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8:16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卫生;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设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62-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工具课。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实用性人才。而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因此,中职卫校计算机实训课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一、实训教学设计主导思想

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能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方便,激发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实训教学中,选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职业岗位的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通过任务或案例将课堂实训各环节连接起来,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所学知识技能的用途和内在联系,也可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主题案例选取基本原则

好的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主题和案例的选取既要结合课程的各个基础知识点,又要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必须选取医学方面的案例或主题,贴近学生职业岗位,做到实训内容既有真实性,又有趣味性和情境性。以“绘制戒烟标识”为例,通过精心选取好的主题案例,最终达到培养医学生较高素质的目的,使学生适应一线医学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1.设计实训教学情境。教学实训情境中重复的是过程、步骤和方法,不重复的是内容。例如,在同一学习主题“绘制戒烟标识”内,可设置绘制不同标识的情景学习和案例训练,使学生找出主题案例内容的差别,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点,提升专业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2.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三位一体”教学法就是在实训课堂中,学生在计算机上先学,然后在计算机上做,最后教师在计算机上教。这种边学边做、边教边学的方法,既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手、脑、机并用的效果。例如,首先,教师在实训课堂上布置本节课的实训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接受后明确目标;其次,教师下发学案和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和操作;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上交作品,教师针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模仿学习并修改完善作品。

3.实训教学的实施。在计算机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和感悟实际工作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教师要积累主题任务,逐步建立主题案例库。主题任务确定后,学生带着任务一边学习一边做,课程结束后同步完成。通过这种主题任务或项目案例的实训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过程能够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项目案例或主题任务实训的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①提出任务。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性,并介绍“世界戒烟日”的相关知识,提出课堂任务“绘制禁烟标识”,学生接受该任务,明确课堂目标;②分析任务。教师展示作品“戒烟标识”,分析“绘制戒烟标识”要用到绘图工具栏,而绘图工具栏在文字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中都会出现,但绘图工具栏上按钮的功能是一样的。实训目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具栏上各按钮的功能,并灵活应用;③制定方案。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给学生端客户机发送“导学方案”(完成主题任务的步骤、方法、评测表等)及相关学习资源,学生整理学习并制定任务计划;④任务实战。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绘制戒烟标识”的主题任务,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随时指导和接受学生咨询;⑤课堂评价。学生将完成的“禁烟标识”作品提交教师机,由教师检查评价或展示,让其他学生互评作品;⑥同步训练。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了解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讲解。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练习,修改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点拨规律性知识,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

4.实训教学的评测。教学评测的作用在于使学生明确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评测环节的开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果与过程、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结合。

四、教学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实训课是一门具有严格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上实训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设计课题内容,课堂上做什么、怎么做,讲什么、怎么讲,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一定要心中有数。在实训课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只需扮演指路人的角色。除此之外,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于基础不牢的学生,应帮其努力完成基本要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

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学生不熟悉某个操作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解决办法,或协作讨论解决,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环节结束时,教师应及时点评,对于完成好的主题作品应给与公开点评,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训教学有模式,但也不唯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理念,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探索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2]林静.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9,(2).

第3篇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实训过程中,组织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知识点树结构中相应综合应用级、高级应用级、基础操作级的实训知识点完成实训,并生成电子版实训报告,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对于进入A层次学习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在线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树中综合应用级别的实训项目。

对于BC层次学生,采取教师机房授课、学生上机练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尽量缩短上课学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设定的相关实验。B层次学生,完成高级应用级的实验项目。C层次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完成基础操作级的实验项目。

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模式仅增加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即考虑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了师资和教育经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与当前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4.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到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环境。同时减少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知识树中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4.4 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针对财会专业在讲授Excel部分时,侧重多讲些财务函数、财务报表和账单的制作;法律专业可以做一些公文排版和文字表格处理;网络专业可以适当加大网页部分的制作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4.5 分级考核

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为考查课,要根据分级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适合的实训考试方案,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考核结果最终由实训的机考成绩、出席率、实训报告的排版及完成情况、以及实训创新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实训作业提交情况等方面来综合决定。

