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范文

时间:2023-08-10 16:52:13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第1篇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 》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产品经济形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的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第2篇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  市场化改革  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 加工食品价格上涨 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 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 中国纤检,2007,(6).

第3篇

关键词:市场效率 逆向选择 信息中介 博弈分析 落后地区

落后地区的经济转变,必须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落后地区资金、技术、资源不足,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经常面临着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问题,经济呈低效率运转。

一、信息完全和对称与否的比较

信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率和收益。信息的价值一般用使用信息带来收益的变化程度决定。

假设某企业为明天的销售进货。它的仓储能力为x。明天的销售价格是不确定的,为说明方便,假设明天的销售价只存在两种情况:有50%的可能性行情很好,单位销量可得利润m(正数),有50%的可能性行情不好,单位销量亏损n(负数)。

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预先确切了解明天的销价,该企业可得利润∏=50%×mX+50%×0=-50%mX。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无法预先确切地知道明天的售价,无论企业如何决策(假设企业进货量为Y,0

可见,信息可以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其预期收益。正是这个原因,人们需要信息,并乐于出钱出力去搜寻和购买信息。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也往往是不一样的。买卖双方对对方的信息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交易方可能进行逆向选择,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效率。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企业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出现失误。更甚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可能根本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落后地区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落后地区市场运作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可靠程度,即信息的完全性。如果生产企业和顾客对对方的信息掌握均是完全且对称的话,交易将是非常简单并且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并根据顾客的特定要求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有关信息向社会。如果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话,这个目标更易达到。但是,也正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交易存在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由于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虚拟性,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交易主体难以确认、资信度难以保证、欺诈行为难以防范以及交易物品质量准以确保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交易的难度,还由于交易各方对市场信息可信度的怀疑,导致交易无法完成,降低市场交易效率。落后地区经济实力非常薄弱,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无力承受这种市场低效率带来的风险,客观上要求落后地区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运作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信息的价值,少走弯路,吸取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跨跃式增长,赶超发达地区。

在市场交易中常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交易的完成常常依赖第三方介入,提供尽可能完全且对称的信息。这个第三方就是信息中介。市场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越严重,市场交易对信息中介的需求就愈强烈。信息中介为众多企业和顾客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共享的场所。它具有公告牌的功能,对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起到一定作用。

经济学认为,信息中介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索。信息中介依靠搜集、整理和有关信息而获得经济利益,成为交易双方之间的纽带。信息中介的存在,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

三、市场交易中信息中介存在与否的博弈分析

假设市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主体,即企业和顾客交易双方及信息中介。交易双方的交易可以选择直接的交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获取有关交易的信息,从而间接地进行交易。不管是直接交易还是间接进行交易,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或者交易成本。从经济学术看,交易双方理性的交易必然会根据两种交易方式的费用或者成本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交易双方将在两种交易方式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只有当信息中介参与的交易方式的成本更低或收益更大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才会选择信息中介参与的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假设交易价格(交易时专门为该交易所标的支付的货币数量)为P,交易量Q(外生给定),即独立于交易各方。买方和卖方分别对交易标的价值有主观评估,它们分别是v和u,并且不随市场交易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一)信息中价不参与的直接交易方式

假设交易双方采取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基本交易成本为Cd,基本交易成本取决于市场结构本身的内生变量,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是相同的。基本交易成本主要受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信息环境以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通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双方面对的交易费用称为实际交易费用c。假定C=kCd。k是交易费用系数,它由交易双方的个人交易能力、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机会成本共同决定。

把买方在交易时愿意支付给卖方的货币数量称为买人价

四、信息中介参与交易的选择

信息中介常以第三者的身份提供市场交易信息。信息中介必须为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籍此获取一定的收益。即信息中介参与交易,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选择,即成本和收益的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信息中介参与交易,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呢?

