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2:09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提起法拉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自学成才、很有作为的科学家,他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但是在阐述电磁感应的科学原理时,由于缺乏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6年过去了(1857年),青年数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一组用来表达法拉第科学思想的方程式,引起了法拉第的重视。因为他发现麦克斯韦已能用十分清楚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结论。于是法拉第写信向这个青年请教,希望麦克斯韦帮他的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科学思想。事实上,正是由于麦克斯韦的帮助,法拉第的科学思想才得到世界的公认。而麦克斯韦普通语言的功夫,正是得力于他平时对本国语文的学习。
科学研究中,发现了某种原理,如果不善于把他表达清楚,那么别人是不能理解的。像法拉第,他也曾表达过他发现的科学道理,但是由于用语晦涩难懂,这就影响了世人对他的科学成果的理解。由是观之,热爱科学而不热爱语文的人连他的科学思想也不能表达清晰,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这是一层意思,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文章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使人读明白,若以文采相辅,就会影响更大。如我国古代的《徐霞客游记》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本身的科学价值,但是它那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毫无疑问起到了使之“不胫而走”的作用;再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美的科学论文往往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因此,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地完成交际任务,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学习其他课程,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解能力。任何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继承前人所创造、总结的知识,这就需要具有对前人文献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低,就会妨碍学习的进度。比如有一次,某中学考物理,试题中有“物体甲没入水中”的句子,说的是物体甲浸入水内的意思,有位同学把它理解为物体甲在水外了,结果导致计算错误。理解力之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语文学习中的遣词造句、语法分析、判断推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可以培养人的想像力。没有想像就没有科学的今天,没有想像就谈不上发明创造。想像力的高低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数学等其他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语文正是发展想像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家知道,文学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阅读文学家的作品,很多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你的脑际,如《观沧海》中曹操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英雄形象;《散步》一文中“我背母,妻背子”的动人形象;《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那个愚蠢的皇帝上身穿街而行的滑稽形象等都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
学习语文对大脑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现在科学证明,青少年时代是大脑发展的主要时期,可塑性大。就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而论,左半球是理性的,右半球是形象性的,也就是说两个半球的功能各异,职责不同。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使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从而强化整个大脑的功能。
学习语文文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创造。“如果仅仅是个医生,那他就不是一个好医生”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应该是知识面宽、见多识广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这样的人,可以减少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可以促进创造能力。而语文学习在这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从内容上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受到启发,促进创造。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可以感受大自然的优美;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女娲造人》等文章可以了解许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典故传说;学习《观沧海》、《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文章可以掌握大量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动人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学习《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可以增加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理想》、《背影》、《行道树》等文章可以培养理想道德、陶冶思想情操。另外,学习语文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法探索
作业批改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不仅要认真负责,还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从爱入手,提高作业质量。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力量。”在作业批改中,教师若能遵循以上原则并倾注自己的感情,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学生应正确对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仅就“书面作业”的批改,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让多种多样的评语在作业批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热情、和善的评语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尤其是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儿童,他们渴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评论,哪怕是批评也总比漠视好。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会争取把作业做得更好。他们有自己的竞争对手,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所以老师们不要吝惜多写几个字,哪怕是“好棒”两个字也足以让孩子们乐上好久。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语,同样一个错误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对优等生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促其再攀高峰,可写:“作业很漂亮,但你应该可以做到更好的”!对于中等生,应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可写:“老师觉得你很有潜力,再努力一下,肯定会更好的”。对于后进生,则要抓住他们哪怕是瞬间的闪光之处,维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鼓励其一步一个脚印,可写:“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道题做得很有特色,但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者写:“老师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的字比以前工整了,好样的,好好保持”,再或者写:“今天你把题目都做完整了,说明你上课认真听讲了,老师谢谢你”……
二、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和学生互动批改作业。
