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8:01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提升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设计课堂问题 深入研究 教学效果 遵循原则

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慵懒的学习态度,一直是中职课堂教学中一个头等关注的问题。目前,令中职教师们头疼的是学生不爱学习,在每个课堂中都有说话、玩手机、睡觉的现象,上课即使不捣乱的学生一部分也对老师的教学反应冷漠。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使我们的学生变得乐于学习、愿意动手积极参预实训课程,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乐于学习,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必须加快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课堂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会计专业学科而言,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都觉得比较枯燥,对本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常常缺乏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学生感觉从难入门到愿意全面、准确的掌握会计知识呢?此时,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便成为了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直白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如果能运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进行授课,会在一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进。

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课堂问题

(一)设计情景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情景,提出在这个情景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在问题情景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那么这个情景的设计就要和学生相关甚至熟悉,以促使学生有兴趣边看、边听、边思考,让学生觉得不再是单调,直白无味的提问。

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学生对企业完全没有了解,我会设计一个情景背景,“在座的咱们班的所有学生,聚在一起创建一家企业,我们干什么业务呢,就生产咱们现在用的桌椅板凳,我们都是所谓的投资人。”这样一个情景,学生都把自己处为主人翁地位,觉得接下来的事情和他们自己都是有关的,然后我会让他们自己取企业名,划分企业的组织架构,推选企业的董事长,这样的一个情景就让他们很兴奋,会积极配合我做这种安排,开始用心听我下面的课程,比如筹资一节,我会问他们“办企业需的钱从哪里来?”学生会很认真的回答由投资者出,他们已经不再觉得这个问题和他们无关了,也不再觉得的这个知识点很抽象,“那么你们筹来的钱不够企业经营用怎么办?”他们立马会说出去借,就这样我就很快将我要讲的筹资课程在这个情景中讲解出来。

(二)设计和学生生活相关,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学生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有时是因为过于枯燥,觉得乏味不想听讲,在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课程时,可以这样问“例如我们这个月买了一个手机,我们准备用上三年,三年后再买一个新手机,这个手2200元,假设到第三年我不用这个手机时,可以将这个旧手机卖200元,我想问,现在我们每个月要存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学生马上会动手去算,并不觉得这个理论难到和他无关,这样马上可以把年限平均法的折旧计算方法介绍进来。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需要运用发散型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收系统处于亢奋状态,比如在会计学科的投资者投资方式的会计处理时,我会在这里提问,“我们作为投资者,你看一下你手上有什么资源,你准备向咱们这家企业投资什么资产?”

在固定资产增加的一节里,我会提问“想想我们这家企业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可以有几种增加方法?”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问题设计需掌握的几个原则

(一)问题设计应有目的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体现针对性原则

好的教学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导,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研究问题设计与教材、教学目标的一体性。

(二)问题设计应呈现阶梯性,体现从易到难的原则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和训练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

(三)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相关,并体现趣味性原则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问题的设计应把握时机,体现恰当性原则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

(五)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全体学生的不同水平,体现因人而异原则

学生水平不尽相同,不能只对学习好的同学发问,也不能只对学习差的学习,需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发问,以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

总之,要提高中职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对中职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而课堂问题设计则是一个既传统又具有可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值得中职学校及教师去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学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进行创造的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那种枯燥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问题该如何设计呢?我想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问题要来自教材,融入情景,脱离教材的问题,是无的放矢,脱离情景的问题,则失去了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设计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的出发,是为了教师更好的讲解、更好的灌输,由此,“问题”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工具之一,学生则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问题”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

而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时要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力这条生命线,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练出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任务的问题,并且要尽可能让问题自然而然的吸附在一定的实际生活或社会背景中,设计出完美的有活力的教学问题。这种问题与情境的结合绝对不能牵强附会,把问题生硬的塞进实际生活,为情景而情景,同样会失去活力。

