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6:08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经济 企业转型 地方债务 房地厂问题
人称“末日博士”的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前几年提出过一个比较耸人听闻的观点: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要“硬着陆”。他的根据是,晚上去看中国的高楼大厦,灯都是黑的,说明中国有很大的房地产泡沫。他说:“中国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充斥着过度投资,空荡荡的机场和高铁、没有出口的公路、成百上千个庞大崭新的中央省级政府大楼、‘鬼城’、预防全球铝价上涨而新建好但未开工的炼铝厂,等等,无不是中国过度投资的证明。”于是,他有了上面的预言。2013年已经过了一大半,这前一大半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方面的变动,也凸显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几个最为棘手的几个问题。分别是:企业转型的问题、地方债务问题、房地产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让我结合国内如今的经济形势给大家详细分析下为什么中国正处于这三大难题中。
一、企业转型
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然到来。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过去为追逐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很快转移回到发达国家中去。最新一些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把“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内包”会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而近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去重来没有过的劳动力短缺。这两年农民工工资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而在新兴领域中,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要迁回本国,这将使中国制造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面临着如此大的压力,目前中国也在着重调结构转方式,致力于淘汰落后的传统产业,打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创新创业。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因此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从金融抓起。在此过程中,可以从四方面引导资金流向亟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领域。一是引导银行信贷向政府部门所支持的部门倾斜。如: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时,银行可在差别存款准备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方面得到一些宽松优惠政策。二是政策鼓励通过发行债券来为所支持部门提供融资。如: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和三农专项金融债。三是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准入,增加市场参与者,以实现为政府所支持部门提供融资目的。如: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四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更大程度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将资金配置到具有经济效益,能够创造就业的企业中去。除了金融机构要对企业转型中所需的大量长期资金给予提供外,还需要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的知识做好准备。而劳动者则需适应大跨度的技能变化。这些都需要中国加强自主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地方债务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为了抗危机、保增长,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此后,各级政府便大兴建设,导致积累到现在巨额债务。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总负债中银行贷款40万亿(基础建设20万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万亿)社保亏空18万亿、理财产品7万亿以及BOT5万亿。面对这棘手的地方债务,中国地方政府会不会出现希腊式的悲剧。首先我国地方债务与希腊债务规模相似,债务余额都为当年财政收入的3倍多。其次两者的借贷机制都是本届借,未来政府偿还。最后贷款银行败得机制相似。当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希腊债务也有诸多不同。希腊债务由70%为外债。由于没有自己的货币发行权,不能自己消化这笔债务,要靠欧盟与IMF救市。我国地方债几乎全部都是内债,中央政府有多种途径来消化这笔债务,不过终究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为了应对地方债务风险,我认为需要采取四点措施:
一是堵住银行的口子,规范融资平台的贷款。很多地方投资项目已经开工,资金需求量还是很大。若不控制,地方还会追加投资,又会增大地方债务,还会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二是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收入覆盖成本,能收费要收费。真正帮助穷人可用提高低保方式,提高退休金方式,以及价格阶梯方式。三是通过正规债务市场,发行地方债。不可采用通过银行来做长期项目贷款。增加政府债务透明度,对地方政府举债情况应向全社会公开。四是建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机制,及时重组那些风险很大的地方债务。对现有地方债务应分出风险等级来。可通过清理国库现金,减少政府开支等方式,腾出资金化解未来两年还债高峰的风险。中长期举措是政府减持一部分国有资产,用这笔钱来偿还风险债务。
三、近10年来的热点问题——房地产
【关键词】技师院校;体育教学;重要性;发展困境
一、现阶段技师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技师院校学生由于专业压力比较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锻炼时间。一方面由于技师院校学生各种专业课程紧密的安排,导致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学生在课后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又缺乏实际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所以在技师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播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办法,引导学生积极锻炼,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
技师学院的学生平时在一起,大多只是讨论专业学习或者是就业问题,而在教学课程中加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在体育锻炼中讨论学习以外的事情,放松心情,为以后更好地投入学习提供身体保障。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与学生接触多了,就能够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清楚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三)体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复杂, 技师学院开展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体育常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能够适应社会。另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竞技场,技师学院学生在今后面临进入社会工作时需要树立只要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二、提高技师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落实教学责任主体,不断统一思想
在技师学院需要改变以往传统思想,避免陷入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配选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落实教学责任主体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相互结合,落实教学责任主体,全校上下都应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理解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x,不断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个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不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明确分工,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体育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建立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营造体育教学氛围,加强宣传活动
在技师院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老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增加教学设置的灵活性,减少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一方面使老师更有时间去设计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也能够以更充分的热情去接受教学。现在的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室内和室外两种体育教学,室内教授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室外开展体育实践,增加了体育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教学宣传栏、家长会、多媒体等方法加大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明白体育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宣传体育影响,动员家长也一起参与到体育中,让校园和家园相互结合,为学生的顺利成长不断营造健康的环境。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以往条条框框的教学束缚,不断接受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需要重视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重视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体育教学是对快乐教学的延伸和升级,开展这一项教学要求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发主动的走向操场、走进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前以老师、课本为主体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空间,通过以指引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主动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
