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1 16:56:07

序论:在您撰写汉语言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汉语言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财经应用文;词汇;表达方式;语言特殊性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和人际交往日益增多,财经应用文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财经应用文记载和反映了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凭证,是分析经济活动状况、促进集体或个人沟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1]。在这类应用文书的写作当中,只有充分发挥汉语言中词汇、表达方式、语言等特点,才能使文书中抽象的思维变得更加具体,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现实。

一、词汇的专业性

在任何一种文体中,词汇的应用都具有极强的技巧性,文章作者通过对于词汇的积累,才能有更多的想象以及发挥的空间。在财经的应用文当中,词汇是组成整篇财经应用文最基本的符号。财经应用文因为其本身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其词汇使用也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做到有的放矢。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使用专业术语从而使文章看起来更加严肃,也更能够令人信服,给读者以严谨的感觉。如在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中,会经常涉及到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专业知识,会使用“分销4P理论”、“电商交易P2P”等词汇,而在财务分析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中,又会出现“bond债券契约”、“Con⁃traaccount对销账户”等专业词汇,既具有专业性和逻辑性,也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表达方式的严谨性

财经应用文因为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使得在写作过程中,叙述、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占据了绝对多数,其句型较为单一,以陈述句为主,很少出现疑问、反问等句式。在实际应用当中,财经类应用文的使用场合决定了其表述要客观公正、严谨规范。如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中,签订合同的双方达成的意向都必须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商品说明书的撰写中,应严格按照生产过程和规定,客观理性地将产品的性能、质量、生产日期、使用方式等表述出来;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决策类文书中,应使用理性的议论表述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评析,使得文章具有可参考性和实用性,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此外,在句式的使用上也以陈述句为主要方式,如在招标书、投标书的写作中,绝对不会出现疑问的句式,用客观陈述的方式体现出文章的严谨、准确和规范。

三、语言的特殊性

1.数词使用的适时性

财经应用文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要结合文章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整,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需要确切数字的文章中,如商品的价格、企业的产量等会将数字准确表述并具体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另一种情况,有时为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信息,会选择一些模糊的词语进行代替,以保证不会泄露企业或个人的相关信息[2],如洽谈类商业信函等。此外,对于数词的使用也具有其独特的内涵[3]。如会在“二”和“两”的表述当中进行区分,以此来表明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在需要准确表述的数字中使用“二期工程”、“二百三十万元”等,而在有些较为口语化的表述的情况中使用“两组人员”、“两项任务”等,体现出了汉语言所独有的特点。

2.时间表述的准确性

在一些对经济活动的进行新闻报道的信息中,还需要注重时效性,保证事件发生结束在时间上的准确。例如,在大多数的财经文章当中不会有人选择用“年底”、“下旬”等作为描绘时间的表述,而会选择“本规定自XX年XX月XX日起实施”、“本招标书自之日起九十天有效”等准确的表述,做到严谨细致,规范合理。

3.感彩的适宜性

财经应用文的语言感彩随场合不同而有变化。在一些正式场合,须使用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国务院、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颁布的政令、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等。作者要在表达当中以严肃认真、严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本着对事实负责的态度,不能掺加虚假的信息,以免给读者错误的引导[4]。而在有些比较活泼的场合,财经应用文的语言则会体现出适宜的轻松自如,还会出现以第一人称为表达方式的语言特色,如祝酒词、商业信函中的“祝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等。此外,人们在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当中会使用“贵公司”、“顺颂商祺”这类的词语,既体现了汉语言的情感特色,也具备交往中的基本礼节。

4.语言的简明扼要

应用文不追求文学语言的细腻,不追求纤毫毕现的细节展示,其目的是为了向忙于事物的读者介绍情况、说明原委、陈述事实、总结规律、指示办法,推动经济活动发展,因而只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关键、要点,实行概括述说。因此,叙述多是概述,说明多是概说,议论也是直接简明地提出观点主张,要细致推敲,力求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来进行表述。如签订经济合同使会使用“甲方乙方”来指代买卖双方,在合同尾部也会标注“未尽事宜”等客观表述;在营销策划书、广告文案等案例中,虽然使用了部分修饰词汇,但也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如“虚位以待”、“诚聘英才”等,在不失本意的前提下缩短了篇幅,增加了文章表达效率。结论:财经应用文作为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表述,需要利用各式的语言词汇对其进行书写。能帮助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员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其中,更好为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服务。总之,准确的利用汉语言的特点来书写财经应用文,从而将国家的经济事实表述出来,是财经应用文作者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建民.应用写作[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2]莉.高职《财经应用文写作》课堂导入教学探微[J].经营管理者,2015,02(36):481.

第2篇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

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熟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很特殊的结构和丰富内涵。由于同一个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给不同文化和语言带来了融合性,英汉语谚语在语言特点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英汉谚语语音特点比较

1.重复。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

① 英语例句。What’s done is done.

