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54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线上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反思之一:理清知识来龙去脉,使知识结构化
学生在学习时,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再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纳和分类,使之结合成一个系统,形成一定的层次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网络的构建,每堂课应花点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来龙去脉,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
案例1 “平行线”一节教学片段: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出平行公理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1:公理中的条件是什么?改为“过一点”是否可以?生:点与直线位置,有点在线上和点在线外两种,点在线上时无法画平行线。反思2:书本中与之类似的性质有哪些?生: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反思3:②中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而平行公理为何不强调?生:平行线定义是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所以加上“在同一平面内”就显重复。但两直线垂直时却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通过这一连串的反思,学生对平行线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认清了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反思之二: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思路,以期达到最优化
在学生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案是否最佳,对已知条件、结论能否再认识,进而寻求最佳解题方案。这样的反思训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开阔视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2 问题:已知正方形ABCD、BEFG的边长分别为a、b,试用a、b表示出ACF的面积。
就本题言,若不让学生进行反思,对学生来说只是知识的重现,通过不断反思可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和文化价值。
反思之三:思维迁移,以例及类,以便学生触类旁通,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某些问题适当引申、拓展,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归纳、概括,以及系统集成,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3 问题:平面上有不在一直线3个点,一共可作几条直线?学生很快给出答案3条。反思1: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4个、5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给出答案。反思2: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100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经过讨论研究给出正确答案。这时笔者就请学生讲述解题过程。学生答:从前面4个、5个、6个的结果中不难发现其规律:当平面上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共可作出n(n-1)条直线。据此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对结果n(n-1)作出解释?让学生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这样解释:从画图中可看出第一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第二个点与其他n-2个点相连可得n-2条直线,如此下去共有(n-1)+(n-2)+…+2+1=n(n-1)条直线。另一种解释:平面上有n个点,每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这样可得n(n-1)条直线,考虑到A、B连线与B、A连线是同一直线,所以结果为n(n-1)条。接着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①平面上过一点有4条射线,其中无两条射线在同一直线上,共有多少个角?②4个人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手?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上面问题不同,结果却相同?你能否再举出类似问题?学生经历了画、数、归纳、分析的认知过程,对这类问题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反思进行了“数学化”处理,同时显露了组合的萌芽,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反思之四:对条件结论和过程重新评价,以发现致误的原因
“A、E、F、B都为6点。那我们根据实际经验判断,夏天我们昼长,6点日出,昼长为多久?” “可见,我们夏天的日出时间与6点相比是早了还是晚了?”很快学生发现了前面结论“晨线上是6点钟”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学生逐步找到了矛盾的焦点:A、E、F、B四地在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不可能都为6点。
通过这些训练与思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动,最终否定了他们以前的“晨线上都是6点钟”的认知。
问题解决:
通过以上训练,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之前的他们,上课时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懂”地球运动知识的内容,这仅仅说明自己接触过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而课堂中他们只有通过动手、或动口使思维活动起来,才能真正听懂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反思:
对比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次训练活动我关注的不是知识或问题的结论,而是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动手画图的能力。
绘图能够直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而动手可以促进思维的活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图形复杂多样。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一个难点。本人认为难点的突破口在于对“图像或图形的处理”。借助图形图像,不但可以使知识形象具体起来,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图、读图把相应的知识挖掘出来,不断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训练活动就是借助学生的绘图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为后面学生认识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做了充分的铺垫。
本课训练活动二的读图,设置冲突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新生的脑海中对地理并不是完全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正解和误解。如:直射点的地方时是12点、晨线上是6点钟、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等等。课堂中讲授的这些前学科概念,如果采取普通的讲授方式,结果是:正解的那部分知识,学生嫌弃教师上课没有新意而不愿意听课;误解的那部分知识,老师仅通过课堂中的只言
一、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由于暑假和双休日不允许补课,实际上高三教学时间由原先10个月压缩到7个月,这就必须压缩内容,整合内容。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三地理的复习时间经过高三备课组的讨论及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后,上学期完成必修1、2、3的教
学内容,2012年2-3月完成选修教学内容,在3月底前结束一轮复习,4-5月份完成二轮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
虽然我们对高三地理的复习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绷紧一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少了,所以在复习内容上要合理安排,时间上要精打细算,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整合教材的知能体系,尤其是新增考点,勇于删除与考点无关的内容。二轮复习应跳出教材,依据《考试说明》中设的考试要点,构建系列专题。其次,狠抓主干知识,立足于学科能力,对主干知识和能力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题型的反复演练,讲究方法,注重能力,力求规范,突出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认真编写教学案
由于教材的变化,并且同种教材还有不同的版本,资料虽然很多,但难度普通偏大,没有完全适合学生实际教学的资料,所以教师对资料要精心选择,尤其是要对资料进行改编,使资料切合学生实际。
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在开学之前就由备课组长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把学案编写任务分给了各位老师,落实到人,提前准备。学案分为三块:第一块,是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填空,主要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目的是要学生重视书本。第二块,主要是习题巩固,做题时间大约在15分钟以内完成,这主要是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用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反馈,制订计划,调整教法、学法。第三块是学生、老师的反思。学生反思是在后边的横线上写上对本章学案有哪些不理解问题的题号,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听懂。老师反思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再次分析错因,是难度偏大了,还是重难点讲解不到位,以便再次矫正。
