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55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处理机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引言
债券市场的违约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变动非常频繁。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变化、投资方式的合理性、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企业法人的个人因素等,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债券发行方的偿还能力。一旦到了规定时间,还不能偿还债务,就会给投资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债权人的后期经营。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债券市场违约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债权人和债券持有者的权益。
二、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债券违约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破产清算和债务重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处理手段,两者各有利弊。其中,破产清算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没有过于复杂的中间环节,但相对而言,对于债权人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债券持有人只有在其他救济手段不适用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手段。债务重组的方法和类型比较多样化,比如债务延期、减免、合并等方式,债权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是综合运用。在处理债券违约风险问题的时候,需要对违约类型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处理手段,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为债券违约而带来的损失。
造成债券违约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企业遭受流动性风险。企业处于正常的运行状况下,且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财务状况虽然不如预期,但总体上来看,没有明显的恶化。
第二,企业遭受过度扩张风险。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因为投资不合理或者扩张过度,导致投入的资金没能按照预期回收,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投资的项目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维持后期的正常运转。
第三,企业遭受管理层风险。企业的法人代表受到突然事件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第四,企业遭受行业风险。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整体的行业现状为供过于求,也就是处于买方市场。严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以零利润或者负利润出售产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市场状态下,存货量过大,运行苦难,那么企业的资金流转不畅,就会出现重大的财务危机。
第五,企业遭受系统性风险。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并且大部分行业经营状况较差。
通常情况下,这五种情况都能够采用破产清算的处置方式。但是,经过分析对比,发现只有第四和第五类违约情况采用破产清算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处置效果。对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违约情况而言,效果比较有限。第一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并且行业发展前景也很乐观,目前知识处于阶段性的经营困难期,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在后期的经营过程中有能力偿还全部的本金和利息,那么就应该尽量争取债券持有人进行债券展期或者是债转股等更加合理的处置方案。第二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由于其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采用债转股或者是债务减免的资产重组策略。一方面是帮助企业将不良资产出售掉;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第三类风险导致的违约情况,可以寻求信用增加或者追加抵押物的方式,从而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的难关,恢复到正常的经营状态,并维护债权人的相关利益。第四类债券违约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和扶持,然后再由控股股东、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协调第三方接收整体债权,并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完成本息兑付。第五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可以从保险公司方面入手,引入债券违约保险。
三、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
(一)强化持有人会议机制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规程》上的规定,如果出现了实质性的债券违约,那么不管采取哪种处置方式,首先都要建立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也就是由债券持有人组成的临时会议团体,具有法律效力。然后在会议上讨论债权人的共同利害关系,并做出最后的处置决定。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分散的债券持有人在整体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对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更好的控制,维护整体利益。
(二)强化主承销商职责
对于主承销商来说,虽然不需要承担因违约债券而导致的偿付责任,但是债券违约风险却会对其造成声誉影响。为了降低影响,主承销商应该积极的承担应尽的职责。在持有人会议的召开过程中,应该发挥牵头作用。当持有人会议达成一致之后,主承销商需要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促使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和解,从而削弱因为债券风险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探索建立债券受托人制度
债券受托人制度的核心是信托,其职能目标是建立债券发行人、受托人以及持有人三者之间的良好信托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在发行债券的过程中将债券的有关财产权利设定给受托管理人的形式。受托管理人有如下权利: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咨询;参与企业的整顿重组以及破产和解,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主要职责是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利用在全受托人制度,能够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债券信用风险,同时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比如,在发行债券之前,受托人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信誉等进行审查,保证其合法性和偿还能力。发行债券之后,受托人需要即时关注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风险,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建立债券可提前赎回机制
所谓债券赎回机制就是指双方根据合同约定时间,可以提前偿还债券的本金加利益,将发行的债券赎回。如果有些民营企业的评级较低,债券机构可以推行更具针对性的债券类型,比如可转换债。其要求企业在债券发行之前设定提前赎回的约束条款,在满足条款要求的情况下,条款能够被激活。如果发行人有债券赎回能力,可以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违约事件发生。如果发行人没有债券赎回能力,投资人只需要行使权力,将债券转变为企业的股份,就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自身利益。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难以控制,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双方利益,必须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才能保证处理过程的顺利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王程(1995―),江苏泰州人,中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
参考文献
[1] 杜国庆.债券违约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研究[J].西部金融,2015(08):83.