在这条谚语中,“done”重复,表示覆水难收。

② 汉语例句。俭吃有利,俭穿有心。

在这条谚语中,“俭”重复,表示节俭有好处。

2.韵律

① 汉语谚语的语音要求

在汉语中,谚语语音和谐动听,体现在平仄,对仗和押韵上。

(1) 平仄。例如: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深。

这个例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这样的韵律形式十分便于传诵和记忆。

(2) 对仗。例如:人要脸,树要皮。话多不甜,胶多不粘。

以上这两条谚语都有相同的句子结构,表达了相关或相似的内容。

(3) 押韵。例如:烂泥糊不上墙,朽木当不了梁。

这个例句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末尾的词有相同的韵母[ang],两个子句押韵很工整。

在汉语中,不仅有押韵,音节数对应,平仄调对应等方法,还有很多合成词可形成新的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

② 英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因为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中没有汉语中常用的平仄调。但英语中的轻重音可以产生“格”,如有“抑扬格”(轻重)、抑抑扬格(轻轻重)、扬抑格(重轻)等。由于英语中元音后面的部分比较复杂,所以,除了押韵外,还有音节的重复,包括头韵,腹韵,音节尾的和尾韵。

(1) 头韵。例如:Look before you leap.

例句中,单词 “look”和“leap” 都含有辅音发音[l],构成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腹韵。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例句中,元音[]出现重复,是腹韵形式的体现。

(3) 尾韵。例如:Haste makes waste.

以上例句主要体现了尾韵形式,子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st,构成押韵。

二、英汉谚语语法结构比较

1.简明的语法结构

谚语在语法上一般结构简明。英汉谚语主要采用省略手段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① 汉语例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例句中省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常规句序应该是“因为别人为我着想,所以我也应该为别人着想”。

② 英语例句。Other days, other ways.

例句中省略了动词 “are”,常规句序应该是“Other days are other ways”,意思是“时过境迁”。

2.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这样的谚语,它们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结构的分句,却表达相反的意义。

① 汉语例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例句中“祸”和“福”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对比。

② 英语例句。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句中人的因素与上天的因素形成对比,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英汉谚语语义的比较

1.明喻或暗喻

①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A leopard never changes his spots.)

该例子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和英语中的含义是可以对应的,表明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在相似经历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虽然表达方式和选取形象不同,却能表达同样的内涵,达到了异曲同工之美。

②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不同的喻义。

例如:亡羊补牢(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这条谚语在英语和汉语语言中使用的是相似的本体,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喻意。英语中的喻意是“损失已经造成,再采取弥补措施已经没有意义了”;而汉语中这个成语则强调蒙受损后,想办法补救,还来得及。

③ 以不同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sure.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采用“上天”和“网”作为本体,而英语采用“mills””和“god”作本体,但是表达的喻意是相同的。

2.双关

双关是使用有多重含义的同一个单词或使用有相同发音的不同单词表达相关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汉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有双关含义。

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这两条谚语中,“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黄连之苦,二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痛苦。

其实在英语中也不乏有双关含义的谚语。例如:

He is not a grave man,until he is a grave man.

这条谚语中的“grave”有两种含义,一是作形容词,表示“严肃的”,二是名词,表示“坟墓”,所以译为:“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在坟墓里”。

四、结语

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简练,流畅,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相同和相似的社会经历都会反映在其语言和文化上,谚语就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种古老而又极具价值的表现形式。通过英语和汉语两种谚语语言特点的相似性比较,我们了解到谚语作为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形式,使英语和汉语语言交际和翻译成为可能,并将为英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49-161.

[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5.

第3篇

一、不忘本义,学习用词之精准

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它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根据研究,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约七成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抓住了本义,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摸到门径。如,“万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关键是要理解“灰”字的本义。“灰”是个会意字。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灰”字是用手拿火来会意。火炽热,是无法用手直接去接触的。但火熄灭慢慢冷却了,就可以用手去拿。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就冷凉了。“万念俱灰”意味着没有一点热度与希望。“灰”字的这种含意,体现了我们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理解了“灰”这一本义,就能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准确运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死灰复燃”等一类词语。把握了“灰”的本义,就容易理解其“颓废失望”的比喻义。容易理解、运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词语。灰质轻,颗粒小,易飞扬,颜色黑白。认识了这些特点,也就容易理解、运用“不费吹灰之力”“灰飞烟灭”,对形容词“银灰、灰白、灰暗”,对方言词“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与运用。可见,准确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是透彻理解词语的基础,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准确、深入而又融会贯通的把握,利于学生学习精确用词,是学习运用词语的根本。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