(一)信息中介可从交易中获得收益

信息中介机构参与交易的最根本的动机是要从信息的提供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即向买卖双方收取费用a和b。信息中介不仅作为产品质量方面的行家,而且还是因为多次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大量经验,搜集、整理、信息,总是存在一定的成本Ci。从(5)式可知,信息中介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Mi应该大于0,即a+b>Ci。任这种情况下,信息中介才会参与交易。

(二)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信息中介是信息产晶的供给方。买方(顾客)和卖方(企业)是信息的需求方,信息的供求之间存在着多次重复的博弈关系。信息的需求方向信息中介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得到其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将如何得到保障呢?如

信息中介只是偶然地提供一次信息或者只为一家企业、一个顾客提供信息,这种信息本身是否真实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信息中介作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整个市场,信息的需求者是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每个企业和顾客也是面对着众多的信息中介机构。

如果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一次性的,或者只提供给一家企业或一个顾客的有关信息。

信息中介完全有可能与这家企业或这个顾客串通起来,向交易的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分享由此带来的利润。但是,信息中介不仅要向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且向同一家企业或同一个顾客多次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在市场上。可供企业和顾客选择的信息中介电是众多的。这就使得中介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声誉。一旦信息的需求方知道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他们不仅会停止购买和使用信息中介的其他信息,而且会选择其他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这样原来的信息中介就无法再次从中获得收益了。这种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信息中介尽可能搜集并提供真变可靠的信息。鉴于这种惩罚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在多次或无限次的重复交易中重视自己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管信息中介为此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但是,多次博弈的收益之和必定远远高于单次串通获得的收益,这是信息中介经过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三)信息中介信息提供的机制设计的两种约束

信息中介参与交易提供信息,并收取一定费用(信息的价格)。信息中介机构制定价格是从极大化自己的收益出发的,但这个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信息必须为信息的需求方所接受。实际上,信息中介面临着一种机制设计问题。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被实际交易的买卖双方所接受,收取的费用或价格一定要合理,这就面临个人理性约束。信息中介定价时必须让信息的需求方普遍认为,购买并使用信息的期望效用会大于所支付的信息费用,这也是不使用信息的保留效用。否则,理性的信息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这一信息产品了。

信息中介还面临着机制设计的第二种约束,即激励相容约束。从信息需求方的角度来看,信息中介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提供信息时必须让企业和顾客感觉到,他们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进行交易,虽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购买信息,但是获得的效用却是最大的。因此,信息中介在进行信息定价的时候,在保证自己的效果达到极大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和顾客因为利用了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而获得的效用大小,也尽可能让他们在使用信息产品时获得利润的最火化。

五、结论

第4篇

一、如何正确理解“新常态”与“三期叠加”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利于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增速换挡只是相对于以往高速增长的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增速仍然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经济体和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速度。通过深化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将会更加优化,能进一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准确判断说明中央敢于面对改革发展攻坚中的各种问题,善于抓住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要求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保持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2013年经济总量达到58.8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巨大,保持高速增长面临生产要素供给约束。以劳动力要素为例,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数量和占比双降,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难以支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先后经历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8.02%,其后经济增速约下降一半。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增速换挡中把握好调整的合理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应对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总体上较为粗放,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13年前3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处于2006年以来的历史低位,也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等行业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到50%。制造业产能过剩,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和边际产出下降。同时,制造业粗放发展还带来大量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单位GDP能源消耗较高,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如果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面对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一揽子刺激政策,为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但大规模刺激政策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债务偏高、地方融资平台等部分领域和环节潜在风险积聚等。高负债率、高杠杆率条件下的发展意味着对未来的透支,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风险隐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妥善处理保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推动经济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需要我们深化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志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要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要通过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狠抓落实,使经济政策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首先,必须坚持让市场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坚持实行简政放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许可、审批和资质认定,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转型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加快完善有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按照负面清单的思路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立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经济增长结合起来。三是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和高技术领域。四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外资参与境内并购重组,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其次,积极促进市场与企业提高创新活动。一是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创新源泉作用,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夯实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商业模式,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

第三,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加快建立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指标约束。二是积极地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城市交通拥堵防治。三是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生态工程,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现状;发展;良性循环;泡沫经济

1 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1.1 经济的现状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GDP上升为世界第二的国家,但是CPI也在持续不断的攀升。在全国每一个城市,农产品价格一升再升,生活用品涨了又涨,房屋价格也是成倍的翻番。诚然,国际上我们有了世界第二的声势,我们有了经济大国的资本。但是回观内部,我们却还有人口众多的焦虑。所以我们的人均GDP只有世界的排名95,远远赶不上中国台湾的第37名,更不用说世界前列的美国等,就连约旦、厄瓜多尔也都排在中国的前面。前100中,在中国后面的也仅仅是伯利兹城、突尼斯、波黑、萨尔瓦多和土库曼斯坦而已。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GDP上去了,但是实际上人均的GDP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全民的消费力度?