三、把好训练的质量关
早期的题海战术已逐渐被淘汰,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学科,既要适应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也不能冲淡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地理选修课来讲,相比以往做题讲题的时间少了,只能控制“量”,提高“质”,精讲精练。
精练:学案中的题目,上课选用的题目都是整个备课组老师经过精心挑选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其中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还加注标记,让学有余力、争取达A的同学去做。
精讲:时间少了,老师讲知识、讲题目的时间必然少了,那就需要精讲,精讲不是简单地少讲,实际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要着重讲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品质
1.纠正错别字,力求书写规范
错别字和书写不规范都属于学生的基本功问题,在平时,老师要多加以纠正、引导,考试中要加大扣分的力度,比如错别字,答案字数少的就全扣,不给分。
2.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达准确
部分同学答题时,不能正确表达或不能完整表达,答点重复,逻辑混乱,有的甚至不能用地理语言答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3.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因地理课程自身特点的影响,如研究对象特征的多要素综合性、区域差异性、时空广大性等,加之学生因认知水平、生理与心理特点制约,所以学生会出现不同错误。实际上,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美,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提供难得的教育机会。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答题错误,认真剖析,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一、善于抓住错误,找出课堂教学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错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与教育材料,其源于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学习经验相贴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抓住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可以促进教学回归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教师这样讲解:全球总共有时区24个,而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可合成一时区,也就是相同区时,均为1800地方时,而日期有所不同。对于该知识是较为抽象的,若以传统方法讲解,不少学生会感觉难懂,易于出错。如当学生了解了时区计算法后,教师可设计练习: 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了时区计算法,那么请算算东八区范围。于是有学生回答:东经112.5°至东经127.5°。接着教师诱导:回答正确,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即北京时间。那么再算算东西十二区范围。学生计算后回答:东经172.5°至东经187.5°。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翻看地图册,找到东西经187.5°。学生翻看地图册后发现怎么找也找不出东西经线187.5°。为何会如此?这表明你们计算出现了问题。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原来经度度数最大是180°。
在教学中,当学生形成错误时,教师先不说出来,而是提一些暗示性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找出错误。通过上述错误,可暴露出一些同学遗忘了经纬度基本知识。但这些知识又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由经纬度复习开始。在这一教学策略中,教师让同学找出地图册上的东西经线187.5°,学生肯定找不出。那么东西十二区经度范围是多少呢?通过这一“错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二、善于发掘错误,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错误,发掘其中含有的教育因素,并适当予以鼓励与点拨,从而让学生消除思维阻碍,感受思考的喜悦。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引导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索,富有创新意识。当学生出现思维错误,教师不必责骂,也不急于指出,而是善于利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避免出现同一错误。
例如:教学“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日界线的两侧时刻与日期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且易于混淆,因而也易于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习题巩固:在平安夜时,一轮船上有一个孕妇,她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而在出生日登记日期时,却发现弟弟年龄比哥哥大。请问这一轮船怎样越过了日界线?”于是学生纷纷讨论开来。然后出现不同结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亦或向东越过了日界线。(同意向西的占全班人数的48%)于是教师加以诱导:利用刚学习的知识:西边时刻晚于东边时刻;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日期减去一天。那么你们说说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其日期又该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加一天。接着引导:这么说来,日界线的西侧则为12月25日,而东侧则为12月24日。那么这对双胞胎的出生日期如何?学生答道:哥哥为12月24日,弟弟为12月25日。那么现在弟弟年龄比哥哥大吗?这时学生豁然开朗。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先依着学生错误,假设该轮船自东向西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则应加一天,即哥哥出生日期为12月24日,而弟弟则为12月25日。若是如此,该谁大?而哪天出生的年龄大?这样,通过分析学生错误轨迹,因错诱导,剖析错误,于是学生们不仅明白了错误形成的原因,还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了日界线相关知识。在教师层层诱导下,学生深入思索,发觉由西向东,时间还能够“倒流”。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巧妙而灵活地将同学们的错误开发成良好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与改正错误,使其更有创造性,懂得思维变通,学会分析问题、条件及结论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三、重视反思错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各种错误。这是学生思维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我监控与自我意识,通过自我反思,也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积极地再认识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并非反复练习以及教师演示示范就可以改正的,这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激起学生的观念冲突,从而帮助学生对学习思维过程展开批判性、周密地再思考,由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来思考已有认知,从而深化知识。通过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地理高考 能力训练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51-02
区域地理,是探讨一个区域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可以探讨地理的各项因素,从区域的特征中找到地理因素和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地理是一门能够呈现出地理学科特点的科学知识。在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区域地理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教学效率很难提高。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则会有效促进学生学好区域地理知识,从而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一、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区域地理的一般命题思路是,给予学生一些综合的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技能。现用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地图为例。
习题 1:分析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区的区域地图、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现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说明该处地貌形成的原因。(2)为什么说贺兰山守护着银川平原?(3)你认为适合该地域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是什么?
