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8:14

序论:在您撰写品质管理基本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

一、前期策划和设计规划的重要性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业的日益发展,我国理性的购房者已经学会全面地评估物业的实际内涵和真实价值所在,甚至对开发企业的品牌、品质都有高度清晰的评判,因此,当代房产开发企业都非常重视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市场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其一是设计的成果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其二是房地产项目公司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协调、监控和沟通的作用。所以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如何介入,如何控制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是取得该房地产项目设计成功的根本保证。

然而对于开发内容复杂、规模大、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的综合性开发项目而言,市场策划和设计创意方面主导性作用更为明显。设计策划阶段应站在城市长期发展的高度,在人居环境的品质、文化艺术创作的品味、建材和技术的运用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更不能将成功的案例拿来照搬照抄,不论是出售的物业还是持有的物业,都应该视其为不可逆转、需持久经营和不断保值增值的物业,才能引导设计师创造出有艺术内涵、有科技水准的作品。房地产开发项目是百年大计、涉及民生,一定要在决策初期投入足够力量的研究、策划和设计,尽可能使所开发的物业有最高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永续发展所需要的品牌创建之路,也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规划设计的研发

在当今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筑产品的研发,它是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房产开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和不同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都不同,因此需要完整细致的综合策划。以住宅项目为例,在通过大量的调研确定了购房客户目标定位和价格定位的情况下,首先要研究建筑功能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并进一步开发它的附加价值,然后研究城市规划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调研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确定建筑的形态、外立面设计的艺术创作风格走向,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并与城市环境相和谐的优秀作品。

对商业、办公地产的开发,前期营销策划更为专业,设计规划需要与相关专业策划机构共同研究开发策略和确定目标消费人群,继而研究办公空间、商业业态、组合关系和商家定位,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对设计单位提出较为明确的方案设计要求。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从空间的利用、平面的布置、动线的安排、面积的分配到公共空间的设施布置,奠定设计的方向,从而完成融实用性、合理性、品质化为一体的公共建筑。当今低碳、环保、绿色等概念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履行好个专业规范要求的环保节能指标外,更应该主动创新,研究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营造出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

三、设计阶段的技术把控

(一)方案设计阶段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项目的沟通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准确而及时的沟通使项目设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发展。沟通是多层面和多方式的。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沟通为:内部沟通,与设计公司沟通,与政府部门沟通。尤其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要及时甚至提前,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建立沟通信息的存贮体系和信息查询体系,以便信息可通过不同方式由团队成员和项目公司工作人员共享。

(二)确定设计方向

在开发项目前期策划阶段,通过销售及市场策划机构确定消费目标,收集开发区域地形、地貌和土地招标中的规划设计条件等多方面的基础资料,编制设计任务书,将项目的开发意图、策略、实用功能要求完整、清晰地传达给设计单位,最终使设计成果符合既定的销售市场定位。

(三)设计公司的选择

规模较大的开发项目设计,不仅包含规划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暖通设计、热能动力设计、节能环保设计、人防设计、智能化设计,甚至涉及道路、桥梁、驳岸设计,还包含室内精装修设计、景观绿化设计,有的项目还需要专门进行标识系统设计、建筑立面照明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艺术品和家居用品设计等,还有各类招标项目的技术评审等配合工作。如此繁杂的设计管理工作,必须清晰的明确全部设计内容,将根据项目的开发计划,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节点,对每个设计检点明确内容、要求、目标、时间,对每项涉及内容都要选择好相匹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团队,在项目整体开发过程中有序的落实完成。

(四)分阶段设计成果评审和确定

设计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设计成果应予以评审和确认。在方案阶段,应对建筑形体、风格、朝向、位置、间距、高度、退界、结构基本形式、主要出入口、平面交通组织、绿化环境布置、建筑面积等基本设计要素予以充分讨论、评审、确认。在扩初阶段,建筑专业除了统筹结构和机电各专业外,还应详细研究建筑各个细部和材料,地基处理或基础形式比较,建筑主体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度控制等,机电专业对系统进行技术比较和经济论证,以及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置等。在施工图阶段,检查和评审各类工种的技术要求的落实程度,核对各专业图纸的设计深度、准确性、完整性。

四、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涉及各个阶段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龙头,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建筑项目设计分成三个阶段:方案阶段、扩初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在每个阶段形成文件时应及时由造价控制部门编制相应的概算、预算,供设计管理部门及时地进行细化并分散到各专业分项中。要研究材料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多方案经济比较,从而降低每个构件的造价。而在机电系统选型时不仅要考虑到初期投资,还要考虑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评估,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好的设计管理既要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感官效应和环境氛围,又要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性价比有很强的把控度和敏感性,才能将设计造价控制得最为出色。