1.2 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1.2.1 前期准备工作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0.8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7%;房屋新开工面积8.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9%;房屋竣工面积2.4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亿平方米,增长15.5%。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85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6%,土地购置费4221亿元,同比增长84.0%。

1.2.2 商品房销售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20.3%,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91.5%和57.1%。

1.2.3 企业资金组成情况

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71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国内贷款6573亿元,增长34.5%;利用外资250亿元,增长2.8%;企业自筹资金12410亿元,增长50.9%;其他资金14487亿元,增长47.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8064亿元,增长40.1%;个人按揭贷款4538亿元,增长60.4%。

1.2.4 各城市房价变化情况比较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继续上涨,但涨幅回落。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5月份为上涨0.2%。

2010年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1%,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与上月持平,而5月份为上涨0.4%。其中,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8%,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2%,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8.0%。与上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持平;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1%,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2%。

2010年6月份,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7%,涨幅比5月份缩小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比5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

2 房地产市场现状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楼市价格不断攀升,房价成翻番的趋势向上窜,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幕后“推波助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炒房团”,在前几年,一个一百多人的温州民间团体进入楼市。先是在上海3天买走100多套房子,致使5000多万现金直接砸向上海楼市。然后又使资金大举进入杭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城市,数以2000亿元的资金在以上城市翻江倒海,结果就是所到之处,房价直上云霄。另外在这些资金的带动下,部分老百姓的闲散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前的老百姓是把钱存在银行,拿银行那一点点利息了事。在房价高速提升的诱惑下,这些原本闲散的资金也被用到购买房地产上。然后就坐等房产升值,或则将购买的房产用于出租。这样,就更加剧了房源的紧缺,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又带动了房价的上升。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当然,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也不仅仅就是因为民间资金的入主这么简单。还比如房地产的投资资金来源因素、开发商以利润瓜分程度确定房屋价位、银行利息占据大量利润空间等也都是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经济的原因。

3 泡沫经济的表现

首先是地产价格的泡沫。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加之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在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形态下,土地价格成倍、几十倍的飞涨,导致近几年屡屡出现的“天价地皮”或则“地皮王”。其次是房屋空置泡沫。由于投资(投机)者的大势介入,造成很多的空置房屋。前几天开的两会上,还有代表提出对3000多万套空置房实行高价收税的措施。按照国际经验,空置率超过10%的,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第三就是房价虚涨泡沫经济。由于开发商大多都是银行贷款作为垫付资金,为了牟取暴利,人为抬高价格,形成泡沫经济。总之,一些不正常、不正规的发展,使得房价虚高,供求关系歪曲,形成泡沫经济,连带引起金融危机。

4 基于房地产市场现状国家的应对策略

2010年1月份到4月份,国家连续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又出台了新“国十条”。这都是为了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国家还通过调整银行利率,以及刚刚在各大城市出台的“限购令”等,都是在对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各大城市,加紧建设“廉租房”,大范围建设“经济适用房”,这都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廉租房”的大力推进,是对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一个住房保证,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稳定措施,同时,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一部分国有化。另外,在全国的部分农村,实行“新农村建设”,“高山移民”等等措施,也在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宏观调控。

5 今年来房价的变化分析

近几年的楼市可谓是真正的火了好几把,价格节节高升,建设面积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一片红火,整个房产市场唱的都是红脸。以重庆为例,2006年房价也就3000元/平米上下。到现在,地段稍差一点的地方6000元/平米算便宜的。要是豪华别墅区,价格都在20000元/平米以上。全国其他的各个大小城市,房价都是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涨幅要慢,每月同比上一年涨幅又要小一些。特别是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过后,无论大小城市的房价增幅明显降低。

6 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建设好,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建社区就被人们更加青睐。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更加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加快开发建设。很多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对房价的上涨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小的城市,随着对农村的大力改造,“高山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的实行,使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口袋鼓起来了,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医疗条件了,对城市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就大大增加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当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没有哪一个原因是独立存在。每一个原因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又相互影响。

