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1:52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信息化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前言
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行业建设目标,也是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我国的烟草行业也应如此,我国烟草部门很早就提出了“一基四化”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当前从我国的总体来看,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行业横向比较,相对较低,整个烟草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从世界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管理的趋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企业管理手段,服务于烟草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探讨信息化的建设问题对于本行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我国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2.1理论基础的缺乏
从农业生产管理看,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作为基础,既没有方法论也没有成功案例作为支撑。
2.2数据的复杂性
烟叶属于农作物,其生产多数都是非结构化感性信息,而从非结构化感性信息到结构化的数据采集是非常复杂的,而数据的采集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中间有一道人工操作的程序,在操作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实践过程中数据粒度与失真率成正比,这些导致了数据原始复杂性增加。
2.3应用基础的特殊性
烟草农业生产一般属于露天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机接口界面比较特殊,而农业生产人员又缺乏必备的信息化操作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对软件系统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简化。
3烟草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笔者认为,烟草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高屋建瓴,同时又要从行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构建烟草农业信息化生产和管理体系,要找准解决困境的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满足当前烟叶生产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流于形式,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摸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生产之路。
3.1形成烟叶生产全流程的封闭管理
烟草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全天候的管理和把控,服务要设计到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烟叶生产工作的具体要求出发,应将计划合同、生产管理、收购管理、调运仓储、烟叶调拨和基础管理中业务功能(模块)拆分组装,集成到管理、业务、服务等模块。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计划、合同”为管控主线,健全计划合同管理,完善烟叶生产、烟叶收购、烟叶进销存应用功能;利用信息化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构建生产经营数据模型,辅助管理决策,促进从经验管理决策向科学管理决策持续转变;以烟叶生产经营业务的关键流程点落实管理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持续监控业务关键指标,实现烟叶管理从事中控制向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管控一体化目标。
3.2加大烟叶物流网的建设力度
加强烟叶产品物联网的建设力度,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烟叶物流信息化已经成为烟草农业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全覆盖趋势,物联网的建设有利于打造烟叶质量的数据系统和保证烟叶质量的达标。通过物联网的建设,使烟叶生产有关的企业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沟通和交流,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的效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烟包在各环节流转的精细化、痕迹化管理,通过分析烟叶质量的相关信息,实现烟叶质量的“正追踪、反追溯”,为烟草卷烟的水平提高提供上好的原材料;通过仔细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起到全程跟踪物流信息,全方位的控制物流资源的作用。
3.3引进设施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设施农业的进步为基础的,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条件实际情况,调查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刚需,解决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引进先进的成本不高的技术,先试点,并结合地区的情况进行改造,最后扩大普及的范围。如建议引入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是以色列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滴灌技术,可以在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推广,提高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减少烟叶生产的综合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结论
总的来说,因为烟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的观点还需在实践中深入扩展和检验。我们需要在烟草农业行业中大力发展高精尖农业,通过信息化和科技的带动,优化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效率。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模式和设施技术,推动烟草农业信息化程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丕娟.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12.
[2]郑继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8-15.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绥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给绥德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绥德县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1农业信息化现状
信息技术在绥德县农业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发展慢。为了及时搜集和各种信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走效益农业之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绥德农业网”于2005年3月由农业局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网站主要设有供求信息、技术咨询、农业新闻、政策法规等13个频道内容,截至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3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创办了《绥德农业信息》刊物,2006年在联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电子农务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或知之不深,认为欠发达地区,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还很遥远。孰不知越是贫困地区越有必要走农业信息化道路,以弥补信息闭塞的顽症。在安徽、江西这些农村经济信息网办得较早较成功的地方已得到证实,农业信息化在欠发达、边远地区发挥的作用更大。总理视察安徽农网时指出:越不发达地区,越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2.2缺乏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
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尽管人事劳动部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考核,但培训组织能力与推进全社会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培训与应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缺少财政资金,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大部分乡镇单位原有的计算机硬件装备已严重老化。据调查,乡镇40%的计算机服役超过3年,部分计算机根本不能用,只是作为摆设。由于部分乡镇部门经济不活跃,缺少财政支持,网络终端还不能普及到各乡镇部门,严重阻碍了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建设进程。信息化网络成本较高,农民上网率普遍较低。电信部门还没有在各乡镇开通宽带,大部分乡镇只能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难以获取农业信息。依目前现状看,网络要普及到专业大户还相当困难,普及到普通农户更是困难。