2.教学问题应来源于学生尽可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现实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育教学同样要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我们难以想象在小学的课堂上,提出有关微积分的问题时,课堂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来源于生活,建立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可以触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激发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设计的教学问题,所要求初始知识水平、学习情景远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所能领悟的情景,那么这个教学问题对教学来说毫无意义,这既不能激发启迪学生思维,相反会使学生丧失继续参与学习的信心。如所举的例子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它在教学中不仅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教学的累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尽可能的来源于学生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否则,再好的教学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

3.教学问题要有新意,有创新性,老生常谈、毫无创意,只会淹没它的吸引力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自身在教学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设计出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去引导、诱发,也只有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自主的参与学习,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现代教育技术集声、光、电、图像为一体,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

1.教学问题要展的开,收的拢,要注意问题的密度

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略高于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问题,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课内外的延伸,会受到各种限制,时间就是其中之一,这必然要求我们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能收放自如,展的开更要收的拢。同时,注意问题的密度,如果问题过多过密,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2.教学问题作为学习的“支架”来设计,要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之门”并不会自动开启,还要适时的引导他们入境、入情、入心,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结合教师如下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调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如组成个人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及创造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条件,如E-mail、QQ、Blog等多种形式。忽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教学问题,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应给学生留够时间和空间提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与系统性,其中包括很多教学导入形式,如,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游戏导入等 [1]。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具有趣味性、吸引力以及新鲜感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就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环节来看,目前的教学问题设计方法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现状

1.问题堆积现象严重

在数学教学上,以提问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是非常好的导入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师习惯用一连串的问题累积去铺垫教学内容。例如,对“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教学中,教师会用这样的问题叠加开启整堂教学内容:“同学们,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体呢?”虽然这些问题设计的确是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过多或过于叠加的问题设置,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知识点混乱。如,上述例子中的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完全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所学内容。

2.问题缺少一定连接性

小学数学课堂不同于初中、高中课堂,小学生的注意力与自觉性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对于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层层连接性,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跟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一次收尾”的形式抛出问题,缺乏对问题的连接性与针对性。例如,教授“1-5数字的认识”时,只是简单地以视觉效应刺激学生产生问题:黑板上这个数字是什么啊?等等,那么学生只对数字产生了印象,而缺少了对数字运用的思维链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运用,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

二、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措施

1.将问题堆积转变为问题吸收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处理好当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小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 [2]。问题设计并不代表着问题的堆积,笔者认为问题设计是将实际问题化为无形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带着这种思想意识,从而在教师的辅助与自主思考下找寻出问题的答案、吸收问题中的数学知识点。因此,将问题堆积转变为问题吸收,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

例如,在对“长度单元”中“厘米”与“米”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这样的问题设计:大家知道厘米吗?或者米是什么单位呢?教师应该根据厘米与米的知识点实质设计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吸收。比如,“同学们知道自己多高、多长吗?”学生肯定会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我一米二或者我130厘米等。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推进知识点的实际教学内容。

2.注重问题设计的连接性

这里以上文中“1-5数字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到,在认识1-5数字后就是对加减法的运算,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问题设计就可以为加减法的教学设置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做好知识的链接。例如,教师可以请五位学生到讲台上,首先分为两个一组与三个一组,提问:“这是几个同学?”同学们答:“两个。”提问:“这又是几个同学?”回答:“三个。”提问:“这一共几个同学。”答:“五个。”提问:“两个同学和三个同学合在一起是几个同学?”学生可能会思考一下,但肯定会有同学反映出来:“五个。”接着教师再将五位同学以一个一组与四个一组分开,以相似的形式考验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既对数字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加法有了提前的预知认识,从而对知识点形成了高效连接。

数学是一个重视独立思考的学科,小学数学旨在为学生开启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与兴趣。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疑惑去解惑,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铺垫,也有利于在新形势下,紧跟时代步伐与教育改革宗旨,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05.