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同样说“睡觉的屋子”,可称房间、可称卧室,可称寝室等,同样一个“好像”,可以是“仿佛、犹如、宛如、如若、酷似”等,这就给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词义的多元性,灵活使用,能使表达气势如虹,文采斐然,撩人心扉,也能使表达娓娓道来,入情入境,使人心旷神怡。如,《猴王出世》,其中有这么一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文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尽用短语,使文章富有节奏,朗朗上口;“草木、涧泉、山花、树果”抓住典型穷尽了“吃”的各种食物;“狼虫、虎豹、獐鹿、猕猴”很具代表地囊括了相处的各路伙伴;文中“食、饮、采、觅”尽是“吃”之近义;“为伴、为群、为友、为亲”全是“友”的近义,一系列的近义活用,十分鲜活地表达了“吃”的自然与丰富,“友”的广泛与亲密,让人扼腕慨叹。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无疑对学生的表达提升大有裨益。

三、巧练妙导,学习修辞之实践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语音节奏,词义词性的深厚广博,形成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当然,有些修辞手法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而有些却是汉语言所特有的,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词中所含有的修辞手法,更是具有汉语言的鲜明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汉语言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次习作课《体验“失明”》,大意是让学生回家蒙上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种种不便,把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习作讲评课上,一位学生写道:“我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的可爱;我闻到浓郁的花香,却看不见她们的娇艳。”应该说,这位学生文笔流畅,文字优美,写得挺不错。如果就因此点赞一番,也无不可。可一位教师具有敏锐的语言意识,在点赞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点拨:你是用了两个句式相同,字数大体相当的句子,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排比句了。接着列举了排比句:心灵――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继而恰到好处地讲了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修改排比句,经过一番推敲琢磨,不少同学写出了类似这样的文句:我静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那可爱的葱绿;我挪步在花园间,吮吸着沁人的花香,却看不见她那绽放的笑脸;我仰头望着天空,倾听着小鸟的欢叫,却看不见她们飞翔的身影。这就是因为教师胸中装着汉语言文字的修辞特点,敏锐地抓住讲评的契点,机智地进行诱导,所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实质对比,学习构段之精巧

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置换词语、对比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用语、句式表达、层次的安排以及构段之奥秘等。可不少的教学硬生生地强塞进一个词语,硬生生地拉来一个句子或硬生生地改写一个段落,为比较而比较。有的被用来作陪衬的比较内容,或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或明显劣于原文,或与原文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比性,然为什么逊于原文,稀里糊涂没说清,未道明,反正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与僵化认识:课文的肯定最好。这样的对比,没有依据汉语言特点,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和费时低效的泥潭。依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用词、造句、构段的比较,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展现出一片崭新天地。如《秋天的雨》中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 谁能给“五彩缤纷”找几个近义词?学生立刻找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纷呈、色彩纷呈、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色彩绚丽……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2. “五彩缤纷”这个词中哪些字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学生说:缤纷。教师让学生用“缤纷”搭配词语,学生说:落叶缤纷、落英缤纷。这时教师出示古汉字“缤纷”,引导观察这两个字的左半部分为“丝”与丝织品有关,字的右半部分为“宾”“分”,与字的读音有关。并明白“缤纷”指古时候“旗帜后面缀连的上彩色的飘带”。试想,那彩色的飘带风一吹就会飘拂游动,所以很具“动感”很具“变化”。

3. 请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哪里写了“缤纷”之动感?学生恍然大悟,文中所有句子,所写的颜色均有变化之动感:黄黄的银杏叶“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金黄的田野像海洋,海洋无时不在晃动,橙红色的果子“你挤我碰”,多彩的“频频点头”。

4. 一个“五彩缤纷”把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变化这动态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段话围绕着“五彩缤纷”这一颜色与变化的主线,构段别致精巧。而“五颜六色”却只有“颜色”而体现不了“变化”。

这样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实质性对比,学生对文字、文句、文段的理解感悟是入木三分的,从中感悟习得的构段表达之技巧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朗读吟诵,提升语感之敏锐

汉语言文字音节简短,铿锵流转,跌宕起伏,和谐悦耳,十分适合朗读。应当让学生读得忘我投入,入情入境,沉浸其中,从而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节律、张弛之起伏、意味之绵长,并耳濡目染,熏陶感染,增加积淀,形成语感。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涉及松潘草地的一段资料:“位于川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草地气候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大片无规则的沼泽。沼泽上水草盘根错节,结成茫茫的草甸,让人分不清虚实。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够“一目十行”迅速捕捉关键词: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气候恶劣、零度以下、风雪无常、茫茫沼泽、难辨虚实、稍有不慎、灭顶之灾。

同样,表达方式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只有充分阅读感受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文句的构建,才能让各种表达方式烂熟于心,了然于胸,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运用时,语感就像一根神笔,能迅速地形成意思,形成表达方式,能迅速地捕捉、比较选择合适语词,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迅速地形成思路清晰,表意贴切的独特语言。所谓“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六、重视文言,提升表达之洗练

文言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特有现象。文言文的凝练传神,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是它特有的质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人,很难说它具有深厚的汉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准。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的内功。教学文言文时,除了完成一般的文言文任务外,要特别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练就。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可适当拓展培养表达能力。

1. 根据提示试着把白话文改写成文言文。

①你吃饭了吗?――汝饭否?