首先互批互改。即同桌学生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同桌相互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最后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作业的责任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信息。其次自批自改。即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和验算,发现错误立即作上记号并及时改正。然后由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批改情况,最后学生将情况汇报给教师。这样做对不诚实及粗心的学生起督促作用。突破传统的评语和分数的批改,也可以采用在作业本上只批对错,不给评语和分数。让学生根据自己作业的对错、工整程度、作业态度自定分数或写评语。学生对这种批改方式格外有兴趣,作业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学的民主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第三面批面改。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错误题要让他自己耐心地寻找原因,对差生要重点辅导,及时捕捉学生作业信息,发现问题后启发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交谈方式进行提问、反问等,启发诱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从中注意发现不足,再通过辅导加以弥补。这种方法,不仅能起到及时补差的作用,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落后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要多种多样的丰富作业批改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心理品质
一、语文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黄金阶段,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开端。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维系孩子们的健康,帮助他们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德育有着重大笔墨。因此,德育历来都是我国教育中的永恒主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文明习惯以及法纪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因此,所有的学科中都容纳了丰富的德育材料。其中语文为最,语文中的德育内容充足多彩。她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世间最美的情感;用最纯真的文字,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将德育渗透,使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
二、教程目标
根据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我制订了本学期详细的教学计划,意欲做到德与智的平衡发展。
1.从根本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动员学生读准书、写对字,说标准的普通话。
2.根据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把握大自然、古诗、现代文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欣赏自然、崇敬古人、热爱祖国的意识。
3.在落实学科教育规划的同时,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领略道德的天地,感受人间真善品质,使学生优良品格形成,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
4.加强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关注,帮助一些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并有可能走向歧路的学生,让他们在这个容易产生心理不健康的阶段安全度过,并形成一定的防御能力,永远健康的心理及品质。
三、实施方案
1.坚持德、智结合的原则,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各个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又相辅相成。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做到德、智结合,教师在教学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这种文字优美和感情真挚的课文时,可提前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感情,然后指导朗诵。在朗诵中,引导学生欣赏领悟,归纳总结,使学生自己感受,获取真谛。最后加以补充总结,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培养学生真挚感情,确保德育功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在德育过程中也是真理,是受教育者晓之以理的关键。在那文质彬彬的文学作品中,即使是一方小小的感情天地,教师也能巧妙地将其渲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章有的真善美,进而培育出学生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祖国的热情。
3.深挖教材,加强品德教育。教材中的德育,往往隐藏在文字深处,需要我们教师加大开发力度,从中挖掘研究,号召学生与我们共同一起欣赏品味,理解字、词、句所引发的深思。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无限魅力,体会其独特技巧的妙处,引发更久远的深思。
4.将德育渗透到语文的各个角落。语文教学活动多种多样,在课下开展另类形式多样的有关活动,既是对语文专业知识的补充,又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又一方式。诗朗诵比赛、辩论会、演讲赛、成语接龙、手抄报大赛等,都是较为有意义的项目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感受团体的重要性。各个专题的项目也有针对性的效果,例如,赞美祖国的诗朗诵或演讲赛,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5.课外辅导中进行德育。俗话说,五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都不相同,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对那些较吃力的学生多给予帮助。批改作业,补课辅导。这弥补了受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憾,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德育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而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德育寓于各科之中,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怎样,都应发挥语文对德育的工具性,利用语文的独特魅力,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新时代的栋梁。
关键词: 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 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教好小学语文是多么重要。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
根据大纲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个孩子,活泼、天真和富于幻想是他们的天性。结合这些特征,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进行阐述。
一、采用启发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独立思考,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改变就字认字的做法,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用生字编故事,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而且能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教师的提问、讲解等都要富于启发性,讲求实效,使学生把理解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内外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减轻负担,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自编故事并表演,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对话来。对此,我总是大力表扬,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敢于表演,乐于表演。
三、情境性课堂感化
完美的教学,应该是情与理的交响,真情与智慧的交融,心灵和心灵的沉吟、感召和唤醒。这里的“情”,是真情、深情、热情、激情、诗情、性情等,而理是思考、批判、明辨、智慧、哲理、包容等。惟有涌动着饱满的热情、飞扬的激情、绚烂的性情、蕴藉的深情、流淌的诗情,教学才可能唤醒学生心中的热爱与柔情、眷恋与期待、圣洁与庄严。例如在教《2008北京》时,我在教室里挂满了有关北京的图像,特别是北京天安门、长城、故宫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景点,让他们有亲到北京的感觉。最后我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有关奥运会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是我们的骄傲,也是祖国繁荣的象征。学生都很高兴,都感到自豪。
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等就是为素质教育引进一渠活水,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国的语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7.