7 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科学表象

房地产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分析价格变化规律是很复杂的问题,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以及市场的瞬间变化性,不可能得出其变化的精确路径。但是,结合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观察已有的房地产价格变化表,再考虑到实际的市场信息,得出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大致走势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从短时间的表象是不能看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的。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不断飞涨,很容易就给人们一个假象,那就是房地产价格只有一直上涨,没有下跌的时候的。而事实上,房地产市场同样也是要遵循市场发展自然规律,也是建立在社会供求关系基础上。不断建设的房地产,一旦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就不会有价格的上涨了。其次,房地产价格是围绕一个均衡值上下波动的。通货膨胀时常伴随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又影响着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否正常。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有通货膨胀在影响着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只是这种影响有时不是很明显,有时却很是明显。所以一个国家要做的就是预防通货膨胀。除开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考虑,对于一个国家或则地区来说,如果各项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那么,这个国家或则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均衡值。

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造成房价虚高的原因不外一下几种:一是城市建设形成的拆迁户。新城市在建设,很多的老旧房子需要拆除,重新建设达到新城市规划标准。这就出现了很多拆迁户,拆迁户需要新的住房,必须得买。二是高收入群体换房。随着原来对住房的分配福利住房逐渐向自主购房为主的转变,高收入群体原来的分配住房或则早期购买的商品房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了,需要换购新的商品住房。三就是随着扩招浪潮毕业生的走向社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住房,虽然他们的支付能力有限,但是为了结婚成家,不惜背上沉重的房贷压力也要买房。正式基于此,我国目前的房价才居高不下。但是随着这些群体购房的逐渐饱和,对住房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小,慢慢趋于平稳。所以,长期来看,房价的走势还是会遵循经济规律,在均衡值上下小范围的波动。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形态虽然处于泡沫经济时期。但是国家的各项措施在积极跟进,出台“限购令”等政策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相信在稳定房价保持民生的政策制约下,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的走向良性循环,虚高的房价将会回到供求关系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规律平台上,消除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泡沫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房地产价格变化也将会遵循自然规律,随着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而围绕长期的一个均衡值小范围的上下波动。

参考文献:

[1]侯玉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CumulativeNO.157.2010.22

[2]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态和价格变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视点.201620

[3]金献芳.浅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产业研究.325000

第6篇

[关键词]亚洲债券市场 发展背景 应对策略

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区域化是同步进行的,独善其身已不可能。因此,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是维护各体金融安全与金融利益的必然选择。为加强亚洲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使资金在亚洲地区得到有效配置,亚洲各经济体提出了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倡议。那么,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什么背景?其进程如何?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本文现就这些作一论述。

一、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即东亚国家长期依靠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导致资产泡沫成分过大,产业结构趋同。二是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如金融结构中负债率过高,尤其是短期外债过高,在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金融结构显得特别脆弱;又如在银行信贷占融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倾向于为与其有各种利益关系的银行提供隐含担保,从而增加了银行机构的道德风险,使其过度放款于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增大了资产泡沫,当金融市场遇到外部冲击造成资产价格波动时,极易诱发货币与金融危机。

学术界从危机中普遍认识到,为防止金融危机再次爆发,亚洲各经济体需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首先,它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可以为银行提供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工具,使银行遇到流动性压力时,不必停止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另外,可以为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有效选择,减轻因价格波动导致投资者抽逃资金造成的压力。

其次,它可以改善亚洲地区资金的配置效率。,亚洲地区的资金在地区内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一些经济体在地区外成熟金融市场上大量借入短期外币资金;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体又在地区外成熟金融市场上大量购买长期政府证券。这相当于亚洲向地区外出口安全性金融资本,同时进口风险性金融资本。因此,应改革传统的融资模式,将本地区资金直接用于亚洲。发展区域性债券市场,可将区域内资金充裕地区的资金转移到区域内资金缺乏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亚洲地区投资者收益;能有效改进资本结构,增强风险和信用意识;还有助于防止本地区资本外流,改善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本地区投资者收益。

正因为如此,各经济体在泰国清迈提出的建立亚洲债券市场这一构想得到广泛响应。目前,已有五个区域性金融论坛将亚洲债券问题提上议程。在亚洲合作对话机制中,泰国、香港、巴基斯坦共同组建了金融合作工作小组,以商讨建立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指导原则;在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上,泰国、香港和韩国提出了在亚洲建立证券化和担保市场的建议,并计划在两年内实施;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金融市场工作小组已经开展了亚洲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在“东盟+3”框架内,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合作工作小组委托泰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为2003年财政部长会议提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议,并组成了五个专题研究小组;在亚欧会议上,亚洲与欧洲经济合作研究工作小组已开始了加强亚洲债券市场与欧洲债券市场联系的前期研究。