开展体育的为最根本目标是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能够有能好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检验阳光体育教学成果,提高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收效。在日常的体育测评中,要坚持不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对不符合当前时展潮流的教学方式应该尽早淘汰,采取一些高效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体育科目的测评工作,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提高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和课后的体育锻炼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态。
三、结束语
现阶段技师学院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重,需要培养出更具全面的人才,学院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永庆,寿文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82-84.
[2]刘芷萌.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神州,2013,35:108.
[3]郭伟.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194-195.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1.1完善市场经济
市场调控出现错误判断是对市场发展非常不利的,这可能导致市场产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市场中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供不对求,生活需求就得不到相应满足,这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再分配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个别行业发生垄断情况。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市场经济发生混乱,正常分配将无法正常进行,这使得经济问题协调和解决困难大大增加。如果政府不能合理解决问题,过度追求企业的生产力,很可能给企业在管理思想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在管理思想上可能出现混乱,造成思想膨胀。此类情况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把企业思想引向正轨,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在不断向前探索中,这也一定程度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并且受外界影响较大。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完善是势在必行的,这对整个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1.2施行宏观调控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对市场健康运行和政府体制完善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就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带来一定局限,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存在一定阻碍和问题,市场调节过程中,对进行经济调控的一些调节手段还不够健全,这非常不利于市场秩序的恢复,这是在经济把控中宏观调控难以进行的根本原因,并且對经济把控的作用也不太明显。经过系统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政府应加强科学宏观调控,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来缩小和打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切实加强公有制经济体制,运用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改善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并且政府应切实完善宏观调控制度,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家和企业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2.加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建议
2.1从市场背景发展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化的生产不可分割,在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社会分工过程中,国民经济已经逐渐向共同竞争和相互依存的良性竞争中发展,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对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经济建设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其能充分探索和讨论去设立一些解决措施。严格去贯彻实施按劳分配制能使市场竞争更具有序性和积极性。要使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只控制和约束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两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企业奉行利益至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很大原因,还可能使得企业违规操作,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合格率较低,不仅达不到国家质检标准,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效的调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去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其中要着重考虑的是对资本的管理不能只关注个别行业,要强化有单个企业之间共同建立的联系,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时,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防止调控时出现进行混乱的状况。
2.2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分析
经济体制建设对市场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不断变化发展,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也随之改变,许多经济再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例如,国有企业为使经营活动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使其管理方式能与现代市场管理方式更加贴近采用职权分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调控国计民生的相关经济行业和经济体制,这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需挑选相对适合的方案,做出正确有效的决定去管理市场经济的供应和分配。市场经济能在市场竞争在良性状态不断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在管理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但如果政府对市场竞争情况没有切实的管控,这将很大程度的把市场竞争推向恶性循环发展。到那时再去做补救措施,就有一定的滞后性,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对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有及时明确的认知,并及时讨论出干预措施,以此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2.3对市场缺陷的完善分析
政府进行职能上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中是十分寻常的,但并非是政府对市场状况直接干预,而是间接干预,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出台调控方案一定要非常慎重考虑,因为一旦调控方案不够完善,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混乱,甚至引起经济危机,这将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所以,在完善市场缺陷时,要着重对潜在的经济危机进行有效预防,把可能因市场缺陷造成的重大危害降到最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更为有序的调控市场经济,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 陆(1952―),男,辽宁辽阳市人,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91-03
收稿日期.2006―08―16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5%,而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微型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迄今为止对于“微型企业”的研究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也难觅其踪。而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微型企业”的含义、意义特别是我国应怎样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等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一、“微型企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统计上将各部门和行业的企业,按照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依据,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从这个我国最权威的关于企业规模划分的标准中我们至少可以观察到如下两点:首先,我国至少到2003年时仍没有在统计中引入有关“微型企业”的概念;其次,上述统计标准中就从业人员数来看,各部门行业小型企业的最高人数限额仍有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区间,这对于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从业人员数很少的“微型企业”发展也带来若干操作性方面的困难。因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般标准,首先说明并深入理解“微型企业”的含义,对于研究并促进我国“微型企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微型企业”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如我国台湾省定义为:“员工低于5人(含所有人在内)、设备投资低于2万5千美元的企业组织,且通常是居家型事业。”目前国际上一般是采用美国国家开发署的定义:“由贫困人口拥有与经营、员工不超过10人(包括不支薪的家庭成员)的公司。①
我们认为,在理解并定义“微型企业”时,应根据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特定目的以及“微型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注意把握如下两个基本要点:第一,由于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微型企业”的所有者和员工应来源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第二,“微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是使用低水平的技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水平和雇佣的员工人数均很低。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将“微型企业”定义为“资产和雇佣员工的人数均在该行业小企业平均水平之下,其所有者和员工主要来自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在生产经营中主要使用低水平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企业”。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微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微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属于“第三产业”的诸如修理、餐饮、服务、家政、缝纫、食品加工、商品零售和分销等部门和行业,以及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施工、手工业等部门和行业。