农户收入风险是指农户收入的波动,风险处理机制是指人们赖以降低收入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的机制。相关研究发现,在正规风险处理机制①处于缺失状态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已经发展出许多非正规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经济学家已经对这些非正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考察静态条件下的非正规风险处理机制,对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背景下非正规风险处理机制变迁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一、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以收入风险的发生为界限,可以把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分为收入平滑机制和消费平滑机制。前者是指农户在收入风险发生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收入,属于事前机制,后者是指在收入风险发生后农户采取措施来避免收入波动对消费所产生的负向影响,属于事后机制,具体又包括非正式保险在机制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1](141-166)
非正式保险是指依靠社会网络(例如亲友网)内的互惠性收入转移来进行横截面的消费平滑,以避免收入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其主要形式是社会网络内的无偿援助和无息借款。②同正式保险机制一样,非正式保险机制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网络通常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其成员的流动性很低,内部的信息交流较为充分,伦理观念的约束力较强,可以使非正式保险相当大的程度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顺利运作。[2](147-174)非正式保险还面临着实施问题。非正式保险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约定,也缺乏强制实施机制,这就使非正式保险机制面临着实施的困难。由于社会网络内的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违背诺言者将被社会网络所排斥,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实施问题。
跨时期消费平滑是指通过收入的跨时期转移来实现消费平滑,避免收入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形式主要包括储蓄和借款。储蓄行为泛指农户在收入高时积累资产而在收入低时动用资产的行为。农户的储蓄行为主要受到高的时间贴现率的限制。在收入很低时,维持目前的生活尚且相当艰难,于是农户很少为将来考虑,时间贴现率很高;③结果使农户的储蓄水平很低。在借款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户的在正式信贷市场和非正式信贷市场都面临着明显的约束。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的封闭性,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时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而言,由于非正式的放贷者往往身处农村社区之内,有更加充分的关于借款者的信息,能够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发展中国家,非正式放贷者往往是农户借款的主要来源。然而,农户从非正式放贷者那里借款会受到高利率和配额的限制。[3](519)低的储蓄水平和借贷时所面临的约束,使发展中国家农户利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风险的行为受到很大的约束。
收入平滑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以尽可能保持收入流的稳定,从而避免消费波动的行为。收入平滑的主要的形式是多元化策略和保守生产策略。多元化策略是指尽可能使收入来源多样化,只要不同收入来源不完全相关,这些收入来源的组合就会降低总的收入风险。保守生产策略是指尽可能从事风险较低(但同时回报也低)的生产活动。收入平滑策略的使用相对于其他风险处理策略而言,主要取决于农户自己的选择,所面临的外部约束较小。但是,收入平滑策略会带来专业程度的降低和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从而带来生产效率和农户收入的降低,使农民不得不在收入减少和风险减少之间权衡,[4](103-114)这是限制收入平滑策略的主要因素。
二、经济转型中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
(一) 经济转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是市场化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这种经济转型使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政府逐步给予农户长期的农地使用权;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明显减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2)农户进入非农产业的制度壁垒逐步被清除,许多农户兼业经营非农产业;乡村工业得到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政府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大量的农村人口常年在原社区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部分农民甚至举家迁往城市(镇)。(4)农户的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非农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加大。(5)农村的金融活动逐步活跃,除了正式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活动逐渐增加外,民间金融也逐步产生和发展。(6)市场分割的现象得到缓解,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部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7)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了新作物和新技术,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新的消费品,强烈地冲击着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转型期农村社区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各种风险处理机制的存在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带来了农户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
(二) 转型期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
1.非正式保险机制的变化
经济转型使非正式保险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随着人口流动和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村社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逐渐增多,农村社区的封闭性特征有所减弱。但是,在农村社区内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信息交流却减少了,加之生产经营活动的多元化,人们判断对方收入和支出的能力下降,难以像转型初期那样根据既往经验和直接观察来判断他人的收入与支出状况。这就使非正式保险的参与者更容易隐藏关于自己收入和支出的真实信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必然会削弱非正式保险机制的作用。
经济转型使非正式保险的可实施性降低,也使非正式保险实施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表现为:(1)在市场化过程中,市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替代了社会网络的功能,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降低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收入增长也使人们有能力通过持有银行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险,这就降低了人们被社会网络排斥的成本;(2)非正式保险实施惩罚的重要机制是传统伦理所造成的舆论压力,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独立利益意识的增强,传统伦理观念约束力的降低。这些变化都会降低非正式保险的可实施性,缩小非正式保险机制的作用范围。
非正式保险机制的减弱表现为无偿援助范围的缩小和援助方式的变化。转型后期,无偿援助范围无偿援助往往只限于亲戚,尤其是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戚,这实质上是家庭风险共担的一种延伸。更多的援助是通过无息借款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相互援助,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清楚,所以其可实施性增强,成为转型期非正式保险的主要方式。
2.跨时期消费平滑转移机制的变化
在储蓄方面,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人们已经较少地依赖积累实物资产来处理将来的风险,金融储蓄已经成为农户积累资产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农户的储蓄相当有限,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储蓄,储蓄在农户实现跨时期消费平滑中的作用有限。
在借款方面,由于民间金融的出现以及正式金融部门贷款服务的改革,农户所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有所降低,但是,农户在借款方面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限制。首先,农户从正式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受到限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更加严重。中国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使正式金融机构面临着很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中国农户无法用土地作为抵押品来获得贷款。而与此同时,转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第二、三产业有远高于农业部门的投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正式金融机构更愿意将从农业部门获得的资金投入非农部门,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倾向,[5](34-50)使农业部门所能得到的贷款在数量上受到很大的限制。④农户为了获得有限的贷款,不得不进行“寻租”活动,因此产生的成本使农户从正式金融部门获得贷款的代价提高。其次,农户获得非正式贷款也受到限制。中国的非正式放贷者仍然处于非法或者受法律严格限制的状态,其放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或者不能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必然会使其资金供给者要求更高的回报,导致非正式放贷者会索取高于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率,使农户非正式借款的成本偏高。非正式放贷者为了防止坏帐损失,还根据借款者现有资产的状况和获取收入的能力设置贷款的数额限制,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农户的非正式借款。农户在借款方面所面临的限制,削弱了农户利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地能力。
3.收入平滑机制的变化