2.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网站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绥德县内有关涉农部门仅只水保局、科技局、农业局等不到5个单位建有单位网站,还有少数的乡镇网站。但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检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播视频、音频信息,信息内容少,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维护。一些已建好的网络,也还是停留在浏览信息上,未能与实际工作、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3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要从绥德县的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主要以深化“绥德农民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3.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抓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和管理。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1],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网络“进村入户”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建立统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网站数量的建设,而是网站质量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信息化中的组织、主导、推动作用,统一组织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2],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共享政府投入的人才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电信公网、广电公网等网络资源,加快农业综合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及时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行情、气象预测、国内外劳务需求、招商引资项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涉农部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外开设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旅游、扶贫、民政、气象等窗口或一级域名的专业网站,由政府网专门采集整理信息、专门开发维护,保证网站活力。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抓紧抓好农业信息知识的推广、普及和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要立足实际,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为前提,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用人环境,落实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采取分期分层次的方法加强培训[3],抓好各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专业大户、重点农户的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农业信息解读能力。重点加强信息员培训,使他们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解答疑问等。
3.4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好坏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建设好乡镇信息服务站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他们可以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乡镇信息服务站这一载体,发挥其“二传手”的功能。还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在农村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并指导他们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专家体系,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县政府网要有巨大的资料数据库可供查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5鼓励多元化投入力度,加大网络延伸力度
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步伐,将政府网站建设资金纳入每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绥德县财政薄弱,在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及民间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4],走资金筹措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抓住机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投资。
3.6切实做好服务渠道扩展,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组织县内农业专家、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专家、农技110。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推荐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技专家担任农业信息网的兼职咨询专家,以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开发、处理、咨询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各大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县广播电视台、联通、移动电话声讯系统要开设农业信息服务栏目,增加农业信息内容。各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要落实职责,联系好一批农业大户和企业,在当地人员聚集的地方创办农业信息专栏等,把有用的信息及时予以传播。农业网站根据绥德县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将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及各地结构调整经验、农产品产销趋势、行情分析,继续以《绥德农业信息》刊物的形式,发送到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手中。各信息员要及时把单位所在地的农业信息上传到省市网平台。
3.7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绥德报、绥德农业网、墙报等宣传应用农业信息化手段发展致富、创业成功的典型,以及组织报告会、展示会、演示会、信息技术应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制订必要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开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先进评比活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农业的信息化,集中表现为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结果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加强农业信息化领导,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从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5参考文献
[1]罗拥兵.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37-38.
[2]郑国清,程永政,冯晓,等.河南省农科院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2-216.
1.1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了从自治区到村级的“五级”联动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支熟悉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能胜任信息筛选和的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三是构建了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涉农信息服务合作基本框架。1.2构建了“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构建了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协同广西水产畜牧兽医信息网、广西农垦信息网、农机化信息网、农业区划网、三农科技服务网等门户和专业网站,连结全区150多个市(县)涉农子网站的基础信息网络。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广西农业网站群每年涉农信息50多万条,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网上促销成交累计914.29万t、成交金额232.35亿元,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实现了上接农业部,下连全区各市(县)农业局,横向与自治区政府各有关厅局互联互通。1.3构建了“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为进一步丰富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广西以“三电合一”模式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宽带进农村的建设成果,开辟了12316热线、农技110、农讯通、新农通、甜蜜通、网站手机版、网络电视等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服务通道,成功探索了多元“三农”信息服务实践模式,有效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1.4构建了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2003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科技厅、农垦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等涉农部门成功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糖厂综合农务管理信息系统、海洋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等30多个农牧渔业产业运行保障系统,及种养产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系列智能化支持系统,开发了农业信息基础数据等多个农业数据库,完善由构件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四大部分组成的农业专家系统(吴华瑞等,2003),开启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政务、生产经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应用新阶段。1.5构建了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2012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构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农业综合运行平台。该项目覆盖了广西区本级、14个市、106个县(区)和300个乡(镇),实现了省部级数据交换、共享和良性互动,并通过对县级平台、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信息站点的覆盖面,为农业行政管理、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数据。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4保障措施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信息时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保证。农业信息化应以提高农村工作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最终目标。在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相关各部门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呼唤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见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辽阳市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日渐加剧和市场制约性不断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渴求非常迫切。