②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万分感谢!――静候回音,不胜感激!

③足球比赛,我们学校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高兴。――足球之赛,吾校荣居榜首,皆欢;足球赛,吾班冠,甚是欢。

2. 根据提示说说名言警句。

①君子应该成全他人的好事。――君子当成人之美。

②谦虚谨慎会获得好处,骄傲自满会带来损失。――谦受益,满招损。

③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根据情境选择名言警句填空。

①在玩捉迷藏游戏中,“狡诈”的小明虽然躲藏得十分严密,但( ),最终难逃我的火眼金睛。

②( ),我们要记住这次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戒骄戒躁。

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ks by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Five-ears-vocational school;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influenced their translation study and offer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 五年制学生;英汉翻译;英语语言特点;应对策略

Key words: five-years-vocational;student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practical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67-02

0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频繁,英语的使用也就自然趋于广泛。对于肩负着新时代使命的年轻一代,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也就成为他们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别是将要成为我国科技时代基础队伍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也势必成为重中之重,而英汉语言的翻译则是其中一项必备技能。然而,英和汉两种语言特点间的差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英汉翻译。因此,了解英语语言特点对高职学生英汉翻译学习有哪些影响,并且如何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英汉翻译的技能,成为我们从事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1英语语言的特点及其对学生翻译的影响

1.1 英语通常将强调信息置于句前,而汉语通常则将强调信息置于句后。

例: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because he is ill.

学生译:他待在床上因为生病了。

分析:源句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点:①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②He is ill.而对于这两个信息点,显然作者是要强调前者,即: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学生的译文沿用英语的语言特点,将要强调的信息依然置于句前,因此读起来生硬别扭。我们需要按照汉语的语言特点来重新调整顺序:他生病了,只能呆在床上。当我们把作者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后面时,就成了具有汉语语言特点的地道译文了。

1.2 英语常用静态词,而汉语则常多用动态词。

例1:Heavy footsteps signaled the teacher’s approach.

学生译:沉重的脚步声表示着老师的到来。

分析:approach 用作名词,其用词特点正是英语词性的使用方式,可是,将这种词性的使用方式用到汉语中显然不地道。若能把approach转换成汉语的动词“走进”,即:“沉重的脚步声表示老师走进了”,更显汉语的流畅。

例2:He said the meeting was informative.

学生译:他说这是一次长见识的会议。

分析:informative, 形容词,源句的宾语从句中使用了主+系+表结构,是英语常见的静态用词结构。可是,学生在译文中,用“长见识的”这一形容词来与“会议”搭配,依然存留着英语语言的特点。若将informative一词转译为汉语的动词则更体现出汉语常用动态词的特点。本句可译为“他说,这次会议真让人长见识”更为妥当。

1.3 英语用物称做主语的情况多于汉语用物称做主语的情况。

例:Talent wins games, but teamship and intelligence win championships.

学生译:天才可以赢得比赛,但团队合作和智慧可以赢得冠军。

分析:源语中,talent, teamship, intelligence都是物称做主语,读起来琅琅上口,语句简洁。 可是,将英语的语言习惯带入到汉语译文中,即若主语不变的话,不仅搭配不恰当,读者也不解其意:团队合作和智慧都不能是赢得冠军的施动者,只有人才能赢得冠军。因此,要让汉语读者读懂本句,就要用增词法,把人称加上,方才显得通顺易懂:人可以凭才能赢得比赛,但你必须依靠团队精神和灵活头脑才能赢得冠军。

1.4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多于汉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

例1: The new Command having been installed, my work there was done, and I returned to give my report to the House.

学生译:这个新的司令部已经被组建了,我的工作就是这个,我返回把报告顺便带回下院。

分析:在英语语言中,当动作的施动者不言而喻或没必要知道时,通常会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动作的受动者+be+动词过去分词。但依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则采用能用主动态就用主动态的处理方式。并且,中国人有“事在人为”的思维方式,即:但凡事情,都是人所为之,因此,动作的受动者后面直接使用动词的结构是汉语中很常见的情况。例如本句的译文就可以用“司令部成立”、“任务完成”这样的搭配,汉语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将其正确理解为“是我成立的司令部,我完成的任务”。显然在此,学生依然受到英语语言特点的影响。本句可译为:新的司令部成立后,我在那的任务就完成了,于是我回去向下议院做汇报。

例2: The matter was never mentioned again.

