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8:12

序论:在您撰写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 三峡大学 大学生 网络公开课 问卷调查

网络公开课在国内一经出现便引起热议受到好评,它在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及各种自学者之间广泛传播并受到好评。网络公开课把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和新颖的课程内容通过利用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知识的媒体,借用名校、名师的“名牌效应”裹挟着名师富有个人魅力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同时利用了年轻人乐于尝新和从众的心理,不仅迅速走进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受到大学生的好评,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传推广对收看网络公开课的热情十分高昂,甚至还出现了大学生逃课去“淘课”的现象。

三峡大学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26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299人,硕士研究生2040人,留学生894人。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所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因此,以三峡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大学生们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1 问卷设计和统计

调查问卷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问卷必须具备两个功能,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要完成这两个功能,问卷设计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巧。调查问卷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以及后续活动。统计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能够为下一步工作,即提炼得出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和认识做好准备工作和铺垫。

1.1 问卷的设计

研究的种类多种多样,而针对各种研究所设计的问卷也种类繁多。无论问卷调查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它的目的和描述有多少种,一份好的问卷都包含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主题;其次要有较强的逻辑性,编排合理的结构;同时在设计上要通俗易懂,在问卷中的问题语气应该亲切柔和,问题的内容不超过应答者的知识层面,要使内容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答案的不真实性;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应该还要控制问卷内容的长度,在问卷中不浪费一个问句,同时也不要遗漏一个问句;当然,对于问卷的设计要方便于资料的整理、统计和校验。

1.1.1 问卷的主题

我们要研究的目的是掌握和了解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看法,所以在问卷设计的主题上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同时针对网络公开课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查设计。针对我们的调查目的,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主题。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的第一步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因为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对被调查者的年级和专业也有所调查。这些问题用以分析学生的年龄、专业对网络公开课的传播是否有影响。

(2)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使用情况。首先,是被调查者是否知晓网络公开课,是否收看过网络公开课;其次,是收看网络公开课开始于什么时间――这些是为了调查网络公开课在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间的普及程度。其次,是对网络公开课的使用频率做调查。同时,由于国内外网络公开课所存在的差异,问卷还设计了对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比较。

(3)是否喜欢和喜欢的原因。这里要对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对网络公开课喜欢程度和喜欢网络公开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了解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讲授方式等教育手段和方法,希望能从中得到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时的一点思路。

(4)对网络公开课课程的喜好及目的。目的在于调查被调查者对具体的哪些学科的课程有需求,以及需要这些课程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调查可以了解网络公开课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原因是因为专业学习的需求还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是被课程所展现的学科内容或者是名校、名师等方面所吸引。

(5)学习的效果。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是自发自觉的学习,没有人监督、没有考试也不评分,所以我们用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后续学习情况、个人体会等方面的问题,调查了解网络公开课这样一种远程教育手段在学生中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

(6)意见和建议。了解被调查者针对网络公开课有哪些想法和改进之处。同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也是为了便于弥补问卷设计者在问卷设计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1.1.2 结构和逻辑

本问卷的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而设计。问卷先从简单的个人情况作调查,再对一些客观性的问题发问,然后在对主观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同时对于问题本身设计了逻辑跳转,以保证问卷的真实可信性。

1.1.3 用词和描述方式

问卷一开始便是口语化的问候和感谢,能给受调查对象一种亲切感。随后的不记名和仅供研究使用的声明可以使被调查者消除防范和疑惑心理。同时问卷没有设计具有主观性和暗示性的问题,这些,都避免了答案失真。

1.1.4 问卷长度

这份问卷的绝大部分都是选择题,方便答题者作答,同时答案的选项设计简单便于理解,为答题节省了时间。这些保证了回答问卷的总时间在20分钟之内。

1.1.5 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为了后续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本问卷在经过这方面的精心考量后得出。

1.2 问卷的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46道题目,通过街头的随机抽样采访和以某些班级为集体的发放,随机抽取到了各专业、各年级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随机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93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有187份,问卷的回收有效率达到了96.89%。

将问卷回收并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除整理后,使用了Excel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切实可靠的结果,以便于人们对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认识看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快速了解。