在事后进行消费平滑的可能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农户更多地在事前采取措施来防止收入的波动,即进行收入平滑。经济转型使农户收入平滑策略使用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首先,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减少了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行政干预,更多地依赖市场手段来调节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户的经营自逐步扩大;乡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与农村人口城市制度壁垒逐渐降低,使农户可以更为便利地在非农产业就业。政府逐步给予农户相对稳定的农地使用权,使农民不必担心因为粗放经营而被收回农地,也有利于农户兼业经营非农产业。这些变化都有利于农户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处理风险。其次,在市场化过程中,农户独立自主经营权不断加强,在技术和产品选择方面基本不受限制,对新技术、新市场机会的谨慎选择成为农户处理风险的重要方式。
三、转型期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负面效应
在市场完善,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发育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有效地采用事后机制(正式或非正式保险、跨时期消费平滑)来处理收入风险,其在生产活动中会更积极地进行创新,专业化程度会增加,经济效率会持续提高。由于事后风险处理机制不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险处理方式。但是,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在正式风险处理机制基本缺失,农户事后处理收入风险的非正式保险机制和消费平滑机制又受到诸多限制;[6]于是,农户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事前机制(收入平滑),或者被迫承受消费下降,导致了多种负面后果。
(一)效率损失
收入平滑机制会带来效率损失。首先,转型期中国农户实行通过多元化经营处理风险会应为分工不足和农地流转不足而带来效率的降低。在户均耕地仅为7亩左右的情况下,中国农户却同时种植多种农作物,⑤这就使农户无法通过了实行专业化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农户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收入波动,即使在非农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兼业经营土地,从而使农地资源难以实现合理流转,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问题难以解决,这是农业经济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其次,农户为了减少风险,稳定收入,对新生产技术和新市场机会的反应相当反映缓慢。在新生产技术应用方面,农户的态度相当谨慎,为了防止风险,多数农户更愿意采用风险低但收益也低的技术和品种,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水平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新市场机会的利用方面,大多数农民不敢独立判断和选择,往往最初持观望态度,当观察到他人受益之后则一拥而上,形成了我国农业生产中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收入差距扩大
依赖收入平滑机制来处理风险会还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Dercon的研究发现,富裕农民可能会比贫穷农民更少地采用收入平滑的方式来处理风险。[7](850-875)这是因为,富裕者往往有较多的实物和金融资产,这本身有利于他们实现自我保险,而且,较多的资产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向放贷者提供抵押,或者可以作为传递其经营能力的信号,更加容易获得借款。结果,富裕者由于在获取收入的过程中更少的考虑风险问题,其专业化程度会更高,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机会的态度会更加积极,生产经营的效益会更高。贫穷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种机制会反复发生作用,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显然,农户越是缺乏事后的消费平滑机制,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越明显。这种机制在我国农村同样存在,如下图所示,收入水平越低,农户越倾向于采用收入平滑措施,这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⑥
(三)福利损失及其长期效应
在通过收入平滑仍然无法消除风险的情况下,农民会被迫直接面对风险,被动地承受收入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例如放弃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降低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推迟对疾病的治疗,出售生产性或消费性固定资产,这显然会对农户长期的生产效率构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低收入者更容易直接面对风险,所以,他们更容易陷于长期低效率的状态,这会导致贫穷的恶性循环,使收入差距持续加大。
四、政策建议
事后风险处理机制(非正式保险和跨时期消费平滑)受到限制,使农户依赖事前的收入平滑来处理收入风险,或者不得不被动地承受收入风险,导致了多方面的负面后果。因此,帮助农户建立有效的事后风险处理机制,对于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尚难以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现阶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帮助农户处理收入风险:
(一)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多元竞争的格局,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由于四大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农村金融服务基本上形成了由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提供的局面。为了克服农村信贷供给存在的信息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通过改革,恢复其农民“合作”的性质,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除此之外,还应当给能够较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和民间金融以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多元化,通过竞争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改善,减少农民所借款时所面临的流动性约束。
(二)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农村,鼓励民间保险组织的发展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业保险中非常严重,导致商业保险在农业如果要取得合理利润就必须索取较高的价格(保险费),超过了农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使纯粹商业性农业保险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各国对于农业保险都有相当大程度的补贴。考虑到我国财政的承受能力,接受政府补助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实行。在目前,应当借鉴非正式保险的优势,鼓励介于非正式保险和正式商业保险之间的民间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的发展。由于成员限定在社区范围之内,参加保险组织的农户之间相互熟悉,这种互助合作保险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问题,低成本地为农户提供保险服务。
(三)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救灾救济制度
农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获取收入的能力很低,最容易因为风险而陷于困境。但是,这部分人不可能成为任何追求可持续运营的金融机构的理想客户,更无力购买商业保险,甚至会受到非正式保险的排斥。对于这些群体,应当通过政府所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解决。严重的、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难以依靠互助保险来解决,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在这一方面,政府的救灾救济制度以及民间的慈善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监督,提高效率,使其在农户的风险处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消除市场和产业壁垒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倾向,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这不仅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而且使市场价格容易因为区域性因素而发生波动。市场壁垒的消除,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助于农户实物资产的价格稳定,从而有助于农民处理风险。另一方面,农户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仍然存在着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制度壁垒,妨碍了农户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处理风险,通过消除进入非农产业的各种壁垒,能够帮助农户处理风险。
除了以上强化事后风险处理机制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为农户生产活动提供更好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帮助农户低成本地降低收入波动。政府如果通过公共投资提供良好灌溉系统、便利的交通条件、准确的天气预报、充足的市场信息,无疑可以帮助农户减少收入风险。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来帮助农户减少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收入风险。
注 释:
①这里的正规风险处理机制,是指专门用于风险处理的正式制度安排,包括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我们将除此之外的其它风险规避措施称为非正规风险规避机制,其中主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非正式保险、非正式信贷市场,还包含生产过程中规避风险的种种做法;正式信贷市场虽然是正式制度安排,但却不是专门用于风险处理,所以我们将其归入非正规风险规避机制。
②亲友之间的无息借款由于其明显的状态依存特征而区别于商业性借款,通常被认为属于非正式保险。
③正如民谚所云,“穷人顾当下,富人想将来”。
④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的数据,农信社向农户的贷款仅占其农户在农信社全部存款的三分之一左右。
⑤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种植农产品种类在4种及4种以上的农户占到27.9%,在3种及3种以上的农户占到60.4%,并且其风险防范的目的非常明显。
⑥但是,收入最低组却较少采用收入平滑的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已经低于某个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的界限,通过冒险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会使其效用获得很大的增加,所以,其生产行为更加趋于冒险。
主要参考文献:
[1]Dercon, S. (2002). “Income Risk, Coping Strategies and Safety Net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7.
[2]Marcel Fafchamps(1992),“Solidarity Network in Preindustrial: Rational Peasants with a moral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vol.41(1).
[3]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 [M].陶然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Morduch, J., (1995), “Income Smoothing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9(3).
[5]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J].金融研究,2001(5).
