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2:15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语文的学习技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阅读教学中探究的基本要素
1.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师要通过课堂布局、团队组织、不同的知识分享方式、新颖的开场活动及激励性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阅读的探究活动中来。主要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兴趣爱好的一部分,能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借助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写下批注,并主动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2.主动发现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读懂,并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大胆质疑、在文本的空白处提问、文章的矛盾处提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氛围,利于互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比如笔者在学生阅读时提出的教学用语10句就很让人欣赏,像“你们专著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等等。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使用这些教学用语,就一定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
2、师生共学,教学相长
《艺概》云:“文,心学也。”作者以生命、心灵去创作,读者同样需要以生命、心灵去解读。而且,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有其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舞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这一个”。阅读教学不是要学生找到教师心中的“那一个”,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一个”。
如笔者在教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经典名句时,不是要学生把“绿”字当作炼字的最高境界来崇拜,而是鼓励学生动一动这个“绿”字。结果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学生想出了十几个词语,并能言之成理: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字就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则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新颖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见解,大大扩展了教师的认识。如此,教师既在教,同时也在学;学生既在学,同时也在教――“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随之诞生。
3、善于提问,启发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再需要教师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教学初探了。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引导启迪的诸多方法中,提问是重要而常用的手段之一。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重要媒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进一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教师的提问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师生互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教材的训练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①什么叫“将 相和”?“将相和”中“将”和“相”各指谁?②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其次,是指教师能够在学生理解的关键之处,针对学生理解的偏差或不足,及时提出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总结田忌赛马第二次为什么能胜齐威王时,要学生找出里面的关键人物,同学们回答是“孙膑”。笔者进一步提问孙膑是怎样得出让田忌取胜的策略的,学生们回答是他认真观察了马。笔者接着又问“如果齐威王第二次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是不是还能取胜呢?”经过老师的提问,同学们意识到孙膑之所以那么有把握会让田忌取胜,是因为他不仅观察了双方马的情况,还观察了双方的人,他确定齐威王第二次不会改变马的出场次序,所以建议田忌采用他提出的出场次序,正是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他们的思路中不全面的地方,并针对这个地方发问,才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表面的理解上对问题的把握并不全面,因而也不能完全理解这其中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各科教师纷纷尝试在课堂上对学生们采用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与交流。有效实施课堂合作学习,就是在小组合作的几分钟内,更快、更高效地获得比个人思考更具有价值或可行性的答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积累、能力提升、过程改进、方法完善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鲜明,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对小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品德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唯师独尊”的“一言堂”形式,更主要的是从根本上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思维、能力、情感、心理等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较大部分都停留在小组讨论式合作的形式上,所谓的“合作学习”,只是学生聚拢一起谈天说地,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诚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说的:“不过是彩色的泡沫”而已。本文将结合我校的教学实例,从课堂中学生应怎样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阐述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展示
片段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片段
年轻的语文老师让学生分组学习时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首先是每人都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再是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分享一段曾经在外迷路的经历,最后给其他组提一个他们组所学内容的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时组长是主持人,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由上课老师(评分教师)随机叫号,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和分享一段迷路的经历大家一起研究讨论,由组长指定一人汇报,汇报的人在大家讨论时要把其他人的意见记录下来,集中表达大家的意见,最后一项由组长安排好三个人分别提三个不同的问题。老师把要求和安排讲清楚后学生开始分组学习。大家认真地朗读、思考、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片段二:《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在朗读课文时,年老的语文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老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充当什么角色而争论不休,“我想当小鸭”、“我想当小鹰”、“我想当鸭妈妈”、“我想当鹰妈妈”的叫喊声此起彼伏。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后,学习好的开始分角色朗读,成绩差的却在讲闲话,摆弄书本等,教室一片喧闹,老师在讲台上无奈抚额,直叹:“这课没法上了。”
经我校语文课堂上的两则个案比较研究,语文老师近几年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年轻的语文老师比年老的能够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年老的老师由于方法不当,课堂一片混乱。比较明显的是,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导致成绩两极分化。因此,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个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小组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给我们的启示是:
1.合作学习应是有序的。片段中,语文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合作学习应是交互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进行的。
3.合作学习应是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的。
在我校,老师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是语文老师如何有效实施课堂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后,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两者有机地融合,相辅相成,来达到我们的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如何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呢?
