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个人理财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08

序论:在您撰写个人理财的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个人理财的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给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带来更多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如何从产品和服务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已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理财产品的创新发展

产品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与前提,是维系客户的纽带与创造收入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若想发展,必须加强对产品的创新能力,积极设计并引进新品种。产品的设计与推出,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细分原则,哪里需要服务,确保每个产品都有相适应的市场,并让客户从中获得效益。以我国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快产品创新:一是改进型。在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础上进行整改、组合或包装,使之完善结构、形式及功能,进一步突出内容特点;二是模仿型。即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产品,并调整、优化成为自己的产品,尤其借鉴国外成功的金融产品,可降低开发成本;三是组合型,将现有产品进行组合,推出“套餐”服务。

二、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

分层服务的开展,并不意味着服务的歧视性,或者只为优质客户、重点客户服务。分层服务主要满足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以他们在银行中投入的利润为参考依据,给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利于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提高银行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重点实行高端客户服务,如VIP客户、贵宾卡、个人理财工作室等,为贵宾客户提供定制优惠,开通更多便捷的服务渠道,对这些客户实行特别服务,但是却忽略了数量更多的普通客户;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多针对高端客户,而普通客户却对理财知识了解较少。以国外大型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同样重视高端客户的开发,为高端客户提供有区别的服务,但同时并没有忽略普通客户的更大市场,只是在提品的种类及服务人员方面有所区别。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应细分客户,针对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服务。对于高端客户,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之外,还应提供如理财室等软件服务;对于普通客户,则提供一般性理财产品,让个人理财业务走进千家万户,挖掘市场潜力。

三、实现战略共赢

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发展,发展战略眼光,加强与横向企业的合作,探索混业经营模式。以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还不能直接涉足保险业、证券业。但是在《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和业务。因此,银行应该加强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进一步深化理财业务,在巩固现有客户基础上,寻求更多潜在客户。近年来,随着光大、华夏、广发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在金融混业方面适当做出让步,再加上建行、工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逐步改善,不同金融业务产品将交叉渗透。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除了关注政策变化,还应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方式,以确定更多客户目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

现有的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大多从商业银行的网点柜员中选拔。虽然他们对金融产品有基本的理解,但是与客户需要和社会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经理培训的重视,不断完善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与职业素养。另外,商业银行应该从柜员中一批选拔高学历、高水平、或者拥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人才,实行系统化的个人理财业务技能培训,并组织考核其从业资格,向个人理财业务岗位输送更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队伍建设。

五、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商业化

合理的收费水平,是维持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可改善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业务收益不良、价格扭曲等问题。因此,未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应该重视定价机制的建设。首先,全面评价各种金融产品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及成本,创新定价方式。针对特殊客户、重点业务可实行关系定价,提高业务盈利水平;其次,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收费品种,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制定统一的业务收费标准,实现中间业务水平的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由银行自主确定中间业务的定价与收费范围;再次,实施切实有效的内部收益分配体制,给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更多激励,避免人才的流失。通过提供高级理财的有偿服务,也是实现个人理财业务商业化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胡斌 胡艳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

第2篇

一、关于财权

理论界对财权的认识基本上是循着产权—法人财产权—财权的思路进行的。一般认为企业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归企业拥有,而财权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在具体界定财权的权能时,大都以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为依据,从企业拥有的经营自主权中分离出与资金运动有关的权力,将其作为财权所应包含的权能。如有人认为,财权是法人财产权中与产权资本化运动相关的权能,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它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是企业其他经营权的保证和前提,它具体包括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订价权、收益分配权等权能。[1]也有人认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并认为,这一支配权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2]