[6]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
第一,保险转移。企业购买保险达到转移风险损失的目的。保险人运用保险方式集中所有投保人面临的零散风险,当企业风险损失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可以运用保险补偿方式降低企业损失,以保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第二,非保险转移。就某种情况而言,将风险造成的财务负担让非保险人承担,更适合损失转让人。例如受让人处理风险比转移人更加方便时,或者受让人所处的位置更适合控制损失时,可以运用此种方法。企业出现一些特殊经营和特殊风险时,此风险不在保险条款中时,为了让转移人的财务得到保障,就要运用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包括免责约定、保证合同、套期保值等。
2企业财务处理机制风险因素
2.1行业变迁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企业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后,引发我国行业的大变迁,在电力、煤炭、钢铁、通信、民航、铁路、石油等领域,可以建立大集团或大公司以打破行业垄断,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在竞争中获得发展。一些企业劳动密集、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如制造业、采掘业等,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进入和开发新的生产和经营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企业都要面临并承担风险,企业要将经营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分析控制风险、回避风险、处理风险的措施,建立健全财务处理机制。要运用建立自保基金、与保险签订保险合同来转移风险。企业在处理财务风险时,既要重视动态风险,还要关注静态风险。静态风险管理对经营成本和企业竞争力有直接影响。所以行业变迁时对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
2.2企业制度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实现现代化,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所以我国进行了政治体制、外贸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税收体制等改革,同时对财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新的财务制度环境中,企业成本核算运用制造成本法代替完全成本法,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不可以在当期生产的所有产品中进行分摊,而要列在当期损益科目中,事实上让当期销售产品来承担这些费用。当企业产大于销时,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能够起到抵减当期收入、降价应税所得,提高企业收益的作用。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制造成本时,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而努力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以经济效益为引导,为企业管理风险提供新动力。
3企业财务处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3.1企业选择保险决策
企业保险决策的内容包括:保险决策、选择保险人、制订保险方案以及保险决策执行效果等方面。风险管理者在认识到企业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及其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估的方式预测出现风险的概率及损失程度,风险单位损失的标准差和期望值,要与法律制度、环境因素、物与人的因素综合考虑,以获得风险概率和危害程度。以此为前提,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控制风险能力、财务能力等因素,作出投保决策。首先对内安排,要确定保险对象、保险金额、投保险种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不同保险对象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风险损失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企业要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险种,可以选择财产保险,因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出现的损失会得到赔偿,也可以按照企业特殊要求选择附加营业中断险、机器损坏险、露堆险、盗窃险等险种。其次对外安排。也就是对保险公司的选择。企业可能通过公开性信息、保险经济人、保险人等渠道了解保险公司的情况。企业选择保险公司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成本等方面。企业要对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定期检查,综合考查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思路,并根据具体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3.2企业选择自保决策
规模大的企业风险因素就多,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生产中有很多不确定情况,企业风险管理人需要更有效、更合理的处理财务风险、控制风险损失的方式,所以自保公司的形式应运而生。自保公司是大型企业或集团企业的母公司构建起的保险公司,其目的是为企业及其附属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存在的风险开展保险或者提供保险安排。建立专业自保公司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它减少保险人为应对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和商业保险相比,自保公司的费用较低,减少企业的费用支出。在建立专业自保公司前,应该认识到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要充分考证、调查建立自保公司后会得到的益处和坏处,建立起集法律、税务、财务等专业组成的研究小组,聘请专业经纪人和咨询专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研究建立自保公司是否能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二,分析最近五年内公司对各种风险采取的控制方法、财务处理成本、控制效果以及损失的相关记录,对企业风险特点进行研究。第三,确立管理目标,要制定出风险基金的额度。第四,对自保公司的财务进行考察,并对未来业务进行分析。最后要选择注册自保公司的地点,要考虑注册地的税收、通信、交通等因素,这对跨国公司特别重要。
4结论
关键词:12398热线;处理流程;制度完善
2014年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能源安全问题,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联系12398热线热事项处理实践,12398热线作为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能源领域的12398热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12398热线事项处理的法律风险及其制度防范,无疑将为促进新常态下能源领域的社会和谐和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12398热线的概况及特点
(一)12398热线的概况
12398热线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电力监管条例》关于畅通渠道规定的产物。从2006年8月1日开通的电力监管投诉举报热线(暂不开通),到2013年使用用途变更为“12398能源监管热线”(以下简称12398热线),12398热线运行以来,国家能源局坚持监管为民,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发挥12398热线桥梁纽带作用。据统计,自2014年11月1日12398能源监管热线运行一年来,各派出机构12398热线累计收到各类有效信息30336件,日均接收信息832件,其中受理投诉举报1906件,占有效信息的6.28%,办结率达99%。①
(二)12398热线的特点
1、功能多元性。根据《国家能源局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2014)》(以下简称《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等相关法律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12398热线的具体实践,12398热线的功能是多元的:(1)12398热线是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平台;(2)12398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民主参与的桥梁;(3)12398热线是权利救济的途径;(4)12398热线是社会监督的渠道。②
2、认真办理。为了保障12398热线规范运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印发了《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对12398热线的接收、受理、分理、办理、责任追究等方面都给与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提高12398热线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依法监管、专项监管、问题监管、闭环监管和有效监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确保了及时回答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如果受理的投诉举报事项涉及其他政府部门职责的,通过协商办理。对不属于12398热线能源监管职责范围的,做好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移送。同时,认真做好对投诉举报人的回复与回访工作。
3、及时通报。为了推动12398热线办理工作扎实有效展开,每月以《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处理情况通报》的形式,对上个月的投诉举报的处理情况和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通报,接受来自全社会的监督。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12398热线在调节社会关系、解决能源纠纷、接受群众监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探析12398热线事项处理的法律风险的必要性
12398热线事项处理过程从接收、受理、分理、办理、存档、回复回访等,是一个相对复杂、不可分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所进行的工作会产生不同琐碎的法律风险。考察12398热线事项处理的法律风险,有利于12398热线在面临新的能源机遇与挑战时期,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促使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协同一致,共同防范法律风险。如何能够使12398热线突破监管瓶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必然是建立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制度应对措施,从而加强12398热线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三、12398热线事项处理的法律风险及原因解析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格局的今天,“12398”能源监管热线作为吸收群众投诉举报的一个途径,不仅是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和群众沟通的渠道,而且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效机制。然而,12398热线因其所涉及领域的特殊性,在实践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和难题。