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和学历组成均衡,可以代表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分析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情况。据调查,看过国外网络公开课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6%,看过国内网络公开课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4%,调查可以表明,曾经看过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人数占大多数。同时,我们可以从图1清楚看到,虽然国内外网络公开课都被大学生所知,但是国内网络公开课在学生中收看的比例略低。同时,调查中明确表明认为国外网络公开课更好的学生有19人,占总人数的10.2%。虽然人数不多,当也表明相较国外网络公开课而言,国内网络公开课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在收看过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中,有82.4%的学生是从半年以前开始使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程度高,对咨询的掌握非常迅速,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

调查显示,喜欢看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7.6%,表示不太喜欢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1.8%。而对于喜欢网络公开课的原因,有59.1%的受访者表示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喜欢“以老师授课为主,有学生提问互动”的授课方式的学生以78.2%的比例高居榜首。喜欢“以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穿插其中授课”的学生有13.9%,而喜欢“只有老师个人的讲授”的学生只有6.9%。

对于“停留或关注一门网络公开课的主要原因”, 42.6%的大学生表明是“课程内容本身”, 29.5%的学生表明是因为“主讲教师的风采”。

在网络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边听边记笔记的学生有39.6%,有41.6%的学生纯听讲,仅18.8%的学生会一心二用,边听讲边做其他的事情。在看完网络公开课后,有60%的学生会进行后续学习。

学习完网络公开课后,觉得非常有收获的学生有23.8%,表示有收获但是收获不大的学生有71.3%,仅有4.9%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觉得网络公开课对学习比较有帮助的学生有28.7%,觉得效果一般的学生有40.6%,明确表示没有帮助的仅有2.9%。

2 结果分析和启迪

经过问卷调查的收集和汇总,并利用统计手段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后,可以从统计结果中比较直观地得到三峡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程度、受欢迎程度,同时也可以知道这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公开课的时间、频率及学习的认真程度,也可以知道受访的这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和意见。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特征; 复杂性; 模糊性

进入新世纪, 我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公布的统计报告, 到2002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突破六千万大关, 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从2002 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信息消费继续呈现活跃、旺盛的增长势头; 网民的整体素质结构更趋优化, 网民的行为更趋于理性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依托它的母体——计算机网络正朝着前方发展着。但是, 它正像新出生的婴儿一样, 充满着希望的同时, 也有着潺弱的一面。我想, 只有理性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 找寻其本质特征, 才能使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网络文学概念综述

对网络文学的探寻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问题仍然存在剧烈论争, 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其实是网络化了的文学, 它存活于电脑网络, 离开了网络媒体, 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 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 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 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 即丧失了部分创作, 要完整地欣赏它, 只能在网上。”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网上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 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提出: 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 其次, 必须是文学, 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 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 第三, 网络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 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 工具的变迁, 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 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 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具有“新写实主义”风格,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 K 差不多, 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 不矫情。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一样,它必须融合作家才情和灵气, 必须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从维熙在《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 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 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 概括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比如网虫笨狸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应是它的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 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 怀旧与感受, 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认为,“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 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 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 即网络的使用者; 其次: 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 必须是网络; 第三;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 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给网络文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即“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 母亲是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也是网上的文学”, 由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的技术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 这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 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 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 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 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综上所述, 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 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大量收藏、吸纳传统的文学作品, 比如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收藏站点; 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 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只存在于网络, 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第三种, 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 这类东西最多, 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第一种看法主要从内容上说, 显然过于“狭窄”了; 第二种看法又过于宽泛, 以为所有在网上的“文字”都能成为网络文学,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网络文字”。其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流行于世, 是与这一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 因而, 我们觉得,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 至少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必须是“网人”, 作品的流通、传阅形式必须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符合文学样式, 即它的创作工具是计算机而非纸笔, 它的欣赏是在网上而不是书本, 它的收藏形式是电脑硬、软盘而不是书架书橱。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源于民间, 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从这一点来看, 网络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 是个人自由的写作, 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非功利的写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又否认权威, 它不相信权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 同时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析网络文学特点时, 把它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这样它的特征就越发明显了。