应该说,理论界对财权内涵的探讨,使人们对财权的认识,开始深入到“财”背后的权力,这为我们认识财务本质、财务主体、财务分权分层管理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如何认识法人财产权?基于法人财产权的财权研究是否科学?以经营自主权为依据来界定财权的权能是否严谨?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何认识法人财产权,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1993年底以后,我国开始用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新两权分离来代替原来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老两权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我国企业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基于法人财产权的“两权分离”,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效益低下、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状况,相反还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现象、“59岁现象”、侵吞国有资产、卷款私逃现象等内部人控制失控的严重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表层来看,是人们对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理解出现了三种错误认识倾向:一是仍然沿用以往“放权让利”式企业改革思维观念来理解法人财产权概念,把法人财产权简单地看作《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的14项经营自主权,以为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就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把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绝对化,认为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就可以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可以随意自主决定处置财产;三是过分夸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作用,认为只要国有企业实行了公司化改造,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就可以完全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3]

从深层来看,是因为“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本身的不规范性。首先,在现代产权经济学中并没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将企业界定为“一组契约的联结”;将企业契约的签约方,称为“产权主体”,他们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资本、劳动等)拥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将“企业所有权”,理解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者剩余索取权,有时也指二者的对称分布,但无论怎样认识,行使这些权利的是企业的“产权主体”,而不是企业本身。再者,企业拥有法人财产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只是表明当发生民事诉讼时,公司法人可以作为独立民事主体,以公司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它并不表明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财产都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当然也就不能将企业看作法人财产权的主体了,否则,就会出现“一物二主”、“一物二权”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财务理论界在财权认识上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93年底以前,我国一直在推行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但是这种缺乏产权约束的经济性放权,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政企不分、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当国企改革实践推进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时,有人认为:“随着企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也相应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财权,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行使投资权和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能。”[4]显然,循着这样一个思路: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投资权、收益权、资金支配权等权能,而这些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又构成“财权”权能,我们必然得出“财权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这一结论。但正如前文所作的分析,企业并非法人财产权的主体,大前提的错误,必然导致推导所产生的结论的错误。

那么为什么理论界会以经营自主权为依据来界定财权的权能?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这是我国法律中对经营权的法律定义及其具体权能所作的唯一权威规定。虽然从具体权能上看,经营权权能只有三项,比所有权四项权能少了一项“收益权”权能。但从理论、法律和实践上来看,凡是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权的企业也必然享有财产收益权。也就是说,收益权是企业拥有其他三权的必然结果,故“经营权”就是财产所有权。有人据此认为“经营权”定义是财产所有权定义的同义反复,是不科学的。[5]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法律定义给人以同义反复之嫌,又由于人们以为法人财产权的确立,意味着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因此,人们就以14项经营自主权为依据,来界定财权权能,从其中分离出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加以整合、扩充得出财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订价权等权能。但是,把法人财产权简单地看作《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的第14项经营自主权的观点正是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需要避免的错误认识倾向,以此认识为基础,所得出的对“财权”的内涵和权能的界定,其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

基于法人财产权概念及其理论来认识财权的内涵和权能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另辟溪径,对财权作出新的解释。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有一个与“企业法人财产权”貌似而实质上有天壤之别的概念——“企业所有权”。格罗斯曼、哈特等将其理解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它是指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主要指战略性重大决策权,如任命和解雇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报酬,决定重大投资、合并和拍卖等,它一般为所有者代表董事会所拥有,有时也需要股东大会表决决定。与之相对应的是特定控制权,或合同控制权,它是指可以通过契约授予经理人员的经营权,包括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利。由于公司法和企业章程往往对一些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权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如任命和解雇经理人员的权利、合并和清算的权利、重大投资决策权等,从而使这些权利变成了合同控制权,因此在界定企业所有权时,人们有时也直接用控制权概念,而不用剩余控制权概念。[6]

无论是特定控制权还是剩余控制权,也无论控制权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分离程度如何,我们都可以从中分离出与资本价值运动有关的控制权,称之为财务控制权。这就是我们对“财权”的新的解释。在传统企业,财务控制权由所有者行使;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财务控制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者所拥有的财务控制权主要是指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权和监督权,经营者所拥有的财务控制权主要是指财务决策执行权、日常财务管理权、财务经理选择权、以及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权。在企业控制权中财务控制权居于主导地位。