(一)教师努力转变意识,转换角色
1.教师要坚决摒弃“唯师独尊”的观念和“居高临下”的架势,让学生从诚惶诚恐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必要的平等、民主、协商、自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
2.要强化服务意识。教师在备课前,需仔细研究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想好如何分组,如何搭档组员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实现完美组合。
3.积极在实践中践行改进新课程教学改革,自觉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4.在合作学习中,激励学生人人说。合作学习中,老师除了要适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要适时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不能是个别好学生“一展口才”,要帮助胆小、不愿开口的学生建立起自信心,采用演讲比赛之类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自身参与合作学习后能力的提高,逐渐培养其习惯和兴趣。
(二)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
1.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获取和提炼知识,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和辨析,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思维或方法,为自己的“说”与“辩”打好基础,方能寻找到更完美的答案。
2.在自己发言时要大胆、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不重复或跑题,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关联词,让学生在表达时思路更清晰,语言更流畅,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效地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合作学习过程中严密分工,让合作有序、有效
首先必须组建好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并且要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等,都要安排好,做到人人都有事情可做。老师要善于选拔培养小组长,同时指导小组长对组内合作进行有序地组织和协调。每隔一段时间,对组内的角色要进行调配互换,避免学生将注意力较多的放在角色上,缺乏实质的思维,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老师应把握好此环节,及时将学生的合作进行集体反馈,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合作结果。老师还应及时地进行必要的总结,对于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给予肯定,好的合作经验进行推广,不好的现象让其改正;同时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的问题是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来完成的,让他们知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够解决很多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要学会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改进,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孙汇.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尝试与探索[J].中华少年.2015(31)
1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技巧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高科技不断推进,使教学的各种手段得以提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技巧的改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焦点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技巧应用对小学语文就有了应用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不断变化,并且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崭新内容,这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提供素材。
1.2 信息化下不断丰富的手段有助于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
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于数学来讲是较为“死气”的,因为其文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融会贯通的弱性。信息化技术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理性的,而这些理性的内容同时又是通用的,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则能够改进语文教学方式,使其能够灵活、更有效地起到基础工具性的作用。
1.3 信息化能够使课堂冲破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融入广阔的现实天地
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高科技元素,具备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同时空获取、处理、编辑、存储的功能。信息化的这一特性能够使课堂无限扩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枯燥的理论,而向实践不断进发。
2 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化技巧具体应用
2.1 在教学素材和内容方面应用信息化技巧中的信息开放性特点
信息技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开放性,其与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较为固定和封闭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借助信息化的开放性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且有效的丰富。具体来说,就是要应用多种与语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创造出知识与学问更多的来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雾凇》和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利用信息化来丰富教学内容。《雾凇》一课中,雾凇的形成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需要加强的内容,然而这一部分又是难点,单凭课文中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刻理解相应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化技巧对雾凇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课文内容,更能拓展其视野。《小露珠》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并没有具体讲述露珠的形成过程,但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动态展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也将自然地表现给学生,从而丰富其知识面,使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
2.2 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化技巧中的多样化特点
现代信息化技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手段和方式的应用中。如现代信息化技术具备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能将静态死板的内容活起来,从而提升教与学的乐趣性。如《航天飞机》一课,虽然讲述的是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的高端表现、在科技类知识中对学生也是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内容——航天,但是单凭课本的纯文字讲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航天飞机的功能及作用原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将航天飞机的内部构造加以展现,并结合网络的应用将其作用原理穿插入演示动画中,就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本课内容了。
2.3 教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化更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信息化不仅对教学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对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化的丰富性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从而使其教学更加顺心、顺手、顺意,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并在便利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有效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并改进教学。
2.4 信息技术化的广泛应用对师生沟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化的广泛出现还能够有效促进沟通与交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是通过课堂交流即课后极为有限的时间进行交流,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运用信息技术化技巧中的网络互联,学生及教师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反馈。语文是一种文字教学的内容,而网络作为载体正能有效地改进语文教学内容的传输。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强化,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更加高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7-02
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问。教师提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会促进学生专注思考,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量。课堂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只有仔细斟酌之后,才能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引导小学生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显的重要方法。在当前教学中,不当的课堂提问行为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笔者选择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应当是启发式提问为主,多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科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问技巧,并对技巧进行正确利用,让课堂提问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让语文教学通过课堂提问的改革而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邸雅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J]。学周刊,2011(27)。
[2]杨瑾。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09)。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建国之初,国家就开始大力推行普通话和汉字教学。而拼音作为学好普通话和识字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入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拼音,可以说,学好拼音就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要重视小学语文中的拼音教学,通过不断地创新教学技巧、努力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做好拼音教学工作。