“微型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解决就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微型企业”使用的劳动力占拉丁美洲非农业劳动力的50%,占非洲非农业劳动力的1/3,占印尼制造业劳动力的近50%;在泰国,贸易、服务业产生的就业机会中有70%来自“微型企业”;在菲律宾,50%以上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受雇于微型和小型企业,等等。
(2)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工人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净值和70%的国内收入;墨西哥的微型企业创造了32%的国内生产总值;秘鲁大约49%的国内生产总值、尼日利亚和埃及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以微型企业为主的非正式经济部门。南非建筑业的“微型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②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解决贫困和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并通过它来支持、鼓励贫困和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荆棘丛丛,充满坎坷。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属于宏观层次的条件外,从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无一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将上述方面归纳总结起来,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第二,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这三个方面条件的同时具备则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一)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时,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也无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体系应由如下两个小的子系统构成。
(1)子系统之一: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
导致贫困和失业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这些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不具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创办“微型企业”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或技能所致。因此,要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
我国目前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实施了对贫困和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培训工程”,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尚没有建立起一种统一的常设机构来全面负责组织和具体实
施;培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备: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经费、场地和设备难于落实;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等等。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应当由政府出面建立起一种常设的、专门针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操作性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如可成立类似于香港特区政府的“职业训练局”的专门机构),下设若干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并由政府负责解决资金、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其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的培训,从而,构建起为创办“微型企业”以及在“微型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体系。
(2)子系统之二: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
为帮助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必须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我们关于这种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由政府出面组织,依托大专院校或社会中介机构组建起若干个“微型企业培育中心”,通过这些中心对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
第二,“微型企业培育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关于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开发、创业计划、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各种经济信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策划和咨询等服务;二是帮助和指导创业人员撰写“创业计划书”、“贷款申请书”等文件,以便与本文下述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建立起联系;三是帮助他们与大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沟通和联系,如帮助他们联系大企业将部分业务分包给“微型企业”,帮助“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等。
(二)必要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4%的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1%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据了解,高利贷利息正常为年息18%~25%,即1万元的利息为1800元至2500元。而统计局企业调查队队长宋跃征表示,尽管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融资难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民营企业资金的需求额度一般较小,而且频率多、随机性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另外,民营企业大多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往往缺乏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银行对其信用度评估相应不高,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持慎重的态度。因此,建立起“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扶持我国“微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指为那些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以外的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所提供的以贷款为主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其目的是为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帮助。
我国目前虽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开设有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的金融业务,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鉴于贷款安全方面的考虑,银行不愿意大规模地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贷款;没有形成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创业贷款支持服务的、完备的制度化体系;没有建立起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系统金融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建立起我国专门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和再就业问题的需要。
根据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建立“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应当是:
(1)政府从财政支出中拨出专款以及从其他渠道筹集部分资金,成立专门支持创办和发展“微型企业”的“微型金融机构”,并且该机构应当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由该机构向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贷款支持。
(2)该机构提供的贷款只能用于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小额的用于创业的资金贷款支持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并且,为了保证提供的资金贷款能够真正用于贫困或失业人口的创业活动,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应当由该机构在政府认定的基础上再次独立地对申请贷款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独立的调查,以保证资金贷款能够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3)由于该机构是一个政府成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因此,所提供的贷款应当是优惠贷款或由政府财政贴息的贷款,如果有必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贷款利息,也应当仅仅以保证必要的经营管理成本为限。
(4)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贷款偿还率),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如:实行“会员制度;在正式成为会员前必须参加由该金融机构组织的,其内容包括贷款资金运作方式、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会员”;实行“会员小组集体担保”制度;等。