5 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层次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分级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丰富知识树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兰玲,张爱国,宋平.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 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农业院校;课时;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1 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有关要求规定,这门课程是在第一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后的第二层次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课程的教学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一些常用程序,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知识,能够自我组织、安装或开发小规模硬件系统;具有熟悉、消化、使用与所从事专业关系密切的最新软件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不断吸取计算机科技发展新成果,紧跟信息科学发展步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近年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课程设置包括课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突出核心或主干课程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学生在入学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情况较以往已大不相同,所以,计算机公共课课时进行了压缩,《计算机技术基础》由60课时(理论30课时)压缩至48课时(理论24课时),相应的课程内容就要做调整。24课时的理论课如何设置,如何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2 课程内容设置

我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采用Visual Basic为主要平台,讲授基本的windows桌面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基本算法编程,二是VB基本界面、功能编程,其中以基本算法编程为核心。根据本次教学改革要求,将主要内容按顺序划分为如下模块:

2.1 基本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包含3个教学章节,讲授10课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概述(2课时),具体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计算机工作原理(存储程序);软件开发工具及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分类等);VB概述(发展、特点等);明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 vb事件驱动程序的突出特点;VB集成开发环境概览,,明确VB三种工作状态,明确VB应用程序组成部分和文件类型。

第二章,VB基本语言(3课时),具体内容包括VB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VB表达式;常用数学函数;四则运算类程序设计。

第三章 顺序结构(5课时),具体内容包括赋值语句;Inputbox函数;Msgbox函数;Print方法;常用内部函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窗体、标签(Caption属性)、文本框(text属性)和命令按钮简介;Windows风格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掌握3方面主要内容:1. 基本计算;2. Windows基本界面,重点解决Windows风格的输入输出;3. 常用内部函数。这部分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能够完全掌握,会编程进行基本的运算。

2.2 分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四章,分支,讲授3课时。讲授内容为:单行结构If语句;简单块结构If语句(不带Elseif的);一般块结构If语句;条件语句的嵌套。本章中Select case语句因课时原因不讲。

这部分内容要重点强调流程图,掌握分支的形态和含义。

2.3 循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五章,循环,讲授8课时。讲授内容为:循环的概念;While语句;Do语句;For语句;多重循环。本章涉及各种常用算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4 数组

教学章节为第六章,数组,讲授2课时。因课时关系重点讲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简单介绍。本章要重点讲授的内容为排序算法。

2.5 常用控件

教学章节为第七章,常用控件,讲授1课时。重点讲授用文本框解决多行输出和Timer控件。

通过这样设置教学内容,在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3 教学探讨

上述的课程设置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置紧凑,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上机实验时间补充说明,在较短的课时内可以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在教学中,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注意如下问题:

3.1 尽快入门的问题

农林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程和理工类课程差别较大,固有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在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问题,因此要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尽快入门,尽快培养兴趣。教学的内容组织非常关键,有些教科书在一开始就会罗列出很多内容,这些内容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掌握重点内容,迅速入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VB的内容十分庞大,吸引人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基本的内容、基本的算法是要学习掌握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要扎扎实实地掌握,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如何正确描述和实现算法是学习的关键,不少学生虽然语句也学了,但一写格式就错,编程时总有偏差和感到困难,这都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本课程24课时的理论内容都学好了,24课时的上机实践都认真练习了,VB学习就算入门了,以后的学习可以凭自己兴趣展开。

3.3 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教学在许多高校已完全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件,体现细节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课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课加强实践。计算机的操作命令、语言语法不需要推导,概念也不复杂,但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以尽管理论课课时减少,但实验课时仍相应匹配,占总学时一半,实验进度与理论进度同步。

4 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的应用分析

在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正式建立之后,其应用层面较广,且其面向的使用用户范围也较广,包括学生、教师、外来拜访者在内的各类人员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校园做出全方面定位了解。具体来说,该系统可以应用于以下几大方面:

(1)基本的地图显示: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观看到整体校园的地图面貌,并且可以通过按键操作实现对地图的任意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使用户自己能够极为方便地查看校园的整体平面图与细节图,以及三维景观图。