二、关于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方案

亚洲债券作为亚洲地区的国家或公司在亚洲发行的、由亚洲投资人持有的债券,其市场既包括亚洲各经济体的境内债券市场,也包括区域性债券(亚洲地区内跨经济体的债券)市场。当前,对于亚洲债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债券市场上。

各经济体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债券市场的方案。这些方案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围绕亚洲债券市场的市场环境建设,二是围绕亚洲债券的风险处理技术。

1.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中关于完善市场环境的方案

为了创建高效的债券市场,必须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信用担保、信用评级、信息披露、支付清算等方面内容。

首先,亚洲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只有缩小信用缺口,增强信用等级,才能有效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应有效利用既有担保体系,鼓励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区域内各经济体政府为亚洲债券提供担保。同时,建立以各经济体政府为主的、吸收部分私人部门参加的区域性担保机构,以弥补目前担保机构的不足;区域性担保机构还可提供货币互换、证券化和造市功能。为避免道德风险,公共部门应逐步退出担保体系。

其次,由于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情况不熟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不能真实反映本地区证券的价值。因此,应发展熟悉亚洲经济、社会情况的债券评级机构,鼓励亚洲各经济体的评级机构展开合作。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帮助下,2001年成立了亚洲评级协会,亚洲15个评级机构已开始在评级方面广泛交换意见。由于各经济体评级机构目前还没有涉及跨国债券的评级业务,因此有必要发展区域性评级机构,以便为亚洲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再次,亚洲地区的许多企业目前并不为投资者所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披露网,加强信息交流。各发债主体的信用以及各经济体的、经济和信息的变动也应在网上及时公布,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

第四,由于跨境交易费时长、风险高,有必要在健全的和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在多边合作框架下,逐步建立高效的双边支付清算系统,加强债券支付与资金支付间联系的及时性,缩小风险缺口。

2.亚洲债券市场中关于风险处理技术的方案

为分散、转移亚洲债券的风险,使亚洲债券的风险收益特征符合亚洲投资者和发行者的需求,各体提出了许多风险的技术处理方案。

对于信用风险,韩国学者提出发展中小资产证券化和区域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方案,以动员亚洲资本充裕地区的资金在区域内流动,提高发展家政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具体思路是:亚洲资金缺乏地区的政府、公司用本地区货币发行债券,以消除发行者的汇率风险;在资金充裕地区建立特别交易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在资金缺乏地区的政府、公司将用本地区货币发行的债券转移到SPV;SPV依托这些债券在资本充裕国家用该地区货币发行债券。资金充裕地区的政府或区域担保机构可以为其提供担保与货币互换。

对于小企业信用不足的,日本学者则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在投资对象国发行债券的方案,以鼓励跨国公司扩大外商直接投资。

对于债券计值货币的汇率风险,泰国、韩国和日本提出,以东亚主要货币组成一个“篮子”,将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各国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长期的目标是建立与美元、欧元平行的“亚元”,建立统一的亚洲货币。这一方案随着欧元的正式启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各经济体差异太大,该方案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如花费过多精力,可能忽略发展亚洲债券中的主要问题,债券市场的实质进展。当然,目前需要各经济体之间的汇率协调机制,借鉴欧洲货币早期汇率合作中“蛇行于洞”的经验,借助设立亚洲债券基金等手段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三、亚洲债券市场的实质进展

亚洲债券市场在2003年6月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EMEAP)上终于取得了实质进展,各经济体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在自愿基础上认购亚洲债券基金。其中,中国政府认购了一亿美元的基金。

亚洲债券基金是由EMEAP的各经济体从其官方储备中出资建立的一个共同基金,它将投资于EMEAP成员(除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发行的一篮子主权和准主权美元债券,以增加该类债券的流动性,由此推动其他投资者进入亚洲债券市场,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由于目前亚洲各国的债券市场发展不尽完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为使该基金尽快投入实际运行,并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EMEAP各成员一致同意先期建立以美元计值的亚洲债券基金。为防止对亚洲地区的美元债券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冲击,该基金初始规模限定为10亿美元。另外,EMEAP将继续就亚洲债券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投资于本币债券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切实发挥亚洲债券基金对于本地区债券市场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亚洲债券市场基金对于区域债券市场建设和未来亚洲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四、中国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应对策略

