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10 16:52:07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临县 农业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52-01

临县位于山西西北部,吕梁山西侧,县域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据《2015年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年末全县总人口64.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9%。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均为山西省第二位。临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沟一分平,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红枣林面积83万亩,年均产量3亿斤,是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红枣生产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到地理、地利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粮食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产量增加和效益的提高空间越来越小。

1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1.1 地理条件限制 临县耕地总面积161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4万亩(包括菜地3.21万亩),高产一级地为4.51万亩,二级地为7.7万亩,其它耕地均为土壤养分含量很低的坡耕地或土层浅薄的滩地。作物单产提高的空间有限,加之经济发展和城市拓展用地需要,粮食总量增长已几乎不可能。

1.2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 临县虽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小型水利建设等,但真正投入到农田灌溉的资金很少,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灌溉面积非常有限。农田基础设施总体还不够完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易旱易涝,自然灾害侵袭比较频繁。

1.3 科技水平低,生产投入大 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补贴,但种粮农民的收益仍然比较低,农药、种子、肥料成本远高于农业收入的增长。由于农业收入太差,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涌入城市,留下务农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由于总体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致使农业生产模式单一,效益不高。

1.4 生产管理粗放 由于对耕地的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还是按经验习惯施肥,施肥中不注意养分元素间的搭配比例,基肥、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下降,施肥成本加大,致使土壤板结现象较严重。另外,农户为了减少施肥次数,往往一次性将基肥、追肥施入,导致肥料利用率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农户常常不按规定用药量喷施,而是随意增加喷施浓度,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和浪费。还有部分农户,为了省功省力,常常采用喷施药液的办法进行除草,而放弃中耕,由于农药逐年残留于土壤,除了使作物出苗受到严重影响外,对农产品的安全性也存在较大的隐患。

1.5 机械化程度不高 临县可耕作地以低山丘陵、旱平地和梯田地为主,难以适合大面积、大机械、全程机械化耕作,大部分作业还是靠人力为主,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化生产受限,不能更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效益低下。

1.6 专业管理组织不规范 农户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观念上,大户和相关专业组织私利性较强,相互之间信息不能互享、自各为战,对外形成不了竞争优势,缺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造成有些资源浪费或不足而带来损失,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2 对策建议

2.1 因地制宜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 利用我县丰富的红枣、核桃林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形成畜禽养殖、优质杂粮、食用菌、蔬菜等农业产业板块,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实行“一村一品”。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集群,以带动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农业补助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想的不仅仅是吃饭问题,更多的是怎样增加收益,现在种1亩地除去成本后收入400元左右。种1亩地不如打5天工。种粮的收益低,这样就需要通过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农田补助力度,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使农民从粗放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从而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进程。

第2篇

一、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五、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林农间作;可持续发展;更新造林;限额采伐;林业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58-1

近几年来,随着植树造林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发展,我林场的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林场每年的更新造林都给我们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近几年来林场的采伐限额力度不断加大,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十分短缺,这就导致了当前大多数林业企业处境困难。然而通过近几年来的林场在植树造林中搞林农间作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地利用更新后的林业用地进行林农间作,对于减少造林开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安排大量的企业剩余劳动力,这对于缓解林场资金紧张的情况,发展林场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仅以我们林场前年在新植落叶松林地内种植大豆情况为例。

1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们林场前年利用采伐迹地进行更新造林并在林地内间作大豆40公顷,秋后产大豆近10000kg,获得利润70000元。因为是第一年间种,各种费用支出比较大,如果是次年再间作的话,则所需的费用还会再减少15000元,这样算来,两年的利润加在一起一年至少会获得不低于80000元收入水平,平均每公顷收入2000元人民币。可见,实行林农间作对于林场来说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2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能更好地培育森林后备资源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林场之所以会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的情况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对造林后进行跟踪抚育或抚育的年限不足。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前只是对幼林进行抚育三年,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常常有一些杂木、灌木、杂草的高度超过了幼树的高度,造成所造的林木被欺压,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危害,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幼树的生长。在通过林农间作的实践经验之后,不但增加了林业的收入,还会使林地通过种农田时的整地,一些树根,灌丛根,杂草根被彻底地清除掉,这些除了能根除掉影响幼树生长的不利因素外,还可以农养林,把庄稼种好了,幼林也就抚育好了,还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此一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即使是两年以后不再进行林农间作,幼林仍可以正常地生长。更何况实行林农间作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种地一定要选择那些豆科之类的矮秆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作物,为培育幼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3 林场实行实行林农间作可以减少造林经费,为林场增加经济效益