(2)测量功能:尽管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实景进行缩放面描述,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图中画一折线或多边形,使系统自动计算其长度和面积,且其数据处于一定的精确范围之内。

(3)地图导航功能:导航功能是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任一图元查看了解校园内任意单元的属性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路线查询进行地图导航,通过达到观光与探路的功能。

(4)鹰眼功能:该系统同时能够实现鹰眼功能,既保证客户能够通过系统操作对整体校园的实景进行浏览,就好像借助老鹰的眼睛在校园上空盘旋探测,对校园内的每一处建筑物做出详细的属性信息了解。

5 结束语

短课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已正常展开,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督促学生学习,就目前情况看,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邓睿.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60-261.

第5篇

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公共计算机类实验室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托,在承担着辅助教学和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信息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教学的重点倾向实践教学,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实验教学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按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组织的。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完成教学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环境;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设备利用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建设的能力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加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峻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有能力的学生早出成果提供条件,加速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在提高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提供各层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1、进行校园调查,取得初步资料,确定基本方案。

2、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取得可以作为分析参考的资料。

3、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4、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和启示总结。

5、提出教学实验室改革的基本方案。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7、具体实施。

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1、对学生加强开放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对外服务。

2、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开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和辅导。

3、利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在适当时间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节目,和对外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4、加强验室自身的建设,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与社会服务接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达到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的目的。。

下面笔者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质量必须以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是要规范各能力模块的教学文件,制定各模块实训项目、学时、地点、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实验方式及效果等实施性计划;二是要分模块按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做到每项实验任务明确、过程完整、考核具体;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学生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需要;四是要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督导、检查和监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到实处,产生实效。

其次是社会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而且开发的成果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的影响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时,还可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完全开放。如横向与同类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交流,在交流中优化本院的实验教学。允许社会公众自行提出实验课题进行有偿实验,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社会功能。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自动化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势必要求在实验室的自身建设上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实验室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对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各类计算机设备、各类微机实验(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微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展现了一所学校硬件设备、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实验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用有限的投资,建成功能齐全、运行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独立的动力供电系统,机房电源布线,室内照明,空调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实验室是学生密集出入的处所,必须要有遇突发事件快速疏散的应急方案。应采用双出口疏。

2、微机配置,微机硬件系统。

选择硬件系统首先要考虑所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范围,应用特色方向,根据需求选择最佳配置,微机配置符合当时主流配置,不选淘汰型,不选豪华型,所选配置性价比要高。

3、软件系统配置与保护。

学校实验室应有多功能用途的公用实验室和单一用途的专用实验室。公用实验室承担各学科70%以上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中需要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种教学软件,必须合理规划才能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方可满足教学的需求。

4、网络设置及综合布线。

现在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各系机房都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从单机机房进入到网络机房后,网络应用逐步普及。老师为方便教学,将课件、教学内容放置在自己的FTP服务器上,上机时学生从FTP服务器下载,下机时将实验结果、作业等上传到FTP服务器。由于网络安全措施有缺陷,在网络病毒肆虐时,网络经常堵塞,有时还瘫痪,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我们对网络设置进行了改造,INTERNET、CERNET路由、VLAN划分由校网管中心负责,在系级实验中心设置带路由的三层交换机,实现系教学网与校园网路由分离。计算中心内的各实验室经系教学网路由,与外网连接经校网管中心路由。每一机房为独立网段,教学中互不影响,网络病毒的传播范围被有效限制,实验教学畅通无阻。所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微机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许多成功与教训,目的就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合理、规范,管理更科学、高效,让有限的设备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基本上成为共识。而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达到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实验性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验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成为研究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个特性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造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习,网上预习,计算机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多方位综合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同时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验大奖赛活动、学生课余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构成的创新实验体系。

2、学生管理自动化。

探求实验室管理无人值守的模式,可采取上机卡进行管理 。按实验时间安排进行学生上机认证,记录学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情况。在控制端实时观察实验情况.远程监控实验用机(实时短信、远程唤醒、远程关机),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绩。