(三)必要的政府支持平台――“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支持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应当通过政府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微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创造一种有利于“微型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持平台。我们认为,政府在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订有关政策并由政府主导,建立起培育“微型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和必需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实体经济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开发、石化冶炼、交通运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2008年后,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疲软,加剧了实体经济生存的困难。在成本上涨、需求放缓、利润下滑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企业进入了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的冬眠状态;一些企业则主动收缩产能、变卖机器、出租厂房,转向虚拟经济或投资性行业;更有甚者,近年来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不少企业主更是将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用于炒楼、炒股、炒艺术品,甚至放高利贷……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持续的游戏。当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灰色金融也屡现崩盘。实践证明,一国经济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拉动。放眼欧洲,德国能够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基本未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所以德国的经济能够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不论是国外教训还是国内经验均表明,实业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其前景更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将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近来民间关于回归实业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中央政府高层更是审时度势,凭着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准确研判,包括国家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等领导在不同场合均强调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正式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发展实体经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新议题。
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坚持和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引导过去抽离实体经济用于投资、投机的资金再回归并专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窃以为,发展实体经济,就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营商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与此同时,要从整个国家的产业链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价值分配比例上进行优化,特别是要从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着手,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扶持,让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中能够获得合理的盈利和具有吸引力的回报;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
最近几年以来欧美出现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发展出现“异化”;迟迟走不出危机,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坐着火箭在发展。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世界经济体,GDP总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也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的未来。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l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则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了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所以说,人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实体经济。
2.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中国之所以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但也只是减少了一部分订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实体经济做强了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所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让国家的老百姓过上永久幸福稳定的生活。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1.企业家投身实体经济的精神状态不佳
企业家以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自20世界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倡导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们似乎忽视了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主张发展虚拟经济,也不是不主张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我们似乎在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天平上有点偏重第三产业。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周期短、赚钱快。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网络游戏行业等。于是,大量的实体企业开始跨入这些行业,用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聚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些所谓挣钱快的行业。资金挪用到这些行业后,则无暇去顾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去研发实体经济产品。而一旦这些行业有点风吹草动,实体企业则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体企业的荣誉感在减弱,导致企业家精神状态不佳。当然,在普通的劳苦大众身上也体现这个社会怪像,这点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就可以提现出来。过去,我们的父辈的理想是长大当工人、科学家、老师。而如今,我们的理想变了,提起谁是工人好像就是穷人的带名字,且感觉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大家的理想变成了要做公务员,要做证券师、金融师,要去从事游戏开发,从事IT业。酷似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于是严重打击了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荣誉感不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大
首先,企业税负过重。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贷款所承担的利息等等加一起压的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何况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其次,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不堪重负。最后,企业融资困难,迫使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高,成本又增加许多。
3.实体经济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
因企业家热衷于来钱快的行业,把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撑,没有能力也没有激情去搞研发新产品。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现象并存的问题异常的突出。
三、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激发其活力。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这个精气神,落实在企业家队伍层面就是对创业创新创优始终充满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能够调动企业家的创造力、主动性,能够推动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创业,能够在企业进入瓶颈期时帮助企业家冲破制约。越是困难时刻,就越要保持和振奋这种创业激情。遇到困难就患得患失,就想减产,就想减员,就想关门,不仅可能丢掉现有的市场,还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政府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会调动大家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改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运营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去支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为企业减负减税,提出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险缴存方式方法,调控原材料的供应,对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以达到全面减轻实体企业负担的目标。加强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及企业收费项目混乱的稽查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及企业收费项目繁多的维权机制。
3.加快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90-03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全世界遭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任其无限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爆发危机;一部分人认为是格林斯潘及其管理的美联储在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深层次原因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虽然理论界的争论还没有得出结论,但是,不可否认,这次起源于美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多重的。
1.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了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这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房价的持续上涨使美国居民相信,购买房屋是无风险的投资,对住房的需求大幅膨胀,进而促进了债务大量增加、金融机构杠杆率提高,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留下了隐患。“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发动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而且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和监管当局没有充分估计到金融市场上不断积聚的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2005年5月,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坚决反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错位和滞后。1999年11月4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但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业的一些领域存在重复监管,但另一些领域却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机构很难实现有效协调。