(一)12398热线事项处理存在的法律风险
1、受理事项类型化划分存在风险。类型化是以事物的核心意义、根本特征。为标准而对客体进行的一种类属划分,它不要求各种类型的内涵与所指客体特征完全符合,只是尽可能多保留事物的个性特征,因而它与抽象概念相比更接近生活事实,与具体社会现象相比更具有确定性。③12398热线事项类型化处理是行政机关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按照《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的规定,12398热线受理事项仅分为投诉事项和举报事项,其余事项办理流程及制度因缺乏相应程序规则和法律文书未能实现归口办理。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12398热线实践,12398热线还存在大量咨询服务事项、意见建议事项、涉法投诉事项、涉访投诉事项和举报事项。对12398热线受理事项进行合理的类型化划分是依法科学处理12398热线相关事项的前提。12398热线事项分类处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其在处理过程中容易突破现行法律的一些规定,也会在某些环节留下了法律控制的空白,最终影响12398热线在履行能源监管职责、依法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事项处理规范依据存在风险。12398热线事项处理的规范依据是国家能。源局制定的《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没有上升为法律规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因此,《立法法(2015)》对部门规章进行了规范,严格界定了部门规章边界。④结合上述规定,12398热线现有规范中虽然没有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体性权利,但涉及程序性权利。实践中,《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等其他规范性文件仅对投诉事项和举报事项的处理流程加以规定,其他事项的相关流程并未精细化、制度化,导致实践中没有相关程序可以依据从而存在违法的风险。因此,123989热线制度的法律化应是新常态下的最优选择。
3、制度缺陷引发的风险。12398热线是受国家能源局委托,代表国家能源。局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投诉和举报等,协调督促国家能源局各职能部门切实为民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一个平台。然而,实践中12398热线也面对诸多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制度问题。投诉举报处理工作的实效性,在于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从12398电力监管投诉举报热线到12398热线,电监会、国家能源局⑤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多是针对电力的,其他能源方面的规范相对欠缺,加上它们的制定主体和制定时间的差异性,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则体系,从而使12398热线事项处理面临制度困境(规则冲突和规则缺失并存)。缺乏完备的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处理规则体系,无法从法律上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往往会存在条款冲突、不一致的情况,导致12398热线工作人员在事项处理过程中不知所措,不利于实际操作。
(二)12398热线事项处理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1、新生事物正处于摸索阶段。12398热线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热线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还很不足,在我国的能源需求及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的今天,面对源源不断的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等,工作人员的压力非常大。例如,根据《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的规定,12398热线接受、受理相关事项必须符合其第11、12条、第20、21条的规定。然而,由于法律的变化、国家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以及接线人员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接线人员对相关事项是否符合相关受理条件会产生模糊。面对模糊情形,接线人员应如何处理,《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并未作出规定,从而导致受案不一致,影响12398热线的实效。无“法”可依、工作中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范例等弊端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局各职能部门都在摸索中试探性地建设,同时地域性、行业性的差别较大,不同的需求将导致12398热线的走向更加不确定性。
2、群众诉求包罗万象。12398热线自开通以来,成为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但是,在能源革命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12398热线受理范围拓展后,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当前,由于公众对12398热线的认识程度差异较大,群众诉求包罗万象,容易导致12398热线事项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如举报多头受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法律支持薄弱的矛盾突出等问题,迫切需要在丰富信息来源、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受理时效、满足人民群众满意用能方面,找到新思路、采取新举措。⑥
3、制度缺陷导致监控不力。12398热线是经国家能源局授权,代表国家能源。局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投诉和举报等,协调督促国家能源局各职能部门切实为民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一个平台。但是由于目前的制度缺陷,12398热线只有协调权,没有处置权。当群众对某些处置行为表示不满或者怀疑时,12398热线往往只能进行解释性的答复,而对行政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实际操作很难实施有效监控。
四、12398热线事项处理法律风险的制度应对
12398热线面对的诸多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制度问题。投诉举报处理工作的实效性,在于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12398热线覆盖的范围再广,设备再先进,也形同虚设。⑦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完备的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处理规则体系,从法律上统一、完善相关制度,成为摆在国家能源局面前的重要课题。
1、完善12398热线内部闭环工作机制。12398热线投诉举报事项内部闭环工作机制包括接收、受理、分理、办理、存档、回复、回访等。我们应该按照“统一受理、归口办理,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的原则,针对12398热线投诉举报事项内部闭环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完善之策。例如,针对“分理”此项机制,因12398热线分理是12398热线内部闭环工作机制的基础。为此,应该根据12398热线受理范围和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的三定方案,确立相关事项的具体处理机构,以便有的放矢地处理相关事项,提高处理的效率和合法性。
2、健全12398热线事项分类处理机制。在现有规范体系中,虽然12398热线。受理事项已经进行了类型化处理,分为投诉事项和举报事项。但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尤其是12398热线实践,12398热线受理事项不仅有投诉事项和举报事项,还有咨询服务事项、意见建议事项。而且投诉事项根据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涉法投诉事项和涉访投诉事项。建立健全12398热线事项分类处理机制,区分12398接收事项并明确各类事项办理流程及制度实现归口办理,是切实发挥12398热线在履行能源监管职责、推进能源市场建设、维护能源市场秩序方面积极作用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应该根据12398热线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12398热线事项的类型化,并建立健全相应程序规则,规范其文书样式。
3、建立健全12398热线事项外部协商机制。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基于其监管目标、方式与手段的局限性,必然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越位。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外部协调机制。然而,《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只是规定“如果受理的投诉举报事项涉及其他政府部门职责的,应当协商办理。”但对于如何协商办理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也没有设立任何机构负责相应协调。外部协调涉及其他国家机关职权,通过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来构建相关制度是最佳选择,通过联席会议来解决也是不错的选择。12398热线事项处理具有个案性,而且国务院要求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应当从严控制,可以由主办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一般不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因此,这两种方法对12398热线事项处理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国家能源局自身所不能决定的。在上述两种方法不能立刻实现的情况下,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应该建立健全自身对外协调机制:(1)设立对外协调机构。(2)建立对外协调的基本规则。
4、完善12398热线事项移送机制。根据《12398热线暂行办法(2014)》。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确定不属于能源监管职责范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移送。12398热线的工作跟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较大,但职能部门之间的交叉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这就造成有的难点问题形成无人管理的现象。为此,必须建立健全12398热线投诉举报事项移送机制,包括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机制(即行刑衔接机制)和向其他行政机关移送案件机制。(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基金项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项目《与涉法涉诉制度关系研究―以“12398”能源监管热线为例》(编号:pdjh2016b0176)。
注释:
① 王恩博:《中国12398能源监管热线一年受理投诉逾1900件》,http:///cj/2015/11-25/7641472.shtml。查阅时间:2016年7月7日。
② 朱最新:《与12398热线关系研究报告》,2016年3月。
③ 《社会科学家手册》,莫斯科,1976年,第484页,转引自[苏]科兹洛夫主编,曹静、吴振海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④ 《立法法(2015)》第80条规定: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⑤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能源局作为部委管理的局没有规章制定权,但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煤炭企业
一、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构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迫切性
1、提高煤炭企业内部管理能力
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是企业发展一般要历经的四个阶段。目前我省煤炭企业的发展还都处于成长期,并逐渐走向成熟,存在着诸如职能化管理条块分割明显、多元化产业成熟度低、兼并购行为多但管控又不够适当等“成长综合症”,这主要是由企业职责不清和人才素质差异引起的,迫切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提升煤炭企业的管控能力。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使得煤炭企业形成“自我免疫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优化各层级之间的管理和责任界面、工作流程,从而使得领导层能够“做正确的事”,执行层能够“正确地做事”。通过对煤炭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地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煤炭企业内部人员能够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从而保证煤炭企业有序、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可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煤炭企业注重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明确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各层次人员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制衡机制;可以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从而来防范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供应商、存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市场风险;可以分散和规避煤炭企业在经营、投资、债务、经济合同等活动中带来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可以化解和转移煤炭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重组、兼并、整合等因素带来的制约企业发展的战略风险,在确保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应肩负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实现的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确保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外部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不进则退,很多优秀企业都在采取各种手段诸如通过并购延长其产业链,不断加大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力度,强化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控体系,既可以保证业务规范有序地进行,又可以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创新性;既可以控制重要风险点,又可以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同时对于煤炭企业扩大其综合实力、企业资产规模,提高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增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做优主营业务,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对于做久企业生命力,培育企业永续发展的“长寿基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
结合我省煤炭企业的特点,在深入研究国内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我省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如下图1:
我省煤炭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是在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先进的风险分析和识别方法,分析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机会和威胁,尽量将企业面临的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煤炭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要注重内控自我评估的建设,并要注重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持续完善阶段,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为防范资金管理风险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例如:中国神华为了防范资金风险统一了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资金预算、资金收支、借款融资和闲置资金运用等方面,建立了目标、责任、关键控制、控制工具、控制方法、报告和检查的流程与制度体系。以账户管理为基础,对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实现收入全部集中,利用资金预算控制支付,对债务融资及担保进行统一管理,对闲置资金进行集中应用,并对管理过程和风险进行有效监督。
2、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编制《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等文件,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岗位标准,做到风险预控:通过流程和制度建设,确保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持续改进: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紧密结合,引领企业向文化管理发展。
3、针对关联交易风险,改进关联交易管理
为了提升关联交易风险管控能力,研究关联交易的监管规定和相关法律,深刻理解监管的要求和思路,进一步理顺关联交易披露流程,明确法律部、投资者关系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物流和资金流为基础,从合同到付款各环节的实时监控,建立关联交易监控和预警制度及系统。
三、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我省大型煤炭企业应从加强制度建设开始,实现制度管人、管事,全面提高全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煤炭企业首先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风险文化和管理层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协调的风险文化,并把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写入《公司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及《企业文化手册》中。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关键职位人员的岗位队伍稳定,尽可能的使相关措施系统化、程序化、日常化,在发生变动时,要对员工岗位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要注重对财务部门、信息处理、财务报告的管理,要以明确的制度来规定财务信息汇报管理的层级和期限,规定上级财务部门应当如何对下级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核;在制度中对财务信息分析的内容做出基础性的规定等。在此过程中,煤炭企业会形成系统、持续的传播机制,有利于员工形成与管理层相协调的风险文化。
煤炭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政策,对各个工作职位所需员工进行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分析,确保岗位任职要求能够与员工能力相匹配。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我省大型煤炭企业中设立和推行员工工作检查和评估的具体办法和制度,及时和准确衡量员工绩效,并予以激励或处罚,在现有的管理制度,设计背离既有政策和程序,应采取的补救措旌和处罚手段。以及规定违规的处罚方式和程序。
煤炭企业还要形成诚信的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手册》中写入对员工道德与行为规范具体的要求或措施。对诚信和道德的宣传应形成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对于保守公司秘密的具体条款加以规定。
2、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未来来看,要形成一个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制定专岗对风险信息进行初始的收集,对己确认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设立综合风险管理控制部门,在公司各部门、各下属单位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工作组织体系。确保我省大型煤炭企业及时、全面、有效地收集风险信息并进行有效地处理,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形成风险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改进。包括: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定期自查和检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检查和检验;内部审计部门至少每年一次的监督评价;可聘请外部单位进行监督评价及提出建议。
3、应对重大风险,开展流程管控
(1)确定重大风险。根据风险与公司价值链管理的相关性,总结归纳曾发生的风险事件,参考国资委的风险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内外部环境及运营方式发生变化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重要风险,进行初始风险评估和剩余风险评估,确定主要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先级排序,进而确定了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战略决策风险、国家政策风险、投资管理风险、关联交易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分/子公司风险、运营安全风险、电力市场风险、煤炭市场风险。