(二)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经营的过程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一个融技术、管理、经济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经营过程,每个环节丝丝相扣、缺一不可,设计管理工作贯穿在项目的前期定位、中期建设、后期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它的作用无容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管理工作,更应该是一项引领性综合类管理工作,它将艺术、技术、经济融合在一起,所以它既要求见多识广,又要求技术过硬,更需要综合协调能力,并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虽然设计管理工作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它最终会体现在每一位置业者的感受中,那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第2篇

【关键词】食品 行业 成本 管理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特点

2012年,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着我国央企,不断引发严重的欧债危机。国资委预警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出现不断下滑的市场需求趋势,各个行业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央企经营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欧美经济出现了下滑趋势,持续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其产生了影响,国际大环境不利于央企的发展,央企的利率也开始下滑,对经济的增长有刺激作用。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其成本核算控制和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食品行业往往需要很大量的食品原材料,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食品原材料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变质腐败,所以很多食品行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允许在运作模式上采用合同管理或者特许经营的模式,在经济上不承担母子公司所经营的直接管理的办法,而是采取经济上独立核算,支付管理佣金的形式,食品行业的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都是加盟公司自行管理,总公司根据分公司的质量成本报告进行指导的形式。食品行业所需产品具有数量多,种类繁杂,批量不确定性等特点,在进行食品采购的时候,对所需产品进行分类更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能够容易换算是否盈利和损失。在食品生产销售的环节中往往需要多种途径和阶段,包括细分市场,设计产品,以及后续的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企业都应该投入大量精力包括财力进行成本的管控,做好食品行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二、食品行业在成本控制上常出现的管理问题

在食品行业成本控制上如何进行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食品企业没有重视产品成本的控制,造成了利润降低资源浪费,严重的甚至造成资金链条断裂,不能控制全局。很多食品行业将控制成本的重点放在产品生产的阶段,没有考虑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和储存等环节,也没有考虑使用材料时候进行节约或者充分再利用等,这就造成了食品行业在成本管理下有很大的弊端,这样的浪费势必导致与竞争对手不能抵抗,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经济的运转。

(一)食品行业对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作用的话就能做好食品行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管理工作。行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沟通和配合,同时也是各部门之间应尽的义务,不能注重企业整体而忽略部门的力量,否则成本控制管理不能顺利开展。在食品行业工作中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部门间往往推卸自己的责任,互相拆台导致成本控制责任混淆不清,在各部门收取的资料使用情况和数据等往往不具备条理性,账目不清晰,在使用材料的同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没有指定使用标准,后续统计工作也会出现重复记载或者忘记记录,分析数据的时候可用性价值不高。

(二)缺少完整质量控制体系

果果食品行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经济能力一般,所以部分中小食品行业为了目的和利益,往往忽视了成本的核算,一味去追求更多的利润,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只图量,不图质,甚至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造成忽视,不能形成长效的管理体系,还有一部分重视成本核算的企业,他们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不了解自身企业在经营上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所得历年数据不能进行比对分析,缺乏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简单,对税局统计和数据分析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对比层面上,再有对产品质量,成本构成没有详细分析,不能准确的判断各产品个各环节的使用比例。

三、对做好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要全员进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需要企业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加强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将食品行业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统一起来,共同努力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实处,对不能按照要求做的员工需要追究责任,具体到人,建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的实施方案,管理层要引起重视,对员工进行协调指挥,共同节约,提高企业利润,降低消耗。在重视企业产品本身的质量的同时,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全员共同参与,每个环节都要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核算,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确定更改的方向和阶段性的目标,落实到人。所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控制和改善,企业要足够重视并一定落实到位。

(二)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应该立足企业本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权限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薇薇,王殿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成本理论研究[J]. 学术交流. 2013(07).