1.发展现状
目前,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还停留在最基础的信息采集报送阶段,市、县(区)、乡(镇)、村各级信息站、信息员框架已建成,依托省网络平台,已为部分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起可以自主管理、信息的网页等,但是要深入实现农业信息化,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民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支持和资金的保障。
2.存在问题
除了部分基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县、乡、村级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存在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等问题外,农村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其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严重缺乏,而政府层面上各个部门缺少沟通协作,造成农业信息化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覆盖全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致使农业信息化工作进程缓慢。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大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信息站应有的作用。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及全市先进乡镇考评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研究完善农业信息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使辽阳市农业信息工作稳步推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辽阳市在市、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工作单位或站点,要做到辽阳市农业信息化高起点、上规模,网络建设、网站运行、信息宣传等需先进的硬件设备做保障。同时,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宽带、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涉农部门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共享,各类网络互联互通。
3.健全网络建设
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畅通、传播信息方式灵活、易于被受众接受、终端设备高能低价、市场信息成本低、影响范围涉及全球的特点使其迅速普及;另一方面,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的生产决策,或是听政府指令,或是随潮跟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农产品贮运、保鲜、销售亦是如此,由于信息不畅,贮不了,运不走,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鉴于此,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的农业网站已迫在眉捷,要建辽阳市的农业官网,需有一定的规模且覆盖全面,并具有先进性,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市级网络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覆盖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农委各业务科室、县(市、区)、乡(镇)、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等的信息网络体系。网站将对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农业工作动态、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各种实用技术等进行实时更新。加强对辽阳农业网的宣传,做到让农民们能够及时通过网站了解到我市相关农业信息,获得需要的信息。
4.强化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坚持标准化建站,专人管理、服务周到、便捷有效。为此辽阳市的基层信息站建设要做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套装备(包括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机),一条宽带上网线,一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一块信息专栏,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一处场所。并在农业信息站所在场所悬挂“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牌匾。
在各级农业信息工作单位设立的专兼职信息员经过培训要掌握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等技能,提高整体水平。在全市形成市、县、乡、村上下贯通、左右互动、网络到村、信息入户的功能服务体系。
关键词:耕地;经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区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下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5县,面积1.9万km2,人口约255.95万。龙岩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9.6℃,年均降水量1 741mm。境内海拔高差大,从69~1811m,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东南部一些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中部山区有暖温带气候特点、日夜温差大。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在大陆地区名列前茅,生态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现有耕地13万hm2,人均0.55hm2。
2当前承包耕地的经营利用情况分析
2.1经营规模较小,耕地过于分散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形的分异,在耕地的景观格局上出现很大差异。龙岩市地处福建省内山片区,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适合耕作的土地较少,农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出现多数耕地分布于低山、台地地区。在调查走访的连城县3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的89户农户中(见表1),户均承包面积0.2hm2,是全国(0.6hm2)的1/3,而户均承包田块数为5.3块,最多的是东华村,户均达到6.7块。就单户而言,承包田块数在6块以上的有32户,4~6块的有51户,其中承包块数最多的是东华村一农户,其承包田面积为0.28hm2,而承包块数却多达9块。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户所承包田地块不仅多,而且还分散,平洋田块与山地台地田块混搭现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承包农户中,连片耕作几乎不存在,这种田地分散的格局严重制约了先进农机具的使用和规模化的生产。
分析导致该地区农田分割过细原因大致有一下3点:
2.1.1地形所致。闽西地处福建内陆山区,多低山台低分布而平地较少,这种地形格局导致田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连片经营非常困难;
2.1.2由于农村土地基本上是按人或人劳比例平均承包的,好、坏、远、近地平均搭配,导致土地的细碎化[1]。在承包地分配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平,耕地按照肥力质量和距离远近分为若干等级,在分配中各个农户在高低等级的耕地中都得分到一块田地;
2.1.3与当前该地的分配规则有关。为了强调农户的利益的公平,农户家中人口增加分配新的耕地,而人口减少并没有相应减少承包地,这就导致了新分配田地只能出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地地区,这种分配规则加剧了分散格局。
2.2耕地生产效益较为低下
影响耕地生产效益因素主要有:耕地排灌条件,土壤肥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耕地距离远近,灌溉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种子,农药和化肥价格,雇工的数量与农产品价格等[2]。近些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一直在上涨,虽然国家出台多项农业补贴政策,但多被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根据调查,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和甘薯,其平均每667m2的投入—产出情况为(见表2):水稻种植,种子农药化肥灌溉等投入300元,雇人插秧150元,收谷150元,耕地80元,合计680元;若以甘薯为例,薯苗农药化肥灌溉等400元,插苗150元,收成150元,耕地100元,合计800元,这还是在农户雇工较少的情况下的生产成本。根据当地普遍收成情况,水稻667m2产45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2.8元,合计1 260元;而甘薯667m2产1 00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1.5元,合计1500元,扣除成本,水稻每亩利润为580元,甘薯略高,但每亩利润也仅有700元,种植667m2水稻农户个人大约需投入20个工日,扣除其它成本后每个工日收入大约只有29元,而且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当遇到虫害、暴雨等影响时,农户收成还要受很大影响。
表2当地水稻和甘薯每667m2投入—产出情况
(单位:元)
品种种苗农药
灌溉等雇人插秧雇人收成雇人耕地产值利润水稻300150150801260580甘薯4001501501001500700
2.3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利用工作,如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实施多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抛荒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据张炳林对龙岩市耕地撂荒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全市耕地面积总计13万hm2,抛荒面积720hm2,占总面积的0.55%。同时,耕地撂荒程度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罗区、上杭县、漳平市撂荒现象最为严重,分别占各自总耕地面积的0.53%、0.96%和0.88%[3]。究其原因,这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有较大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较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比种地收入高,这样必然导致大量耕地被抛荒。在调查中还发现,隐性抛荒现象也较为严重。根据当地光热条件,一年两作的耕作制度较为正常,而在走访中,多数农户却选择了一年一作,即早稻收割完后没有继续进行晚稻的耕作,有些农户将其流转给蔬菜种植专业户,等来年收回种植水稻,而更多的直接将其闲置,寻找其他的劳务机会,在连城县四个村89户农户的调查中这类情况达到47%,也凸出显示了该地区抛荒现象的严重性。