(2)制定管控流程。针对主要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按照重要性和示范性原则,公司确定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涉及公司总部和多个职能部门,流程的主要负责部门、涉及的主要风险和风险类别。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包括:定期信息披露流程、持续性关联交易管理流程、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年度建设与改造计划流程、投资项目后评价流程、资源选择与获取流程、总体战略规划编制流程、年度生产运营计划制定流程、经营预算编制流程、资金收入入账流程、资金支付流程、借款筹资流程、薪酬管理流程、公司购并业务流程、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流程、安全监督检查与隐患整治管理、日常调度业务流程、月度调度业务流程、突发事故处理流程、生产装备管理流程、铁路运输组织(运行图)流程、工程项目设计及概算管理流程、采购计划管理流程、煤炭销售年度/月度价格制定流程、煤炭装船销售流程及煤炭销售结算流程。
(3)开展流程管控。公司依据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明确了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重点、控制活动及其评价方法和责任主体,据此开展流程管控活动,有效控制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管控流程见图2。
4、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确保风险对策得到实施的政策和步骤。包括一系列的活动,诸如批准、授权、证明、协调、检查运营绩效、资产安全性以及职责分工,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针对关键控制点。
(1)强化预算管理。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控制要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业务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消除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并将对预算的考核与员工的薪酬直接挂钩,从而保证全面预算的落实和公司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
(2)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建立起“集中存、集中管,集中用”为核心的财务集中管理运行模式。减少煤炭企业整体的银行账户,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效益,把握资金投向,使我省大型煤炭企业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资金运作效果、筹资融资情况和自身的财力,为扩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投资等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煤炭企业应制定结算风险管理制度和资金流程控制制度,规定各种结算方式的具体操作规程。为规避资金支付风险,坚持资金预算财务部门从计划,合同、单证上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对没有列入计划、没有订立合同或单证不全的款项坚决拒付。
(3)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建立统一的集中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各企业动态,切实做到总部对各级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监控和集中管理。制定具体的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图和完整的职责分工,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架构的构建和人员职责分工,确保管理的可靠性。设置一个适用于整个煤炭企业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管理的一般性规定。制定信息技术控制方面的应急和危机管理办法,灾难补救计划,有效应对危机突发事件。对各项应用系统的控制上,进行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4)完善组织人员和业务控制。设置股权管理工作具体的归口管理部门,股权信息管理及价值分析的工作安排具体的岗位职责。规定总部各业务管理部门收集子公司业务相关的信息,及时地更新。加强子公司业务协调避免同质化和同业竞争问题。
5、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
(1)增强煤炭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重视控制文化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功夫,也要在软文化方面齐头并进,必须大力宣传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让控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企业人人自觉的行动。(2)完善煤炭企业领导责任制度,建立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制度。我省大型煤炭企业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有直接领导责任,煤炭企业领导的不重视是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中一大障碍,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煤炭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制度,使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有所落实。(3)健全我省大型煤炭企业治理结构。明确监督主体,解决煤炭企业所有者缺位的现状,同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使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6、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起内部沟通的机制,信息沟通的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将信息沟通作为各级管理人员工作执掌的一部分。在我省大型煤炭企业内部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例如,总部各管理机构的信息做到与被管理单位的信息同步。设立对重大事项信息传递的制度。对重大事项要有区分标准,对财务信息的汇报程序要有制度性规定等。
7、强化内部控制,改善监督控制
(1)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政策和监控程序,包括监测和重新评估风险,以对其目标、业务、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对重大失败或不足及时报告,有效调整控制,确保采取补救行动。(2)可开展独立第三方内控体系认证评价,可考虑由外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第三方内控体系认证验证评价,披露审计意见,明确建立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3)强化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集团中的地位,使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级(至少平级),增强其独立性,形成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汇报工作的体制。(4)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人员管理;例如:组织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规定任职期限,设立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毛新述、杨有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5).
[2]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1)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虽然回避风险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但这种方法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如人身意外伤害,无论如何小心翼翼,这类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再如,因害怕出车祸就拒绝乘车,车祸这类风险虽可由此而完全避免,但将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2)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兴修水利、建造防护林就是典型的例子。预防风险涉及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的问题: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以兴修堤坝为例,虽然施工成本很高,但与洪水泛滥造成的巨大灾害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
(3)自留风险。自留风险是指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非理性”自留风险是指对损失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潜在的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从而暴露于风险中;“理性”自留风险是指经正确分析,认为潜在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比购买保险要经济合算。自留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
(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其中之一。
风险管理和保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理论起源上看,先出现保险学,后出现风险管理学。保险学中关于保险性质的学说是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风险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保险研究的深入。同时,风险管理学后来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实践看,一方面,保险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风险管理的发展对促进保险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全风险 管理机制 管理流程 主要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33-02
盘锦供电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在电力生产实际中开展了从安全风险工作探索,目标、理念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效果明显。下面总结一下该公司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
1 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1.1 理念
能够控制所有风险。
1.2 基本原则
注重实效、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稳步推进。
1.3 工作思路
分层次、分专业、理流程、抓培训、建机制、搞落实。
1.4 工作目标
逐步建立基于闭环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把安全管理由严格监督阶段转变成自主管理阶段,实现安全“三控”目标,即能控、可控、在控。
2 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
2.1 结构体系