在林场搞林农间作从根本上说是在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同时也是向林地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通过林农间作,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收入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创造林业的生态效益。比如说在造林未成林地间作大豆,每公顷可以创造利润2500元人民币,远比国家下拨的每公顷造林费用多,全林场前年有近850hm2更新造林地,这样一来,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见,在造林未成林地实行林农间作是实现以农养林,以短养长的一种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林抚育所需的经费,更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幼林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因此,建议在全县造林未成林地大力开展林农间作活动,并且选派专人进行负责,确保这项活动落到实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有利于林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可以控制木材采伐量,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我们林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林业面临着资源危机的状态。因此,国家从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的角度出发,就一定会限制林木采伐限额。在这种情况下,林场要想维持现有的生存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各寻门路,从这点上来说,大林场造林未成林地搞林农间作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如果一个林场以500hm2的造林未成林地来计算的话,在更新造林地上搞林农间作,则可以获利125万元,如果木材按照每立方米350元计算的话,则可以少采伐林木3570多m3。如果说按照林木的净利润来计算的话,每立方米可按100元计算,相当于12500立方米木材销售和净利润,因此来说,在造林未成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可以达到以短养长,以农养林的目的,既能解决林场职工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增加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林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自然地也就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可以安置林场部分剩余劳动力

第4篇

去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后,茧丝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蚕茧价格降至近年来最低点,给蚕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严重影响。茧丝绸产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万多农户从事蚕桑生产,近三分之一规模工业产值来源于丝绸产业,为稳定和发展我县这一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抓好宣传,稳定蚕桑产业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乡村、农户,及时了解情况,向广大蚕农宣传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消除蚕农思想顾虑,坚定信心,稳定蚕桑生产,保护好具有我县特色的蚕桑产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发展蚕桑

(一)对发展和更新蚕桑实行补助。紧紧抓住当前桑苗价格低廉的大好时机,推动新桑园建设和低产桑园改造。对经由县茧丝办统一采购、调运,乡镇统一发放到户的良种桑苗,每株补助0.1元。列入2009年重点发展的蚕桑基地(碧阳镇碧山蚕桑基地、星火蚕桑基地、赤岭蚕桑基地),新发展桑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桑苗款实行全额补助。

(二)对农户订购蚕种实行补助。2009年度凡使用本县生产并经批准的蚕种经营单位及蚕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订购并实际饲养的优良蚕种*给予每盒5元的良种补贴。

(三)对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实行补助。对在蚕农专业合作社订购并使用的纸板方格簇,每片(162格)补助0.5元。2009年4月底前,由蚕农合作社向县茧丝办申请补助规模、预交方格簇订购款,按实际采购数量发放补助。

(四)对优质蚕茧实行价外补贴。2009年每季鲜茧收购均价低于14元/公斤时,蚕农通过合作社统一交售的鲜茧质量达到优质茧的(全方格簇,化蛹茧,干茧交厂质量指标:上车茧率95%以上,解舒率70%以上,毛折300以内),按销售的鲜茧量每公斤补贴1元。

(五)开展蚕桑新品种及新优技术的引进、试验及培训。

1.引进、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丰田2号等,试验种苗1万株以内。

2.引进、试验、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用新蚕品种“新莹*玉泉”100盒以内。

对试验用蚕桑新品种应确定具体农户和地块,无偿提供桑苗、蚕种,蚕茧实行定点交售。由县茧丝办、科技局具体负责。

3.继续扶持蚕桑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基地引进优良桑蚕母种及对现有的母种资源保护、品性复壮等补助10万元。由县蚕种场具体负责。