二、关于财务主体

基于法人财产权的财务主体研究,大致来看,有两大类四种不同的观点。一类是一元性财务主体观,以汤谷良、伍中信为代表,认为财务主体为企业本身,但伍中信不同意财务分层分权管理的观点;另一类是二元性财务主体观,以干胜道和刘贵生为代表,前者认为财务主体为所有者和经营者;而后者认为财务主体为企业和企业财产所有者。这些观点大多以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财权独立,自主理财为理论基础,研究结论的不同源于研究者们对财权独立程度的理解不同。

伍中信对财权独立的理解过于绝对化,他认为企业财权独立后,出资者就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的财权,不可能参与企业决策,所有者保留的只是剩余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他认为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使企业成为拥有独立、完整的财权,拥有“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能力,从而成为财务主体。[7]在将独立完整的财权界定给法人产权主体—企业后,出资人就不可能有独立完整的财权、不能进行财务决策了。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财务主体了。

汤谷良也从企业财权独立出发得出企业是财务主体,但认为财权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这一观点形成了他详细论述财务分权分层管理理论的基础。但是,由于他认为企业是财务主体,不承认所有者是财务主体,因此他认为“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8]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法人财产权出发研究财务主体理论的必然结果。伍中信不同意财务分权分层管理的观点。也不同意刘贵生、干胜道等提出的财务主体二元性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基于法人财产权的财务主体理论研究中,伍中信的观点是最彻底的。

刘贵生的观点与伍中信的观点并无实质不同,他也认为所有者的所有权集中地体现在剩余索取权上。事实上,只要认为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所有者就必然会被挤到只享有剩余,不参与决策的位置上。但由于刘贵生是以掌握财务分配权与否为依据来界定财务主体的,所有者参与财务分配,当然他也是财务主体。因此,他认为股份公司财务主体为公司所有者和公司本身。并且他对财务主体的界定也避免了将所有参与财务分配的利益主体都界定为财务主体的弊端。他认为,财务主体是指财务分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参与者,因它的存在决定着财务分配的范围、规模、方式方法及财务分配关系的基本性质。[9]这里,他提出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参与者”,而不是所有参与者,从而将其他的分配参与者排除在外。

干胜道则认为所有者在进行委托时要进行财务决策,财权要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分割,经营者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经营者的日常财务决策所有者并不干预,所有者参与企业合并、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财务决策,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并行不悖。[10]但是,干胜道并不反对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提法,他的二元性财务主体观,实际上是将所有者和企业作为财务主体。他说:“一方面,要转换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的财务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确立对企业的投资公司,即确立所有者财务主体。”显然,他认为,企业和所有者均为财务主体。只不过,他认为,“经营者财务与企业财务可以视为同义词”[11],这样看来,干胜道的观点与刘贵生的观点在形式上又有相似之处,都认为所有者和企业本身为财务主体,不同之处在于,干胜道认为,所有者具有财务决策、调控权,而不仅仅是分配权。

无论是一元性财务主体观,还是二元性财务主体观,基本上都是循着原始产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思路所提出的研究结论。我们同意财务主体的二元性观点,但我们的观点与前面的观点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认为应该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探讨财务主体的二元性。我们认为,企业财务主体是由企业所有权安排所决定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内在要求,它是指拥有财务控制权,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传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所有者是企业的财务主体;在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拥有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从而使现代企业的财务主体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同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是一个契约的联结,它本身不可能成为产权主体,也不可能是财务主体,能成为财务主体的只能是对企业投入要素的签约人,且这一签约人必须是掌握企业财务控制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将所有者排除在企业财务决策之外,是很危险的,这会使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权成为不受约束的权利,也侵蚀了企业形成的产权基础。

三、关于财务职能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如有人认为,“资源配置是财务的第一大基本职能”[4],“财务的基本职能是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资源”。[12]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研究企业财务职能,只能从所有者和经营者所具有的管理职能着手,从其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其财务职能。理由如下:

市场经济即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进一步得出企业财务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管理是否有效,而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有效性,即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责、权、利对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财务资源的配置而言,在企业内这种配置属于微观计划调节,其有效性取决于财务控制权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分布状况。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者,由于经营者拥有管理能力和信息优势,他应该拥有计划调节的权力,同时由于存在问题,所有者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计划调节权,尤其是战略性计划调节权,这就决定了财务控制权在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划分问题。权利划分合理,制衡有效,那么企业财务决策就会有效,财务资源的配置也会有效。

企业长期财务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企业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等等这些引导企业财务资源流动和配置的种种举措,都依赖于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企业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包括财务资源配置功能),是离不开所有者和经营者这两个财务管理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的。企业的资源配置实际上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管理职能的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它经历了一个从财务管理主体—职能发挥—产生资源配置作用的过程。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我们省掉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这一环节,直接讲企业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或功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专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这样讲就是欠妥当的。这也就是我们不同意“企业(财务)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观点的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应体现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调节(协调)、财务控制、财务监督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j].会计研究,1994,(5)。

[2]伍中信。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j].财政研究,2000,(7)。

[3]吴敬琏。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5]陈颖源。企业改革法人财产所有权[j].经济研究。1994,(3)。

[6]钱颖一。企业理论[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4.

[7]伍中信,周爱香。试论股份公司财务主体的一元性[j].财会月刊,2001,(24)。

[8]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j].会计研究,1997,(5)。

[9]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j].会计研究,1995,(6)。

[10]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j].会计研究,1995,(6)。

第3篇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误区

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追使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资金的增加又成为了必然,个人会想方设法使手中的资金升值,故投资理财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人们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也逐渐暴露出来,现归纳如下:

误区一: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我不需要理财

有人说了,我就不怎么理财,当然我也不会把每月工资都花光,自己这样过挺好,有这样认识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正常情况下生活得的确不错,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悠闲自在还不用为投资理财去费神。但是,细想一下,你真不需要理财吗?即使近几年你不考虑可能面临结婚、买房等事情(假设你家里能帮你解决这笔费用),你能保证你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吗?若你或你的家人突得大病又需要很多钱,您能保证病有所医吗?到那时再为当初没能理财而后悔为时已晚。合理的理财既能增强你和家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能使你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误区二: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一些人认为,我除了吃喝外节余不下多少钱,对我来说谈不上理财。等我有钱了再理吧,或者说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殊不知“大钱”可理,小钱更需要理。根据“二八定律”,有钱人在芸芸众生中始终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同样要面对教育、购房、养老等现实需求。在“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严肃而谨慎地对待。个人理财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要求人们有理性的消费理念。一般来说,个人收入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个人支出却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新潮商品的不断涌现、广告和经销商的诱惑、周围消费者的选择等等,都可能引起个人消费的变化,从而影响理财规划的实施。因此,人们一方面要尽量在可选的商品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力求满足预期的最大需求;另一方面要力图使消费决策带来的未来悔恨和懊恼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结余比率用于投资规划。

误区三:别人干啥啥

有一部分投资者听人说啥挣钱就投资啥,跟风涌入,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结果往往是投资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给自己带来麻烦。理财产品千差万别,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高风险的产品可能带来高回报,但自己不具备风险承受力,或资金使用周期与该投资不匹配,这样的产品显然并不适合自己,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遭受损失的严重后果。其实投资理财也和穿鞋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一个投资理财者来说,财力或许有大小。知识或许有多寡,能力或许有高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投资理财对象和确立投资理财策略,则是共通的原则。