[2]王殿华,翟璐怡.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美国全球供应链的运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第3篇

关键词:价值链;连锁;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食品连锁行业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研究集中在供应及销售领域中,涉及到股权架构设置的隐形战略成本、日常管理成本、门店房租成本等核心模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多发生在传统商业地产行业,而食品连锁行业相对经营模式单一,加上大多连锁行业前身多为经营个体快速复制而来,房租成本费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房租、运费等管理成本费用的不断上升,加上相对毛利空间有限,为此连锁食品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制约。食品连锁企业对成本控制多集中在日常费用控制研究上,而对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上述情况,随着销售模式的转变,传统连锁食品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该行业基于整体价值链下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思想,对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原则以及成本控制模型,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一、 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费用使用、资源分配上比较粗略,统筹规划和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欠缺。

(二)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战略型、全面性,只注重单一财务活动内的成本,缺乏对整体的业务流程下成本进行系统控制的观念,费用使用、资源分配均衡性得不到保证,容易顾此失彼,造成资源浪费。

(三)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缺失,没有一套与业务体系、内控体系及分析预警体系相融合的控制体系做指导,完全凭借以往的经验及考核指标进行,无法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门店房租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效率及效能低下。

(四)没有建立成本信息效能分析及反馈机制,无法从业务前段、业务过程及业务结果中收集有效信息,也无法完成成本数据模型的搭建,并准确反馈给决策者。因此,决策者只能进行粗放型的成本预测,无法在管控过程中及时进行成本预算的调整。

二、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的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利润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中产生的,为此,企业要实现利润就必须通过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增加每个环节的价值来实现。

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食品连锁行业业务活动中,首先要分析出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中产生成本的环节,按照价值链的理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对食品连锁企业门店选店业务活动价值链进行分析,将业务活动工作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成本是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生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门店选址及房租评估。食品连锁企业经营本质是渠道占用,即通过渠道资源锁定市场占有率,其是后续食品连锁企业发起业务经营活动的核心推动力,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经营业绩。后续资源配置、架构涉及都是以此为基础开展,也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在此阶段,往往需要企业高层会同网点开发部、人力资源部、战略分析部及财务部统筹确定此目标,在实际执行中需要经过网点开发人员扫街选址、多层授权后方可确立门店选址。涉及门店房租转让费会提高审批层级,使用公司格式合同及补充协议,一般房租成本占收入的比率25%左右,而其中的直接房租成本在房租总成本费用的80%

(二)门店房租衍生成本。连锁企业开发门店,因涉及门店大多面积不大,以致房屋的产权归属比较复杂,不乏一些个人出租门面房的案例;为此与房租相关的衍生费用也是相当大的数据,比如房屋的转让费、开票费,这些费用约占房租总成本的15%左右。

(三)门店房租续约及解约成本。食品连锁行业的门店众多,门店的续签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工作,如何规划控制续签引起的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处理的妥当与否将大大影响企业的房租后续上涨的比例,这部分续租管理成本约占房租总成本的5%。

三、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

在对食品连锁企业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目标、地域、效能、周期维四个维度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形成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一)目标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在食品连锁企业整个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总目标,并将预算具体分解到各项活动中,实施预算计划控制与财务内控制度并行的双向管控模式。目的是即使有预算,但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要做尚需符合日常开支的企业制度;同样合规的事情不代表合理,制度清理范围里的事还需要有预算且在预算范围内,若没有则需进行单独核批增加预算。

(二)单店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因为食品连锁企业的核心组成体就是门店,所以每个门店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润主体,进行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时,单店维需要考虑承担直接管理费用和总部间接管理费用下的损益,递级来分析单店的盈亏状况,针对每个门店进行盈亏平衡测算;每月针对门店的房租成本费用状况进行贡献分层分析,并建立相似开店周期、开店天数下的门店横向对比分析控制。

(三)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旨在保证费用开支效能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针对性投入的控制,需要针对企业不同区域的销售走势,进行例行费用投入和项目性费用投入,并针对费用带来的来客数、成交笔数、单笔流水额进行费用效能分析。同时,组建费用数据库,提炼数据效能分析指标,展开同环比、竞品比的房租成本分析管控模式,然后据效能状况调整配置比率。

四、基于价值链的门店开发成本控制措施

整体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内控制度与预算额度双向机制,建立询比价及预算额度台帐递减控制体系,前置内控的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体系控制

1、 推行门店分级预算额度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控制制度:即每家门店根据级别进行预算额度设定,并执行不同审批权限及审批流程,将战略开店房租总预算落实到各级各类门店,严控个体门店的预算额度。

2、建立门店比价制度:据选址模型进行横向比较控制,每家门店费用审批时,据其面积、门店级别进行历史类似门店费用参考核对,差异超过5%以上进行警示审批,超过10%进行正常权限提升一级特批。