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传统文学依托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 它借助书籍进行文学传递和传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文学范式。网络文学则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 创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学范式约束, 这里既没有苛刻的编辑眼光, 也没有舆论的强求,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细绳(宽带) ,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你住在哪里, 只要你热爱文学, 你完全可以从事创作。在这里, 没有质量的优劣, 没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 也没有任何种族与民族的不同, 只要一腔热情,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 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都想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们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别人, 才有好的效果, 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 网络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 只要愿意, 网络可以独立自由地面对探索之路, 无拘无束地走下去。每个人尽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表达方式, 即可以为独抒心中之情; 可以放纵野性的情感; 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 可以如脱缰野马驰骋狂奔; 在这里, 网络们可以尽情释放出自己的灵魂与元气。当今这样的世界, 残酷的竞争, 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无处申诉。计算机网络刚好给现代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 内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了。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 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网络又给各种文学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个人才华施展空间, 不同的“创作者”不仅可以自由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又可以广泛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 传统的、现代的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应有尽有, 网络文学修辞艺术如反讽、戏谑、戏拟等尽显纷呈。

4. 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 它们自我架构、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时, 无法调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 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时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 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读者在阅读时, 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 并为己所用, 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有助于拓宽思路,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5. 美学欣赏的互动性。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 往往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 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 回答读者的提问, 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也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 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动性, 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 同时延展了作品生命, 使其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6.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 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作者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回报, 即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省却了多少发表的“关卡”, 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亟待规范

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 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映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流方式。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网络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 随心所欲进行文学创作, 也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在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用" 藏污纳垢" 一词是最好的概括。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觉得, 对于网络文学应给予宽容与严格并存的价值评判。

1. 网络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网络文学是新时期的产物, 它伴随着多媒体的出现而产生, 许多创作者是网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作家, 它的文学还较为肤浅。网络文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 还应假以时日, 还必须等待对民间的培养与扶持, 同时, 对于网络文学, 还应宽容理性, 还应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热心自觉参与其中。像陈村、王朔、张辛欣等作家, 不仅参与进来了, 还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作品和看法, 与读者、创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些, 无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 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有待保护。传统文学的著作者、版权都很好地得到保护, 网络文学就显得薄弱。特别是网络作者的署名权, 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络文学有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本来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网上剽窃、抄袭的问题, 创作者的权利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 网络文学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

3. 文学品味的导向有待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较为随意, 它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其语言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几经推敲, 而是随想随打的, 有的是创作者的发泄物, 没头没尾, 无病, 言之无物。正确的导向, 个人品味的提高, 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之, 网络文学的出现, 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挑战。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来看, 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 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 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 都需要我们协作攻关。我们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学评判标准,用传统的条条框框, 去限制、束缚它的发展。

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 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 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 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 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到了全国少工委的嘉奖, 当奖杯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时, 学生沸腾了。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情感空前高涨。

四.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科学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阅读科学书籍, 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科学书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技知识书籍, 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是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大量阅读科技知识书籍, 能够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在与别人的交流中, 在平时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如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书籍, 在学习宇宙知识的课上,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问题, 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夸奖, 该名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科技组《保护森林保护未来》的活动中, 学生就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 掌握了许多有关森林的知识, 在访问乡林业员时,提出了许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 受到了乡林业员的赞扬, 增强了学生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兴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要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即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获得, 而这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来实现的。科学家常常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像的。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 对待科学研究

的严谨态度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都足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科学创造的决心。我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学生朗读科学家的故事书, 如《爱迪生的故事》、《科学的发明发现》等, 同时帮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方面的书籍,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情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书籍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途径。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带动作用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学习是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与相互带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同班学科、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外, 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以大带小合作学习。以大带小的合作学习就是在开展活动时, 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到高年级学生一起,让高年级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而且还