误区四:投资目标不明确

成功的理财不仅需要正确的财富观。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技巧。为了使理财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首先要设定明确与合理的目标。知道目标行动就成功一半。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大比例的投资者投资目标有问题:要么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就盲目投资;要么目标制定得模糊不清(如想退休后过上舒适的生活、想让孩子到国外读书、想换一所大房子等等),将来无法有效地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和投资效益;要么目标制定得过高,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无疑会打击自己的投资积极性;要么目标制定的过低,不费多大劲就能实现,既盲目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又没能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增长。建议在设立投资目标时考虑两个基本要素:①目标结果可以用货币精确计算,②有实现目标的最后时间。同时,目标要有合理性,合理的目标应该是可望也是可及的,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误区五:对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包括影响未来收益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不同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个性,面对风险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相同。目前有相当大的一批投资者面对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要作投资决策时,对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存在严重误区:要么夸大风险,既丧失投资机会,又挫伤投资信心;要么忽视风险或低估风险,造成投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亏本。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财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享受这种美好感觉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另一方面: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这些风险会阻碍理财目标的实现。面对风险有人很保守,有人又非常激进。但是任何人在承受风险时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风险就变成了一种重负。可能会对投资者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程序。所以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必须考虑自己能够或者愿意承担多大风险。

误区六:有钱只会存银行

多数人出于安全考虑,会将大部分积累进行储蓄。的确在诸多投资理财方式中,储蓄是风险最小、变现性较好、操作最为简易的一种。同时储蓄也是收益相对较低的一种,它的唯一收益就是利息,更何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存款实现个人资产增值的可能性极小。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存在银行的个人资产还会在无形中“缩水”。存在银行里的钱永远只是存折上一个空洞的数字,它不具备股票的投资功能或者保险的保障功能。所以,普通百姓应转变只求稳定不看收益的传统理财观念,寻求既稳妥、收益又高的多样化投资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个人的理财收益。对基本的投资工具都要稍有了解,“量力而为”。选择较有兴趣的几种投资方式,搭配组合。“以小博大”。个人投资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

误区七:投资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尝试各种理财产品才能分散投资风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财之道。这种理财方式,确实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运用中,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市场的动向,使得投资分析不到位,结果可能在哪儿都赚不到钱,甚至会出现资产减值的危险。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组合,并不适合资金量小的普通老百姓。故此,对于资金最较多的客户而言,有必要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过于分散的投资也会使收益下降、使自己疲于应对,因此最好进行一个理智判断,把有限的资产相对集中干一些自己看好的能掌握的投资项目上,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收益。

误区八:过分追求短期投资或过分追求长期投资

有些人过分追求短期投资,乐于短线频繁操作,以此获取投机差价。今年或这段时期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把资金投入。这种人有投资观念,但这类投机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时机好也许能大赚一笔,但时机坏时亦不乏血本无归的例子。一味地看重短期成果会影响到理财计划的实施。而另外一些人却过分追求长期投资,过分强调货币时间价值。其实大多数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储蓄,投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其收益越高。譬如股票投资,它的市场价格要受公司业绩、公司预期发展、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相关环境变化、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不管哪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分追求长期投资有时不但不能实现投资价值增值,反而使自己失去很多获利机会。若是2007年年初入市一直持有某种股票到现在,和2007年底清仓相比,在收益上前者是远远低于后者的。

误区九:盲目自信,缺乏理财咨询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过分自信是另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尤其是当人们有过某些经验或知道一些具体信息时,无论所知是多么有限,都倾向于自作主张,结果是一败涂地。要知道:自信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综合分析能力之上的。其实个人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虽然有些人能够无师自通。但也无法避免犯些令自己懊悔不已的错误,更不要说那些一见到账单就头疼的人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多借助理财规划师、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专业的服务,才能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外发达国家,家庭理财、个人理财十分普遍和正常,大部分个人或家庭都有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一旦自己有投资意愿或投资渴望,首先找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进行咨询和探讨,让专家给出合理的投资理财建议,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财务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站在投资专家的肩膀上,您有机会赚得更多。

误区十:买彩票也是投资

第4篇

误区一:男方自愿给的可以不返还

2011年3月,男青年李某与女青年王某经人介绍相识。不久,两家人商量给两人订婚,于是李某为王某购买了手机一部,花费2000元,同时,按照当地风俗,给了王某见面礼2300元,并购买烟酒礼品若干送至王某家中。2011年6月,王某和李某分别外出打工,因沟通较少,李某提出分手,但双方因彩礼返还问题发生争执,王某认为手机和钱物都是李某主动给的,不同意返还。