二、执行风险导向的成本内控制度,控制隐形成本的发生

为规避房屋租赁间的转让费及二房东房租加成,采用公司规范格式合同,并采取三方协议方可提报房租报核的制度;制定门店合同财务先行审核的前置管控制度,即财务针对房租发票开具、资金打款、有无转让费进行审核,从合同源头规避阴阳合同、资金过个人卡的风险,即对所有房屋合同如涉及二房东,需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资金打款的走向,涉及转让费的要求当事人提供身份证原件,经财务人员对比合同核实后方可执行打款;重点审核合同租金是含税还是未税金额,开票的税点何方承担,一并在合同审核内控制度及签批制度中明确。

三、 推行绩与租金成本挂钩绩效评估机制

落实费用效能与开发人员绩效考评结合的措施:每月财务预算控制部门核实网点开发人员的开发业绩,并在网点开发人员业绩表上签署意见,注明发票是否收回,实际业绩是否达到预估业绩,并进行开发费效比复核;然后在薪资奖金单上签署达标状况,预实结合后再转人事核发绩效工资。

五、结束语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食品连锁企业运行的成本,可以从多方面揭示食品连锁企业的成本费用信息,这些信息对制定正确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计划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解决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增强房租成本费用管控实效,提升食品连锁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盈利及核心竞争能力。(作者单位: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软件应用:[162874].陈邦虎. SAP应用实务.[M].西南财务大学出版社.引用前言至2页

[2]税务筹划:[126633].吴克红. 零售企业税务总监.[M].清华大学出版社.引用自序至5页,Richard Brason.从小企业成长到大企业.

第4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核算;会计规范

 

2010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对现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关问题开展调研,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成本制度》)做准备,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规范的重要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制定《成本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成本核算规范的发展

中国成本核算规范形成初步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明确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如将“生产费用”科目分设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自制半成品”、“车间经费”等科目。1984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其后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了对成本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到,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1986年为了与《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配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出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中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这些法规,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如轻工业部颁发的《全国陶瓷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化工部颁发的《电石成本核算规程》等。1993年中国进行会计改革,成本核算也有了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而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此后中国没有再对成本核算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二、建立统一《成本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39项会计准则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涵盖道德与技术规范两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行体系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较少涉及,且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和约束性不足。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会极大改善这一现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更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下页图1体现了增加《成本制度》后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结构

2.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不例外。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虽然各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规范,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核算中的随意性加以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3.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必要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制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不完整,未能将全部成本如人工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系统,因而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行实现价格优势。通过制定《成本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并与国际惯例协调,减少贸易摩擦。

三、统一《成本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建立统一的《成本制度》,应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按照现行会计规范中对于成本的界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既涉及传统的制造业,也广泛涉及现代服务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本核算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虽然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组织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行业其成本构成及其核算,但就其成本的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因而《成本制度》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依据建立,其他行业根据各自生产的特点遵照执行。

四、统一《成本制度》框架

《成本制度》要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成本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建立统一制度时必须要确定其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基础管理制度

为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成本制度》中将建立成本基础管理制度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成本基础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基本前提。

成本基础管理制度应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原始记录、定额等与成本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2.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信息的生成最终受到成本核算方法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更加准确、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以供管理决策之需。但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核算结果,由此造成企业有可能操纵成本数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为避免企业随意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影响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就是会计规范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客观要求《成本制度》中必须形成完备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划定范围。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是进行成本核算具体手段,体现成本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应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等。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

企业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要通过归集和分配才能计入有关成本,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为保证企业在选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上的科学性,在《成本制度》中必须明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原则、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等。

4.成本核算业务流程

成本核算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明确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可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因而《成本制度》中应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便于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参照执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主要说明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各项内容的关系及其相互衔接等问题。

        5.《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成本制度》框架必须明确各内容的功能,从而才能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用于形成企业成本的原始数据进入成本核算系统后,受框架内容的制约,经过系统加工后生成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框架为成本信息生成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具体表现为:首先成本核算基础制度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核算环境支持,明确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的基本条件,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成本,什么样的成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与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持,决定了原始数据的加工方法及最终结果,即原始数据如何转化成成本信息,转化成什么样的成本信息;最后,成本核算业务流程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基本顺序,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了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成本制度》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它们相互独立,分别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成本核算进行约束和规范;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成本核算联结为一个整体。

五、关于建立《成本制度》几点建议

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业界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共识,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的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1.提高《成本制度》的全面性

成本核算不是特定行业的管理要求,任何企业都涉及成本核算,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各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要求,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使《成本制度》真正在各行业起到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增强《成本制度》的适用性