学生译:这个问题再也没有被提及到。

分析:源语中没有提及动作的施动者,显然作者认为它并不重要,这种情况下,应与通常会用被动语态来处理。可是,汉语的语言习惯常常会处理成主动态的无主句:后来,再也没有提起这事。既避免了出现并不知道的施动者,又传递出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例3: He was released immediately after Batista fled Cuba.

学生译:巴蒂斯塔逃离古巴以后 ,他立刻被释放。

分析:汉语里也有被动语态,而且,与英语的被动语态相比,被动词更加丰富,如:被……、受……、遭受……、遭到……、得以……、予以……、加以……、获……、让……等等。在众多的被动词中,“被”字句只是其中一种,在使用频率上来说,也比较低。可是,学生却看到被动句则统一译成“被”字句,结果牢牢被英语语言特点控制。译为:巴蒂斯塔逃离古巴以后 ,他立刻获释。这样,更具有汉语语言特点。

1.5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例: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that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e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 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学生译:亚里士多德能在思想上避免这个错误,女人的牙比男人的牙少的观点。通过同样的问题问亚里士多德,她可以把嘴张开让他数。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合的英语句子,正是反映了英语重视形式逻辑习惯。学生依照这样的思维去译成汉语,真是不知所云。在翻译中,需要把它调整成具有意合特点的汉语句子才能够通顺流畅: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但如果他能做个简单的观察,请他夫人张开嘴让他数一数,这个错误的论断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1.6 英语无主句使用的局限性大于汉语无主句的使用。

例:It should be noted?that?he and?she?were politically more than just?friends: they?were?extremely close allies.

学生译:我们应该注意,从政治上来说,他和她不仅仅是朋友:他们是非常亲密的同盟者.

分析:大部分的英语句子都会有主语,而无主语的英语句子基本上都是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对来说,汉语中的无主句要稍多些,而且并不仅限于祈使句,也有许多是陈述句。在翻译时,若英语句子中的主语不能够用汉语清楚地表达,就可以选用汉语无主句来处理:应当指出,他和她在政治上不仅仅是朋友而已,他们是极为密切的盟友。学生译文中,沿用英语的有主句特点,增加了并不确定的“我们”作主语,有篡改作者原意之嫌,这里用汉语无主句更恰当。

1.7 小结显而易见,学生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深受源语言特点所影响,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英汉两种语言特点之间的矛盾化解开来,致使译文晦涩不通,甚至出现翻译腔。

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探讨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只是经过了初级中等教育,各基础学科功底相对较薄弱,由以上译文就能看出,学生的文史类知识尚欠缺,汉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再加上他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于十六至二十岁的半幼稚半成熟期,因此,在对这类学生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他们这一特别的群体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对策。

2.1 精讲与练习并行精讲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即先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然后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技巧,之后再予以画龙点睛式地论述、阐发。这便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实践性特点,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了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激发他们对两种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且逐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2.2 陪着学生一起做练习学生做实践练习时,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尽量做到对他们的练习一一进行检查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监督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做面对面的指导和讲解,同时,也使教师能够马上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以利于精讲时更有针对性的统一讲解。

2.3 精讲时加入对学生译作的评讲精讲时注意对学生的翻译习作进行讲评和讨论。在讨论中,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其创造性。不要将答案中的译文作为标准,统一集中,动辄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2.4 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据以上学生译作可以看出,学生语言功底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他们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及差异,树立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倜西,董乐山等编著.英汉翻译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1.

第5篇

【关键词】呼和浩特汉语方言;词汇系统;语音系统;语法系统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1-02

自先秦以来,一个个少数民族与汉族轮流占据呼和浩特地区,使得此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共存,直到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才真正使晋方言势力向北扩展。而清时的“走西口”、“下云中”更是促进了晋方言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呼和浩特汉语方言。本文分析呼方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描写其有别于普通话的特点。

一、词汇系统

(一)基本词汇。其与普通话的大体一致,如,“爸爸”、“桌子”等。

(二)常用词汇。它与其他地区的晋方言极为相同,但与北方多数方言差异较大,如,把普通话的“屁股”叫为“豚子”,“顶棚”叫为“仰尘”等等。

(三)古语词丰富。每个汉语方言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语词。一些人认为同北方方言一样,呼方言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其实不然,它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虽然古语词的语音逐渐有变,甚至语义也不再一致,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得以保留,这也体现在呼方言中。“瞎汉”是古语词,最早现于元代石君宝的杂剧《曲江池》中:“姐姐,我瞎汉跳渠,则是看前面便了”,有笨拙的含义。呼方言也把笨拙的、没本事的男性称为“瞎汉”,且读音和普通话的差别不大。