第3篇

如此研究思路既带来了大批研究成果,又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的研究没有理论深度。网络文学出现依托的是数字技术,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每一次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激发网络文学的新变化。从BBS到文学网站继而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无不彰显了数字技术对网络文学的决定性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现代问题。所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在数字全球化视域下进行,而不能仅仅将网络文学理解为“网络中”或“网上”的文学活动。部分学者只是停留在网络文学本身去谈网络文学,视野狭窄,没有高屋建瓴地把握网络文学的核心实质。其论述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没有理论深度。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到审美现代性这一网络文学的批评核心去进行思考。第二个问题是理论脱离阅读实践。我们发现很多网络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不熟悉网络的研究者)从来不曾进行过“网络阅读”。他们往往只是阅读某些已经出版了的、纸质的网络原创作品,认为这就是网络文学作品,然后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这里引发了两个问题:首先,被印刷商看中并且出版的某些作品能代表网络文学作品吗?显而易见,出版商出版是为了有利可图,他们的选择是市场化的选择,而非从网络创作、传播和接受等环节进行的选择。批评者使用与传统纸质文学一样的批评标准,这就认为造成了网络小说的“原罪”。第三个问题是网络批评活动处于失语状态。因为批评者脱离了生动的阅读体验,所以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自然就无生气可言。近年来网络文学数量在以爆发式的速度增加,也出现了一些较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而遗憾的是,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却总是远离创作前沿,无法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资源。最后一个问题是部分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截然对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非常明显,无论是从文本存在方式、创作方式还是传播模式,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差异。但一些研究者只注意到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却没有注意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应该是那个理想的“文学”的表达,都应该具有文学固有的审美性。由于夸大了技术造成的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他们忽视了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达到现实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结果极少注意到网络文学与现实文学创作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一事实。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本身甚至受到了质疑。要使网络文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解释和指导网络文学创作,成为贴近网络作家、贴近网络读者的文学理论,我们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

二、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

金惠敏研究员在《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一书中将当代媒介扩张的现实称为“媒介现实”,认为“新媒介造成的是趋零距离、图像增值和球域互动的全球化”,然后讨论这样的语境下“文学的当前危机”。这不仅是讨论传统文学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路,更是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网络文学是全球化、数字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说它必然,是因为文学本身对承载媒体的开放性。但是它不仅如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文学产品利用网络手段传播,作家通过网络工具写作,似乎只是写作和传播换了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工具具有改变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种改变,与四百年前印刷术改变中世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巨大。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曾这样评价印刷术:“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后来的事实确实如他所预见的那样。所不同的是,今天不是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电视的广义网络机器。今天确实是一个印刷术退却的时代,以各种网络为代表的当代媒介以远超波兹曼写作时代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及世界中的我们。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还应该具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网络文学出现之初,由于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本的觊觎。最近几年,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作家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作者和读者离开了网络文学。创新性的缺失正在使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渐趋淡化,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应一味攻击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审美化、低俗的趣味,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为网络文学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突破技术条件的限制,使传统作家进入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创作。不仅是将这些传统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网络,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制造传统文本经验丰富的作家提高网络创作的技术水平,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互动式、多媒体化网络作品。第二,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网络作家,让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创作具有的创新性和审美性,提高现有网络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国内已经进入到发展的稳定阶段,呈现出精细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趋势,总体创作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提升,为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创作效果,对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特征

(一)批量生产特性

从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学方面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文学大碗均参与到其中,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精英可以占领的,创作主体更加大众化。再加上审批网络文学整体较为宽泛,导致了所有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各自为阵、泛滥成灾。此外,网络文学整体入门槛比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较短,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网络文学出现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众化特征

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出大众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质化、娱乐性。同时,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人,在近十年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出现了指数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互动性强、即时性好等方面优势有着直接关系。

(三)产业化特征

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当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立法整体较为滞后,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网络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多次变化,各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如:彩信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移动文学、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是这些众多文学形式中最为活跃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现阶段,一些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网络进行了纸质化印刷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质文学进行了丰富,例如,在春风文艺、丽江文学等纸质文学杂志在出版的过程中也会向网络文学取材。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了部分网络文学红人,这些红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员写的网络文学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使得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全新发展气象。

三、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及趋势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

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为很多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文学是众多文学形式的一种,其本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审美、对世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作者才能够将个人的想法、看法等表达出来。

第二,网络文学将民主化倾向体现了出来。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当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言说的权利,而网络文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的平台,因此,网络文学对每个人是真正的尊重,将当前民主化趋势体现了出来。

第三,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发展创造了全新空间,在很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文学水平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题材,风格通常也较为风趣幽默,为我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首先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学的编辑工作。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是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我们在分析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学在监管、创作自由度、影响强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文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刘晓鑫,陈书毅.解构神话:受众视角中的网络文学――一项关于网络文学观念与阅读的实证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05:11-15.

