Flash,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详细的告知学生[2]。这样通过微课视频的动态演示,又有老师的详细讲解,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形象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2选择合适的微课程素材,提高课堂效率:
在应用微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素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其中,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选择微课程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下列两个原则:
1.2.1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所应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原则,而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也需要讲究科学性,这则要求初中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广泛搜集科学合理的微课程教学素材,并将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避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误导现象[3]。例如:在《工业、城市与交通》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神州”发射的视频资料,以此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顾西部地区的矿产分布情况,了解西部的工业主要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
1.2.2坚持典型性原则。
微课程在应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就应该选择典型性的教学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内容为微课案例,其微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全面了解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并能够通过读图准确确定范围和概括所谓位置的特点,老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借鉴《是真的吗》电视节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纤流细细,珠穆郎玛,唯我独尊”和“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进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
1.3通过微课复习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采取微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觉进行校正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首都———北京”一章内容的《祖国的心脏》内容时,由于课堂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要想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北京的简称、全称、轮廓和位置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因此,当这节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辅助采用Flash进行教学,以拼图的形式组合北京的具体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断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目的。再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复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制作《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微课。然而,由于学生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所以老师便可以组织观看关于黄土高原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在学生观看微视频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学案,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纠正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微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老师展示以往美丽新疆的微视频,这时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图片中的新疆这么美呢?而当前大部分关于新疆地区的图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凉的景象,从而导出“生态保护”这节内容;其次,以多媒体设备将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融入微课中,让学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部分学生提出应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多个自然保护区;再次,老师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让学生思考他们是因为什么杀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们仅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为草原退化,土地变成了沙子,迫于生计,他们成了偷猎者的帮凶。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中的保护资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微课程是初中地理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将微课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创新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满足中学地理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便需要学校老师深入探究微课的应用策略,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让微课程教学技术越来越成熟。
作者:王艳梅 单位: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字:初高中地理教学;差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初中地理教学;初中生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作为当前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通讯方式,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网络用户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类软件也开始在良好的时展背景下,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将即时通讯工具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相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地理课程学习体验,实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高速”运转。本文将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即时工具的特点与优势
1.简单易用性特点
即时通讯技术简单、便利,用户不需要填写过多的组织信息,只需要在注册后便能够灵活应用。即时通讯过程中不需要较多的技术保证,学生便可以实现自行操作。
2.实用免费性特点
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不需要额外支出费用,如学生常用的QQ软件、微信、微博、YY软件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沟通技术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很多学生喜欢在这些软件平台上浏览信息,发送会话,节约通讯成本。
3.移动办公性特点
即时通讯工具对学生与教师的工作场所要求较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比如,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机,在任何地点向教师发送提问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软件,实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网络即时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程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感受到更多的场景,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2.转变学生学习的时空
以往的初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中,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回到家后一旦遇到问题,便难以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实现针对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即时工具实现知识的多时段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需求。
三、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知识点教学
网络即时工具的兴起,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能够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各项内容的有效互动,将枯燥的文字、D像变得更加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学习地理知识,更加深入体会地理的丰富魅力。
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高雄”“台北”等城市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介绍有名的台湾美食和游客所拍摄的台湾景象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仿佛真正走入台湾,感受台湾的魅力与特色。在调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断提升地理知识点教学的质量。
2.读图能力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即时通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对学生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教学,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教师可以在PC客户端为学生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象与南方地区的景象,引导学生基于图片与资料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为什么北方没有香蕉树呢”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一同进行问题分析。教师也可以在微博中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图像,组织学生一同猜测这个区域的地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生成。
3.拓展思维教学
相较于传统的电话、E-mail等通信方式,即时通信不仅节省费用,效率更高。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讯系统等实现实时互动与沟通,实现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课程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远程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地理问题时,通过远程视频通话等方式向教师进行询问。教师遇到各类有价值的地理学习材料之后,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分享。
综上所述,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学习,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