关键词:语文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7-02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最紧缺、最重要,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培养与复合型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中的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
1.依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培养课堂气氛十分低沉,学生缺少W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往往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而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学生应占有主动位置,但这种过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内容和模式缺少创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形式也是采用以前的形式。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语文教材内容始终都没有更新,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出现厌烦情绪。究其根本在于,我国语文培养观念过于落后,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丰富的培养体系,涵盖很大的范围,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培养中,教材内容和培养形式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质量。同时,再加上陈旧的培养体系,教师创新力度较低,阻碍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的发展,对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3.不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这个口号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各个时期,到了大学却没有这种感觉。大学的语文教育更多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学类型的学科,在学生将来的实践中,它牵扯到很多方面,如人性、处世和文学等等,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中主要一部分。若是单纯地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者只是进行人性和道德方面的语文教育,其实都只是片面地解读语文教育。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即前面所讲的听、说、读、写,这种僵化的思想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教育培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平常培养中,更加注重研究和探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而带领学生更好地品读和学习。
二、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不但是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从“复合”一词表面上来理解,就是至少由两者组合而成,复合型人才就是至少有两个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指的是多种专业的复合,另一方面指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2.复合型人才的特征。(1)交融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形成能力,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各个学科的能力,而是各学科能力互相取长补短,并在拥有多种能力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这些能力。(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是融合各个学科知识下而超越自身原来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能够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三、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普遍缺少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们将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之所以将复合型人才称之为“复合”,其指的是具有两种以上专业或者学科知识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被应用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中,担负着很多工作任务。复合型人才具有如下两点特征:第一,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灵活应用,不但能累积自身的知识,而且能相互融合各知识,形成一种全新的利用体系;第二,他们能够灵活应用自身的知识,在灵活应用的同时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并快速、完善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学科对比来讲,语文是一门相对有些特殊的学科,其他学科想要顺利开展,就必须依赖于语文学科。在语文这门学科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历史、地理、区域文化等等专业知识,也正是包含了这么多的专业知识,使语文这门学科更加丰富有趣,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很多理科生都不重视学习语文,他们认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中不会用到语文知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语文得以普遍应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这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在与其他沟通和交流中,我们利用的就是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还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他科目。各学科的内容都是交叉的,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思维也能够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在培养中应针对性地结合这一特点,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不断丰富。
四、语文教育培养中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的方式
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必须要了解一些文学知识,这既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是表现自身人格修养的前提。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表现了一个人的层次和能力,因此掌握大学语文知识尤为关键。在大学语文课本中,包括很多内容,如散文、诗词、名著等等,综合对比来讲,我国大学语文课本有很多种版本,但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涉及了很大的范围。毕竟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想要在有限的培养时间里讲清楚各项语文知识点,就需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语文培养效果。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格魅力。对于人格的定义很广泛,领域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在人文方面上,指的就是人性的意识。在教育培养领域中,人们经常在平常生活中的言行来体现出个人的修养和素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格发展一共包括三个阶段,即依附人格阶段、独立人格阶段、自由人格阶段。大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教育,其心智和年龄都已经趋向于成熟,应该处于独立人格阶段,但不能说所有大学生都已经完全独立,很多大学生还处于不完全独立与完全独立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唯有对大学生进行了真正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进而走向更加自由的人格。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1)言行方面。人的言行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我国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每个人才都拥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大学是磨炼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想要真正地磨炼人文素质,既需要生活的锤炼,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寻找有关于人文素质的真谛,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在言行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内涵修养。在外在的肢体中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因此,唯有内涵崇高,外在肢体语言才能优美,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好好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中文化底蕴丰富,既汇集了国内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了很多东方和西方优秀作品。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影响重大。
4.利用“培养建模”立体化体现出语文内部结构。“培养建模”不但是在理科知识教育培养中体现,而且在语文教育培养中也可以使用建模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语文能力,这是大学阶段语文的基础,灵活、准确地应用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建模可以让我们以科学的角度对语文培养的本质进行理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立体化的视角能够对现状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越发成熟,大学语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培养中实施了多年,由于在执行中受到影响,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总体上仍然让很多大学生受益。因此,在日后的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应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立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
[2] 赵长慧,王进,王平.现实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技巧琐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3] 郝海振,白子良.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4,(3).