亚洲各国金融结构中的问题,在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支付清算、信息披露以及融资决策的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要强化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使其能够正常发挥各种功能,以促进实体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就应尽快纠正这种扭曲的结构,使资本市场能够恢复其应有的结构性均衡。

目前,人们对于大多数企业作为债券发行主体普遍信心不足,对其还本付息的能力存在疑虑。这里,既有上由于企业债券多次兑付风险带来的后遗影响,也有现实中由于企业自身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管理不规范,以及信用意识差而造成的心理影响。如何提高发行主体的信用水平,改进和规范信息披露等市场制度,是有效、规范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关键所在。

第7篇

关键字: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platform system project, name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ed and promot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point out the new idea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platform.Key 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plat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转移是关系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在企业技术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工作任务,为技术所有者和拟采用者提供更多更好且有用的信息服务是技术转移机构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制定中,技术转移机构也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提供者,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创新体制上的重要环节。做好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需要系统、循环地进行和创新,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宗旨,技术转移服务的提升不是光靠几个体系、几个制度、部分人的努力可实现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创新和推进,和技术经济发展同步。

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1.1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1992年,山东威海市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002年,经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家网上技术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正式启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举办,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市场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我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 亿元,到2007 年就达到了2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作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用了17 年,但从1000 亿元增长到2000 亿元只用了4 年,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科技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但我国技术转移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远不尽人意,粗放型技术转移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

1.2 技术转移分类

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而技术转移正是有这样一种作用。技术转移是指为提高生产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等一系列活动 。多数大企业集团设置了技术中心,并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和检验,认定为省级或国家级技术中心,从事企业自有技术研发、自有技术转化等工作。同时,还存在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如政府设置的技术转移中心,地方性成立的技术市场服务机构等是促进技术向拟采用者转移的中介机构,是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这些转移机构属于第三方转移机构,是企业和技术所有者之间的桥梁,同时制定出如税收减免、税收返回资金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区域创新和区域技术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意义

建设服务平台总的目的是:促进产、学、研结合,以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行业科技项目的产权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1补充和完善目前行业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2.2 通过完整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使行业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研究成果真正为企业所用,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建设创新型的企业。

2.3发挥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服务平台的窗口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参与全球性的竞争。

在企业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希望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往往出现“政策、市场两张皮”的结果。技术转移机构做好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吸收和反馈,给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同时利用机构之间的信息积累和传递,满足企业对市场、技术等公共信息的需求。尤其对于内陆二线城市企业,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影响和当地信息获取水平的影响,对外在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情况比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要迟缓,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可向这方面发展,同时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当地区域信息技术获取能力向发达地区靠拢。

三、技术转移服务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

3.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技术转移业务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本土化的能力是企业是否愿意系统而科学地引进技术的关键,因此技术转移过程的服务是决定该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通过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所、联合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可以建立“论证-转移-消化吸收-创新”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和手段提供配套的专业化服务,可以为企业寻求先进技术提供强大支持,并为企业的技术后续发展提供研发及更新发展支持,从而将强有力的推动技术转移业务的开展,真正实现平台的主要任务。

3.2建立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

汇集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相关院校、科研单位认为先进、成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或欲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科研项目,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同时在数据库基础上,由技术委员会完善项目评估,组织推动小试技术的后续研发和中试技术的工业化。

3.3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

多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分类整理后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行业中的各大、中、小企业是技术的受体方,其技术需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此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将给平台的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工作带来指导性影响。

四、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构思

4.1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科研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的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体制创新和充实提高上,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提高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无锡实际的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新路子。最终实现政府资助、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模式。

4.2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现有的科研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必要的政策优惠,积极推动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4.3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要建立行业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保证公共平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4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要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结合起来,让技术平台同信息平台、技术交易网络进行有效互动,鼓励行业协会、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投资商参与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去,通过建设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功能,有效提高技术中介服务水平,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产业化进程。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加强科学管理,重视对企业技术转化的服务与沟通,及时收集与反馈意见,使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以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手段,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国家对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宏观管理和促进高端生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将信息服务、技术对接、科技会展、项目咨询、技术交易、国际交流等活动标准化,使业务活动高效、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江.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2]牛近明.构建国际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探索 探索与思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