习题 1 是区域地理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典型的试题。学生如果要做对这道习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第一,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文字资料的能力。学生必须能读懂习题 1 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即:学生要回答出该地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地貌特征分哪几个类型,这就考核了学生的地理基础能力,学生必须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出它符合哪种类型的地貌特征。如果学生能够仔细地分析出文本资料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就能从文本资料中得到答案,该地属于冲积扇地区,因为该地山区河流流出了山口,突然流速偏小,大量的泥沙、碎石等堆积成一个平原地区,所以它是冲积扇地区。第二,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的图像、图表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阅读了图像图表的能力,才能理解区域地图中描述的意思,并分析出抽象区域地图里描述的地形特征。第三,学生必须具备阅读地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学生只有能够读懂区域地图的比例尺、经纬度、山的高度,才能结合地理知识理解这一幅地图里给出的地理信息。第四,学生必须具备读懂标准的图例符号的能力。地理图例符号是既标准又抽象的,学生只有读懂了图例符号,才能理解地图描述了哪些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资料的技能、分析图像图表的技能、归纳地理数据的技能、理解图例符号的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的技能,才能深入地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基础的地理技能后,部分学生表示依然不能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表示,区域地理试卷给出的问题太多,不能理解区域地理试卷要考什么,很担心不能运用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回答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问题的自信,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抓不住区域地理试卷考点的缘故。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方向。以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2 为例。
习题 2:观察我国 30?N 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数据。绘制出示意图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 30?N 剖面线上,区域东、西部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异是多少?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是什么?(2)从剖面线上,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平面与四川盆地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哪片区域?为什么该地年辐射量较低?(3)长江中下游平原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区适合不适合种水稻?并且说明原因。
很多学生看到习题 2,就表示习题 2 中的问题太难,并且涉及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试卷的基本概况、特点及方法、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这三个分类的角度分析区域地理试卷谈到过的所有题目,然后这些问题归纳为一份区域地理问题的学习表,学生归纳的表格如表 1,当学生看到表 1 的内容时,发现区域地理考核的知识点全部都在表 1 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理清楚了区域地理需要讨论的问题以后,学生能否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表示当他们把区域地理问题分类以后,发现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并不困难,学生只要运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讨论影响区域地理的每一个因素,探讨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找到区域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探讨的思路来探讨影响区域地理的因素,当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出区域地理的每一项因素时,学生便能找出区域地理特点形成的因素,并能诠释出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各种自然问题、人文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并给学生仔细地讲解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教师找出的地理问题,他们用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知识的能力,就不会了解知识系统中出现的漏洞,就不能定向地弥补相关的知识。如果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学好区域地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3 为例。
习题 3:分析美国的地形特征,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美国地图中的某地适合发展哪种经济?(2)某地为美国的重要电子工业区,该地能成为电子工业区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的棉花产区相比,与之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与之不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适合我国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自然因素是什么?(4)请描述美国年降水量的特点,结合区域地图信息给出的数据分析美国年降水量发生的原因。
学生完成习题 3 的回答以后,可以从地理课本中找到问题1 及问题 2 的答案,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地理资料,通过阅读美国地理材料及新疆地理材料找到问题 3 与问题 4 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当学生学习完区域地理知识以后,要主动去网络上找区域地理试卷来做,运用完成习题的方法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还不能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便要用搜索资料、印证答案的方法找到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学好区域地理知识,就要学会反思知识结构的不足,定向地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定向地、高效地吸收区域地理知识,在考试中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按照县局停课不停学工作要求,我校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牢记育人使命,如期“开学”,2月17日开展本校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为顺利过渡到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线上教学打好基础,现将本次线上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制定教学计划,保证线上教学有序进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月17号之前,学校接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制定了我校“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多渠道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3月2日前,接池州市教育局文件要求,组织我校各科教师就已准备教学计划、线上授课计划,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督促学生进行线上教育教学活动。
二、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微课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微信视频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班级微信群,视频讲解重难点。
4.要求作业布置一律通过微信群,作业布置要适量,批改要及时。对优秀作业要在微信群推荐公布,倡导教师以录短视频的形式在学科微信群对学生答疑解惑。对学困生老师要私聊辅导。