以上两点无疑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和体制方面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要从经济学来理解此次危机深层次原因:
1.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资本论》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特别是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两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而产业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则被称之为现实资本。如果把股权融资凭证、债权融资凭证等包括进来的话,则可以将作为价值符号的非现实资本,统称为虚拟资本。现实中,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也未直接用来消费,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做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所有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资本系统。虚拟资本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并且信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2.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马克思眼里,资本主义生产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自由竞争”,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的结果只能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加大贫富差距。在这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就越加明显,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资源配置,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会表现为生产的过剩,因为市场经济无法合理解决个别企业投资、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投资、生产盲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上“自由过度”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这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可以充分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金融管制解除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大量的资本从实物生产和贸易领域转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等投机场所,导致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实物载体的虚拟资本剧增。与此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却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只能靠借贷消费。从宏观上看,金融的不断扩张使得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透支经济”,形成了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也因为政府推行金融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得到变相的鼓励。此外,随着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美国的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风险非但没有因为市场的自行调节得到稀释,反而变得更加集中。因此,虽然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矛盾,经济表现出繁荣景象,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新的矛盾和危机。
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一)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实体经济的定义。从经济学角度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实体经济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人类生存需要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类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保证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停止,那么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保证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那么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二)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此次金融危机对各国虚拟经济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海外投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时遭受亏损。但是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可以说是“未伤筋骨”。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劳动密集型省份,在金融危机中真正关闭、停产、半停产的只占1%多一点。以东莞为例,2008年底统计表明东莞市真正倒闭的企业是900家,据当地数据显示,其实历年都是这个规模。与此同时,还有八九百家企业新注册,相对是平衡的。中国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大,但只是订单减少,一些小规模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这些资本的损失不会对中国造成根本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1)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2)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运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的两条途径:第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第二条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3)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1)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2)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3)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四)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实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可以为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虚拟经济泡沫往往只是金融危机的诱因,而深层原因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第二,实体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带动虚拟经济。这一点通过传递作用表现出来,经济发展主要靠实体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可以带动虚拟经济增长。第三,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必然演变成金融市场内部的价格投机,进而催生大量泡沫。这种失去支撑的、单纯逐利的“横冲直撞”,对市场的破坏不可估量。面向实体经济需求推动金融创新,要求金融机构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量体裁衣,使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
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几个大调整,包括人们消费观念的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达国家发展观念的大调整,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等。这些都对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调整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各国再次深刻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中孕育出来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高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通过扶持本国实体经济抵御金融危机,更加说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表现出来,所以要坚持把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生产业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力量。要全面组织钢铁、石化、建材、汽车、船舶、医药、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七大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皮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推动新一轮热电联产改造。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生物产业、物联网产业、3G产业、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培育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
3.重视发展生产业。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创意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生产业,落实各项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探索产业集群、百强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抓好生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实现从单个企业分离到整个产业分离,从分离后为母体服务到为整个产业和社会服务两大转变。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售后、生活等服务内容外包,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生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3-540.
[2].各国要防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N].人民日报,2008-10-26.
[3]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0-33.
[4]崔友平,陈华,赵俊燕.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美国金融危机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4).
[5]顾钰民.对当前金融危机原因的阐释[J].晋阳学刊,2009,(2).
[6]蒋家华.金融海啸第二波侵袭路线图渐显,中国不会伤筋动骨[EB/OL].新华网,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