2.4耕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龙岩全市2010年耕地流转比例达到25%,远高于全省14%的水平,尤其是地形条件较好的长汀县和烤烟种植量大的永定县。长汀县地处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的耕作,现有三片规模67hm2以上的通过散户向种植专业户出租而形成的规模化耕地;永定县以合作社的形式向农户租入耕地,半年种植烤烟,而另外半年归还给农户种植水稻,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地耕地抛荒现象,保证了粮食的生产。此外多数县区的耕地流转主要是农户间较为零散的出租和转包形式,规模较小,流转的时间也较短。在流转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4.1农户流转意识较差
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保证了家庭承包期限的长期性,但是部分农户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恋土观念,担心土地经过流转过后自己的承包权得不到保障,同时也担心耕地受到粗暴利用,收回时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流转期限较短,有些直接不参与流转,形成集中连片区的“插花地”。
2.4.2可供流转土地较少
在流转中,多数耕地分布在低山台地山区,农户转出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耕作距离过远,耕作难度较大,而这部分耕地对其它农户吸引力较小,而且出于保证粮食生产的目的,农业部门不提倡转向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影响转入农户的积极性。
2.4.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在耕地流转中灌溉水渠、道路等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规模化种植农户考虑是否转入的重要因素,而这点也正是大多数农户弃耕的重要原因。农户考虑到转入之后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大大减弱了转入的积极性。
3完善当前农村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对策和措施
3.1统筹城乡发展,为生产经营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要置身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扶持力度。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对提高农民耕地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时期各级政府更要对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保证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真正到农民手中,保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尽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逐步建立更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适时推进耕地资源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变。
3.2积极引导和规范耕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农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而流转是在稳定家庭责任承包制基础上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的唯一手段[4]。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特色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宣传内容。各级政府每年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流转项目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龙岩市近几年来安排专项资金分档次补助各类流转项目,但是多集中在规模连片的流转中,对于农户自发进行的较小规模的流转带动性较小。提高服务水平,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培育如梅花山基地等规模经营主体,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提高耕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深化“一村一品”项目,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建设带动规模化流转和经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资金是关键要素,要建立现代支农投资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基金,帮助种植大户贷款。
3.3完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和联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例如龙岩市甘薯生产大县连城,其红心地瓜干商会联合多家生产厂商,依托电子化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规范产品生产和包装,创立“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整合零散的农产品生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真正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规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实施民主管理,规范利益分配,按照企业的特点来组织和管理;同时发动和提高各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培养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而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举魁.关于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4,(08):44.
[2]黄建强,李录堂.从农村劳动力视角探析耕地抛荒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3]张炳林.龙岩市耕地撂荒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7(07):23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意识;网络资源;综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53-01
1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调查有电脑的人显示,60%的人表示很需要上网查找信息;50%以上的人希望能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的。
对没有或者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进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不明白计算机与网络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比较常见。
3 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从计算机和电话线进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农民文化水平低
以往人们都说农村的购买能力低,负担能力差,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比电脑贵得多的电器,也有不少家庭有面包车甚至轿车等交通工具。农民不投资信息产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也就是文化水平低。据调查,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达到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勉强说不是文盲。
文化水平低还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3.2 农业信息匮乏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结果找到的条目不少,但是具体信息重复率较高,而且很多信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信息网站的建设落后,点击率太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网站建设落后;其次是信息收集困难,农村人口分散、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农业网络资源不足。
3.3 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现在城镇安装宽带有很多优惠政策,价格越来越低,而在农村安装宽带价格很高,一般都在每年1000元左右。农民并不知道这1000元创造的经济价值会是多少,很多人认为是奢侈、是浪费。并且,电信运营商对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也不到位。根据规定,电话线出现故障24小时之内必须要有维护人员到达现场。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往往两、三天都没有维修人员出现在故障现场。
4 扫除障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趋利避害,切实让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4.1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的要求。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
开发信息资源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同时,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
4.3 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综合服务包括宏观信息服务和微观信息服务。在开展宏观信息服务方面,资源提供者应尽力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在开展微观服务过程中,资源开发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农业信息服务有的放矢。信息服务方式,除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模式外,还有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等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障网络畅通无
阻。其次,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林柯,杜敏.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8(3):29-3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1.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