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6:06
序论:在您撰写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全面延伸、全面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领域今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活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对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制都进行了一连串的改进,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影响至今。一直以来,包括高中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校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需要传授的知识和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反复记忆,不断重复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整个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再加上目前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以“应试”的目的来对待高中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2、新课程标准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开展实施。但并没有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并未将改革落到实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仍然紧紧抓住自身主体作用的角色,滔滔不绝地讲课;要么就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完全放之任之,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为了应付改革而改革,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欠科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和能量,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与精神,不要仅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认真学习改革内容,认真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融合;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要紧紧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2、重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摒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同时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将课堂全部让给学生,放任不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
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面对苦难》这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苦难,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无形地对“苦难”这个词汇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想法,在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同时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3、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多媒体电教室等先进的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材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粤教版)中的《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去年刚上映的著名电影《鸿门宴》,让学生们从视觉上对这一段历史,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以将电影与历史进行比较、评析,增强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强大的视觉盛宴,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把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图象、声音、动画融为一体,让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跨入了21世纪,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教育的发展,以谋求在竞争中取得“制高点”。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初中语文教育提出挑战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语文的作用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肩负着育人的功能,而且对促进人类智力的开发、和增强演讲口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形式之一,这是由语文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语文活动的过程决定的。语文教育不是单纯教授“文字”、不是简单的“说话”,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用视觉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反过来这种意识形态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1.2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1.3初中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习者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会不断开动脑筋和发现灵感,不断解决问题克服问题困难,活学活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创造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观察思考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潜能。语文教育是以语言教育为主线,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通过综合地语文方面的教育,能够打破旧的习俗及其禁锢,使学生提高语言意识,对其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其成长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正是培养演说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情感,培养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语文教育在培养演说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演说在当代学校的语文教育中普遍缺失。
2.2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钻研与训练,而对于艺术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却往往有所忽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个人探索,看轻教学交流。现阶段中学的语文教师大多独立耕耘在语文教育的乐土之上,而很少有相互切磋、研讨的机会。信息的闭塞、摸索的盲目、交流的匮乏,无疑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2.3传统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大家习惯把语文当成一种个人爱好,过于关注技能的学习,其课程资源也是相对封闭的、单调的。许多学校重外语轻汉语,课程未能置于同等地位,使得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部分学校虽有语文课,却不能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教学时数不能_标,若遇 “关键”时刻,语文课就只好让位于其它课。
3如何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3.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语文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重视语文学科的地位,为学生学习好语文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辩论赛等活动增加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效提高语文教育的成效。
3.2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配合,教育主客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语文教育,政策上支持,精神上鼓励,把语文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落实不力学校做出严肃处理,对部分教师不能按照规定完成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要加大语文教育的投资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于考核不合格者限期达标。对语文教学要进行监控,督促教学实施情况,杜绝随意安排非专业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端正教师教学态度,摆正语文教育教学的位置,把切实开齐课程、 配备好语文等专业教师的情况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是否落实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数,以引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3.3要发挥语文教学的演说功能
语文教育以演说教育为先导,以言辅德,以言益智 ,以言建体,以言助劳,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说素养,让学生养成努力学习、讲究卫生、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向学生进行潜在的思想教育和演说教育,学生们将会产生一种振奋、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
3.4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和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行为习惯,决不要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放松对教学的要求。要加强学习,寻找进修机会,丰富自己的文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专业知识。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具有理论探索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育工作,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用全新理念和思路去引导高中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上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足点,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邱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1(4).
[2] 王丽娟,金秀霞,任素玲.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
[3] 罗翠红.步入课堂对话的更佳处――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新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 教学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它所有的系统一样,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流越多,就表明它的开放的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强,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种开放性得以较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1.教学手段现代化
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如今,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已使当年的预言变为了现实。随着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学科内容越来越“杂”,即以培育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结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的丰富、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审美观念的提升等。如此丰富的教学含量,在现代教育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下,多媒体电教手段介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
多媒体电教手段并不是简单的板书现代化,而应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体现两者之间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新教材在这方面就给师生双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要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展示。本来,这一做法的原意是让学生加深对这段过去的历史的了解,但后来学生反馈的信息却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学生自行分成的小组不但利用电脑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分层梳理,做成专题主页,体现了优质的界面和良好的操作性;而且还利用FLASH软件做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全过程的动画软件,把少年的丰富想象和历史有机地结合,生动有趣而又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实际上是让教师为学生确定研究学习的方向,其余的空间便都留给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去遨游飞翔,展现其自身的规划能力,以及自主意识。
2.教学内容广泛化
在新教材中,这种内容广泛化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例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中,活动主题是“这就是我”,活动形式可以是自我介绍,推荐自己,还可以是模拟面试。这些活动形式实际上是学生个性展示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相结合。又如第四单元的活动主题是“探索月球奥秘”,在活动中不但涉及对月亮运行情况的观察,还涉及很多天文学的知识,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活动。
现代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强调的已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是要掌握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这样既可以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强化语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野的扩大,学习角度和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某种灵感甚至产生顿悟。
3.教学空间扩大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而今,开放的教学空间观在有力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这就是教学空间要扩大,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要有机结合,校园教学和校外教学有机结合。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空间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曾在教完《看云识天气》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三分之二的学生表达希望能在课室外,看着天空的云朵来上课的愿望。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主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能有更大的灵活性把语文教学由语文课堂扩大到其他课堂;由课内扩大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由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把语文课堂内外的各种语文教育因素动员起来,把它们纳入语文教育的轨道,统筹安排,紧密配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有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回家采访家长对这篇文章中父亲做法的评价,由此来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辨。又有教师在教《看云识天气》时,组织学生在课余进行云体变化的观测并担当气象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测,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表述化为直观的物象,从而加深认识。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2-01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热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线性发展的积淀结果,要继承并发扬之,必须对学生予以体系性的展示,学生做到体系性的吸收,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浮躁和轻率。学生就是在体系性的吸收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的,且这种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相吻合的。