4.开展蚕桑新技术示范与培训,按每人次10元给予培训单位补助,用于师资、交通、资料等费用。

三、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鼓励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蚕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蚕茧质量,开展品牌建设,壮大经济实力,更好地保护蚕农利益。2009年度对真正为蚕农办实事,在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蚕农专业合作社按前三名给予1-3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添置必要的办公、生产设备,新建、改扩建收烘设施等。

四、对茧丝绸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对茧丝绸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20*〕30号)等相关工业扶持政策予以重点支持,对我县丝绸企业开发新产品给予适当补助。

五、鼓励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全县各相关企业、个人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在我县兴办经济实体或提供技术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合作与开发,对开发的新产品并打开市场销路的给予适当奖励。对技术含量高,并能带动我县广大蚕农致富的新产品优先给予申报省级以上项目资金扶持。

第5篇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和壮大烟叶支柱产业,切实满足烟叶生产对土壤条件、生态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烟叶质量,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恩施州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稳定、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全州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的要求,在规划期内建立和落实基本烟田规模,稳定烟叶种植面积,确保烟叶生产目标的实现,把我州建成全国优质烟叶产区。

第二条合理区划布局。全州重点发展47个万担以上的乡(镇)烟叶生产区,稳定发展19个5000担以上的乡(镇)烟叶生产区,力争在*期间实现烤烟和白肋烟专业化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

第三条建立基本烟田制度。全州基本烟田规模要达到153万亩。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在适宜种烟区域范围内,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妥善处理好烟叶生产与其它作物用地关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确定基本烟田,编制基本烟田规划。

第四条实现基本烟田规范管理。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土地流转的规定,在农民完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流转途径,实现规划区内基本烟田的相对集中,规范管理,高效利用,提高整体产出效益。

第五条严格实施基本烟田保护。基本烟田保护区由县(市)人民政府划区、定界、登记造册、编制图表,建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对破坏基本烟田保护区内生产基础设施、设备的,由*、司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六条签订基本烟田保护责任书。在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区的地方,由州人民政府与县(市)人民政府、县(市)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或烟农协会组织分别签订责任书,并由县(市)人民政府向烟农颁发基本烟田证书。明确政府、烟草主管部门、村民委员会或烟农协会组织、烟农对基本烟田的保护责任、权利与义务等。

第七条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基本烟田保护区一经确定,由县(市)烟草部门与烟农签订满足烟叶生产两年一次或三年一次轮作的种植合同,确保基本烟田有效轮歇和养息。

第八条征用基本烟田应实行补偿。开发建设项目确需征用、占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依法给予补偿(其中应当包括对基本烟田基础设施的补偿)。

第九条依法保护烟农的合法权益。烟草行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基本烟田建设和烟叶生产种植,并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烟草公司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国家标准收购烟叶。烟农按合同种植的烟叶,由当地烟草公司负责全部收购,并及时兑付收购资金,进一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

第十条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县(市)人民政府要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规划和完善烟田水利设施、烟区道路、烤(晾)房、防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和瘠薄烟地改造的力度。采取国家立项、行业投资、政府补贴等办法筹集资金,同时,在烟叶生产区将扶贫资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村级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必须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不允许将资金挪作他用。

第十一条各尽职责协同配合。烟草、发改、农业、财政、林业、环保、气象、扶贫、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按照州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部门实施规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加强烟田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基本烟田的有效排灌能力;加强烟区道路配套工程建设,确保物资供应、烟叶调运;加强防雹、人工降雨设施建设,完善烟区防雹网络体系;加强烤(晾)房、收购网点和仓储建设,以适应生产布局、生产规模的要求。

第十二条明确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权属。由烟草行业投入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补贴建设的渠系、水坝、管网、提灌站、烟区道路、集中密集式烤房等生产基础设施,所有权归村组集体,水窖、水池、单个密集式烤房所有权归烟农。