说法

彩礼是男方以结婚为目的而向女方赠送的钱物。长期以来,受传统风俗的影响,婚约几乎成了一个必经的程序,尤其在广大农村,订婚必送彩礼,而且礼金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一旦发生纠纷以后,女方往往认为,彩礼是男方赠与女方的财产,女方没有返还的义务。其实,我国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而彩礼确有“赠送”之嫌,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赠与。彩礼的特殊性在于:赠送彩礼的目的是缔结婚姻;当事人赠送彩礼并不一定是完全出于自愿,而往往是迫于民俗和习惯的压力。所以,认为是男方自愿赠送,女方可以不返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误区二:男方提出退婚女方可以不退彩礼

2012年11月,女青年张某经人介绍认识了男青年吴某,虽然两人都刚到法定的婚姻年龄,但在农村却属“大龄”青年了,经不住双方父母撮合,两人很快便定了亲。在订婚宴上,经中间人之手,吴某将现金10001元转给张某的父母。两个月后,两人发生了争吵,吴某一气之下提出退婚。但张某不同意返还彩礼,她认为是吴某先提出的退婚,责任在吴某,自己可以不退彩礼。

说法

目前,我国各种民风、民俗、乡规、民约相互交织,民间朴素的思维方式往往与法治的价值取向不相统一。发生彩礼纠纷以后,按照民间的传统风俗,属于男方的原因提出退婚的,男方一般不要求退还,而属于女方的原因提出退婚的,女方则全额返还,但是这种规则是与现行法律的返还规则相冲突的,按照我国《婚姻法》解释(二)之规定,彩礼返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是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三是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理论上讲,只要符合上述三种情形之一,女方所收的彩礼都应在返还之列。法律上并没有谁先提出退婚,谁就负主要责任的规定。实践中,查清退婚的原因只是法院调解工作中的一个情节。

误区三:已按风俗“结婚”彩礼不应返还

2013年春节,男青年李某和女青年王某经人介绍相识,由于兴趣相投,两人很快订了婚,李某按当地风俗给付女方彩礼款3.6万元。一个月后,两人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只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结婚仪式。同居一周后,王某以与朋友外出旅行为名,从此下落不明。后王某的家人称王某不愿再与李某一起生活,李某遂诉至法院要求王某退还彩礼。王某家人不同意返还彩礼。他们认为,虽然李某和王某没有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但是两人已经举行了结婚仪式,彩礼不应该返还。

说法

在实践中,许多当事人认为,彩礼的给付就是为了结婚,而只要举办了婚礼,就算结婚了,男方就不能再要求退还,女方也没有义务返还,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国实行婚姻登记制,举办婚礼仪式并不是法定的必经程序。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应当依法共同到民政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才能具备法律上的婚姻关系,才能依法享有法律上关于夫妻之间的各项人身和财产权利。现实生活中,即使双方办理了登记手续,但未真正同居生活,所收的彩礼也应当予以返还。

误区四:谁收的彩礼谁才是被告

2013年8月,小张与女青年小刘经好友介绍后相识。很快,两人就订下了婚约,按照当地风俗,小张通过媒人送给女方电动自行车一辆、摩托车一辆,并给女方彩礼现金2万元。2013年11月,小张与小刘发生争执,小张遂提出分手,但小刘及其父母不同意返还所收的彩礼,经中间人调解无效,小张遂将小刘及其父母一起告上法庭,小刘的父母认为自己不是适格主体,不应当作为被告。

说法

第5篇

命题角度一: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例.2012年3月,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借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5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3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一问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指立法和建立制度。第二问王安石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信用借款的办法”据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处理原则是指折中或中庸、调和。第(3)题,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5分)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命题角度二:改革要顺应潮流,切合国情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他们已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这场失败起了暴露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的作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因而与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看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俄、中、日三国的改革。第(1)题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第(2)题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第(3)题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其本土化方面的内容;第(4)题是主观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指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了启蒙作用,影响了近代民主革命。(4分)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4分)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2分)