成本核算由于涉及内容广泛,造成工作环节极其复杂,但成本信息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尽量保证成本核算方法明确、简洁、易于操作,使《成本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高效适用。

3.注重《成本制度》的前瞻性

成本核算必须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企业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更新,成本核算也要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提高的基本趋势,以保证《成本制度》长期有效,避免经常性修订。

4.完善《成本制度》的系统性

成本核算最终成果体现为成本信息,成本信息不仅受成本制度的约束,也要遵守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成本制度》作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会计规范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其他规范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或存在不一致地方,保证《成本制度》与其他法规构成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第5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核算;会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55-03

2010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对现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关问题开展调研,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成本制度》)做准备,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规范的重要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制定《成本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成本核算规范的发展

中国成本核算规范形成初步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明确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如将“生产费用”科目分设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自制半成品”、“车间经费”等科目。1984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其后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了对成本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到,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1986年为了与《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配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出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中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这些法规,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如轻工业部颁发的《全国陶瓷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化工部颁发的《电石成本核算规程》等。1993年中国进行会计改革,成本核算也有了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而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此后中国没有再对成本核算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二、建立统一《成本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39项会计准则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涵盖道德与技术规范两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行体系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较少涉及,且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和约束性不足。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会极大改善这一现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更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下页图1体现了增加《成本制度》后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结构

2.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不例外。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虽然各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规范,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核算中的随意性加以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3.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必要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制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不完整,未能将全部成本如人工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系统,因而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行实现价格优势。通过制定《成本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并与国际惯例协调,减少贸易摩擦。

三、统一《成本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建立统一的《成本制度》,应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按照现行会计规范中对于成本的界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既涉及传统的制造业,也广泛涉及现代服务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本核算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虽然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组织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行业其成本构成及其核算,但就其成本的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因而《成本制度》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依据建立,其他行业根据各自生产的特点遵照执行。

四、统一《成本制度》框架

《成本制度》要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成本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建立统一制度时必须要确定其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基础管理制度

为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成本制度》中将建立成本基础管理制度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成本基础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基本前提。

成本基础管理制度应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原始记录、定额等与成本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2.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信息的生成最终受到成本核算方法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更加准确、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以供管理决策之需。但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核算结果,由此造成企业有可能操纵成本数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为避免企业随意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影响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就是会计规范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客观要求《成本制度》中必须形成完备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划定范围。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是进行成本核算具体手段,体现成本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应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等。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

企业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要通过归集和分配才能计入有关成本,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为保证企业在选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上的科学性,在《成本制度》中必须明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原则、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等。

4.成本核算业务流程

成本核算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明确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可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因而《成本制度》中应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便于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参照执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主要说明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各项内容的关系及其相互衔接等问题。

5.《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成本制度》框架必须明确各内容的功能,从而才能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用于形成企业成本的原始数据进入成本核算系统后,受框架内容的制约,经过系统加工后生成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框架为成本信息生成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具体表现为:首先成本核算基础制度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核算环境支持,明确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的基本条件,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成本,什么样的成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与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持,决定了原始数据的加工方法及最终结果,即原始数据如何转化成成本信息,转化成什么样的成本信息;最后,成本核算业务流程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基本顺序,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了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成本制度》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它们相互独立,分别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成本核算进行约束和规范;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成本核算联结为一个整体。

五、关于建立《成本制度》几点建议

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业界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共识,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的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1.提高《成本制度》的全面性

成本核算不是特定行业的管理要求,任何企业都涉及成本核算,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各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要求,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使《成本制度》真正在各行业起到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增强《成本制度》的适用性

成本核算由于涉及内容广泛,造成工作环节极其复杂,但成本信息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尽量保证成本核算方法明确、简洁、易于操作,使《成本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高效适用。

3.注重《成本制度》的前瞻性

成本核算必须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企业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更新,成本核算也要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提高的基本趋势,以保证《成本制度》长期有效,避免经常性修订。

4.完善《成本制度》的系统性

成本核算最终成果体现为成本信息,成本信息不仅受成本制度的约束,也要遵守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成本制度》作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会计规范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其他规范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或存在不一致地方,保证《成本制度》与其他法规构成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3]孙光国.会计制度设计: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Some Reflections on Establishment ofUnified “Product CostingSystem”

ZHANG Xue-yi,CHANG Hong

(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Econimics & Management,Daqing 163319,China)