(四)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呼和浩特地区的词汇是此地蒙汉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例如:“一马平川”、“平川野地”都与土默川的广阔田地有关。“粗蹄笨胯”是指牲畜肥壮,与土默川平原原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有关。

二、语音系统

呼方言和普通话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呼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基本一致。而所谓基本一致,是指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绝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方言声母系统。方言有19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这些声母如表一所示:

普通话声母和呼方言声母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舌尖前音声母“z、c、s”舌尖前音声母“zh、ch、sh”有区别。例如“诗(shi)人”和“私(si)人”有明显的区别,而呼方言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是无分别。

2.呼方言比普通话多了一个特殊的声母,即[v],凡是带这个声母的音节,都是普通话的零声母音节。[v]是普通话韵头是“u”的合口呼零声母音节,例如,娃、玩、位、王、物等都读[v]声母。[v]声母是口形较闭的唇齿音,即上齿抵住下唇而成音。

3.普通话的[?]声母是卷舌音,而方言读则不卷舌,读舌尖前浊擦音[z],例如:然[zan] 、仍 [z?n]。当“子”放在一个名词之后时,读作[?],如“女子”、“桌子”、“盆子”等。

(二)方言的韵母系统

表二 呼和浩特方言韵母表

呼方言有个韵母33,如表二。而其韵母和普通话韵母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没有后鼻音韵母,它们分别并入前鼻音韵母;没有撮口音 [yn],它同[u?]发作un;往与屋读作[??];由于没有卷舌音“zh、ch、sh”,所以没有?音;把[uai]与[uei]合为一个音,即[ui],如,“坏”与“会”。

(三)方言的声调系统。呼方言有平声(44)、上声(51)、去声(24)和入声(?22)四个调类。与普通话相比,呼方言的声调具有以下特点:平声不分阴平和阳平,古平声的清声母和浊声母无分别,都读作平声;古上声的全浊声母仍读上声,不归入去声;古去声与方言的去声一致;普通话把古入声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而呼方言则保留入声。

三、语法特点

(一)呼方言的词法和句法与普通话基本一致。 (二)具有大量的词缀,从而丰富了派生构词。如词缀“忽”、“圪”等构成了“忽摇”、“忽抖”、“圪都”、“圪落”……(三)构词形式丰富,有着丰富的分音词、逆序词和叠音词。(四)呼方言与普通话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呼方言的陈述句、疑问句常常用“了”、“呀”、“哇”、“啦”等来表达语气,而普通话则多用“了”、“吧”、“吗”。例如:呼和浩特方言说“干啥个呀?”或“不要玩啦,下午看会儿书哇。”而普通话却说“干吗?”或“不要玩了,下午看会儿书吧。”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人文对方言形成和使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其所涵内容范围广、包括类型多的特点。本文仅是简要地介绍了呼方言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系统。希望在帮助人们了解呼方言的一些内容和在方言正音上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忠,梁述中.大同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第6篇

关键词: 朝鲜语 汉语 语法特点

1.朝鲜语主要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用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发挥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用虚词来表达的。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汉语的词没有词尾变法,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介词,助词,连词等)来表示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关系,即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

朝鲜语则依靠词尾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而且朝鲜语的词尾,如:汉语“我去”、“人多”,这些句中的主语是“我”、“人”。但是韩国语表示主语时,必须加表示主语的格助词。

汉语里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朝鲜语在口语中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辈分、上下级、年龄、性别关系,表现出严格的礼节关系。朝鲜语中词尾分三级,在表达尊卑上下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表示尊敬对方时说:表示与对方对等关系时说:而当听话者是少年儿童时则用:等。

朝鲜语的动词结构是相当复杂的,显出了其黏着语的特征。同时它也是有着明显规律的,动词的态、式、语气、语态等信息通过向动词词干添加一系列词尾或配合助动词实现。活用时,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词干发生脱落或更换。这是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所不具备的。

汉语有时是通过一些介词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这时介词是加在词的前边的,但朝鲜语则用词尾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而词尾必须加在词的后边。

2.朝鲜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比较固定。

汉语和朝鲜语句子成分排列上的共同语序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定语和中心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例:我的书。 .

第二,状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汉语和朝鲜语一般情况下都取限定的居前,被限定的居后。例:他正努力学习。

第三,主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汉语和朝鲜语没有宾语的语境下,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后。例:他走了。

在汉语里,词序是一种主要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句子或词组具有不同的意义。汉语的词序是说汉语的人约定俗成的,它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词序问题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受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不完全懂”、“完全不懂”。

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因此语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谓语置于句末算是较为严格的。因为词尾表明各词汇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且二者之间的黏着性,使不同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具固定性,相对汉语比较灵活,如:我在看书,译成朝鲜语则为:

.