一、概况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好它,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以及别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学好拼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做好拼音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做好了汉语的教学工作。
在我国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拼音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下的拼音教学注重的是从整体着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教学,而不在是先前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管是从国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编写标准还是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都不再是单一、独立的教学,而是将拼音、语言交流和识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不仅能做好拼音教学工作,也能做好识字和阅读等其他方面的教学工作。
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游戏、活动和教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教学看起来有趣味。”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推行的新教材中,加入了一些帮助学生学习拼音的歌曲和图像,这样不仅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对小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一种温馨、欢乐的气氛中去学习拼音。
二、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拼音教学过程中,主体是小学生,所以我们不能向对待中学生那样,直接给学生讲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小学生年纪小,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他们可能暂时理解不了拼音那些枯燥乏味的抽象符号,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老师不能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看似简单的拼音很可能成为孩子在学生生涯中第一道不能跨越的鸿沟,这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韵母“e”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课时,老师可以拿出一张画有鹅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认识鹅的同学基本都会回答是“鹅”。这时,老师可以微笑地点头说答案正确,这样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对孩子的鼓励。然后老师再问“鹅这个动物的读音,和我们所学的哪个拼音相像啊?”再循序渐进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通常都比较好动,不认真,再加上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在拼音教学过程中,课程进度缓慢,效果不好。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比如小学生好动,爱做游戏。老师就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拼音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被抓住的同学要接受“惩罚”——背诵一段拼音字母表。如果合格则继续回归到“小鸡”队伍中去,如果不合格,则要当“老鹰”,去抓别人,直到抓到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将拼音教学和游戏、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老师做好拼音教学工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多媒体设备是集图像、声音、色彩、动态和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设备。由于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脑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所要学的拼音字母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引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分配学习小组,建立一个良性、健康的竞争体制
在对小学生的拼音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按组坐在一起,由老师出题,对他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检验,比如“谁能完整地背诵一段韵母表”“谁认识这几个字母”,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些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可以,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鼓励,千万不要批评或体罚学生。这种良性的、健康的竞争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六、总结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手段,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学好汉语。而拼音作为汉语的基础,做好拼音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做好了汉语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拼音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搞好小学拼音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常听人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技巧”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技巧”。
那么,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运用教学技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问题。
1.导课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我看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光碟,他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2.1 激励式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如:我在教学《捞铁牛》之后,让学生说说如果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年代,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发散式提问。
发散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供学生设想。在教《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话:“你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我把这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1)同桌对话;(2)表演情景;(3)文本理解;(4)思考问题;(5)借题拓展;(6)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①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②我为什么这样做呢?③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
2.3 创新式提问。
课程改革就是要创新,不但教师创新,更要学生创新,创新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心理学家把创造能力看作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既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又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3.点拨的技巧
教学中的点拨技巧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技巧。点拨技巧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点拨技巧要讲求学生的自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
3.1 点拨要能把自主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飞夺”?“飞”、“夺”各指什么?体现了什么?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归纳。通过巧妙点拨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思维。
3.2 点拨要有时机性。
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如在教学《江总书记来我家》,课文最后一句: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这句话意思抽象有些同学会说:“雨大,道路泥泞,江总书记踩下去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这时,笔者说:“可是,那脚印是留在道路上,怎么会留在心里呢?”同时对学生点拨引导:江总书记来到这儿干什么?他会给灾区人民带来什么?江总书记走了,但……通过一系列的点拨,学生就能说出:但他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挂念却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
当然,点拨技巧还得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技巧性。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注意点拨技巧,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4.沟通的技巧
在教学中,对学生应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这也是技巧。
4.1 沟通要见机行事。
我去年曾经到汉中听了几位北京来的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教师怎样沟通学生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教例:
一位姓孙的特级教师在汉中职校给小学五年级借班上课,地点在大礼堂,学生坐在舞台上上课,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上千人,看得出学生心情有些紧张。
上课伊始,孙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老师。孙老师扫视一周,宣布“上课”,师生互致问好。礼堂顿时鸦雀无声,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学生当然就更加紧张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我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姓,姓孙,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生:会七十二变,会翻筋斗……)
师:孙老师有孙悟空本事那么大吗?你们想有孙悟空那么大本事吗?(生:想。)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生:答。)
师:你们的名字都蕴含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多好的名字,老师这儿也写个名字。(板书:落花生。)
我当时在现场听课,这是耳闻目睹的一个教学片断,上课开始,孙老师并没有急于讲出上课的内容,而是提出乍看与课内无关的问题。实际上与上课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解除了紧张情绪,迅速沟通了学生的心理。
这说明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4.2 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和非智力心理。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①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②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③(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