第4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58-02

数学教学大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始终围绕着问题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课堂提问的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设计,使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课堂问题设计不好,在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提问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不会回答,或者答非所问的情况。当前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问题过于简单,明知故问,如对于一些已经非常明了的事情,还要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提出的问题缺乏“技术含量”;二是问题过于“超前”,超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学生自然容易答错,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问题难度过大,不是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让学生难以回答;四是问题不着边际,脱离课堂教学内容,或者与其关联性不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课前不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堂提问随心所欲,使提问不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二、对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于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及创新意识的树立。所以,在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1.问题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部分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学问题设计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要通盘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为全体学生设计中等难度的问题外,还要为学优生与学困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问题,使课堂提问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能兼顾部分学生,不因问题难度过高造成课堂冷场,也不因问题难度过低而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问题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问题3: 已知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5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了解本章的重点知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三个问题依次由浅入深,既面向全体又兼顾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各部分学生。对问题1、2,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就很容易求出答案。问题3没有明确顶角或底角的度数,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具体情况和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是本题提问的重点意向,也是答题的关键。它是针对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一个问题,其他学生在教师点拨或同学帮助下经过努力也可以解答。

2.问题设计要合理、巧妙,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在老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循序渐进地认识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必须合理、巧妙,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让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先从三角形的定义开始,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然后先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是不是长短不一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问题提出后,教师拿出三条长度不一的棍子,让学生看能不能用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进行试验,发现这三条棍子不能构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三条线段才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

这时,教师让学生先在纸上任意画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A、B、C,然后将三个点连线,分别构成AB、AC、BC三条线段,并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比较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归纳出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设疑、启发与引导,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自主构建知识。

3.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有趣味性

在教学问题设计中,要将问题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或将新知识巧妙地纳入问题中,使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问题有太大的难度,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有趣味性。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极大的作用。如在百分比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百分比,某一产品的销售业绩、国民经济的增长、家庭各项消费的构成等常用什么来表示。又如教学方程的应用时,可以提出有关销售打折、银行利率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具体的计算。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 课堂 教学 问题

一、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类型

1、根据课型来分

(1)新授课的问题设计

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种类型。课前问题设计即课堂导入问题要注意趣味性。

(2)习题课的问题设计

习题课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和递进性,通过习题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来针对性的,层层递进式的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试卷讲评课的问题设计

试卷讲评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问题类型,然后进行问题设计,从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根据思维方法来分

1、形象思维问题设计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意象、联想等来提示化学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活动。

2、抽象思维问题设计

抽象思维包括科学抽象和逻辑方法两部分内容。科学抽象则是通过一类化学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取其共同的主要方面,把握其一般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3、发散思维问题设计

发散思维是在某一知识点某一题意条件的基础上,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挖掘、去重组现有的和原有的信息,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设计来开拓求异思维,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等途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4、创新思维问题设计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敢于标新,其特征是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周密性,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也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

二、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个问题所能解决的,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将问题分解成一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组合,合理铺垫和巧妙过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远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层次,深刻理解问题,建构合理认知结构。

2、问题要有较好的目的性

“有效问题”首先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而设计的。因此,设计时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让学生把时间花在刀口上。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清晰有效、指向明确,且要做到有的放矢,有较好的指向预设和解答域预设。

3、问题最好带有情境性

在教学中设置带有情境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表象、概念,以及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化学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4、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区分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三、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1、通过现代教学辅助技术进行问题设置

多媒体教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了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的设计,既生动又形象,可以克服教师进行手写板书时的死板、耗时长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气氛,使问题更加明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因此,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问题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兴趣、参与能力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设计递进性问题,明确知识点

“碎”是设计课堂问题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精”就要求课堂问题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精而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还要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即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要明确本节课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又要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3、设计联想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在化学学习中,特别是相近知识和抽象知识的学习时,联想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学生化学学习很难见到效果,大多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低下造成的。客观上,这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课堂教学。

4、设计比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

根据知识点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不拐弯抹角,但是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也不会很深刻。通过设计比较性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构连生活,新颖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