3、资源管理自动化。

对服务器、校园网、打印机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在服务器端采用共享、卸等方式提供常用的工具软件、课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软件资源。开放校园网,提供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图书馆藏书目录和文献检索.查询教学信息,进行网上选课等;提供Intemet网的连接;按需要提供网络打印机。

4、设备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设备分类登记(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备件)。使用情况记录;搭建多操作系统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平台学习环境。利用GHOST技术在服务器端保留实验用机的镜像文件,减少装机的工作量。采用硬件保护卡实现网络对拷,提高实验室人员软件维护的效率,实时记录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维护的及时性,采用软(硬)件防火墙。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办公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设备使用介绍。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实验课程介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网上开放实验预约。可以设置公告栏,公告实验安排通知和实验成绩公布。

6、人员管理的自动化。

实验窒人事制度的改革想要实现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作为主体实验室队伍是决定性实验室的环节。但长期来实验室人员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切实做好实验室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①注重培养实验室人员一专多能的业务素养。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处于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实验人晶,其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发的进行.。由于旧的体制造成实验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首先应加快引入高水平教师投人实验教学工作。

其次按照实验教学和科研要求.定期轮流安排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参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接受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实验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造就稳定优质实验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是相辅相承的。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评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拄。当然在认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制定必须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赏罚分明是保障优质实验室队伍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的严格实施,可以使实验室工作而不乱.真正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7、实验室工作的开放化。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项目驱动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算机网络列为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可见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从以前的多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过渡到现在能共享资源和数据传输的高带宽和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也推陈出新,从以前的并行计算到网格计算,最后过渡到云计算与大数据[1]。可见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时代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很多高校困惑的一个问题,一是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验结合程度高,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受实验课程的影响,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导致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对知识点混淆,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原理弄不清楚;二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专业的交换机的性能很难发挥,开设实验课程代价高成本大,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都采用仿真平台去实现;三是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简单,但结构复杂,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但是对实验室网络的布局和结构一知半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5个信息类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课程,从2014年下学期开始所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都改成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经过3年时间的推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计算机网络类竞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如网络攻击与防御大赛,计算机网络设计大赛,3年来获得省级两个二等奖和四个三等奖。文章从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实验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实际的几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改进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的主体,传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原理单一,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TCP/IP体系中实验面向TCP层和运用层,现有设备也只能做到这两层,实验结果明显。实际实验中学生对下面三层是完全不懂,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内容也不能通过实验去验证,造成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无从下手,如编写一个IP层数据包获取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现有的网络内容不能满足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如IPV6、4G、zeegbe和软交换网络,所有在实验内容上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网络知识[2]。

(一)多专业融合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

通信与网络不可分割,通信是基础,网络是应用,在设置独立开始实验项目时,底层通信协议也设置有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软件仿真环境去模拟实现。这样的实验项目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很简单,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底层知识,学会了底层通信协议的编写和应用,高层的通信协议使电子工程的学生了解了算法的重要性,学会了高层的应用程序的编写。

(二)多种可选择的实验类型

网络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最主要内容,网络服务和协议是很多学生难于明白的知识,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中,针对服务和协议做了三组实验项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类型,让不同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验中,做到不同方向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多组实验选择,强化学生的能够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3]。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推动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几年学科竞赛越来越多,特别是信息类竞赛,学生在竞赛中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学会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应用和产品的过程。计算机网络类的学科竞赛在湖南省内有3次,学生在竞赛中利用所学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引入竞赛内容,把实验课堂变成一个竞赛课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用到所学知识,完成竞赛的各种挑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自主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

指导老师在实验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提示,让学生顺利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课堂外指导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中,很多自主实验内容共并不在课堂内完成,而是在课堂外,通过自主实验,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性实验往往都是提高实验,指导老师给出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指定了统一的验证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4]。通过3年时间的实验教学,自主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课堂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独立设置,对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两大方法来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新思维,在3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题项目:吉首大学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实设通[2015]15号,编号:JDDL2015006)。

作者简介:李宗寿(1972.8-),男,苗族,湖南吉首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控制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力军,焦福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2]钱德沛,张力军.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