5.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6.线上优秀作业展评、优秀学习者的表扬,及时培养学生好习惯。
三、家校协同,保证育人有合力。
以班级管理为阵地,让每个家庭创造一个优良学习的环境,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自我探索、认真学习,使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担当积极的角色。最终目的是把家庭变成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在隔空管理的状态下,通过结合多方力量协作,提高自律性,达到学习的实效。
四、反思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说题;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9-02
近年来为加强中学教师解题析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各学科纷纷举行教师说题比赛。那什么是说题呢?说题是指教师在认真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命题意图、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要求详细解答试题,进而对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从而总结出经验性的解题规律及其反思。从说题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说题可以促进教师加强对习题、高(中)考试题等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命题的方向和方法,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是一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般说题会有以下要求:①阐述命题意图;②说明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③解题过程;④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⑤试题的价值、反思及感悟等。那么在实际中我们要怎么说题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例:读图 ,回答 1~4 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
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
(2)在太阳直射点由图中的A点所在的纬线运动到B点所在纬线的这段时间内,泉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昼变短,夜变长B.昼夜平分C.昼长变,夜变短D.昼长夜短
(3)如果甲乙两个人分别从图中A、B两地同时出发(假设地球不运动),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最先到达的是( )
A. 甲B.乙C.同时到达D.无法判断
(4)图中C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东南C.正北D.正南
【命题意图】一图两考是本题的特色,本题的第1-2小题是先把此图作为"光照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太阳直射点入手分析判断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第3-4小题则是把此图作为"经纬网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经纬网入手分析判断经纬线的特点以及在经纬网上方向的判定,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等。
第(1)题:
【考点及考纲】掌握地球公转的意义。
【试题分析】在日照图中,根据太阳直射点,判断其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图中②的位置。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其他点的节气。
例: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所在的纬线,那么对应的节气是______。
(2)可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例:如图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
(3)可考查对应的时间。
例:如图,此时正值是一年中______(日期)。
例:我们中考(6月20号)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图中______点所在的纬线。
(4)可考查地球公转一些基本概况。
例: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例: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
例:以下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昼夜更替B.昼夜现象C.四季变化D.五带
(5)可考查五带及特征。
例:图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 北寒带
例:图中A、B、C三点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
【反思及感悟】
在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考察中,常常需要用到节气的判断方法,下面归纳一下:在日照图中,一是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二是利用晨昏线及地球上的昼夜状况来判断,如果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时为夏至;反之,则为冬至;如果晨昏线同时经过南北两个极点(全球昼夜等),则为春分或秋分。
第(2)题:
【考点及考纲】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试题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逐渐增加,黑夜时间逐渐减少。就此得出正确选项"C"。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昼夜长短的特点。
例:如图所示,此时福建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平分D.无法判断
(2)可考查影子长短变化情况和影子方向。
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B两点中的______点所在的纬线时,身处泉州的小明(假设身高不变,在不考虑方向的情况下)一年中身影较短。
【反思及感悟】关于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判断,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容易混淆,我们来区分一下:昼夜长短的判断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点,而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段。
第(3)题:
【考点及考纲】经纬线特点的判断。
【试题分析】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B点位于北回归线,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甲走过的路程相当于赤道的长度,乙走过的路程相当于北回归线的长度。而在地球仪上,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所以甲的路程比较长,所花时间比较长,先到原点的是乙,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经纬线长度特点。
例:如果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行程大约是多少( )
A.6371千米B.4万千米C.5.1亿平方千米D.4千米
第(4)题:
【考点及考纲】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试题分析】经纬网地图上,按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其他点的方向。
例:图中B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例: 图中A、B、C点位于南极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反思及感悟】
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①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的差别,在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的差别,北极是地球的最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南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方,站在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及时间和环境来灵活处理说题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说题要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穿插,互相补充, 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创造全新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