[4] 屈吩埃解焱陆,张劲松.基于发音特征的发音偏误趋势检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5] 史华娜.以读写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阅读是一种提升自身文化层次的方式,成年人阅读可以快速地增长自身的阅历,丰富知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适当的阅读也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识字量,也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所以说,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方便语文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我们都会知道,仅仅依靠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肯定是不够用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时,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课外阅读,因为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方便,效果也最为明显,当学生要在课堂中学习一节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些百科全书,对燕子的生活习性及体态特征都能够有一些了解,这样老师再讲解课文之时,许多问题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学生理解也会变得快速有效,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方便语文教学,可谓是一举两得。
2.可以提高识字量,增强文学基础
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生自身有着非常大的好处。首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课文中不曾遇到的生字,如果学生想弄懂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工具来解决,如查找字典或者询问父母,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是一个增加识字量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很多新的生字,而且一般学生所阅读的文章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的佳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可以增强文学功底,这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对他们的作文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这个方式培养写作能力。为了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需要达到一定的总量,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并以组织活动的方式尽量满足学生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让学生形成爱读、好读的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小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外阅读活动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电视的方式开展,多激励学生观看儿童影片、儿童节目等,运用语文早读的时间让每位学生说说不同影片的观后感,或者让学生听录音并把听后感以文字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作能力。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动的性格,让学生自行编写小故事,并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将各自的故事排练表演,然后由老师做评委,评比出最好看的小故事,并给予奖励,这样通过故事编辑的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由于小学生情趣通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让其可以具备充足的时间阅读,小学教师可以将语文自习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这样不仅具备了充足的时间阅读,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各自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展示阅读后的成果,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还可以通过举办语文活动、班会课、诗歌朗读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对于胆量较小的学生,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其站在讲台上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读后感,这样就达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的。
二、课外阅读要选取合适的教材
1.读物要与学生心灵相通
小学生还处于脑力、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比较喜欢幻想,从这方面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方向,应选取故事类型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例如:《丑小鸭的故事》《格林童话》等,大部分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通过幻想得来的,里面还包含有人物、情景、环境假设,此外故事情节也是通过虚幻呈现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些幻想给孩子们带来了理想、希望等,并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这类读物具备较大魅力。科幻小说不但具备幻想这一特征,还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向往美好事物的表现形式,与童话故事读物相比起来更具有阅读性。例如:人类想探索宇宙寻找出第二个“地球”,在美国宇航局发现第二个“地球”的消息,天文学家了解到这颗星球的“宜居地带”所占据的面积较大,这正是人们不断幻想与探索才寻找到的答案。好奇作为小学生的天性之一,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询问“为什么”,因此选取与学生心灵相通的读物,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扩展其阅读空间。
2.读物的语言水平需高于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其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修养以及语文修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开展课程过程中要合理应用课外阅读活动,并合理选取教材。选取的阅读书籍语言水平需高于学生。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选文言古诗等经典范文,该类型的文章内容丰富、优美,可以直击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章中领略到作者的精神、语言修养。如:“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等,通过不断阅读背诵,即使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这些诗句、名言都具备比较广泛的传颂率,同时其包含的深意也有所不同,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不断阅读,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这些诗句的意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引发共鸣,所以应该多选取这些与实际生活、学生心灵相接近的文章作为阅读教材。
综上所述,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但能够为小学生带来快乐,同时还能够为小学生创造奇迹。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才能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