第6篇

一、食品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特征

(一)具有分层核算的特点

由于食品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比较大、质量要求比较高,而有些食品原材料容易变质。所以很多食品企业就近选择原材料的产地设立分公司,并且分公司采用独立核算的方法,质量成本的核算也是分公司独立进行,总公司定期进行汇总,制作质量成本报告。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分配以食品品种分类进行

食品企业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质量成本的归集分品种进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分析、核算相关的利得损失。

(三)质量成本的控制以分阶段方式开展

一种食品的生产销售分为多个阶段,既包括产品生产之前的市场调研阶段,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应该对产品的每个阶段点进行质量成本控制,为后期食品企业整体的质量成本控制做好工作准备。

二、食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成本管理缺乏正确认识,部门之间不能有效配合

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一般由多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若不能共同发挥其作用,则企业无法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食品行业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不仅仅是管理部门和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也是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责任,一些食品企业忽视了其他部门的责任,使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难以开展。有些食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逃避责任,互相推卸责任,使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陷入混乱状态。在有些食品企业中,各部门收集的数据没有条理性,没有关联性,由于各个部门没有统一指导工作标准,致使其统计的数据没有相关性以及相互重复,数据的实用价值不高。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其大多数资金的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也不够雄厚。有些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销售额的增长,追求利润,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够严格,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还有一部分食品企业虽然开始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不了解企业在整个食品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致使这些数据难以得到合理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分析方法过于简单,对于质量成本数据的管理仅停留在收集和简单对比层面;另一方面,没有对质量成本的具体构成科目进行分析,很难判断其构成的比例是否合理。

(三)质量成本的核算不精确,与实际不符

质量成本管理由环环紧扣的各部分组成,其工作的大前提是对数据进行精准核算。据现状来看,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质量成本定义是导致企业管理层做出不正确决策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数据核算范围较窄,只把质量成本当作财务会计的一种范畴而忽略因质量问题导致的信誉损失,以及市值下降这种非显性成本。从另一方面来讲,质量成本科目并没有被准确定义,而是被分解成了其他的科目,从而加大了核算的困难程度,造成了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无法如实反映企业质量情况的状况。有些食品企业对一部分质量成本内容定义是不够清晰、明确、设置的质量成本科目不正确或不恰当,并且对数据的采集比较粗略,那么都会使得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很难真正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

(四)进行的质量成本控制是无效的

如何有效进行控制是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大多数的食品生产企业没有发现并找到其质量成本控制的薄弱点,更没有找到关键的控制点。产品的整个价值链的断裂,使企业忽视了质量成本的全局控制,把控制的重点只放在了生产阶段,没有从开始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到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一系列产品的价值链进行考虑,特别容易忽略产品的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有20%~40%的质量缺陷出现在了这个环节。大多数的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其他因素对质量成本的影响,这种质量成本管理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继续维持这种成本管理,只会更加削弱企业在同行业间的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质量成本管理应全员参与,增加各部门的配合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带头加强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引导普通员工参与到其中,增强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把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统一起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企业应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行追究问责制,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深究原因,责任具体到个人,建立相关的奖惩责任制度,严格实施。管理层应对各个层次起到引导、指挥、协调作用,结合食品行业自身的特点,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应该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形成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此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应共同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好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食品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开展,形成完善的核算和统计体系,在数据的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以后的方向和目标,要落实到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因此,质量成本管理重要的环节是改进和控制,企业需要足够重视并落实好。

(二)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应该立足企业本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应将企业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成本目标相结合,确定共同的目标方向。其次,应该规范员工和部门的责任、权限,增加考核条例,体现质量经济性。最后,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置合理的质量成本构成内容及科目,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限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三)准确核算质量成本

食品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成本的核算工作具有标准化程序,且操作简单。企业应该归集和核算质量成本的相关数据,并且要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其次,对得到的与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进行检查,以确保正确,利用各种表格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方便核算使用。再次,应明确质量成本的项目,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忽视企业的隐性成本。最后,对质量成本进行分项统计,并分类核算。

(四)增加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食品企业应发现质量成本管理的薄弱点,找到关键控制点,从原材料采购的全过程、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以及销售加以考虑,不能忽略设计环节,明确降低成本并不是控制的目的。质量成本控制和核算是紧密相关的,企业应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测、核算以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企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各个方面总结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企业的下一步工作明确目标。企业应当立足整体,重视不同阶段的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并且倡导和引领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控制的环节,以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作者单位为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贝金兰.质量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