命题角度三:关注公平正义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4)结合商鞅悲惨的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和第(2)题属于对热点知识的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都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第(3)题要从变法内容对人民的控制和重视农业方面去考虑。第(4)题要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方面去考虑。

参考答案:(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4分)

(2)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4分)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4)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4分)

命题角度四:关注商业与市场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临川先生文集・答韩求仁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6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4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2分)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4分)

命题角度五:从近代化视角审视俄国1861年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村人口占94.3%,其中90%是农奴。工厂规模很小,大型企业平均不过40~50个劳动力。

――吴清修、王玲《俄国废除农奴制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企业数增长18.3%,工人数增长66.6%,生产总额增加100%。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材料三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四 欧洲三国人均GDP(单位:元)。

――安格思・麦迪森(英)《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五 沙皇政府不关心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挣回的外汇,大部分用于军费、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支出,只有小部分投入农业发展。因此,俄国农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购买力低下……

――杨甘霖《大国崛起的专题学习和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三,指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2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特点:工厂规模小;缺乏必要的自由劳动力。(2分)

(2)新变化:规模扩大;劳动力增加、工业产量增加。主要原因:“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农民支付高额的土地赎金,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些资金。(4分)

第6篇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基本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关于营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具备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所以,对于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性和应用性两大方面。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对于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公共关系处理、商务谈判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英语的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公共课设置。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这些公共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起到十分积极地作用,例如数学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逻辑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中文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外语课程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一门外语,从而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更好的与外商进行沟通与合作,还能够兼任翻译的职能;计算机科目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能力,为今后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的工作提供一项必备技能。

2.加强知识结构的设置。在公共课的学习基础之上,一定不能忽略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处理专业问题时的能力,还能够保证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或者更好的完善传统市场营销的变化。

3.加强专业课程结构安排。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大概包括十一门学科,这些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结构安排一定要有所侧重,分清主次,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呈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新趋势。传统的理论知识包括了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而实践知识则包含了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改革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引入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式,例如,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内容较强的课程中添加了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在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适当的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与练习,不仅使得学生对于传统的基础知识不在产生畏难情绪,还能够增添课堂师生互动的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的案例之中,让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市场营销方案的设计、投入到市场营销的管理工作、模拟市场中的竞争,既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够提前感受到市场营销的氛围,为自己今后的工作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7篇

摘要: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缺口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以“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大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一、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分析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从中国有旅游的那一天起,三峡旅游就是中国旅游的王牌景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三峡旅游所具有的人文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不仅在中国旅游业中有代表性,就是在世界旅游业中也具有独特性,三峡旅游是国际品牌。在2010年,围绕《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轴贯通、两极辐射、三区联动、腹地延伸”的总体布局,“将长江三峡旅游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旅游业大发展的黄金期,亦是重庆旅游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调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旅游人才需求量预测表(单位:万人)

重庆市“十二五”旅游人才规划预测,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25万人。到2020年,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52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1.87万人。到2020年,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4.64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2.97万人。到2020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6.49万人。

当前重庆市拥有旅游人才5.78万人,占该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8.9万人的20%,即百名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中,仅有20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短缺,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以上所述,切合三峡特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

二、旅游专业课教学现状

旅游相关行业是一个动态性非常强的行业,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模式相关的旅游产业模式、旅游行业要求都不同。但长期以来,学校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依托于制定和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对于现实旅游行业的了解和行业发展情况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跟进,旅游教学部门与相关旅游行业的紧密联系较少,导致教学部门缺少对旅游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实践和工作学生情况的有效总结和改进。

1.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这种传统的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灵活性,造成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被动学习,从而造成学习的惰性,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21世纪旅游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2.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讲旅游”,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老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层出不穷,但旅游教育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足,不注重与外界的系统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3.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狭隘和滞后性。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缺陷。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旅游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模拟导游室、客房和餐饮在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操作起来拥挤不堪,达不到实训的基本目的。这些旅游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另因实训基地较少,在旅游教学环节安排上仅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仅安排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而技能课的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小,毕业实习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是服务性的学习,管理性的实习很少,而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平时的实习和见习很少。学生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