第十三条推进标准化生产。按国家有关规定,州烟草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制定并颁布适合恩施优质烟叶生产的地方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科技创新,通过科技示范,典型引路,加快烟叶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创恩施烟叶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第十四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电力、烟草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按照规划要求,分别抓好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水土保持工作,为基本烟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加强耕地质地建设,推广绿肥种植、秸杆还田、有机肥科学使用,调整前茬作物,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保护和提高地力,确保基本烟田可持续利用;立足开发多种能源,大力推广煤炭烘烤,逐步试验推广电能烘烤,落实农业生产电价政策,保证电能供给,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烘烤烟叶。

第十五条落实措施防治污染。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新建排放“三废”的工厂、作坊。对已经建成的“三废”排放未达到控制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建立烟叶生产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并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减灾和救助机制。各级烟草部门要筹集和建立烟叶保险风险金,保险等部门要积极参与烟叶生产保险,对按计划种植而遭受冰雹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应给予烟农适当补助。县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办、民政、财政等单位为广大烟农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基本烟田保护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十七条规范烟叶经营流通秩序。各县(市)人民政府及烟草、*、监察、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协同配合,依法打击烟叶经营流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烟叶经营流通的良好秩序。

第十八条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指挥队伍、经营管理队伍、烟叶技术队伍、烟农队伍建设。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探索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健全完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

第6篇

发展生态农牧业是海南州多年来一直积极寻求的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够推动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新时期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而建设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也成为海南州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必然之路。

一、海南州建设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的背景

在海南州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州“两会”上,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等七大战略,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让优势资源成为经济优势、绿色生态成为第一形象、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基本形成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生态建设保护体系、民生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民族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先行区、全省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改善民生的引领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八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007年9月,海南州政府聘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专家,组成规划调研组, 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2007年12月25日,省科技厅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10月经过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7个部委联席评审,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也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意义

1.1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草场减畜牧民增收双赢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牧民人均占有草地逐年锐减,加之牧民商品意识淡薄,草场有偿流转推进困难,“畜多既富”惜售观念严重。同时,大量富余劳动力只能依附于草地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制约了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牧民收入渠道狭窄,增收难度加大。要保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安全,就必须拓展增收的空间。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合理化整合配置,逐步调整畜种和畜群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不仅使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牧民经济收入来源得到保障,而且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1.2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保护草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制后,单个牧户草场规模过小,无法进行传统的四季大轮牧,草场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致使草地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低。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资源重组,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推行草地集约化经营,不但促进草畜平衡,遏制掠夺式利用草场的问题,而且更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屏障地位和作用。

1.3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下,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引发的草地退化、“黑土滩”等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部分草场已失去了支撑牧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海南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逐步萎缩,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挑战。要改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减畜改良,缓解草畜矛盾,逐步恢复草地生产性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4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草原基本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影响,牲畜超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牧区城镇产业带动力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有些举措只取得了局部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合作社、股份制、联户经营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承包草场有序流转,实现草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高效发展。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温高,日照长,太阳辐射强,作物生长季积温高,夏季温暖、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荒山荒坡,对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水土保持,持续不断地提高收入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开发、观光旅游示范园建设,带动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增收速度,符合国家和我省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的需要。

2.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推动旅游、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实践证明单纯搞农家院、种植、养殖,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取得较好效益,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产业循环链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将农家院、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引进经济作物新品种,发展高效种植业,配套养殖业与餐饮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一体化,形成园区配套、循环生态、经济产业链,才能使其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才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发展高效观光农业,提高贵德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是从生态农业的大环境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农业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行业,给予和享受了任何行业都没有的优惠政策,并大力鼓励、扶持投资者发展农业。如减免税收、财政拨款、贴息贷款、无偿或低价使用农业用地、政府协助宣传、推广产品等等,这是其他行业可望不可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在这大好形势下,投资生态农业观光园,成功指数大。二是从贵德当前旅游行业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成将与其它景点、风光互为呼应的新兴旅游风景区。

第7篇

>>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法国: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青奥会对南京体育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业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探析 休闲农业如何持续发展 株洲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PEST分析及建议 关于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矿冶城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形式 浅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4] 袁胜军,黄立平,王宁,等.对上海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1):7-9,12.

[5]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6] 蒋亚杰,石正方.台湾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1-96.

[7] 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8]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9] 张定,陈宗元.江苏观光农业新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05(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