(1)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事故调查体系、应急管理体系,这三个工作体系属于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是其中一个。监督体系、责任体系、保证体系这三个组织体系是三个工作体系的执行主体,其管理对象是企业、电网、作业活动等。(2)分层次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不同管理层次根据各自工作特点、管理职责负责和控制不同级别的安全风险,一步一步落实好安全责任。供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让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提高,供电中断、设备损坏、人身伤亡等是其重点防控的事故风险。其作业安全风险包括各个阶段的作业过程中的人身伤害、误操作、违章等。(3)分专业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管理职责,形成各专业既合作又分工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发挥安全监督体系与保证体系两者的作用。公司安监部带头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整体方案,同时制订实施方案的计划,积极组织宣贯培训,评估风险,让风险防控措施能够全面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部门识别、分析、防控自己范围内的各类安全风险的工作(电网、设备、人等),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2.2 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1)成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领导组。由行政正职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安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和生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对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开展;对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审阅评定;确保人、财、物要投入到安全风险管理中;审定公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布置风险控制对策及处理措施;评价、考核各单位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2)成立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组。由分管生产的副职任组长,安全、生产部门人员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责人员为成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评价考核等日常管理。公司安监部牵头,负责组织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各相关部门履行日常管理及风险管理制度所明确的职责。其工作职责是:安全风险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与方法的完善;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和应用方法的培训;审核各生产单位的风险管理上报材料;负责公司风险信息的统计、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风险控制对策、风险处理措施;总结、改进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组下设变电、输电与配电、调度与二次三个专业组,各专业组职责是:审核各专业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结果;开展各专业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计算各专业的作业活动风险度、固有风险度;编制评估报告,分析薄弱环节和变化趋势,提出处理措施。(3)各生产工区、所成立安全风险管理相应组织,其相应工作职责是:组织开展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安全风险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作业活动风险分析工作;编制相应规范;开展静态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负责本单位风险信息的统计、管理;编制本单位风险评估报告。
2.3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1)主要工作内容。安全性评价、运行方式分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业安全风险管理、安全检查等是公司级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
(2)基本流程。风险识别(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整改、治理)、检查与改进等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实现PDCA循环的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Plan),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和方案(Do),监督和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Check),总结前面工作,根据总结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使下一轮工作得到改进(Action)。
(3)安全性评价。一般以2~3年为周期,按照“制定评价计划、开展自评价、组织专家查评、实施整改方案”过程,建立闭环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4)治理和排查隐患。要治理和排查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隐患,就要依据“全面覆盖、全程闭环”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事故隐患等级的确定首先要预评估,再评估,最后核定;隐患闭环管理的进行要遵循“发现、评估、报告、治理、验收、销号”的步骤;建立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要遵循“落实责任、统一领导、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全员参与”要求。
(5)运行方式分析。年度方式分析应全面评估本年度电网运行情况、安全稳定措施落实情况及其实施效果,分析预测次年电网安全运行面临的风险和生产运行实际需求,提出电网建设、技术改造等措施建议,指导次年电网规划、建设、生产和运行,提高电网安全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6)安全检查。按照“自查、互查、督查相结合”以及“边检查、边整改”原则,组织开展常规(季节性)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督查);按照“制定检查大纲、组织实施检查、通报检查情况、督促落实整改”环节,实施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
(7)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本部门作业风险管理和控制要策划好、落实好,就必须遵循“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这项工作的任务很重,比如要认真审核工作计划、制定有效的措施、详细分析承载力、协调好重大事项、准确评估风险等。安监部门负责生产作业风险开展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计划编制风险管控:生产计划编制贯彻状态检修、综合检修的基本要求,严格计划管理,避免重复停电,减少操作次数,保证检修质量,提高安全可靠水平。分管生产领导牵头组织召开好运行方式分析会、检修计划协调会和停电计划平衡会,保证工作安排合理有序。下达的计划中应注明主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预案。
管理和控制作业组织风险:要严格按照月计划和周计划完成安排的任务,合理调配人、材、物,全面分析速度、质量、安全和时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每日的工作,安全顺利完成工作。安排人员要认真分析班组承载力,给每个部门安排的作业量要合理。各工作负责人能够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其任务,技术操作员的技术能力要达到工作需要,管理人员要按时上岗。组织统一办理停电手续,保证动态风险预警措施落实到位,做好与其他配合单位(包括外协单位)的联系工作。材料设备、机械、备件备品、作业机具、车辆、安全工器具等资源要配备齐全,以满足现场工作的资源调配。仔细勘察现场,准确填写现场勘察单,对停电范围、作业现场的条件或环境、保留的带电部位、其他作业风险都要全面掌握。制定科学严谨的方案。制订的作业指导书和施工“三措”要针对现场勘察情况,而且还要具有可操作性。有的项目作业非常危险,程序复杂,难度很大,此类项目作业要经过本单位总工程师(分管生产领导)批准后,才能根据现场情况执行。施工设计交底。由施工单位组织,在管理单位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主要介绍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经常性犯错误的部位,要使施工人员明白该怎么做、规范上是如何规定的,明确工作任务和范围、技术和安全措施、作业风险及其处理措施。
管理和控制现场实施风险:经过交底,作业前作业人员完全掌握方案。有的作业项目很危险,复杂程度高,难度大,作业前一定要勘察现场,认真填写现场勘察单,对作业内容、条件及注意事项要牢记。操作票制度要严格执行。只有经过审批手续,解锁操作才能执行,并且执行过程中要有专人监护。保证操作票、工作票与接地线编号一致。遵照工作票的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给带电设备四周(即工作地点)围上栅栏,隔开带电设备和停电设备,且要把安全警示标示牌竖在醒目的地方。工作票制度要严格执行,就要对工作票、二次安全措施票、动火工作票与事故应急抢修单正确使用。开工会由上级组织召开,组织要把工作内容、带电部位、人员分工、危险点、现场安全措施等全部交底。检测施工机械、作业机具、安全工器具,合格后,专业作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操作人员方可持证上岗。总工作协调人要协调好各专业的工作,使多班组配合有序、高效,保证作业顺利进行;设立专职监护人员负责交叉、复杂、有触电危险或者地段危险等风险较大的工作。
3 安全风险管理取得的实效
盘锦供电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深入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基础,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实现安全生产整体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截至2013年12月31日,盘锦供电公司连续安全生产4315天,实现第10个安全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并在全省地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4 结语
盘锦供电公司在电力生产实践中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安全风险管控的一系列有效探索,充分证明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实质,制定安全预控机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预防风险失控、维持安全状态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最终确保安全“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
[1] 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 生产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