[2]傅其林.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三部曲”――从《网络文学论纲》到《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J].中国文学研究,2006,02:107-110.

第5篇

从最开始的个别作者在网上贴文发表,到后来的人人皆作者、处处尽文章,网络文学的蹿红,以及它方便、快捷的携带和阅读方式使得它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接受。

网络文学对于人们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积极影响

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原因以及积极的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作品首先让其印象深刻的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调查中57.4%的中学生都认为,网络语言贴近生活实际、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同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这就为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另一方面,网络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对写作有业余爱好的人,这就减少了中学生面对写作的压力,容易树立敢于尝试的精神。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意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而网络文学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

另外,中学生在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甚至是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关注加深、自我意识增强、语言个性化的同时,思想上也日趋成熟,多了一份对于人生的思考。

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张悦然的文章非常喜爱,认为那样的文字很哲理很深刻很能触动人心;大多数的男生则对俞白眉的网上论剑持有极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悟。

二、网络文学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学的方便携带和阅读的特点使得现在还处在却缺乏自制力阶段的中学生因为情节的吸引等原因在上课、休息时间从不放下“手中宝”,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休息和学习,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视力下降等多种问题。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必然与青年读者群的年龄层次紧密适应,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以爱情为主,但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情感都不成熟的阶段,在受到网络作品的影响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试一试的想法,最后造成早恋甚至我们更不愿看到的结果;而大多数男生更关注武侠类的网络作品这也可能使他们出现一些模仿行为,在班级中建立小帮派甚至公然扰乱课堂秩序、干扰老师讲课,以塑造自己的“英雄气概”。

总之,任何事物在刚刚兴起时都会引起很多的关注与争议。

第6篇

1、平民化的审美特性

传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总是较为深刻的,作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在文学嘴贫中体现人文价值或者人伦的关爱等,由此体现出艺术的完美,对于传统文学来说,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以及艺术修养,很难成为作家。但网络文学却正好相反,其使文学从高冷变为了大众。传统文学通常以小说与散文为主,而网络小说通常以武侠或者玄幻为主,虽然在创作题材中总有相似之处,但网络大多不是专业的作家,网络的自由性以及快捷性促使网络文学形成了平民化的风格[2]。当审美从精神领域逐渐贴近生活时,审美文本就会彻底的向大众开放,这就是审美的生活化,网络文学使文学的审美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审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受众是大众文化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在感性娱乐中得到解放,大众文化在整个审美格局中都有自己的特征,更加倾向于满足日常的娱乐需求。

2、娱乐化的审美特性

如今,人们的审美活动更加自由,审美主体与客体产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文学自身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是个体自由表达的形式,不用承担传统文学的使用,不需要可以的展现人性。当代文学审美意识不再是政治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审美的群体意识,这就是大众审美意识。在紧张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常会选择娱乐或者休闲的形式或者审美享受,使紧张的身心能够得到释放,由此保证身心的平衡性。在网络文学中,吸引人的作品通常情节紧凑且想象丰富,例如《盗墓笔记》,就以诡异的探险故事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会被故事情节吸引,在展开联想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审美体验。还有一些作品则是颠覆了传统文学的经典,例如《悟空传》就以现代人的眼观,表现了出了师徒四人对仙佛的抗争,运用幽默的语言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作品的认识,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共鸣。此种感性的体验,不仅会体现在情节的设计方面,也会出现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原创文学作品通常会运用连载的形式陆续,在连载的过程中,作者会控制情节的进度,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逐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互动性审美特性

传统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融入作品中,从累计素材到完成作品,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能够产生联想,但对作者的作品却无法进行沟通,无法改变创作的形态。而网络文学则能够借助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读者与作者能够进行直接对话,了解作者的想法以及作品的内涵。作者还能够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阐述,同时回答读者的问题,为读者提供创作的动机等。网络文学的创作实际上需要依靠网民的共同参与,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与读者一起讨论,按照读者的意见来修改作品,使作品变得更加完美。例如《e情战事》就是以接龙活动为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使几万网民共同参与创作,在此过程中读者就能够直接体验到作家的心境,同时也能够更加明确的体现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审美特点。

二、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