3.词汇词和句法词朝鲜语不同,汉语相同。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

朝鲜语是黏着语,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在组成句子的时候一般都要和词尾结合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关系,因此词汇词和句法词就存在差别。如是三个单独的词汇,当它们要组成句子时就成了在句子中就充当三个作用不同的句法词,做主语,做宾语,做谓语,和词汇词不同。

而汉语是孤立语,一般没有形态的变化,并且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词汇词在组成句子的时候是不会发生词形的变化的。如“孩子吃饭”,这个句子中“孩子”“吃”“饭”是词的原型,在词典里可以查到,是词汇词,同时,“孩子”在句子中做主语,“吃”做谓语,“饭”做宾语,因此“孩子”“吃”“饭”又是句法词。

因此,朝鲜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不一样,而汉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是一样的。

4.朝鲜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没有对应关系。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朝鲜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独立语。

词类是指根据语法性质的共同性划分的词的类别。

汉语的词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是虚词。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词,即拟声词和叹词。

句子的各种成分总是由属于一定词类的单词(或词组、短语、从句)来担当的。因此在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汉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在句子中只能借助虚词和词序充当不同的成分。“幸福”并不是只对应形容词,还充当名词。

而朝鲜语中除非进行词尾/词形变换,一种词汇就对应一种词类,做对应的句子成分。朝鲜语中各助词标明其前面的词各自充当的不同的作用。

如:

因此说朝鲜语属于黏着语,通过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属于孤立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关系,没有词形变化,一词又能充当多种词性,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国立国语研究院,「标准国语大辞典,东亚,2000.

[2][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8.

[3][中]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1999.

[4][中]北京语言学院,[简明汉朝词典],1986.

[5][韩],[标准国语语法],1993.

[6][中]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92.

第7篇

许国璋的论断不但促使我们对汉字的特点加以反思,而且使我们重新思考一般语言理论的文字观。这种文字观出于西方现代语言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文字威望”的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力图把语言的研究从文字的研究中独立出来。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语言学视野中的文字每每凌驾于口语形式之上。人们“一般只通过文字来认识语言,研究母语也常要利用文献。如果那是一种远离我们的语言,还要求助于书写的证据,对于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语言更是这样。要使任何场合都能利用直接的文献,我们必须像当前在维也纳和巴黎所做的那样,随时收集各种语言的留声机录音的样本。可是这样记录下来的原件要为他人所认识,还须求助于文字”〔6〕。根据索绪尔的分析,文字的这种威望是由于:

1.词的书写形象使人突出地感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更易于为人所掌握。

2.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视觉印象比音响印象更为明晰和持久。

3.文学语言增强了文字的重要性。它有自己的词典,自己的语法。人们在学校里是按照书本和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显然要受法则的支配,而这法则本身就是一种要人严格遵守的成文的法则:正字法。因此文字就成了头等重要的。

4.当语言和正字法发生龃龉的时候,差不多总是书写形式占了上风,因为由它提出的任何办法都比较容易解决。

索绪尔认为,文字的这种威望是一种专横和僭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学会说话是在学习书写之前。而且语言有一种不依赖于文字的口耳相传的传统,这种传统十分稳固。例如立陶宛语是1540年才有书面形式的,然而这时的立陶宛语依然在语音、词的结构、名词变格和声调方面都忠实保留古印欧语的特点。索绪尔断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因此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如果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得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重要,这就好像要认识一个人,与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照片。

另有一些学者,讨论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变迁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一个图画到了已经约定俗成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字。一个字是一个或一套固定的标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来,因而人们也按一定方式起着反应。这种习惯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实物的相似之处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语言毕竟是我们画不出来的那些事物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图画使用者到了某个时候便按照口语用词来安排他的字符,用某个字符代表口语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这个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个可以描绘的事物,又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旁的字失掉了它们的图画价值,只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单纯的图画字同言语形式如果没有联系,用处就越来越不重要。语言的价值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7〕。

然而,问题并非这样简单。

首先,文字和口语相比,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参与着意义的建构,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在他的《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中认为任何言语都有六个组成因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任何交流都是由说话者所引起的信息构成的,它的终点是受话者,但交流的过程并不简单。信息需要一些必要的形式:首先是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接触形式(口头的或视觉的,电子的或其他形式的),其次是信息的载体——代码的形式(言语、数字、书写、音响构成物等),最后是使信息“具有意义”的语境的形式(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意义或失去意义)。这样看来,“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信息的传递形式——语境、代码、接触手段之中。它们和说话人、受话人、信息一道共同组成整个交流活动的要素结构。而且各要素的作用在交流活动中也时刻处于不平衡之中,这一个或那一个要素会在诸要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于是,交流活动在一种情境中倾向于语境,在另一种情境中会倾向于代码,如此等等。信息的性质取决于那个占支配地位的要素的功能。这样看来,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决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面对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雅各布森在《语言和其他交流系统的关系》中指出,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的基础。由此而使语言产生了两种主要的变体——言语和文字。它们各自发展着自己特有的结构性质。它们的历史也充满着时而互相吸引,时而互相排斥,时而握手言欢,时而剑拔弩张的辩证现象。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言语作为一种听觉符号系统,它的结构主要是以时间为建构力量的。文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它的结构主要是以空间为建构力量的。当我们把口语的词或句子用文字书写下来的时候,符号系统的转换伴随着功能的转换——文字要对空间作出承诺。

雅克·德里达曾提出要建立一门书面语言学。他在《书面语言学》、《文字和差异》、《声音和现象》等著作中提出:不应把写作看成是言语的外在“服饰”或声音的简化“编成代码”的翻版。世界不是限于和决定于一种以语音为中心的意义模式。通过对书面语言的分析有助于发挥“意义”的潜能,因为书写不是言语的影子,而是关于语言本质的模型。

其次,就文字本身来说,西方拼音文字和汉民族表意文字在书写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上又有差异。前者因其“拼音”而与概念保持着距离,后者因其“表意”而与概念直接联系。即使是主张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表现语言的索绪尔也认为,表意文字有一种强烈的用书写的词代替口说的词的倾向。对于汉人来说,表意字同样是“观念的符号”,“文字就是第二语言”。所以索绪尔称他的研究和结论“只限于表音体系”。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也指出,汉字是一种程式化、简化的图画系统。它不是通过口语词去表示概念,而是直接表示概念,由汉字书写的书面语言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汉字的这一特质使它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统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统一完全依靠一种共同交际手段的存在,这同任何行政区域的统一是一样的,而这种共同交际手段就是全国普遍通用的汉字。中国各地的方言往往很难被别的方言区人听懂,可是各方言区的人都能看懂用汉字书写的文告。所以,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荷马、莎芙、希罗多德、狄摩西亚的作品,而一个学会约四千个汉字的学生就能读懂中国四千年的文献。德里达也指出,东方社会一直把语法学视为书面语言的科学。书面语言以视觉和读得懂的方式传达信息,它不是口语的替代品。研究书面语言的术语、条件和前提都与口语不同。

事实说明,正是汉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很大不同。在中国古代学者的眼里,汉字不仅有字形,而且有字音、字义、字能。从字音来说,“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魁《论文偶记》)。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础。所以,“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刘大魁《论文偶记》)。从字义来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字义是句义乃至篇章义的基础。从字能来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刘勰《文心雕龙》)。字能是句法的基础。总之,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中,字是根本。它与句子的语音、语义、语法的关系是“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所以,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以汉字的研究为核心,《说文解字》之学始终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认为,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科,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附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字学既不是西方的graphemi-cs(研究一种语言所使用的文字符号的字位学),更不是西方的graph-etics(研究一种语言在书写时用来表示言语的视觉符号形状的文字学),而是philology(语文学)。对于中西语言学传统的这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语言学为标准来作价值判断,就像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字、语音为标准来评价汉字和汉语一样。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差异,体现出完全不同的运思方向和价值取向。正如许国璋所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出发,去研究语言,这是汉语语言学一开始就有的特点。”〔8〕又说“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9〕还说:“中国的通行文字并不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当于词素和词。词素和词通过组合规则构成语言,成为信息的载体。中国古代经学家考察文字,实际上是把文字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来进行的。”〔10〕

当代西方哲学从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批判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在拼音文字基础上建立的“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批判了现代语言学从西方传统文化承继下来的漠视和排斥书写文字的强大传统。“语音中心论”认为说出的话或语音与思想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语音能够透明地呈现思想和内心经验,因而较之文字更接近自然和真实。而事实上对各种非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文字并不是语言的表达,不是为了表现语言而产生,它自身具有独立的起源。它的起源与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语音中心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种族中心论、西方文化中心论。当然索绪尔也认为表意文字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而与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不必经过语音的媒介而直接与概念沟通的文字代表就是汉字。索绪尔认为,像汉字这样典型的表意文字,具有一种远甚于表音文字的强烈倾向——用书写的词代替口说的词。因为对汉族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文字不是口语的记录者,而是第二语言。因此汉族人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谈话人就会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但索绪尔还是将表意文字排除在他的语音优先论之外,显示出他的种族中心偏见。事实上,正如德里达所指出的:在汉字文化中“可以找到逻各斯中心论以外发展着的强大文明的证据。这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有力驳斥”〔11〕。许国璋对汉语书面形式的性质、功能、价值、意义的论述,对长期以来以其主流追随西方“语音中心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种深刻的警省。

注释

〔1〕〔2〕〔3〕〔4〕〔5〕〔8〕〔9〕〔10〕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75、72、1、75、75、74、75、13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